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43(2):188-196.DOI: 10.13300/j.cnki.hnlkxb.2024.02.021
摘要:为确定酵母铬和二氢吡啶是否能缓解围产期奶牛热应激,将24头体质量和胎次相近的围产期荷斯坦奶牛随机分为3组,饲养于环境温湿指数(THI)高于68的热应激条件下,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酵母铬组和二氢吡啶组饲喂基础日粮的同时饲喂8 g/(头·d)铬含量为1‰的酵母铬和3 g/(头·d)的二氢吡啶,试验周期为40 d,观测酵母铬和二氢吡啶对围产期奶牛热应激反应的影响。结果显示:① 酵母铬组和二氢吡啶组奶牛与对照组奶牛在呼吸频率上无显著差异(P>0.05)。② 各组奶牛血清中血糖和胆固醇含量在产前第7天与产后第3天均无显著差异。二氢吡啶组奶牛产前第7天血清中甘油三酯含量显著降低(P<0.05)。③ 与对照组比较,酵母铬组和二氢吡啶组产前、产后血清中Na+、K+、Cl-的浓度均无显著差异(P>0.05),各组在产前、产后血清中碱性磷酸酶和肌酸激酶的含量也均未出现显著变化(P>0.05)。④ 酵母铬组、二氢吡啶组与对照组奶牛血清中热休克蛋白70(heat shock protein 70,HSP70)基因mRNA表达量没有明显差异(P>0.05)。以上结果表明,热应激条件下,在围产期奶牛日粮中添加8 g/(头·d)铬含量为1‰的酵母铬和3 g/(头·d)二氢吡啶对血液生化指标和HSP70 mRNA表达量均无显著影响,说明日粮中添加8 g/(头·d)铬含量为1‰的酵母铬和3 g/(头·d)二氢吡啶对缓解围产期荷斯坦奶牛热应激无明显效果。
2023, 42(4):244-253.DOI: 10.13300/j.cnki.hnlkxb.2023.04.028
摘要:番茄红素作为一种高价值类胡萝卜素,具有抗氧化、清除人体自由基、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等生理功能,被广泛应用于食品、药品等领域。目前番茄红素主要来源于天然番茄提取,产能不足导致其市场应用受限。而以合成生物学为代表的生物技术为番茄红素的工业生产带来了曙光。本文基于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总结了番茄红素的理化性质、生理功能和生产方法,重点分析了当前利用生物技术生产番茄红素的代谢工程改造策略、发酵和提取方法的最新研究进展,并对目前番茄红素的合成生物学研究现状进行系统梳理,最后对未来生物技术生产番茄红素的研究方向及存在问题提出展望,旨在为番茄红素的生物合成技术研究提供参考。
2022, 41(1):219-228.
摘要:为研究不同类型酵母抽提物对鱼糕凝胶品质和风味特性的影响,分别添加7种不同类型酵母抽提物(FA31、FA37、FIG12、KU012、FIG22、KA66、FG10)和味精,测定鱼糕的白度、质构特性、凝胶强度和持水性,综合感官评分选取3种酵母抽提物(KA66、FA31、KU012),进一步采用电子舌对鱼糕滋味整体评判,并结合电子鼻和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S-SPME-GC-MS),对鱼糕的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鉴定分析。结果表明:酵母抽提物可以改善鱼糕的凝胶品质,含20%葡聚糖的FA37型酵母抽提物对鱼糕的白度、凝胶强度和持水性都有显著提升作用;含80%多肽的FA31型酵母抽提物可明显提升鱼糕的白度。添加3种酵母抽提物(FA31、KU012、KA66)后的鱼糕鲜味和咸味值明显提高,对于苦味和酸味差异不大。添加3种酵母抽提物后鱼糕的主要腥味物质1-辛烯-3-醇、壬醛等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此外,在添加KA66的鱼糕中新鉴定出正己醇、2,6-二乙基吡嗪、2-庚酮、癸烷等对鱼糕风味特征有贡献作用的风味物质。因此,添加酵母抽提物可以改善鱼糕的凝胶品质,丰富并提升鱼糕的风味特性。
2021, 40(3):98-104.
摘要:构建水稻LBD基因家族中CRL1基因的CRISPR/CAS9基因敲除载体,并转化中花11水稻愈伤,获得了8个转基因片段缺失家系;对CRL1基因敲除材料种子进行愈伤诱导实验;结果显示,它们的愈伤组织诱导受到了强烈抑制,与已知的水稻OsIAA10基因的RNA干扰材料表型相似。进行OsIAA10的亚细胞定位实验,结果显示,OsIAA10同时定位在细胞核与细胞膜上。通过酵母双杂交筛库实验,发现OsIAA10能与OsARF家族成员中的OsARF5、OsARF1、OsARF721、OsARF23四个转录因子发生互作。以CRL1基因启动子为诱饵构建载体,进行酵母单杂交点对点实验,结果显示,这4个转录因子中只有OsARF5与OsARF21能特异性结合CRL1基因启动子区的AuxRE基序,激活CRL1基因转录。本研究结果初步证明水稻侧根发育通路与愈伤组织诱导过程存在直接相关,水稻与双子叶植物之间存在保守的生长素调控机制,在水稻种子的愈伤组织诱导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020, 39(2):63-70.
摘要:从喂食聚乙烯塑料印度谷螟(Plodia interpunctella (Hübener))幼虫的肠道液中分离筛选出1株能还原Cr(Ⅵ)的酵母菌ZJH1,通过形态特征和分子生物学鉴定该菌株为季也蒙毕赤酵母菌(Pichia guilliermondii)。该菌株对Cr(Ⅵ)的最小抑菌浓度(MIC)为17 mmol/L,在含有50 mg/L Cr(Ⅵ)的条件下,对其他重金属的MIC分别为Cu(Ⅱ)13 mmol/L、Pb(Ⅱ)6 mmol/L、Ag(Ⅰ)4 mmol/L、Mn(Ⅱ)16 mmol/L、Ni(Ⅱ)3 mmol/L、Co(Ⅱ)3 mmol/L、Cd(Ⅱ)0.9 mmol/L和Hg(Ⅱ)0.2 mmol/L。以Cr(Ⅵ)还原率为指标,考察了温度、pH、接种量、供电子体以及不同重金属离子对Cr(Ⅵ)还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酵母浸出粉胨葡萄糖液体培养基(YPD)中,菌株ZJH1还原Cr(Ⅵ)的较优pH和温度分别为9.0和40 ℃;在最适条件下,接种量为8%时,Cr(Ⅵ)的还原效果最佳;当葡萄糖作为供电子体时,48 h内Cr(Ⅵ)的还原率为100%;菌株在含有不同重金属离子的培养液中,除Cu(Ⅱ)、Pb(Ⅱ)和Co(Ⅱ)外,菌株 ZJH1 还原Cr(Ⅵ)的能力和生长能力均受到抑制,抑制顺序为Mn(Ⅱ)>Hg(Ⅱ)>Ag(Ⅰ)>Ni(Ⅱ)>Cd(Ⅱ)。对菌株ZJH1还原Cr(Ⅵ)能力的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菌株ZJH1在Cr(Ⅵ)污染修复中具有良好的应用潜力。
2020, 39(3):94-104.
摘要:以新鲜鲢鱼肉和酵母葡聚糖为研究对象,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法(HS-SPME-GC-MS)分析检测了新鲜鲢鱼肉和酵母葡聚糖的挥发性成分组成,并结合电子鼻研究了酵母葡聚糖对鲢挥发性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利用电子鼻技术可以很好地将添加了酵母葡聚糖的鱼肉与空白组区分开来,多数传感器能有效地通过响应值变化区别不同样品;鲢鱼肉共鉴定出28种挥发性物质,以醛类和醇类化合物为主;酵母葡聚糖共鉴定出41种挥发性物质,以醛类化合物为主;鲢鱼肉-酵母葡聚糖混合物共鉴定出33种挥发性物质,对鲢鱼肉鱼腥味有贡献的挥发性成分如己醛、辛醛、壬醛和癸醛,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
2019, 38(6)-55.
摘要:通过反向遗传学研究方法,构建OsCPK12基因敲除和超表达突变体,用150 mmol/L的NaCl进行盐胁迫处理,结果显示:超表达株系无论株高、根长还是叶片状态都优于野生型,而基因敲除突变体相比于野生型株高明显矮化,根的发育形态差,叶片枯黄,证实OsCPK12对水稻耐盐有正调控作用。用realtime PCR对突变体株系的根、叶鞘、叶片多个部位的激素信号转导路径基因的表达量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超表达株系的多个激素受体编码基因和下游调控基因表达量显著上调,说明OsCPK12参与激素的信号转导并影响水稻抗逆反应。为进一步研究OsCPK12的基因功能,通过在水稻原生质体中表达融合蛋白进行OsCPK12的亚细胞定位,确定OsCPK12定位于质膜。用酵母双杂交的方法在水稻中花11膜蛋白文库中筛选到2个水通道蛋白OsPIP11和OsPIP27,且酵母点对点验证为阳性,推测OsCPK12可能通过与OsPIP11和OsPIP27互作,调控水分子进出细胞,提高了水稻的耐盐性。
2019, 38(1):10-15.
摘要:以模式豆科植物百脉根为材料,利用酵母双杂交和双分子荧光互补(bimolecular fluorescence complementation ,BiFC)技术,研究调控起始结瘤基因表达的转录因子IPN2、NSP2、CYCLOPS、DELLA间的相互作用。结果显示,百脉根IPN2与DELLA、NSP2与DELLA、CYCLOPS与DELLA均有相互作用。表明IPN2、DELLA可能参与并形成一个大的蛋白复合物,网络调控豆科植物起始结瘤基因的时空表达。
2019, 38(3):71-76.
摘要:将Brevibacillus brevis US575角蛋白酶基因kerUS进行密码子优化,并在毕赤酵母GS115中表达,以提高角蛋白酶产量。结果表明:优化的基因可在毕赤酵母中成功表达,重组角蛋白酶的分子质量约30 ku,最佳反应条件为pH 9.5和60℃,1 mmol/L的Mn2+、Ba2+对角蛋白酶活性有促进作用。此外,重组角蛋白酶易降解干酪素和β角蛋白(羽毛粉),酶促反应最大速度vmax=0.019 g/(L·min), Km=4.64 g/L,比活力=440 U/mg。研究获得的产角蛋白酶重组毕赤酵母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2019, 38(5):105-113.
摘要:以4种酵母抽提物(KA66、FA28、KU012、FA01)为原料,通过分析其金属离子、游离氨基酸、总氨基酸和核苷酸的组成,以滋味活度值(TAV)和味精当量(EUC)为指标分别评价各滋味成分对酵母抽提物滋味的贡献程度和鲜味物质间的协同增鲜作用;并将其加入到鱼糜制品中,通过感官评价和电子鼻分析探究其对鱼糜制品风味的影响。结果表明,酵母抽提物KU012中谷氨酸、丙氨酸、5′IMP、5′GMP等滋味物质含量最高,TAV值最大,而FA01中丙氨酸、5′IMP、5′GMP含量最低,TAV值最小;FA28中总氨基酸含量最高,谷氨酸含量最高;KU012的EUC值最高,1 g KU012产生的鲜味强度相当于125.22 g单一味精(MSG)所产生的鲜味强度,为125.22 gMSG/g;感官结果表明,酵母抽提物可显著改善鱼糜制品的滋味,对腥味也有一定掩蔽作用,KU012感官评分最高;电子鼻的结果表明,加入不同的酵母抽提物后,鱼糜制品的挥发性成分区别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