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录用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绿色低碳视域下长江经济带耕地生态外溢价值评估及时空变化分析
    夏炜祁 张明辉 张安录
    录用日期: 2024-04-18
    [摘要](5)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为评估长江经济带耕地生态外溢价值,利用当量因子法、环境成本法、耕地碳足迹等测算耕地生态正价值和负价值,结合耕地资源的供给和需求,将长江经济带11省(市)划分为盈余区、平衡区与赤字区,并分析其时空变化特征。结果显示:(1)2011-2021年长江经济带耕地生态价值总量呈上升趋势,由3670.37亿元上涨至4661.55亿元,耕地生态外溢价值缓慢上升,由1353.82亿元上涨至1970.77亿元。(2)长江经济带耕地资源整体处于盈余状态,耕地生态价值总体呈现出“东低西高”的态势,四川省耕地生态价值和盈余量最高,上海市耕地生态价值最低,11个省(市)中仅上海市和浙江省属于耕地赤字区。(3)2011-2021年间,浙江省和上海市处于耕地生态赤字区,四川省处于耕地生态高盈余区,重庆市和贵州省处于平衡状态,江西省、安徽省和江苏省耕地生态盈亏无显著变化,云南省和湖北省耕地生态盈余量有所上升,湖南省耕地生态盈余量有所下降。研究为实现耕地保护和绿色低碳发展提供参考。
    “市场-政府”共构机制:中国推进低碳农业的框架
    张海钊 周慧 石自忠 胡向东
    录用日期: 2024-04-16
    [摘要](10)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在推动实现“双碳”目标的过程中,农业领域蕴藏着巨大潜力。然而现实情况显示,这一潜力的释放进度相对缓慢。当前,中国农业正处于低碳转型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明确在新时代背景下稳步推进低碳农业的发展机制。本文通过深入分析大量文献资料,揭示了我国农业在低碳转型实践中所面临的具体问题,并从理论角度剖析了转型过程中的关键堵点。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我国低碳农业平稳发展的机遇识别。研究表明,我国农业在低碳转型过程中面临着显著的压力,主要表现在尚未形成将“低碳”理念转化为新的价值创造途径;农业经营主体依然保持着“高碳”时代的发展模式的惯性。因此,有必要重新审视市场与政府在我国低碳农业转型中的作用,把握“双碳”目标下的现实机遇,借助“市场-政府”共构机制,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三者兼顾的低碳农业发展目标。
    “双碳”目标下的农业碳问题研究进展及未来展望
    田云 蔡艳蓉
    录用日期: 2024-04-16
    [摘要](6)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减少农业碳排放,提高农业碳汇能力,是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举措,也是潜力所在,故理清农业碳问题的研究现状及其特征无疑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本文基于农业碳排放、农业碳汇以及农业低碳发展驱动因素等3个维度对已有相关研究进行了全面梳理:首先,明确了农业碳排放的基本概念并介绍了常见的测算方法,同时基于时序演变、空间分布、效率特征、减排路径等视角对其研究现状进行了回顾;其次,界定了农业碳汇的基本概念,进而引申出森林碳汇、土壤碳汇和海洋碳汇并介绍了各自的测算方法,而后则围绕农业净碳汇与碳汇市场化展开了重点阐述;最后,从宏观和微观2个层面探讨了影响农业低碳发展的主要因素,其中前者着眼于政策、经济、社会等方面,而后者则侧重于户主的内在因素和农户面临的外部环境。针对未来农业碳问题的研究方向,本文认为可重点围绕以下4个方面,即农业碳达峰的科学预测与差异化减排路径设计、农业减碳固碳潜力的科学评估与实现路径探讨、农业碳市场的构建与碳汇价值变现的思路探索以及农户低碳生产技术供需匹配探究与其制度优化。
    不同钝化剂对镉污染稻田的修复效果比较研究
    刘志豪 胡宇聪 张家鹏 高大林 鲁洪娟
    录用日期: 2024-04-16
    [摘要](8)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土壤镉污染严重威胁粮食安全和人类健康,稻田更是土壤重金属污染与防治的重中之重。本研究通过盆栽试验,设置10个钝化剂处理:T1(纳米材料等),T2(石灰),T3(牡蛎壳等),T4(CaO),T5(硅钙肥),T6(羊粪有机肥)T7(枯草芽孢杆菌等),T8(猪粪有机肥),T9(牡蛎壳),T10(微生物等),比较研究了10种钝化剂对镉污染稻田的修复效果及水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钝化剂可以提高稻田土壤的pH,并改变土壤镉的赋存形态。各处理土壤可交换态镉含量较对照下降4.6-44.8%,其中T8(44.8%)、T6(36%)、T1(31.15%)、T10(28.4%)下降幅度最大;碳酸盐结合态含量上升;铁锰氧化物结合态及有机物结合态的含量变化不明显;残渣态镉的比例呈现整体表现上升趋势,T6处理上升幅度最大,较CK增加53.85%。各钝化剂处理水稻籽粒生物量增加5.75-25.30%。7个钝化剂处理低于国家限量标准(0.2mg/kg),其中T6、T8、T9、T10籽粒镉含量分别较CK分别下降了61.90%、68.83%、70.56%、69.26%,降幅最大。结合土壤镉形态转化、水稻生物量和籽粒镉含量分析,钝化效果较好的是T2、T6和T8处理。
    甬优籼粳杂交稻作再生稻种植的再生特性及产量形成分析
    谌江华 汪峰 史骏 肖山 何水清 王亚梁 朱德峰 陈若霞
    录用日期: 2024-04-16
    [摘要](7)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为探究甬优籼粳杂交稻作再生稻种植的再生特性及产量形成特点,以生产上应用广泛的甬优籼粳杂交稻品种甬优1540和甬优4949为试验材料和籼型杂交稻品种隆两优534为对照材料作再生稻种植进行了田间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籼粳杂交稻和籼型杂交稻两个类型品种的再生特性存在显著差异;籼粳杂交稻甬优1540和甬优4949的优势再生节位为低节位的倒5节和倒4节,两节位的有效穗占比之和分别为81.9%和68.9%,产量贡献率之和分别为89.6%和72.5%;两个节位再生稻的穗长、每穗粒数显著高于倒3节和倒2节,并呈现出从下往上节位逐步变小的趋势;而籼型杂交稻品种隆两优534的优势再生节位则是高节位的倒2节和倒3节,两个节位的有效穗占比和产量贡献率之和分别为71.5%和72.5%;甬优4949头季稻收割后1-7d内的再生苗的成穗率、有效穗占比和产量贡献率分别为89.4%、74.6%和79.2%,均显著高于收割后8-12d内和12d以上的再生苗;甬优1540和甬优4949再生稻的穗长、每穗粒数均要显著大于隆两优534,产量分别增产21.6%和17.3%;甬优籼粳杂交稻的强低节位再生力和再生苗穗大粒多的再生特性是其作再生稻种植时易取得高产的主要因素。
    枯草芽孢杆菌复合微生物制剂对鸡坏死性肠炎的预防效果研究
    楚玉婷 朱阳华 谢长清 程国富 胡薛英 张万坡 谷长勤
    录用日期: 2024-04-11
    [摘要](17)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本研究用G型产气荚膜梭菌感染肉仔鸡建立坏死性肠炎模型,通过在饲料中添加不同的枯草芽孢杆菌复合微生物制剂研究其对肉鸡坏死性肠炎的预防作用。选用1日龄817雏鸡120只,随机分为4个处理组:空白对照(Control)组、坏死性肠炎(NE)组饲喂基础日粮、预防1(Prob1)组在基础日粮上添加0.2%的微生物制剂1、预防2(Prob2)组在基础日粮上添加0.2%的微生物制剂2;试验第14~16 天Prob1组、Prob2组和NE组肉鸡连续灌胃产气荚膜梭菌(Clostridium perfringens,CP)。试验周期为23 d。结果显示:NE组肉鸡体质量低于Control组,试验第17、23天Prob1组、Prob2组体质量显著高于NE组(P<0.05)。(2)NE组肉鸡空肠上皮细胞坏死脱落、绒毛变短、隐窝加深、绒隐比降低,使用枯草芽孢杆菌复合微生物制剂后肉鸡空肠绒毛结构较完整、绒毛长度和绒隐比显著高于NE组(P<0.05)。NE组肉鸡空肠黏膜T-SOD、T-AOC、AKP活性低于Control组;试验第17天Prob1组、Prob2组肉鸡空肠黏膜T-AOC、AKP活性显著高于NE组(P<0.05),Prob1组肉鸡空肠黏膜T-SOD活性显著高于NE组(P<0.05);试验第23天,Prob1组、Prob2组肉鸡空肠黏膜T-SOD、T-AOC、AKP活性高于NE组,无显著差异(P>0.05); NE组肉鸡空肠黏膜MDA含量高于Control组,试验第17、23天Prob1组、Prob2组肉鸡空肠黏膜MDA含量低于NE组(P>0.05)。NE组肉鸡的肠道紧密连接蛋白CLDN1、ZO-2基因表达量低于Control组,在试验第17天有显著差异(P<0.05);试验第17、23天,Prob1组、Prob2组肉鸡肠道紧密连接蛋白CLDN1、ZO-2基因表达量高于NE组(P>0.05),试验第23天Prob1组、Prob2组ZO-1基因表达量显著高于NE组(P<0.05)。研究表明,日粮中添加枯草芽孢杆菌复合微生物制剂可以改善坏死性肠炎鸡的生长发育、提高肉鸡抗氧化能力以及肠道紧密连接蛋白基因表达量且枯草芽孢杆菌复合微生物制剂1对鸡坏死性肠炎有较好的预防作用。
    基于改进YOLOv8的实时菠萝成熟度目标检测方法
    周涛 王骥 麦仁贵
    录用日期: 2024-04-05
    [摘要](36)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为提高不同成熟度种植区域的机械采摘菠萝准确率,保证菠萝品质,提出了基于改进YOLOv8的实时菠萝成熟度目标检测方法。针对自然环境下菠萝存在目标小、数量密集和光线遮挡等问题,改进模型把原始YOLOv8模型中主干部分、颈部部分的公共卷积替换成深度可分离卷积(DSConv),精简模型参数;在融合特征前增加了卷积注意力机制模块(CBAM),使特征融合更关注重要的特征,提升目标检测的准确率;使用EIoU损失函数替换YOLOv8网络原损失函数CIoU,加快网络收敛速度。结果显示,改进模型对菠萝成熟度检测PmA为97.33%,与Faster R-CNN、YOLOv4、YOLOv5、YOLOv7对比发现,PmA分别提升5.53、7.91、4.38、4.66百分点;在保证检测精度的前提下,算法模型参数量仅为16.8×106。结果表明,改进模型提高了菠萝成熟度识别的精度和推理速度,具有更强的鲁棒性。
    稻米淀粉、蛋白质和脂质与蒸煮食味品质关系研究进展
    翁雪莲 姜丽秋 唐树鹏 张伟杨 朱宽宇 王志琴 杨建昌 徐云姬
    录用日期: 2024-04-03
    [摘要](20)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蒸煮食味品质是消费者选择稻米的重要评价标准。淀粉、蛋白质和脂质作为稻米的三大主要物质成分,与其蒸煮食味品质关系密切。本文主要综述了稻米三大主要物质的组成与分布、合成代谢特点及其与蒸煮食味品质关系的研究进展,论述了干湿交替灌溉技术对稻米淀粉、蛋白质、脂质及蒸煮食味品质影响。提出了三大主要物质成分互作对蒸煮食味品质的影响研究缺乏、干湿交替灌溉对蒸煮食味品质的调控机制研究不深入等问题。建议今后基于三大主要物质累积与合成代谢的关系深入研究稻米蒸煮食味品质形成机制以及轻-干湿交替灌溉对稻米蒸煮食味品质的调优机制。旨在为稻米食味的优质改良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撑。
    优化肥药模式对贵州喀斯特山区直播冬油菜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凡迪 魏全全 肖华贵 饶勇 杨斌 冯泽蔚 冯文豪 曾涛
    录用日期: 2024-04-03
    [摘要](17)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为优化贵州喀斯特山区直播冬油菜肥药模式,于2018—2019年和2019—2020年在贵州省11个冬油菜主产县(市、区)连续2 a开展田间试验,研究不同肥药模式(T1传统肥药模式、T2优化肥药模式、T3优化肥药模式下不施用化肥和T4优化肥药模式下不喷施农药)对直播冬油菜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探讨适合贵州喀斯特山区直播冬油菜生产的高产高效肥药技术。结果显示,与T1相比,T2总养分投入量减少19.9%,农药投入量减少69.5%。T2冬油菜为直播种植方式,其株高、茎粗、一次有效分枝数、角果长度、角果密度、单株角果数、每角粒数和千粒重均低于T1处理,2 a分别低于T1处理18.7 cm、0.43 cm、1.0个、0.78 cm、0.37个/cm和18.2 cm、0.47 cm、1.2个、0.84 cm、0.37个/cm;但T2处理有群体优势,2 a收获密度较T1处理分别显著增加20.9×104株/hm2和20.4×104株/hm2。2 aT2冬油菜产量分别为2 224.4 kg/hm2和2 103.3 kg/hm2,较T1分别增产204.0 kg/hm2和74.3 kg/hm2。T2化肥利用效率和农药防治效率2 a分别为2.20、2.14 kg/kg和141.82、106.23,显著高于T1。T2冬油菜2 a产值和净收益分别为11 121.8、10 516.4和5 286.8、4 681.4元/hm2,较T1分别增加1 020.0、371.6和2 625.0、1 976.6元/hm2,实现节本增收。结果表明,当前T2优化肥药模式能够满足贵州喀斯特山区直播冬油菜生长,能有效提高冬油菜产量、肥料和农药利用效率及经济效益,此优化肥药模式可作为贵州喀斯特山区直播冬油菜生产的主推模式进行推广应用。
    小龙虾扰动下水稻秸秆腐解及养分释放和结构变化特征
    彭成林 徐大兵 佀国涵 赵书军 袁家富 刘威 周剑雄
    录用日期: 2024-04-03
    [摘要](22)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采用自制尼龙网箱法,在稻虾环沟模式的养殖沟内,以不养虾为对照,模拟研究小龙虾扰动下水稻秸秆的腐解特性、养分释放特征及其表面微观结构变化特点,查明持续泡水条件下小龙虾参与水稻秸秆腐解过程与机制,为完善稻虾模式水稻秸秆还田技术、实现秸秆资源的高效利用及农田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结果表明,无论是否有小龙虾参与,水稻秸秆各期平均腐解率数据表现出快—慢—快—慢—快的特点;150 d及以前,有虾处理与无虾处理各期腐解量、累计腐解率和各期平均腐解率差异均不显著,至180 d及以后各指标均表现为有虾处理显著高于无虾处理,至210 d时,有虾处理水稻秸秆累计腐解率达85.67%,比无虾处理高出12.35个百分点。秸秆养分累积释放率均表现为 K>P>N;至150 d及以后,有虾处理N累积释放率表现出高于无虾处理的趋势,至180 d及以上,有虾处理P累积释放率和总养分累积释放率表现出高于无虾处理的趋势,至210 d时,有虾处理K累积释放率表现出高于无虾处理的趋势。120 d 及以后,有虾处理的秸秆表面结构受破坏程度明显大于无虾处理。总之,稻虾环沟模式下,小龙虾扰动能增加中后期水稻秸秆表面微观结构的受破坏程度,促进后期水稻秸秆腐解和养分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