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42(2):115-122.DOI: 10.13300/j.cnki.hnlkxb.2023.02.015
摘要:为明确检疫实蝇害虫南亚果实蝇(Zeugodacus tau Walker)雌成虫的肠道优势菌株种类及它们对南亚果实蝇取食能力、营养状态和生殖力的影响,通过平板分离与分子鉴定技术进行可培养菌株的分离与菌种分析,进一步进行抗生素处理与肠道优势菌株回补处理,检测南亚果实蝇取食量、血淋巴氨基酸含量和产卵量。结果显示:清除肠道细菌可显著降低南亚果实蝇雌成虫的产卵量、取食量和血淋巴氨基酸含量,降至正常雌成虫(无抗生素处理,对照)水平的34.9%、43.2%和60.8%。鉴定出的9种可培养菌株,分别隶属于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厚壁菌门(Firmicutes),主要分布在肠球菌属(Enterococcus)、肠杆菌属(Enterobacter)和芽孢杆菌属(Bacillus);而其中的优势菌株为Enterococcus sp. ZYY 2-97(57.41%)和Bacillus sp. ZYY 1-83(17.59%)。回补ZYY 2-97和ZYY 1-83菌株后南亚果实蝇雌成虫的总产卵量分别显著恢复至对照的75.00%和86.98%,取食量显著恢复至对照水平的117.53%和117.85%,而血淋巴氨基酸含量显著恢复至对照水平的94.80%和87.81%。以上结果表明,肠道细菌可通过调控南亚果实蝇雌成虫的取食能力和营养状态而影响宿主生殖力,而且其中的优势菌株发挥了关键作用。
2018, 37(5):52-58.
摘要:为了解华中区域果实蝇害虫的发生规律和气候因子影响,以武汉市南湖地区的华中农业大学校内果园和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内蔬菜基地为调查地点,于2016年4月-2017年4月使用诱蝇醚和诱蝇酮为性引诱剂开展了诱捕调查,并结合华中农业大学当年的气象记录开展了气象因子分析。结果发现,果园和蔬菜基地内诱捕的果实蝇种类为南亚果实蝇和橘小实蝇,不同调查点的种群动态模式基本一致。南亚果实蝇于5-6月初开始出现,7-8月初达到第1个高峰期,随后呈现锐减趋势,并于9月下旬-10月出现第2个小高峰(梨园和蔬菜基地除外);而橘小实蝇主要于6月下旬之后开始出现,8月下旬-9月上旬达到高峰期,且未出现第2个小高峰(橘园除外);表明这2种果实蝇的发生呈现明显的错峰现象。〖JP2〗通过相关性和主成分统计分析,推测气温条件(包括平均气温、平均最低温、平均最高温)和平均日照时数为影响果实蝇种群动态的关键气候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