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第42卷第4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风景园林与气候变化专题
    • “双碳”目标背景下的风景园林行动: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亚太地区气候变化工作组专访

      2023, 42(4):1-6. DOI: 10.13300/j.cnki.hnlkxb.2023.04.001

      摘要 (520) HTML (52) PDF 0.00 Byte (143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全球气候变化与中国提出“双碳”目标的背景下,应充分发挥风景园林的积极作用。通过对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亚太地区气候变化工作组的专访,了解亚太地区各国风景园林应对“双碳”目标的切实行动,将弹性设计与低碳设计作为风景园林未来的发展目标,并对风景园林未来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 0+1
      • 1+1
      • 2+1
    • 促进公众参与气候变化应对的风景园林干预途径

      2023, 42(4):7-15. DOI: 10.13300/j.cnki.hnlkxb.2023.04.002

      摘要 (311) HTML (70) PDF 0.00 Byte (45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提升风景园林促进公众参与气候变化应对的关键作用效果,基于公众参与的“认知-情感-行为”3个过程维度和计划行为理论,提出了风景园林促进公众参与气候变化应对的干预途径框架,涵盖提升意愿-激发行动-长期投入3个层面的7项关键干预举措:在提升意愿层面,将气候变化信息融入多感官的公共空间设计和活动体系,利用空间要素模拟本土可能出现的气候变化影响,提升公众的气候变化认知和情感链接;在激发行动层面,营造快闪的低碳生活体验,开展参与式低碳营造;在长期投入层面,推动公众参与气候变化应对的政策保障,搭建社区自组织平台并拓展资金来源,完善应对行动的反馈机制,促进可持续的公众参与。结合我国国情,提出中国在促进公众参与气候应对方面未来需要重点开展的具体工作建议,主要包括3个方面:提升意愿阶段转变传统标语宣传方法,在规划设计中融入更多气候变化信息;激发行动阶段优先开展低成本的参与式低碳活动,促进公众参与度;长期投入阶段,在政府的引导下拓展资金和自组织平台搭建,并发展可持续的评估反馈。

      • 0+1
      • 1+1
      • 2+1
      • 3+1
      • 4+1
      • 5+1
      • 6+1
    • 适应与缓解:应对气候变化的21世纪人类世风景园林路径与策略

      2023, 42(4):16-22. DOI: 10.13300/j.cnki.hnlkxb.2023.04.003

      摘要 (249) HTML (47) PDF 0.00 Byte (50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健康的人居环境是人类社会一切发展的重要基石,但全球气候变化却使之深陷危机,“人类世”概念的提出为正确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奠定了科学的基础。风景园林作为连接人、场地和环境的一门学科,对激励和领导人居环境相关学科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危机起到极其关键的作用。为应对人类世时代风景园林的挑战,本文梳理了人类世风景园林的特征,指出作为人类世首要表征的气候变化给风景园林学带来的广泛影响,通过在气候变化、人类世和风景园林三者之间建立逻辑联系,深入归纳应对气候变化风景园林需要明确的主要目标,并总结出一些可行的解决路径和策略。

    • 风景园林应对气候变化的创新路径

      2023, 42(4):23-31. DOI: 10.13300/j.cnki.hnlkxb.2023.04.004

      摘要 (388) HTML (133) PDF 0.00 Byte (74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当前气候变化导致的自然灾害增加以及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风景园林发展带来了历史机遇,但风景园林在我国气候变化应对中的话语权仍显不足。为提升风景园林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学科地位,厘清风景园林在气候变化应对领域的责任和担当,探索风景园林气候设计的创新路径,本研究在综合分析国内外气候变化应对相关文献和政策措施的基础上,从气候变化的减缓和适应两个方面,考察了风景园林能够做出重要贡献的领域。结果显示,风景园林应该面向气候变化适应、灾害治理、碳达峰碳中和等国家需求,加强多学科的交叉融合,一方面通过气候积极性设计在城乡人居环境中固碳增汇、降低碳排放,另一方面通过景观规划设计适应气候变化,降低灾害风险,增强城乡韧性。风景园林气候设计的创新路径包括:标准化定向、空间化定量转向、生态完整性取向、多尺度面向以及教学改革创新。从以上结果可以看出,风景园林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大有可为,气候设计的创新探索可推动风景园林学科范式转型和创新发展,并为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中国方案。

      • 0+1
      • 1+1
      • 2+1
      • 3+1
    • 风景园林应对气候变化的实践与气候积极性设计方法

      2023, 42(4):32-41. DOI: 10.13300/j.cnki.hnlkxb.2023.04.005

      摘要 (458) HTML (83) PDF 0.00 Byte (537) 评论 (0) 收藏

      摘要:风景园林通过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可以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负面影响。为构建风景园林应对气候变化的方法体系,提升风景园林应对气候变化能力,进一步发挥风景园林在减少碳排放、提升生物多样性、缓解极端高温天气、培育具有复原力的社区等功能。本文在梳理国内外风景园林应对气候变化的理念和实践基础上,归纳出当前存在的三点不足:对气候变化复杂性认知不足、应对气候变化的理论与实践结合不够、实施保障机制欠缺。研究系统阐述了风景园林气候积极性设计的概念、特点、流程和方法及实施机制等,并构建风景园林气候积极性设计方法和技术体系。结果表明,针对气候变化的复杂影响,风景园林气候积极性设计应采取多策略组合应对和多目标协同的方法,构建相应的价值取向和实施机制,通过多方案比选和优中选优,以取得最为理想的实施效果,更好地发挥风景园林功能,进而促进风景园林学科发展。

      • 0+1
      • 1+1
      • 2+1
      • 3+1
      • 4+1
      • 5+1
      • 6+1
    • 气候变化视角下上海黄浦江滨水区洪涝风险评估与分区分策

      2023, 42(4):42-52. DOI: 10.13300/j.cnki.hnlkxb.2023.04.006

      摘要 (347) HTML (44) PDF 0.00 Byte (49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进一步降低河口城市滨水区因气候变化引起的洪涝灾害风险,提高城市抗洪能力,基于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关于风险的定义,按照危险性、脆弱性、暴露度构建洪水风险指数评估模型,选取11个评价指标,采用场景模拟与GIS空间叠加的方法计算洪水风险指数。选取上海市黄浦江滨水空间为研究区,并分别以2030年、2050年及2100年为时间节点进行情景模拟,进一步按照人口密度单因子进行叠加评价,通过情景模拟识别黄浦江滨水空间景观,更新“三区三策”。结果显示:根据黄浦江滨水区气候变化目标下洪水风险的空间格局,显示风险度等级逐年提高;在2050及2100年的场景模拟中,黄浦江上、下游两部分均显示了高洪涝风险段。采取抵抗(抗洪)策略的岸线逐年增长,对城市高密度人口区等区域威胁日益增大;采取疏散策略的岸线逐年增长,水岸的宜居性降低;采取共处(承洪)策略的岸线逐年减少,需要采取更多抵抗策略与疏散策略。根据气候变化视角下黄浦江滨水区洪涝风险分区分策,泛洪区位于宝山区以东及浦东新区西北角,黄浦江滨水空间需要采取后退疏散策略,实施人口疏散,规划“河口保护计划”,以及在中游松江区内进行生态湿地建设;抗洪区位于中心城区,滨水空间需要继续采取抵抗洪水策略,且风险日益扩大;承洪区位于大部分黄浦江滨水空间,可采取与洪共处策略,但潜力日益缩小。

      • 0+1
      • 1+1
      • 2+1
      • 3+1
      • 4+1
      • 5+1
    • 海平面上升叠加风暴潮风险下城市景观系统脆弱性评估:以广州为例

      2023, 42(4):53-63. DOI: 10.13300/j.cnki.hnlkxb.2023.04.007

      摘要 (389) HTML (38) PDF 0.00 Byte (47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系统评估海平面上升叠加风暴潮风险对城市不同类型景观的影响,以珠三角沿海城市广州市为研究区域,基于该地区土地利用和社会经济等数据,构建“敏感性-适应性”脆弱性评估框架,针对近期(2030年)、中期(2050年)和远期(2100年)3个不同时期海平面上升叠加风暴潮风险情景下广州城市景观系统的脆弱性特征进行评估。结果显示:从淹没范围和经济损失来看,未来不同风险情景下受淹没面积最大的是农业景观、公园绿地与湿地景观,而经济损失最为严重的是工业景观和商业与公共服务景观。从整体脆弱性空间分布来看,近期景观脆弱性较高的区域主要集中在广州中部的荔湾区、白云区和黄浦区,到中期和远期阶段,广州中部的海珠区景观脆弱性风险逐渐加剧。从各类景观脆弱性空间分布来看,与交通景观、居住区景观等其他各类景观相比,近期农业景观脆弱性程度偏高的区域最多,主要集中在广州南部的番禺区和南沙区;到中期和远期阶段,各类景观的脆弱性风险都有不同程度的加剧,其中,公园绿地与湿地景观脆弱性程度变化较为显著。研究结果表明,未来可以根据不同景观系统的脆弱性程度和空间分布特征,通过提升防御性设施建设、实施适应性技术以及加强合理利用土地等应对策略来降低该地区的受灾风险。

      • 0+1
      • 1+1
      • 2+1
      • 3+1
      • 4+1
      • 5+1
      • 6+1
      • 7+1
    • 武汉市极端气温与生态空间景观格局的影响指数及耦合特征

      2023, 42(4):64-73. DOI: 10.13300/j.cnki.hnlkxb.2023.04.008

      摘要 (412) HTML (53) PDF 0.00 Byte (51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解析气候变化与城市生态空间格局降温效应的变化特征及两者的协调机制,通过构建指标、函数模型、数理统计等方法对武汉市2000、2010、2020年的极端气温与具有降温效应的城市生态空间格局进行量化分析,结果显示:2000、2010、2020年的极端气温综合指数分别为10.752 5、21.888 2和3.257 5,城市生态空间景观格局综合指数分别为13 032.0、11 834.4和10 0186.5;与降温效应呈正相关的格局指数:斑块类型面积、斑块所占景观面积比例、斑块数量、斑块密度、最大斑块占景观面积比例、景观形状指数平均斑块面积、平均分维数、聚集度、结合度、邻近度在2020年数值相对早年偏小,表明武汉市生态空间的降温效应逐渐被削弱;2000、2010、2020年极端气温综合指数与城市生态空间格局综合指数的协调程度由中级协调逐降为严重失调,意味着武汉市生态空间的降温效应对极端气温的缓解作用逐渐降低。

      • 0+1
    • 多情景下的土地利用模拟与特征分析:以武汉市为例

      2023, 42(4):74-85. DOI: 10.13300/j.cnki.hnlkxb.2023.04.009

      摘要 (326) HTML (40) PDF 0.00 Byte (62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寻求国土空间最优碳减排路径,实现低碳绿色型国土空间格局优化,以武汉市作为案例区,采用线性规划与Markov模型,形成不同情景下武汉市2035年土地利用结构,将空间自相关效应融入到元胞自动机模型,模拟不同用地结构下的土地利用空间布局,分析未来不同用地结构与空间布局下的碳排放,提出低碳土地利用模式。结果显示:自然发展情景和经济优先情景下,建设用地和耕地面积有明显变动,总碳排放量分别增加8.25%和29.06%;低碳导向情景下,建设用地增速放缓,林地明显增加,总碳排放量增加5.46%。从空间形态上来看,自然发展和经济优先情景下的建设用地围绕中心城区向外扩张态势明显,远城区零散建设用地逐步合并;低碳导向情景下建设用地增加受限,远城区林地增加明显,多生态绿楔和生态廊道的全域生态框架逐步成型。以上结果表明,不同情景下的模拟结果均能表现不同发展策略对武汉市国土空间格局的影响,强调经济效益最大化的经济优先情景碳排放情况不容乐观,融入低碳理念的国土空间开发与保护新格局能够在实现绿色减碳目标的同时兼顾经济增长速度。

      • 0+1
      • 1+1
      • 2+1
      • 3+1
    • 基于遥感反演的江南水网地区城镇蓝绿空间格局对夏季降温的影响与尺度效应分析

      2023, 42(4):86-97. DOI: 10.13300/j.cnki.hnlkxb.2023.04.010

      摘要 (160) HTML (59) PDF 0.00 Byte (46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索提升江南水网地区城镇蓝绿空间格局降温效应的空间尺度差异性,提升城镇蓝绿空间的降温效应。以昆山市为例,利用遥感数据和辐射传输方程法进行地表温度反演,在市域和城区2个尺度下分别构建城镇蓝绿空间格局与夏季降温效应度量指标的相关性分析与增强回归树模型,揭示了江南水网地区影响夏季降温效应的城镇蓝绿空间格局关键因子及重要性排序,并对比研究其降温效应的空间尺度差异性。结果显示:市域尺度下,蓝绿空间格局对夏季最高地表温度影响的相对贡献率高于10%的指标有4个,影响程度依次为:水体形状指数>蓝绿空间占比>滨水绿地宽度>水体聚集度;蓝绿空间格局对冷岛强度影响的相对贡献率高于10%的指标有3个,影响程度依次为:滨水绿地宽度>水体形状指数>蓝绿空间占比。城区尺度下,蓝绿空间格局对夏季最高地表温度影响的相对贡献率高于10%的指标有5个,影响程度依次为:水体聚集度>水体平均斑块面积指数>绿地率>水面率>水体形状指数;蓝绿空间格局对冷岛强度影响的相对贡献率高于10%的指标有2个,影响程度为:绿地聚集度>蓝绿空间占比。研究表明,蓝绿空间格局特征与夏季降温的相关程度和贡献率水平均具有显著的尺度效应。

      • 0+1
      • 1+1
      • 2+1
      • 3+1
      • 4+1
      • 5+1
    • 基于局地气候分区的武汉市城市热岛时空分异特征

      2023, 42(4):98-106. DOI: 10.13300/j.cnki.hnlkxb.2023.04.011

      摘要 (196) HTML (69) PDF 0.00 Byte (72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精细化评估武汉市城市热岛时空分异特征以辅助气候适应性设计工作,基于局地气候分区(local climate zone,LCZ)体系对武汉中心城区气温进行观测,分析了连续3 a夏冬时段的6类建筑空间和3类自然空间热岛强度(urban heat island intensity,UHII)的时空分异,并探讨了不同LCZ类型的日平均UHII差异、逐时UHII变化及同种LCZ类内UHII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各LCZ在夏冬两季可保持稳定日平均UHII类间差异,其中建筑高度越高的LCZ类型其UHII越高,特别是开阔高层(LCZ 4)和开阔中层(LCZ 5),而稀疏树林(LCZ B)、茂密树林(LCZ A)、开阔低层(LCZ 6)和零散建筑(LCZ 9)总体保持0 ℃以下;UHII逐时变化方面,LCZ A与其他LCZ类型存在明显差异,日出后8 h范围内LCZ A表现为快速上升后下降,其他类型则呈快速下降后稳定上升趋势;单日内,各LCZ的UHII呈“夏强冬弱、昼弱夜强”的特性,其中LCZ 9与LCZ A能够长时间维持“城市冷岛”效应以缓解局部热环境,而LCZ 4是唯一夏冬两季UHII均保持在0 ℃以上的类型;具有中层高度特征的LCZ 2和LCZ 5表现出显著的类内UHII差异,同类LCZ位于城区中部地块受城市冠层通风阻碍的影响其UHII比城区边界地块高。研究结果表明,LCZ类间UHII差异在夏冬两季稳定存在,而LCZ类内UHII显著性差异主要受武汉城市空间结构的驱动,密集的中心城区由于通风效能低下和人为热排放频繁而更易于导致局部高温。

      • 0+1
      • 1+1
      • 2+1
      • 3+1
    • 武汉樱花花期对城市热岛效应的响应

      2023, 42(4):107-115. DOI: 10.13300/j.cnki.hnlkxb.2023.04.012

      摘要 (453) HTML (27) PDF 0.00 Byte (43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提升武汉樱花花期预报模型的准确度,更好地做好樱花花期预报工作,利用武汉大学樱园日本樱花树始花期观测资料及同期气象资料,分析武汉大学樱花花期对武汉城市热岛效应的时空响应特征。结果显示,武汉市城市热岛效应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明显增强,冬季城市热岛增温率和增温贡献率自1988年后显著增加;城市热岛效应在武汉中心城区最高,由城市核心区向近郊区蔓延辐射,北部的黄陂、新洲等地几乎不受热岛效应的影响;武汉樱花花期对冬季城市热岛效应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有明显响应,冬季平均气温5年滑动平均UHII每升高1 ℃,樱花始花期提前约2.8 d;位于市中心的汉口江滩、晴川假日酒店等赏花点为樱花最早开放的地区,较武汉大学花期提前1~2 d,东湖樱园、堤角公园等地则比武汉大学花期晚1~2 d。结果表明,城市热岛效应引起的温度升高提早了武汉樱花花期,强热岛效应区域的花期要早于弱热岛效应区域。

      • 0+1
      • 1+1
      • 2+1
      • 3+1
      • 4+1
      • 5+1
      • 6+1
    • 基于NDVI和EVI不同植被指数表征的粤港澳大湾区植被空间格局驱动因子影响力比较分析

      2023, 42(4):116-124. DOI: 10.13300/j.cnki.hnlkxb.2023.04.013

      摘要 (477) HTML (35) PDF 0.00 Byte (68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研究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和增强植被指数(enhanced vegetation index,EVI)的表征差异是否会造成有关植被研究的结果差异,分别在采用2005—2020年MODIS-NDVI、MODIS-EVI 2种不同遥感植被指数表征粤港澳大湾区植被空间特征的基础上,以同时期17个自然因子和人为因子作为驱动因子,通过地理探测器模型方法,计算各驱动因子对基于NDVI和EVI的植被空间特征的影响力。结果显示,虽然粤港澳大湾区南亚热带-热带植被在NDVI和EVI的表征下,其结果存在差异,但在不同植被指数下,通过地理探测器模型方法计算各驱动因子影响力量化及排序结果基本一致,未受不同植被指数表征差异的影响。在驱动因子中,土地利用类型、高程均是最主要驱动因子,对植被空间分布影响力均超过50%。因子之间均表现出双因子增强作用。土地利用类型协同人口分布因子对NDVI表征下的植被空间分布影响力最强;高程协同人口分布因子对EVI表征下的植被空间分布影响力最强。研究结果表明,虽然NDVI、EVI在表征植被覆盖特征方面存在差异,但是基于不同植被指数计算的驱动因子定量分析结果趋于一致。

      • 0+1
      • 1+1
      • 2+1
      • 3+1
      • 4+1
    • >作物遗传改良与栽培
    • 不同施氮处理下转Cry2A*基因水稻根系特性

      2023, 42(4):125-131. DOI: 10.13300/j.cnki.hnlkxb.2023.04.014

      摘要 (271) HTML (24) PDF 0.00 Byte (34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究转Cry2A*基因水稻品系根系特性,为抗虫转基因水稻的栽培调控提供技术支撑,通过盆栽试验,以常规粳稻与其转Cry2A*基因水稻品系、常规籼稻与其转Cry2A*基因水稻品系为试验材料,探究施氮、不施氮处理下转Cry2A*基因水稻品系的根系特性。结果表明:转Cry2A*基因水稻品系的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在成熟期不施氮处理下显著低于亲本对照,在施氮处理下与亲本对照无显著差异;KY(Cry2A*)的根系活跃吸收面积在花期显著高于亲本对照,而MH86(Cry2A*)的根系活跃吸收面积与其亲本对照无显著差异;与不施氮处理相比,施氮能显著提高KY(Cry2A*)的根直径,对MH86(Cry2A*)的根直径无显著影响。本研究结果表明,转Cry2A*基因水稻根系特性与其亲本之间存在一定差异,且这种差异在不施氮处理条件下更为明显。

      • 0+1
      • 1+1
      • 2+1
      • 3+1
    • 棉花秸秆腐解特征及其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2023, 42(4):132-139. DOI: 10.13300/j.cnki.hnlkxb.2023.04.015

      摘要 (410) HTML (51) PDF 0.00 Byte (46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讨还田的棉花秸秆腐解动态及不同还田量的棉花秸秆对小麦产量的影响,于2018-2020年冬小麦播种后,将棉花秸秆机械粉碎覆盖还田,设置全量还田(all stalk returning,AS)、半量还田(half stalk returning,HS)(移出一半秸秆后机械粉碎)、不还田(zero stalk returning,ZS)(移出全部秸秆)3个处理,分析不同还田量棉花秸秆的腐解、养分释放及其结构组分变化规律。结果显示,秸秆腐解速率表现为先快后慢,还田后20 d腐解最快,此后腐解速率逐渐下降;还田后170 d,2018-2019年半量还田和全量还田秸秆腐解率分别为73.4%和66.8%,2019-2020年分别为77.6%和60.4%。秸秆中不同结构组分的释放率存在差异,经过170 d腐解,棉花秸秆可溶性糖释放率为70.7%~81.38%,纤维素腐解率为57.3%~60.7%,木质素腐解率为44.1%~50.3%;秸秆N、P、K释放率也存在差异,N、P、K释放率分别为66.5%~74.7%、71.4%~80.5%和83.1%~87.9%。本研究结果表明,棉花秸秆还田增加了小麦有效穗数,进而提高小麦产量。可见,棉花秸秆还田有利于改善土壤养分状况,提高冬季作物(小麦)产量,其中以全量秸秆还田更好。

      • 0+1
      • 1+1
      • 2+1
      • 3+1
    • >园艺·林学
    • 我国柑橘栽培管理技术现状调查和发展思考

      2023, 42(4):140-149. DOI: 10.13300/j.cnki.hnlkxb.2023.04.016

      摘要 (435) HTML (29) PDF 0.00 Byte (67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解我国柑橘栽培管理技术现状,采用问卷方式对我国主要柑橘种植省(市)的306个种植主体就冬季清园、控草、肥水管理等技术进行调查。结果显示:96.7%的种植主体对橘园进行冬季清园,年均控草为3.2次、施肥4.9次、灌水6.7次和施药11.5次;采用除草剂、背负式割草机和手工方式控草的种植主体分别占57.5%、56.2%和47.4%,采用撒施和叶面喷施方式施肥的分别为65.5%和63.9%;53.1%和39.3%的种植主体采用管道浇灌和滴灌方式灌水,71.2%的种植主体采用管道方式施药,采用风送式机械施药的比例比较低(14.7%);仅有34.5%的种植主体的橘园会经常进行生长季节修剪,以纯人工修剪方式为主,占比达到86.6%。柑橘栽培管理技术应用与橘园面积、类型和分布有关:面积大或缓坡平地橘园年均控草和施肥次数、滴灌施肥的比例有比小面积或山地橘园多,但年均施药次数则相反;华中地区橘园灌水、施肥次数和成熟期撑果操作比例最少。另外,结合现状调查提出了柑橘栽培管理技术发展建议:一是需要持续重视符合时代需求的柑橘栽培管理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二是重视农艺农机结合的栽培技术和装备研发,三是轻简优质栽培技术和装备研发要注重系统性。

      • 0+1
      • 1+1
    • 红橘×枳杂交子代遗传多样性分析

      2023, 42(4):150-157. DOI: 10.13300/j.cnki.hnlkxb.2023.04.017

      摘要 (215) HTML (40) PDF 0.00 Byte (38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筛选集双亲优异性状的优良砧木,以柑橘主要砧木红橘(♀)×枳(♂)杂交F1代94个单株为试材,连续2 a对其落叶期及花期进行观测,并对结果率较高的37个单株的果实品质、种子单多胚性及萌发率等进行分析。结果显示:94个单株物候期与双亲相近,但单株间落叶期差异明显;子代群体果形更偏向于父本遗传,主要以卵圆形为主;子代群体平均单果质量为58.63 g,平均单果种子数为14粒,平均千粒重为153.73 g;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在10.7% ~ 16.5%,与母本无显著性差异,可滴定酸含量在2.00% ~ 5.56%,显著高于母本;果皮色泽主要有红色(偏向母本)和黄色(偏向父本)2种,子代群体中β-隐黄质的含量显著高于双亲,紫黄质、叶黄质和玉米黄质的含量介于双亲之间,而β-胡萝卜素在亲本和杂交后代果皮中含量则较低,其中紫黄质、叶黄质和β-胡萝卜素等物质含量呈现连续变化,具有数量性状特征;群体子代种子单胚与多胚类型接近1∶3,符合单基因控制模型。结果表明,子代单株3号、6号及24号兼具多胚、单果种子数多及萌发率高等特性,可作为候选优异砧木资源做进一步评价。

      • 0+1
      • 1+1
      • 2+1
      • 3+1
    • 基于无人机遥感的果园冠层氮素估算及空间分析

      2023, 42(4):158-166. DOI: 10.13300/j.cnki.hnlkxb.2023.04.018

      摘要 (611) HTML (30) PDF 0.00 Byte (49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快速准确地获取植株冠层氮素含量及空间分布特征,对大尺度的果园进行精准动态的管理,以宽行窄株小冠模式、宽行窄株篱壁模式和传统栽培模式3种栽培模式的120棵柑橘树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冠层氮素含量并提取无人机遥感影像多光谱数据中的纹理指数和植被指数,运用随机森林算法(RF)建立基于植被指数、纹理指数以及融合植被指数和纹理指数的柑橘冠层氮素反演模型,并比较融合植被指数和纹理指数的支持向量机(SVM)、BP神经网络算法(BP)和RF的模型反演精度。结果显示:在随机森林算法中,融合植被指数和纹理指数比单独的植被指数或纹理指数更能准确预测柑橘冠层氮素含量;植被指数训练集R2为0.710,测试集R2为0.430;纹理指数训练集R2为0.761,测试集R2为0.349;融合植被指数和纹理指数训练集R2为0.775,测试集R2为0.533。融合植被指数和纹理指数在SVM算法训练集R2为0.511,测试集R2为0.371;BP神经网络训练集R2为0.651,测试集R2为0.204。用融合植被指数和纹理指数的RF模型对3种栽培模式的柑橘园进行氮素反演,得到宽行窄株小冠模式的柑橘冠层平均氮素含量最高,其次为宽行窄株篱壁模式,传统栽培模式最低,氮素含量均值分别为31.33、30.20和27.82 mg/g。结合无人机遥感与融合植被指数和纹理指数的随机森林算法能够有效预测柑橘冠层氮素含量,可为大尺度柑橘果园定量施肥提供参考。

      • 0+1
      • 1+1
      • 2+1
      • 3+1
    • >资源与环境
    • 缓/控释肥研究进展及其应用

      2023, 42(4):167-176. DOI: 10.13300/j.cnki.hnlkxb.2023.04.019

      摘要 (353) HTML (201) PDF 0.00 Byte (1767) 评论 (0) 收藏

      摘要:随着绿色高效、集约化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缓/控释技术在农业生产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缓/控释肥的使用可以减少化肥对环境的污染、恢复土壤生态、提高化肥的利用率、降低人工成本,但是缓/控释肥的应用也存在一些不足。为促进现代农业健康发展,进一步了解缓/控释技术在农业集约化生产和农业科学研究、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实现化肥减施增效领域的进展,在调研文献的基础上,本文综述了近年缓/控释肥的发展、分类及制备方法及其应用进展,总结了缓/控释肥在应用中的优点和不足;同时针对缓/控释肥应用中的问题及对策进行了梳理,提出今后应围绕绿色材料开发、生产工艺和设备创新,开展缓/控释肥施用技术与评价体系的系统研究,形成缓/控释肥产业化技术集成与示范,研制出符合生产要求的高效、环保、低成本的缓/控释肥。

      • 0+1
      • 1+1
      • 2+1
      • 3+1
    • 紫云英与油菜间作模式下根系分泌物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2023, 42(4):177-184. DOI: 10.13300/j.cnki.hnlkxb.2023.04.020

      摘要 (263) HTML (40) PDF 0.00 Byte (46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揭示间作体系中土壤微生物对根系分泌物的响应机制,设计桶栽试验,于2020-2021年在江西农业大学科技园种植冬季作物,探索紫云英与油菜间作根系分泌物与土壤微生物群落变化的互作机制。结果显示,紫云英和油菜不同种植模式下根系分泌物特征差异明显,与单作紫云英相比,间作显著增加了单糖类化合物含量,降低神经递质类化合物含量。氨基酸、单糖、神经递质类等化合物与土壤微生物显著相关,其中,单糖类化合物与酸杆菌门、绿弯菌门等微生物呈显著正相关;神经递质类化合物与绿弯菌门、厚壁菌门、芽单胞菌门、蓝藻细菌等微生物呈显著正相关。紫云英单作(A)、油菜单作(R)和紫云英与油菜间作(AR)3种模式的相关性结果显示,油菜单作模式下分泌物与微生物的相关性和整体结果差异最大,同时,紫云英单作和油菜单作模式下单糖类化合物与酸杆菌、绿弯菌均没有显著相关性,而紫云英与油菜间作模式下单糖类化合物与酸杆菌、绿弯菌呈极显著正相关。紫云英与油菜间作模式中酸杆菌群落相对丰度显著高于紫云英单作,微生物覆盖度指数也显著大于紫云英单作。因此,根系分泌物很可能是紫云英和油菜间作改变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重要因素,单糖化合物在这个过程中发挥了主要作用。

      • 0+1
      • 1+1
      • 2+1
      • 3+1
      • 4+1
      • 5+1
    • 硫肥与磷肥联用对稻田土壤Cd有效性的影响

      2023, 42(4):185-191. DOI: 10.13300/j.cnki.hnlkxb.2023.04.021

      摘要 (294) HTML (45) PDF 0.00 Byte (41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究硫肥与磷肥联用对稻田土壤中镉(Cd)的钝化效果,采用土壤培养试验,研究了2种硫肥(硫磺和硫酸钠)与钙镁磷肥联用对稻田土壤中Cd有效性变化规律和Cd形态转化的影响,共设置6种处理:对照(CK)、钙镁磷肥(P)、硫磺(S1)、硫酸钠(S2)、钙镁磷肥+硫磺(PS1)及钙镁磷肥+硫酸钠(PS2),并分析了土壤Cd有效性与有效硫、有效磷、pH及Eh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在土壤中施用不同钝化材料后,土壤有效Cd含量均明显降低,其中PS1处理有效Cd含量最低,较CK降低了49.8%;钙镁磷肥能够提高土壤pH值,较CK升高了0.39;硫磺能显著降低土壤Eh值,较CK降低了23.2%,并促进了SO42-向S2-的还原;硫磺和钙镁磷肥联合施用可以显著增加土壤有效磷的含量,与CK相比较,PS1处理土壤有效磷含量提高了81.9%;硫磺和钙镁磷肥联合施用,通过对Eh、有效硫和有效磷的调控,可协同促进土壤的可交换态Cd向残渣态Cd转化。研究结果表明,在缓解稻田Cd污染方面,硫磺和钙镁磷肥的联用具有潜在应用前景。

      • 0+1
      • 1+1
      • 2+1
      • 3+1
      • 4+1
    • 基于DNDC模型的玉米田土壤有机碳变化模拟预测

      2023, 42(4):192-198. DOI: 10.13300/j.cnki.hnlkxb.2023.04.022

      摘要 (231) HTML (48) PDF 0.00 Byte (46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揭示有机碳变化的关键影响因素并为北京地区实现固碳减排目标提供科学依据,利用北京怀柔区前桥梓村玉米田2016-2019年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SOC)实测数据对反硝化-分解模型(denitrification-decomposition model,DNDC)进行验证,选取气候、土壤及秸秆还田等主要影响因子对验证后的DNDC模型进行敏感性分析,模拟了2种典型浓度路径(RCP8.5、RCP4.5)下该农田未来(至2100年)土壤有机碳变化情况。结果显示:经过校验后的DNDC模型可较好地模拟该玉米田SOC变化;初始有机碳含量及秸秆还田率是SOC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RCP8.5及RCP4.5下SOC含量增加明显,土壤碳库在2100年达到平衡,2100年有机碳含量分别达到27.70、29.03 g/kg,分别较初始有机碳含量上升197.85%和212.15%。结果表明,DNDC模型可用于该研究区玉米田有机碳变化预测,该农田持续采用当前施肥和秸秆还田管理方式可实现土壤持续固碳。

      • 0+1
      • 1+1
      • 2+1
    • >动物科学·动物医学
    • Ifitm1基因在小鼠卵泡发育与排卵过程中的功能及相关调控机制

      2023, 42(4):199-206. DOI: 10.13300/j.cnki.hnlkxb.2023.04.023

      摘要 (400) HTML (47) PDF 0.00 Byte (40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深入了解哺乳动物卵泡发育的机制,对小鼠卵巢颗粒细胞中干扰素诱导的跨膜蛋白1(interferon-induced transmembrane protein 1,Ifitm1)基因进行超表达和抑制表达分析,通过流式细胞术、荧光定量PCR、EdU法及western blot分析Ifitm1对小鼠颗粒细胞生长的影响及对小鼠排卵相关基因表达的调控作用,并用相关通路抑制剂处理颗粒细胞,探究Ifitm1影响小鼠卵泡发育及排卵的相关机制。结果显示,在小鼠卵巢颗粒细胞中成功地超表达和抑制表达了Ifitm1基因,干扰 Ifitm1基因表达使细胞周期蛋白Ccnd1表达降低了63.5%,G0/G1期细胞占比也下降,使细胞阻滞在G2/M期,从而抑制颗粒细胞增殖;干扰Ifitm1基因还导致排卵标记基因LhrEregCyp19a1表达水平提高了1.95~6.76倍(P<0.05),并抑制PI3K/AKT信号通路上关键蛋白p-AKT(Ser473)的表达,而阻断PI3K/AKT信号通路后再抑制Ifitm1基因表达,LhrEregCyp19a1的mRNA水平则未出现明显改变,说明Ifitm1基因通过抑制PI3K/AKT信号通路活性影响排卵。以上结果表明,Ifitm1基因通过PI3K/AKT通路介导在小鼠颗粒细胞生长以及卵泡排卵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 0+1
      • 1+1
      • 2+1
      • 3+1
      • 4+1
    • 不同光谱对大口黑鲈仔鱼生长性能、抗氧化和免疫功能的影响

      2023, 42(4):207-214. DOI: 10.13300/j.cnki.hnlkxb.2023.04.024

      摘要 (260) HTML (45) PDF 0.00 Byte (53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究适合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仔鱼培育的最佳光谱,于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模式下设立全光谱组、红色光组、绿色光组和蓝色光组4个试验组,通过对比大口黑鲈仔鱼的趋光行为、生长性能,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溶菌酶(LZM)、碱性磷酸酶(AKP)活性,分析谷胱甘肽(GSH)和丙二醛(MDA)含量,以及生长激素(gh)、类胰岛素生长因子1(igf-1)、促甲状腺激素(tsh)、热休克蛋白70(hsp70)、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因子(crf)、半胱天冬酶3(caspase3)等基因的相对表达水平,筛选适宜大口黑鲈苗种培育的光谱范围。结果显示:全光谱组、绿色光组、蓝色光组仔鱼的终末体长体质量、特定生长率、增重率及LZM活性均显著高于红色光组,而MDA、GSH含量及SOD、CAT活性均显著低于红色光组;全光谱组和绿色光组仔鱼AKP酶活性及生长基因ghigf-1tsh的mRNA表达均显著高于红色光组,而应激相关基因hsp70crfcaspase3 mRNA表达均显著低于红色光组和蓝色光组;全光谱组仔鱼存活率显著高于其余各组,并表现出较好的集群趋光行为。结果表明,全光谱光源最有利于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模式下的大口黑鲈苗种培育。

      • 0+1
      • 1+1
      • 2+1
      • 3+1
      • 4+1
      • 5+1
    • 饲料蛋白水平对鳜生长、消化和代谢的影响

      2023, 42(4):215-224. DOI: 10.13300/j.cnki.hnlkxb.2023.04.025

      摘要 (379) HTML (37) PDF 0.00 Byte (46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确定不同规格的鳜(Siniperca chuatsi)对饲料蛋白水平的需求,以G1、G2、G3规格的初始体质量分别为(11.58±1.34)、(94.77±2.59)和(245.26±3.59) g的鳜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蛋白水平饲料对其生长性能、饲料利用率、形态指标、消化酶活性、抗氧化能力和氨氮排泄的影响。结果显示,G1和G2组鳜特定生长率、终末体质量和增重率均在蛋白水平为500 g/kg时最高,但G3组鳜在饲料蛋白水平为450 g/kg时达到最大值;饲料系数则呈现出相反的变化趋势。特定生长率折线回归模型结果显示,3种规格鳜的最适蛋白需求分别为497.1、451.9和446 g/kg。G1和G2组鳜摄食低蛋白水平(350 g/kg和400 g/kg)饲料时存活率均显著低于其他各组,但饲料蛋白水平对G3组鳜的存活率无显著影响。G1和G2组鳜肥满度、肝体比和脏体比与饲料蛋白含量呈负相关(P<0.05)。随饲料中蛋白含量升高,G1和G3组鳜对饲料干物质的表观消化率均先上升后趋于稳定,而G2组鳜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在一定的蛋白水平范围内,3种规格的鳜粗蛋白表观消化率与饲料中蛋白含量呈正相关(P<0.05),在蛋白水平为500 g/kg时达到峰值,随后保持不变;前肠胰蛋白酶活性有着相似的变化趋势。3种规格的鳜肝脏中的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活力随饲料蛋白含量的增加而明显增高(P<0.05)。其氨氮排泄率均在摄食后6 h达到高峰,并随着饲料蛋白水平的提高均显著增加;饲料蛋白水平为550 g/kg和600 g/kg时,G3组鳜的氨氮排泄率显著高于G1组。以上结果表明,饲料蛋白含量对3种规格鳜的生长性能及消化、代谢指标均有明显的影响,确定最适蛋白需求量才能达到最理想的鳜健康养殖效果。

      • 0+1
      • 1+1
    • 草鱼神经肽Y受体对神经肽Y的响应机制及信号通路探究

      2023, 42(4):225-235. DOI: 10.13300/j.cnki.hnlkxb.2023.04.026

      摘要 (518) HTML (40) PDF 0.00 Byte (92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究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神经肽Y(neuropeptide Y,NPY)与神经肽Y受体(NPY receptor,YR)的相互作用及信号传递机制,对草鱼YR的基因结构、组织表达和细胞信号传导途径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在草鱼基因组中获取了7个YR基因的序列,分别为Y1RY2RY2-2RY4RY7RY8RaY8Rb。对草鱼YR进行同源性分析,发现7个YR编码的氨基酸序列在硬骨鱼类中高度保守。组织表达结果显示,草鱼YR主要在中枢组织表达,但也可以位于外周组织,包括眼睛、鳃和肠道。NPY可以激活人胚胎肾细胞(HEK293t)中Y2RY4RY8Rb的表达,Y2R与cAMP/PKA信号通路偶联;Y4R与MAPK/ERK信号通路偶联;而Y8Rb可激活cAMP/PKA和MAPK/ERK 2条信号通路。脑室注射NPY可引起Y1RY2RY4RY8Rb表达量显著升高。研究结果表明,草鱼Y2R、Y4R和Y8Rb具有功能性,能够有效传递信号,NPY的作用很可能由这些受体介导。

      • 0+1
      • 1+1
      • 2+1
      • 3+1
      • 4+1
      • 5+1
      • 6+1
      • 7+1
      • 8+1
    • 基于贝叶斯与元学习的氨氮浓度预测模型优化

      2023, 42(4):236-243. DOI: 10.13300/j.cnki.hnlkxb.2023.04.027

      摘要 (189) HTML (37) PDF 0.00 Byte (351)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小样本数据下氨氮浓度模型预测精度不高、收敛速度较慢的问题,采用长短期记忆网络(long short-term memory,LSTM)建立氨氮浓度预测模型,并利用贝叶斯优化算法和元学习机制对模型进行优化。其中贝叶斯优化算法用来优化预测模型的超参数,同时给出模型参数的初始值,再使用Meta-LSTM算法学习模型梯度并允许优化器之间进行参数共享和更新,最终实现对氨氮浓度预测模型的优化。将该方法与LSTM、GRU和RNN模型进行对比试验,结果显示,研究所建模型对氨氮浓度预测的均方根误差、平均绝对误差和均方误差分别为0.027 6、0.023 9和0.000 76,均优于其他预测模型。表明基于贝叶斯和元学习的氨氮浓度预测模型对小样本数据建模有效,可以实现网络快速收敛,精度满足水产养殖中氨氮浓度预测需求。

      • 0+1
      • 1+1
      • 2+1
      • 3+1
      • 4+1
      • 5+1
      • 6+1
      • 7+1
    • >食品与农业工程
    • 生物技术合成番茄红素的研究进展

      2023, 42(4):244-253. DOI: 10.13300/j.cnki.hnlkxb.2023.04.028

      摘要 (334) HTML (146) PDF 0.00 Byte (152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番茄红素作为一种高价值类胡萝卜素,具有抗氧化、清除人体自由基、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等生理功能,被广泛应用于食品、药品等领域。目前番茄红素主要来源于天然番茄提取,产能不足导致其市场应用受限。而以合成生物学为代表的生物技术为番茄红素的工业生产带来了曙光。本文基于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总结了番茄红素的理化性质、生理功能和生产方法,重点分析了当前利用生物技术生产番茄红素的代谢工程改造策略、发酵和提取方法的最新研究进展,并对目前番茄红素的合成生物学研究现状进行系统梳理,最后对未来生物技术生产番茄红素的研究方向及存在问题提出展望,旨在为番茄红素的生物合成技术研究提供参考。

      • 0+1
      • 1+1
      • 2+1
    • 鲢和青鱼转谷氨酰胺酶诱导下肌球蛋白凝胶特性的研究

      2023, 42(4):254-261. DOI: 10.13300/j.cnki.hnlkxb.2023.04.029

      摘要 (137) HTML (36) PDF 0.00 Byte (33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究不同品种淡水鱼转谷氨酰胺酶(transglutaminase,TGase)对肌球蛋白凝胶特性的影响,以鲢和青鱼肌球蛋白为试验对象,分别测定鲢转谷氨酰胺酶(silver carp transglutaminase,STG)和青鱼转谷氨酰胺酶(black carp transglutaminase,BTG)作用下肌球蛋白在低温凝胶化后溶解度、蛋白聚集、流变学特性、穿刺特性和微观形貌的变化。结果显示:与未加酶组相比,添加2种TGase后均可催化鲢或青鱼肌球蛋白交联形成更多的ε-(γ-Glu)-Lys异肽键,导致肌球蛋白重链(myosin heveay chain,MHC)的聚集程度增加,蛋白浊度值及平均粒径显著增大(P<0.05),肌球蛋白凝胶的弹性模量(G')明显增大,凝胶破断力和破断距离显著提升(P<0.05),蛋白网络结构增强。在提升同种肌球蛋白凝胶特性方面,BTG的催化交联作用强于STG;而BTG的比酶活(12.67 U/mg)低于STG的比酶活(14.34 U/mg),且无论是否添加TGase,青鱼肌球蛋白的凝胶特性始终高于鲢肌球蛋白。综上,不同品种淡水鱼糜凝胶特性的差异并非主要由TGase的活性差异所导致,而与其肌球蛋白的来源密切相关。

      • 0+1
      • 1+1
      • 2+1
      • 3+1
      • 4+1
      • 5+1
      • 6+1
    • 基于YOLO-ODM的温室草莓成熟度的快速检测

      2023, 42(4):262-269. DOI: 10.13300/j.cnki.hnlkxb.2023.04.030

      摘要 (435) HTML (367) PDF 0.00 Byte (72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解决温室环境下草莓果实快速准确识别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改进YOLOv5s的草莓成熟度检测方法。在主干中引入Shuffle_Block作为特征提取网络,从而实现模型轻量化。同时,在颈部结构中使用全维度动态卷积模块(omni-dimensional dynamic convolution, ODConv),以提高网络对草莓目标的信息挖掘能力,降低计算量,并进一步实现轻量化。结果显示,改进后的YOLO-ODM(YOLO with ODConv module)模型的平均精度均值达97.4%,模型体积是7.79 Mb,在GPU上的单张平均检测时间仅11 ms,浮点运算量为6.9×109。与原网络相比,轻量化的YOLO-ODM方法在提高检测精度的同时,模型大小缩减43%,浮点运算量降低52%。以上结果表明,该轻量化方法可快速准确地对温室环境下草莓果实的成熟度进行检测,实现草莓的生长状态监测。

      • 0+1
      • 1+1
      • 2+1
      • 3+1
      • 4+1
      • 5+1
    • 菱角离散元粘结参数标定与剪切试验

      2023, 42(4):270-278. DOI: 10.13300/j.cnki.hnlkxb.2023.04.031

      摘要 (393) HTML (46) PDF 0.00 Byte (466)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菱角(Trapa bispinosa Roxb.)脱壳初加工装备设计与仿真分析时缺乏有效的离散元模型问题,开展菱角粘结离散元参数标定与样机试验工作。采用三维反求技术获取菱角轮廓模型,测取菱角本征参数及基本接触参数,得到菱角平均剪切力为352.95 N,并以此为标定目标,采用EDEM软件中的Hertz-Mindlin with bonding模型建立菱角离散元模型,通过单因素试验筛选粘结参数标定范围,由二水平析因试验、最陡爬坡试验筛选显著因素及其标定区间,设计响应面试验求解粘结参数,确定离散元模型中的最优粘结参数组合,开展旋转剪切仿真试验及样机验证试验。结果显示:仿真得到的菱角脱壳剪切力为352 N,与实际误差为0.269%;菱角剪切刀具为矩形,转速230 r/min时,剪切力最小值为93.20 N,与预测值92.99 N的误差为0.215%;样机试验中矩形刀具在转速为230 r/min时各项性能指标最优,表明建立的菱角离散元模型可靠。

      • 0+1
      • 1+1
      • 2+1
      • 3+1
      • 4+1
      • 5+1
      • 6+1
      • 7+1
      • 8+1
      • 9+1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