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42(2):79-85.DOI: 10.13300/j.cnki.hnlkxb.2023.02.010
摘要:为提高稻虾共作模式的稻米品质和效益,通过设置秸秆还田投食(SF)、秸秆还田不投食(SNF)、秸秆不还田投食(NSF)和秸秆不还田不投食(NSNF)处理,并以水稻单作秸秆还田(CK-S)和水稻单作秸秆不还田(CK-NS)为对照,对秸秆还田和投食对稻米品质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显示: 投食(F)处理能显著提高水稻、小龙虾产量和稻米营养品质,在秸秆还田(S)与秸秆不还田(NS)的条件下,F处理比不投食(NF)处理的蛋白质含量分别增加了27.41%和36.16%,差异显著。S处理与F处理的交互作用可显著影响稻米加工品质;整精米率和精米率在NSNF处理下最高,显著高于SF、SNF、NSF;秸秆还田、投食及其交互作用对蒸煮、食味品质无显著影响,稻米RVA黏滞性谱差异性较小;稻虾模式可提高稻米外观品质,稻虾共作模式下各处理垩白粒率和垩白度都低于稻田单作,与CK-S相比,SF处理垩白粒率和垩白度分别降低了15.09%、15.65%。结果表明,稻虾共作秸秆还田与投食2种措施可以改善稻米品质。
2014, 33(05):99-104.
摘要:为研究SpHtp1基因在不同种属水霉菌株中的分布,以寄生水霉ATCC200013TM的基因组DNA为模板,设计1对特异性引物,进行PCR扩增。将扩增片段回收,并克隆入T载体,转化大肠杆菌DH5α,挑取阳性克隆测序。将测序结果与GenBank中登录的SpHtp1基因序列进行比较,同源性为99%。以该方法调查从水霉病主要流行地区分离的17株水霉菌SpHtp1基因的分布情况,结果发现:在17株水霉菌株中,有8株水霉菌检测到SpHtp1基因,阳性率为47%,且所有含SpHtp1基因的菌株在分类地位上均隶属于寄生水霉(Saprolegnia parasitica)。 SpHtp1基因可能在寄生水霉中特异性存在,该基因有望用于寄生水霉的分离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