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贝母茎腐病病原鉴定及防治研究
DOI:
作者:
作者单位:

作者简介:

通讯作者:

中图分类号:

S435.672

基金项目:

湖北省科委和鄂西省治州科委资助


STUDIES ON THE PATHOGENIC IDENTIFICATION OF HUBEI FRITILLARIA (F. HUPEHENSIS HSIAO) STEM ROT AND ITS CONTROL
Author:
Affiliation:

Fund Project:

  • 摘要
  • |
  • 图/表
  • |
  • 访问统计
  • |
  • 参考文献
  • |
  • 相似文献
  • |
  • 引证文献
  • |
  • 资源附件
  • |
  • 文章评论
    摘要:

    经玻片培养,Gimsa染色和有性世代诱导,鉴定出Rhizoctonia solani Kuhn为湖北贝母茎腐病的病原。该病原菌菌丝在5—25℃下均可生长,但以在18—20℃下生长最好;生长的最适pH值为4.0—5.0。在供试的碳、氮源中,病原菌对蔗糖和蛋白胨的利用程度均最高。经测定,菌核萌发的最适温度为15—18℃,菌丝和菌核的致死温度为分别40℃和60℃(10分钟)。室内药剂筛选结果表明,甲基托布津、棉隆、多菌灵、粉锈灵、特克多等对病原菌均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小区试验表明,棉隆是防治茎腐病的理想土壤薰蒸剂;春季贝母苗发病前每m~2用40×10~(-2)多菌灵胶悬剂或70×10~(-2)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200—400 mg/kg 5 kg药液连续灌蔸两次对此病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Abstract:

    参考文献
    相似文献
    引证文献
引用本文

黄河 李维汉.湖北贝母茎腐病病原鉴定及防治研究[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1993,12(1):

复制
分享
文章指标
  • 点击次数:
  • 下载次数:
  • HTML阅读次数:
  • 引用次数:
历史
  • 收稿日期:
  • 最后修改日期:
  • 录用日期:
  • 在线发布日期:
  • 出版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