2025, 44(2):251-257.DOI: 10.13300/j.cnki.hnlkxb.2025.02.025
摘要:为探明养殖场黑斑蛙大量死亡的原因,从患病黑斑蛙的脑、脊及肝肾中分离纯化一株致病菌 B20200824,经过生理生化测定、16S rRNA 序列测序及进化树构建对该菌株进行鉴定,利用纸片扩散法和肉汤微量稀释法分别测定该菌株的敏感性和最小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s,MICs) 。经鉴定,发现该菌株为革兰氏阴性短杆菌,生化特征与普通变形杆菌一致,16S rRNA 序列分析和进化树研究发现该菌株与普通变形杆菌有较高亲缘性,基因相似性达到99%以上,因此将该病原菌鉴定为普通变形杆菌。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该菌株对诺氟沙星、阿莫西林和恩诺沙星等6种药物耐药,对多西环素、红霉素2种药物中介,对阿奇霉素、头孢噻肟和氟苯尼考等5种药物敏感;13种药物的 MICs试验结果显示,氟苯尼考最小抑菌质量浓度为0.25 μg/mL,亚胺培南、左氧氟沙星和阿奇霉素的最小抑菌质量浓度为0.125 μg/mL,头孢噻肟的最小抑菌质量浓度为0.061 25 μg/mL,该测定结果与药敏试验结果基本一致。以上结果表明,普通变形杆菌可导致养殖黑斑蛙发病和死亡,在生产中可使用氟苯尼考进行防控。
2023, 42(2):63-70.DOI: 10.13300/j.cnki.hnlkxb.2023.02.008
摘要:为探究诃子在畜禽疫病防控中的作用及应用潜力,以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和阴沟肠杆菌3种常见致病菌为对象,对比诃子和其他11种中药提取物的抑菌圈直径和最小抑菌浓度(MIC),分析诃子培养上清液的总漏出率和电导率、蛋白浓度及诃子对细菌DNA和蛋白含量的影响。结果显示:诃子比其他11种中药的抑菌效果更强,表现为抑菌圈直径更大,MIC更低。培养上清液的电导率和漏出率增加,用2倍 MIC诃子药液处理8 h后,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上清液蛋白浓度显著增加(P<0.05)。诃子抑制大肠埃希菌蛋白合成,使分子质量约为80 ku的蛋白缺失;对肺炎克雷伯菌和阴沟肠杆菌蛋白质合成影响不明显,对细菌DNA也没有明显的凝胶阻滞作用,但能降解DNA。以上结果表明:诃子具有较好的抑菌效果,其作用机制是通过破坏细菌细胞膜通透性,抑制细菌核酸和蛋白合成而发挥抑菌作用。
2022, 41(1):194-201.
摘要:鰤诺卡菌(Nocardia seriolae)是严重危害大口黑鲈的病原菌,为了解四川大口黑鲈主养区N. seriolae的耐药性与耐药基因流行情况,从四川大口黑鲈主养区分离鉴定N. seriolae 20株。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分离菌株的耐药表型,发现20株N. seriolae对多西环素、替米考星、庆大霉素等敏感率为100%,对青霉素、头孢噻呋、头孢西丁等药物的耐药率为100%,对恩诺沙星、磺胺异恶唑、氟苯尼考耐药率分别为45%、40%和20%,其中10株菌表现出多重耐药性,且不同区域的分离株耐药表型存在差异。超高通量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分离菌中6类78种耐药基因分布情况,结果显示,6类耐药基因均可在20株分离菌中检出,其中tetA、tetG、tetS、aacC、blaTEM、floR、acrA、acrB的检出率达100%,其他耐药基因检出率介于5%~95%,且存在地区与菌株差异,表明四川大口黑鲈N. seriolae具有进一步进化为多重耐药的潜在风险。
2021, 40(1):99-104.
摘要:从患病克氏原螯虾肝胰腺内分离到1株病原菌,通过对其生理生化特征鉴定、16S rRNA序列分析和进化树构建对分离株进行了鉴定;测定了分离株对20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及抗菌药物与天然化合物联用后的协同抑菌作用。结果发现,该菌株的生理生化特征与摩氏摩根菌基本一致,进一步通过测序和进化树分析发现该菌株与摩氏摩根菌的基因相似度达到99%以上,因此该菌株鉴定为摩氏摩根菌。药敏试验发现该菌株对恩诺沙星、氟苯尼考和新霉素等7种药物高度敏感,对卡那霉素中等敏感,对多西环素、链霉素和四环素等12种药物耐药。此外,联合抑菌试验发现多西环素与二氢辣椒碱联用后具有协同抑菌作用。以上研究表明,本次从克氏原螯虾肝胰腺中分离的细菌为耐药性摩氏摩根菌,可选用氟苯尼考、恩诺沙星、新霉素或二氢辣椒碱和多西环素的复方制剂进行治疗。
2020, 39(1):1-9.
摘要:细菌耐药性的相关研究已成为多学科交叉研究的热点,纳米技术因其独特的物化性质在药物递送系统(drug delivery systems,DDSs)的应用中具有可以改善药物的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特性,为应对全球细菌抗生素耐药性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策略。作为药物载体,理想的纳米粒子必须具有较高的载药量,将药物运送到特定的病理部位和(或)靶细胞,同时不发生药物泄漏,并且在作用部位迅速释放药物。为此,人们积极寻求各种“智能”纳米释药系统,这种纳米释药系统可以对内部或外部刺激(如pH、氧化还原、温度、磁和光等)进行响应,从而实现对药物的可控释放。本文围绕pH、温度、光照以及酶和其他内源或外源因子刺激响应的智能化抗菌药物递送系统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评述。
2016, 35(1):114-119.
摘要:为了解内蒙古地区隐性乳房炎无乳链球菌分离株耐药性及耐药基因,采集内蒙古不同地区的规模化养殖场隐性乳房炎乳样,采用Kirby-Bauer(K-B)纸片扩散法测试分离株对16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PCR方法检测其耐药基因。结果显示:无乳链球菌对大部分抗生素较敏感。对其有较强抑菌作用的药物为:青霉素G、头孢噻肟、头孢唑啉、阿莫西林、红霉素、环丙沙星、恩诺沙星、氧氟沙星、林可霉素、呋喃妥因、万古霉素。其敏感性达到90%~100%。该菌株对四环素有较强的耐药性,耐药率达77.27%。PCR扩增四环素耐药基因tetM、tetO、tetK、tetL,结果显示22株无乳链球菌均含有tetM基因,其基因的检出率为100%。其中7株同时含有tetK基因,tetO、tetL基因未检出。
2012, 31(5):623-628.DOI: 1000-2421(2012)05-0623-06
摘要:为了解我国规模化猪场链球菌和副猪嗜血杆菌的耐药情况,用纸片扩散法对临床分离的112株猪链球菌和92株副猪嗜血杆菌进行23种药物的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猪链球菌对林可胺类、大环内酯类、硝基呋喃类药物的耐药率均在90%以上,对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阿米卡星、多西环素的耐药率在60%~90%之间,而对β-内酰胺类和氟喹诺酮类的耐药率相对较低。副猪嗜血杆菌对四环素耐药率最高(78.3%),对螺旋霉素、复方磺胺甲噁唑、克林霉素、阿米卡星、林可霉素、新霉素的耐药率在50%~70%之间,对头孢类和氟喹诺酮类耐药率相对较低。2种细菌对不同种类药物的敏感性各异,并且多重耐药性严重,主要耐药谱具有多样性。
2011, 30(1):89-93.DOI: 1000-2421(2011)01-0089-05
摘要:在离体条件下进行患病鱼体内分离的嗜水气单胞菌3个菌株对四环素类和氟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性获得、稳定性、保存条件和交叉耐药性研究。结果表明:分别在含有盐酸多西环素、盐酸四环素、诺氟沙星和左氧氟沙星的药物培养基中连续传代9次(在28 ℃条件下培养72 h为1代)后,四环素类对3个菌株的最小抑菌浓度上升倍数为8~32倍,氟喹诺酮类组MIC上升倍数为125~7 997倍,且耐药获得后保持稳定。同时嗜水气单胞菌对四环素类和氟喹诺酮类药物存在交叉耐药。耐药菌4 ℃保存10和20 d耐药性保持稳定,30 d耐药性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2002, 21(5).
摘要:金黄色葡萄球菌是重要的致病菌 ,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其耐药性不断发生变化 ,并呈上升趋势 ,它可以同时对多种抗菌药耐药 ,使治疗由它引起的感染及控制其传播与流行十分困难[1 ] 。近年来 ,通过化学结构的改造 ,出现了引人注目的氟喹诺酮类抗菌药 ,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显示了较强的抗菌活性。氟喹诺酮类药物具有抗菌谱广 ,抗菌作用强 ,不良反应少等优点[2 ] 。但是 ,临床应用发现 ,有一些药物与氟喹诺酮同时使用会提高金黄色葡萄球菌对氟喹诺酮的耐药性 ,水杨酸及相关化合物就有这个特点[3] 。笔者就是以水杨酸钠和乙酸钠分别与 4种氟喹诺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