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第41卷第3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乡村活力与生态宜居专题(主持人:朱春阳 姚崇怀)
    •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与乡村振兴:共现与融合

      2022, 41(3):1-10. DOI: 10.13300/j.cnki.hnlkxb.2022.03.001

      摘要 (1280) HTML (0) PDF 1.58 M (55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把握乡村振兴背景下国土空间生态修复领域研究的重点方向,并对我国乡村振兴生态修复规划、实践以及未来相关研究提供参考,采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对中国知网2004—2021年以乡村振兴背景下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为检索主题得到的830篇期刊文献绘制知识图谱,并基于文献计量结构总结了中国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与乡村振兴的图谱共现关系。通过系统梳理乡村三生空间-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国土空间综合整治的衔接融合关系,明确未来应着力强调人地系统耦合的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新阶段,提出基于乡村三生空间视角,从生产-生态、生活-生态、人类福祉-生态等方面探索乡村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实施路径与技术集成模式。基于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新思维完善乡村三生空间动态的系统观,在提升人类生态福祉的基础上,推动生态修复向高级阶段发展,持续推进落实生态文明建设与乡村振兴重大战略。

    • 我国数字乡村研究前沿热点与建设特征分析

      2022, 41(3):11-19. DOI: 10.13300/j.cnki.hnlkxb.2022.03.002

      摘要 (481) HTML (0) PDF 650.18 K (48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给我国数字乡村后续理论研究和建设实践提供参考,本研究采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使用CiteSpace软件对2016―2021年CSSCI来源期刊上有关数字乡村研究的804篇文献绘制了知识图谱,并基于文献计量结果对数字乡村核心知识元素、前沿热点和话域主题展开了深入分析。结果显示,我国数字乡村研究和建设实践具有四大特征,即以历史任务为主线、数字信息技术为依托、经济建设为重心和多维领域共同发力。从数字乡村研究力量、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和重点任务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展望,并对数字乡村建设实践提出了6条系统性对策建议,即拓宽乡村数字化振兴路径;打造乡村良好数字生态环境;提高数字农业建设质量与效益;强化乡村数字经济新业态;提升乡村数字治理绩效;坚持多维领域纵深推进。

    • 平原河湖地区乡村空间的半网络活力结构模式研究

      2022, 41(3):20-26. DOI: 10.13300/j.cnki.hnlkxb.2022.03.003

      摘要 (637) HTML (0) PDF 2.67 M (37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快速城镇化时期,人口收缩的乡村空间结构变得越发单一化、线型化,从而导致结构可承载的社会交往活力降低,难以满足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空间社会、经济、文化可持续发展的需求。本研究借鉴空间活力结构的相关理论与方法,识别传统乡村空间的活力结构类型,发现传统乡村具有节点众多、层间交叠、中度关联的半网络特征,以此构建激发乡村活力的半网络结构模式,并利用该模式通过完善节点构造、巧设跨级交叠、实现中度关联等方式重塑三产融合示范村的结构活力。希冀半网络活力结构模式能推动平原河湖地区的乡村振兴建设。

    • 基于乡情视角的闽南乡村景观意象评估

      2022, 41(3):27-34. DOI: 10.13300/j.cnki.hnlkxb.2022.03.004

      摘要 (624) HTML (0) PDF 1.36 M (45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构建乡村景观意象评估模式以理解乡村景观消逝的症结,基于乡情构建景观意象评估的初步体系,使用模糊德尔菲筛选评估因子,并以闽南乡村为例,通过问卷评测各因子,再采用多准则折衷评估法评估闽南乡村景观意象。结果表明,在视觉认知方面,自然性与生动性是闽南乡村最重要的景观要素;在乡村情感方面,依赖感与归属感是最需改善的目标。实证结果表明,提出的评估模式能明晰景观现状的优劣势,可为延续乡村景观意象提供参考依据。

    • 基于手机信令数据的合肥市郊区职住空间特征研究

      2022, 41(3):35-46. DOI: 10.13300/j.cnki.hnlkxb.2022.03.005

      摘要 (763) HTML (0) PDF 4.89 M (443)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郊区职住空间特征展开深入研究,是探索城乡功能空间关系的重要途径,对于化解城乡二元结构矛盾、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有重要意义。本研究聚焦安徽省合肥市郊区,利用覆盖市域范围的手机信令数据,识别郊区职住人口,开展郊区职住空间的分布格局与特征的可视化分析,进而以职住偏离指数、自足性指数和空间错位指数剖析不同空间尺度下的郊区职住空间匹配合理程度,讨论合肥市郊区与中心城区的职住关系。研究结果显示,合肥市郊区以居住功能为主导,职住空间分布总体呈现不均衡状态;仅少数远郊乡镇的职住一体化程度较高;大多数近郊乡镇街道职住功能不匹配,与中心城区存在职住功能互补关系。

    •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关键区域系统识别与修复

      2022, 41(3):47-55. DOI: 10.13300/j.cnki.hnlkxb.2022.03.006

      摘要 (900) HTML (0) PDF 2.69 M (53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基于生态系统问题诊断与生态安全格局构建,探索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关键区域识别与修复的方法路径。以武汉市蔡甸区为研究区域,从数量、质量、空间格局等3个方面系统诊断了生态系统的退化程度、退化类型及其空间分布。基于生态源地的识别,并以土地覆盖类型、距离水源距离、植被覆盖度、坡度、高程等5种因子构建生态阻力面,通过最小阻力模型识别潜在生态廊道,进而构建生态安全格局。在此基础上,综合生态系统问题诊断与生态安全格局需求,系统地辨识出了武汉市蔡甸区的生态保育区、自然修复区、人工修复区和生态廊道建设区。结果显示,共提取出1 901.52 hm2林地和水体作为生态源地,识别出18 168.12 m潜在生态廊道。从生态保育、自然修复、人工修复、生态廊道建设4个方面提出了对应的生态保护修复措施。

    • 土地利用转型影响下大别山区景观格局演变及驱动力研究

      2022, 41(3):56-68. DOI: 10.13300/j.cnki.hnlkxb.2022.03.007

      摘要 (739) HTML (0) PDF 3.44 M (4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城镇化的迅猛发展导致了土地利用形态与功能的转型,而这一转变在山区尤为明显。同时景观格局的变化是土地利用转型的突出标志,探究两者的关系对于山区土地利用及生态管理具有重要意义。以地处大别山区的安徽省六安市金寨县为研究对象,选取1999年、2009年和2019年3期遥感卫星影像数据,在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的技术支持下,采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景观格局指数对金寨县的景观格局演变特征进行定量分析,并利用主成分分析法研究金寨县景观格局演变的驱动力。研究结果显示:(1)1999―2019年,金寨县土地利用转型特征为生产用地向生活用地和生态用地转换,建设用地转换率最高,持续增长,耕地和未利用地面积呈降低趋势,林地和水域持续稳定增长;土地利用类型上,主要为耕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林地之间的转换;土地利用空间上,1999―2009年金寨县土地利用转换主要集中在中部地区,2010―2019年主要集中在东北部;(2)金寨县景观格局整体上破碎度增大,景观异质性、均匀度降低,不规则斑块增多,2010―2019年各景观类型间断分布,景观连通性下降;(3)金寨县的经济发展、产业水平、人口情况、生活水平和治理环境五个维度的驱动力综合作用导致了土地利用的转型与景观格局的变化。其中,社会经济发展为金寨县景观格局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人口与产业发展是次要驱动因素。

    • >养殖业高质量发展专题(主持人:何可)
    • 规模养猪户智慧农业技术采纳意愿的决定因素:基于互联网普及的视角

      2022, 41(3):69-78. DOI: 10.13300/j.cnki.hnlkxb.2022.03.008

      摘要 (548) HTML (0) PDF 915.01 K (36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推进智慧农业技术普及,本研究使用湖北省规模养猪户的调研数据,应用倾向得分匹配法(PSM)分析互联网使用对规模养猪户智慧农业技术采纳意愿的影响效应,并在此基础上应用Probit模型进行异质性和影响路径分析。研究发现:(1)互联网使用会显著提高规模养猪户对智慧生产技术、智慧管理技术、智慧服务技术和安全追溯技术的采纳意愿,且效应大小排序依次为智慧生产技术>智慧管理技术>安全追溯技术>智慧服务技术。(2)互联网使用对规模养猪户智慧农业技术采纳意愿的影响具有异质性:从年龄来看,新一代规模养猪户倾向于采纳智慧生产技术,老一代规模养猪户倾向于采纳余下3种技术;从学历来看,较之于高学历规模养猪户,互联网使用对低学历规模养猪户4种技术采纳意愿的影响均更大;从经营规模来看,小规模养猪户倾向于采纳安全追溯技术,大规模养猪户倾向于采纳余下3种技术。(3)使用互联网能够通过提高规模养猪户对智慧农业技术的技术认知和价值感知间接正向影响其采纳意愿。

    • “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农业领域立项项目布局分析

      2022, 41(3):79-86. DOI: 10.13300/j.cnki.hnlkxb.2022.03.009

      摘要 (829) HTML (0) PDF 1.29 M (69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是“十三五”中央财政科技计划改革的产物,已经逐步成为中国支持重大社会公益性研究、重大科学问题和重大共性关键技术的重要渠道。本文以 2016-2020年农业领域立项项目为研究对象,梳理七大农作物育种、化学肥料和农药减施增效综合技术研发、畜禽重大疫病防控与高效安全养殖综合技术研发、粮食丰产增效科技创新、智能农机装备、现代食品加工及粮食收储运技术与装备、林业资源培育及高效利用技术创新、农业面源和重金属污染农田综合防治与修复技术研发、绿色宜居村镇技术创新、蓝色粮仓科技创新、主要经济作物优质高产与产业提质增效科技创新等11个重点专项立项和项目分布情况,并选取畜禽重点专项,从项目申报评审、分领域立项、研究力量组成和趋势分析4个方面进行评述。进而从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密切产学研合作和实施专业化管理等方面提出建议和思考,旨在为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提高承担国家重大科研任务能力提供参考。

    • 中国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技术优化

      2022, 41(3):87-95. DOI: 10.13300/j.cnki.hnlkxb.2022.03.010

      摘要 (743) HTML (0) PDF 1.04 M (94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分析梳理了当下我国畜牧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关键性技术瓶颈,并借助2006—2019年畜牧业R&D投入与科技奖励成果进一步呈现了相应的研发现状与特征。研究发现,畜牧业科技成果总量呈现平稳态势,主要类型成果数量差异明显并具有阶段性波动特征,高校和农业科学院等机构是畜牧业科技成果研发主体,R&D投入与其产值不适配。基于畜牧业高质量发展中的科技瓶颈,提出需从加大畜牧业研发投入力度、提升畜牧业绿色技术创新水平、促进畜牧业机械化和信息技术的联动发展、构建技术协同创新体系等4个方面助力推进畜牧业科技优化,实现畜牧业高质量发展。

    • 中国淡水养殖业绿色发展:提质增效与未来路径

      2022, 41(3):96-106. DOI: 10.13300/j.cnki.hnlkxb.2022.03.011

      摘要 (904) HTML (0) PDF 972.67 K (96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实现水产养殖业“产品增质、渔民增收、产业变绿、水域生态优化”的政策目标,应用定性与案例分析法,从中国淡水养殖业的发展历程、养殖面积、养殖结构出发,阐述了质量安全问题,以大水面、池塘养殖以及“稻鱼共生”“虾稻共作”养殖模式为例,剖析了生态与经济效益。研究发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淡水养殖面积不断扩大、产品产量快速增长、养殖结构持续优化、养殖收入不断增加,但水体环境和产品质量问题阻碍了中国淡水养殖业的绿色发展。以典型的淡水养殖模式为例,分析了未来绿色健康养殖模式的生态和经济效益;为进一步推动3种典型模式“提质增效”,给出了未来绿色发展的路径:①大水面养殖需要尽快实现大水面功能分区、建立规范准则与加快产业融合;②池塘养殖模式需要加强池塘标准化改造、应用现代机械化设备与推广复合生态型与循环池塘养殖模式;③稻渔综合种养模式需要强化特色品牌、完善基础养殖设施与建设科技推广体系。

    • 养殖业绿色发展研究的热点领域及前沿分析

      2022, 41(3):107-114. DOI: 10.13300/j.cnki.hnlkxb.2022.03.012

      摘要 (469) HTML (0) PDF 734.57 K (35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给我国养殖业绿色发展后续研究提供可能的方向,利用CiteSpace软件对1998—2021年CNKI数据库中收录养殖业绿色发展研究领域的文献进行信息可视化分析,并对其研究热点及前沿进行梳理归纳。结果显示:养殖业绿色发展研究领域逐渐活跃;研究多以高校为核心形成科研体系,但机构团队间缺乏密切合作;养殖业绿色发展研究热点聚焦于养殖产品质量安全、养殖业生态环境、养殖业发展战略与模式三大方向;养殖业绿色发展研究中的主要关注点有:绿色发展、种养结合、生猪养殖、养殖户、水产养殖;前沿分析表明“生猪养殖”“种养结合”以及“经济效益”是未来的研究趋势;养殖业尤其是生猪养殖业如何转变发展方式、统筹经济和生态环境效益、种养结合实现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等问题仍需要继续探索,在未来依旧是极具价值的研究课题。

    • 低碳背景下畜牧业甲烷排放现状与减排策略研究

      2022, 41(3):115-123. DOI: 10.13300/j.cnki.hnlkxb.2022.03.013

      摘要 (1135) HTML (0) PDF 1.01 M (118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推动畜牧业甲烷减排进程以及实现畜牧业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数据支撑和科学依据,利用FAO数据库1961-2019年的长时序统计数据,分析了全球畜牧业甲烷排放量的变化趋势,结果发现:(1)1961-2019年,全世界各地区畜牧业甲烷估计排放量存在显著差异,并且总体呈不断上升趋势。(2)全球反刍动物甲烷排放量由1961年的6 804.79万t增加至2019年的10 352.91万t,分别占畜牧业甲烷排放总量的96.98%、97.51%;在不同品种反刍动物中,甲烷排放量前3位分别是肉牛、奶牛、水牛,其排放量分别由1961年的3 498.87万、1 861.56万、520.98万t增加至2019年的5 666.16万、1 996.04万、1 208.33万t。(3)印度、中国、巴基斯坦等国作为畜牧生产大国,牛、羊等反刍动物产量均排名世界前10位,其甲烷排放量也在不断增长,且增量多增速较快。在此基础上本研究提出了控制畜牧业甲烷排放的策略:在政策层面,建立畜牧业甲烷排放的统计数据与规范测算标准,对畜牧业温室气体排放征税或使其参与碳市场,建立奖励机制激励农户降低农场甲烷排放,加强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气候变化认知;在生产端层面,提高牧草质量,采取合理的放牧管理策略,添加饲料补充剂,优化遗传选育,提升畜牧粪污利用水平;在消费端层面,减少肉类和乳制品浪费和用植物性饮食减少或替代动物类饮食,多策并举减少畜牧业甲烷排放。

    • >作物遗传改良与栽培
    • 基于ADH3基因的野生大麦系统进化分析

      2022, 41(3):124-130. DOI: 10.13300/j.cnki.hnlkxb.2022.03.014

      摘要 (793) HTML (0) PDF 1.51 M (38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究大麦的遗传进化关系,选用91份来源于近东、中亚和我国西藏的野生大麦材料,基于乙醇脱氢酶Ⅲ基因(ADH3)对其进行系统进化分析。结果显示:近东野生大麦的单倍型个数(H=22)和遗传多样性(Hd=0.914,π=0.012 65)均明显高于西藏野生大麦(H=5,Hd=0.753,π=0.012 16)和中亚野生大麦(H=8,Hd=0.810,π=0.011 10)。91份野生大麦材料主要被分成2个类群(Ⅰ和Ⅱ),81%的近东野生大麦和80%的西藏野生大麦聚类于Ⅰ类群;91%的中亚野生大麦与少部分近东和西藏野生大麦混合聚类于Ⅱ类群。同时,群体结构分析进一步佐证了西藏野生大麦与近东野生大麦之间的亲缘关系更近,与中亚野生大麦的亲缘关系较远。该研究结果明确了近东、西藏、中亚野生大麦的遗传进化关系,可为研究栽培大麦的起源提供分子依据。

    • 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基因orf138、orf288的功能分析

      2022, 41(3):131-138. DOI: 10.13300/j.cnki.hnlkxb.2022.03.015

      摘要 (828) HTML (0) PDF 1.79 M (48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确定油菜ogu CMS不育基因orf138编码蛋白的毒性与雄性不育的关系以及hau CMS不育基因orf288的核心功能区域,对2个不育基因进行不同长度的截短,进行原核表达和拟南芥、油菜遗传转化。不育基因orf138截短研究结果显示,IPTG诱导后,转入含有跨膜螺旋的pET32a1-138和pET32a1-93的大肠杆菌生长受到了明显的抑制,而转入去掉跨膜螺旋的pET32a45-138的大肠杆菌生长不受影响,表明ORF138的毒性区域位于包含跨膜螺旋的N端;遗传转化结果证实PS∶Rfp13835-138和PS∶Rfp13845-138均不能引起拟南芥和油菜雄性不育,说明N端的毒性区域是ORF138引起植物雄性不育所必需的。不育基因orf 288不同长度截短的超表达载体拟南芥转化结果显示,PS∶Rfp288104-288、PS∶Rfp288134-288和PS∶Rfp288164-288的转基因阳性苗出现雄性不育表型,PS∶Rfp288194-288的转基因阳性苗则全部可育,初步证明orf 288的核心功能区域是orf 288164-288,ORF288的164-194 aa可能与hau细胞质雄性不育密切相关。

    • 萝卜花叶性状的遗传分析及基因定位

      2022, 41(3):139-145. DOI: 10.13300/j.cnki.hnlkxb.2022.03.016

      摘要 (726) HTML (0) PDF 1.82 M (39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筛选控制萝卜花叶性状的候选基因,以萝卜花叶品种J4和板叶品种WA构建F2分离群体,在F2群体中,选择20个花叶和20个板叶单株,分别构成花叶和板叶DNA混合池,分析花叶性状的遗传规律。结果显示:萝卜花叶性状受1对基因控制,且花叶对板叶呈不完全显性;结合集团分离分析(bulked segregant analysis,BSA)与简化基因组测序基因型分析技术(genotyping by sequencing,GBS),将花叶基因定位在R7染色体0.07~7.97 Mb区间内;通过萝卜全基因组与甘蓝型油菜全基因组的共线性分析发现,萝卜候选区间内0.87~1.32 Mb与油菜A10染色体的16.35~16.80 Mb存在很好的共线性;对共线性区段进行基因功能注释确认Rs390250(899 863~901 651 bp)为萝卜花叶的候选基因;该基因编码1个HD-ZipⅠ(the class I homeodomain leucine-zipper)转录因子,其位于第二外显子的非同义突变位点T425C会导致LZ(leucine zipper)结构域内保守氨基酸的改变,可能是导致叶形变异的关键位点。

    • >植物保护
    • 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和抗生素混合药剂对松材线虫病的防治效果

      2022, 41(3):146-156. DOI: 10.13300/j.cnki.hnlkxb.2022.03.017

      摘要 (887) HTML (0) PDF 1.99 M (40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进一步弄清细菌在松材线虫病中的作用,探明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和抗生素联合应用防治松材线虫病的效果,从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携带的细菌中筛选出能显著促进松材线虫存活、繁殖和加重病害发生的菌株,通过药敏试验,在30种抗生素中筛选出对病害相关细菌有较强抑菌活性的高效抗生素,研究甲维盐(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对松材线虫携带致病细菌的抑制作用,并将高效抗生素和甲维盐混合,采用浸渍法测定混合液对松材线虫的毒杀性以及采用灌根法测定混合液对6月生马尾松苗(Pinus massoniana)松材线虫病防治效果。结果显示,相比菌株AMA3-2和AMA3-3,菌株AMA3-1对松材线虫的存活、繁殖和病害发生方面具有更好的促进作用。环丙沙星和米诺环素对AMA3-1有较好的抑菌活性,而甲维盐对AMA3-1没有抑制作用。当混合液或甲维盐质量浓度为500 mg/L时,松材线虫的致死率可达80%以上。不同浓度的高效抗生素处理下,松材线虫的校正死亡率维持在较低水平(0.74%~2.43%)。当药剂质量浓度是500 mg/L时,在混合接种松材线虫和菌株AMA3-1前2 d及当天根施混合液、甲维盐和高效抗生素对松材线虫病的防治效果分别是50%、25%;33%、17%和17%、0%。结果表明,甲维盐或其混合液对松材线虫具有较高的毒杀作用,抗生素对其无明显的毒杀作用。一定条件下,甲维盐和抗生素混合,可提高松材线虫病的防治效果。

    • 百合病毒的高通量测序鉴定和RT-PCR检测

      2022, 41(3):157-163. DOI: 10.13300/j.cnki.hnlkxb.2022.03.018

      摘要 (665) HTML (0) PDF 1.15 M (40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明确百合在生产中被病毒侵染的情况,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云南、浙江等地的百合染病样品进行病毒鉴定,通过序列比对和拼接,获得了车前草花叶病毒(plantago asiatica mosaic virus,PlAMV)、百合斑驳病毒(lily mottle virus,LMoV)、大丽花花叶病毒(dahlia mosaic virus,DMV)、黄瓜花叶病毒(cucumber mosaic virus,CMV)、玄参花叶病毒(figwort mosaic virus,FMV)、玫瑰黄脉病毒(rose yellow vein virus,RYVV)、大丽花普通花叶病毒(dahlia common mosaic virus,DCMV)、木薯脉花叶病毒(cassava vein mosaic virus,CsVMV)等8种已知病毒和2种未知病毒的序列信息。对从云南、浙江、江西、上海、广东、湖南6个省(市)采集的48份百合样品进行了上述8种病毒的 RT-PCR 检测。结果显示,在百合样品中,DMV、RYVV、PlAMV和LMoV发生普遍,检出率均高于95%,FMV检出率高于85%,CMV检出率最低,且仅在云南省昆明市的样品中检出,而DCMV和 CsVMV未检测到。检测样品中百合病毒复合侵染率为100%,单一样品检测出3~6种病毒,共有6种复合类型,以云南省昆明市的百合病毒复合侵染情况最复杂,昆明的单一样品均有5~6种病毒感染。以上结果表明,所检测地区百合病毒的检出率和复合侵染率都较高,因此,在生产中应实时监控和检测百合植株的带毒情况,及早发现染病植株,防止病毒扩散和传播,以免造成经济损失。

    • >资源与环境
    • 拟无枝酸菌宿主构建及次级代谢基因簇异源表达

      2022, 41(3):164-172. DOI: 10.13300/j.cnki.hnlkxb.2022.03.019

      摘要 (660) HTML (0) PDF 1.89 M (41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将生长快、发酵时间短、遗传操作便捷的稀有放线菌拟无枝酸菌TNS106开发成异源表达宿主,通过同源重组将内源的瑞斯托霉素生物合成关键基因rpsA替换为ΦC31和ΦBT1噬菌体细菌附着位点attB,清除代谢背景并引入整合位点,得到菌株HXR1;将含有来自天蓝色链霉菌的放线紫红素基因簇或来自刺糖多孢菌的多杀菌素基因簇的质粒转到HXR1进行异源表达,检测发酵产物。结果显示,HXR1成功表达放线紫红素和多杀菌素;与红色糖多孢菌宿主LJ161相比,放线紫红素的产生提前1 d,产量提高1.3倍。拟无枝酸菌异源表达宿主HXR1可为从链霉菌和稀有放线菌中发现新的次级代谢产物提供有用的平台。

    • 内生砖红镰刀菌对番茄生长和抗病的影响

      2022, 41(3):173-180. DOI: 10.13300/j.cnki.hnlkxb.2022.03.020

      摘要 (591) HTML (0) PDF 2.39 M (42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究内生真菌砖红镰刀菌在番茄生长及抗病过程中的作用,使用1×107 CFU/mL砖红镰刀菌芽生孢子悬液浸根处理发芽的番茄,结果显示:处理50 d后番茄株高较对照组增加了1.15倍;叶绿素a、叶绿素b含量较对照组分别增加1.16倍和1.47倍;根系生物量较对照增加1.38倍;砖红镰刀菌处理组对番茄枯萎病的病情指数(45.16%)较对照组(74.15%)下降;浸根处理20 d时植物生长素合成关键基因SlYUC5、水杨酸合成关键基因SlICS1表达水平与未处理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处理30 及40 d后,SlYUC5表达水平较对照组相比表达显著上升,SlICS1表达水平较对照组显著降低;茉莉酸合成途径关键基因SlLOXD在20 d时表达水平较对照组显著下调38.73% (P<0.01),而在30 d时其表达量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40 d后,其表达量较对照组显著上调(2.33倍,P<0.01);试验组中植物抗性相关蛋白基因SlPR1a在20、30和40 d的表达量被显著上调了7.89倍、5.77倍和1.8倍(P<0.01)。 进一步用GFP标记菌株进行荧光定殖观察并通过qPCR法计算其定殖率,14 h后在番茄根系观察到镰刀菌菌丝存在,并随处理时间延长定殖率逐渐上升。综上,推测砖红镰刀菌能够通过内生定殖于番茄根系介导植物激素相关基因表达从而影响植株的长生发育和抗病。

    • >园艺.林学
    • 类胡萝卜素代谢途径基因变异导致园艺植物色泽差异的研究进展

      2022, 41(3):181-190. DOI: 10.13300/j.cnki.hnlkxb.2022.03.021

      摘要 (703) HTML (0) PDF 784.44 K (58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类胡萝卜素是园艺植物中广泛存在的次生代谢物和色素物质,在植物生长发育和观赏价值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它也是高价值的天然活性物质,对人体健康有益。因此,类胡萝卜素的代谢调控一直是园艺植物的研究热点。类胡萝卜素组分和含量的差异是造成园艺植物色泽和营养成分多样性的重要原因之一,解析优质性状形成的分子机制是进行定向改良的前提和基础。目前,植物类胡萝卜素代谢途径已明确,大量研究表明代谢通路上基因的启动子和编码区变异是造成类胡萝卜素代谢多样性的关键因素之一。本文对园艺植物类胡萝卜素变异遗传机制的研究策略、启动子和编码区的变异类型及变异对类胡萝卜素代谢的影响进行综述,为园艺植物类胡萝卜素的定向改良提供理论依据。

    • 鲜食番茄成熟过程中果实营养成分的动态变化

      2022, 41(3):191-199. DOI: 10.13300/j.cnki.hnlkxb.2022.03.022

      摘要 (829) HTML (0) PDF 1.83 M (78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究鲜食番茄生长期果实品质动态变化规律,指导栽培并确立适宜的采收期,以5个不同品种的鲜食番茄为材料,分析其成熟过程中果实色泽、硬度以及维生素C、可溶性糖、可滴定酸、番茄红素、矿物质含量等品质指标的动态变化。结果显示:果实成熟过程中,硬度由3 000~4 000 g降至1 000~2 000 g,果皮红色逐渐加深,番茄红素增加至0.016 mg/g左右,可溶性固形物、维生素C、葡萄糖、果糖含量都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规律,且在坚熟期达到最大值;糖酸比、可溶性糖含量总体呈逐渐上升的趋势;可溶性蛋白、可滴定酸、苹果酸含量则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同一品种的番茄在不同的生长期某些矿物质的含量也存在显著差异。结果表明,坚熟期为鲜食番茄最适宜的采收时期,坚熟期NT31番茄的糖酸比在7.5左右,果糖含量为15.0 mg/g,可溶性蛋白含量为17.0 mg/g,具备更高的营养价值和商品价值。

    • >动物科学.动物医学
    • 基于EMD与K-means的ILSTM模型在池塘溶解氧预测中的应用

      2022, 41(3):200-210. DOI: 10.13300/j.cnki.hnlkxb.2022.03.023

      摘要 (850) HTML (0) PDF 1.56 M (40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提高池塘溶氧量预测精度并改善预测结果滞后的情况,本研究提出基于经验模态分解(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EMD)与K-means聚类的改进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improved long short-time memory,ILSTM)模型。利用皮尔森相关性分析与主成分分析结合的方法对原始数据进行特征提取,对溶氧量进行EMD分解,将选出的环境参数与溶氧量各分量一起生成样本集,并对其进行K-means聚类。针对同类中不同分解分量建立相应ILSTM预测模型,并用网格搜索、五折交叉验证与早停法进行超参数选取。对未来1 h池塘溶氧量进行预测,并与LSTM、ILSTM、LSTM-SVR、EMD-LSTM、EMD-ILSTM模型进行对比试验。结果显示,ILSTM与LSTM模型相比,RMSE、MAE与MAPE分别下降了50.46%、63.20%与68.96%,证明ILSTM模型能缓解传统LSTM模型预测的滞后情况。EMD-ILSTM模型与ILSTM模型相比,RMSE、MAE与MAPE分别下降了53.22%、46.74%与38.19%,证明EMD算法能提高预测精度。EMD-KILSTM模型的RMSE、MAE、MAPE分别为0.109 9 mg/L、0.074 9 mg/L、9.327 8%,与EMD-ILSTM模型相比,分别下降了4.35%、7.42%与8.09%,证明K-means聚类能提高预测精度,并且EMD-KILSTM模型是对比模型中预测效果最好的模型。以上结果表明,EMD-KILSTM模型能从时间尺度与历史环境类别两个方面深度分析溶氧量的特征,拥有更高的预测精度与更好的泛化能力。

    • 斑点叉尾鮰IL-22基因克隆及对不同刺激物的响应

      2022, 41(3):211-220. DOI: 10.13300/j.cnki.hnlkxb.2022.03.024

      摘要 (622) HTML (0) PDF 1.83 M (42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究白细胞介素-22(interleukin-22, IL-22)基因编码序列(coding sequence, CDS)的分子特征以及在不同病原微生物胁迫下IL-22的响应情况,以斑点叉尾鮰为(Ictalurus punctatus)研究对象,采用PCR扩增技术对该序列进行克隆,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方法分析各组织分布以及不同诱导模式下IL-22 mRNA表达量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该序列CDS 长度为534 bp,编码177个氨基酸;氨基酸序列多重比对分析发现IL-22在鱼类进化中与脊椎动物保守性较高。qRT-PCR结果显示,IL-22广泛分布在斑点叉尾鮰的10个组织中,表达量在后肠中最高,心脏中最低。Poly(I:C)、LPS、PHA、PMA刺激斑点叉尾鮰肾细胞24~48 h后,Poly(I:C)和LPS刺激下IL-22呈上调反应,PHA、PMA刺激下IL-22呈下调反应;细菌、病毒注射实验以及溴氰菊酯浸泡鱼体的攻毒实验结果显示,鳃、皮肤、后肠、脾脏、中肾和头肾组织中IL-22表达量整体上调。上述结果表明,不同刺激下不同组织中IL-22表达模式具差异性,该基因可能参与黏膜和多种免疫反应且发挥关键作用。

    • 嗜水气单胞菌双组分系统FlrBC的功能探究

      2022, 41(3):221-228. DOI: 10.13300/j.cnki.hnlkxb.2022.03.025

      摘要 (672) HTML (0) PDF 1.19 M (36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明确双组分系统FlrBC在嗜水气单胞菌极生鞭毛合成、生物被膜形成及致病机制中的作用,通过同源重组法,以嗜水气单胞菌ZYAH72为野生菌株构建双组分系统FlrBC缺失株ΔflrB和ΔflrC,比较不同菌株鞭毛合成及游动性、生物被膜形成、胞外多糖分泌、细胞黏附以及抗全血杀伤能力差异。结果显示:与野生株相比,ΔflrB和ΔflrC仍能形成极生鞭毛,细菌游动能力无显著差异;而结晶紫染色发现ΔflrB和ΔflrC相较于野生株的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分别下降了27.2%和22.3%;刚果红检测结果显示,与野生株相比,ΔflrB和ΔflrC的胞外多糖分泌分别下降了18.4%和14.2%;实时荧光定量PCR的结果显示,flrBflrC的缺失不同程度抑制了鞭毛合成、生物被膜相关通路基因的表达;与草鱼肾细胞共孵育后,ΔflrB和ΔflrC的细胞黏附率与野生株相比分别下降了23.2%和18.2%;全血杀伤实验结果显示,ΔflrB和ΔflrC抗全血杀伤能力均显著减弱。以上结果表明,双组分系统FlrBC不是嗜水气单胞菌极生鞭毛形成所必需,但在细菌鞭毛形成组装和生物被膜形成中发挥调控作用,并且影响嗜水气单胞菌致病性。

    • >食品与农业工程
    • 臭氧气浮漂洗对鲢鱼糜挥发性成分的影响

      2022, 41(3):229-235. DOI: 10.13300/j.cnki.hnlkxb.2022.03.026

      摘要 (530) HTML (0) PDF 716.31 K (25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究臭氧气浮漂洗对鲢鱼糜的除腥效果,以鲢鱼糜为试验材料,采用电子鼻结合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法(HS-SPME-GC-MS)检测分析传统漂洗和臭氧气浮漂洗后鲢鱼糜的挥发性成分,寻找其腥味来源。结果显示:鲢鱼糜中共检测到24种挥发性物质。与传统漂洗鱼糜相比,经过臭氧气浮漂洗后,鱼糜中挥发性成分减少,己醛、庚醛、壬醛、癸醛、1-辛烯-3-醇等对鱼腥味贡献较大物质的相对含量皆有所降低, 而1-甲基-4-硝甲基-哌啶和5-甲基-2-苯基-吲哚等其他化合物并未被检测出。电子鼻的PCA分析结果与HS-SPME-GC-MS检测结果相一致。结果表明,使用臭氧气浮漂洗鱼糜相比传统漂洗可有效减轻鱼糜腥味,漂洗时间应控制在10~15 min。

    • 基于不同回收方法的肌浆蛋白对鲢鱼糜冻融稳定性的影响

      2022, 41(3):236-243. DOI: 10.13300/j.cnki.hnlkxb.2022.03.027

      摘要 (656) HTML (0) PDF 787.27 K (31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研究不同回收方法的肌浆蛋白对鲢鱼糜冻融稳定性的影响,分别通过加热法、酸偏移法和酸偏移-耦合壳聚糖絮凝法回收鲢鱼糜漂洗液中的肌浆蛋白,并将其添加至鱼糜中,测定鱼糜冻融循环过程中蛋白质冷冻变性、脂肪氧化及凝胶品质的指标。结果显示:添加不同方法回收的肌浆蛋白均能抑制鲢鱼糜冻融循环过程中盐溶性蛋白含量、Ca2+-ATPase活性和总巯基含量的下降以及表面疏水性的上升,其中加热法回收的肌浆蛋白抑制鱼糜蛋白质冷冻变性的效果最显著,经过9次冻融后仍能够对鱼糜蛋白质变性起到抑制效果。蛋白质羰基含量测定结果显示,肌浆蛋白的添加可以抑制鱼糜冻融循环过程中蛋白质氧化现象。而与空白组鱼糜相比,添加不同回收处理的肌浆蛋白的鱼糜,其硫代巴比妥酸值(TBARs)和pH值并没有显著变化。此外,随着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加,鱼糜凝胶品质会发生严重劣化,其中添加酸偏移-耦合壳聚糖絮凝处理的肌浆蛋白的鱼糜始终保持较好的凝胶质构性能。

    • 不同养殖模式对草鱼的营养与食用品质的影响

      2022, 41(3):244-251. DOI: 10.13300/j.cnki.hnlkxb.2022.03.028

      摘要 (774) HTML (0) PDF 611.58 K (44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究不同养殖模式对草鱼营养品质和食用品质的影响,选用2种养殖模式(普通池塘养殖和种植青草养殖)下的草鱼为材料,分析其肌肉品质(色度、质构、蒸煮损失)、营养成分(氨基酸和脂肪酸组成及含量)和特征风味(游离氨基酸、游离脂肪酸、核苷酸及其降解产物和挥发性风味物质)之间的差异。结果显示,与普通养殖草鱼相比,种植青草养殖草鱼肌肉的白度、质构特性和持水力均有所提高,提升了草鱼肉的色泽以及口感;且种植青草养殖草鱼肌肉中必需氨基酸和n-3、n-6系列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更高,使其营养品质更高;此外,种植青草养殖草鱼中带有异味的1-己醇、壬醛、1-辛烯-3-醇和辛醛含量显著低于普通养殖草鱼,鲜味氨基酸、甜味氨基酸等呈味氨基酸含量则更高,具有更佳的食用品质。结果表明,种植青草养殖草鱼的营养和食用品质更优于普通养殖。

    • 基于液体颗粒计数器的铜离子快速检测方法研究

      2022, 41(3):252-260. DOI: 10.13300/j.cnki.hnlkxb.2022.03.029

      摘要 (706) HTML (0) PDF 956.80 K (393)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水质中重金属检测方法存在操作复杂、检测周期长和检测成本高等问题,采用电阻法研制了液体颗粒计数器并结合点击化学法构建了重金属铜离子检测方法。通过建立颗粒粒径识别模型和颗粒计数模型,开发基于LabVIEW的颗粒计数软件,将聚苯乙烯微球作为检测探针、颗粒计数器作为检测平台,实现了水中铜离子的快速检测。结果显示,颗粒粒径识别相对误差小于5%,颗粒计数相对误差小于10%,说明颗粒计数准确度满足要求。铜离子浓度在10~1 000 μmol/L时,微球数量与铜离子浓度具有良好的线性相关性,平均回收率在87.85%~101.08%,检测限为2.29 μmol/L,检测时间约4 min。结果表明,相比常规的铜离子检测方法,基于电阻法液体颗粒计数器的铜离子检测方法具有操作简单、检测速度快、灵敏度高、检测成本低等优势。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