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录用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铁锰氧化肠杆菌和丛毛单胞菌降低小白菜对镉和砷的吸收
    霍雪琪 王杏 叶林繁 史凯祥
    录用日期: 2024-07-03
    [摘要](4)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为了探究土壤中镉(cadmium)和砷(arsenic)共去除的可行方法,选取具有铁锰氧化能力的细菌肠杆菌A11和丛毛单胞菌A23,研究了混合菌株介导生成生物铁锰氧化物对镉和砷的吸附效果。扫描电镜结果显示铁锰氧化物存在于细胞表面,并且铁锰氧化物使细菌聚集成团;盆栽试验结果显示A11和A23菌株能够钝化土壤中的镉和砷,降低生物可利用态镉和砷的比例,并增加其不可利用态比例,同时还抑制小白菜地上部分和根部对镉和砷吸收与积累。以上结果表明A11和A23混合菌株生成的生物铁锰氧化物对镉和砷有良好的吸附效果。
    土壤微生物的新栖息地:塑料际发生及其生态风险研究进展
    张裕丰 赵淑玲 胡紫莹 陈立 邱天逸 方临川
    录用日期: 2024-07-02
    [摘要](11)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微塑料是一种新兴污染物,由于塑料材料的广泛使用和处理不当,对土壤生态系统构成了潜在的环境风险。微塑料在土壤中为微生物提供了新的栖息地,并与周围环境形成了一个独特的生态系统——塑料际。由于人造塑料特殊的性质,在土壤环境中不易降解,使得塑料际对原始土壤环境造成了严重且持久的生态威胁。然而,最近对塑料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水生生态系统上。土壤塑料际对微生物、微塑料以及土壤环境和其他污染物的联合效应影响等方面的认识仍然非常有限。本文综述了塑料际作为土壤微生物新的栖息地带来的生态风险研究进展。主要讨论了土壤塑料际对微生物的选择效应和微塑料迁移转化的影响,土壤塑料际为土壤结构与土壤碳循环带来的改变,以及与其他环境污染物的联合效应。旨在总结土壤塑料际中微生物与微塑料相互作用的机制和随之产生的生态效应,为今后土壤生态系统塑料际相关研究提供有价值的指导。
    黏细菌来源硫胺素酶I的生理功能探究
    齐梦祎 夏丞垚 崔中利 纪燕玲 黄彦 李周坤 叶现丰
    录用日期: 2024-07-01
    [摘要](9)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为探究硫胺素酶I在黏细菌中的生理功能,本研究选取Corallococcus sp. EGB、Myxococcus xanthus DK1622和Cystobacter sp. 1404三种不同种属的黏细菌,研究三种黏细菌基因组中硫胺素合成途径与菌株生长发育的关系。结果显示:三种黏细菌基因组中均具有完整的硫胺素合成途径,且具有硫胺素合成前体嘧啶(HMP)回收相关基因,但并未发现硫胺素或其前体噻唑回收相关基因。HMP合成酶基因thiC上游存在的焦磷酸硫胺素核糖开关(TPP-riboswitch)根据环境中硫胺素浓度调控thiC基因的转录水平。菌株DK1622及其硫胺素酶I敲除突变株CL1003中分别插入thiC基因,构建突变菌株CL1006和CL1007,发现CL1006在无硫胺素培养基中需要额外添加硫胺素或HMP才能恢复生长,但相比于硫胺素处理组,HMP处理组菌落直径显著增加了9.0%。CL1007只能在添加HMP平板中生长,单独添加完整的硫胺素并不能使其恢复生长,但当CcThi1和硫胺素共同添加时,CL1007的生长得到恢复。结果表明黏细菌不直接利用外源硫胺素,但可通过硫胺素酶I将其分解成嘧啶前体被利用,为阐明硫胺素酶I在黏细菌中的生理功能,深入解析黏细菌对微生物群落的生态调控机制奠定基础。
    江苏省县域城乡融合发展:测度评价、障碍识别与数字驱动探析
    代梦婷 夏春萍 贾铖
    录用日期: 2024-06-27
    [摘要](14)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测度分析江苏省县域城乡融合水平,并挖掘江苏省县域城乡融合的影响因素,为推动江苏省以及其他地区的城乡融合发展提供政策启示与科学依据。文章通过构建城乡融合指标评价体系,结合自然间断法、核密度估计法与探索性空间分析法描绘2013-2021年江苏省县域城乡融合时空分布与演变特征,基于障碍度模型与地理探测器模型识别江苏省县域城乡融合的内部障碍因素与外在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自2013年以来,江苏省县域城乡融合水平持续上升,但各县域之间的城乡融合水平存在差异且差异仍在扩大;截止到2021年,各维度融合指数由高至低依次为:社会融合、生态融合、空间融合、经济融合、人口融合;各地区融合指数由高至低依次为苏南地区、苏中地区、苏北地区;江苏省县域城乡融合存在全局空间正相关性,局域空间分布格局表现为高-高集聚与低-低集聚类型,低水平集聚状态占主要部分。(2)整体而言,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层次偏低、以及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偏离,是江苏省县域城乡融合发展的主要内部障碍,分区域来看,苏南地区、苏中地区、苏北地区各障碍因素的阻力大小存在差异。(3)数字技术是江苏省县域城乡融合的重要外在驱动力,其中,乡村经济数字化对城乡融合的驱动作用最为明显,而数字化营销又是主要驱动路径。本研究认为应加强县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促进县域之间的联动式与均衡式发展;同步优化县域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因地制宜,瞄准各县域优势与劣势,破除江苏省县域城乡融合发展障碍;重点支持数字技术在乡村经济领域的应用,培育以农村电商为代表的新型业态,助力县域城乡融合再上新台阶。
    北京城市绿地节肢动物多样性与微环境因子关系
    王琦 任斌斌 王月宾 邵金丽 李薇 温俊宝 王建红
    录用日期: 2024-06-27
    [摘要](11)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摘要:节肢动物多样性是城市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厘清其与绿地微环境因子间关系有助于促进城市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本文利用截获器法采集了北京市3环内6个中小型公园的节肢动物种群,应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方法、回归分析、主成分分析探究了节肢动物及其天敌多样性与绿地微环境因子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节肢动物中蚜科为优势科,占总多度的52.12%;天敌昆虫中菜蚜茧蜂Semidalis rapae、广重粉蛉Diaeretiella aleyrodiformis为优势种,分别占总多度的27.73%和23.92%;天敌多度、丰度、香农-维纳指数在不同样地间差异显著。(2)相关分析表明花期植物面积、丰度和香农-维纳指数与节肢动物多度(均P<0.001)、天敌昆虫丰度(均P<0.001)及多度(均P<0.001)呈显著正相关,与节肢动物香农-维纳指数呈显著负相关(均P<0.001),施药频次和施药剂量比与节肢动物多度呈显著正相关(均P<0.001)。(3)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施药剂量比、花期植物面积、施药频次、花期植物均匀度、花期植物香农-维纳多样性和花期植物丰度是影响绿地节肢动物科多样性的主要微环境因子。(4)RDA分析结果显示花期植物面积、均匀度、香农-维纳多样性和丰度与节肢动物及其天敌的多度显著正相关,与节肢动物多样性显著负相关。研究结果初步明确了影响公园绿地节肢动物多样性的微环境因子及其影响力,对于促进城市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借鉴意义。
    化肥减量配施有机物料对砂姜黑土区水稻产量、养分吸收和土壤碳的影响
    王静 丁树文 程益涵 万水霞 吴萍萍 廖斌
    录用日期: 2024-06-26
    [摘要](15)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为探讨砂姜黑土区养分资源高效管理和秸秆资源化利用方式,采用田间定位试验,连续2 a研究化肥减量配施有机物料对该区域水稻产量、养分吸收和土壤碳的影响。试验设5个处理:①不施肥(CK);②常规施肥(100%NPK);③化肥减量20%(80%NPK);④化肥减量20%+秸秆(80%NPK+S);⑤化肥减量20%+生物炭(80%NPK+B),测定并分析水稻籽粒产量、地上部生物量、植株氮、磷、钾养分含量、土壤总有机碳(TOC)和微生物量碳(MBC)。结果显示,化肥减量20%配施生物炭或秸秆均有利于提高水稻产量和地上部生物量,且生物炭较秸秆的效果更为显著。化肥减量20%配施生物炭(80%NPK+B)处理的水稻产量和地上部生物量较100%NPK处理平均分别增加5.2%和4.7%,较80%NPK处理平均分别增加7.9%和7.2%;化肥减量20%配施秸秆(80%NPK+S)较100%NPK处理的水稻产量和地上部生物量平均分别增加3.4%和3.0%;80%NPK与100%NPK处理的籽粒和地上部生物量无显著差异;化肥减量20%配施生物炭显著提高了水稻地上部N、P2O5和K2O养分累积量,较100%NPK处理分别提高了10.4%、7.2%和20.0%;化肥减量20%配施秸秆可显著提高氮、钾养分累积量,但却同时显著降低了磷素累积量;化肥减量20%配施生物炭或者秸秆,均有利于改善土壤总有机碳的累积,并且显著提高了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含量,其中生物炭提高土壤总有机碳含量效果优于秸秆,而秸秆还田提高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效果优于生物炭。综合来看,在沿淮砂姜黑土区,化肥减量20%配施生物炭或者氮钾减量20%配施秸秆可增加或维持水稻产量,提高水稻对养分的吸收能力,利于固碳培肥。
    原核Argonaute的应用研究进展
    王飞 李文强 刘洋 王珑瑜 陈婉苹 马立新
    录用日期: 2024-06-25
    [摘要](11)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原核Argonaute(pAgos)是一类新兴的可编程核酸酶,被认为比现有的CRISPR-Cas系统更具灵活性,在生物技术方面展现出巨大的潜力。当前,pAgos的主要应用包括分子诊断和体外DNA组装。然而,早期的研究主要聚焦于嗜热的pAgo,为了推进基于Ago的体内生物技术应用,如基因编辑,研究人员的焦点逐渐转移到中温生物来源的pAgos。本综述将讨论已知的pAgos和基于pAgos的各种应用,以及pAgos在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体内应用面临的挑战和可能的应对策略。
    双棉签棒固相微萃取结合UPLC-MS/MS快速检测香蕉中11种农药残留
    郑美杰 郑腾飞 刘春华 王明月 李秀娟
    录用日期: 2024-06-21
    [摘要](23)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为简化香蕉中多农药残留检测步骤,缩短检测时长,降低分析成本,采用固相微萃取技术结合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建立了香蕉中11种常见农药残留的快速准确检测方法。以棉签棒作为支撑载体制备了两种广谱性大容量萃取头,以双萃取头模式对稀释后的香蕉匀浆样品中农药进行萃取,用微量甲醇解吸萃取头上农药后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检测,采用基质外标法定量。结果显示,11种农药在香蕉基质中的检出限为0.23~2.43 μg/kg,定量限为0.68~7.36 μg/kg;不同加标水平下回收率为86.2%~109.8%,相对标准偏差为0.6%~11.2%,符合农药残留检测相关规定。结果表明,新建方法简单、快速、灵敏、准确、成本低,能满足香蕉中多农药残留的快速检测要求。
    莱茵衣藻LRR-1蛋白多克隆抗体的制备与鉴定
    卢静 魏思雯 胡长峰 弋美霞 罗仕超 冯雳
    录用日期: 2024-06-20
    [摘要](17)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富含亮氨酸重复序列(leucine-rich repeat,LRR)广泛存在于各种生物中, 主要参与机体的先天免疫过程, 为深入研究其作用机理, 需制备一支能特异性识别LRR结构的抗体。以莱茵衣藻(Chlamydomonas reinhardtii)为模式生物, 通过生物信息学预测分析CrLRR-1蛋白的二级结构、亲水性及免疫原性等理化性质, 人工设计并合成特异性肽段, 与钥孔血蓝蛋白(keyhole limpet hemocyanin, KLH)联后免疫新西兰白兔。采用间接ELISA法测定抗血清效价达到1∶512 000, 将抗血清依次经Protein A和抗原亲和纯化后得到CrLRR-1蛋白多克隆抗体, 利用免疫印迹与免疫荧光检测制备的抗体可特异性识别莱茵衣藻内源LRR-1蛋白, 且CrLRR-1蛋白主要定位于细胞膜。结果表明, CrLRR-1蛋白多克隆抗体制备成功。
    蒺藜苜蓿LysM类受体激酶的研究进展
    李耀华 张蕊 刘鲡 朱辉 曹扬荣
    录用日期: 2024-06-20
    [摘要](24)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LysM类受体激酶属于多基因家族,其胞外域直接参与几丁质、肽聚糖和脂壳寡糖等糖化合物的感知,从而激活植物免疫或共生信号转导。豆科模式植物蒺藜苜蓿中第一个LysM受体基因LYK3的功能于2003年被表征。此后,越来越多的LysM类受体激酶的功能相继被鉴定。本文提供了一份蒺藜苜蓿LysM类受体激酶家族基因功能特征列表,总结了蒺藜苜蓿LysM类受体激酶家族分别在根瘤共生、菌根共生和免疫感知等方面的研究进展。研究发现,蒺藜苜蓿LysM类受体激酶家族基因数量的扩张导致了功能分化,但也存在部分基因间功能冗余现象。此外,研究还揭示了免疫与共生信号在LysM类受体激酶介导的受体感知层面存在着密切的交联,为后续研究蒺藜苜蓿中LysM类受体激酶家族基因提供有效参考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