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方式:
    2023,42(2):1-8 , DOI: 10.13300/j.cnki.hnlkxb.2023.02.001
    [摘要] (205) [HTML] (76) [PDF 767.96 K] (309)
    摘要:
    养牛业是我国畜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农业农村发展的支柱产业。然而,牛重要传染病的流行严重制约着我国牛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和公共卫生安全,随着国内外贸易的不断拓展,其影响呈上升趋势。本文从重要传染病、新发传染病和再现传染病三方面,综述了我国牛重要传染病的流行和防控现状、面临的挑战,认为牛重要传染病的流行与复杂多变的自然、社会和经济因素有关,具体表现为家底不清,新发病不断出现,一些曾控制病种有再度发生的倾向,常发病多病原混合感染,诊断和治疗困难等。最后,基于当前防控牛重要传染病仍面临的诸多内部和外部挑战提出了防控建议,以期为我国牛重要传染病的有效防控提供参考。
    2023,42(2):9-16 , DOI: 10.13300/j.cnki.hnlkxb.2023.02.002
    [摘要] (101) [HTML] (47) [PDF 916.90 K] (214)
    摘要:
    2019年8月首次在我国新疆伊犁暴发牛结节性皮肤病,随后传至全国各地。由于对这一新发病缺少全面认识和防控经验,临床上所用措施常表现出缺少针对性,导致该病的蔓延,给养牛业造成了重大经济损失。为明确该病发生的关键风险因素和防控该病的关键环节,本文从病原学特征、致病机制、临床特征、传播规律、诊断、预防和综合防控措施等方面进行了系统阐述,并针对我国牛结节性皮肤病的有效防控和净化提出了建议。
    2023,42(2):17-23 , DOI: 10.13300/j.cnki.hnlkxb.2023.02.003
    [摘要] (110) [HTML] (53) [PDF 588.11 K] (218)
    摘要:
    牛呼吸疾病综合征是危害国内外养牛业的一种重要传染病,致病因素包括病毒、细菌以及支原体等病原体和多种应激。养殖一线人员常常只能通过观察牛的呼吸异常而做出初步诊断,对病原体诊断的准确率低。而且,由于该病具有多病因混合感染的特征,实验室诊断也常常针对性不强,导致难以对患病动物的治疗效果及预后做出精准判断。为了给牛呼吸疾病综合征的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和综合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本文就牛呼吸疾病综合征的病原学、流行和危害以及诊断方法进行综述,包括常见病原,临床诊断、分子生物学诊断等常用诊断方法,以及含有急性期蛋白和应激相关激素的宿主生物标志物诊断、转录组学诊断等新型诊断方法,简述其实际应用情况和优缺点,并对未来诊断方法的方向及待解决问题等提出展望。
    2023,42(2):24-31 , DOI: 10.13300/j.cnki.hnlkxb.2023.02.004
    [摘要] (84) [HTML] (30) [PDF 1.18 M] (185)
    摘要:
    为评估山羊痘弱毒疫苗(AV41株)经皮下和皮内接种牛体后的抗体产生规律,优化牛体免疫程序,选取25头健康成年肉牛分为5组,每组5头,标准单头份剂量为含量1.0 × 103.5TCID50 AV41株,分别以5倍和10倍羊用剂量进行皮下和皮内免疫,于接种后0、15、30、45和60 d,利用病毒中和试验(VNT)和ELISA试剂盒检测血清抗体水平。结果显示:鼻咽拭子和血液PCR结果均为阴性,未出现排毒;VNT与ELISA抗体检测结果相似,免疫后第30天,皮下接种5倍剂量组中有60%牛抗体转阳,中和抗体滴度最高达1∶640。同时,皮内和皮下10倍剂量组各有40%牛抗体转阳,皮内5倍剂量组有20%牛抗体转阳。VNT中和指数与ELISA的S/P值呈现显著正相关。上述结果表明,类似于国际上相关疫苗的接种途径和剂量,皮下注射5倍羊头份剂量山羊痘弱毒疫苗是安全和有效的,可作为临床预防牛结节皮肤病的免疫接种方案。
    2023,42(2):32-37 , DOI: 10.13300/j.cnki.hnlkxb.2023.02.005
    [摘要] (62) [HTML] (10) [PDF 1.55 M] (175)
    摘要:
    为建立一种能够快速、高效检测牛溶血性曼氏杆菌(Mannheimia haemolytica)的可视化LAMP检测法,利用LAMP引物设计软件,以溶血性曼氏杆菌保守基因lktC序列设计内引物、外引物及环引物,对其反应温度、Mg2+浓度、dNTPs浓度等条件进行优化,并检测了方法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实用性。结果显示,该方法在68.2 ℃、6 mmol/L Mg2+、1.6 mmol/L dNTPs条件下达到最佳,40 min内完成检测并可通过肉眼判定结果,对细菌的最低检测限为6.7×10-1 cfu/μL,对lktC重组质粒的最低检测限为7.9×102 copies/μL,敏感性高;与15种病原均不发生交叉反应,特异性好;对背景清晰小鼠肺组织样本检测结果显示该方法实用性良好,且优于普通PCR方法。表明该方法可快速、高效检测牛溶血性曼氏杆菌。
    2023,42(2):38-47 , DOI: 10.13300/j.cnki.hnlkxb.2023.02.006
    [摘要] (73) [HTML] (17) [PDF 2.07 M] (183)
    摘要:
    为了提高牛呼吸疾病综合征多病原混合感染的临床诊断效率,以牛支原体(Mycoplasma bovis,M.b)oppD/F基因、多杀性巴氏杆菌(Pasteurella multocida,P.mompH基因、溶血性曼氏杆菌(Mannheimia haemolytica,M.hgcp基因、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infectious bovine rhinotracheitis virus,IBRV)gB基因、牛呼吸道合胞体病毒(bovine 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BRSV)以及牛副流感病毒(bovine parainfluenza virus type,BPIV) 3型a和c基因型(BPIV-3a,-3c)的N基因等为检测靶标,分别设计特异性引物和Taqman探针,通过优化反应条件,采用3管7联的组合方式建立了7种病原体的多联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结果显示,该方法仅对本试验的7种病原有特异性反应,与其他常见病原无交叉反应。对M.b、P.m、M.h、IBRV、BRSV、BPIV-3a和BPIV-3c质粒标准品的最低检测限分别为102、102、101、102、102、102和101 拷贝/μL。组内变异系数小于2.5%,组间变异系数小于5.5%。平行应用该方法和常规PCR方法对临床采集的115份有呼吸道症状牛的鼻拭子进行检测,P.m阳性率36.65%,M.b阳性率27.83%,M.h阳性率25.22%,IBRV阳性率11.30%,BPIV-3c阳性率8.57%,BRSV阳性率0.95%;其中混合感染率为26.1%。共检测到11种混合感染模式,主要由M.b与其他病原体的混合感染,占72.7%(8/11);M.b/P.m混合感染的检出率最高,占60%(18/30);M.b、P.m、M.h在混合感染中出现率排前三,其占比分别为73.3%(22/30)、73.3%(22/30)和43.3%(13/30);其次为IBRV,占26.7%(8/30); BPIV-3c 占13.3%(4/30)。以上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较高的分析敏感性和特异性,可用于牛呼吸疾病综合征多病原感染的联合检测。
    2023,42(2):48-62 , DOI: 10.13300/j.cnki.hnlkxb.2023.02.007
    [摘要] (92) [HTML] (18) [PDF 1.61 M] (182)
    摘要:
    为全面评估我国牛群中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ovine viral diarrhea virus,BVDV)病原流行率对该病毒感染的防控,在中国知网(CNKI)、万方、维普、PubMed和ScienceDirect 5个数据库中,检索截止到2021年9月1日发表的关于中国牛群BVDV流行情况的文献,并进行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共筛选出93篇关于BVDV病原学检测的研究论文纳入Meta分析中。分析结果显示:我国牛群中BVDV病原(抗原和核酸)流行率为9.8%(95%CI:7.8,11.9),其中BVDV抗原流行率为3.1%(95%CI:2.1,4.4),BVDV核酸流行率为19.5%(95%CI:16.0,23.3)。各省间比较发现,吉林流行率最高,为26.3% (95%CI:24.3,28.4),其次是湖北和福建省。进一步开展亚组分析和Meta回归分析的结果显示,品种(牦牛vs奶牛:比值比(odds ratio,OR)=1.37,95%CI:1.05~1.79)、饲养模式(散养vs规模化:OR=1.41,95%CI:1.08~1.85)、诊断方法(RT-PCR vs ELISA:OR=1.64,95%CI:1.38~1.94)、牛体健康状况(有临床症状vs无临床症状:OR=1.42,95%CI:1.20~1.68)、高山高原气候(OR=1.54,95%CI:1.20~1.97)和高海拔(>3 000 m;OR=1.64,95%CI:1.21~2.21)等都是BVDV感染流行的风险因子。以上结果表明,BVDV在我国奶牛、肉牛和牦牛群体中广泛流行,有必要持续监测BVDV感染的流行情况。此外,可根据本研究揭示的风险因子,制定相应的防控方案,防止 BVDV 在我国牛群中传播。
    2023,42(2):63-70 , DOI: 10.13300/j.cnki.hnlkxb.2023.02.008
    [摘要] (52) [HTML] (23) [PDF 972.09 K] (180)
    摘要:
    为探究诃子在畜禽疫病防控中的作用及应用潜力,以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和阴沟肠杆菌3种常见致病菌为对象,对比诃子和其他11种中药提取物的抑菌圈直径和最小抑菌浓度(MIC),分析诃子培养上清液的总漏出率和电导率、蛋白浓度及诃子对细菌DNA和蛋白含量的影响。结果显示:诃子比其他11种中药的抑菌效果更强,表现为抑菌圈直径更大,MIC更低。培养上清液的电导率和漏出率增加,用2倍 MIC诃子药液处理8 h后,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上清液蛋白浓度显著增加(P<0.05)。诃子抑制大肠埃希菌蛋白合成,使分子质量约为80 ku的蛋白缺失;对肺炎克雷伯菌和阴沟肠杆菌蛋白质合成影响不明显,对细菌DNA也没有明显的凝胶阻滞作用,但能降解DNA。以上结果表明:诃子具有较好的抑菌效果,其作用机制是通过破坏细菌细胞膜通透性,抑制细菌核酸和蛋白合成而发挥抑菌作用。
    2023,42(2):71-78 , DOI: 10.13300/j.cnki.hnlkxb.2023.02.009
    [摘要] (86) [HTML] (22) [PDF 654.06 K] (190)
    摘要:
    通过大田试验,在湖北省武穴市花桥镇设置不同再生稻栽培模式:常规人工插秧模式CK与2个机插秧优化栽培模式OM1、OM2,探究不同栽培模式下稻田甲烷(CH4)和氧化亚氮(N2O)排放、碳足迹以及净生态系统经济效益,为再生稻低碳丰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结果显示,栽培模式显著影响CH4排放,但对N2O排放影响不显著;OM2模式CH4周年累积排放量相比CK和OM1模式分别降低43.5%和26.3%;栽培模式显著影响水稻产量与碳足迹;与CK、OM1模式相比,OM2模式头季产量显著增加15.2%与5.8%;再生季产量显著提高44.2%和34.7%;优化模式OM2相对于CK与OM1显著降低了碳足迹,降幅分别为40.0%和24.0%;OM2模式净生态系统经济效益最高为20 768 CNY/hm2,分别是CK与OM1模式的1.38与1.28倍。研究结果表明,OM2相比其他模式降低了CH4排放和碳足迹,提高了水稻产量和净生态系统经济效益。
    2023,42(2):79-85 , DOI: 10.13300/j.cnki.hnlkxb.2023.02.010
    [摘要] (69) [HTML] (26) [PDF 771.18 K] (177)
    摘要:
    为提高稻虾共作模式的稻米品质和效益,通过设置秸秆还田投食(SF)、秸秆还田不投食(SNF)、秸秆不还田投食(NSF)和秸秆不还田不投食(NSNF)处理,并以水稻单作秸秆还田(CK-S)和水稻单作秸秆不还田(CK-NS)为对照,对秸秆还田和投食对稻米品质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显示: 投食(F)处理能显著提高水稻、小龙虾产量和稻米营养品质,在秸秆还田(S)与秸秆不还田(NS)的条件下,F处理比不投食(NF)处理的蛋白质含量分别增加了27.41%和36.16%,差异显著。S处理与F处理的交互作用可显著影响稻米加工品质;整精米率和精米率在NSNF处理下最高,显著高于SF、SNF、NSF;秸秆还田、投食及其交互作用对蒸煮、食味品质无显著影响,稻米RVA黏滞性谱差异性较小;稻虾模式可提高稻米外观品质,稻虾共作模式下各处理垩白粒率和垩白度都低于稻田单作,与CK-S相比,SF处理垩白粒率和垩白度分别降低了15.09%、15.65%。结果表明,稻虾共作秸秆还田与投食2种措施可以改善稻米品质。
    2023,42(2):86-92 , DOI: 10.13300/j.cnki.hnlkxb.2023.02.011
    [摘要] (92) [HTML] (25) [PDF 801.26 K] (180)
    摘要:
    为探究稻虾共作模式对稻田土壤和水稻中重金属含量的影响,以湘晚籼12号、黄华占、玉针香为试验材料,常规稻作模式为对照,在不同土壤背景条件下(试验地点分别位于湖北省荆门市掇刀区和黄冈市浠水县)开展大田试验。结果显示:在弱碱性土壤背景下,稻虾共作模式中稻田土壤中Cr、As、Cd、Pb和Hg的含量降低,水稻根、茎、穗以及糙米中Cd、Pb含量降低;在弱酸性土壤背景下,稻虾共作模式中稻田土壤中Cr、As、Cd、Pb和Hg的含量升高,水稻根中Cd、Pb含量升高,水稻茎叶穗中Cd含量升高,Pb含量降低,水稻糙米中Cd、Pb含量均降低。本研究结果表明,不同pH土壤背景下稻虾模式对土壤和水稻重金属含量的影响表现不一致,但稻虾模式均可明显降低稻米中Cd和Pb的含量。
    2023,42(2):93-98 , DOI: 10.13300/j.cnki.hnlkxb.2023.02.012
    [摘要] (62) [HTML] (29) [PDF 664.67 K] (172)
    摘要:
    为研究不同的氮肥运筹处理对机直播水稻的产量、稻米品质以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在机械直播条件下,以南粳9108和黄华占为材料,在大田总氮量210 kg/hm2的条件下,设置3种不同的氮肥运筹,基肥∶分蘖肥∶幼穗分化肥分别为N1(5∶2∶3)、N2(3∶4∶3)、N3(无∶6∶4),并以不施氮肥(N0)作为对照。结果显示,南粳9108和黄华占都在基肥∶分蘖肥∶幼穗分化肥为3∶4∶3时产量最高,分别为9 691.2 、11 596.1 kg/hm2,与其他处理差异显著;稻米的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在处理间差异不显著,但直链淀粉、蛋白质含量随着穗肥比例的增加而升高,表现为N3>N2>N1, 垩白率、垩白度随穗肥比例的增加而降低,表现为N1>N2>N3。水稻各个生育时期在3∶4∶3的处理下,氮素吸收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并且氮素农学利用率、氮肥利用率表现为N2>N3>N1。研究结果表明,在施氮量相同的情况下,氮肥运筹N2(3∶4∶3)可显著提高水稻产量和氮素利用率,而N3(无∶6∶4)处理显著提高稻米营养品质和外观品质。
    2023,42(2):99-107 , DOI: 10.13300/j.cnki.hnlkxb.2023.02.013
    [摘要] (61) [HTML] (29) [PDF 712.87 K] (186)
    摘要:
    为探索机插水稻一次性侧深基施的轻简高效栽培技术,以水稻品种“全两优鄂丰丝苗”为材料,设置不施肥(N0)、控释肥一次性侧深基施(N1)、控释肥减氮10%一次性侧深基施(N2)、控释肥减氮20%一次性侧深基施(N3)和传统施肥(CK)处理,测定水稻分蘖动态、主要生育期的叶面积指数与干物质积累量、齐穗期根系指标、氮素利用效率与产量,研究控释肥一次性侧深施对水稻生长、氮素吸收利用和产量的影响。结果显示:与CK相比,处理N1、N2显著增产12.99%~14.85%和5.47%~6.09%,处理N3产量与CK差异不显著,对施肥量和产量拟合后分析,在减氮18.72%时与CK产量持平。与CK相比,控释肥一次性侧深施处理显著提高了水稻的成穗率、提高了生育中后期的叶面积指数和干物质积累量、促进了根系的生长并扩大了根系的分布范围,处理N1、N2和N3与处理CK相比,分别提高氮素表观利用率1.21%~46.57%、氮素农学利用率18.85%~61.73%、氮素生理利用率8.90%~17.71%和偏生产力12.99%~23.61%。研究结果表明,控释肥一次性侧深施促进了根系生长,增加水稻有效穗数,提高了氮素利用效率且大幅较少施肥次数,在减氮18.72%的范围内,可实现水稻的高产、稳产。
    2023,42(2):108-114 , DOI: 10.13300/j.cnki.hnlkxb.2023.02.014
    [摘要] (70) [HTML] (22) [PDF 2.47 M] (175)
    摘要:
    为有效防控枣树干腐病,以47株不同来源的枣树干腐病斑分离物为材料,采用ITS和EF-1α基因序列比对分析以及室内接种方法,对枣树干腐病病原菌进行鉴定,并分析其分布特点及致病力差异。结果显示,47株不同来源的枣树干腐病病原菌包括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希氏座腔菌(Spencermartinsia viticola)、平截色二孢(Diplodia mutila)、色二孢菌(D. seriata)和火炬树暗葡腔菌(Phaeobotryon rhois)5个种,其中,S. viticola的分离频率最高,约65.96%,B. dothidea的分离频率次之,为17.02%;河南和河北的优势病原菌分别为葡萄座腔菌(B. dothidea)和色二孢菌(D. seriata),山西、甘肃和宁夏的优势病原菌均为希氏座腔菌(S. viticola);枣树干腐病的5种病原菌中B. dothidea的致病力最强,P. rhois的致病力最弱;病原菌S. viticola在山西和河北的分离株致病力较强,在河南、宁夏和甘肃的分离株致病力较弱。以上研究表明,枣树干腐病的病原主要由5种葡萄座腔科的真菌组成,不同地域的优势病原菌存在差异;此外,不同地区的同种病原菌的菌株间致病力存在差异,同一地区的不同种病原菌株间的致病力也有差异。
    2023,42(2):115-122 , DOI: 10.13300/j.cnki.hnlkxb.2023.02.015
    [摘要] (45) [HTML] (27) [PDF 844.43 K] (154)
    摘要:
    为明确检疫实蝇害虫南亚果实蝇(Zeugodacus tau Walker)雌成虫的肠道优势菌株种类及它们对南亚果实蝇取食能力、营养状态和生殖力的影响,通过平板分离与分子鉴定技术进行可培养菌株的分离与菌种分析,进一步进行抗生素处理与肠道优势菌株回补处理,检测南亚果实蝇取食量、血淋巴氨基酸含量和产卵量。结果显示:清除肠道细菌可显著降低南亚果实蝇雌成虫的产卵量、取食量和血淋巴氨基酸含量,降至正常雌成虫(无抗生素处理,对照)水平的34.9%、43.2%和60.8%。鉴定出的9种可培养菌株,分别隶属于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厚壁菌门(Firmicutes),主要分布在肠球菌属(Enterococcus)、肠杆菌属(Enterobacter)和芽孢杆菌属(Bacillus);而其中的优势菌株为Enterococcus sp. ZYY 2-97(57.41%)和Bacillus sp. ZYY 1-83(17.59%)。回补ZYY 2-97和ZYY 1-83菌株后南亚果实蝇雌成虫的总产卵量分别显著恢复至对照的75.00%和86.98%,取食量显著恢复至对照水平的117.53%和117.85%,而血淋巴氨基酸含量显著恢复至对照水平的94.80%和87.81%。以上结果表明,肠道细菌可通过调控南亚果实蝇雌成虫的取食能力和营养状态而影响宿主生殖力,而且其中的优势菌株发挥了关键作用。
    2023,42(2):123-130 , DOI: 10.13300/j.cnki.hnlkxb.2023.02.016
    [摘要] (52) [HTML] (17) [PDF 2.33 M] (163)
    摘要:
    为研究MCHK_7135基因在根瘤菌与宿主植物共生固氮中的功能,用同源重组的方法构建了MCHK_7135基因的突变体及回补菌株,对突变菌株和回补菌株在人工培养条件以及与宿主植物紫云英共生下的各项表型进行了考察,结果显示:与野生型菌株相比,突变菌株对氧胁迫的敏感性增强;接种突变株的紫云英长势矮小,侵染线及根瘤原基数目减少,根瘤数量少,固氮酶活性低,而向突变菌株导入完整MCHK_7135基因后,各项共生表型得到不同程度恢复。研究结果表明,华癸中慢生根瘤菌的过氧化物还原酶基因MCHK_7135基因在根瘤菌与宿主植物共生固氮的过程中具有重要功能。
    2023,42(2):131-138 , DOI: 10.13300/j.cnki.hnlkxb.2023.02.017
    [摘要] (46) [HTML] (11) [PDF 1.76 M] (164)
    摘要:
    为探究FIP-fve基因在金针菇本体的生物学功能,构建了pCAMBIA1301-pGPD-FIP-fve超表达载体并将其转化至农杆菌LBA4404中,采用农杆菌介导的金针菇转化法,最终获得了FIP-fve基因超表达的金针菇;进行FIP-ve基因沉默(RNAi: FIP-fve)、FIP-fve超表达(pGPD: FIP-fve)和野生金针菇(CK)菌丝体培养和子实体栽培,并记录菌丝体和子实体时期的生物学性状。结果显示:pGPD: FIP-fve金针菇菌丝生长速度最快,CK金针菇次之,而RNAi: FIP-fve金针菇生长速度最为缓慢;子实体出菇栽培后,在子实体数量、菌柄长度、子实体产量和生物学效率方面,pGPD: FIP-fve金针菇都明显优于CK金针菇,而RNAi: FIP-fve金针菇的子实体生长状况最差。研究结果表明,FIP-fve基因能够促进金针菇菌丝体的生长,并对金针菇原基形成具有促进作用,最终影响金针菇的产量。
    2023,42(2):139-146 , DOI: 10.13300/j.cnki.hnlkxb.2023.02.018
    [摘要] (30) [HTML] (55) [PDF 1.71 M] (168)
    摘要:
    为探究不同连作条件下烤烟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特征及驱动因素,对秦岭腹地商洛地区连作Y1(烤烟种植1 a)、Y2(烤烟连作3 a)、Y3(烤烟连作5 a)和Y4(烤烟连作7 a)4种不同年份的植烟土壤进行了微生物生物量碳、微生物生物量氮、微生物多样性、群落结构变化及驱动因素的分析。结果显示:植烟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和碳氮比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而减少,下降幅度分别为37.16%、20.40%和21.10%。土壤中细菌丰富度和多样性显著减少,其优势菌门为放线菌门、变形菌门、绿弯菌门、酸杆菌门和厚壁菌门,其相对丰度总和占比在80%及以上。在土壤中真菌丰富度显著增加,其优势菌门为子囊菌门、担子菌门和毛霉菌门,其相对丰度总和占比在90%及以上。在Y4连作条件下,土壤有益微生物门水平上相对丰度减少,如厚壁菌门和脱硫菌门,致病微生物门水平上相对丰度增加,如毛霉菌门和壶菌门。长期连作会导致土壤有益微生物相对丰度减少、致病微生物相对丰度增加、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比下降,进而增加烟株病害风险。因此,建立良好的耕作制度或构建微生物群落是缓解或解决连作烟田微生物群落结构失衡的关键技术途径。
    2023,42(2):147-157 , DOI: 10.13300/j.cnki.hnlkxb.2023.02.019
    [摘要] (62) [HTML] (27) [PDF 1.08 M] (168)
    摘要:
    根系分泌物是作物与土壤交流的主要媒介,对于土壤养分活化、作物养分吸收、作物生长等均有重要作用。为探究根系分泌物与作物、土壤和微生物之间的关系,利用不同的根系分泌物来实现种间促进、提高自然资源利用率和农业生产力,本文归纳总结了根系分泌物的分类、功能及对土壤养分(氮、磷、钾和铁)的活化、作物养分吸收和作物生长的影响,讨论了有关作物应对养分胁迫的不同机制,并提出研究展望:一是加强根系分泌物的鉴定手段,实现根系分泌物组分的原位无损伤鉴定和分析;二是运用多学科交叉知识进一步揭示根系分泌物所介导的作物养分高效利用的根土界面生物互作过程;三是加强验证根系分泌物影响植物应对生物和非生物胁迫的目标基因和微生物的功能定位研究,利用基因工程手段达到有效改善植物健康的目的;四是推进研究成果向科技应用转化的进程,利用仿生学原理将有益的根系分泌物应用到实际生产中。
    2023,42(2):158-166 , DOI: 10.13300/j.cnki.hnlkxb.2023.02.020
    [摘要] (39) [HTML] (32) [PDF 1.29 M] (156)
    摘要:
    为修复四川某垃圾填埋场周边镉(Cd)和锌(Zn)复合污染土壤,选用生物炭和海泡石2种钝化材料,研究不同复配比例(质量比分别为1∶1、1∶2、2∶1)、施加量(1%、3%)和钝化时间(45、90 d)对污染土壤中Cd和Zn的钝化效果,分析复配钝化剂施加前后对污染土壤中Cd和Zn有效性和形态分布的影响,并通过其稳定性指数(IR值)和移动性指数(MF值)探究土壤Cd和Zn稳定性和移动性的变化。结果显示,土壤中Cd和Zn的钝化效果随钝化培养时间和施加量的增加而显著升高,其中在钝化培养90 d,3%施加量下,生物炭与海泡石复配比例为2∶1时,对土壤中Cd和Zn的钝化效果最好,其钝化率分别为31.1%和23.1%。施加复配钝化剂培养后,土壤中Cd和Zn的弱酸提取态和可还原态占比降低,而可氧化态和残渣态占比上升。与对照相比,复配钝化剂的施加使土壤中Cd和Zn的稳定性增强,移动性减弱;其中在3%施加量下,生物炭与海泡石复配比例为2∶1时土壤中Cd的MF值降低17.5%、IR值升高9.0%,土壤中Zn的MF值降低6.1%、IR值升高18.7%。结果表明,添加3%的生物炭和海泡石混合物(质量比2∶1)对复合污染土壤中Cd和Zn的修复效果最佳。
    2023,42(2):167-176 , DOI: 10.13300/j.cnki.hnlkxb.2023.02.021
    摘要:
    为了研究干湿交替下土壤中铁和锰的淋溶淀积特征,以亚热带的黄棕壤为土柱材料,用pH 3.5的0~0.08 mol/L的FeSO4和MnCl2单一或混合溶液(浓度比分别为4︰1、2︰1和1︰1)淋溶土柱40次(每次间隔7 d),分析淋出液的pH和铁锰含量、土壤中铁锰含量和钙镁含量的变化。结果显示,随着淋溶次数增加,铁锰淋溶处理的土柱淋出液的pH总体降低1.10~2.68,甚至低于淋溶液的pH值;淋出液中的铁含量要低于淋溶液中的,而淋溶7次之后淋出液中的锰含量则相反;淋溶第一阶段(20次)和第二阶段(40次)土壤中铁和锰的全量、铁的游离态和非晶质态的含量有所增加,铁锰浓度高的淋溶液淋溶后土壤中铁锰氧化物含量升高,游离铁含量最高为89.14 mg/g,游离锰含量最高为13.35 mg/g;干湿交替淋溶下铁氧化物比锰氧化物更易形成,铁氧化物含量在上层(5 cm)土壤中较高,锰氧化物含量在下层(25 cm)土壤中较高;淋溶后土壤中钙、镁含量分别降低0.45~4.89、8.68~14.45 g/kg。
    2023,42(2):177-185 , DOI: 10.13300/j.cnki.hnlkxb.2023.02.022
    [摘要] (39) [HTML] (18) [PDF 2.86 M] (169)
    摘要:
    在美丽乡村建设和数字乡村战略双重背景下,乡村景观资源的数字化集成、管理、表达与应用是实现我国乡村生态和人居环境数字化管理提升的基础工作,本研究针对乡村景观资源数据多源异构、难以集成的问题,以乡村景观资源大数据应用平台构建为主题,应用3S与多源数据融合技术,在明确乡村景观资源大数据应用平台的需求基础上,提出了乡村景观资源大数据应用平台总体功能架构,并围绕多尺度乡村景观资源数据的融合与存储、乡村景观资源分类与评价、乡村景观资源数据可视化3个平台的核心模块的构建过程进行了叙述。通过构建分布式 “空间-属性一体化”乡村景观资源大数据应用平台,实现国土-区域-地方-村域多尺度多源乡村景观资源数据的集成、分类、评价与展示。
    2023,42(2):186-193 , DOI: 10.13300/j.cnki.hnlkxb.2023.02.023
    [摘要] (59) [HTML] (15) [PDF 3.54 M] (171)
    摘要:
    为明确气候变化对鄂西烟草气象灾害危险性的影响,基于已建立的干旱、低温冷害、连阴雨、暴雨、高温热害的危险性指标体系,利用鄂西18个国家气象站观测数据开展近60年来烟草高影响气象灾害的危险性指数分析,并进行前30 a和后30 a的对比。结果表明,从时间维度看,后30 a鄂西烟草种植区干旱、连阴雨和暴雨危险性总体有所减轻;而鄂西南干旱危险性加重,水分条件逐渐成为影响当地烟叶生产的主要因子之一。在气候变暖背景下,低温冷害和高温热害的危险性分别呈现出部分减轻和普遍加重的趋势。分区域来看,枣阳、南漳等地持续受干旱影响,低温冷害集中在高海拔地区,高温热害则分布于河谷地带。五峰、兴山是冰雹、大风的相对高发中心,需防范强对流天气带来的危害。鄂西地区由于地理位置不同,影响烟叶生产的主要气象灾害及气候变化有所差异。从综合气象灾害危险性分布来看,除巴东北部、建始北部局地外,后30 a恩施大部分地区气象灾害综合危险性等级仍在“中等”及以上,以鹤峰最为严重。
    2023,42(2):194-201 , DOI: 10.13300/j.cnki.hnlkxb.2023.02.024
    [摘要] (36) [HTML] (20) [PDF 901.90 K] (164)
    摘要:
    为优化果酱浓缩工艺,分别采用真空浓缩和常压熬煮制备柑橘酱,研究不同浓缩处理果酱的理化指标、色泽、微生物、流变特性及质构特性变化情况。结果显示:与未处理组相比,浓缩处理可显著提高果酱样品的可溶性固形物、总酸、总糖、总酚、总黄酮、总类胡萝卜素及果胶含量。其中,真空浓缩样品的总酚、总黄酮及总类胡萝卜素含量最高,分别为42.93、63.32、36.33 μg/g,且褐变程度较轻,亮度值(L*)最大。流变学和质构测试结果显示,柑橘酱属于屈服-假塑性流体,在0.1~100 s-1剪切范围内表现为正触变性;其储能模量(G')和损耗模量(G")随振荡频率的增加而上升,且G'>G",表现出以弹性为主的黏弹体特征。在0.1~100 rad/s频率扫描范围内,常压熬煮组G'最大(1 435~4 005 Pa),真空浓缩组G'次之(722.6~2 082 Pa),未处理组G'最小(59.04~214.1 Pa)。真空浓缩果酱样品的硬度、胶着度和咀嚼度较小,口感更好。结果表明,真空浓缩可极大程度地保持柑橘酱的品质和色泽,具有替代传统浓缩的潜力。
    2023,42(2):202-208 , DOI: 10.13300/j.cnki.hnlkxb.2023.02.025
    [摘要] (34) [HTML] (31) [PDF 1.26 M] (152)
    摘要:
    为提升玉米油乳液的稳定性和应用潜力,采用非可溶性柑橘纤维作为稳定剂构建了玉米油皮克林乳液,并对乳液流变性、形态结构、稳定性等性质进行表征分析。结果显示:随着玉米油皮克林乳液中非可溶性柑橘纤维含量增多,黏度、储能模量和损耗模量呈上升趋势,乳液表现为假塑性非牛顿流体性质;非可溶性柑橘纤维在体系中形成的网络结构导致体系粒径逐渐增大;当非可溶性柑橘纤维含量为0.2%和0.3%时,皮克林乳液的电位绝对值超过30 mV,乳化效果较好;乳液的离心稳定性和冻融稳定性随非可溶性柑橘纤维含量增多逐渐增强,且当乳液中非可溶性柑橘纤维含量大于0.1%时,乳液30 d内均未发生分层现象。结果表明,非可溶性柑橘纤维具有良好的乳化稳定作用,0.2%~0.3%的非可溶性柑橘纤维可以与玉米油乳液混合构建稳定的皮克林乳液。
    2023,42(2):209-215 , DOI: 10.13300/j.cnki.hnlkxb.2023.02.026
    [摘要] (65) [HTML] (11) [PDF 1.87 M] (150)
    摘要:
    为解决因糖心苹果截面糖心特征分布不规则导致的种植过程中对糖心品质评估方法精度低、复杂等问题,以380个糖心苹果作为试验样本,基于BiSeNet模型对苹果糖心特征进行提取与占比计算,分别评估该方法在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两方面的多项性能指标,并与FCN、PPLiteSeg与DeepLabV3这3种网络模型进行对比。结果显示,BiSeNet无论是在训练时间还是训练准确度都优于其他3种网络模型,用时130 s,准确率98.36%,交并比85.1%。在实际占比计算中,平均占比计算误差为4.04%,低于其他3种模型,且无较大偏差值。结果表明,基于BiSeNet的糖心苹果截面糖心特征提取方法在提供具体糖心占比的同时,可为糖心苹果的糖心特征等无损检测提供更精确的评估方法和比对目标。
    2023,42(2):216-223 , DOI: 10.13300/j.cnki.hnlkxb.2023.02.027
    [摘要] (65) [HTML] (22) [PDF 741.90 K] (147)
    摘要:
    针对当前仔猪喂奶自动化水平程度较低,劳动强度较大、饲喂效率低下这一问题,设计一种仔猪喂奶系统,开发以PLC控制器为核心的自动控制系统,实现仔猪喂奶过程中加水、控温、搅拌和饲喂等操作的自动化控制,并应用CFD数值模拟探究管径、管道材质、入口温度和管道流速对奶水输送管道压力分布及温度分布的影响,依据仿真结果确定了输送管路的基础参数值,即管道材质为PPR材质、管径为6分管(外径25 mm,壁厚2.8 mm)和管道流速为0.8 m/s。性能试验表明:仔猪配奶罐温度控制精度的平均相对误差为0.91%,温度变化幅度保持在±1 ℃;仔猪配奶罐温度控制稳定性试验的温度样本标准差为0.226 3 ℃,变异系数为0.499%;仔猪饲喂点的温度分布范围在36~45 ℃;仔猪喂奶器压力分布范围在28.36~53.20 kPa。研究结果表明,该仔猪喂奶系统可以正常实现供水、搅拌、加热、循环和排水等功能,各饲喂点的管道压力及温度分布均满足仔猪饲喂要求。
    2023,42(2):224-232 , DOI: 10.13300/j.cnki.hnlkxb.2023.02.028
    [摘要] (49) [HTML] (40) [PDF 1.93 M] (153)
    摘要:
    为了更好地建立单木三维彩色模型,获得准确表型参数,提出了一种基于Kinect v2相机和激光雷达的单木点云信息融合检测方法。首先由激光雷达采集樱树单木所在区域的完整环境点云,生成点云地图;由Kinect相机采集樱树单木多视角点云得到完整的三维彩色点云;然后以激光雷达点云位置为基准,通过选取对应同名点的方式对2种点云进行初始配准,使点云之间具有良好的初始位置关系,再使用最近点迭代 (iterative closest point, ICP)算法对点云进行精配准;最后使用彩色点云对雷达点云进行点云着色融合处理,实现樱树单木的三维重建。结果显示:与只使用Kinect v2相机生成的樱树单木表型参数对比,融合后的樱树单木的株高、冠幅和胸径的平均相对误差分别降低了1.52、6.46和18.17个百分点。研究结果表明,Kinect v2深度彩色相机和激光雷达在单木三维重建上能实现优势互补,提升点云配准精度,同时,既能降低光照气候条件的影响,又能增加测量距离,单木表型参数更准确。
    2023,42(2):233-242 , DOI: 10.13300/j.cnki.hnlkxb.2023.02.029
    [摘要] (58) [HTML] (19) [PDF 973.76 K] (158)
    摘要:
    针对机械振动改变种子受力和运移状态,继而导致精量排种器性能降低的问题,基于振动排种器性能检测试验台,开展无振动、不同振频、不同振幅对油菜精量排种器排种性能影响规律试验。结果显示:无振动条件下,吸种负压达到临界点前(合格指数≥90%所对应负压值)排种性能指标变化规律与转速大小规律相关,转速越大,合格指数和漏播指数指标值整体偏低,呈降低趋势;10、20 Hz振频时,振动导致排种器垂直方向位移增大,投种无序性加大,合格指数始终<80%,明显低于无振动和30 Hz振频,30 Hz振频时临界负压绝对值较无振动时略低,负压绝对值高于临界负压绝对值时的合格指数>90%;40 Hz振频、振幅≥8 m/s2时充种室及吸种区种群呈现“沸腾”状态,低吸种负压绝对值即可实现高合格指数,并可降低高负压绝对值时型孔重吸率。不同频率振幅工况组合下,吸种临界负压绝对值差异显著,达临界值前吸种负压对应的排种合格指数存在明显差异,达临界值后机械振动影响降低。
    2023,42(2):243-250 , DOI: 10.13300/j.cnki.hnlkxb.2023.02.030
    [摘要] (79) [HTML] (14) [PDF 1.26 M] (176)
    摘要:
    针对甘蔗收获机切割器无法自动控制入土深度,从而影响收获质量的问题,设计一套甘蔗收获机切割器入土深度自动控制系统。该系统主要包含角度式仿形机构、入土深度检测系统以及液压系统和控制系统。利用基于遗传算法优化的模糊PID控制算法进行入土深度的实时调节,通过Simulink阶跃响应以及带随机干扰的阶跃响应仿真,结果显示:基于遗传算法优化的模糊PID控制算法超调量为4.9%、调节时间为1.535 s,与PID控制算法以及模糊PID控制算法相比均有所改善。室内试验结果表明,基于遗传算法优化的模糊PID控制算法误差在(-0.5,0.5),误差最小,有效实现了切割器入土深度自动控制。
    2023,42(2):251-258 , DOI: 10.13300/j.cnki.hnlkxb.2023.02.031
    [摘要] (57) [HTML] (18) [PDF 1.50 M] (162)
    摘要:
    为解决宽皮柑橘蒸烫去皮效果差、果肉品质受损等问题,基于有限元法建立宽皮柑橘的传热模型,考察宽皮柑橘在蒸烫条件下内部温度场的变化规律,并对不同果径宽皮柑橘的蒸烫时间进行预测。结果表明:在蒸烫处理时,蒸汽与柑橘果皮表面发生对流换热使其温度骤升,热量沿径向向果肉中心传递。随着蒸烫时间的延长,柑橘沿径向受热更加均匀,果肉表面温度迅速升高而后趋于稳定,其传热速率先升后降。果径越小,果肉表面传热速率越大,并且在同一蒸烫时间下果肉表面温度也越高。为保证柑橘果肉品质不会受损,小果径柑橘蒸烫时间应小于77 s,大果径柑橘蒸烫时间应小于172 s。
    2023,42(2):259-264 , DOI: 10.13300/j.cnki.hnlkxb.2023.02.032
    [摘要] (59) [HTML] (29) [PDF 1.15 M] (164)
    摘要:
    为开展油棕油脂代谢调控相关基因鉴定研究,以油棕八氢番茄红素脱氢酶基因(phytoene desaturase gene,PDS)作为报告基因,探索以病毒载体TRV为载体在油棕胚状体上应用病毒诱导基因沉默(virus-induced gene silencing,VIGS)的可能性,并对油棕胚状体VIGS体系的相关参数进行优化。结果显示:以EHA105为菌种、侵染菌液OD600 = 0.5、侵染时间5 min、乙酰丁香酮(AS)质量浓度20 mg/L、共培养48 h、侵染后培养时间为12 d能取得最佳的基因沉默效果。在此基础上,利用优化后的VIGS体系对油棕二酰甘油酰基转移酶基因(diacylglycerol acyltransferase gene,DGAT)进行沉默,取得了预期的基因沉默效果。
    显示模式:
                                                                                                                   
    摘要:
    洪涝灾害是河口城市面临气候变化引发的主要风险。本文基于IPCC关于风险的定义,按照危险性、脆弱性、暴露度构建洪水风险指数评估模型,选取11个评价指标,采用场景模拟与GIS空间叠加的方法计算洪水风险指数。选取上海黄浦江滨水空间为研究区开展实证分析,分别以2030年、2050年及2100年为时间节点进行情景模拟,根据评价结果得到黄浦江滨水区气候变化目标下洪水风险的空间格局。进一步按照人口密度单因子,进行叠加评价,通过情景模拟识别黄浦江滨水空间景观更新“三区三策”。泛洪区评估结果表明,位于宝山区以东及浦东新区西北角,黄浦江滨水空间需要采取后退疏散策略,实施人口疏散,规划“河口保护计划”,以及在中游松江区内进行生态湿地建设;抗洪区评估结果表明,中心城区滨水空间需要继续采取抵抗洪水策略,且风险日益扩大;承洪区评估结果表明,大部分黄浦滨水空间可以采取与洪共处策略,但潜力日益缩小。
                                                                                                                   
    摘要:
    【目的】为明确不同水肥运筹方式下新疆灰漠土露地菜田土壤中灌水渗漏和氮(N)素淋溶损失特征。【方法】利用新疆平原露地菜田国控监测点2014~2017年监测数据,分析常规生产模式(农民习惯灌溉量和施N量)、关键减排模式(减少施氮量、优化施肥制度)、综合减排模式(灌溉量、施肥量均减少,优化灌溉施肥制度)下90cm深度的产流量、N素淋溶量。【结果】常规生产模式下,平均年产流量285.2 m3.hm-2、产流系数8.8%,总氮淋溶量为16.8 kg.hm-2,其中硝态氮6.3 kg.hm-2、铵态氮0.16 kg.hm-2、有机氮3.32 kg.hm-2,总氮淋溶量为当季氮肥施用量的4.2%;关键减排模式显著增产4.0%,分别削减产流量11.4%、产流系数12.3%、总氮淋溶量21.0%;综合减排模式显著增产20.6%,分别削减产流量25.3%、产流系数61.3%、总氮淋溶量36.9%。【结论】新疆灰漠土区蔬菜的施肥灌水模式能导致8.8%的灌水渗漏,引起氮淋溶损失,通过减少施氮量、改进施肥方式就能增产并减少灌水渗漏、降低氮淋溶量,减少施肥量的同时降低灌溉量能更大幅度减少氮淋溶量、增加产量,重点是减少秋季土壤残留氮数量以降低冬季降雪融水造成的氮淋溶损失。
                                                                                                                   
    摘要:
    为解决当前旱区防护林主要树种—新疆杨日蒸腾量(Tr)估算精确度低、估算模型泛化能力差等问题。本研究采用7种气象因子(日照时长、风速、相对湿度、饱和水气压差、最低温、最高温和日均温)的8种组合作为模型输入,构建了传统多元线性回归模型(MLR)和人工神经网络模型(BP(Back propagation)和Elman),估算了2020年生长季新疆杨Tr值,并对3种模型不同输入组合的估算结果进行了比较与评价;同时基于Garson算法量化了各气象因子对Tr估算值的相对贡献率。结果显示, BP和Elman模型对Tr估算精确度达到73.66%以上,在不同输入组合下人工神经网络模型估算精度比MLR模型提高了8.45%~31.33%,其中拓扑结构为6-4-4-1的 Elman 模型估算值精度最高; 气象因子饱和水气压差对 Tr 估算值的相对贡献率最大,相对湿度次之,不同温度变量对 Tr 估算值的相对贡献率为日均温>最低温>最高温。本文提出的新疆杨日蒸腾量估算神经网络模型可提高干旱地区防护林蒸腾量估算精度,为防护林可持续发展和农业水资源精准调控提供科学指导。
                                                                                                                   
    摘要:
    图像分割作为智慧农业养殖中“视觉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广泛应用于畜禽的智慧养殖中。近年来,深度学习算法飞速发展,基于深度学习的图像分割方法也取得了重大突破,这些方法赋予了分割区域更准确的语义信息,使得图像分割更加精准和智能,为畜禽智慧养殖提供了更强的技术支持。本文通过广泛收集和整理国内外研究的相关文献,重点阐述了图像分割技术在畜禽养殖中的畜禽计数、体尺体质量测量、姿态估计与行为识别、体况及疾病检测、精准饲养等方面的应用现状,给出了如何根据实际性能需求(精度、处理速度)、数据集、计算资源等方面选择合适模型方法的建议,总结分析了当前文献中与畜禽养殖相关且可用于图像分割训练的公开数据集;并指出了基于深度学习的图像分割技术在畜禽养殖中所面临的挑战与未来的发展趋势,希望能为畜禽养殖中图像分割技术的具体应用提供参考。
                                                                                                                   
    摘要:
    为提高秸秆还田对新疆盐渍化土壤降盐保水的作用。通过田间小区试验,设置6种处理,分别为:不还田(CK);棉花秸秆还田(P1);玉米秸秆还田(P2);油菜秸秆还田(P3);棉花秸秆还田+玉米秸秆还田(P12);棉花秸秆+油菜秸秆还田(P13)。测定各处理对棉花全生育期0-60 cm土层含水量、电导率、脱盐率、盐基离子以及水分利用效率、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P12、P13处理较其他处理增强土壤的蓄水能力,含水量差异在秸秆还田的土层附近差异较大,相比CK处理土壤含水量分别提高了3.78%-15.03 %、5.06 %-18.23%。在棉花生育期,P12、P13处理提高0-20 cm土层的脱盐率,电导率较CK处理分别降低3.54%-39.27 %、17.83 %-40.01 %1 %。土壤盐基离子的含量呈现出Na+>Ca2+>K+>Mg2+的规律,盐基离子中的Na+、K+、Mg2+含量具有表聚性。相关性分析表明,调控棉田土壤水盐环境(含水量、电导率、脱盐率)可以增加作物水分利用效率,提高产量。综上所述,P12、P13处理较其他处理更能显著增强棉花生育期内农田土壤持水能力及改善盐分分布状况,可为新疆地区盐渍土改良和秸秆还田提供参考。
                                                                                                                   
    摘要:
    为揭示间作体系中土壤微生物对根系分泌物的响应机制,设计桶栽试验,于2020-2021年在江西农业大学科技园种植冬季作物,利用典型的豆科十字花科间作体系——紫云英油菜间作,探索间作下根系分泌物与土壤微生物群落变化的互作机制。结果显示,紫云英和油菜不同种植模式下根系分泌物特征差异明显,与对单作紫云英相比,间作显著增加了单糖类化合物含量,降低神经递质类化合物含量。氨基酸、单糖、神经递质类等化合物与土壤微生物显著相关,其中,单糖类化合物与酸杆菌门、绿弯菌门等微生物呈显著正相关;神经递质类化合物与绿弯菌门、厚壁菌门、芽单胞菌门、蓝藻细菌等微生物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紫云英单作(A)、油菜单作(R)和间作(AR)3种模式的单独相关性结果显示,油菜单作模式下分泌物与微生物的相关性和整体结果差异最大,同时,紫云英单作和油菜单作模式下单糖化合物与酸杆菌、绿弯菌均没有显著相关性,而间作模式下单糖与酸杆菌、绿弯菌呈极显著正相关。紫云英油菜间作中酸杆菌群落相对丰度显著高于紫云英单作,微生物覆盖度指数也显著大于紫云英单作。因此,根系分泌物很可能是紫云英和油菜间作改变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重要因素,单糖化合物在这个过程中发挥了主要作用。
                                                                                                                   
    摘要:
    通过分析预测怀柔区前桥梓村的玉米田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揭示影响有机碳变化的关键影响因素,为我国北京地区实现固碳减排目标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利用玉米田2016-2019年有机碳实测数据对DNDC模型进行验证,然后选取气候、土壤及物料还田等主要影响因子对验证后的DNDC模型进行敏感性分析,最后模拟了不同典型浓度路径(RCP8.5、RCP4.5)下未来(至2100年)有机碳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经过校验后的DNDC模型可较好地模拟该玉米田土壤有机碳变化;(2)初始有机碳含量及秸秆还田率是有机碳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3)RCP8.5及RCP4.5下有机碳含量增加明显,土壤碳库77年时达到平衡,至2100年有机碳含量分别达到27.70 g?kg-1和29.03 g?kg-1,分别较初始有机碳含量上升197.85%和212.18%。综上,DNDC模型可用于该研究区玉米田有机碳变化研究,今后可以利用该管理方式持续固碳。
                                                                                                                   
    摘要:
    滤料过滤可有效减少鱼类养殖尾水中的固体悬浮物及其他有害物含量,通常被用作水产养殖尾水的一级处理技术。为了探究滤料过滤用于池塘圈养尾水的处理效果,本研究采用火山岩、活性炭及沸石作为滤料材料,以滤料种类、滤料粒度和滤料厚度为试验因素,以总固体悬浮物(TSS Total Suspended Solid)去除率、氨氮去除率和化学需氧量(COD,Chemical Oxygen Demand)去除率作为试验指标,开展了池塘圈养尾水处理试验。试验结果表明,三种滤料均能去除尾水中的TSS和COD,均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尾水中的氨氮浓度,三种滤料中,活性炭的处理效果优于其他两种滤料,且越小粒径或越大滤料厚度的活性炭处理尾水效果越好。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开展正交试验,结果显示,滤料为活性炭、粒径为0.5-2 mm、滤料厚度为80 cm时过滤装置对池塘圈养尾水具有最佳的综合处理效果,在此种条件下养殖尾水TSS的去除率为83.86%,COD去除率为49.78% ,氨氮去除率为29.89%。研究表明,滤料过滤对TSS、COD具有良好的去除效果,但氨氮去除效果不理想。因此,在圈养尾水处理中,滤料过滤可以作为圈养尾水的一级处理工艺,但后续需要针对氨氮采用生物滤池、人工湿地或生物反应器等手段对尾水进行进一步净化处理。
                                                                                                                   
    摘要:
    全球气候变化导致城镇夏季热岛效应逐渐加剧、极端高温事件显著增加,如何有效提升城镇蓝绿空间的降温效应是适应气候变化、建设高质量人居环境的重要途经。研究以昆山市为例,利用遥感数据和辐射传输方程法进行地表温度反演,在市域和城区两个尺度下分别构建城镇蓝绿空间格局与夏季降温效应度量指标的相关性分析与增强回归树模型,旨在揭示江南水网地区影响夏季降温效应的城镇蓝绿空间格局关键因子及重要性排序,并通过对比研究探索其降温效应的空间尺度差异性。研究结果表明:市域尺度下,蓝绿空间格局对夏季最高地表温度影响的相对贡献率高于10%的指标有4个,影响程度依次为:水体形状指数>蓝绿空间占比>滨水绿地宽度>水体聚集度;蓝绿空间格局对冷岛强度影响的相对贡献率高于10%的指标有3个,影响程度依次为:滨水绿地宽度>水体形状指数>蓝绿空间占比。城区尺度下,蓝绿空间格局对夏季最高地表温度影响的相对贡献率高于10%的指标有5个,影响程度依次为:水体聚集度>水体平均斑块面积指数>绿地率>水面率>水体形状指数;蓝绿空间格局对冷岛强度影响的相对贡献率高于10%的指标有2个,影响程度为:绿地聚集度>蓝绿空间占比。研究发现蓝绿空间格局特征与夏季降温的相关程度和贡献率水平均具有显著的尺度效应并提出规划设计优化策略,为不同尺度下营造城镇人居热舒适环境提供实践参考。
                                                                                                                   
    摘要:
    为提高玉米排种器的充种性能,本研究设计了一种扰种侧充槽盘式玉米精量排种器,以玉米籽粒尺寸参数为依据,提出了一种扰种侧充式取种结构,在充种的同时实现调姿扰种与导种,有效提升种群活跃度与充种时长,提升充种效率。通过建立力学与运动学模型对排种器关键结构参数进行设计及取种原理分析,并采用EDEM软件进行仿真分析明确扰种性能,在此基础上获得了影响排种器工作效率的关键因素:取种盘转速、槽孔深度、充种偏角,并以此为因素进行三因素三水平中心组合试验。对试验结果进行数据分析,建立了合格指数、漏播指数、重播指数的回归模型,分析优化得出在取种盘转速为28r/min、槽孔深度为8.2mm、充种偏角为67°时,优化模型预测的合格指数为94.32%、漏播指数为1.95%、重播指数为3.73%。通过田间试验验证的合格指数92.97%、漏播指数2.14%、重播指数4.89%,符合优化模型预测结果,扰种侧充槽盘式玉米精量排种器的各项评价指标符合播种农艺要求。
                                                                                                                   
    摘要:
    智慧农业为推动农业减排增汇、助力“双碳”目标实现提供了新思路。本文在明晰“双碳”目标下智慧农业内涵特征的基础上,分析了智慧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挑战,进而提出了对策建议。研究发现,“双碳”目标下的智慧农业发展,应在理念上强调以智慧化引领低碳化、以低碳化带动智慧化,在科技上注重低碳取向的创新和应用,在制度上重视政府与市场双轮驱动。中国智慧农业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在技术设备、规模经营、人才储备、政策支持等方面存在短板和瓶颈。因此,未来应强化农业技术创新研发,推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构建“政府有为,市场有效”的智慧农业发展机制。
                                                                                                                   
    摘要:
    针对菱角脱壳初加工装备设计与仿真分析时缺乏有效的离散元模型问题,开展了菱角粘结离散元参数标定与样机试验工作。采用三维反求技术获取菱角轮廓模型,测取菱角本征参数及基本接触参数,得到菱角平均剪切力为352.95 N,并以此为标定目标。采用EDEM软件中的Hertz-Mindlin with bonding模型建立菱角离散元模型,通过单因素试验筛选粘结参数标定范围,由二水平析因试验、最陡爬坡试验筛选显著因素及其标定区间,设计响应曲面试验求解粘结参数,确定离散元模型中的最优粘结参数组合。开展旋转剪切仿真试验及样机验证试验。结果显示:仿真得到的菱角脱壳剪切力为352 N,与实际误差为0.269%;菱角剪切刀具为矩形,转速230 rpm时,剪切力最小值力为93.20 N,与预测值92.99 N误差为0.215%;样机试验中矩形刀具在230 rpm时各项性能指标最优,表明建立的菱角离散元模型可靠性,并可为菱角初加工装备的脱壳刀具设计及关键参数确定提供参考依据。
                                                                                                                   
    摘要:
    为研究施氮量与栽插密度对南疆水稻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开展施氮量为主区、栽插密度为副区的裂区试验,分析新‘稻36号’的群体LAI、NR活性、氮素吸收与转运及产量变化。结果表明:(1)适当增施氮肥和适宜密植有利于提高群体LAI和叶片NR活性,其中LAI在施氮量360kghm2、密度20.83~26.69万穴/hm2,NR在施氮量240~260kg/hm2、密度16.67~20.83万穴/hm2时较大;(2)施氮量240 kg/hm2配合27.78万穴/hm2的栽插密度能获得最大的茎鞘氮转运量和穗部氮增加量,其氮肥农学利用率显著高于其他组合处理。随施氮量增加,氮肥偏生产力、氮素吸收效率呈下降趋势,但适当增加密度可减缓其降低程度;(3)在240 kg/hm2的施氮量条件下,配合20.83~27.78万穴/ hm2的栽插密度能够实现氮素利用及产量协同提高,可为南疆地区‘新稻36号’种植参考。
                                                                                                                   
    摘要:
    为了丰富仓内原料储料量测量方法,提高测量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探究基于二维激光雷达的储料量测量方法的可行性,设计了一种基于二维激光雷达扫描的储料量测量装置与系统。本系统采用RPLIDAR S1型二维激光雷达扫描获取不同储料量物料的原始点云数据,通过坐标变换、重叠点提取、滤波、分割等方法对原始点云进行预处理,采用贪婪投影三角化算法将预处理后的点云进行三维重建,获得仓内原料的三维模型,结合物料三维模型和物料的容重获得仓内原料的储料量,从而实现储料量的自动测量。以玉米为试验对象,通过小型储料塔内玉米储料量测量验证试验,通过对玉米不同储料量进行扫描测量,测量结果的平均绝对误差为8.05 kg,平均相对误差为1.52%。结果表明,基于二维激光雷达扫描的储料量测量方法是可行的,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测量精度,能够满足生产实际需求,为实现大型料仓原料储料量的自动测量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和技术支撑。
                                                                                                                   
    摘要:
    针对传统排肥器存在施肥不均而造成肥料利用率低问题,设计了一种双排肥轮结构的同向双螺旋排肥器,通过理论分析确定排肥器的理论排肥量及影响排肥均匀性的参数,以排肥轮螺距、中心距、叶片高度为试验因素,排肥均匀性波动系数和轴向平均速度为试验指标,进行了三因素三水平Box-Behnken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螺距对排肥均匀性波动系数影响为极显著(P<0.01),中心距、叶片高度对均匀性波动系数影响为显著(0.01
                                                                                                                   
    摘要:
    为解决三维扫描仪、多视图数据获取的三维点云因缺少语义信息导致难以从点云上判别植株器官部位问题,本研究提出一种二维先验语义嵌入的大豆植株叶片三维语义建模方法。首先基于Mask R-CNN模型对大豆叶片进行语义分割,然后对分割结果和多视角进行立体重建融合学习,实现大豆植株叶片二维语义到三维叶片点云迁移,获得植株叶片点云语义信息,进而建立植株叶片三维语义模型。该模型通过多组盆栽大豆植株试验进行验证,提取叶长和叶宽与人工实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叶长和叶宽均方误差分别为2.53 和1.52 mm,决定系数分别为0.97和0.89。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便捷、精准地构建植株叶片三维语义模型。
                                                                                                                   
    摘要:
    智能水肥一体化系统是智慧农业技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提升水资源和肥料使用效率的重要载体。然而目前我国智能水肥一体化系统的发展仍然处于初级阶段,存在质量不过硬、设备不智能以及平台不兼容的问题。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构建的博弈论模型揭示了造成目前我国智能水肥一体化系统发展困境的行为和制度根源,并讨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可能措施。研究表明:在当前我国智能水肥一体化系统发展水平和市场格局下,面对智能水肥一体化系统相关农机装备的同档定额补贴政策,采取低性能低价格的市场策略成为一些市场竞争力较弱的国内企业在短期内的最优选择,使得国产智能水肥一体化系统整体质量不高;产学研合作中科研人员无法从研究成果中获取足够的回报,导致水肥一体化系统的智能化研发不足;垄断竞争市场的现状决定了个体企业转换到标准化平台的成本大于潜在收益,导致水肥一体化系统平台兼容的市场标准难以形成。针对上述原因,文章结论认为政府应该优化补贴制度,强化对高性能水费一体化农机的识别和补贴;完善科研机构考核机制,提升高等院校科研成果转化部门的服务能力;以及积极引导市场标准化的建立。
                                                                                                                   
    摘要:
    为解决温室环境下草莓果实快速准确识别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改进YOLOv5s的草莓成熟度检测方法。在主干中引入Shuffle_Block作为特征提取网络,从而实现模型轻量化。同时,在颈部结构中使用全维度动态卷积模块ODConv(Omni-Dimensional Dynamic Convolution, ODConv),以提高网络对草莓目标的信息挖掘能力,降低计算量,并进一步实现轻量化。结果显示,改进后的YOLO-ODM(YOLO with ODConv Module)模型的平均精度均值达97.4%,模型大小是7.79 Mb,在GPU上的单张平均检测时间仅11 ms,浮点运算量为6.9GFLOPs。与原网络相比,轻量化的YOLO-ODM方法在提高检测精度的同时,模型大小缩减43%,浮点运算量降低52%。以上结果表明,该轻量化方法可快速准确地对温室环境下草莓果实的成熟度进行检测,实现草莓的生长状态监测。
                                                                                                                   
    摘要:
    新疆是我国最大的棉花产区和优质棉生产基地,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首位。棉秆作为棉花的主要副产物,是一种重要的农业可再生资源,其利用价值越来越受到关注。棉秆回收机械化作为棉秆收储运的首要环节,是保障棉秆离田综合利用的前提,解决棉秆回收机械化问题对提高其综合利用率、改善生态环境和提高经济效益具有重要现实意义。通过相关文献资料研学,结合实地调研和项目研究,分析了新疆棉花生产与棉秆资源现状,概述了国内外典型的棉秆回收机械研究与应用现状,总结了我国棉秆回收机械的类型、关键技术、性能特点、存在问题和发展趋势,指出了现阶段我国棉秆回收机械化程度低、收储运体系不完善是制约其综合利用的瓶颈问题,提出要加强棉秆回收机械研发创新力度,突破核心关键技术;同时完善收储运体系建设,建立离田回收利用技术模式。
                                                                                                                   
    摘要:
    生物炭是良好的苯系污染物吸附载体,但直接炭化所得生物炭对苯系污染物的吸附能力有限。低温空气氧化可有效调控修饰生物炭结构,提升其苯系污染物吸附能力,但低温空气氧化生物炭对苯系污染物的吸附行为与机制还有待进一步明晰。本研究以竹屑为原料,以CaCl2为活化剂,通过两步活化法制备低温空气氧化生物炭,并综合吸附试验、炭结构表征和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深刻解析了低温空气氧化生物炭对苯酚、苯胺、对苯二酚、对硝基苯酚4种苯系污染物的吸附过程与行为。研究结果表明:低温空气氧化生物炭对苯系污染物的吸附性能受生物炭孔隙结构和表面官能团的协同作用。生物炭通过微孔结构的孔隙填充作用在在空间几何尺度调控苯系污染物的吸附存储过程。低温空气氧化生物炭后,氧原子以羟基、醛基和羧基的形式赋存于生物炭碳骨架表面,从电子尺度影响碳骨架的电子结构排布、改变碳骨架与苯系污染物间的吸附位置及作用类型,通过静电引力及氢键等作用机制,显著增强生物炭对苯系污染物的吸附能力。其中,碳骨架的羟基和羧基的氢原子容易成为氢键的供体,醛基的氧原子容易成为氢键的受体。
                                                                                                                   
    摘要:
    通过探究南疆地区玉米、棉花的施肥效果以及土壤肥力与肥料利用效率之间的关系,为该地区肥料合理施用提供科学依据。2021年,在南疆地区开展35个肥料利用率田间试验(玉米 16个、棉花19个),设置缺素处理(NP、PK、NK)和全肥处理(NPK),对玉米、棉花施用氮、磷、钾肥的产量反应、农学效率、养分积累规律、土壤肥力和施肥对肥料利用效率的影响等开展针对性研究。研究表明:玉米和棉花NPK处理平均产量分别为14020.3kg·hm-2和6582.7kg·hm-2,平均农学效率分别为N 13.0kg·kg-1、P2O5 13.3kg·kg-1、K2O 10.7kg·kg-1和N 6.1 kg·kg-1、P2O5 7.6kg·kg-1、K2O 7.5kg·kg-1,氮、磷、钾肥平均利用率分别为42.4%、21.2%、54.1%和41.7%、18.9%、58.2%,施氮、磷、钾肥分别可增产30.6%、14.7%、6.5%和41.5%、21.1%、13.4%。施肥可显著提高玉米和棉花对氮磷钾素的吸收,每形成100kg玉米籽粒需要2.44 kg N、0.91kg P2O5、2.87kg K2O,每形成100kg棉花籽棉需要5.37kg N、1.67kg P2O5、4.36kg K2O。玉米磷肥利用率与磷肥施用量呈显著负相关,棉花磷钾肥利用率与磷钾肥施用量也均呈显著负相关。玉米产量与磷肥施用量呈显著负相关,与土壤有效磷含量又呈显著正相关,南疆地区玉米可能存在一定的过量施用磷肥问题。玉米、棉花钾肥利用率与土壤有效磷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土壤pH与棉花产量、玉米氮磷肥利用率均呈显著负相关。土壤盐碱是影响南疆地区棉花产量及玉米肥料利用率提高的主要限制因素之一,今后需进一步加大盐碱耕地治理。
                                                                                                                   
    摘要:
    南疆沙漠边缘的绿洲农区是我国风沙危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特别是棉花苗期和果树花果期,风沙造成幼苗死亡、茎倒枝折、落花落果,经济损失巨大,因此开展南疆农作物风沙危害及防治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区域经济价值。通过回顾农田的风沙流结构特征、梳理了风沙对农作物的两种危害形式、概述了农作物风沙防护机理及防治措施研究现状;最后,指出了农作物风沙危害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基于南疆的农作物类型及风沙环境特征,提出了南疆农作物风沙危害及防治未来的研究重点和发展展望。
                                                                                                                   
    摘要:
    棉花花铃期的水肥管理对棉花生长具有深刻的影响。通过设置不同灌水量、氮肥运筹模式田间试验(N0:0 kg/hm2;N240:240 kg/hm2;N360:360 kg/hm2;W1:3600m3/hm2;W2:4200m3/hm2;W3:5400m3/hm2),研究水、氮对棉花花铃期土壤0-30 cm、30-60 cm土层土壤硝态氮、铵态氮时空分布以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N240、N360施氮处理能显著提高花铃期棉花根层硝态氮含量;施肥处理下,随着灌水水平的提高,土壤铵态氮含量会呈现短期上升趋势,后又会降低至灌溉前水平;在W2灌水量、N240施氮量条件下,棉花产量最高,为新疆阿拉尔地区最优施肥灌水投入量。
                                                                                                                   
    摘要:
    为了解和掌握海参养殖过程水质状况,对海参养殖水质使用融合三角模糊数层次分析法的多级模糊评价方法评估。首先依据水质关键因子在海参生长过程中所起积极和消极作用将水质关键因子分类,并依据两类关键因子设计“海参养殖水质正、负相关因子模糊推理系统”。将两模糊推理系统作为一级模糊,其结果作为二级模糊的输入。二级模糊系统通过一级正、负相关因子推理结果得到最终水质评价结果。在模糊推理过程中,采用三角模糊数层次分析法为海参水质关键因子赋权来提高评价结果的准确性。最后,将该方法与融合三角模糊数层次分析法的海参养殖水质单级模糊评价系统、海参养殖水质ANFIS模糊评价进行对比实验。结果显示,3种方法评价结果一致,融合三角模糊数层次分析法的海参养殖水质多级模糊评价法将模糊规则由原来的283条减少为40条,减少了71.73%,缓解了维数灾难问题;且与ANFIS模糊评价相比无需经过大量调参和训练,占用系统资源更少,可为海参养殖水质评价提供参考。
                                                                                                                   
    摘要:
    为探究不同光谱对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苗种培育的影响,本试验于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模式下设立全光谱组、红色光组、绿色光组、蓝色光组四个组别,通过对比分析不同组别中大口黑鲈仔鱼的生长性能,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溶菌酶(LZM)、碱性磷酸酶(AKP)活性,谷胱甘肽(GSH)和丙二醛(MDA)含量,生长激素(gh)、类胰岛素生长因子1(igf-1)、促甲状腺激素(tsh)、热休克蛋白70(hsp70)、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因子(crf)、半胱天冬酶3(caspase3)等基因的相对表达水平,筛选适宜大口黑鲈苗种培育的光谱范围,以期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模式下大口黑鲈苗种培育过程中光照条件的优化提供理论基础。结果表明:全光谱组、绿色光组、蓝色光组仔鱼的终末体长体重、特定生长率(SGR)、增重率(WGR)及LZM活性均显著高于红色光组(P<0.05),而MDA、GSH含量及SOD、CAT活性均显著低于红色光组(P<0.05);全光谱组和绿色光组仔鱼AKP酶活性及生长基因gh、igf-1、tsh的mRNA表达均显著高于红色光组(P<0.05),而应激相关基因hsp70、crf、caspase3 mRNA表达均显著低于红色光组和蓝色光组(P<0.05);全光谱组仔鱼存活率(SR)显著高于其余各组(P<0.05),并表现出较好的集群趋光行为。综上所述,全光谱光源最有利于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模式下的大口黑鲈苗种培育。
                                                                                                                   
    摘要:
    为解决目前笼养种鸭饲喂系统供料量不精确、饲喂过程个体饲喂量可控程度较低不利于种鸭育种选育研究的问题,本文设计了一种叶片式颗粒饲料饲喂器。通过分析饲喂器充料排料原理以及核心工作部件参数,以饲料通过间距、排料叶片螺旋升角、叶片转速为试验因素,单位时间饲喂器饲料排量的变异系数为评价指标建立三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并结合实际养殖需求,分析各因素的影响大小顺序以及其最优组合。根据仿真结果,各参数对排料均匀性影响的主次顺序依次为饲料通过间距、排料叶片螺旋升角、叶片转速;当饲料通过间距为9.0mm、叶片螺旋升角为71.5°、叶片转速为58.4r/min时,饲喂器的排料变异系数有最小值18.66%。对最优参数组合下饲喂器排料性能进行台架试验验证,饲喂器排料变异系数为18.76%,排料速度为109.2g/s,排料预设量与实际量的相对误差为3.07%,满足种鸭供料需求。
                                                                                                                   
    摘要:
    为了加深对皮蛋喷淋涂膜工艺的认识,针对皮蛋喷淋涂膜理论研究不足的问题,使用Fluent软件中重叠网格耦合VOF模型开展两相流研究,获得了皮蛋不同摆放姿势下的液膜润湿比,并分析了不同吸管参下液滴纵横比变化情况,并以膜厚变化指数为响应值,结合Box-Behnken实验筛选出悬垂液滴去除时最优吸管参数与工作压力,结果表明:尖端朝下摆放的皮蛋经过喷淋后液膜润湿比为1,而钝端朝下摆放的皮蛋经过喷淋后液膜润湿比仅为0.836,筛选出最优吸管参数组合为间距14.50mm,直径12.09mm,工作压力6.97kpa,膜厚变化指数预测值为0.636。在最优吸管参数组合下,进行仿真实验,并利用气吸装置开展悬垂液滴去除实验,实验结果表明,膜厚变化指数仿真值与预测值的相对误差为1.73%,膜厚变化指数的实际值与预测值的相对误差为7.55%,与仿真值的相对误差为9.12%,表明本研究中的耦合模型可用于皮蛋喷淋涂膜仿真试验。
                                                                                                                   
    摘要:
    准确获取土壤含水率信息、了解土壤水分动态变化规律对于实现农业精准灌溉极为重要。引入了支持向量机算法(SVM)对4种不同干湿交替处理下超声波速度与土壤含水率进行拟合分析和回归训练优化,构建了基于超声波速度的土壤含水率预测模型。与传统的烘干法相比较,利用该模型在田间验证土壤含水率,平均相对误差为1.5%左右。基于SVM模型构建的超声波速度—土壤含水率预测模型能够较好地描述被研究区域内土壤含水率,进而为利用超声波特性实现对农田土壤水分的持续监测提供参考。
                                                                                                                   
    摘要:
    【目的】探究番茄伴生不同作物伴生对番茄植株根系内生微生物多样性及群落结构特征的影响,筛选和开发利用有益微生物功能,为实际生产中如何增强番茄植株抗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设置番茄×生菜(A),番茄×苋菜(B),番茄×菜心(C);番茄×葱(D);番茄×薄荷(E);番茄单独种植(F)处理,相同环境下相同条件栽培管理。利用Illumina MiSeq 高通量测序平台,分析不同作物伴生及单独栽培番茄植株根系内生微生物多样性与群落组成。【结果】伴生及单作番茄植株根系共有的优势细菌属为:根瘤菌属(Allorhizobium)、新根瘤菌属(Neorhizobium)、Pararhizobium、Burkholderia、Caballeronia、Paraburkholderia、德沃斯氏菌属(Devosia)、类诺卡氏菌属(Nocardioides)和链霉菌属(Streptomyces)。番茄×生菜(A)伴生处理中番茄植株根系特有的优势内生菌属为norank_f__Roseiflexaceae、假平胞菌属(Sphingobium);番茄×葱(D)特有的优势内生细菌属为: 拟无枝酸菌属(Amycolatopsis)、Herpetosiphon,番茄×薄荷(E)的特有优势细菌属包括:慢生根瘤菌属(Bradyrhizobium)、Dyella,番茄单作(F)的特有优势细菌属为:产黄菌属(Flavobacterium); 另一方面,伴生及单作处理的番茄共有的优势真菌属为unclassified_p__Ascomycota。其中,番茄×生菜(A)伴生处理中番茄植株根系特有的优势内生真菌属为:Immersiella;番茄×苋菜(B)特有的优势内生真菌属为:Arachniotus、新赤壳属(Neocosmospora)、青霉菌属(Penicillium)、单胞瓶霉属(Phialemonium)、unclassified_c__Agaricomycetes;番茄×菜心(C)特有的优势内生真菌属为:Geminibasidium、Plectosphaerella、Rhizophagus,番茄×葱(D)特有的优势内生真菌属为:Acrocalymma_vagum、Arachniotus_dankaliensis、unclassified_o__Boletales、unclassified_p__Basidiomycota、unclassified_p__Chytridiomycota;番茄×薄荷(E)特有的优势内生真菌属为:Chaetomium_cochliodes、Neocosmospora_rubicola、Penicillium_simplicissimum;番茄单作(F)特有的优势内生真菌属为:Gibberella_intricans。【结论】与番茄单作相比,番茄伴生不同作物介导主栽番茄根系优势内生细菌和内生真菌属组成发生了变化,伴生条件下主栽番茄根系均富集了特异的优势内生细菌和真菌门、属。伴生富集的特异优势内生细菌或真菌门、属组成具有提升主栽番茄植株抵御环境生物或非生物胁迫的潜力。
                                                                                                                   
    摘要:
    直链淀粉、粗蛋白和水分含量是衡量米粒品质的重要指标,本研究旨在使用高光谱成像技术无损检测其含量。以100份水稻核心种质资源为试验材料,基于近红外高光谱相机采集水稻谷粒的透射、反射光谱数据并提取光谱参数,水稻谷粒脱壳后使用近红外谷物分析仪测定米粒成分含量。以水稻谷粒光谱参数为自变量,米粒成分含量为因变量,建立米粒成分含量预测模型。结果表明,使用单一光谱建模时,透射光谱建模效果优于反射光谱建模效果。结合透射-反射特征光谱集合建模可使粗蛋白预测模型R2从0.74提高至0.91,可使直链淀粉预测模型R2从0.40提高至0.69,可使水分预测模型R2从0.53提高至0.68。本研究表明使用水稻谷粒光谱参数可无损预测米粒的成分含量,同时利用透射、反射光谱可提升建模效果。
                                                                                                                   
    摘要:
    香菇菌棒在出菇环节需要多次对多层菌架上的菌棒逐一进行补水,针对传统人工补水劳动强度大、效率低且无法精准控制注水量等问题,本文创新性地设计了一种香菇菌棒在架注水机,该机主要由夹持装置、注水装置、升降装置、旋转装置、驱动装置和定位装置六部分组成。由三组夹持装置和注水装置组成注水单元,一次可同时完成3层共15个菌棒的夹持注水工作。在升降装置带动下实现多层菌棒的补水作业,再通过旋转装置完成巷道内另一侧菌架的在架补水作业。样机试验结果表明:补水后菌棒的破损率为0%,平均重量比为84.8%,平均补水效率为270个/h。该注水机采用菌棒在架补水的方式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劳动强度,满足香菇菌棒补水要求,为菌棒注水机的研发提供了理论依据。
                                                                                                                   
    摘要:
    全球气候变化与中国提出双碳目标的背景下,风景园林应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通过对国际风景园林师联盟亚太地区气候变化工作组的专访,了解各国风景园林应对双碳目标的切实行动,并从风景园林的弹性设计与低碳设计两方面为其未来的发展提出目标与展望。
                                                                                                                   
    摘要:
    针对现有油菜基质块苗移栽机开沟装置作业存在沟宽稳定性差、沟底面平整度低、土壤扰动大等现象,导致立苗率低、覆土作业难度大等问题,本文基于船式开沟器腔体大以及芯铧式开沟器作业构建宽苗床、平沟底特点,结合类铧式曲面衔接过度,设计了一种适用于油菜基质块苗移栽机苗床构建的苗床带整备装置。建立了土壤与整备装置互作力学模型,确定了苗床带整备装置构建稳定苗床的主要结构参数。以整备装置作业速度、作业深度、类铧式曲面前端宽度、刃口角为因素,土壤扰动面积、沟宽变异系数为评价指标,利用EDEM开展了四因素三水平二次正交组合仿真试验。二次正交组合试验表明:作业深度为41 mm、作业速度为0.52 m/s、类铧式曲面前端宽度为40 mm、刃口角为61 o时土壤扰动量较小、沟宽变异系数较小,较优参数组合下台架试验得出土壤扰动量为13.01 cm2,沟宽变异系数8.52 %。田间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安装在移栽单元上的苗床带整备装置相较于船式开沟器,载苗基质块立苗率增加2.09 %,沟宽变异系数减少13.3 %,土壤扰动量减少28.3 %,沟底面紧实度增加28.67 %,满足油菜基质块苗机械移栽苗床构建要求,该研究可为油菜基质块苗移栽机苗床整备装置结构改进提供参考。
                                                                                                                   
    摘要:
    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实现中国“双碳”目标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的重要议题,除了相关技术研究外,引导公众参与气候变化应对的干预途径也亟待研究。为提升风景园林促进公众参与气候变化应对的关键作用,基于公众参与的“认知-情感-行为”3个过程维度和计划行为理论,提出了风景园林促进公众参与气候变化应对的干预途径框架,涵盖提升意愿-激发行动-长期投入3个层面,包括7项关键干预举措:1)在提升意愿层面,将气候变化信息融入多感官的公共空间设计和活动体系,利用空间要素模拟本土可能出现的气候变化影响,提升公众的气候变化认知和情感链接;2)在激发行动层面,营造快闪的低碳生活体验,开展参与式低碳营造;3)在长期投入层面,推动公众参与气候变化应对的政策保障,搭建社区自组织平台并拓展资金来源,完善应对行动的反馈机制,促进可持续的公众参与。最后结合我国国情,提出中国在促进公众参与气候应对方面未来需要重点开展的3方面具体工作建议。
                                                                                                                   
    摘要:
    合理的城市公园绿地空间布局是保障城市居民平等的享有绿地资源,提高城市宜居水平的重要前提。在传统的城市公园绿地规划中,以绿地率或绿化覆盖率等指标开展的城市综合公园服务评价难以准确地定量评估城市综合公园布局均衡性,本文以合肥市中心城区为例,提出一种基于改进多出行模式的两步移动搜索法,利用高德地图的路径规划模型,结合双变量局部空间自相关、洛伦兹曲线以及基尼系数等方法,在手机信令数据的基础上对不同时间阈值下的城市综合公园的可达性及供需情况进行分析,进一步揭示中心城区综合公园布局的合理性。结果表明:(1)通过利用手机信令数据与高德路径规划数据作为数据源对传统可达性的计算方法以及两步移动搜索模型进行改进,建立微观尺度下城市综合公园的可达性评价框架,能够精确地评估城市综合公园的可达性;(2)合肥市中心城区综合公园的可达性空间差异显著,可达性较高区域通常分布在新城区以及综合公园周边地区,并且随着时间阈值的提高,可达性水平的空间分布呈现均衡态势;(3)合肥市中心城区在15分钟与30分钟时间阈值下均只有近5%的居住网格处于供需匹配状态;近7%的居住网格处于供需显著不匹配状态,主要集中于老城区西部以及滨湖区北部区域,居住区密度与综合公园数量是影响供需匹配的重要原因;(4)通过优化城市交通的通达程度以提高居民综合公园游憩出行的阈值,能够显著促进城市综合公园整体的空间分布合理性。研究结果可以为未来合肥市中心城区公园绿地的布局优化提供重要的指导依据。
                                                                                                                   
    摘要:
    为解决田间复杂环境下小样本黄瓜叶片病害识别中模型泛化能力差、识别准确率不高的问题。通过为激活重建生成对抗网络AR-GAN(Activation Reconstruction GAN)引入自注意力机制模块,采用Smooth L1正则化作为损失函数,设计了改进激活重建生成对抗网络IAR-GAN(Improved AR-GAN)对黄瓜病害图像进行增广。通过在Inception网络基础上加入空洞卷积和形变卷积,设计了空洞和形变卷积神经网络DDCNN (Dilated and Deformable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用于黄瓜叶片病害识别。实验结果表明,提出的IAR-GAN有效缓解了过拟合现象,丰富了生成样本的多样性;所提出的DDCNN对黄瓜炭疽病、斑靶病和霜霉病的平均识别准确率均达到96%以上,比VGG16等模型提高了5-10个百分点。本文提出的数据增广方法和病害识别模型为复杂环境下小样本的作物叶部病害的准确识别提供了新思路。
                                                                                                                   
    摘要:
    针对旱收荸荠时人工劳动强度大、作业效率低和果土分离困难的问题,设计了一种振动挤压式荸荠收获机,通过增强土层破碎效果,提高果土分离程度,分离后的荸荠抛撒在表层,便于人工捡拾。通过对荸荠土块在作业过程中的受力分析,确定了影响分离性能的关键参数为振动板振幅、振动板振频和钉齿辊转速,并根据已有经验初步确定关键参数取值范围。以振动板振幅、振动板振频和钉齿辊转速为影响因素,以土层破碎率为评价指标,利用Design-Expert 10.0设计CCD中心组合试验,通过RecurDyn-EDEM耦合进行仿真,确定当振动挤压板振频为33.045mm、振动板振频6.631Hz、钉齿辊转速336.721r/min Hz时,存在较优破碎效果,土层破碎率为93.581%。以振动板实际振幅32.41mm、振频6.5Hz,钉齿滚转速330r/min进行田间验证试验,试验得实际土层破碎率93.546%、明荠率80.334%、损伤率28.088%,碎土效果好,与仿真结果拟合度高。
                                                                                                                   
    摘要:
    在宏观尺度上,NDVI、EVI是常用的植被研究表征指数。已有研究表明,两种植被指数在南亚热带、热带地区植被特征表达上存在差异。为研究这种差异是否会影响到不同指数表征下的植被相关研究,在采用2005-2020年MODIS-NDVI,MODIS-EVI共2种不同遥感数据植被指数表征粤港澳大湾区植被空间特征的基础上,以同时期17个自然、人为因子作为驱动因子,通过地理探测器模型方法,分别计算17个驱动因子对基于NDVI、EVI不同指数表征的植被空间特征的影响力,预期为在不同植被指数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粤港澳大湾区生态系统特性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表明,虽然粤港澳大湾区南亚热带-热带植被的NDVI、EVI植被指数的表征结果存在差异,但通过因子探测模块计算的不同指数下驱动因子影响力量化及排序结果基本一致,并未受指数表征差异的影响。在17个驱动因子中,土地利用类型、高程均是最主要驱动因子。在不同表征指数下,对植被空间分布影响力均超过50%。通过因子交互探测模块进行驱动因子间交互作用分析,表明在不同表征指数下,大部分因子对植被空间特征形成双因子增强作用,但个别因子会存在差异,如多年平均人口分布、土地利用类型的协同作用对基于NDVI指数表征的植被覆盖影响力最强;多年平均人口分布、高程的协同作用对基于EVI指数表征的植被覆盖影响力最强。研究结论是NDVI、EVI指数在表征植被覆盖特征方面虽存在差异,但驱动因子定量分析结果仍趋于一致。
                                                                                                                   
    摘要:
    为了解我国柑橘栽培管理技术现状,采用问卷方式对我国主要柑橘种植省(市)的306个种植主体就冬季清园、控草、肥水管理等技术进行调查。结果表明:96.7%的种植主体对橘园进行冬季清园,年均控草为3.2次、施肥4.9次、灌水6.7次和打药11.5次;采用除草剂、背负式割草机和手工方式控草的种植主体分别占57.5%、56.2%和47.4%,采用撒施和叶面喷施方式施肥的分别为65.5%和63.9%;53.1%和39.3%的种植主体采用管道浇灌和滴灌方式灌水,71.2%的种植主体采用管道方式打药,采用风送式机械打药的比例比较低(14.7%);仅有34.5%的种植主体的橘园会经常进行生长季节修剪,以纯人工修剪方式为主,占比达到86.6%。柑橘栽培管理技术应用与橘园面积、类型和分布有关系:面积大或缓坡平地橘园年均控草和施肥次数、滴灌施肥的比例有比小面积或山地橘园多,但年均打药次数则相反;华中地区橘园灌水、施肥次数和成熟期撑果操作比例最少。另外,结合现状调查提出了三点柑橘栽培管理技术发展建议:一是需要持续重视符合时代需求的柑橘栽培管理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二是重视农艺农机结合的栽培技术和装备研发,三是轻简优质栽培技术和装备研发要注重系统性。
                                                                                                                   
    摘要:
    城市热岛效应通过温度变化直接影响植物物候,是城市中植物物候变化的最主要影响因子之一。通过分析武汉大学樱花花期对武汉城市热岛效应的时间响应特征,可提升樱花花期预报模型的准确度,更好的做好樱花花期预报工作。根据武汉大学樱园日本樱花树始花期观测资料及同期气象资料研究分析表明:(1)武汉市城市热岛效应从20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明显增强。冬季城市热岛增温率和增温贡献率1988年以后较之前30年显著增加,说明近年来冬季温度增加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由城市热岛效应的增强而引起的。(2)城市热岛在武汉中心城区最高,呈现由城市核心区向近郊区蔓延辐射。北部的黄陂、新洲等地几乎不受热岛影响。(3)武汉樱花花期对冬季城市热岛效应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有明显响应。冬季平均气温五年滑动平均UHII每升高1℃,樱花始花期提前约2.8d左右。位于市中心的汉口江滩、晴川假日酒店等赏花点为樱花最早开放的地区,较武汉大学花期提前1-2d;东湖樱园、堤角公园等地则比武汉大学花期晚1-2d。
                                                                                                                   
    摘要:
    大田滴灌在新疆地区大规模应用取得了非常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但不同区域应用时,其对土壤水盐平衡及地下水动态的影响也各异,这类问题值得关注。本文依托中国工程院院士咨询研究项目“新疆灌区农业节水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系统梳理了大田滴灌对新疆土壤水盐和地下水的影响。回顾了新疆大田滴灌的发展历程及取得成效;阐明了大田滴灌对土壤水分入渗过程、水盐运移过程、地下水动态的影响;系统分析了长期大田滴灌以来,耕层土壤水分状况、南北疆的主要灌区农田地下潜水埋深、耕层土壤盐分再分布变化情况;从维护新疆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角度提出四条对策与建议:两水统观统用构建安全地下水位、灌溉洗盐结合维持良好农田耕层、区域统防统治实现区域水土可持续、节水降盐为核心提升区域农业资源利用效率,为进一步开展新疆农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参考和方向。节水抑盐是新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举措,但如何实现干旱盐碱区水土资源的高效利用,探索和遵循水盐平衡这个科学问题值得长久关注。
                                                                                                                   
    摘要:
    在全球气候变化和海平面上升背景下,海岸灾害将对沿海城市景观和社会经济造成巨大影响。以珠三角沿海城市广州为研究区域,基于该地区土地利用和社会经济等数据,构建“敏感性-适应性”脆弱性评估框架,针对近期(2030年)、中期(2050年)和远期(2100年)三种不同海平面上升叠加风暴潮风险情景下广州城市景观系统的脆弱性特征进行评估。结果显示:1)从淹没范围和经济损失来看,未来不同风险情景下受淹没面积最大的是农业景观和公园绿地与湿地景观,而经济损失最为严重的是工业景观和商业与公共服务景观。2)从整体脆弱性空间分布来看,近期景观脆弱性较高的区域主要集中在广州中部的荔湾区、白云区和黄浦区,到中期和远期阶段,广州中部的海珠区景观脆弱性风险逐渐加剧。3)从各类景观脆弱性空间分布来看,与交通景观、居住区景观等其他各类景观相比,近期农业景观脆弱性程度偏高的区域最多,主要集中在广州南部的番禺区和南沙区。到中期和远期阶段,各类景观的脆弱性风险都有不同程度的加剧,其中公园绿地与湿地景观脆弱性程度变化较为显著。本研究系统评估了海平面上升叠加风暴潮风险对广州城市不同类型景观的影响,能够为广州市未来海岸灾害的风险管理与防范、城市韧性建设提供决策参考。
                                                                                                                   
    摘要:
    为探究转Cry2A*基因水稻品系根系特性,通过盆栽试验,以常规粳稻与其转Cry2A*基因水稻品系、常规籼稻与其转Cry2A*基因水稻品系为试验材料,探究施氮、不施氮处理下转Cry2A*基因水稻品系的根系特性。结果表明:转Cry2A*基因水稻品系的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在成熟期不施氮处理下显著低于亲本对照,在施氮处理下与亲本对照无显著差异。KY(Cry2A*)的产量与亲本对照无显著差异,MH86(Cry2A*)的产量在不施氮处理下显著低于亲本对照。产量与根系形态指标正相关。与不施氮处理相比,施氮能显著提高KY(Cry2A*)的根直径,对MH86(Cry2A*)的根直径无显著影响。表明转Cry2A*基因水稻根系特性与其亲本之间存在一定差异,且这种差异在不施氮处理条件下更为明显。
                                                                                                                   
    摘要:
    设置番茄伴生生菜、苋菜、菜心、薄荷和葱的栽培模式,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伴生不同作物对主栽番茄根际土壤肥力及细菌、真菌多样性的影响,旨在探究伴生不同作物影响主栽番茄根际土壤肥力与健康的作用机制,为构建番茄生态栽培模式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结果表明:除菜心外,其余四种伴生作物均显著提高了主栽番茄植株根际土壤中,涉及氮、磷循环的土壤酶活性以及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另一方面,伴生栽培虽然没有显著提高番茄根际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但改变了番茄根际土壤中细菌和真菌的优势门、属丰度占比;门分类水平,伴生处理均提高了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Patescibacteria和厚壁菌门(Firmicutes)细菌的丰度占比;属分类水平,norank_f__Microscillaceae、 norank_f__norank_o__Vicinamibacterales、芽孢杆菌属(Bacillus)、norank_f__Gemmatimonadaceae、交替赤杆菌属(Altererythrobacter)细菌是番茄伴生不同作物中丰度占比前十的特有优势细菌属。此外,伴生栽培不同程度地改变了主栽番茄植株根际土壤真菌多样性和丰富度,富集了壶菌门、担子菌门和油壶菌门优势真菌门;同时富集了unclassified_o__Sordariales、油壶菌属(Olpidium)、和锥盖伞属(Conocybe)、Phialemonium、unclassified_o__Pleosporales、 unclassified_o__Boletales和Sodiomyces属等优势真菌属,亦提高了毛壳菌属(Chaetomium)的丰度占比。综上所述,番茄伴生栽培生菜、苋菜、薄荷和葱四种植物均不同程度地有助于提高番茄根际土壤肥力和维护根际微环境土壤健康的作用,其中伴生栽培生菜和薄荷提升土壤肥力及维护土壤健康的效果优于相应的菜心、苋菜和葱。
    显示模式:
    2015,34(4):108-113, DOI:
    [摘要] (2342) [HTML] (0) [PDF 1.06 M] (10792)
    摘要:
    选择草鱼主养池塘为研究池塘,分析架设生物浮床的池塘中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和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的生长和肌肉品质特性。池塘养殖试验时间为180 d,试验期间测定草鱼和团头鲂生长指标,并利用生化分析和物性分析方法测定肌肉营养成分、系水力和质构特性。试验结果表明:试验池塘的草鱼和团头鲂的终末体质量高于对照池塘的养殖鱼类;试验池塘2种鱼的肥满度都显著高于对照池塘;试验池塘和对照池塘空壳体质量比没有显著差异。试验池塘草鱼和团头鲂的肌肉滴水损失和失水率均显著低于对照池塘,而熟肉率显著高于对照池塘。试验池塘的鱼类肌肉粗蛋白显著高于对照池塘;粗脂肪含量都高于对照池塘,在草鱼中差异显著,团头鲂差异不显著;试验池塘草鱼水分显著低于对照池塘,团头鲂水分和2种鱼灰分都没有显著差异。肌肉的质构特性分析表明,试验池塘草鱼的硬度、胶黏性、咀嚼性显著高于对照池塘;试验池塘草鱼回复性和凝聚性显著低于对照池塘,试验池塘团头鲂肌肉弹性显著高于对照池塘。
    2015,34(4):120-124, DOI:
    [摘要] (2657) [HTML] (0) [PDF 976.50 K] (9324)
    摘要:
    考察浸泡温度、发芽温度和淋水频率等培育条件对绿豆芽的生长特性和营养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浸泡温度、发芽温度和淋水频率对豆芽的生长特性和营养品质都有显著影响(P<0.05)。在较高温度(40℃)下浸泡绿豆,培育的绿豆芽鲜质量大、胚轴长且水溶性糖、游离氨基酸和γ-氨基丁酸含量高。在较高环境温度(30~35℃)下培育的豆芽胚轴长,但是轴径小。随着喷淋频率的降低,豆芽鲜质量、胚轴长、轴径逐渐降低,水溶性糖含量先降低后增加,游离氨基酸含量先增加后降低,γ-氨基丁酸含量交替式变化。绿豆芽的适宜培育条件为:绿豆在40℃下浸泡5 h,发芽温度控制为25~30℃,喷淋水间隔时间为1 h。
    2013,32(4):48-54, DOI: 1000-2421(2013)04-0048-07
    [摘要] (2427) [HTML] (0) [PDF 1.58 M] (7792)
    摘要:
    以谷城县2009年土地利用现状为研究对象,在分析不同尺度土地利用程度及其驱动因子空间自相关的基础上,分别从全局和局部的角度考虑,建立空间自回归模型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结果表明:该区土地利用程度及其驱动因子都存在一定的空间自相关性,并且具有尺度效应;空间自回归模型可以对各因子进行全局的参数估计,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可以给出局部模型的拟合度及驱动因子的参数估计,同时不同尺度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对地理信息反映详略有一定的影响。
    2015,34(3):8-12, DOI:
    [摘要] (2026) [HTML] (0) [PDF 3.41 M] (6762)
    摘要:
    以GFP为报告基因构建植物表达载体pCB302-3-GFP,采用农杆菌叶片注射法对其在本氏烟叶片中瞬时表达条件进行优化。分析基因沉默抑制子p19、菌液不同浓度以及侵染时间对GFP荧光强度的影响,结果显示,当农杆菌菌液D600 为0.8~1.0并与含有p19基因的载体共注射条件下,农杆菌注射3~5 d后本氏烟草叶片表现出很强的绿色荧光,实现了GFP在本氏烟草中的高效瞬时表达。
    2012,31(1):16-22, DOI: 1000-2421(2012)01-0016-07
    [摘要] (2829) [HTML] (0) [PDF 1.07 M] (6143)
    摘要:
    通过对水稻品种日本晴进行0、1 h和1、3、7 d的缺氮胁迫,以及缺氮7 d后,恢复供氮生长2 h和1 d,研究氮素同化相关酶的基因表达及其活性的动态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缺氮胁迫下,根部NH4+、NO3-含量显著下降。短期缺氮胁迫下,地上部NR1、NR2、NiR2、GS2、Fd-GOGAT、GDH2、GDH3以及根部NR1、NR2、GDH4的表达量均有增加;随着缺氮胁迫时间延长,上述基因的表达量均大幅下降。缺氮胁迫下,植株GS、Fd-GOGAT、地上部NR和根部NADH-GOGAT的活性下降,地上部NADPH-GDH活性增加,根部NR、GDH活性先增加后下降,地上部NiR活性先下降后增加。植株缺氮7 d后,恢复供氮生长1 d时,NR、NiR、GS、GOGAT、GDH的基因表达量及活性基本趋于恢复正常水平,部分基因表达量有所增加。
    2015,34(1):128-135, DOI:
    [摘要] (2685) [HTML] (0) [PDF 1.21 M] (6082)
    摘要:
    为克服现有山地果园轨道运输机无法搬移、户外施工难度大、批量生产困难和设备利用率低等问题,设计了一种山地果园拆装单向牵引式双轨运输机,分析该机的总体结构及绳径选择、轨道最小倾角、轨道最长长度、轨道最小转弯半径和断绳制动装置的工作原理,并进行样机运载试验。计算与分析结果显示: 运输机钢丝绳直径为7.7 mm, 轨道最小倾角为5.7°, 轨道最长长度为170 m, 轨道最小水平转弯半径为7 m, 最小垂直转弯半径为2 m。运载试验结果显示:运输机上行平均速度为0.51 m/s,下行平均速度为0.54 m/s,平均能耗为1.235 kW·h,使用有效度为100%。这表明该运输机可适用于山地果园运送肥料和果品等,亦可搭载喷雾机或果枝修剪机械等进行作业。
    2013,32(5):124-133, DOI: 1000-2421(2013)05-0124-10
    [摘要] (1864) [HTML] (0) [PDF 4.01 M] (5959)
    摘要:
    猕猴桃细菌性溃疡病是一种严重威胁猕猴桃生产的毁灭性病害。近年来,该病在新西兰和意大利等猕猴桃出口大国爆发,并有世界范围内进一步扩散之势,给猕猴桃产业的发展造成了严重威胁。笔者基于国内外最新的研究报道,对猕猴桃细菌性溃疡病的发病症状、病原鉴定、快速检测方法、致病力差异、病原菌侵染机理、病害发生流行规律及防治技术等方面进行了综述,并探讨了该病害未来的研究方向与防治策略。
    2014,33(2):139-144, DOI: 1000-2421(2014)02-0139-06
    [摘要] (1651) [HTML] (0) [PDF 968.56 K] (5598)
    摘要:
    藻类是低等的光合自养生物,与农业生产具有十分紧密的联系,并且随着人们对藻类生理生态特性认识的深入,在农业生产实践中其应用越来越广泛。本文从藻类对农业环境的改善、作为食品,食品添加剂或保健品,以及作为饲料或饵料等几个方面对其在农业生产中的资源化利用进行综述。
    2012,31(5):569-573, DOI: 1000-2421(2012)05-0569-05
    [摘要] (1671) [HTML] (0) [PDF 912.59 K] (5333)
    摘要:
    研究3种营养液配方对草莓植株生长、光合特性、产量及品质的影响,以筛选出最适宜草莓生长的营养液配方。结果表明,营养液中硝酸钙(Ca(NO3)2·4H2O)、硝酸钾(KNO3)、磷酸氢二铵((NH4)2HPO4)、硫酸镁(MgSO4·7H2O)、硝酸铵(NH4NO3)含量分别为295、303、62、246、0 mg/L时对草莓生长及果实品质均优于另外2种配方:有利于营养生长期的草莓生长,植株表现为叶片较大且厚、花梗较粗、叶色浓绿;有利于草莓成花和花朵发育,果实综合性状最好。本研究结果可为建立优质高产温室基质栽培草莓的肥水运筹系统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依据。
    2012,31(1):127-132, DOI: 1000-2421(2012)01-0127-06
    [摘要] (1922) [HTML] (0) [PDF 930.13 K] (5306)
    摘要:
    草莓采后极易受病原真菌的侵染,使果实腐烂变质、品质下降,给生产带来重大的经济损失。随着我国草莓种植面积的扩大,草莓采后的防腐保鲜已经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物理途径、化学途径、生物途径等方面对草莓采后真菌病害控制方法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有效控制草莓采后真菌病害和延长货架期提供思路。
    2016,35(1):81-85, DOI:
    [摘要] (1440) [HTML] (0) [PDF 943.32 K] (5166)
    摘要:
    以中慢生根瘤菌S-15和类芽胞杆菌S-17作为供试菌株,采用细胞破碎、NH4OAc浸提、H2O2溶液消煮及不作任何前处理等4种方法,利用火焰光度计检测解钾菌发酵液中K+含量,并计算解钾菌在培养基中的解钾效率。结果表明,配制的3种钾系列标准溶液所绘制的钾标准曲线较为接近,R2分别高达0.994 4、0.999 7、0.999 8。采用H2O2消煮后所测得的K+浓度最高,2株解钾菌的解钾效率分别达到101.1%、125.1%,与其他处理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用H2O2溶液处理所得到的解钾率更能真实反映解钾菌的解钾作用。
    2014,33(2):15-21, DOI: 1000-2421(2014)02-0015-07
    [摘要] (2101) [HTML] (0) [PDF 980.62 K] (5165)
    摘要:
    采用solexa测序技术,对大刍草苗期全株各组织转录组进行了RNA-Seq测序、de novo拼接和信息比对研究。结果表明:转录组测序共得到了46.4 GB的原始数据,归并整理后获得长76 bp的序列有175 101 250条,经质量控制和de novo拼接后,共获得了58 147条大刍草转录本,其平均长度为1 335 bp。比对分析发现其中94.3%的转录本和玉米B73自交系的cDNA序列有较好的匹配,与水稻匹配的有84.1%,高粱84.6%,短柄草83.9%,共56 036条转录本。
    2014,33(06), DOI:
    [摘要] (1208) [HTML] (0) [PDF 8.30 M] (5129)
    摘要:
    迄今为止,黄金大米的研发和上市已经超出了当初预期的时间。事实证明,黄金大米有潜力缓解一个困扰数百万人的重要公共健康问题——维生素A缺乏。根据高度的预防性原则(已被证明是没有必要的)制定的联合国卡塔赫纳生物安全协议书阻遏了科学发展和科学合作,尤其延误田间的表型筛选。到目前为止,黄金大米仍未能帮助克服维生素A缺乏症,以及由维生素A缺乏症造成的本可预防的失明和死亡。25年来,维生素A缺乏一直被联合国列为重要的公共健康问题。当然,发明家的最初梦想——贡献这项技术来帮助资源匮乏而又希望从该项技术中获益的人们——在慈善机构和公共部门持续的资金支持下,依然是坚定的,且必然会实现。
    2014,33(01):12-17, DOI: 1000-2421(2014)01-0012-06
    [摘要] (1760) [HTML] (0) [PDF 944.55 K] (5067)
    摘要:
    以20个梨栽培品种为例,利用SSR标记构建梨分子身份证体系。从分布在梨17个连锁群的60对SSR引物中筛选出分别位于17条染色体的17对多态性引物对20个梨栽培品种进行扩增,共检测到等位基因136个,每对引物检测到的等位基因数在5~11之间,平均8个;共检测到基因型203个,每个引物检测到的基因型在7~17之间,平均为12个,表明所选引物具有较高的鉴别力。多态信息含量指数(PIC)变幅为0.614~0.848,平均为0.733。38个双引物组合可区分全部供试品种。根据引物对不同品种扩增条带大小进行编码,然后将每个品种17个SSR位点的赋值依次组合,建立了20个梨栽培品种的分子身份证。
    2015,34(3):134-141, DOI:
    [摘要] (1673) [HTML] (0) [PDF 1.42 M] (5045)
    摘要:
    土壤盐渍化是目前影响农作物产量和质量的主要环境因子之一。植物对盐胁迫的适应非常复杂,提高作物的耐盐性仍然面临着极大的挑战。本文对SOS信号(salt overly sensitive)转导途径、microRNA和转录因子在盐胁迫中的调控作用进行了综述,旨在为后期抗盐性研究与耐盐育种提供基础支持。
    2011,30(4):488-493, DOI: 1000-2421(2011)04-0488-06
    [摘要] (1820) [HTML] (0) [PDF 1.81 M] (4881)
    摘要:
    运用形态学和框架分析法对斑鳢(♀)、乌鳢(♂)及其杂交种的形态差异和判别进行了分析。在体色方面,头顶部、体侧及尾鳍基部,斑鳢与乌鳢的体色斑纹差异明显,杂交鳢偏向于斑鳢。在11项可数性状中,三者腹鳍一致,杂交鳢胸鳍超父本偏离,其他可数性状介于两者之间,平均杂交指数为53.45。对可数性状卡方检验结果表明:斑鳢与乌鳢除胸鳍无差异外,均达差异显著或极显著;杂交鳢与乌鳢在尾鳍、鳃耙、侧线鳞和侧线下鳞无差异,其他则差异极显著;杂交鳢与斑鳢除尾鳍和鳃耙无差异外,其他差异显著或极显著。可数性状中背鳍条数、侧线鳞和侧线上鳞可作为初步判断三者所属的指标。对10项可量性状参数计算的杂交指数显示,杂交鳢可量性状偏父本(乌鳢)遗传,其平均杂交指数为73.90。可量性状数据和框架数据的聚类分析、判别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显示,三者形态差异明显,杂交鳢在体型上偏向于乌鳢。判别分析建立的判别公式可以有效区分三者,判别准确率达100%。
    2011,30(5):613-617, DOI: 1000-2421(2011)05-0613-05
    [摘要] (1859) [HTML] (0) [PDF 914.54 K] (4834)
    摘要: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叶面喷施不同微量元素及氨基酸对小白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喷施Met (蛋氨酸)、Zn、Mo、B、Gly(甘氨酸)的处理能提高小白菜的产量,其中喷施Met、Zn、Mo的处理与对照相比达到了显著性差异;而各喷施处理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小白菜硝酸盐的含量,最高降幅达35.0%,其中喷施Mo、B、Zn、Met的处理与对照相比达到了显著水平;喷施Gly、Pro(脯氨酸)、Se的处理能同时提高小白菜Vc、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的含量。叶面喷施微量元素或氨基酸是提高蔬菜产量、降低硝酸盐含量改善品质较为有效的方法之一。
    2014,33(2):96-102, DOI: 1000-2421(2014)02-0096-07
    [摘要] (1733) [HTML] (0) [PDF 1008.91 K] (4797)
    摘要:
    试验选用均质量(2.63±0.16 g)的吉富罗非鱼鱼种315尾,随机分成3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5尾,分别饲喂3.7%、7.7%和16.6%的低、中、高脂肪水平的等氮饲料,探讨不同脂肪含量饲料对吉富罗非鱼鱼种生长、肝体指数、脂肪沉积、脂蛋白脂酶(lipoprotein lipase,LPL)活性及其基因表达的影响,并初步探讨LPL基因表达与脂肪沉积的关联规律,试验周期90 d。结果显示:(1)饲喂高脂饲料的试验鱼肝体指数、脏体指数显著升高,肥满度无显著变化,肝脏与肌肉脂肪含量显著升高; (2)饲喂高脂肪饲料试验鱼的增重率显著下降、饲料系数下降显著;(3)LPL基因在吉富罗非鱼鱼种肝脏和肌肉中均有表达,但肝脏中LPL mRNA表达丰度显著高于肌肉;(4)在再投喂48 h内,在第6小时时,高脂肪试验组鱼肝脏LPL活性显著高于中、低脂肪试验组,但随后显著降低,显著低于3.7%试验组;7.7%和3.7%试验组鱼肝脏LPL活性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5)饲喂高脂饲料的试验鱼肝脏中LPL mRNA表达丰度最高,显著高于3.7% 低脂试验组;(6)吉富罗非鱼肝体指数、肝脏和肌肉脂肪含量与肝脏LPL表达具有显著的线性正相关。结果表明,LPL mRNA在吉富罗非鱼肝脏和肌肉中表达具有组织特异性;高脂饲料显著抑制了吉富罗非鱼鱼种增重;高脂饲料显著促进了吉富罗非鱼肝脏LPL的分泌,诱导了其肝脏中LPL基因表达,促进肝脏与肌肉脂肪沉积; LPL基因参与调节吉富罗非鱼脂肪沉积。
    2010,29(3):363-368, DOI: 1000-2421(2010)03-0363-06
    [摘要] (2920) [HTML] (0) [PDF 11.41 M] (4768)
    摘要:
    为研究适宜报春属植物耐热性的评价指标体系,筛选出耐热性强的报春种,测定了6种报春的热害指数,并利用扫描电镜对6种报春进行了叶片解剖结构的观察。结果表明:灰岩皱叶报春(Primula forrestii)及小报春(P.forbesii franch)的耐热性较强,黄花九轮草(P.veris)、岩生报春(P.saxatilis)和鄂报春(P.obconica )的耐热性中等,滇北球花报春(P.denticulata ssp.sinodenticulata)耐热性较差;影响报春属植物耐热性的叶片解剖性状主要有叶片厚度、叶肉细胞排列紧密程度、开张气孔数量及叶片的表皮毛及粉粒数量等指标。
    2010,29(6):798-804, DOI: 1000-2421(2010)06-0798-07
    [摘要] (1470) [HTML] (0) [PDF 996.73 K] (4534)
    摘要:
    裂果是一类生理性病害,果实开裂后既影响外观,又容易受到病菌的侵染出现浆烂果,果实商品价值严重降低并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笔者从果实的表型特征、遗传因素、生理特性、矿质元素、环境、植物生长调节剂、栽培措施等方面对裂果的影响因子进行了分析,并就今后研究的方向进行了讨论。

更多+

期刊简介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为综合性农业学术期刊,1956年创刊。目前主要刊登农学、植物保护、园艺科学、动物科学、动物医学、生物技术与工程、资源与环境科学、食品科学与技术、农业工程等学科具有创新性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更多+
期刊信息
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扫描关注微信公众号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