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录用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不同种植模式下“华墨香5号”的营养组分比较
    赵小驰
    录用日期: 2025-04-02
    [摘要](2)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为研究“华墨香5号”在不同种植模式下营养品质的差异,比较不同种植模式的优缺点。本研究通过对多种种植模式(水稻单作、稻-虾种植、稻-虾-鸭种植模式等)下水稻的主要营养组分含量进行比较分析,探究了不同种植模式对水稻营养组分的影响。结果显示,种植模式的不同对水稻品种“华墨香5号”的营养品质影响较大,且全谷黑米的营养价值显著优于精米。相较于单作模式,稻-虾-鸭种植模式的全谷黑米具有显著更高的油脂含量(P <0.05)以及B族维生素、可溶性酚酸、谷维素、γ-氨基丁酸的含量;但蛋白质、淀粉、维生素E、花青素、类胡萝卜素等物质的含量下降。本研究全面地测定了“华墨香5号”的营养学指标,阐明了不同种植模式间的营养组分差异,为优化的稻-虾-鸭种植模式提供了理论支撑。
    基于U-Net的香菇表型提取方法研究
    刘岩 刘欢 张恩帅 赵文瑞 祝梓涵 边银丙 梁秀英
    录用日期: 2025-03-28
    [摘要](5)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针对香菇表型测量信息化程度低、人工测量费时费力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U-Net的香菇表型提取方法。该方法通过采集香菇切面图像,建立数据集,实现了基于U-Net的香菇菌盖、菌柄、左右菌褶的分割,模型的平均交并比和平均像素准确率分别为85.00%和91.25%。结合质心法和最小外接矩形法实现了菌盖直径、菌盖厚度、菌柄长度、菌柄直径和菌褶宽度5 个香菇表型参数的自动测量。与人工测量值相比,本文所提出的方法在测量菌盖直径、菌盖厚度、菌柄长度、菌柄直径和菌褶宽度时,其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分别为 1.57%、5.01%、2.57%、5.47%、2.74%;均方根误差分别为0.12cm、0.08cm、0.09cm、0.10cm、0.06cm;决定系数均大于 0.90。研究表明,本文所述方法适用于香菇的表型测量,其测量结果能够为香菇的分选、分级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α-淀粉酶产生菌的筛选鉴定及其酶学特性
    余振 徐玉荣 吴哲宽 张静怡 张小宇 俸婷 程国军 李晓华 饶雄飞
    录用日期: 2025-03-21
    [摘要](2)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本文从湖南省长沙县养殖场牛胃秸秆发酵物中筛选获得一株高产α-淀粉酶的菌株,命名为SCUEC8。通过对SCUEC8菌株形态学观察和生理生化特性,结合16S rDNA 序列对比分析,鉴定该菌为枯草芽孢杆菌。以SCUEC8菌株的总DNA为模板扩增其α-淀粉酶基因ba8a,构建pET28a(+)-ba8a重组质粒,转化大肠杆菌BL21菌株进行异源表达和纯化。进一步研究Ba8a蛋白酶学特性,结果表明:ba8a基因大小为1434 bp,Ba8a蛋白分子量为52.9 k Da;在反应pH为5.0、反应温度为45℃时,Ba8a蛋白相对酶活较高;Mn2+对Ba8a蛋白酶活性具有较高促进作用,Cu2+对Ba8a蛋白酶活性具有较高抑制作用;在pH为6.0,温度为0℃时,Ba8a蛋白较稳定。
    “稻-鸭-虾”模式稻田土壤肥力变化特征
    吴玲云 马天桥 张万洋 汪金平 李小坤
    录用日期: 2025-03-12
    [摘要](7)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为探究“稻-鸭-虾”种养模式对稻田土壤肥力的影响,于2022-2023年采用田间试验和取样测试分析的方法,比较了“稻-鸭-虾”种养模式和水稻单作模式水稻收获后的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结合模糊综合评价法和简单线性评分法,综合评价了两种模式下的土壤综合肥力。结果显示:“稻-鸭-虾”模式种养2年后,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显著降低了53.27%;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钾以及微生物量碳含量呈上升趋势,土壤pH值、速效氮、速效磷、酸性磷酸酶和碱性磷酸酶含量呈下降趋势,但均无显著差异。与水稻单作模式相比,除了微生物量氮含量,其它指标均呈不同程度降低的趋势。从土壤肥力角度来看,“稻-鸭-虾”种养模式和水稻单作模式均无显著差异,但“稻-鸭-虾”种养模式稻田土壤肥力指数呈上升趋势,增幅为7.94%,而水稻单作模式土壤肥力指数降低,且2023年“稻-鸭-虾”种养模式土壤肥力指数比水稻单作模式高3.03%。结果表明,两年种养条件下“稻-鸭-虾”模式稻田土壤肥力无显著变化。
    不同成熟度莲蓬组织力学特性试验
    王洪昌 杜弟壮 潘睿 任泽栩 张国忠 曾荣
    录用日期: 2025-03-11
    [摘要](16)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为了探究鲜莲蓬破蓬脱粒方式,以实现高效低损机械化莲籽脱蓬,该研究以太空莲为研究对象,对不同成熟度莲蓬开展了含水率、外观特性及力学特性试验研究,重点探究了剪切、拉伸以及穿刺三种加载方式下莲蓬组织的破坏规律。结果表明,莲蓬中莲籽含水率最高,莲蓬表皮含水率最低,且随着莲蓬含水率降低,莲蓬表皮含水率下降最明显;莲蓬表皮剪切与拉伸表现为明显各向异性,加载方式对剪切及拉伸破裂力影响较大;随着成熟度的增加,莲蓬表皮横剪破裂力与轴向拉伸破裂力逐渐增大,纵剪破裂力与横向拉伸破裂力无明显变化;加载速度对莲蓬表皮剪切及拉伸破裂力无显著影响;纤维组织完熟期平均拉伸破裂力较大,乳熟期与蜡熟期平均拉伸破裂力相差不大,加载速度对纤维组织拉伸破裂力无显著影响;莲蓬蓬面与表皮穿刺破坏不受各向异性的影响,随着成熟度的增加,蓬面穿刺破裂力逐渐减小,表皮穿刺破裂力逐渐增大;随着探头直径的增大,蓬面穿刺破裂力与表皮穿刺破裂力均增大;表皮加载破裂力影响为加载方式>成熟度>加载速度;综合上述力学特性分析结果可知,可先施加穿刺载荷,再施加拉伸破裂力实现撕扯式破蓬。上述研究将为鲜食莲籽剥蓬脱粒机具的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四类食用菌中RNA病毒的检测和种类分析
    王鑫 刘莹莹 肖俊博 李华平 李鹏飞
    录用日期: 2025-02-27
    [摘要](7)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为明确生产中不同食用菌中的病毒种类,为防控食用菌病毒病提供参考,本文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53株侧耳属(Pleurotus spp.)和10株灵芝属(Ganoderma spp.),以及17株金针菇(Flammulina filiformis)和12株鸡腿菇(Coprinus comatus)的菌株中的真菌病毒进行了检测,对新发现的可能新病毒进行了PCR扩增和序列分析,在序列比较的基础上进行了系统发育树分析。结果显示:在92个四类食用菌菌株的高通量测序结果中,经BLASTx序列比对分析,共有51条contigs可注释为41种病毒,通过RT-PCR扩增和序列分析,共鉴定到13种可能的新病毒,包括在侧耳属菌株中发现7种,在鸡腿菇中发现3种,在金针菇中发现1种、以及在灵芝属菌株中发现2种。这些病毒分属于+ssRNA病毒、-ssRNA病毒和dsRNA病毒,分布在8个病毒科,包括Barnaviridae、Botuoviridae、Deltaflexiviridae、Mymonaviridae、Partitiviridae、Phenuiviridae、Phlegiviridae和一个未分类的Bunyavirales病毒。研究结果表明:四类食用菌中存在较为丰富的真菌病毒,其中在鸡腿菇和灵芝属菌株中首次发现其携带真菌病毒,这些新病毒的发现为进一步研究和防控食用菌病毒病害提供一定的参考。
    植物非组培遗传转化体系及其应用
    冯梦琦 王若雨 司马璐 姜楠 翟晓巧 赵振利 范国强
    录用日期: 2025-02-26
    [摘要](24)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植物高效稳定的遗传转化体系是基因功能解析和分子育种的重要技术支撑,然而组织培养体系不完善严重阻碍其在诸多植物尤其作物中的应用。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近年来建立了不少高效的非组培遗传转化体系。本文着重综述农杆菌介导的非组培遗传转化体系,包括花器官侵染法、切-浸-芽(Cut–dip–budding, CDB)递送法、依赖再生活力的活体注射递送法(Regenerative activity–dependent in planta injection delivery, RAPID)、种子侵染法、发育调控基因(Development regulatory, DR)辅助转化法和病毒递送法在植物中的应用现状、转化效率影响因素和基因编辑应用;总结了不依赖农杆菌的花粉管通道法、粒子轰击法和纳米递送法在植物中的应用,为更多物种建立高效、简便、基因型不依赖的非组培遗传转化体系提供参考,助力植物功能基因研究和分子育种实践。
    柑橘采后分选中咪鲜胺和抑霉唑浓度的的动态变化
    付艳苹 张家宁 杨中华 李亚荣 谢合平 林杨 郑文艳 于晓
    录用日期: 2025-02-24
    [摘要](9)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柑橘是世界第一大类水果,也是全球重要的经济作物。柑橘采后损失严重,对柑橘产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为了降低柑橘腐烂率、提高商品价值,生产中常使用咪鲜胺和抑霉唑对柑橘果实进行保鲜处理。基于建立的咪鲜胺和抑霉唑的检测技术,发现温州蜜柑采后分选线上,室温条件下咪鲜胺稳定,抑霉唑降解率高,工作6 h处理温州蜜柑15 t,咪鲜胺和抑霉唑浓度分别降低98.6 ug/ml和290.3 ug/ml。研究结果将为柑橘采后杀菌剂的使用提供理论指导。
    高湿高脂废弃物产富氢水热燃油过程的智能建模与响应行为解析
    刘项杰 袁巧霞 曹红亮
    录用日期: 2025-02-19
    [摘要](5)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为构建水热生物燃油富氢含量高预测精度、强泛化能力的预测模型,深入探讨生物质水热转化规律和机制,本文以文献中收集的243组病死畜禽、藻类等高湿高脂废弃物水热制备富氢生物燃油试验数据为基础,采用随机森林和极端梯度提升树两类高适配性机器学习算法,建立了高精宽域的水热生物燃油富氢含量预测模型(R2>0.93);基于数学预测模型,采用SHAP可解释技术及局部依赖性分析方法,解析了水热成油条件的贡献度、局部依赖性响应行为及其互作耦合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高湿高脂废弃物中的脂质含量与氢含量是制备富氢生物燃油的决定性因素,二者对油相中氢的富集贡献度排名前二,能显著影响油相中氢的积累;随着原料氢含量的增加,油相中氢含量得到了提升,表明富氢原料为制备富氢生物燃油提供了便利条件,提升效果最高可达4wt%,而原料高位热值是生物油富氢行为的主要抑制因素,抑制作用高达4wt%。此外,从特征类别间的互作关系来看,元素信息、工业信息及生物质组分信息间的耦合作用强烈,但原料特性与操作条件间的局部耦合作用较小。
    两种砧木对‘早红’脐橙生长和品质的影响
    路妍
    录用日期: 2025-02-17
    [摘要](12)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为比较不同砧木对‘早红’脐橙果实品质和树体生长的影响,对枳砧和红橘砧以及枳砧早红靠接红橘砧(枳+红橘)3种砧穗组合的成年树及五年生幼树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嫁接不同砧木‘早红’脐橙的光合作用及产物、树体长势、果实产量及品质均存在差异。在叶片可溶性糖含量、胞间CO2浓度和气孔导度方面,枳砧>枳+红橘砧>红橘砧;在营养生长、树势及果实产量方面,株高、冠幅、枝梢长度、叶片大小及果实产量表现为红橘砧>枳+红橘砧>枳砧;在果实品质方面,枳砧在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总酸含量上高于其他组合,其中枳砧的可溶性糖含量与其他组合存在显著性差异,而不同砧木的固酸比无显著差异。在果实质量上,红橘砧与枳+红橘砧均大于枳砧,且枳砧在不同年份间果实大小不稳定。以上结果表明,红橘砧的树势较强,果实产量、单果重高,且固酸比不逊于枳砧,总体经济效益更佳,适宜在三峡库区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