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方式:
    2023,42(5):1-11 , DOI: 10.13300/j.cnki.hnlkxb.2023.05.001
    摘要:
    大田滴灌在新疆地区大规模应用取得了非常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但不同区域应用时,对土壤水盐平衡及地下水动态的影响也各异。为准确掌握长期节水灌溉对新疆农田土壤水盐及地下水埋深的影响,本文系统梳理了新疆大田滴灌的发展历程及取得成效,分析了长期大田滴灌以来耕层土壤水分状况、南北疆的主要灌区农田地下潜水埋深、耕层土壤盐分再分布的变化情况,并从维护新疆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角度提出4条对策与建议:“两水”统观统用构建安全地下水位埋深、灌溉洗盐结合维持良好农田耕层、区域统防统治实现区域水土可持续、节水降盐为核心提升区域农业资源利用效率,为进一步开展新疆农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参考和方向。节水抑盐是新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举措,但如何实现干旱盐碱区水土资源的高效利用,探索和遵循水盐平衡这个科学问题值得长久关注。
    2023,42(5):12-19 , DOI: 10.13300/j.cnki.hnlkxb.2023.05.002
    摘要:
    土壤盐碱化严重制约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但施用改性生物炭对盐碱地改良效果显著。为探究改性生物炭改良盐碱土壤的作用机制,本文归纳总结了不同改性方式对原生物炭理化性质的影响,以及改性生物炭对盐碱地的改良效果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改性生物炭具有比表面积大、含氧官能团类型和数量多、碱性物质比例下降等特点;可以促进盐碱化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增加对盐分离子的吸附和养分保持,改变土壤微生物的功能结构,增强作物应对外界胁迫的能力。然而改性生物炭长期效应及在不同类型盐碱地上应用差异的研究较少。未来应进行不同类型盐碱地应用的大田试验,深入研究改性生物炭对不同盐分离子的吸附能力及长效作用,优化在不同盐碱类型下的改良途径。
    2023,42(5):20-27 , DOI: 10.13300/j.cnki.hnlkxb.2023.05.003
    摘要:
    为探究南疆施肥效果以及土壤肥力与肥料利用效率之间的相关性,2021年,在南疆地区开展35个肥料利用率田间试验(玉米16个、棉花19个),设置缺素处理(NP、PK、NK)和全肥处理(NPK),分别对玉米、棉花施用氮、磷、钾肥的产量反应、农学效率、养分积累规律、土壤肥力和施肥对肥料利用效率的影响等开展针对性研究。结果显示:玉米和棉花的NPK处理平均产量分别为14 020.3 kg/hm2和6 582.7 kg/hm2,二者的平均农学效率分别为N 13.0 kg/kg、P2O5 13.3 kg/kg、K2O 10.7 kg/kg和N 6.1 kg/kg、P2O5 7.6 kg/kg、K2O 7.5 kg/kg,氮、磷、钾肥平均利用率分别为42.4%、21.2%、54.1%和41.7%、18.9%、58.2%,施氮、磷、钾肥分别增产30.6%、14.7%、6.5%和41.5%、21.1%、13.4%。施肥可显著提高玉米和棉花对氮、磷素的吸收,每形成100 kg玉米籽粒需要N 2.44 kg、P2O5 0.91 kg、K2O 2.87 kg,每形成100 kg棉花籽棉需要N 5.37 kg、P2O5 1.67 kg、K2O 4.36 kg。玉米磷肥利用率与磷肥施用量呈显著负相关,棉花磷钾肥利用率与磷钾肥施用量也均呈显著负相关。玉米产量与磷肥施用量呈显著负相关,与土壤有效磷含量又呈显著正相关,南疆地区玉米可能存在一定的过量施用磷肥问题。玉米、棉花的钾肥利用率与土壤有效磷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土壤pH与棉花产量、玉米的氮磷肥利用率均呈显著负相关。结果表明,南疆地区土壤盐碱化是影响棉花产量及玉米氮、磷肥利用率提高的主要限制因素之一。
    2023,42(5):28-34 , DOI: 10.13300/j.cnki.hnlkxb.2023.05.004
    摘要:
    干旱已成为制约我国农业发展的关键环境因素之一。植物因固着生长,当外界水分因子变化时不能主动逃避胁迫,只能依赖自身机制来抵御外界胁迫,因此,植物的耐干性研究显得十分迫切。本文对前人有关植物耐干研究的工作进行了综述,重点阐明了耐干植物的分类、耐干植物在失水再复水期间形态结构、生理及分子水平上的响应机制,以期为挖掘耐干植物耐干基因、创制耐干种质资源和培育耐干新品种提供新思路。
    2023,42(5):35-41 , DOI: 10.13300/j.cnki.hnlkxb.2023.05.005
    摘要:
    我国红枣的种植面积和年产量在全世界位居第一,新疆是我国最大的红枣生产区。红枣产业作为新疆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具有较好的产业基础和发展前景。但新疆红枣加工产品仍以初加工产品为主,精深加工比例较低,制约了新疆红枣加工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本文回顾了近年来全国特别是新疆的红枣种植生产、市场流通情况,总结了红枣加工制品、加工技术方面的进展;分析了现阶段新疆红枣产业存在的问题,包括机械化程度低、产业链短、产品同质化严重等,并从种植模式、产品开发、品牌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和建议,旨在为推动新疆红枣加工产业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2023,42(5):42-52 , DOI: 10.13300/j.cnki.hnlkxb.2023.05.006
    摘要:
    草原畜牧业是现代畜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疆的传统基础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为推动新疆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本文从“产品高质、草原修复、牧民增收、文化传承”的具体要求出发,基于新疆草原畜牧业发展现状,分析新疆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面临的现实困境,提出新疆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的实现路径。研究发现,当前新疆草原畜牧业在转型升级过程中面临的现实困境包括养殖模式转变和技术应用不足影响畜产品质量、天然草原超载过牧影响草原生态修复、产业链发展不充分影响牧民增收以及牧民生产生活方式转变影响草原文化传承。研究认为,草原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本质是“草-畜-人-文化”的动态平衡,新疆草原畜牧业在转型升级中应当注重科技研发应用与养殖模式的匹配,完善奖补政策和放牧管理措施,加快推动全产业链建设和增值,强化新疆草原畜牧业文化特色。
    2023,42(5):53-63 , DOI: 10.13300/j.cnki.hnlkxb.2023.05.007
    摘要:
    新疆是我国最大的棉花产区和优质棉生产基地,棉花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首位。棉秆作为棉花的主要副产物,是一种重要的农业可再生资源,其利用价值越来越受到关注。棉秆回收机械化作为棉秆收储运的首要环节,是保障棉秆离田综合利用的前提,解决棉秆回收机械化问题对提高其综合利用率、改善生态环境和提高经济效益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分析了新疆棉花生产与棉秆资源现状,概述了国内外典型的棉秆回收机械研究与应用现状,总结了我国棉秆回收机械的类型、关键技术、性能特点、存在问题和发展趋势,指出了现阶段我国棉秆回收机械化程度低、收储运体系不完善是制约其综合利用的瓶颈问题,提出要加强棉秆回收机械研发创新力度,突破核心关键技术;同时完善收储运体系建设,建立离田回收利用技术模式。
    2023,42(5):64-71 , DOI: 10.13300/j.cnki.hnlkxb.2023.05.008
    摘要:
    南疆沙漠边缘的绿洲农区是我国风沙危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特别是棉花苗期和果树花果期,风沙造成幼苗死亡、茎倒枝折、落花落果,经济损失巨大,因此,开展南疆农作物风沙危害及防治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区域经济价值。本文通过回顾农田的风沙流结构特征,梳理了风沙对农作物的2种危害形式,概述了农作物风沙防护机制及防治措施研究现状;最后,指出了农作物风沙危害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基于南疆的农作物类型及风沙环境特征,提出了未来南疆农作物风沙危害及防治研究重点并对未来研究进行了展望。
    2023,42(5):72-81 , DOI: 10.13300/j.cnki.hnlkxb.2023.05.009
    摘要:
    为研究施氮量与栽插密度对南疆水稻氮素利用效率及产量的影响,开展施氮量为主区、栽插密度为副区的裂区试验,分析新稻36号的群体LAI、NR活性、氮素吸收与转运及产量变化。结果显示:适当增施氮肥和适宜密植有利于提高群体LAI和叶片NR活性,其中LAI在施氮量360 kg/hm2、密度20.83万~26.69万穴/hm2较大,NR在施氮量240~260 kg/hm2、密度16.67万~20.83万穴/hm2时较高;施氮量240 kg/hm2配合27.78万穴/hm2的栽插密度能获得最大的茎鞘氮转运量和穗部氮增加量,其氮肥农学利用率显著高于其他组合处理。结果表明,适当增加密度可减轻由于施氮量增加而导致的氮肥偏生产力、氮素吸收效率下降的现象;在240 kg/hm2的施氮量条件下,配合20.83万~27.78万穴/hm2的栽插密度能够实现氮素利用及产量协同提高。
    2023,42(5):82-93 , DOI: 10.13300/j.cnki.hnlkxb.2023.05.010
    摘要:
    为提高水稻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以抗旱性不同的2个水稻品种T-43(常规早粳抗旱型水稻)和新稻1号(常规早粳旱敏型水稻)为试验材料,设置W1 (115.44 L/盆)、W2(98.12 L/盆)、W3(83.41 L/盆)3个滴水量处理,研究抽穗期和抽穗后20 d不同滴水量对水稻根系形态、分布、根冠比、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显示,W1处理下,抽穗后20 d各土层T-43品种根长密度(RLD)、根表面积密度(SAD)、根体积密度(RVD)较W2、W3处理分别提高了22.8%和33.1%、21.8%和37.7%、27.7%和32.8%,新稻1号则分别增加80.2%和53.2%、63.3%和88.9%、95.0%和32.3%。W2处理下,抽穗期T-43 RLD和SAD的β值较W1处理分别提高了0.4%、1.7%,新稻1号则分别增加0.3%、1.1%,其中抗旱型品种T-43在0~40 cm 根长密度(RLD)及比根长(SRL)较其他处理增加了1.2%~55.2%,1.6%~29%;在40~60 cm 根表面积密度(SAD)、根干质量 (RDW) 和平均直径(AvgDiam)分别增加了7.2%~13.8%、1.9%~3.0%、8.8%~9.4%,从而维持了T-43在滴水量比W1处理少17.32 L/盆的W2处理下,产量及其构成因子与W1差异不显著,WUE提高4.5%,而新稻1号随滴水量的减少产量及WUE分别降低了28.3%~79.8%和15.2%~71.7%。相关性分析显示,水稻0~20 cm浅层根系各形态指标与产量、产量构成因子及WUE存在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且大于20~60 cm深层根系。综上,水稻根系形态学指标与产量、WUE间存在密切的相关性;通过适当减少滴水量 (15%左右) 调控作物浅层根系分布情况,促进抽穗后20 d根系发育,在不显著影响产量的前提下提高了水分利用效率;在生产上还应根据水稻品种对水分响应特性的不同制定合理的灌溉制度,以达到更高经济效益。
    2023,42(5):94-104 , DOI: 10.13300/j.cnki.hnlkxb.2023.05.011
    摘要:
    为研究陆地棉查尔酮异构酶CHI(chalcone isomerase)在彩色棉纤维发育及响应胁迫中的作用,对陆地棉基因组中GhCHI基因家族进行鉴定,开展蛋白理化性质、结构域、启动子顺式作用元件、蛋白质高级结构、系统进化分析,利用转录组数据和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其表达特征。结果显示,从陆地棉基因组中鉴定获得12个GhCHI基因家族成员,可分为2个亚家族,具有典型的查尔酮超家族结构域,编码201~452个氨基酸,主要为亲水性蛋白,二级结构主要以α-螺旋和无规则卷曲为主。GhCHI基因启动子顺式作用元件类型主要包含光反应元件、激素响应元件及参与类黄酮生物合成调控的元件等。表达分析结果显示GhCHI1GhCHI2GhCHI3GhCHI4与纤维发育密切相关,尤其在彩色棉纤维发育后期的色素沉积着色时期表达水平较高;这4个基因在叶、花托、雌蕊中也具有较高的表达水平;GhCHI1GhCHI2GhCHI3在热胁迫、盐胁迫和干旱胁迫下均受到显著的诱导表达。GhCHI1―GhCHI4蛋白互作分析结果显示,它们可能和参与类黄酮合成的2-氧代戊二酸3-双加氧酶和类黄酮3'-单加氧酶等蛋白质存在相互作用。结果表明,GhCHI1GhCHI2GhCHI3GhCHI4基因在彩色棉的纤维发育和胁迫应答中发挥重要作用。
    2023,42(5):105-112 , DOI: 10.13300/j.cnki.hnlkxb.2023.05.012
    摘要:
    为探究不同水氮配比对新疆阿拉尔地区棉花花铃期土壤无机氮时空分布规律以及棉花产量的影响,设置棉花花铃期不同灌水量、氮肥运筹模式的田间试验(N0:0 kg/hm2;N240:240 kg/hm2;N360:360 kg/hm2;W1:3 600 m3/hm2;W2:4 200 m3/hm2;W3:5 400 m3/hm2),分别测定土壤0~30 cm、30~60 cm土层土壤硝态氮、铵态氮含量以及棉花产量,通过综合对比分析,得到棉花种植期最优施肥量和灌水投入量。结果显示:N240、N360施氮处理能显著提高花铃期棉花根层硝态氮含量;施肥处理下,随着灌水水平的提高,土壤铵态氮含量会呈现短期上升趋势,之后又降低至灌溉前水平;在W2灌水量、N240施氮量条件下,棉花花铃期施加总肥料用量的42%,总灌水量的57%,棉花产量可达到6 648.05 kg/hm2。研究结果表明,在W2灌水量、N240施氮量条件下,棉花花铃期施加总肥料用量的42%,总灌水量的57%,棉花花铃期0~60 cm土层土壤无机氮含量明显增加,且棉花产量最高。
    2023,42(5):113-121 , DOI: 10.13300/j.cnki.hnlkxb.2023.05.013
    摘要:
    为探究秸秆还田对新疆盐渍化土壤降盐保水的作用,通过田间小区试验,设置6种处理:不还田(CK)、棉花秸秆还田(P1)、玉米秸秆还田(P2)、油菜秸秆还田(P3)、棉花秸秆还田+玉米秸秆还田(P12)、棉花秸秆+油菜秸秆还田(P13),分别测定各处理对棉花全生育期0~60 cm土层含水量、电导率、脱盐率、盐基离子含量以及棉花水分利用效率、产量的影响。结果显示:P12、P13处理较其他处理可增强土壤的蓄水能力,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含水量差异逐渐减小。相比CK处理,P12、P13处理土壤含水量分别提高了3.78%~15.03%、5.06%~18.23%。在棉花全生育期,P12、P13处理可提高0~20 cm土层的脱盐率,电导率较CK处理分别降低3.54%~39.27%、17.83%~40.01%。土壤盐基离子含量呈现出Na+>Ca2+>K+>Mg2+的规律,盐基离子中的Na+、K+、Mg2+含量具有表聚性。相关性分析显示,调控棉田土壤水盐环境(含水量、电导率、脱盐率)可以增加作物水分利用效率,提高产量。结果表明,P12、P13处理较其他处理更能显著增强棉花生育期内农田土壤持水能力并改善盐分分布状况,适合新疆地区盐渍土改良。
    2023,42(5):122-131 , DOI: 10.13300/j.cnki.hnlkxb.2023.05.014
    摘要:
    为探究减氮施肥技术和缓释氮肥在新疆滴灌棉花上的应用效果,选用当地棉花主栽品种新陆早64号,设置不施氮肥(H1)、常规全施尿素(H2,300 kg/hm2)、减氮20%缓释氮肥与尿素配施(H3,240 kg/hm2)3个处理,分别在棉花不同生育期对棉田土壤理化性质、酶活性、无机氮含量进行测定,并在棉花吐絮期测定棉花氮素含量,分析减氮配施缓释氮肥对棉花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显示:在棉花各生育时期,减氮20%配施缓释氮肥处理0~20 cm土层团聚体稳定性显著高于常规全施尿素处理(P<0.05),在0~40 cm土层H3与H2处理全氮差异不显著;不施氮肥(H1)处理土壤酶活性在棉花全生育时期均处于较低水平,常规全施尿素H2处理土壤脲酶活性显著高于减氮20%配施缓释氮肥(H3)处理,过氧化氢酶活性均低于H3处理,2个处理间蔗糖酶活性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差异不显著;H3处理在40~60 cm土层铵、硝态氮含量较常规全施尿素H2处理减少了棉花生育后期氮素的淋溶损失;H3处理的氮肥利用率为45.75%,高于H2处理(P<0.05),较H2处理提高了7.87百分点;减氮配施缓释氮肥有利于提高棉花产量,减氮20%配施缓释氮肥(H3)处理下棉花皮棉产量较不施氮肥(H1)处理提高了18.26%,且铃质量、籽棉产量、皮棉产量与常规全施尿素(H2)处理差异不显著,可实现减氮不减产。结果表明,减氮20%施氮水平下缓释氮肥与尿素配施(H2)增强了表层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可在棉花全生育期维持较高无机氮含量,减少了氮素淋溶损失,有利于棉花氮肥利用率及产量的提高,可在滴灌棉田中推广应用。
    2023,42(5):132-140 , DOI: 10.13300/j.cnki.hnlkxb.2023.05.015
    摘要:
    为探明不同施氮水平与缩节胺对棉花光合特性及产量的互作效应,以“新陆中88号”为试材,采用双因素裂区试验设计,设置320(N1)、480 kg/hm2(N2)2个施氮(纯氮)水平和67.0(F1)、150.0(F2)、260.5(F3)、371.0 g/hm2(F4)4个缩节胺喷施剂量,研究不同施氮水平下缩节胺喷施剂量对棉花光合特征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显示,施氮水平与缩节胺剂量对棉花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干物质积累、氮素积累与产量构成因素均存在互作效应。氮肥与缩节胺对棉花PnTr的促进作用主要在棉花盛铃期与吐絮期,且PnTr均以N1F3处理较高。N1最终生殖器官干物质积累量、氮素积累与皮棉产量均高于N2,各指标依次高出5.6%、11.32%、7.68%。同一施氮水平下,F3剂量能够显著提高棉花生殖器官干物质及氮素积累量,增加棉花单株结铃数、单铃质量与皮棉产量,亦均以N1F3处理较高,但其与N1F2处理相比均未达显著差异水平,其中N1F3皮棉产量为2 803.32 kg/hm2,但其仅较N1F2处理增产0.3%。因此,综合考虑各测定指标表现,在本试验条件下,推荐南疆棉田适宜施氮量为320 kg/hm2,同时配合喷施缩节胺剂量150.0 g/hm2为宜,节本的同时可保证较高的棉花产量。
    2023,42(5):141-148 , DOI: 10.13300/j.cnki.hnlkxb.2023.05.016
    摘要:
    为探究盐胁迫下外源脯氨酸对油菜生长发育的调控机制,以甘蓝型油菜为试验材料,在150 mmol/L盐胁迫下设置5个外源脯氨酸水平(0、0.25、0.5、1和2 mmol/L),探究外源脯氨酸对盐胁迫下抗氧化系统、渗透物质和离子含量的影响。结果显示:盐胁迫显著抑制油菜的生长,较低浓度(0.25 mmol/L和0.5 mmol/L)外源脯氨酸均可促进油菜的生长,相比0.25 mmol/L 外源脯氨酸,施用0.5 mmol/L对油菜长势具有较好的促进作用,能够减少叶片Na+积累,提高K+含量,提高抗氧化酶的活性,并降低活性氧含量。另外,0.5 mmol/L外源脯氨酸还可以促进油菜叶片脯氨酸等渗透物质的积累。而施用较高浓度(1 mmol/L和2 mmol/L)外源脯氨酸不仅没有缓解盐胁迫,还对油菜叶片造成进一步的伤害。综上,盐胁迫会对油菜生长造成损伤,而施用适量外源脯氨酸能够激发抗氧化系统,有效缓解盐胁迫对油菜生长的抑制,提高油菜的耐盐性。
    2023,42(5):149-157 , DOI: 10.13300/j.cnki.hnlkxb.2023.05.017
    摘要:
    为探究碱胁迫下油菜幼苗叶片离子平衡与光合特性对外源Ca2+的响应,深入理解添加外源Ca2+缓解油菜幼苗碱胁迫的作用机制,以5叶期油菜华油杂62(耐盐品种)与湘油15(盐敏感品种)为材料,在NaHCO3(100 mmol/L)胁迫下,设置6个CaCl2水平:CK、0%、0.25%、0.5%、1%、2%(记为CK、T1、T2、T3、T4、T5),研究CaCl2对油菜幼苗叶片离子平衡及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显示:NaHCO3胁迫下,油菜幼苗将更多的Na+储存于叶片,将较多Ca2+积累于根系,其中,湘油15体内离子的失衡较华油杂62更为显著;NaHCO3胁迫下,叶面喷施0.5% CaCl2对幼苗质膜损伤的修复最为显著,降低了幼苗叶片Na+含量,提高了叶片K+与Ca2+含量,其中对华油杂62叶片K+/Na +的提高及Ca2+的增加更为显著。除潜在光化学效率(Fv/Fo)与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外,NaHCO3胁迫对湘油15光合特性的抑制均大于华油杂62,外源喷施0.5% CaCl2提高了幼苗叶绿素a、叶绿素b、叶绿素总量、Fv/FoFv/Fm、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及蒸腾速率,其中华油杂62对应各指标的增加量较湘油15更为显著。结果表明,叶面喷施CaCl2能调控碱胁迫下油菜幼苗叶片离子平衡与光合特性并且对耐盐品种的改善更为显著。
    2023,42(5):158-167 , DOI: 10.13300/j.cnki.hnlkxb.2023.05.018
    摘要:
    为探究我国酸、碱2种典型土壤养分有效性和肥力特征对生物炭(BC)的响应,以新疆盐渍灰漠土和湖北酸性红壤为供试土壤,设置4个生物炭(玉米秸秆原料)水平:C0(0%)、C0.5(0.5%)、C1(1%)和C2(2%),进行为期60 d包括4个动态取样时期(1 d、10 d、30 d、60 d)的土壤培养试验。测定土壤基本理化性质、盐分、养分含量和土壤胞外酶活性,考察酸、碱2种土壤养分有效性及肥力特征对不同生物炭施用水平的响应。结果显示,施用生物炭能够改善2种土壤的理化性质,并提高土壤养分含量。施用2%生物炭使酸性红壤pH显著提高0.14个单位,使盐渍土pH显著降低0.18个单位;与C0相比,施用2%生物炭后导致酸性红壤和盐渍土的有机质和速效钾含量分别显著提高71.25%、59.65%和142.31%、36.85%。与C0相比,施用2%生物炭,酸性红壤水溶性钾含量在培养10 d时增幅最大,为238.10%,盐渍土在培养1 d时增幅最大,为47.50%;同时,红壤交换性钾含量在培养60 d时增幅最大,为127.88%,盐渍土在培养1 d时增幅最大,为31.58%。在培养60 d时,施用2%生物炭使盐渍土的非交换性钾含量降低7.62%。施用生物炭显著增加红壤的水溶性镁含量和钾钠比(K+/Na+)。在盐渍土中,还显著降低钠吸附比(SAR)和水溶性钠含量,施用0.5%的生物炭显著提高水溶性钙及水溶性镁含量,相对C0处理分别增加4.90%和2.80%。另外,施用生物炭导致2种典型土壤胞外酶活性均有所降低,通过冗余分析发现土壤胞外酶与速效钾、水溶性钾及SAR呈正相关关系且相关性较强。结果表明,施用生物炭可以提高2种典型土壤养分有效性,速效钾和水溶性钾为土壤肥力的关键驱动因子;通过生物炭的强吸附以及盐分离子间的置换作用,减少Na+的盐碱胁迫效应,对提高2种典型土壤的肥力特征有着积极效应。
    2023,42(5):168-177 , DOI: 10.13300/j.cnki.hnlkxb.2023.05.019
    摘要:
    为探究长期不同水肥管理模式下露地菜田土壤灌水渗漏和氮素淋溶损失特征,利用新疆平原露地菜田国控监测点2014-2017年监测数据,分析常规生产模式、关键减排模式、综合减排模式下土层深度0~90 cm处的产流量、氮素淋溶量。结果显示,常规生产模式下,平均年产流量285.2 m3/hm2,产流系数8.8%,总氮淋溶量为16.8 kg/hm2,是当季氮肥施用量的4.2%,其中硝态氮6.3 kg/hm2、铵态氮0.16 kg/hm2,总氮淋溶量为当季氮肥施用量的4.2%。与常规生产模式相比,关键减排模式显著增产4.0%,分别削减产流量11.4%、产流系数12.3%、总氮淋溶量21.0%;综合减排模式显著增产20.6%,分别削减产流量25.3%、产流系数61.3%、总氮淋溶量36.9%。结果表明,新疆灰漠土区蔬菜的常规施肥灌水模式会导致灌水渗漏,引起氮淋溶损失,通过减少施氮量、改进施肥方式能增产并减少灌水渗漏、降低氮淋溶量,减少施肥量的同时降低灌溉量可以更大幅度减少氮淋溶量、增加产量,重点是减少秋季土壤残留氮数量以降低冬季降雪融水造成的氮淋溶损失。
    2023,42(5):178-185 , DOI: 10.13300/j.cnki.hnlkxb.2023.05.020
    摘要:
    为探明气候变暖背景下南疆阿拉尔垦区棉花生育期气候资源动态变化规律,选取1990—2020年南疆阿拉尔垦区棉花生育期数据和同期地面气象数据,采用最小二乘法、Mann-Kendall非参数突变检验、滑动t检验和显著性分析方法,对南疆阿拉尔垦区棉花生育期气候资源动态变化及其突变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1990—2020年南疆阿拉尔垦区棉花全生育期降水量呈极显著增加趋势,相对湿度呈显著减小趋势,分别变化6.377 mm/10 a和1.583%/10 a,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平均气温和积温均呈不显著增加趋势,气温日较差和日照时数均呈不显著减小趋势,主要表现在同期棉花播种-出苗期最高气温、平均气温和积温均呈极显著增加趋势,最低气温呈显著增加趋势;出苗-现蕾期气温日较差呈极显著增加趋势,积温和降水量均呈显著增加趋势;现蕾-开花期最高气温和降水量均呈极显著增加趋势,积温、气温日较差和日照时数均呈极显著减少趋势,平均气温呈显著降低趋势;开花-吐絮期降水量呈极显著增加趋势,气温日较差呈极显著减小趋势,相对湿度呈显著减小趋势;吐絮-停止生长期最高气温、降水量和日照时数均呈极显著增加趋势,其他时段各气候要素变化均不明显。1990—2020年南疆阿拉尔垦区棉花播种-出苗期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平均气温、积温和日照时数分别在2014、1998、2012、1997和1998、2005年出现突变,出苗-现蕾期日照时数在2008年出现突变,现蕾-开花期最高气温、降水量、日照时数和积温分别在2001、2001、2007和2003、2010年出现突变,开花-吐絮期、吐絮-停止生长期和全生育期各气候要素均未发生显著突变。棉农应结合垦区棉花生育期气候资源量值及其动态变化规律适时调整田间管理措施。
    2023,42(5):186-194 , DOI: 10.13300/j.cnki.hnlkxb.2023.05.021
    摘要:
    为了合理开发利用干旱地区微咸水资源,以加工番茄品种金番3166为试验材料,设置不同灌水矿化度1(S1)、3(S2)、5(S3) g/L和施氮量180(N1)、240(N2)、300(N3) kg/hm2 处理,探究膜下滴灌条件下不同矿化度微咸水与施氮量协同调控对加工番茄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显示,在同一施氮量水平下,随着灌水矿化度的增加,加工番茄叶片的SPAD值、蒸腾速率(transpiration rate,Tr)、净光合速率(net photosynthetic rate,Pn)、气孔导度(stomatal conductance,Gs)和产量均逐渐减小,在成熟期叶片水分利用效率显著增大。在S1和S2水平下,施氮量增加(N3)显著提高叶片SPAD值、TrPnGs;在S3水平下,以N2处理的促进效果最好,且产量相较于N1水平分别提高11.46%、8.69%和5.17%。在N3处理下,S1和S2水平下加工番茄的产量无显著差异。综合考虑滴灌加工番茄的光合特性和产量变化,灌水矿化度为3 g/L、施氮量为300 kg/hm2时能促进加工番茄的光合作用并保证产量。
    2023,42(5):195-205 , DOI: 10.13300/j.cnki.hnlkxb.2023.05.022
    摘要:
    为探索适宜滴灌骏枣提质增效的水肥耦合方案,以南疆典型自压灌区昆玉市224团10 a成龄骏枣为研究对象,基于当地实践生产,以灌水量770 mm、施肥量1 125 kg/km2为对照,采用水(W1,540 mm;W2,630 mm;W3,720 mm)、化肥(F1,562.5 kg/hm2;F2,810 kg/hm2;F3,1 080 kg/hm2)双因素三水平进行小区试验,探索南疆滴灌骏枣的新梢、枣吊、光合特性及产量品质对水肥耦合的响应规律。结果显示:灌水、施肥和水肥交互作用对叶片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胞间CO 2浓度(Ci)、新梢和枣吊的影响均表现为灌水>施肥>水肥交互作用;对产量、灌溉水分利用效率(IWUE)的影响均表现为水肥交互作用>灌水>施肥;对肥料偏生产力(PFP)影响表现为水肥交互作用>施肥>灌水;对单果质量、骏枣纵横径表现为施肥>灌水>水肥交互作用;对果形指数影响表现为施肥>水肥交互作用>灌水。结果表明:W3F2处理的骏枣新梢、枣吊最优,W2F3处理的产量、IWUE最优,W2F2处理的PnTrGs、单果质量、骏枣纵横径、果形指数最优,W3F1处理的PFP最优。
    2023,42(5):206-214 , DOI: 10.13300/j.cnki.hnlkxb.2023.05.023
    摘要:
    为了解塔里木河下游流域内在生态输水后的水生生物资源及生态环境特征,于2019-2020年对塔里木河中下游干流、车尔臣河、台特玛湖3个区域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进行了调查,并探讨其环境影响因素。调查结果显示,塔里木河下游流域中大型底栖动物共97个分类单元,隶属于3门4纲10目27科。水生昆虫为主要类群(82种),其中双翅目(47种)物种数最多,其次为鞘翅目(14种)、蜻蜓目(13种)。摇蚊科物种在不同区域均为优势种。底栖动物平均密度和生物量在5月份处于峰值,远高于8月和10月,多样性指数不具有显著的时空差异(P>0.05)。塔里木河干流和车尔臣河功能摄食群主要以收集者为主(95.89%,91.86%),而台特玛湖则以收集者(50.68%)和捕食者(34.12%)为主。Mantel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氨氮、溶解氧和高锰酸钾是影响底栖动物多样性和功能群的主要环境因子。调查结果表明,塔里木河流域底栖动物群落组成较为单一,生态环境较为脆弱,需继续开展并深化对该地区河流的生态修复和管理工作。
    2023,42(5):215-220 , DOI: 10.13300/j.cnki.hnlkxb.2023.05.024
    摘要:
    为了解博斯腾湖鱼类资源现状及其与环境因素的关系,于2019年5月(春季)、7-8月(夏季)、10月(秋季),采用分裂波束回声探测仪(Simrad EY60, 120 kHz)开展全湖水声学探测,并对水环境指标进行现场测量。结果显示,博斯腾湖鱼类密度在夏季最高,平均值为(8 783±2 611) ind./hm2;春季和秋季间无显著性差异,平均值分别为(709±141)、(743±499) ind./hm2。根据目标强度与体长关系经验公式推算,春季、夏季和秋季鱼类的平均体长分别为8.8、4.0和5.1 cm。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博斯腾湖鱼类密度与水温和电导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而与透明度呈显著负相关(P<0.05)。随机森林模型的特征重要性排序结果显示,电导率是鱼类密度最重要的预测因子,其次为溶解氧、盐度和水温等。推测鱼类密度的季节变化与环境变化、食物来源、繁殖习性等因素密切相关,环境因子可能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影响鱼类的生态环境需求。
    2023,42(5):221-228 , DOI: 10.13300/j.cnki.hnlkxb.2023.05.025
    摘要: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开发利用塔里木河流域叶尔羌高原鳅资源,基于2019-2022年在塔里木河支流车尔臣河采集到的348尾样本,对叶尔羌高原鳅(Triplophysa yarkandensis)的年龄结构与生长特征进行研究。结果显示,采集到的样本体长分布范围为38~290 mm,体质量分布范围为0.8~271.6 g,年龄结构为1~11龄,体长体质量关系式为W=2.47×10-5L2.8562。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雌性为:Lt=407.2572[1-e-0.1117(t+0.9298)],Wt=697.2606[1-e-0.1117(t+0.9298)2.8756;雄性为:Lt=327.9114[1-e-0.1572(t+0.7154)],Wt=373.9090[1-e-0.1572(t+0.9298)2.8353。表观生长指数分别为:?=4.2678,?=4.2280,拐点年龄和对应的体长、体质量雌性为:8.5龄、265.63 mm、204.04 g;雄性为:5.9龄、212.26 mm、108.94 g。研究结果表明,车尔臣河的叶尔羌高原鳅群体的生长规格和自然寿命较长,生长速度也快于其他支流。
    2023,42(5):229-239 , DOI: 10.13300/j.cnki.hnlkxb.2023.05.026
    摘要:
    为提高玉米排种器的充种性能,设计了一种扰种侧充槽盘式玉米精量排种器。以玉米籽粒尺寸参数为依据,提出了一种扰种侧充式取种结构,在充种的同时实现调姿扰种与导种,有效提升种群活跃度与充种时长,提高充种效率。建立力学与运动学模型对排种器关键结构参数进行设计及取种原理分析,并采用EDEM软件进行仿真分析明确扰种性能,在此基础上获得了影响排种器工作效率的关键因素:取种盘转速、槽孔深度、充种偏角,并以此为因素进行三因素三水平中心组合试验,建立了合格指数、漏播指数、重播指数的回归模型,分析优化得出在取种盘转速为28 r/min、槽孔深度为8.2 mm、充种偏角为67°时,优化模型预测的合格指数为94.32%、漏播指数为1.95%、重播指数为3.73%。田间试验结果显示:合格指数92.97%、漏播指数2.14%、重播指数4.89%,符合优化模型预测结果,扰种侧充槽盘式玉米精量排种器的各项评价指标符合播种农艺要求。
    2023,42(5):240-250 , DOI: 10.13300/j.cnki.hnlkxb.2023.05.027
    摘要:
    为解决当前旱区防护林主要树种新疆杨日蒸腾量(Tr)估算值的精确度低、估算模型泛化能力差等问题,采用7种气象因子(日照时长、风速、相对湿度、饱和水蒸气压差、最低温、最高温和日均温)的8种组合作为模型输入,构建了传统多元线性回归模型(MLR)和人工神经网络模型(BP和Elman),估算2020年生长季新疆杨Tr值,并对3种模型不同输入组合的估算结果进行比较与评价;同时基于Garson算法量化各气象因子对Tr估算值的相对贡献率。结果显示,BP和Elman模型对Tr估算值的精确度超过73.66%,在不同输入组合下人工神经网络模型估算精确度比MLR模型提高了8.45%~31.33%,其中拓扑结构为6-4-4-1的Elman模型估算值的精确度最高;气象因子饱和水蒸气压差对Tr估算值的相对贡献率最大,相对湿度次之,不同温度变量对Tr估算值的相对贡献率依次为:日均温>最低温>最高温。结果表明,所构建的新疆杨日蒸腾量的估算神经网络模型可提高对干旱地区防护林蒸腾量的估算精确度。
    2023,42(5):251-261 , DOI: 10.13300/j.cnki.hnlkxb.2023.05.028
    摘要:
    针对目前养殖场中自动检测奶牛跛行效率低、准确率不高等问题,设计了一种基于姿态估计和膝关节角度特征向量的奶牛跛行识别方法。鉴于奶牛行为具有随机停留的特点,制作奶牛在不同远近视场尺度和观测角度等条件下奶牛姿态估计数据集。将Faster RCNN卷积神经网络模型引入到奶牛关键点检测中提高跛行识别的可靠性;以ResNet101网络作为特征提取网络,构建奶牛姿态估计网络,并采用超参数微调训练方法,对网络模型进行迁移训练。通过视频中的奶牛姿态信息和关键点坐标信息,计算出奶牛行走时膝关节的角度特征,并利用1-D Convolution分类模型实现奶牛的跛行识别。实验结果显示:以ResNet101网络模型为基础的奶牛姿态估计网络的PCK@0.1值可以达到0.925 0;使用1-D Convolution模型对奶牛行为分类识别的准确率为97.22%,与LSTM、Bi-LSTM、GRU模型相比,分别提高5.55、2.78、11.11百分点。以上结果表明,所提方法对自然环境下奶牛跛行有较好的检测效果,可用于奶牛智能化养殖并为养殖管理提供技术参考。
    2023,42(5):262-268 , DOI: 10.13300/j.cnki.hnlkxb.2023.05.029
    摘要:
    针对光伏温室光伏发电和农业生产光照分配不合理导致整体收益较低的问题,提出了基于综合效益最优的光伏温室光伏发电与农业生产太阳辐射分配方法。首先,建立光伏温室的光伏发电收益、农作物收益、运行维护成本模型,其中,以农作物直角双曲线修正光响应模型作为光伏温室农作物产量计算方法,将光照与农作物产量和收益紧密结合;其次,以光伏温室综合效益最优为目标,以光伏发电光照强度、温室农作物生长光照条件为约束条件,建立光伏温室整体收益数学模型。以新疆地区某光伏温室实际运行数据为基础,对比分析多场景下光伏温室收益,结果显示,选择光伏温室农作物最小日光有效光照辐射值光照分配占比,光伏温室整体收益最大;考虑光伏温室改造与运行维护花费,在不改变原有结构的情况下,农作物光照饱和点对应的光照分配比例可作为光伏温室整体收益最大点。
    2023,42(5):269-281 , DOI: 10.13300/j.cnki.hnlkxb.2023.05.030
    摘要:
    培育特色农业产业是推动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稳定发展和可持续增长的重要动力。基于新疆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在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实践案例,归纳总结出因地制宜、引入现代化管理方式、紧密连接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注重内外部资本要素积累和扩大再生产的投入、探索抱团发展的多种模式的新疆经验,分析了人才匮乏、缺乏长远规划、管理体制不完善以及政策支持体系不健全等诸多问题,并提出构建人力资本引育机制、宣传推介机制、产权激励机制、产业培育机制、政策引导机制的优化路径,以期优化发展新疆特色农业产业、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实践路径,并为其他地区提供经验借鉴。
    2023,42(5):282-288 , DOI: 10.13300/j.cnki.hnlkxb.2023.05.031
    摘要:
    智慧农业发展需要数字技术支持、数字人才支撑和数字能力的提升。数字能力作为全民全社会对数字技术的认知和使用能力,不仅是数字经济的社会基础,也是数字人才的核心竞争力。本文分析了新疆智慧农业发展成效及面临的问题,明晰了加快智慧农业数字技术应用、加强智慧农业数字人才培养、提升数字能力、推动农业数字化转型和创新发展,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提升区域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手段。提出以问题求解为导向、以数字技术为桥梁,基于“计算+数据+算法+系统+网络”5个数字技术的核心要素,构建数字能力的提升路径,夯实数字能力赋能智慧农业发展的技术支持和人才支撑。
    显示模式:
                                                                                                                   
    摘要:
    为探究植物源次生代谢物对不同作物增产的效果,将甜菜和甘蔗的代谢物提取分离后,通过优化配比,然后与腐殖酸螯合,按照含腐殖酸水溶肥料国家标准形成产品,通过田间试验和水培试验研究该产品在小麦等15种作物上的增产效果及其作用机制。试验设置2个处理:①常规施肥;②常规施肥+含植物源次生代谢物产品,该产品根据不同作物类型分别采用叶面喷施、拌肥和灌根3种方式施用。结果显示:与对照相比,施用含植物源次生代谢物产品,15种作物产量均得到提高,增幅为5.2%~21.1%;水稻、玉米和棉花种子的发芽势分别提高了6.6%、11.5%和15.2%,发芽率分别提高了2.6%、3.5%和6.1%;小麦根系总根长、总表面积和根尖数分别提高了54.44%、60.57%和30.43%;马铃薯、大白菜、包菜和小麦叶片的SPAD值分别提高了4.8%、8.7%、6.6%和9.7%;小麦叶片净光合速率提高了7.9%;马铃薯、大白菜和辣椒中Vc含量分别提高了40.8%、22.9%和28.51%,硝酸盐含量分别下降了28.8%、23.9%和20.27%;葡萄和甜菜的含糖率分别提高了21.81%和15.75%。以上结果表明,植物源次生代谢物能通过提高根系活力、促进养分的吸收,提高叶绿素含量、促进光合产物的累积,从而提高作物产量,改善作物品质,具有良好的肥料提质增效作用。
                                                                                                                   
    摘要:
    为了探讨氮钾钙铁锌5种营养元素及其交互作用对木薯产量、养分含量及5种营养元素吸收转运相关基因表达量的影响,以氢氰酸含量较低的食用型木薯品种SC9为试验材料,在盆栽与田间2种栽培条件下,设计N、K、Ca、Fe、Zn五因素两水平施肥配比的正交试验。通过比较各处理间木薯产量、叶绿素含量、大中微量元素累积量的差异及5种元素吸收转运相关基因表达量的变化,筛选出木薯N、K、Ca、Fe、Zn的最佳配施范围。结果显示:盆栽和大田下T5(N1K1Ca2Zn1Fe2)处理均能获得最高木薯产量。其中在盆栽条件下高氮能够促进叶绿素的合成,但施用高水平的大量元素会显著降低木薯产量,施用高水平的中微量元素则能提升木薯产量。在田间条件下高水平氮素既利于叶绿素的合成又提高产量。块根养分累积量方面,盆栽下低氮、低钾处理的块根6种元素(N、P、K、Ca、Fe、Mg)平均累积量显著高于高氮、高钾处理;高钙处理的块根3种元素(P、K、Zn)平均累积量显著高于低钙处理;高锌处理的块根4种元素(N、K、Ca、Zn)平均累积量显著高于低锌处理;高铁处理的块根6种元素(P、K、Ca、Zn、Fe、Mg)平均累积量显著高于低铁处理。基因表达方面,高浓度氮、钾、铁肥处理上调MeNRT1、MeAKT1、MeVIT1、MeIRT1基因表达水平;而低浓度钙、锌处理上调MeCBL7、MeCNGC14、MeZIP1基因表达水平。综上,不同施肥配比对木薯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合成,块根产量、块根养分累积量及养分转运蛋白相关基因的表达量均有显著影响,元素的缺乏或过量以及相对不平衡均不利于木薯的产量与质量,应注意合理配比施用才能发挥元素的最大功能。最终木薯盆栽试验适宜肥料施用量为氮0.280~0.560 g/kg、钾0.210 g/kg、钙0.165~0.330 g/kg、锌0.081~0.163 g/kg、铁0.111g/kg;田间试验适宜肥料施用量为尿素150 kg/hm2、氯化钾86 kg/hm2、氯化钙20 kg/hm2、七水硫酸锌45 kg/hm2、硫酸亚铁35 kg/hm2。
                                                                                                                   
    摘要:
    铁是所有生物正常发育所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尤其是通过生物强化培育富含铁营养的籽粒是解决人类“隐藏的饥饿”的重要技术途径,而螯合态的铁肥由于其见效快被广泛应用,因此,创制和研发新型微量元素螯合剂始终是国内外研究的竞争热点。本文基于近年来植物和微生物对铁营养吸收利用的分子生理机制的不断深入研究,为进一步挖掘和研发新型生物源的绿色、高效且稳定的螯合剂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技术依据。特别是来源于生物源的植物分泌的麦根酸类植物铁载体和微生物的铁载体等,能够高效螯合难溶铁并被植物高效吸收利用,是潜在的新型生物源螯合剂,尤其是能够高效分泌铁载体的功能微生物的挖掘及其铁载体的功能研究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和开发价值,该类新型铁肥在改善植物铁营养的同时可以不需要外部铁的投入,而是发挥菌株自身活性物质较强的螯合特性高效活化土壤中丰富的铁资源,并为植物提供足够的生物有效铁,从而为绿色智能肥料研发而实现绿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途径和技术突破。
                                                                                                                   
    摘要:
    【目的】富硒区常存在镉伴生现象,作物富硒降镉是富硒产业开发必须解决的问题之一。我们从高硒镉背景值的植物根际土壤中筛选了一株功能真菌芬芳镰刀菌(Fusarium redolens),并对其提高植物可食用部位Se含量降低Cd含量的能力进行了研究。【方法】首先采用选择性培养基分离获得真菌;然后,利用土壤模拟试验接种真菌,培养3d、5d后测定土壤中有效硒有效镉的变化;最后,在堇叶碎米荠上进行盆栽试验,测定 土壤pH、有效硒/镉含量,测定碎米荠生物学指标和地上地下总硒/镉含量,计算硒/镉富集和转运系数来评价真菌活硒抑镉的效果。【结果】(1)土壤模拟试验表明:接种真菌后 ,活硒率与培养时间呈正相关,抑镉率与之相反。活硒率在第5d时达到最高为60.9% ,抑镉率在第3d最高为41.2%,第5d最低为27.3%。 (2)种植63d后盆栽试验结果表明:添加 108cfu/mL真菌,土壤pH值比对照显著降低了0.35个单位;对碎米荠幼苗生长无不良影响,平均株高为7.4cm,平均根长为9.6cm,平均生物量为2.9g,均高于对照; 土壤中有效硒的含量显著提高,活硒率最高达到24.8%,而抑镉率达到24.7%;碎米荠地上/地下部分总硒含量分别增加25.6%和36.8%,总镉地上/地下部分含量分别降低32.7%和11.6%。【结论】此真菌对天然高硒镉背景值土壤具有活硒抑镉能力,且添加浓度为108 cfu/mL时效果最好,有助于碎米荠的富硒降镉,提升碎米荠作为硒资源开发利用的研究价值。
                                                                                                                   
    摘要:
    城市工业聚集区的生产活动会导致重金属在土壤中过度累积,造成生态环境质量下降,对周边人体健康造成威胁。本研究针对河北省某在产工业聚集区土壤中6种重金属(Pb、Cd、As、Cu、Ni和Hg)的污染程度、空间分布、迁移过程及健康风险评估开展了系统地分析。结果表明As是场地土壤中的主要污染物,并表现出明显向深层迁移的趋势。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表明,水文地质条件是影响As在土壤中迁移的主控因子。分别使用反距离权重法(IDW)、普通克里金(OK)、支持向量机(SVM)和梯度提升决策树(GBDT)等四种插值方法模拟As在土壤中的空间分布特征,比较了不同方法的刻画精度,讨论了影响模拟结果的机理。与传统的地统计模型IDW和OK插值相比,基于统计关系的GBDT和SVM机器学习算法表现出更为优异的预测精度,尤其适用于有偏数据的模拟计算。通过对比均值参数的确定性评估方法与蒙特卡罗模拟方法的健康风险结果发现,蒙特卡罗模拟能够更准确反映本区域的整体情况。场地土壤成人和儿童的总致癌风险指数均超过指导值1E-06,并且儿童遭受的非致癌性和致癌性风险高于成人。研究结果为改善稀疏有偏钻井数据的空间刻画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对在产工业聚集区的污染诊断和精准识别提供科学支撑。
                                                                                                                   
    摘要:
    土壤钾素形态转化在土壤钾肥力提升与评价、钾肥高效施用技术和植物钾素营养调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近些年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土壤钾素研究小组在土壤不同钾素形态的区分方法及其含量范围、植物高效利用土壤钾的机制、土壤非交换态钾的释放机制及其影响因素,尤其是土壤非交换态钾的生物有效性评价方法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研究进展。基于强的四苯硼钠法,发现土壤非交换态钾含量在不同种类的土壤中存在最大值,通过交换和扩散提取的土壤非交换态钾可占土壤全钾的20%-60%。发现矿物非交换态钾释放主要取决于其它离子含量和环境钾浓度,植物高效吸收非交换态钾也主要取决于根系吸收低浓度钾的能力,为培育钾高效吸收作物品种指明了方向。证实土壤非交换态钾的形成和释放对土壤保钾能力及土壤钾的生物有效性起重要作用,建立了土壤非交换态钾总量的测定方法、土壤钾素变化测定方法以及土壤有效钾分级测定的方法体系。这些方法可为土壤钾素肥力的准确评价、预测和土壤钾素相关研究提供有力的方法手段,并将推动土壤钾素研究由定性、半定量向定量研究方向发展。
                                                                                                                   
    摘要:
    研究校园植物的离子组及其与植物种类的关系,不仅能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素材,也能为植物离子组研究提供基础资料。本研究对《狮山兰芷》中收录的华中农业大学校园种植的被子植物进行系统分类,从中筛选出102种被子植物,测定叶片中氮(N)、磷(P)、钾(K)、钙(Ca)、镁(Mg)、硫(S)、铁(Fe)、锰(Mn)、铜(Cu)、锌(Zn)、硼(B)、钼(Mo)和镍(Ni)等14种矿质元素的浓度,建立这些植物离子组指纹图谱并分析这些植物的离子组成分及其与植物种类的关系。结果显示,叶片中N、K和Ca等3种元素含量最高,P、Mg和S其次,微量元素含量最低。其中,豆目的植物叶片N含量较高,石竹目的植物叶片中P和K含量较高,7种微量元素含量在这102种被子植物叶片并未表现出较显著的差异。相关性分析标明,每种元素都至少与其他4种矿质营养元素存在显著相关性,其中Ca分别与Mg和B,N、P和K三者之间都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Zn与Ca、Mg,P和Mn之间存在极显著的负相关。主成分分析显示,同一科植物的叶片离子组相似,不同科植物叶片离子组不同。聚类分析结果显示,Ca、N、K、S、Mg、P等6种矿质元素在不同科植物离子组的变异中具有较大的贡献率。
                                                                                                                   
    摘要:
    臭氧被用于水产品加工以去除腥味和提高白度,为探明臭氧的氧化作用对鲢鱼糜加工适应性的影响。本研究以臭氧氧化鲢肌球蛋白为原料,采用流变仪并结合Ostwald-de Waele方程、Burgers方程拟合,探究臭氧氧化鲢鱼肌球蛋白的流变特性,并分析其凝胶化过程和凝胶特性。结果表明,肌球蛋白溶液储藏模量G'始终大于损耗模量G',臭氧氧化45 s时,肌球蛋白溶液G'和G'最大,对频率依赖性最弱;臭氧氧化使肌球蛋白溶液黏性系数k值下降;不同臭氧氧化时长肌球蛋白凝胶化趋势相似,但臭氧氧化作用使肌球蛋白G'达到峰值的所需时间减小、峰值增加;在蠕变-恢复扫描测试中,臭氧氧化作用使肌球蛋白松弛时间减少,弹性响应变快,臭氧氧化45 s时形变量ε最小。因此,肌球蛋白溶液属于弱凝胶及假塑性流体,一定程度臭氧作用可使肌球蛋白在热诱导凝胶化中加速形成凝胶且凝胶特性得到一定程度提升。
                                                                                                                   
    摘要:
    钼(Mo)作为植物必需的微量元素,在促进植物生长发育和增强植物抗逆性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植物对钼的吸收转运主要受到钼转运子基因MOT1和MOT2调控,钼通过含钼酶硝酸还原酶、醛氧化酶、黄嘌呤脱氢酶影响植物体内的光合碳氮代谢、激素合成和活性氧代谢进而调控植物抗寒力;钼通过硝酸还原酶和醛氧化酶介导的信号转导过程调控根系发育、养分水分利用及抗旱基因表达,通过影响脂质合成与代谢调控植物抗旱性;最新研究还发现钼在植物适应盐胁迫、缓解重金属胁迫也具有重要作用。这些研究结果为通过营养调控提升植物的抗逆性提供了新思路。
                                                                                                                   
    摘要:
    为了探究叶果比对设施柑橘秋梢叶片生理生化特征的影响,以设施栽培‘红美人’杂柑为试材,设置3个叶果比(LFR)(高:LFR=100,中:LFR=80,低:LFR=60),测定了秋梢叶片矿质元素、淀粉、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脯氨酸、丙二醛、抗坏血酸含量,淀粉酶、蔗糖合酶、硝酸还原酶、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抗坏血酸氧化酶活性。结果表明:LFR80和LFR100秋梢叶片的磷、钾、镁、淀粉含量较高,丙二醛、脯氨酸、抗坏血酸含量较低,β-淀粉酶、硝酸还原酶、谷氨酰胺合成酶和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的活性较高。LFR80和LFR100秋梢叶片整体养分含量充足,受胁迫程度较低。因此,设施栽培‘红美人’杂柑的叶果比控制在80~100有利用于平衡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延缓叶片衰老,维持树势强健。
                                                                                                                   
    摘要:
    γ-氨基丁酸(GABA)是植物中重要的非蛋白质游离氨基酸,在植物生长发育和应激反应中起着重要作用。本研究旨在探讨外源GABA对枳幼苗生长及矿质营养吸收的影响,采用营养液培养方式,设置对照和不同浓度(0.01、0.05、0.1、0.5、1 mmol/L)的GABA处理,处理30天后测定枳幼苗株高、生物量、根系形态和各部位必需矿质元素含量。结果表明,低浓度GABA(0.01、0.05、0.1 mmol/L)对枳幼苗株高、总根长和生物量积累无明显影响,但显著改变了根系形态,增加了根表面积和根体积;高浓度GABA则对枳幼苗生长及根系发育起抑制作用,GABA浓度达0.5 mmol/L时会显著降低总根长、主根长及侧根长,浓度高至1 mmol/L时会进一步抑制株高和生物量的积累,并显著降低根表面积。低浓度的GABA能促进枳幼苗根系中N、P、Ca、B、Mo含量,提高茎中K含量和叶中P含量,并提高N、P、K、Mo的单株积累量;而高浓度(0.5、1 mmol/L)GABA会减少枳幼苗各器官矿质元素(N除外)含量,抑制枳幼苗的养分积累。综上所述,外源GABA对枳幼苗根系生长及矿质营养元素吸收的影响呈“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趋势,适宜浓度的GABA能够促进枳幼苗根系发育,增加根系养分吸收面积,有利于矿质元素的积累与向上运输,浓度过高时则使枳幼苗的正常生长及矿质元素吸收受阻。
                                                                                                                   
    摘要:
    为了明确油菜对有机和无机硼吸收利用差异,本研究采用水培的方法,以“华油杂9号”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形态硼(硼酸和硼酸二甘油酯)对油菜生长发育和硼吸收利用的差异。缺硼导致油菜叶片增厚,卷曲,生物量降低,施用有机和无机硼均促进了油菜的生长发育。低硼处理下(0.25 μmol/L),无机硼比有机硼更有利于油菜的生长,适硼处理下(25 μmol/L),有机硼和无机硼酸对油菜总生物量具有相似的效果。无论处于低硼还是适硼环境,相比无机硼酸,施用有机硼肥后,油菜叶片叶绿素a、叶绿素b和类胡萝卜素等光合色素含量均显著增加,同时油菜的光合速率也显著增加,增幅分别为29.76%和22.43%,叶片累积的淀粉粒增多。当施硼量为25 μmol/L,相比施用无机硼酸,施用有机硼肥后油菜单株硼吸收量显著增加10.48%,且主要增加的是油菜地上部硼含量和吸收量。总之,在适硼环境下,有机硼较无机硼酸更有利于油菜对硼的吸收累积和向上运输,促进光合色素的生成,从而提高光合效率。
                                                                                                                   
    摘要:
    冬油菜是我国重要的油料作物和南方主要冬季轮作作物,发展油菜生产对保障我国粮油安全供给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进入新世纪以来,由于油菜移栽种植转变为直播轻简种植,过去的施肥技术不再适合新的生产模式,油菜产业发展对施肥理论和技术提出了新要求。本文总结了近20年来我国油菜施肥技术领域的研究进展。经过协同攻关,创建了我国冬油菜“氮磷钾硼镁全营养配合与前促后稳”的养分精准调控原理,提出了冬油菜前期“精准施肥壮苗保群体促丰产”和后期“依靠土壤养分稳供促高效保稳产”的养分调控策略,创新了“精准种类、精准配伍、精准用量、精准时期、精准位置”为核心的“五精”油菜精准高效施肥技术,创制了油菜专用全营养配方肥、专用缓释肥和专用控释尿素等系列新肥料产品,优化建立了轻简高效施肥模式并实现规模化应用,支撑了油菜产业的绿色高质高效发展。文章的最后针对我国冬油菜生产将面临的新机遇和新挑战,从施肥技术角度提出了新的研究展望。
                                                                                                                   
    摘要:
    中药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在国内广泛使用,在国外也深受关注,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大爆发的现今,中药深度参与防控救治,在“防、治、康”各个阶段均发挥了独特优势和重要作用。然而由重金属累积所引起的人体健康风险给中药的广泛推广、使用带来了一定的阻碍,因此,研究切实可行的中药重金属污染防控措施迫在眉睫。近年来,随着食品、农产品重金属生物可给性与生物有效性研究的不断深入,将其引入到中药重金属污染防控中已成为必然趋势。本文综述了中药重金属污染现状与形势,阐述了中药重金属生物可给性与生物有效性的研究概况,以中药的原药生长环境、自身性质、加工过程及测定条件等方面为切入点,深入分析影响中药及其制品重金属生物可给性与生物有效性的关键因素,以期为中药重金属污染防控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摘要:
    铝毒是酸性土壤中作物生长的主要限制因子之一。甘蓝型油菜是我国长江中下游冬季主栽的主要油料作物,受酸性土壤铝毒害严重。因此,筛选耐铝甘蓝型油菜品种,解析其耐铝毒机制十分必要。本研究以997份甘蓝型油菜自然品种为研究对象,通过两步筛选法筛选获得了甘蓝型油菜不同铝敏感性的品种,并对其耐铝机制进行了初步研究。首先,我们以高通量土培系统分析了997份甘蓝型油菜自然品种苗期在铝毒条件下的生物量,初步筛选出77份铝耐受候选品种和65份为铝敏感候选品种。然后,利用营养液培养实验,设置加铝和不加铝处理,对142份极端品种进行复筛,以相对根系伸长率为筛选指标,最终筛选出2个铝毒耐受品种(806和985)和2个铝敏感品种(482和811)。研究发现,在加铝和不加铝条件下铝耐受品种的生物量及根系长度无显著差异,而铝敏感品种则显著下降。Morin染色结果显示铝敏感品种的根系铝含量高于铝耐受品种。二氢乙锭(DHE,Dihydroethidium)和羟苯基荧光素(HPF,Hydroxyphenyl fluorescein)染色结果表明敏感品种根系的H2O2和O2-含量高于耐受品种。进一步分析发现铝敏感品种根系超氧化物歧化酶(SOD,Superoxide dismutase)活性在铝处理后显著降低,耐受品种根系过氧化氢酶(CAT,Catalase)和过氧化物酶(POD,Peroxidase)活性则显著增加。这些结果表明铝敏感品种根系中积累了更多的铝,导致活性氧爆发,根系氧化损伤程度增加,进而对铝毒更加敏感,而耐受品种则刚好相反。本研究结果为深入解析甘蓝型油菜耐铝的生理和分子机制奠定了基础。
                                                                                                                   
    摘要:
    为探究在酸性土壤环境下油菜苗期耐酸特性,本研究采用盆栽试验对113份油菜品种进行酸胁迫处理和酸性土壤改良处理,在苗期测定根长、株高、地上部鲜质量、根系鲜质量、总鲜质量、地上部干质量、根系干质量、总干质量、根冠比和SPAD共10项指标,利用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隶属函数法、聚类分析、灰色关联度和逐步回归分析对不同油菜品种进行耐酸综合评价,建立油菜耐酸评价模型并筛选耐酸油菜品种。结果显示:113份油菜品种在2个处理下10项指标均呈现极显著差异;利用主成分分析将10个单项指标转换成4个相互独立的综合指标,代表了原始指标88.69%的信息量;利用隶属函数法求出113份油菜的耐酸综合评价值(D值),并通过聚类分析将其分为5个类群,分别为极耐酸型(2份)、耐酸型(16份)、中间型(41份)、敏感型(50份)、极敏感型(4份);利用灰色关联度分析和构建最优回归方程筛选适宜的油菜苗期耐酸鉴定指标。综上,酸胁迫会严重抑制油菜苗期的生长,不同油菜品种耐酸性存在较大差异,通过测定总干质量、根系鲜质量、SPAD、株高、根系干质量并结合回归方程可评价判断油菜耐酸性。
                                                                                                                   
    摘要:
    夹切一体的菠萝采摘器在进行田间采摘作业时,需要自主确定果茎切割点位置,而菠萝果茎处容易被植株叶片、苞叶遮挡,采用单一图像处理的方法难以准确识别到果茎切割点位置,为此提出一种多传感器信息融合的菠萝果茎切割点位置检测方法。将深度相机和多组光电传感器结合,利用改进的YOLOv5目标检测算法融合RGB-D深度信息,实现对菠萝冠芽顶部至果实底部长度测量,再利用光电传感器信号变化判断菠萝采摘器是否到达冠芽顶部位置,并将冠芽顶部作为起始位置,控制采摘器下降速度和时间,从而保证采摘器底部安装的切割刀准确抵达果茎切割点位置。台架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对真实菠萝果茎切割点检测成功率达到85%,满足菠萝采摘机器人作业过程中果茎切割点检测准确性要求,对实现菠萝采摘智能化具有重要意义,为后续菠萝田间采摘机器人的开发奠定了基础。
                                                                                                                   
    摘要:
    硼是植物必需的微量营养元素,硼肥是国内施用最多的微量元素肥料。1975年王运华先生在湖北省新洲县发现农田大面积棉花“蕾而不花”症状为缺硼导致的结果,开启了华中农业大学作物硼营养的研究,至今已近50载。在这长达50年的研究历程中,经历了既有明显特色又有相互交叉融合的四个阶段:作物硼营养诊断与硼肥施用技术(1975~1985)、作物硼的吸收利用与营养机制(1985~1995)、作物硼营养遗传与分子机理(1995~2015)、作物硼高效调控途径与利用(2015~)。不同阶段的研究成果为我国农业生产中微量元素肥料硼肥的推广应用和农作物增产增效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并在国际上作物硼营养的应用基础和基础研究方面占有一席之地。在纪念王运华先生逝世一周年之际,针对这四个阶段的主要研究作回顾简述,以飨读者,也聊表作者对先生的敬重之情。
                                                                                                                   
    摘要:
    王运华教授逝世一周年特邀纪念性文章
                                                                                                                   
    摘要:
    为研究土壤干燥过程中触土部件与土壤之间的黏附特性变化,以16种不同颗粒直径与含水率的湿土壤为试验材料,先进行金属板(65Mn钢)斜坡滑落试验,测量土壤颗粒直径、含水率高低与金属触土部件之间的黏附力大小关系,然后利用显微镜装置观察土壤样品的微观结构以及干燥过程中土壤与金属板的黏附现象。结果显示,含水率为30%、40%的土壤在金属表面上滑落后产生的“痕迹”比含水率为10%、20%的土壤更为明显。其中,含水率30%、颗粒直径10~50 μm的土壤具有最大黏附力,在土壤干燥前后,颗粒直径、俯视周长和俯视面积的差异随含水率和颗粒直径的增加而增大;干燥过程中,颗粒之间的间隙逐渐减小,某些颗粒出现“扩散”“收缩”等现象,部分颗粒会发生相对位移,其中30%含水率,颗粒直径为10~50 μm的相对位移最大,为13.78 μm。随含水率的增加,土壤黏附力先增大后减小;随着颗粒的减小,土壤黏附力逐渐增大,含水率在30%以下,干燥前后颗粒位移量越大,土壤黏附力越强。结果表明,含水率为30%、颗粒直径在10~50 μm范围内的土壤表现出最强黏附力,并在干燥过程中呈现出颗粒相对位移最大的现象。
                                                                                                                   
    摘要:
    为探究外膜蛋白A(Outer membrane protein A,OmpA)在米尔伊丽莎白菌(Elizabethkingia miricola)致病性中的功能,以蛙源米尔伊丽莎白菌FL160902为研究对象,通过同源重组法构建OmpA缺失株△ompA,比较缺失株和野生株的生长特性、生物膜形成能力、抗血清杀伤能力、对细胞的黏附能力以及对蛙的致病性。结果显示:△ompA的生长能力和抗血清杀伤能力与野生株无显著性差异;但与野生株相比,△ompA的生物膜形成能力增加了66%,△ompA对bEnd.3细胞的黏附能力降低了61%;黑斑蛙感染试验显示,△ompA在黑斑蛙血液、脾和脑组织中的载菌量分别为(3.15×108±0.09×108) copies/g、(2.11×108±0.07×108) copies/g和(6.61×108±0.16×108) copies/g,均显著低于野生株(P<0.05),且△ompA对黑斑蛙的致死率为37%,显著低于野生株的致死率(75%)。上述结果表明,OmpA不影响米尔伊丽莎白菌的抗血清杀伤能力,但负调控细菌的生物膜形成,影响该菌的黏附能力以及对蛙的致病性,是米尔伊丽莎白菌的毒力因子。
                                                                                                                   
    摘要:
    为明确番茄接种根结线虫后基因种类和表达量在转录水平的变化规律,分析番茄响应南方根结线虫侵染相关的关键转录因子,利用RNAseq对未接种及接种南方根结线虫二龄幼虫6、12、24和48 h的番茄进行转录组测序,并采用qRT-PCR方法对测序结果进行验证。结果显示,接种南方根结线虫后6、12、24和48 h分别有350、390、580、1 154个基因差异表达,其中差异表达转录因子分别为11、11、19、50个。这些转录因子属于15个家族,其中数量最多的为MYB家族和bHLH家族均为20个,其次是ERF家族19个,WRKY家族15个,bZIP家族9个。进一步研究发现,南方根结线虫侵染过程差异表达最明显的主要为ERF、WRKY、MYB和bHLH家族转录因子,其中Solyc03g005520、Solyc02g094270和Solyc09g066350显著上调,接种后48h Log2FC分别为 9.16、6.49和6.33;Solyc02g079280、Solyc12g100140 和Solyc04g072460显著下调,接种后48h Log2FC分别为-2.60、-1.72和-1.70。随机选取6个基因进行qRT-PCR分析,其基因表达趋势与测序结果一致。以上结果表明,说明ERF、WRKY、MYB和bHLH家族转录因子可能参与番茄与南方根结线虫互作,在番茄响应南方根结线虫侵染反应中发挥着重要的调控作用
                                                                                                                   
    摘要:
    为探讨鄱阳湖季节性淹水湿地土壤有机碳空间分布特征及遥感方法在土壤有机碳估算中的适用性,依托江西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选择蚌湖、常湖池和泗洲头湿地为研究区域,基于野外实测土壤有机碳含量数据和同期的Landsat8 OLT遥感影像,采用遥感图像处理和GIS技术提取影像中遥感特征因子,构建遥感参数与土壤有机碳的一元线性、一元曲线和多元逐步线性回归模型,通过对比分析选择最优遥感估算模型,预测鄱阳湖季节性淹水湿地表层(0~20 cm)土壤有机碳含量。结果表明,提取了影像中33个遥感特征因子,包括7个波段的反射率值(b1~b7)、4个植被指数(NDVI、SR、SAVI、EVI)、第一主成分特征(PCA1)、单波段纹理特征的均值(MEAN)、熵(ENT)和相关性(COR),其中纹理特征是研究区土壤有机碳含量预测的重要遥感因子,其与土壤有机碳含量构建的多元逐步线性回归模型Y=42.708-2.817Xb3MEAN-4.887Xb5COR+0.667Xb7MEAN (b3MEAN、b5COR和b7MEAN分别表示波段3、5、7纹理特征的均值、相关性和均值)拟合效果最优,模型决定系数(R2)=0.772,平均相对误差(MRE)=45.53%,均方根误差(RMSE)=2.417。遥感反演发现,研究区预测土壤有机碳含量主要集中在0~20 g/kg之间,土壤有机碳含量平均值约为10.75 g/kg。研究认为采用遥感方法预测湿地土壤有机碳含量是可行的。
                                                                                                                   
    摘要:
    以鸡尾葡萄柚为材料,研究设施栽培和露天栽培(CK)模式下果实品质的差异。结果表明:设施栽培下果实单果重、横纵径、果形指数大于CK,果皮硬度在果实发育过程中差异不显著,花后227d开始果皮硬度出现显著性差异。设施栽培可显著提高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至10.43%,可滴定酸、Vc含量高于露天栽培;通过GC-MS测定发现,设施栽培可提升果实蔗糖含量至49.63mg/g;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发现设施栽培可能通过上调CsSPS2、CsSUS2和CsSUS4的表达水平来提高果实中蔗糖的含量。设施栽培可以提高鸡尾葡萄柚的果实品质。
                                                                                                                   
    摘要:
    社区公共体育服务空间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民群众强身健体的首要场所,优质的公共体育空间能够有效的提升人民的生活品质。目前,我国的公共体育服务空间仍处于“重建设轻管理”阶段,在规划建设中缺乏对场地使用情况及居民满意度等方面的考虑,导致公共体育服务空间配置不科学、使用效率低下、服务水平不高,影响了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加之老城区居民日益增多、公共体育服务设施渐趋老化,原有老城区公共体育服务空间已无法有效的满足人民群众高质量的健身需求。因此,对新建和改扩建的公共体育服务设施进行布局优化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成都市金牛区为研究对象进行实证研究,采集POI进行数据收集,运用ArcGIS路网分析方法分析公共体育服务设施的可达性,应用基尼系数和洛伦茨曲线分析公共体育服务空间布局公平性。研究结果显示,金牛区存在着公共体育服务空间规模不足、居住小区到公共体育设施点的可达性不高、人口分布与公共体育空间布局不匹配等问题。应增加公共体育设施供给、改善公共体育设施到住区的交通条件、提升多人口街道的公共体育空间覆盖率,从而改善老旧社区健身难、健身体验差等问题,促进全民健身高质量发展。
                                                                                                                   
    摘要:
    百合(Lilium spp.)是重要的切花之一,在世界切花消费市场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但百合切花不耐贮运,采后损耗大、瓶插寿命短的问题严重制约其产业发展。为了解百合花朵衰老发生的分子机理,本研究筛选到一个在东方百合‘西伯利亚’(Lilium oriental hybrid 'Siberia')花朵和叶片的衰老过程中特异表达,且受脱落酸和水杨酸诱导的衰老相关基因SAG10。经蛋白序列比对后,将SAG10正式命名为核酸酶LoENDONUCLEASE 1(accession NO. OP589201)。此外,在拟南芥和百合花被片中进行了LoENDONUCLEASE 1的瞬时过表达,结果显示过表达LoENDONUCLEASE 1显著促进了拟南芥叶片和东方百合‘西伯利亚’花被片的衰老,表明百合LoENDONUCLEASE 1具有促进花朵和叶片衰老的功能。
                                                                                                                   
    摘要:
    嗅觉是鱼类重要的感觉系统,几乎参与鱼类所有行为活动。嗅觉受体(Olfactory receptors,ORs)是脊椎动物最大的基因家族之一,可识别和区分上万种不同的气味分子,在食物选择及有毒物质识别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为了探索鱼类嗅觉受体基因β亚型(OR-β)与其食性的关系,本研究对不同食性的12种鱼类,包括植食性的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和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肉食性的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大西洋鳕鱼(Gadus morhua)、三刺鱼(Gasterosteus aculeatus)、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和褐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杂食性的斑马鱼(Danio rerio)、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青鳉(Oryzias latipes)、金线鲃(Sinocyclocheilus grahami)和花斑剑尾鱼(Xiphophorus maculatus)的OR-β在其基因组中的拷贝数和分子进化进行系统分析,对植食性团头鲂的OR-β在1龄和2龄鱼组织中的表达模式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不同食性鱼类OR-β拷贝数差异较大,植食性团头鲂和草鱼分别有20和14个拷贝,而5种肉食性鱼类基因组中平均仅有1个,杂食性的5种鱼类平均有4个;在分子进化过程,几种鲤科鱼类的OR-β聚为一支且受到正选择;qRT-PCR结果显示,在1龄和2龄团头鲂的肌肉、嗅囊、脑及嗅球组织中,10个OR-β均在嗅囊中高表达;除OR-β-9和OR-β-10外,其它OR-β在嗅球和脑组织均不表达。以上结果表明,两种植食性鱼类的OR-β基因特异性扩张,且在嗅囊组织中高表达,推测OR-β在鱼类植食性适应性进化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摘要:
    为探究气液混合泵能否满足在高密度养殖条件下养殖对象对水体溶氧的需求,本研究基于气液(氧气-水)混合泵搭建溶氧试验平台,在不同水温、不同出水压力和不同气水体积比的条件下,测试气液混合泵溶氧性能,并在池塘圈养桶(直径4 m,高2 m,养殖水体体积20 m3)内进行增氧试验。溶氧性能测试结果显示:当出水压力为0.25 MPa、气水体积比为0.01~0.05时,在不同水温(5.6 ℃、13.5 ℃、30.3 ℃)条件下出水溶解氧与水温成反比,溶解氧在47.93~20.60 mg/L变化;氧气吸收效率与气水体积比呈反比,氧气吸收效率在91%~33.7%变化;动力效率与气液体积比成正比,动力效率在22.32~55.12 kg/(kW·h)变化。基于圈养桶的增氧试验结果显示,在有鱼耗氧的条件下(黄颡鱼,单个桶内养殖密度为13.19~16.49 kg/m3),使用功率3 kW的气液混合泵为4个圈养桶增氧时,每个桶内水体溶解氧在光照时间内可达11 mg/L,夜间稳定保持在8 mg/L以上。试验结果表明气液混合泵可应用于高密度的水产养殖,并能有效应对夏季高温供氧难题。
                                                                                                                   
    摘要:
    为探究豆粕替代鱼粉添加丁酸梭菌对大口黑鲈生长性能、饲料利用、体组成和抗氧化性能的影响。实验以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幼鱼(初始体重50.78±1.15g)为研究对象,设置对照组鱼粉的含量为30%,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使用豆粕替代25%、50%和75%鱼粉记为D25、D50和D75等3个处理组,并在三种豆粕替代基础上添加0.05%丁酸梭菌设计D25+C、D50+C和D75+C三个处理组,共计7种试验饲料,进行为期8周的饲喂实验。结果表明:豆粕替代25%鱼粉时大口黑鲈的生长性能、体组成和抗氧化能力均未出现显著性差异(P>0.05)。但替代比例达到50%后大口黑鲈的增重率和特定增长率均显著性降低(P<0.05),饲料系数显著性升高(P<0.05)。肝脏和血清总抗氧化能力、活性氧和超氧化物歧化酶均发生显著性变化(P<0.05)。然而,在替代50%鱼粉的基础上添加丁酸梭菌组与对照相比,增重率、特定增长率、活性氧、和超氧化物歧化酶均无显著性差异。当替代水平达到75%时添加丁酸梭菌与未添加组相比大口黑鲈的生长性能和抗氧化性能得到改善,但仍显著低于对照组。结果表明添加0.05%的丁酸梭菌可改善豆粕替代鱼粉比例达到50%对大口黑鲈生长性能和抗氧化能力造成的负面影响。
                                                                                                                   
    摘要:
    为了提高黑水虻幼虫共溶液化制备生物油的产率和改善生物油性能,同时实现黑水虻幼虫的高值化利用,本研究采用甲醇-水共溶液化黑水虻幼虫的方法制备生物油,研究分析了铁基催化剂(FeS、FeSO4)、分子筛催化剂(ZSM-5、Y型分子筛)、双金属催化剂(Ni/TiO2)和分子筛负载金属催化剂(Ni/Y型分子筛)对水热液化产物分布和特性的影响。结果显示:当甲醇-水比例为4:1时,添加FeSO4作为催化剂时的生物油产率、原料转化率、能量回收率和碳回收率均为最高,生物油产率最大值为82.17%,相比于无催化剂试验时的生物油产率(68.23%)增加了13.94%。FeSO4催化剂的加入有效地抑制了固体产物的生成,原料转化率达到最大值,为91.1%。铁基催化剂对生物油产率和原料转化率的提升归因于铁元素增强了液化溶剂生成原位氢的能力。原位氢可以稳定生物质原料在液化过程中因解聚反应而产生的反应中间体,抑制再聚合反应。甲醇与脂肪酸发生的酯化反应在液化过程中占主导地位,生物油中主要化合物为脂肪酸甲酯。镍作为一种过渡金属,具有很好的氧化还原性和催化活性,可以增强液化反应过程中的酯化反应并且在蛋白质水解过程中抑制酰胺类物质的形成。
                                                                                                                   
    摘要:
    实验采用RACE克隆selenow2a、selenop2和selenot2基因,其cDNA全长分别为891、1998和1432 bp,其中ORF长度分别为288、828和600 bp,编码95、275和219个氨基酸。其cDNA序列翻译后的结果显示存在编码硒代半胱氨酸的终止密码子,并且在3′非编码区发现SECIS元件。通过比对氨基酸序列,发现克隆的3个硒蛋白基因的氨基酸序列中存在氧化还原基序。系统发育树分析结果表明,黄颡鱼的3中硒蛋白亚型基因与斑点叉尾鮰、斑马鱼亲缘关系很近。组织表达谱显示,3个硒蛋白基因的mRNA在心脏、肝脏、肌肉、脑、肠、脾脏、精巢和卵巢等组织均有表达,但其表达水平受到组织特异性的影响而不同。这些结果有助于我们更好的了解硒蛋白亚型基因之间的关系。
                                                                                                                   
    摘要:
    氨基酸、维生素E和脂质均具有抗氧化活性。为分析其在柑橘果实成熟过程中的动态变化规律,评价柑橘的抗氧化能力,利用GC-MS、UPLC和LC-MS/MS三种代谢手段分别检测了6个柑橘品种果实在成熟过程中三类代谢物的相对含量。结果表明,柑橘果实以积累丝氨酸、脯氨酸和天冬氨酸为主,苏氨酸在柑橘青果时期的积累尤为丰富,且青果时期本地早橘汁胞中9种氨基酸的总含量最高。对维生素E而言,α-生育酚是柑橘中的主要异构形式,其在成熟期柑橘的有色层中积累丰富。另外,柑橘不积累δ-生育酚且γ-生育酚只在柑橘有色层中积累。共鉴定到的8大类(176种)脂质在柑橘果实中呈现出明显的时空分布特征,且卵磷脂为柑橘的主要脂质形式。通过柑橘果实中三类物质含量间的相关性分析发现,部分氨基酸与脂质存在高度正相关。以上结果揭示了三类代谢物在不同柑橘品种果实成熟过程中的积累模式和变异规律,对柑橘品质的改良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摘要:
    为弄清马铃薯在干旱胁迫下其内生细菌组成结构的变化,采用Illumina Novaseq测序技术,对干旱胁迫下马铃薯叶片中的内生细菌16S rRNA进行高通量测序,研究干旱胁迫对马铃薯叶片内生细菌组成结构及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正常浇水和干旱胁迫下马铃薯叶片分别获得1548和2006条分类序列,其中正常浇水下特有OTU有287个,干旱处理下特有OTU有769个。在干旱胁迫下,内共生菌 Candidatus Portiera和杀雄菌属Arsenophonus的丰度较正常浇水下减低了95.9%和68.1%,而拟杆菌门,拟杆菌目(Muribaculaceae)、毛螺菌属(Lachnospira)、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毛螺菌科NK4A136群(Lachnospiraceae_NK4A136_group)、根瘤菌属(Rhizobium)、螺杆菌属(Helicobacter)、链球菌属(Streptococcus)、脱硫弧菌属(Desulfovibrio)在干旱处理较正常浇水下分别提高了203.8%、152.4%、81.8%、89.7%、285.6%、1428.0%、112.0%和148.4%;Shannon指数和Simpson指数均在干旱胁迫下显著高于正常浇水处理,ACE 指数和Chao1指数在干旱胁迫和正常浇水下无显著差异。
                                                                                                                   
    摘要:
    研究目的:泛素激活酶(E1)、泛素耦联酶(E2)和泛素连接酶(E3)级联催化蛋白质的泛素化修饰。这些泛素化相关的蛋白在真核生物生长发育和生理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体外检测这些泛素化修饰酶的生化特性是分析其生物学功能的重要内容之一。研究方法:我们利用大肠杆菌表达系统异源表达和纯化出APPBP1/UBA3 (E1)、UBC12 (E2)、Cullin1-Rbx1 (E3)和Nedd8 (Neural precursor cell Expressed Developmentally Down-regulated protein 8)蛋白,制备了FITC-Cysteine 绿色荧光素标记的Ub(泛素,Ubiquitin)。主要结果:构建了SCF泛素连接酶的体外泛素化体系,同时实现快速检测SCF泛素连接酶中Cullin1蛋白的自泛素化修饰。结论:本研究建立了一种简便、快速、高效和可视化的体外泛素化反应检测方法,为研究E3连接酶的机制提供了新的技术方法。
                                                                                                                   
    摘要:
    以四川省盐亭县云溪镇垃圾填埋场的紫色土为研究对象,将不同质量比的硅肥(Si1:0.5%,Si2:1.0%)和磷矿粉(P1:0.2%,P2:0.4%,P3:1.0%)复配添加到土壤中培养90d,研究钝化培养前后重金属Cd、Cu、Pb、Zn有效态含量的变化,利用Risk Assessment Code (RAC)风险评价系数评价土壤修复效果。结果表明,高硅处理(Si2:1.0%)相比于低硅处理(Si1:0.5%)能显著降低重金属有效性,其中,Si2P3处理对Cd、Cu、Pb、Zn的钝化率最高,分别为30.79%、27.27%、27.13%、36.88%;Si2P1和Si2P2处理之间没有显著差异。而Si2P1处理可以显著降低重金属浸出毒性量和RAC风险评价系数。复配钝化剂主要通过提高土壤pH和EC值,增强官能团(O-Si-O、Si-O-Si、H2PO4-、PO43-等)的络合沉淀作用促使重金属由高活性的弱酸提取态、可还原态向低活性的可氧化态、残渣态转化。综合来看,Si2P1处理钝化剂施用量更低,更适合用于垃圾填埋场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
                                                                                                                   
    摘要:
    本文提出了一种改进的YOLOv5s模型,用于检测果园中高遮挡和密集的李子。首先,使用新的结构Focus-Maxpool模块替换主干网络中的下采样卷积,使模型在下采样时能够保留更多高遮挡目标和小目标的特征信息。其次,使用focal loss和交叉熵函数的加权损失作为模型的分类损失,提升模型对粘连目标的识别能力。最后,设计了若干组检测试验来评价模型的性能。结果表明,改进后的YOLOv5s模型的平均精度优于YOLOv5s、YOLOv4、Faster-RCNN、SSD和Centernet。与YOLOv5s模型的结果相比,改进模型的平均精度、召回率和精度相比原模型分别提高了2.84%、9.53%和1.66%。并且改进后模型的检测速度可达到91.37帧/s,能够满足实时检测需求。结果表明,改进后的检测模型在真实果园环境下具有较高的精度和鲁棒性,可为采摘机器人的研究以及果园环境监测的工作提供数据参考。
                                                                                                                   
    摘要:
    本文针对国内禽蛋加工过程中,水中上料时筐装禽蛋搬运自动化程度低的问题,提出一种自动上料机器人的视觉定位方案。该方案采用YOLOv5s和图像处理相结合的方法,在复杂的环境中对筐装禽蛋进行定位识别。建立最佳分割阈值T与图像平均灰度值M之间的关系模型,使用动态阈值分割法对图像中的堆垛整体进行分割,通过堆垛最小外接矩形的长宽比区分两种筐装禽蛋堆垛类型,堆垛类型识别准确率为100%。使用YOLOv5s对堆垛顶层的单个蛋筐进行定位识别,模型识别精确率为98.48%,检测单幅图片用时为0.0054s。根据YOLOv5s输出的定位结果对图片进行裁剪,通过图像分割将蛋筐边框分割出来并用Canny算子检测其边缘信息,计算所有蛋筐旋转角度,平均角度误差为0.36°。结合蛋筐高度得出筐装禽蛋堆垛中所有蛋筐的位姿信息。试验结果表明,基于YOLOv5s和图像处理的筐装禽蛋定位方法可以准确识别出筐装禽蛋堆垛中所有蛋筐的位姿信息,该系统具有较好的鲁棒性和可行性,可为筐装禽蛋自动上料机器人提供视觉系统技术支持。
                                                                                                                   
    摘要:
    滤料过滤可有效减少鱼类养殖尾水中的固体悬浮物及其他有害物含量,通常被用作水产养殖尾水的一级处理技术。为了探究滤料过滤用于池塘圈养尾水的处理效果,本研究采用火山岩、活性炭及沸石作为滤料材料,以滤料种类、滤料粒度和滤料厚度为试验因素,以总固体悬浮物(TSS Total Suspended Solid)去除率、氨氮去除率和化学需氧量(COD,Chemical Oxygen Demand)去除率作为试验指标,开展了池塘圈养尾水处理试验。试验结果表明,三种滤料均能去除尾水中的TSS和COD,均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尾水中的氨氮浓度,三种滤料中,活性炭的处理效果优于其他两种滤料,且越小粒径或越大滤料厚度的活性炭处理尾水效果越好。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开展正交试验,结果显示,滤料为活性炭、粒径为0.5-2 mm、滤料厚度为80 cm时过滤装置对池塘圈养尾水具有最佳的综合处理效果,在此种条件下养殖尾水TSS的去除率为83.86%,COD去除率为49.78% ,氨氮去除率为29.89%。研究表明,滤料过滤对TSS、COD具有良好的去除效果,但氨氮去除效果不理想。因此,在圈养尾水处理中,滤料过滤可以作为圈养尾水的一级处理工艺,但后续需要针对氨氮采用生物滤池、人工湿地或生物反应器等手段对尾水进行进一步净化处理。
                                                                                                                   
    摘要:
    为了丰富仓内原料储料量测量方法,提高测量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探究基于二维激光雷达的储料量测量方法的可行性,设计了一种基于二维激光雷达扫描的储料量测量装置与系统。本系统采用RPLIDAR S1型二维激光雷达扫描获取不同储料量物料的原始点云数据,通过坐标变换、重叠点提取、滤波、分割等方法对原始点云进行预处理,采用贪婪投影三角化算法将预处理后的点云进行三维重建,获得仓内原料的三维模型,结合物料三维模型和物料的容重获得仓内原料的储料量,从而实现储料量的自动测量。以玉米为试验对象,通过小型储料塔内玉米储料量测量验证试验,通过对玉米不同储料量进行扫描测量,测量结果的平均绝对误差为8.05 kg,平均相对误差为1.52%。结果表明,基于二维激光雷达扫描的储料量测量方法是可行的,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测量精度,能够满足生产实际需求,为实现大型料仓原料储料量的自动测量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和技术支撑。
                                                                                                                   
    摘要:
    针对传统排肥器存在施肥不均而造成肥料利用率低问题,设计了一种双排肥轮结构的同向双螺旋排肥器,通过理论分析确定排肥器的理论排肥量及影响排肥均匀性的参数,以排肥轮螺距、中心距、叶片高度为试验因素,排肥均匀性波动系数和轴向平均速度为试验指标,进行了三因素三水平Box-Behnken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螺距对排肥均匀性波动系数影响为极显著(P<0.01),中心距、叶片高度对均匀性波动系数影响为显著(0.01
                                                                                                                   
    摘要:
    生物炭是良好的苯系污染物吸附载体,但直接炭化所得生物炭对苯系污染物的吸附能力有限。低温空气氧化可有效调控修饰生物炭结构,提升其苯系污染物吸附能力,但低温空气氧化生物炭对苯系污染物的吸附行为与机制还有待进一步明晰。本研究以竹屑为原料,以CaCl2为活化剂,通过两步活化法制备低温空气氧化生物炭,并综合吸附试验、炭结构表征和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深刻解析了低温空气氧化生物炭对苯酚、苯胺、对苯二酚、对硝基苯酚4种苯系污染物的吸附过程与行为。研究结果表明:低温空气氧化生物炭对苯系污染物的吸附性能受生物炭孔隙结构和表面官能团的协同作用。生物炭通过微孔结构的孔隙填充作用在在空间几何尺度调控苯系污染物的吸附存储过程。低温空气氧化生物炭后,氧原子以羟基、醛基和羧基的形式赋存于生物炭碳骨架表面,从电子尺度影响碳骨架的电子结构排布、改变碳骨架与苯系污染物间的吸附位置及作用类型,通过静电引力及氢键等作用机制,显著增强生物炭对苯系污染物的吸附能力。其中,碳骨架的羟基和羧基的氢原子容易成为氢键的供体,醛基的氧原子容易成为氢键的受体。
                                                                                                                   
    摘要:
    为解决目前笼养种鸭饲喂系统供料量不精确、饲喂过程个体饲喂量可控程度较低不利于种鸭育种选育研究的问题,本文设计了一种叶片式颗粒饲料饲喂器。通过分析饲喂器充料排料原理以及核心工作部件参数,以饲料通过间距、排料叶片螺旋升角、叶片转速为试验因素,单位时间饲喂器饲料排量的变异系数为评价指标建立三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并结合实际养殖需求,分析各因素的影响大小顺序以及其最优组合。根据仿真结果,各参数对排料均匀性影响的主次顺序依次为饲料通过间距、排料叶片螺旋升角、叶片转速;当饲料通过间距为9.0mm、叶片螺旋升角为71.5°、叶片转速为58.4r/min时,饲喂器的排料变异系数有最小值18.66%。对最优参数组合下饲喂器排料性能进行台架试验验证,饲喂器排料变异系数为18.76%,排料速度为109.2g/s,排料预设量与实际量的相对误差为3.07%,满足种鸭供料需求。
                                                                                                                   
    摘要:
    为了加深对皮蛋喷淋涂膜工艺的认识,针对皮蛋喷淋涂膜理论研究不足的问题,使用Fluent软件中重叠网格耦合VOF模型开展两相流研究,获得了皮蛋不同摆放姿势下的液膜润湿比,并分析了不同吸管参下液滴纵横比变化情况,并以膜厚变化指数为响应值,结合Box-Behnken实验筛选出悬垂液滴去除时最优吸管参数与工作压力,结果表明:尖端朝下摆放的皮蛋经过喷淋后液膜润湿比为1,而钝端朝下摆放的皮蛋经过喷淋后液膜润湿比仅为0.836,筛选出最优吸管参数组合为间距14.50mm,直径12.09mm,工作压力6.97kpa,膜厚变化指数预测值为0.636。在最优吸管参数组合下,进行仿真实验,并利用气吸装置开展悬垂液滴去除实验,实验结果表明,膜厚变化指数仿真值与预测值的相对误差为1.73%,膜厚变化指数的实际值与预测值的相对误差为7.55%,与仿真值的相对误差为9.12%,表明本研究中的耦合模型可用于皮蛋喷淋涂膜仿真试验。
                                                                                                                   
    摘要:
    【目的】探究番茄伴生不同作物伴生对番茄植株根系内生微生物多样性及群落结构特征的影响,筛选和开发利用有益微生物功能,为实际生产中如何增强番茄植株抗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设置番茄×生菜(A),番茄×苋菜(B),番茄×菜心(C);番茄×葱(D);番茄×薄荷(E);番茄单独种植(F)处理,相同环境下相同条件栽培管理。利用Illumina MiSeq 高通量测序平台,分析不同作物伴生及单独栽培番茄植株根系内生微生物多样性与群落组成。【结果】伴生及单作番茄植株根系共有的优势细菌属为:根瘤菌属(Allorhizobium)、新根瘤菌属(Neorhizobium)、Pararhizobium、Burkholderia、Caballeronia、Paraburkholderia、德沃斯氏菌属(Devosia)、类诺卡氏菌属(Nocardioides)和链霉菌属(Streptomyces)。番茄×生菜(A)伴生处理中番茄植株根系特有的优势内生菌属为norank_f__Roseiflexaceae、假平胞菌属(Sphingobium);番茄×葱(D)特有的优势内生细菌属为: 拟无枝酸菌属(Amycolatopsis)、Herpetosiphon,番茄×薄荷(E)的特有优势细菌属包括:慢生根瘤菌属(Bradyrhizobium)、Dyella,番茄单作(F)的特有优势细菌属为:产黄菌属(Flavobacterium); 另一方面,伴生及单作处理的番茄共有的优势真菌属为unclassified_p__Ascomycota。其中,番茄×生菜(A)伴生处理中番茄植株根系特有的优势内生真菌属为:Immersiella;番茄×苋菜(B)特有的优势内生真菌属为:Arachniotus、新赤壳属(Neocosmospora)、青霉菌属(Penicillium)、单胞瓶霉属(Phialemonium)、unclassified_c__Agaricomycetes;番茄×菜心(C)特有的优势内生真菌属为:Geminibasidium、Plectosphaerella、Rhizophagus,番茄×葱(D)特有的优势内生真菌属为:Acrocalymma_vagum、Arachniotus_dankaliensis、unclassified_o__Boletales、unclassified_p__Basidiomycota、unclassified_p__Chytridiomycota;番茄×薄荷(E)特有的优势内生真菌属为:Chaetomium_cochliodes、Neocosmospora_rubicola、Penicillium_simplicissimum;番茄单作(F)特有的优势内生真菌属为:Gibberella_intricans。【结论】与番茄单作相比,番茄伴生不同作物介导主栽番茄根系优势内生细菌和内生真菌属组成发生了变化,伴生条件下主栽番茄根系均富集了特异的优势内生细菌和真菌门、属。伴生富集的特异优势内生细菌或真菌门、属组成具有提升主栽番茄植株抵御环境生物或非生物胁迫的潜力。
                                                                                                                   
    摘要:
    设置番茄伴生生菜、苋菜、菜心、薄荷和葱的栽培模式,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伴生不同作物对主栽番茄根际土壤肥力及细菌、真菌多样性的影响,旨在探究伴生不同作物影响主栽番茄根际土壤肥力与健康的作用机制,为构建番茄生态栽培模式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结果表明:除菜心外,其余四种伴生作物均显著提高了主栽番茄植株根际土壤中,涉及氮、磷循环的土壤酶活性以及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另一方面,伴生栽培虽然没有显著提高番茄根际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但改变了番茄根际土壤中细菌和真菌的优势门、属丰度占比;门分类水平,伴生处理均提高了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Patescibacteria和厚壁菌门(Firmicutes)细菌的丰度占比;属分类水平,norank_f__Microscillaceae、 norank_f__norank_o__Vicinamibacterales、芽孢杆菌属(Bacillus)、norank_f__Gemmatimonadaceae、交替赤杆菌属(Altererythrobacter)细菌是番茄伴生不同作物中丰度占比前十的特有优势细菌属。此外,伴生栽培不同程度地改变了主栽番茄植株根际土壤真菌多样性和丰富度,富集了壶菌门、担子菌门和油壶菌门优势真菌门;同时富集了unclassified_o__Sordariales、油壶菌属(Olpidium)、和锥盖伞属(Conocybe)、Phialemonium、unclassified_o__Pleosporales、 unclassified_o__Boletales和Sodiomyces属等优势真菌属,亦提高了毛壳菌属(Chaetomium)的丰度占比。综上所述,番茄伴生栽培生菜、苋菜、薄荷和葱四种植物均不同程度地有助于提高番茄根际土壤肥力和维护根际微环境土壤健康的作用,其中伴生栽培生菜和薄荷提升土壤肥力及维护土壤健康的效果优于相应的菜心、苋菜和葱。
    显示模式:
    2015,34(4):108-113, DOI:
    [摘要] (2500) [HTML] (0) [PDF 1.06 M] (11164)
    摘要:
    选择草鱼主养池塘为研究池塘,分析架设生物浮床的池塘中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和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的生长和肌肉品质特性。池塘养殖试验时间为180 d,试验期间测定草鱼和团头鲂生长指标,并利用生化分析和物性分析方法测定肌肉营养成分、系水力和质构特性。试验结果表明:试验池塘的草鱼和团头鲂的终末体质量高于对照池塘的养殖鱼类;试验池塘2种鱼的肥满度都显著高于对照池塘;试验池塘和对照池塘空壳体质量比没有显著差异。试验池塘草鱼和团头鲂的肌肉滴水损失和失水率均显著低于对照池塘,而熟肉率显著高于对照池塘。试验池塘的鱼类肌肉粗蛋白显著高于对照池塘;粗脂肪含量都高于对照池塘,在草鱼中差异显著,团头鲂差异不显著;试验池塘草鱼水分显著低于对照池塘,团头鲂水分和2种鱼灰分都没有显著差异。肌肉的质构特性分析表明,试验池塘草鱼的硬度、胶黏性、咀嚼性显著高于对照池塘;试验池塘草鱼回复性和凝聚性显著低于对照池塘,试验池塘团头鲂肌肉弹性显著高于对照池塘。
    2015,34(4):120-124, DOI:
    [摘要] (2935) [HTML] (0) [PDF 976.50 K] (9776)
    摘要:
    考察浸泡温度、发芽温度和淋水频率等培育条件对绿豆芽的生长特性和营养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浸泡温度、发芽温度和淋水频率对豆芽的生长特性和营养品质都有显著影响(P<0.05)。在较高温度(40℃)下浸泡绿豆,培育的绿豆芽鲜质量大、胚轴长且水溶性糖、游离氨基酸和γ-氨基丁酸含量高。在较高环境温度(30~35℃)下培育的豆芽胚轴长,但是轴径小。随着喷淋频率的降低,豆芽鲜质量、胚轴长、轴径逐渐降低,水溶性糖含量先降低后增加,游离氨基酸含量先增加后降低,γ-氨基丁酸含量交替式变化。绿豆芽的适宜培育条件为:绿豆在40℃下浸泡5 h,发芽温度控制为25~30℃,喷淋水间隔时间为1 h。
    2013,32(4):48-54, DOI: 1000-2421(2013)04-0048-07
    [摘要] (2772) [HTML] (0) [PDF 1.58 M] (8181)
    摘要:
    以谷城县2009年土地利用现状为研究对象,在分析不同尺度土地利用程度及其驱动因子空间自相关的基础上,分别从全局和局部的角度考虑,建立空间自回归模型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结果表明:该区土地利用程度及其驱动因子都存在一定的空间自相关性,并且具有尺度效应;空间自回归模型可以对各因子进行全局的参数估计,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可以给出局部模型的拟合度及驱动因子的参数估计,同时不同尺度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对地理信息反映详略有一定的影响。
    2015,34(3):8-12, DOI:
    [摘要] (2353) [HTML] (0) [PDF 3.41 M] (7264)
    摘要:
    以GFP为报告基因构建植物表达载体pCB302-3-GFP,采用农杆菌叶片注射法对其在本氏烟叶片中瞬时表达条件进行优化。分析基因沉默抑制子p19、菌液不同浓度以及侵染时间对GFP荧光强度的影响,结果显示,当农杆菌菌液D600 为0.8~1.0并与含有p19基因的载体共注射条件下,农杆菌注射3~5 d后本氏烟草叶片表现出很强的绿色荧光,实现了GFP在本氏烟草中的高效瞬时表达。
    2012,31(1):16-22, DOI: 1000-2421(2012)01-0016-07
    [摘要] (3081) [HTML] (0) [PDF 1.07 M] (6509)
    摘要:
    通过对水稻品种日本晴进行0、1 h和1、3、7 d的缺氮胁迫,以及缺氮7 d后,恢复供氮生长2 h和1 d,研究氮素同化相关酶的基因表达及其活性的动态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缺氮胁迫下,根部NH4+、NO3-含量显著下降。短期缺氮胁迫下,地上部NR1、NR2、NiR2、GS2、Fd-GOGAT、GDH2、GDH3以及根部NR1、NR2、GDH4的表达量均有增加;随着缺氮胁迫时间延长,上述基因的表达量均大幅下降。缺氮胁迫下,植株GS、Fd-GOGAT、地上部NR和根部NADH-GOGAT的活性下降,地上部NADPH-GDH活性增加,根部NR、GDH活性先增加后下降,地上部NiR活性先下降后增加。植株缺氮7 d后,恢复供氮生长1 d时,NR、NiR、GS、GOGAT、GDH的基因表达量及活性基本趋于恢复正常水平,部分基因表达量有所增加。
    2013,32(5):124-133, DOI: 1000-2421(2013)05-0124-10
    [摘要] (2200) [HTML] (0) [PDF 4.01 M] (6437)
    摘要:
    猕猴桃细菌性溃疡病是一种严重威胁猕猴桃生产的毁灭性病害。近年来,该病在新西兰和意大利等猕猴桃出口大国爆发,并有世界范围内进一步扩散之势,给猕猴桃产业的发展造成了严重威胁。笔者基于国内外最新的研究报道,对猕猴桃细菌性溃疡病的发病症状、病原鉴定、快速检测方法、致病力差异、病原菌侵染机理、病害发生流行规律及防治技术等方面进行了综述,并探讨了该病害未来的研究方向与防治策略。
    2015,34(1):128-135, DOI:
    [摘要] (2791) [HTML] (0) [PDF 1.21 M] (6422)
    摘要:
    为克服现有山地果园轨道运输机无法搬移、户外施工难度大、批量生产困难和设备利用率低等问题,设计了一种山地果园拆装单向牵引式双轨运输机,分析该机的总体结构及绳径选择、轨道最小倾角、轨道最长长度、轨道最小转弯半径和断绳制动装置的工作原理,并进行样机运载试验。计算与分析结果显示: 运输机钢丝绳直径为7.7 mm, 轨道最小倾角为5.7°, 轨道最长长度为170 m, 轨道最小水平转弯半径为7 m, 最小垂直转弯半径为2 m。运载试验结果显示:运输机上行平均速度为0.51 m/s,下行平均速度为0.54 m/s,平均能耗为1.235 kW·h,使用有效度为100%。这表明该运输机可适用于山地果园运送肥料和果品等,亦可搭载喷雾机或果枝修剪机械等进行作业。
    2014,33(2):139-144, DOI: 1000-2421(2014)02-0139-06
    [摘要] (1756) [HTML] (0) [PDF 968.56 K] (6068)
    摘要:
    藻类是低等的光合自养生物,与农业生产具有十分紧密的联系,并且随着人们对藻类生理生态特性认识的深入,在农业生产实践中其应用越来越广泛。本文从藻类对农业环境的改善、作为食品,食品添加剂或保健品,以及作为饲料或饵料等几个方面对其在农业生产中的资源化利用进行综述。
    2014,33(06), DOI:
    [摘要] (1453) [HTML] (0) [PDF 8.30 M] (5983)
    摘要:
    迄今为止,黄金大米的研发和上市已经超出了当初预期的时间。事实证明,黄金大米有潜力缓解一个困扰数百万人的重要公共健康问题——维生素A缺乏。根据高度的预防性原则(已被证明是没有必要的)制定的联合国卡塔赫纳生物安全协议书阻遏了科学发展和科学合作,尤其延误田间的表型筛选。到目前为止,黄金大米仍未能帮助克服维生素A缺乏症,以及由维生素A缺乏症造成的本可预防的失明和死亡。25年来,维生素A缺乏一直被联合国列为重要的公共健康问题。当然,发明家的最初梦想——贡献这项技术来帮助资源匮乏而又希望从该项技术中获益的人们——在慈善机构和公共部门持续的资金支持下,依然是坚定的,且必然会实现。
    2012,31(5):569-573, DOI: 1000-2421(2012)05-0569-05
    [摘要] (1856) [HTML] (0) [PDF 912.59 K] (5640)
    摘要:
    研究3种营养液配方对草莓植株生长、光合特性、产量及品质的影响,以筛选出最适宜草莓生长的营养液配方。结果表明,营养液中硝酸钙(Ca(NO3)2·4H2O)、硝酸钾(KNO3)、磷酸氢二铵((NH4)2HPO4)、硫酸镁(MgSO4·7H2O)、硝酸铵(NH4NO3)含量分别为295、303、62、246、0 mg/L时对草莓生长及果实品质均优于另外2种配方:有利于营养生长期的草莓生长,植株表现为叶片较大且厚、花梗较粗、叶色浓绿;有利于草莓成花和花朵发育,果实综合性状最好。本研究结果可为建立优质高产温室基质栽培草莓的肥水运筹系统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依据。
    2016,35(1):81-85, DOI:
    [摘要] (1701) [HTML] (0) [PDF 943.32 K] (5574)
    摘要:
    以中慢生根瘤菌S-15和类芽胞杆菌S-17作为供试菌株,采用细胞破碎、NH4OAc浸提、H2O2溶液消煮及不作任何前处理等4种方法,利用火焰光度计检测解钾菌发酵液中K+含量,并计算解钾菌在培养基中的解钾效率。结果表明,配制的3种钾系列标准溶液所绘制的钾标准曲线较为接近,R2分别高达0.994 4、0.999 7、0.999 8。采用H2O2消煮后所测得的K+浓度最高,2株解钾菌的解钾效率分别达到101.1%、125.1%,与其他处理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用H2O2溶液处理所得到的解钾率更能真实反映解钾菌的解钾作用。
    2012,31(1):127-132, DOI: 1000-2421(2012)01-0127-06
    [摘要] (2096) [HTML] (0) [PDF 930.13 K] (5567)
    摘要:
    草莓采后极易受病原真菌的侵染,使果实腐烂变质、品质下降,给生产带来重大的经济损失。随着我国草莓种植面积的扩大,草莓采后的防腐保鲜已经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物理途径、化学途径、生物途径等方面对草莓采后真菌病害控制方法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有效控制草莓采后真菌病害和延长货架期提供思路。
    2014,33(2):15-21, DOI: 1000-2421(2014)02-0015-07
    [摘要] (2266) [HTML] (0) [PDF 980.62 K] (5541)
    摘要:
    采用solexa测序技术,对大刍草苗期全株各组织转录组进行了RNA-Seq测序、de novo拼接和信息比对研究。结果表明:转录组测序共得到了46.4 GB的原始数据,归并整理后获得长76 bp的序列有175 101 250条,经质量控制和de novo拼接后,共获得了58 147条大刍草转录本,其平均长度为1 335 bp。比对分析发现其中94.3%的转录本和玉米B73自交系的cDNA序列有较好的匹配,与水稻匹配的有84.1%,高粱84.6%,短柄草83.9%,共56 036条转录本。
    2015,34(3):134-141, DOI:
    [摘要] (1912) [HTML] (0) [PDF 1.42 M] (5410)
    摘要:
    土壤盐渍化是目前影响农作物产量和质量的主要环境因子之一。植物对盐胁迫的适应非常复杂,提高作物的耐盐性仍然面临着极大的挑战。本文对SOS信号(salt overly sensitive)转导途径、microRNA和转录因子在盐胁迫中的调控作用进行了综述,旨在为后期抗盐性研究与耐盐育种提供基础支持。
    2014,33(01):12-17, DOI: 1000-2421(2014)01-0012-06
    [摘要] (1881) [HTML] (0) [PDF 944.55 K] (5389)
    摘要:
    以20个梨栽培品种为例,利用SSR标记构建梨分子身份证体系。从分布在梨17个连锁群的60对SSR引物中筛选出分别位于17条染色体的17对多态性引物对20个梨栽培品种进行扩增,共检测到等位基因136个,每对引物检测到的等位基因数在5~11之间,平均8个;共检测到基因型203个,每个引物检测到的基因型在7~17之间,平均为12个,表明所选引物具有较高的鉴别力。多态信息含量指数(PIC)变幅为0.614~0.848,平均为0.733。38个双引物组合可区分全部供试品种。根据引物对不同品种扩增条带大小进行编码,然后将每个品种17个SSR位点的赋值依次组合,建立了20个梨栽培品种的分子身份证。
    2010,29(3):363-368, DOI: 1000-2421(2010)03-0363-06
    [摘要] (3073) [HTML] (0) [PDF 11.41 M] (5210)
    摘要:
    为研究适宜报春属植物耐热性的评价指标体系,筛选出耐热性强的报春种,测定了6种报春的热害指数,并利用扫描电镜对6种报春进行了叶片解剖结构的观察。结果表明:灰岩皱叶报春(Primula forrestii)及小报春(P.forbesii franch)的耐热性较强,黄花九轮草(P.veris)、岩生报春(P.saxatilis)和鄂报春(P.obconica )的耐热性中等,滇北球花报春(P.denticulata ssp.sinodenticulata)耐热性较差;影响报春属植物耐热性的叶片解剖性状主要有叶片厚度、叶肉细胞排列紧密程度、开张气孔数量及叶片的表皮毛及粉粒数量等指标。
    2011,30(4):488-493, DOI: 1000-2421(2011)04-0488-06
    [摘要] (1987) [HTML] (0) [PDF 1.81 M] (5201)
    摘要:
    运用形态学和框架分析法对斑鳢(♀)、乌鳢(♂)及其杂交种的形态差异和判别进行了分析。在体色方面,头顶部、体侧及尾鳍基部,斑鳢与乌鳢的体色斑纹差异明显,杂交鳢偏向于斑鳢。在11项可数性状中,三者腹鳍一致,杂交鳢胸鳍超父本偏离,其他可数性状介于两者之间,平均杂交指数为53.45。对可数性状卡方检验结果表明:斑鳢与乌鳢除胸鳍无差异外,均达差异显著或极显著;杂交鳢与乌鳢在尾鳍、鳃耙、侧线鳞和侧线下鳞无差异,其他则差异极显著;杂交鳢与斑鳢除尾鳍和鳃耙无差异外,其他差异显著或极显著。可数性状中背鳍条数、侧线鳞和侧线上鳞可作为初步判断三者所属的指标。对10项可量性状参数计算的杂交指数显示,杂交鳢可量性状偏父本(乌鳢)遗传,其平均杂交指数为73.90。可量性状数据和框架数据的聚类分析、判别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显示,三者形态差异明显,杂交鳢在体型上偏向于乌鳢。判别分析建立的判别公式可以有效区分三者,判别准确率达100%。
    2011,30(5):613-617, DOI: 1000-2421(2011)05-0613-05
    [摘要] (2047) [HTML] (0) [PDF 914.54 K] (5157)
    摘要: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叶面喷施不同微量元素及氨基酸对小白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喷施Met (蛋氨酸)、Zn、Mo、B、Gly(甘氨酸)的处理能提高小白菜的产量,其中喷施Met、Zn、Mo的处理与对照相比达到了显著性差异;而各喷施处理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小白菜硝酸盐的含量,最高降幅达35.0%,其中喷施Mo、B、Zn、Met的处理与对照相比达到了显著水平;喷施Gly、Pro(脯氨酸)、Se的处理能同时提高小白菜Vc、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的含量。叶面喷施微量元素或氨基酸是提高蔬菜产量、降低硝酸盐含量改善品质较为有效的方法之一。
    2014,33(2):96-102, DOI: 1000-2421(2014)02-0096-07
    [摘要] (1882) [HTML] (0) [PDF 1008.91 K] (5076)
    摘要:
    试验选用均质量(2.63±0.16 g)的吉富罗非鱼鱼种315尾,随机分成3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5尾,分别饲喂3.7%、7.7%和16.6%的低、中、高脂肪水平的等氮饲料,探讨不同脂肪含量饲料对吉富罗非鱼鱼种生长、肝体指数、脂肪沉积、脂蛋白脂酶(lipoprotein lipase,LPL)活性及其基因表达的影响,并初步探讨LPL基因表达与脂肪沉积的关联规律,试验周期90 d。结果显示:(1)饲喂高脂饲料的试验鱼肝体指数、脏体指数显著升高,肥满度无显著变化,肝脏与肌肉脂肪含量显著升高; (2)饲喂高脂肪饲料试验鱼的增重率显著下降、饲料系数下降显著;(3)LPL基因在吉富罗非鱼鱼种肝脏和肌肉中均有表达,但肝脏中LPL mRNA表达丰度显著高于肌肉;(4)在再投喂48 h内,在第6小时时,高脂肪试验组鱼肝脏LPL活性显著高于中、低脂肪试验组,但随后显著降低,显著低于3.7%试验组;7.7%和3.7%试验组鱼肝脏LPL活性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5)饲喂高脂饲料的试验鱼肝脏中LPL mRNA表达丰度最高,显著高于3.7% 低脂试验组;(6)吉富罗非鱼肝体指数、肝脏和肌肉脂肪含量与肝脏LPL表达具有显著的线性正相关。结果表明,LPL mRNA在吉富罗非鱼肝脏和肌肉中表达具有组织特异性;高脂饲料显著抑制了吉富罗非鱼鱼种增重;高脂饲料显著促进了吉富罗非鱼肝脏LPL的分泌,诱导了其肝脏中LPL基因表达,促进肝脏与肌肉脂肪沉积; LPL基因参与调节吉富罗非鱼脂肪沉积。
    2010,29(6):798-804, DOI: 1000-2421(2010)06-0798-07
    [摘要] (1610) [HTML] (0) [PDF 996.73 K] (4812)
    摘要:
    裂果是一类生理性病害,果实开裂后既影响外观,又容易受到病菌的侵染出现浆烂果,果实商品价值严重降低并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笔者从果实的表型特征、遗传因素、生理特性、矿质元素、环境、植物生长调节剂、栽培措施等方面对裂果的影响因子进行了分析,并就今后研究的方向进行了讨论。

更多+

期刊简介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为综合性农业学术期刊,1956年创刊。目前主要刊登农学、植物保护、园艺科学、动物科学、动物医学、生物技术与工程、资源与环境科学、食品科学与技术、农业工程等学科具有创新性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更多+
期刊信息
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扫描关注微信公众号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