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 34(1):16-22.
摘要:应用层次分析法,从品质性状、产量性状、生长特性3个方面,构建多子芋种质综合评价体系,为筛选和利用适宜产业化生产的品种提供理论依据。确定了10个评价因子的权重值,其中单株子孙芋总质量、子孙芋平均质量、子孙芋形状所占比重较大;依据种质综合评价得分,将这些种质划分为优良种质、较优种质、一般种质、差种质4个等级,其中5份优良种质整体性状符合选择目标,可直接进行产业化生产。
2011, 30(1):61-65.DOI: 1000-2421(2011)01-0061-05
摘要:以芋头块茎组织为供试材料,用来自石榴、甘薯和芋头的甘薯长喙壳 (Ceratocystis fimbriata Ellis et Halsted)菌株分别接种芋头块茎,同期观察3种不同致病性的菌株在互作中芋头过氧化物酶(POD)、超氧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接种3个菌株5 h后,芋头块茎组织开始呈微红色,对照块茎组织无颜色变化;芋头菌株和石榴菌株均可在芋头块茎组织表面生长,并最终致其腐烂,表现出亲和反应; 接种甘薯菌株后芋头块茎组织表面无菌丝生长,表现出非亲和反应。同期酶活性及膜脂过氧化结果显示:在接种 25~30 h 后,芋头块茎组织中POD、SOD和CAT活性达到高峰,且非亲和接种(甘薯菌株)块茎组织高于亲和接种(芋头菌株、石榴菌株)块茎组织;在接种10 h后, 芋头块茎组织中MDA含量明显升高,其表面的颜色呈浅褐红色,在接种20 h后含量达到最高值,随后始终维持较高水平,且非亲和接种块茎组织高于亲和接种块茎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