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43(6):191-200.DOI: 10.13300/j.cnki.hnlkxb.2024.06.018
摘要:为在表型和遗传上揭示远缘杂种F1纤维的杂种优势并解析产量性状杂种优势不明显的原因,分别对远缘杂种F1与陆地棉亲本发育10 d的纤维组织样品进行混池取样,利用转录组学解析材料间在遗传转录水平上的差异,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鉴定材料间存在明显差异的代谢路径和关键基因。结果显示,杂种F1长纤维细胞数量少,并且种子表面有绿色短绒;陆地棉亲本和远缘杂种F1纤维转录组数据共鉴定到1 128个上调基因,678个下调基因;通过基因富集分析发现,差异基因主要富集在苯丙烷生物合成及其分支类黄酮生物合成路径;差异基因的偏亲表达分析显示,杂种F1纤维等位基因偏向海岛棉表达,其中杂种F1的类黄酮代谢路径的二氢黄酮醇-3, 5-羟化酶(F35H)基因只表达海岛棉的等位基因。总体来看,海岛棉-陆地棉远缘杂种F1纤维产量性状具有负向杂种优势并且具有明显的绿色短绒,这可能与苯丙烷生物合成和类黄酮生物合成路径所产生的次生代谢物有关。本研究在遗传转录水平挖掘陆地棉-海岛棉远缘杂交F1纤维的杂种优势及其重要的代谢路径和基因,并建立了表型性状与遗传转录及遗传转录与代谢合成的联系。
2022, 41(1):40-47.
摘要:水稻是我国杂种优势利用最成功的作物,对世界粮食增产贡献巨大。亚洲栽培稻包含籼稻和粳稻2个亚种,籼粳亚种间的远缘杂种优势尤为突出,可作为提高水稻单产的重要途径。但是籼粳亚种间的杂种育性普遍较低,是利用远缘杂种优势的最大限制因素。本文剖析了水稻籼粳杂种不育的遗传基础,揭示了系列杂种不育位点的分子机制;在此基础上解析了广亲和基因的产生机制,这一类基因资源可作为亚种间杂交稻育种的“桥梁”,用于提高籼粳杂交稻的育性。这些理论成果促进了籼粳杂种结实率遗传改良的高效化和精准化。两系法、三系法与“籼不粳恢”、“粳不籼恢”相结合的配组模式,成为强优势籼粳亚种间杂交稻大规模生产的重要途径。培育集绿色、营养、健康性状于一体的高产优质籼粳杂交稻是未来水稻育种的重要方向之一。
2018, 37(1):115-120.
摘要:芥菜起源于中国,属于十字花科芸薹属作物,现已成为我国南方重要特色蔬菜,主要包括叶用芥菜、茎用芥菜、根用芥菜以及薹用芥菜等,在全国各地均有栽培。由于芥菜是常自花授粉作物,花器官小,细胞质雄性不育(cytoplasmic male sterility,CMS)是芥菜杂种优势利用的重要途径。目前研究得比较多的芥菜细胞质雄性不育系有hau CMS、ogu CMS和oxa CMS等。本文主要综述了国内外学者对芥菜雄性不育与杂种优势利用的研究进展,并展望了芥菜杂种优势利用的方向和目标,为芥菜类蔬菜杂种优势利用提供理论基础和材料来源。
2011, 30(5):552-557.DOI: 1000-2421(2011)05-0552-06
摘要:以红麻细胞质雄性不育系P3A、恢复系992及其杂交F1为材料,采用水培法研究盐胁迫对红麻幼苗生长效应以及红麻杂交种对盐胁迫是否存在杂种优势。结果表明:盐胁迫显著抑制红麻幼苗的生长,改变了干物质的分配,使根冠比增大;不同基因型红麻幼苗对盐胁迫的耐性存在显著差异;红麻杂交种的幼苗生长对盐胁迫的响应表现出较强的中亲优势和超高亲优势,F1相对亲本的杂种优势在一定范围内随着盐浓度的提高进一步增强。
2005, 24(1).
摘要:选用3个美国抗虫棉品种和4个国产抗虫棉品种(系),采用NCⅡ遗传交配设计配制12个组合,对其不同发育时期3个光合性状、产量及其构成因素优势表现,配合力效应及主要性状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开花盛期(15/07)、结铃期(15/08)和吐絮始期(15/09)的光合速率的群体正向平均优势显著,15/07和15/09蒸腾速率分别具有显著的正向和负向的群体平均优势,不同时期测定的光合性状群体超亲优势以负向为主。F1和F2籽、皮棉产量的群体平均和超亲优势达显著和极显著水平,产量的提高主要是单株铃数的增加,其次是单铃重。不同亲本之间3个光合性状的GCA效应值差异明显,3个母本以正向效应为主,而4个父本多以负向效应为主,各组合的SCA效应值的大小因组合不同差异很大。15/07测定的光合速率与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具有较好的正相关,15/09的光合速率与5个纤维品质性具有一定的正相关,而15/09的蒸腾速率与4个纤维品质性状有一定的负相关.部分性状之间相关性达到显著水平。
2002, 21(2).
摘要:棉花病虫害是制约棉花高产稳产和提高棉花品质的主要因素,减轻病虫对棉花的危害,节省防治投资、提高防治效果,尤其是进一步保护环境、减少农药对环境的污染,保持棉田生态平衡,争取获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同步提高是棉花科技工作者的重要任务。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建立
2002, 21(5).
摘要:通过两年一点 7× 7半双列杂交试验 ,对转基因抗虫棉杂种优势的增产原因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参试 6个抗虫杂交组合 (共有 2 1个杂交组合 )中有 5个在籽、皮棉产量杂种优势居前 5名 ,这主要是由于外源抗虫基因的存在 ,增加了单铃种子数、单株成铃数和平均单铃重等的缘故。
2001, 20(6).
摘要:以大穗型杂交稻培矮64s/E32及其亲本以及对照组合汕优63为供试材料,对产量构成因素和穗部性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组合二次枝梗数多是形成大穗的基础,其二次枝梗数和每穗总粒数的杂种优势分别为62.74%和48.16%,超亲优势分别为30.06%和32.18%。千粒重、结实率等性状的杂种优势表现不突出,单株穗数等性状的杂种优势则为负值,用着粒密度指数对稻穗及其枝梗的着粒密度进行了分析,培矮64s/E32的穗着粒密度指数为7.40,枝梗着粒密度指数为1.20-1.52,其稻穗基部二次枝梗的着粒密度偏高。对产量构成因素及穗部性状之间的相关分析表明,单穗谷重、穗长、穗着粒密度指数、每穗总粒数、一次枝梗谷粒数和二次枝梗谷粒数这6个性状相互之间均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r值为0.651785-0.994344,而结实率与上述性状的相关性均不显著。
2001, 20(6).
摘要:油菜是我国乃至整个世界最主要的油料作物之一 ,我国常年种植面积为 6.0× 1 0 6~ 7.0× 1 0 6hm2 ,面积和总产量约占全世界的 1 /3[1 ] 。目前我国油菜生产面临两大改革 ,一是常规种改为杂交种 ,二是双高、单低种改为双低种。自交不亲和系杂种由于不具有不育胞质可能存在的负效应 ,恢复源广泛 ,F1 整齐一致等优点 ,被认为是油菜利用杂种优势最为有效的途径之一。关于甘蓝型油菜自交不亲和性及其杂种优势的研究国外报道较多[5~ 8] ,国内报道主要集中在 2 0世纪 70~ 80年代初[3~ 5] 。随着波里马雄性不育系的发现与利用 ,80年代中期以…
2000, 19(1).
摘要:以湖北白猪Ⅱ系、Ⅴ系、Ⅵ系为母体,以杜洛克、大白猪、长白猪、施格猪为父本,开展了白猪Ⅴ、Ⅵ系配套杂交利用研究。通过肥育性能和胴体性能测定,结果表明:大Ⅴ、大Ⅵ两配套组合优于其它组合,两配套母系75日龄至90kg平均日增重分别为712.5g、709g,与湖北白猪Ⅴ、Ⅵ系相比分别提高14.84%(P〈0.01)、15.45%(P〈0.01),与施Ⅴ、施Ⅵ、长Ⅱ相比差异极显著(P〈0.01);达90k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