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44(2):1-8. DOI: 10.13300/j.cnki.hnlkxb.2025.02.001
摘要:水产养殖业数字化是我国渔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经之路。基于目前我国水产养殖数字化发展尚在探索阶段,亟待典型模式学习和国际经验总结的现实,本文以当前数字化技术与水产养殖相融合的主要方式为切入点,通过分析国内数字化技术赋能的典型案例,剖析我国水产养殖业数字化发展的主要模式与瓶颈,结合国外相关经验,探索我国水产养殖业数字化发展的基本路径,并提出相关建议。结果表明,要提高我国水产养殖业的数字化发展水平,就必须加大对水产养殖业数据收集及利用的投资和管理,支持水产养殖业数字技术研发及集成应用,提高养殖户在水产养殖业数字化进程中的参与度,强化水产养殖业数字化相关政策的研究与制定。
2025, 44(2):9-16. DOI: 10.13300/j.cnki.hnlkxb.2025.02.002
摘要:针对猪只体尺测量过程中普通彩色图像易受到环境光线影响、深度图像易产生空洞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双目-红外图像的非接触式猪只体尺测方法。该方法使用红外图像提取猪只前景图像,基于椭圆拟合法和投影差分法分割猪只头尾部,采用凸包分析法和对称性检验法筛选猪只理想姿态。同时,利用双目图像获得猪只深度信息,使用单应性矩阵联系红外与双目图像的位置信息,并在此基础上设计了猪只体尺测量方法。结果显示:基于红外图像提取出的猪只轮廓清晰且平滑;理想姿态筛选算法精确度为94.0%;体长、体宽、臀宽、体高和臀高测量的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1.78%、3.26%、3.20%、1.92%和2.27%,平均相对误差的平均值为2.49%,平均绝对误差为1.42 cm。研究表明,本文提出的算法能够满足猪只体尺测量的精度要求,为猪只体尺的连续、自动测量提供了可行的解决方案。
2025, 44(2):17-28. DOI: 10.13300/j.cnki.hnlkxb.2025.02.003
摘要:为解决因猪场复杂环境、猪只动态生长及体型变化等因素导致的猪只精确分割难题,以种猪性能测定过程中动态采食和生长过程的猪只为研究对象,构建一个包括234个视频序列的猪只视频数据集,提出基于XMem-SimAM的半监督猪只视频分割方法。通过引入SimAM注意力进行多尺度特征融合,提升模型在不同尺度下对时序信息的提取能力,捕捉猪只动态移动的时序特征;利用空间-通道注意力模块,强化模型对时序语义特征的权重提取;优化多尺度特征融合策略和上采样模块,充分利用视频序列中的时序关联信息,从细粒度层面提高视频中猪只分割精度。经过测试对比,XMem-SimAM模型在猪只视频数据集上的区域相似度Jaccard、轮廓准确度F、平均度量J&F和Dice系数分别达到96.9、95.8、98.0和98.0,优于MiVOS、STCN、DEVA、XMem++等视频对象分割方法,显示出卓越的分割性能;在推理阶段,处理速度达到58.5 帧/s,内存消耗为795 MB,实现了处理效率与资源利用的良好平衡。结果表明,该方法可应用于猪场复杂环境下动态生长猪只的视频分割。
2025, 44(2):29-38. DOI: 10.13300/j.cnki.hnlkxb.2025.02.004
摘要:针对规模化养猪场哺乳仔猪哺育自动化程度较低等问题,设计一种适用于规模化养猪场产房单元的恒温循环式仔猪自动补奶系统,实现奶液制备、循环饲喂、自动清洗等功能。阐述补奶系统的整体结构及工作原理,开展搅拌罐、搅拌器、循环管道、输送泵、辅助加热器等关键部件结构设计和理论分析;开发以西门子S7-200 SMART为核心处理器的补奶控制系统,通过电磁阀、继电器等对奶液流动状态进行控制,通过流量传感器、温度传感器、液位传感器等对奶液物理参数进行监测,使用触摸屏实现人机交互;试制样机并进行性能试验,结果显示,搅拌制备的奶液均匀性总平均变异系数为0.435%,管道压力分布在26.0~65.2 kPa,所有补奶碗均可在6.1 s内充满奶液,奶液温度控制在40~42 ℃。研究结果表明,设计的产房单元仔猪自动补奶装置奶液均匀性较好,压力分布合理,奶液温度符合仔猪补奶要求,满足产房单元仔猪自动补奶的生产需求。
2025, 44(2):39-48. DOI: 10.13300/j.cnki.hnlkxb.2025.02.005
摘要:为解决安格斯牛独特的黑色毛发导致其面部特征区分困难的问题,采用基于YOLOv8n的改进方法,实现圈养环境中的安格斯牛准确、非接触式的面部识别。首先构建了一个包含200头安格斯牛在不同生长阶段的11 000张面部图像的数据集;其次,引入创新的增强感受野特征融合模块,该模块增强了模型对关键特征的关注;再次,设计了新型轻量化检测头LPCDH,用于安格斯牛的面部特征识别;最后,采用组泰勒剪枝方法,通过估计神经元的重要性剪除不重要的神经元,从而减少计算成本和内存占用,提升模型的部署效率。试验结果显示,改进后的模型平均识别准确率达到92.6%。与常用的SSD、YOLOv5n、YOLOv8s、YOLOv8m、YOLOv9t、YOLOv10n、RT-Detr和Mamba-YOLO模型相比,准确率分别提高了11.5、3.8、1.8、1.9、5.1、3.9、3.7和2.4百分点。与原始YOLOv8n模型相比,所设计模型在4折交叉验证中的准确率平均提高了3.1百分点。结果表明,该模型在内存消耗和计算需求方面实现了轻量化,特别适合在移动端和实际应用中的实时识别,可显著提高安格斯牛面部识别的准确率和效率。
2025, 44(2):49-61. DOI: 10.13300/j.cnki.hnlkxb.2025.02.006
摘要:为优化秋季纵向通风模式下的密闭式笼养蛋鸡舍热环境,通过计算流体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 CFD)模拟当前蛋鸡舍的温度场、相对湿度场及空气流速场分布状况,对数值模型进行准确度验证,并通过17组正交仿真试验求解通风设备参数(前山墙隧道进气口导流板夹角θ1、侧墙隧道进气口夹角θ2、末端单个负压风机的通风量Q)处于3个不同水平时鸡笼区域的平均温度-湿度-风速指数(temperature-humidity-velocity index,THVI)及变异系数CVTHVI(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of THVI)。结果显示:笼间通道设置的24个验证点的温度、相对湿度和空气流速的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0.38%、0.52%、4.62%,数值模型准确度较高;而通风设备参数θ1、θ2、Q分别取值10°、90°、42 000 m3/h时,鸡笼区域气流场平均THVI和变异系数CVTHVI分别为25.65和1.64%,相较原通风方案分别下降1.61%和23.93%,有利于提升蛋鸡舍鸡笼区域的热环境适宜度及均衡性。
2025, 44(2):62-72. DOI: 10.13300/j.cnki.hnlkxb.2025.02.007
摘要:为解决层叠式笼养鸭养殖过程中出现的清粪带跑偏问题,设计了一种清粪带动态纠偏系统,由跑偏检测装置、纠偏执行装置、控制系统等组成。首先,通过布置在清粪带两侧的6个压力传感器实时监测清粪带的运行状态,当清粪带跑偏时,其侧边会推动跑偏检测装置中的防跑偏器,使跑偏一侧的3个压力传感器的压力值发生变化,通过这种变化间接推断出清粪带的跑偏方向及偏移量,当STM32单片机根据采集的各传感器数据判定清粪带跑偏时,会自动控制两侧步进电机运动,从而调节滚筒两端沿滑轨前后移动实现纠偏。同时引入了Fuzzy-PID控制算法,通过位移传感器进行反馈实现闭环控制,以提高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和控制精度。试验结果显示,整体纠偏成功率为85%,平均偏差值17 mm,平均相对偏差16%。结果表明,该清粪带动态纠偏系统基本满足层叠式笼养鸭养殖场对清粪带自动化纠偏的要求,极大地减轻养殖人员的劳动强度。
2025, 44(2):73-82. DOI: 10.13300/j.cnki.hnlkxb.2025.02.008
摘要:为提高鱼类体表病理识别精确度及识别效率,解决当前识别过程中对人工依赖严重且识别准确性低等问题,根据4种发病率高且对鱼类危害大的鱼病构建鱼类体表病理数据集,基于Resnet-18模型进行改进优化,融合空间注意力和SE通道注意力双重注意力机制构建出高识别精度的DBA_Resnet-18模型,并基于该模型开发了鱼病实时智能识别可视化系统。改进后模型将SE通道注意力模块添加在网络中部,在网络尾部引入了空间注意力机制。测试结果显示,DBA_Resnet-18模型对鱼类体表病理分类准确率达到了96.75%,相比于常见的模型Resnet-18、Resnet-34、Resnet-50、Resnet-101、Swin Transformer、VGG-16、VGG-19和AlexNet分别高出1.71、2.12、2.37、2.83、2.51、2.23、2.50和3.53百分点。研究结果表明,本研究提出的模型及鱼病智能识别可视化系统能够对不同鱼类体表病理进行快速、精确的分类识别,实现了鱼病识别系统的智能化,可用于实际环境中诊断鱼类体表病理类型。
2025, 44(2):83-93. DOI: 10.13300/j.cnki.hnlkxb.2025.02.009
摘要:针对在鱼体病害检测中病害形状不规则、纹理不清晰以及病斑分散导致难以定位真实病害区域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双通道分层协同的CEH-YOLOv8鱼体病害检测方法。首先,提出一种双通道特征提取网络,增强模型对不规则以及不清晰纹理病斑的提取能力。然后,提出一种高效通道空间注意力机制(ECSA),提升模型对分布式目标的识别能力。同时为强化改进后的主干网络,提出一种分层协同的特征金字塔网络(HBFPN),对主干网络提取出的信息进行分层次特征融合,增强模型的特征表达能力。试验结果显示,CEH-YOLOv8 网络对鱼体病害的识别精确率、召回率和mAP分别达到83.2%、72.5%和76.2%,相比于SOTA方法YOLOv10提升了6.9、11.6和11.9百分点,相比原模型提高4.3、6.9和6百分点,单帧图像推理时间为9.1 ms。以上结果表明,改进后的YOLOv8网络可以精准筛选出带病鱼体,可用于提早发现渔业病害以减少经济损失。
2025, 44(2):94-104. DOI: 10.13300/j.cnki.hnlkxb.2025.02.010
摘要:为实现溜管内颗粒物料质量流量的在线自动测量,根据颗粒物料与空气介电特性的差异,设计了一种基于电容法的溜管式颗粒物料质量流量计。该装置以STM32单片机、电容数字转换芯片AD7746和以MT8816为核心芯片的极板转换电路搭建数据采集系统,实现八极板组合旋转激励传感器电容信号的有效获取。搭建质量流量计试验台架,以玉米、小麦和颗粒配合饲料为试验材料,标定质量流量与累计电容值之间的关系,构建3种颗粒物料的质量流量预测模型,其模型决定系数R2分别为0.990 4、0.993 9、0.987 9。溜管式质量流量计精度验证试验结果显示,在溜管倾角分别为15°、25°、35°、45°、55°,玉米(小麦)质量分别为30、50、70 kg,颗粒配合饲料质量分别为30、50、65 kg时,玉米、小麦和颗粒配合饲料测量的平均相对误差MRE分别为3.11%、3.76%和3.75%。研究结果表明,将电容法应用于溜管输送颗粒物料过程的质量流量在线测量具有可行性,可以实现颗粒物料质量流量的在线自动测量。
2025, 44(2):105-115. DOI: 10.13300/j.cnki.hnlkxb.2025.02.011
摘要:针对目前配合饲料加工过程中生产饲料原料入仓环节人工识别粉碎程度、颜色和形状相近的入仓原料时存在种类识别困难的问题,基于轻量化卷积神经网络模型ShuffleNetV2,提出一种识别精度更高、计算复杂度更小且适用于饲料原料图像种类识别的ShuffleNetV2-EH轻量化模型。首先在ShuffleNetV2网络模型结构中引入注意力机制ECA(efficient channel attention),根据输入自适应调整通道权重,提升网络模型对饲料原料图像重要特征的感知能力;其次将ReLU替换为HardSwish激活函数,在不增加额外的权重和偏置参数的前提下,提升模型的识别准确率;最后在保证模型识别精度的基础上,对ShuffleNetV2网络模型结构进行调整,减少模型的参数量以及计算量。结果显示,ShuffleNetV2-EH模型在8种饲料原料图像测试集上的识别准确率为99.13%,与原ShuffleNetV2模型相比提升1.38百分点,其精确率、召回率和F1分数分别提升1.45、1.63和1.62百分点,模型参数量和浮点运算量较之前分别减少352 092个和45.27×106;且综合性能优于经典卷积神经网络模型AlexNet、VggNet16、GoogLeNet和ResNet18。结果表明,改进后的ShuffleNetV2模型较好地平衡了模型的计算复杂度和识别精度,为入仓环节的饲料原料在线识别提供了算法基础。
褚楚,罗雪路,王海童,温佩佩,杜超,丁考仁青,拉毛草,张淑君
2025, 44(2):116-124. DOI: 10.13300/j.cnki.hnlkxb.2025.02.012
摘要:为监督和规范牦牛奶生产和销售,对牦牛奶中奶牛奶的掺假比例进行定量预测,研发新的快速检测技术,通过中红外光谱技术结合机器学习算法建立检测牦牛奶中掺加奶牛奶的预测模型,以76份纯牦牛奶、76份掺加10%奶牛奶的牦牛奶、76份掺加25%奶牛奶的牦牛奶、76份掺加50%奶牛奶的牦牛奶为研究对象,利用5种光谱预处理算法、6种定性和12种定量机器学习算法,分别建立鉴别纯牦牛奶和掺加奶牛奶的牦牛奶的二分类定性模型和预测掺加奶牛奶比例的定量回归模型。结果显示,基于支持向量机建模算法、无预处理光谱建立的鉴定纯牦牛奶和掺加奶牛奶的牦牛奶的预测模型效果最好,该模型验证集AUC为0.95,准确性0.84,灵敏度0.93,特异性0.87,可用于纯奶和掺假奶的鉴定。利用贝叶斯正则化神经网络建模算法和一阶导数光谱预处理算法建立了预测牦牛奶中奶牛奶掺加比例的最佳定量模型,该模型RP2=0.88,RMSEV=6.57%,RPD=2.89%。结果表明,中红外光谱技术结合机器学习算法可有效地鉴定出掺加奶牛奶的牦牛奶,并可检测出掺假的比例。
邹慧颖,王东薇,樊懿楷,刘维华,杨俊华,余文莉,SABEK Ahmed Abdalla Ahmed Ibrahim,张淑君
2025, 44(2):125-133. DOI: 10.13300/j.cnki.hnlkxb.2025.02.013
摘要:为建立一种可以快速、批量、高效检测中国荷斯坦牛牛奶中β-乳球蛋白含量的方法,采集501份来自西北、华北和华中主要产奶地区的健康中国荷斯坦牛牛奶样本,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牛奶样本中β-乳球蛋白的含量,并同步测定和收集牛奶样本中红外光谱数据(mid-infrared spectroscopy,MIRS)。以MIRS为预测变量,β-乳球蛋白含量为因变量,将12种光谱预处理方法进行连续2次的随机组合,并手动选取特征波段,使用偏最小二乘回归(partial least squares regression,PLSR)作为传统机器学习算法,建立预测牛奶中β-乳球蛋白含量的最优预测模型。结果显示:该模型交叉验证集和测试集的RC2和RP2分别为0.812 9、0.768 8,均方根误差RMSEC和RMSEP分别为0.476 2、0.524 9 g/L,性能偏差比(ratio of performance to deviation,RPD)为2.076 6,达到畜禽生产性能的测定要求。试验结果表明,可以利用MIRS建立模型预测中国荷斯坦牛牛奶中的β-乳球蛋白含量。
2025, 44(2):134-144. DOI: 10.13300/j.cnki.hnlkxb.2025.02.014
摘要:为解决人工手动分割与半自动分割的精度及效率问题以及通用分割模型在面对各种噪声干扰时的表现不足,提出改进Mask-Scoring R-CNN的实例分割模型,实现对肌纤维细胞的高效分割。在Mask-Scoring R-CNN模型中引入CBAM(convolutional block attention module)注意力机制,并对其进行改进,强化模型对特征信息的提取与表达,从而提升分割效果与模型在肌纤维分割任务中的泛化能力。改进Mask-Scoring R-CNN模型在103张测试集的测试结果显示,表型数据测定值的均方根误差均比原模型更小,肌纤维总数均方根误差从2.08降至1.26,面积均方根误差从212.21 μm2降低至181.36 μm2,平均直径均方根误差从2.87 μm降低至1.47 μm。试验结果表明改进后的模型能有效应对含噪声的肌纤维图像,在常见的噪声环境下依然能够准确分割出每个肌纤维。
2025, 44(2):145-157. DOI: 10.13300/j.cnki.hnlkxb.2025.02.015
摘要:弱筋小麦适于制作饼干、糕点等食品,随着国内饼干等食品消费量持续增长,弱筋小麦需求量也逐步增加。近年来,我国弱筋小麦进口量居高不下,提升国内弱筋小麦产量与品质势在必行。为提升我国弱筋小麦的竞争力、推动弱筋小麦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结合国内弱筋小麦优势产区分布和区域内科研单位的已有研究成果,分析我国弱筋小麦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优质品种不足、评价体系不健全、弱筋品质不佳、栽培技术待优化、配套栽培技术广适性不足和进口依赖性等产业问题,为应对这些挑战,我们需要优化评价体系、强化基础研究,选育优良品种,并推动栽培技术的创新与应用。为此,提出加强弱筋小麦产业的基础研究,优化品种选育流程,创新栽培技术,并加快产业化应用的步伐。
2025, 44(2):158-169. DOI: 10.13300/j.cnki.hnlkxb.2025.02.016
摘要:为挖掘玉米抗盐代谢胁迫调控关键基因,克隆玉米DIR基因家族成员ZmDIR11(Zm00001d012432),对其基因及蛋白结构进行预测,分析表达模式,并进一步在玉米B73-EMS突变体中探索ZmDIR11参与耐盐胁迫的调控模式。结果显示,ZmDIR11编码包含Dirigent结构域的多肽,其启动子区域ARE、MYB、MYC、STRE、LTR、MBS结构元件均与非生物胁迫调控相关。ZmDIR11在玉米根系中优势表达,且受盐胁迫诱导上调表达,亚细胞定位于内质网中。在盐胁迫处理后突变体玉米植株生长势及物质积累显著低于野生型B73材料,且氧化代谢调控路径、脯氨酸积累、叶绿素合成、木脂素积累、Na+/K+转运通路被抑制,相关代谢指标显著低于野生型B73材料。结果表明,ZmDIR11在玉米中正向调控玉米抗盐代谢通路,突变后降低了玉米的耐盐性。
孙敬国,常怡飞,郑小妹,乔保明,樊友伦,田辉文,陈涛,柴利广,翟霖顿,孙学成
2025, 44(2):170-176. DOI: 10.13300/j.cnki.hnlkxb.2025.02.017
摘要:为确定雪茄烟适宜的硫肥用量,以茄芯品种楚雪14(CX-14)为试验材料,利用田间试验研究不同硫肥用量(0、60、120和180 kg /hm2)对雪茄烟生长农艺性状、产量、品质及燃烧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与不施硫肥相比,硫肥施用可提高生育期雪茄烟株高、最大叶宽、叶长、有效叶片数和SPAD值,提高产量和上等烟率从而提高产值,其中120 kg/hm2硫处理产量和产值最高,60 kg/hm2硫处理上等烟率最高;硫肥施用有提高雪茄烟叶总糖、还原糖、还原糖占比和粗蛋白含量的趋势,进而有助于烟叶内在品质的提高;与不施硫相比,60 kg/hm2处理通过增加烟叶燃烧过程中的活化能,降低烟叶燃烧起始温度,减少灰分,其最大热流率温度和总热释放量分别增加10.9%和6.3%,燃烧过程中的频率因子减少43.7%,从而提升了烟叶的燃烧性能。在本试验条件下,雪茄烟叶适宜的硫肥用量为60 kg/hm2,过量的硫肥施用(120和180 kg/hm2)虽然能增加雪茄烟叶的产量和经济效益,但不利于烟叶燃烧性能的提升。因此,在雪茄烟种植过程中,可以考虑适当减少硫酸钾的施用,而改用碳酸钾等钾肥替代,以减少硫肥用量过大对烟叶燃烧性能以及土壤酸化的消极影响。
2025, 44(2):177-189. DOI: 10.13300/j.cnki.hnlkxb.2025.02.018
摘要:针对现有重盐碱地改良措施中工程量大与生产成本高的现实问题,以渭干河灌区规模化高效节水建设后集中连片形成的大面积重盐碱地夹层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大田小区试验,研究不同措施在冬灌条件下的土壤水盐变化规律,结果显示:各处理中以深翻处理脱盐率最高,为75.9%;其次是开沟打孔灌沙和打孔灌沙处理,分别为51.5%和39.4%;打孔和开沟打孔比较接近,分别为38.2%和37.4%;开沟最低,为33.9%。通过2次和3次冬灌后,在0~20 cm土层,各处理含盐量由2020年冬灌前的7.06~11.61 g/kg降到2022年冬灌后的2.00~5.91 g/kg,脱盐率为76.8%~382.5%,表明表层土壤由初始的中重度盐碱土改良为轻中度盐碱土,反映出黏土夹层对水盐运移的阻滞作用,也表明打孔灌沙措施可以作为一种简单实用的措施来提高盐碱地的洗盐效果与抑制返盐。
2025, 44(2):190-199. DOI: 10.13300/j.cnki.hnlkxb.2025.02.019
摘要:为明确目前四川水稻主栽品种对胡麻叶斑病的抗病性及生理生化抗性机制,采用盆栽抗病性鉴定方法评价了20种四川水稻主栽水稻品种和5种对照品种对胡麻叶斑病的抗性水平,测定了不同抗性水平品种叶片的5种防御酶活性,利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分析了抗病和感病品种中水稻幼苗叶片的次生代谢物质。结果显示,渝香糯1号和浙粳优4号为高抗品种,秀水134、浙禾622、浙禾香2号、浙粳优77和浙粳优1578等5个品种为中抗品种,其余品种均为感病品种;抗病水稻品种和感病水稻品种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多酚氧化酶(PPO)、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等5种酶活性均先升高后降低,抗病品种的酶活性显著高于感病品种;总共得到18种次生代谢物,其中核糖醇、D-葡萄糖、苹果酸、2,3,4-三羟基丁酸等4种代谢物在水稻抗病品种和感病品种以及同种品种接菌与不接菌处理的含量均差异显著。因此,水稻抗病品种可通过提升5种防御酶的活性与4种次生代谢物的含量来抵御胡麻叶斑病的侵染。
2025, 44(2):200-211. DOI: 10.13300/j.cnki.hnlkxb.2025.02.020
摘要:为研究多粘类芽孢杆菌NBmelon-1的抑菌促生机制,采用三代PacBio测序技术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分析潜在的功能基因以及预测次级代谢产物合成基因簇等;检测抑菌促生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利用粗提物拮抗试验明确抑菌物质的主要成分,并验证该菌促生潜力,进一步明确其生防机制。结果显示,多粘类芽孢杆菌NBmelon-1基因组大小为5.7 Mb,GC含量为45.68%,含有4 984个编码基因;基因组中存在大量与诱导植物抗病性、水解酶和促进植物生长相关的基因,共预测到5个脂肽类次级代谢产物合成基因簇;采用酸沉淀法从NBmelon-1培养物中分离获得的粗提物对多种甜瓜病原真菌具有明显的抑菌活性,说明其中含有抑菌物质。促生潜力试验表明该菌株能够合成生长激素IAA、具有产铁载体能力,并为植物提供氮元素。以上结果表明,菌株NBmelon-1是一株多功能生防菌,具有广阔的开发应用前景。
2025, 44(2):212-220. DOI: 10.13300/j.cnki.hnlkxb.2025.02.021
摘要:半夏病害是阻碍半夏产业化发展的重要因素,为筛选促进半夏生长、抗病害的优良菌株,对半夏根际土壤的菌株进行分离筛选,得到9株对尖孢镰刀菌、茄病镰刀菌、链格孢和辣椒疫霉等多种半夏病原菌均有拮抗作用的菌株,对上述菌株进行鉴定及抑菌能力测定,并研制成微生物肥料,研究该生物有机肥对半夏促生长及病害防治效果。结果显示,菌株21-2抑菌效果最好,经鉴定该菌株为多粘类芽孢杆菌(Paenibacillus polymyxa)。菌株21-2对半夏5种常见病原菌均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对半夏种子的萌发具有显著促进作用。菌株21-2菌悬液对半夏病害防效为45.83%,能显著提高半夏的株高、鲜质量、球茎质量和叶绿素含量。将多粘类芽孢杆菌21-2与秸秆生物碳及鸡粪有机肥混合制成的生物有机肥对半夏病害的防效可达61.90%。以上结果表明,多粘类芽孢杆菌21-2菌株可应用于半夏病害防治,对半夏生长有促进作用,具有较好的发展潜力与应用前景。
张家宁,龙复涵,杨中华,李亚荣,谢合平,林杨,郑文艳,于晓,付艳苹
2025, 44(2):221-227. DOI: 10.13300/j.cnki.hnlkxb.2025.02.022
摘要:为了科学规范咪鲜胺和抑霉唑在柑橘果实保鲜处理中的使用,基于HPLC建立一种同时检测较高质量浓度条件下咪鲜胺和抑霉唑的方法。结果显示,在5~300 μg/mL范围内,咪鲜胺和抑霉唑线性关系良好,该方法灵敏度和准确度高。温州蜜柑采后分选线上,室温条件下咪鲜胺稳定,抑霉唑降解率高,工作6 h处理温州蜜柑15 t,咪鲜胺和抑霉唑质量浓度分别降低98.6、290.3 μg/mL。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应用于柑橘采后处理过程中咪鲜胺和抑霉唑的质量浓度检测,有利于提高杀菌剂使用效率及降低生产成本。
2025, 44(2):228-242. DOI: 10.13300/j.cnki.hnlkxb.2025.02.023
摘要:植物高效稳定的遗传转化体系是基因功能解析和分子育种的重要技术支撑,然而组织培养体系不完善严重阻碍其在诸多植物尤其作物中的应用。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近年来建立了不少高效的非组培遗传转化体系。本文着重综述农杆菌介导的非组培遗传转化体系,包括花器官侵染法、切-浸-芽(cut-dip-budding,CDB)递送法、依赖再生活力的活体注射递送法(regenerative activity-dependent in planta injection delivery,RAPID)、种子侵染法、发育调控基因(development regulatory,DR)辅助转化法和病毒递送法在植物中的应用现状、转化效率影响因素和基因编辑应用;总结了不依赖农杆菌的花粉管通道法、粒子轰击法和纳米递送法在植物中的应用,旨在为更多物种建立高效、简便、基因型不依赖的非组培遗传转化体系提供参考,助力植物功能基因研究和分子育种实践。
2025, 44(2):243-250. DOI: 10.13300/j.cnki.hnlkxb.2025.02.024
摘要:为比较不同砧木对‘早红’脐橙果实品质和树体生长的影响,对枳砧和红橘砧以及枳砧早红靠接红橘砧(枳+红橘)3种砧穗组合的成年树及五年生幼树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嫁接不同砧木‘早红’脐橙的光合作用及产物、树体长势、果实产量及品质均存在差异。在叶片可溶性糖含量、胞间CO2浓度和气孔导度方面,枳砧>枳+红橘砧>红橘砧;在营养生长、树势及果实产量方面,株高、冠幅、枝梢长度、叶片大小及果实产量表现为红橘砧>枳+红橘砧>枳砧;在果实品质方面,枳砧在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总酸含量上高于其他组合,其中枳砧的可溶性糖含量与其他组合存在显著性差异,而不同砧木的固酸比无显著差异。在果实单果质量上,红橘砧与枳+红橘砧均大于枳砧,且枳砧在不同年份间果实大小不稳定。以上结果表明,红橘砧的树势较强,果实产量、单果质量高,且固酸比不逊于枳砧,总体经济效益更佳,适宜在三峡库区推广使用。
2025, 44(2):251-257. DOI: 10.13300/j.cnki.hnlkxb.2025.02.025
摘要:为探明养殖场黑斑蛙大量死亡的原因,从患病黑斑蛙的脑、脊及肝肾中分离纯化一株致病菌 B20200824,经过生理生化测定、16S rRNA 序列测序及进化树构建对该菌株进行鉴定,利用纸片扩散法和肉汤微量稀释法分别测定该菌株的敏感性和最小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s,MICs) 。经鉴定,发现该菌株为革兰氏阴性短杆菌,生化特征与普通变形杆菌一致,16S rRNA 序列分析和进化树研究发现该菌株与普通变形杆菌有较高亲缘性,基因相似性达到99%以上,因此将该病原菌鉴定为普通变形杆菌。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该菌株对诺氟沙星、阿莫西林和恩诺沙星等6种药物耐药,对多西环素、红霉素2种药物中介,对阿奇霉素、头孢噻肟和氟苯尼考等5种药物敏感;13种药物的 MICs试验结果显示,氟苯尼考最小抑菌质量浓度为0.25 μg/mL,亚胺培南、左氧氟沙星和阿奇霉素的最小抑菌质量浓度为0.125 μg/mL,头孢噻肟的最小抑菌质量浓度为0.061 25 μg/mL,该测定结果与药敏试验结果基本一致。以上结果表明,普通变形杆菌可导致养殖黑斑蛙发病和死亡,在生产中可使用氟苯尼考进行防控。
2025, 44(2):258-264. DOI: 10.13300/j.cnki.hnlkxb.2025.02.026
摘要:为探究四川某养殖场沼泽绿蛙(Rana grylio)暴发性高死亡率疾病的病因,对病蛙进行病理学检查和病原分离,并结合电镜观察、PCR检测和系统发育分析对分离病原进行鉴定。患病蛙主要病症为皮肤溃疡与四肢肿胀;剖检见肝、脾与肾肿大。组织病理学观察见肝、脾、肾与肠道等组织器官发生变性、坏死与炎症反应。接种病料的鲤鱼上皮瘤细胞25 ℃培养 4 d呈典型细胞病变效应,TCID50 为104.12/0.1 mL。电镜观察到大量正六边形、对角线直径约165 nm的病毒粒子呈晶格状排列。对内脏组织及接种细胞进行蛙病毒主要衣壳蛋白(major capsid protein,MCP)基因的特异性PCR检测,结果均为阳性。基于MCP基因全序列的同源性和遗传进化分析显示,分离病毒与蛙病毒属病毒相似性在99%以上,且属于FV3类群。以上结果表明分离病毒(TSL210813)为蛙病毒,是本次沼泽绿蛙疫病的病因。
2025, 44(2):265-275. DOI: 10.13300/j.cnki.hnlkxb.2025.02.027
摘要:针对现有链式纸钵育苗移栽机多为株距不可调的不断链移栽、无法满足大株距作物移栽需求的问题,以常规六边形截面链钵苗为试验对象,设计一种链钵育苗移栽机的取苗断链装置。在阐述取苗断链装置工作原理的基础上,通过工作过程理论分析,确定关键部件结构与工作参数取值范围。搭建试验台架进行单因素试验,以夹指开度、载苗滑槽倾角、栽植频率为主要试验因素,以取苗成功率、基质损失率为评价指标,开展三因素三水平正交组合试验,分析各影响因素对评价指标影响关系并进行优化。结果显示,当夹指开度52 mm、载苗滑槽倾角20°、栽植频率45 株/min时效果较优,在该参数组合下得出台架试验取苗成功率91.3%、基质损失率14.2%,土槽验证试验取苗成功率87.5%,基质损失率17.4%。
2025, 44(2):276-283. DOI: 10.13300/j.cnki.hnlkxb.2025.02.028
摘要:研究移栽期荸荠茎秆的力学特性可为实现移栽的机械化提供理论基础。以湖北省黄冈市团风县的鄂荠1号和大红袍荸荠茎秆为研究对象,利用TMS-PRO质构仪进行径向压缩、剪切和弯曲试验。结果表明,径向压缩试验时茎秆径向承受力从上往下依次增大,下部均值为4.0~4.1 N;搁置时间越长(4 h内),茎秆含水率越低,径向承受力越小;加载速率对径向承受力的影响不显著。剪切试验结果表明,茎秆下部剪切力最大,均值在120~165 N,剪切强度6 MPa左右。4 h的搁置时长对剪切力的影响不显著。弯曲试验结果表明,茎秆上部的抗弯刚度最小,均值在1.4×10-3~1.6×10-3 N·m2,中部的弯曲弹性模量最大,均值在290~405 MPa,下部的截面惯性矩最大,均值在33~35 mm4,且受力均明显高于上部和中部,其最大载荷的平均数值小于2 N。
2025, 44(2):284-292. DOI: 10.13300/j.cnki.hnlkxb.2025.02.029
摘要:为探究植保无人机喷施簕菜(Acanthopanax trifoliatus)叶面肥的可行性以及最佳作业参数组合,使用极飞P20-2019款四旋翼植保无人机开展簕菜叶面肥喷雾试验,设计3因素3水平正交试验,考察喷施含量、飞行速度、作业高度对喷雾质量、簕菜产量及叶片品质的影响。结果显示,飞行速度和作业高度对喷雾质量影响显著,雾滴沉积密度与沉积量呈现极强正相关;此外,喷施含量、飞行速度、作业高度对簕菜产量、簕菜叶片品质的影响显著。喷施含量为推荐含量的5倍、飞行速度为1.0 m/s、作业高度为2.0 m时,雾滴沉积密度为188.212 个/cm2,雾滴沉积量为0.269 μg/cm2。此时,植保无人机喷施簕菜叶面肥施肥效果最好,相较空白对照组簕菜产量提高27.46%、簕菜叶绿素含量提高33.23%。研究表明,使用植保无人机喷施高含量簕菜叶面肥可行。
2025, 44(2):293-300. DOI: 10.13300/j.cnki.hnlkxb.2025.02.030
摘要:为了能够以低成本的方式实现CO2的资源化利用,同时获得具有高价值的挥发性脂肪酸(volatile fatty acids,VFAs),利用厌氧污泥进行同型产乙酸菌的富集培养,并分别以葡萄糖、CO2和H2为底物,利用同型产乙酸菌的自养特性,探讨将CO2进行资源转化的能力以及顶空H2/CO2比例、碳源种类及pH值对同型产乙酸反应产物合成的影响。结果显示,高pH值有利于同型产乙酸菌利用H2/CO2混合气体进行自养反应,当pH=5、
2025, 44(2):301-310. DOI: 10.13300/j.cnki.hnlkxb.2025.02.031
摘要:针对如何精准地根据先验知识预测植物间的抑制与促进相互作用问题,构建基于植物间相互作用的异质网络,提出一种基于图神经网络的相互作用预测方法。该方法主要由表征学习器、作用识别器和类型分类器三大模块构成。表征学习器负责提取植物间相互作用特征,作用识别器与表征学习器共同预测植物节点之间是否产生相互作用,并对类型分类器施加干扰,以最大程度地获得在不同类型相互作用间可迁移的特征。类型分类器旨在准确区分植物间相互作用的类型,以避免受到作用识别器的干扰。最后,基于三大模块之间的相互对抗关系来增强对植物间抑制与促进相互作用类型差异的鲁棒性,从而有效应对目标植物间相互作用的预测问题。该方法在伴生植物数据集上的AUC、精确率(precision)和准确率(accuracy)的表现相较于现有的SEAL、GATNE、HeGAN、PME、SVM和RF方法中的最优方法SVM分别提高了7.74、1.61和8.62百分点,分别达到了92.00%、80.12%和86.21%。结果表明,该方法通过降低目标类型差异的干扰,可以精准地预测植物间的相互作用,可以应用于优化农业生产实践。
电话: 027-87287437,027-87287364
邮政编码: 430070
E-mail:hnlkxb@mail.hzau.edu.cn
地址: 武汉市洪山区狮子山街1号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25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