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年第31卷第1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作物遗传改良与栽培
    • 水稻GSK基因家族的鉴定及其对多种激素和逆境应答的表达量分析

      2012, 31(1):1-9. DOI: 1000-2421(2012)01-0001-09

      摘要 (1784) HTML (0) PDF 4.62 M (3132)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序列比对分析鉴定出9个GSK同源基因 (命名为OsGSK1-9),它们分布在水稻的6条染色体上。聚类分析表明预测的OsGSK蛋白和其他植物中的GSK蛋白可被分为4个亚组。通过实时定量PCR进一步分析了OsGSK基因家族的基因在水稻各种组织和器官以及在多种逆境胁迫和植物激素处理条件下的表达量。结果表明:大多数OsGSK基因在水稻全生育期都有较高的表达量并且受多种激素 (如脱落酸、生长素、油菜素内酯) 和逆境(如干旱和盐胁迫)胁迫诱导表达,表明OsGSK基因家族在水稻发育和逆境适应过程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 水稻穗形态建成基因PMM1的遗传分析与初步定位

      2012, 31(1):10-15. DOI: 1000-2421(2012)01-0010-06

      摘要 (1646) HTML (0) PDF 4.14 M (282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水稻粳稻品种中花11 T-DNA插入突变体库中鉴定了3个穗形态突变体,它们均表现为植株半矮、叶夹角变小、一次枝梗轮生、复粒、粒长变短、粒宽变宽等突变表型。基因双突变杂交F1表型考查证明这3个突变体为等位突变体,T-DNA标签共分离检测表明这3个突变体的表型与T-DNA插入无关。通过与籼稻品种珍汕97配置3个杂交组合,由经典的孟德尔遗传分离比显示,突变性状受1对隐性基因(panicle morphological mutant 1,PMM1)控制。采用基因图位克隆的方法,已将基因PMM1定位在第4染色体长臂上的RM3866-1和X4(InDel)标记之间,其两侧物理图距为147 kb左右。

    • 氮胁迫对水稻营养生长期氮代谢及相关基因表达量的影响

      2012, 31(1):16-22. DOI: 1000-2421(2012)01-0016-07

      摘要 (3344) HTML (0) PDF 1.07 M (708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对水稻品种日本晴进行0、1 h和1、3、7 d的缺氮胁迫,以及缺氮7 d后,恢复供氮生长2 h和1 d,研究氮素同化相关酶的基因表达及其活性的动态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缺氮胁迫下,根部NH4+、NO3-含量显著下降。短期缺氮胁迫下,地上部NR1、NR2、NiR2、GS2、Fd-GOGAT、GDH2、GDH3以及根部NR1、NR2、GDH4的表达量均有增加;随着缺氮胁迫时间延长,上述基因的表达量均大幅下降。缺氮胁迫下,植株GS、Fd-GOGAT、地上部NR和根部NADH-GOGAT的活性下降,地上部NADPH-GDH活性增加,根部NR、GDH活性先增加后下降,地上部NiR活性先下降后增加。植株缺氮7 d后,恢复供氮生长1 d时,NR、NiR、GS、GOGAT、GDH的基因表达量及活性基本趋于恢复正常水平,部分基因表达量有所增加。

    • 农杆菌介导的小麦转化体系的优化

      2012, 31(1):23-27. DOI: 1000-2421(2012)01-0023-05

      摘要 (1327) HTML (0) PDF 4.85 M (314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建立农杆菌介导的高效小麦遗传转化体系,分析比较了不同小麦栽培品种、不同培养处理条件下的愈伤诱导、分化及转化效率。结果表明:2个长江中下游主推小麦品种扬麦158和华麦13的幼胚愈伤诱导没有差异,但扬麦158形成的胚性愈伤多、分化率及转化率高于华麦13,是优良的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受体基因型。预培养20 d的愈伤转化率最高,高渗处理可进一步提高转化率。获得的T0、T1代转基因植株,经PCR分析鉴定,表明外源基因已经整合到小麦基因组中。

    • >微生物学
    • 冰岛硫化叶菌xpb基因缺失突变体的构建及遗传学分析

      2012, 31(1):28-33. DOI: 1000-2421(2012)01-0028-06

      摘要 (1575) HTML (0) PDF 1.16 M (307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在体内研究古菌核苷酸切除修复(nucleotide excision repair,NER)机制,利用基因敲除的方法,对泉古菌核苷酸切除修复机制进行研究,构建了冰岛硫化叶菌编码真核生物NER解旋酶XPB同源蛋白的基因xpb1和xpb2单缺失突变体,从而在体内分析xpb1和xpb2基因的功能。结果表明:基因xpb1或xpb2不是冰岛硫化叶菌存活的必需基因。表型分析发现,xpb1和xpb2基因单缺失突变体相较野生型菌株REY15A,对DNA损伤试剂4-NQO 4-硝基喹啉-1-氧化物(4-nitroquinoline 1-oxide,4-NQO)分别表现出轻微敏感性和不敏感性,暗示NER解旋酶功能在冰岛硫化叶菌体内存在多重冗余。

    • 百脉根离子通道蛋白Pollux与翻译延伸因子EF1A的相互作用

      2012, 31(1):34-38. DOI: 1000-2421(2012)01-0034-05

      摘要 (1540) HTML (0) PDF 2.02 M (271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酵母双杂交技术,以百脉根离子通道蛋白Pollux胞内结构域为诱饵,从百脉根AD-cDNA文库中筛选到与Pollux相互作用的多个阳性克隆,经DNA序列测定及NCBI数据库BLAST分析,其中有6个阳性克隆编码翻译延伸因子EF1A。进一步在大肠杆菌中表达与纯化Pollux和EF1A融合蛋白,通过Pull-down及Western杂交证实Pollux胞内结构域与EF1A的C-末端相互作用。

    • 超氧化物歧化酶与苏云金芽胞杆菌高温诱导产黑色素相关

      2012, 31(1):39-43. DOI: 1000-2421(2012)01-0039-05

      摘要 (1571) HTML (0) PDF 2.31 M (224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讨苏云金芽胞杆菌高温诱导产黑色素机制,利用含mini-Tn10转座子载体pIC333构建苏云金芽胞杆菌油松亚种4CA1,随机插入突变体库,以寻找相关调控基因。通过高温诱导筛选得到1株在42℃产黑色素减弱的菌株;克隆得到mini-Tn10中断基因的部分序列,通过测序及同源性比对分析,确定中断基因为超氧化物歧化酶基因sodA2。

    • >园艺.林学
    • 新型叶用芥菜细胞质雄性不育系0912A的花药发育特征

      2012, 31(1):44-49. DOI: 1000-2421(2012)01-0044-06

      摘要 (1400) HTML (0) PDF 13.03 M (25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石蜡切片方法,对叶用芥菜细胞质雄性不育系0912A及其保持系0912B的花药发育过程进行细胞学观察,以确定其花药败育的时期、方式和特点。结果表明:0912A不育系的败育形式多样,主要有花药发育受阻于孢原细胞分化期,无花粉囊的形成;部分花药在花粉母细胞期至单核小孢子期出现发育异常:有的花粉母细胞液泡化后浓缩解体,还有的花粉母细胞因绒毡层细胞径向肥大或液泡化而受挤压解体;有的花粉母细胞虽能进行减数分裂,但发育到四分体时期或单核时期细胞解体,花粉败育。同时对0912A的花器官形态进行观察,发现其雄蕊退化为细丝状,败育彻底。

    • 理化条件对新疆紫草毛状根培养及紫草素含量的影响

      2012, 31(1):50-54. DOI: 1000-2421(2012)01-0050-05

      摘要 (1662) HTML (0) PDF 956.35 K (279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发根农杆菌诱导的新疆紫草毛状根为试验材料,采用二阶段培养法,分别考察了NH4NO3、培养基、转速、温度、蔗糖对毛状根生长的影响及培养方式、酸水解酪蛋白对毛状根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毛状根在MS无铵液体培养基中生长速度较MS快了近1倍,第15天时毛状根的生长量达峰值,增殖8倍;在SH无铵培养基、转速为(120±5) r/min、温度为(25±1)℃时毛状根增殖倍数最大,为9.34倍。蔗糖质量浓度对毛状根的生长增殖影响不大;液体培养方式的紫草素及其衍生物含量(1.05%)远远高于固体培养(0.33%),是后者的3倍;添加0.5 g/L的酸水解酪蛋白的其紫草素及衍生物含量为1.29%,较对照(1.17%)增加了10.3%。本研究为今后利用新疆紫草毛状根规模化生产提供了理论依据。

    • >植物保护
    • 3种作物纹枯病菌生物学特性差异的比较

      2012, 31(1):55-61. DOI: 1000-2421(2012)01-0055-07

      摘要 (1476) HTML (0) PDF 946.35 K (2601) 评论 (0) 收藏

      摘要:较系统地比较了水稻、玉米和小麦3种作物纹枯病菌的培养性状及其在不同培养基、温度、碳源、氮源、pH值和光照条件下生物学特性的差异。结果表明:供试的3种纹枯病菌菌株在菌落生长速率、菌落和菌核颜色、菌核数量和菌核在培养皿的分布等方面均有明显差异; 水稻、玉米和小麦纹枯病菌在Czapek培养基上菌丝生长最快、产生的菌核最多,在Richard培养基上菌丝生长最慢,在WA培养基上产生菌核极少或无; 水稻和玉米纹枯病菌菌株生长温度范围为10~35 ℃, 最适温度为25~30 ℃,而小麦纹病菌枯菌株生长温度范围为5~30 ℃, 生长最适温度为20~25 ℃; 3种纹枯病菌菌株对供试碳源中的可溶性淀粉、蔗糖和葡萄糖能很好地利用,但水稻和玉米纹枯病菌菌株对甘露醇的利用能力最差,而小麦纹枯病菌菌株对乳糖的利用能力最差;硝酸钾、亚硝酸钠、硫酸铵、脲和L-亮氨酸5种氮源对3种纹枯病菌菌丝的生长影响不显著,但对菌核的形成有显著影响;3种纹枯病菌菌株在pH 4~10时均可生长和形成菌核,pH 6时生长最快、形成菌核较多。试验结果还表明,光照对3种纹枯病菌菌丝的生长影响无明显差异,但对菌核数量和颜色有显著影响。

    • 南方根结线虫和香蕉枯萎病菌4号生理小种对香蕉复合致病力的测定

      2012, 31(1):62-68. DOI: 1000-2421(2012)01-0062-07

      摘要 (1382) HTML (0) PDF 3.92 M (2261)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室内盆栽接种测试的方法, 测定南方根结线虫(Moidogyne incognita)和香蕉枯萎病菌4号生理小种(Fusarium oxysporum f.sp.cubense race 4)对香蕉2个感枯萎病品种(巴西蕉和大蕉)和抗枯萎病品种(农科1号)的复合致病力。结果表明: 对于供试的感病品种, 先接种南方根结线虫能显著减轻香蕉枯萎病的发病程度; 同时接种2种病原物和先接种香蕉枯萎病菌5 d后接种南方根结线虫能加重香蕉枯萎病的发展; 复合侵染能抑制南方根结线虫的种群数量, 其中先接种香蕉枯萎病菌和同时接种2种病原物对南方根结线虫种群数量抑制作用更大; 对于抗病的品种农科1号, 2种病原物的同时接种能导致香蕉对枯萎病抗性的部分丧失。

    • 紫外线照射对棉铃虫成虫几种同工酶的影响

      2012, 31(1):69-72. DOI: 1000-2421(2012)01-0069-04

      摘要 (1446) HTML (0) PDF 1.13 M (2522)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同工酶电泳的方法,研究了紫外(ultraviolet,UV)胁迫条件下对棉铃虫体内酯酶、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X)及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等同工酶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紫外线照射处理组酯酶同工酶谱带发生了质和量的变化,照射时间为30 min和60 min时,谱带E4、E9、E10增强,谱带E2、E8减弱,谱带E1、E5、E7、E11消失,新增了谱带E3、E6; 照射时间延长至90 min时,谱带E4、E9增强,谱带E2、E8减弱,谱带E1、E5、E7消失,新增了谱带E3、E6。紫外线照射处理下,棉铃虫POX同工酶谱带P5有所增强,CAT同工酶谱带的变化因照射时间不同而有所差异。与对照相比,紫外线照射处理组的C1谱带增强,但C2谱带在30 min时减弱, 60 min时恢复到对照水平, 90 min时与对照相比又有所减弱。

    • 7种杀虫剂对褐飞虱的毒力测定

      2012, 31(1):73-76. DOI: 1000-2421(2012)01-0073-04

      摘要 (1736) HTML (0) PDF 877.94 K (313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用4种生物测定方法测定了7种杀虫剂对越南九龙江褐飞虱种群的毒力。稻茎浸渍法测定结果表明: 7种杀虫剂对褐飞虱3龄若虫的毒力(LC50值)大小顺序为氟虫腈>吡蚜酮>噻虫嗪>噻嗪酮>毒死蜱>吡虫啉>叶蝉散; 点滴法测定结果表明: 5种杀虫剂对褐飞虱雌成虫的毒力(LD50值)大小顺序为噻虫嗪>氟虫腈>吡虫啉>毒死蜱>叶蝉散; 浸苗法测定结果表明: 7种杀虫剂对褐飞虱3龄若虫的毒力(LC50值)大小顺序为氟虫腈>吡蚜酮>噻虫嗪>噻嗪酮>毒死蜱>叶蝉散>吡虫啉; 药膜法测定结果表明: 7种杀虫剂对九龙江褐飞虱3龄若虫的毒力(LC50值)大小顺序为氟虫腈>叶蝉散>毒死蜱>噻虫嗪>吡蚜酮>吡虫啉>噻嗪酮。由此可见,目前氟虫腈、噻虫嗪和吡蚜酮药剂对越南九龙江褐飞虱毒力较高, 毒死蜱、噻嗪酮毒力次之,吡虫啉和叶蝉散毒力较低,但药膜法测定结果表明,叶蝉散表现出较高毒力,噻嗪酮毒力最小。

    • >资源与环境
    • 1961-2008年湖北省冷冬时空变化特征

      2012, 31(1):77-81. DOI: 1000-2421(2012)01-0077-05

      摘要 (1458) HTML (0) PDF 2.85 M (208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湖北省70个气象站1960-2008年冬季逐日平均气温数据,采用湖北省地方标准《冷冬等级》和自定义的冷冬指数,详细分析了湖北省1961-2008年间单站、分区、全省性(强、弱)冷冬事件时空变化特征及其灾害性。结果表明:湖北省单站冷冬频率呈东西部高、中部低的经向分布特征,强冷冬频率则呈南少北多的纬向分布特征;全省大部单站冷冬指数呈显著下降趋势;以1986年为界,前期(1961-1985年)冷冬事件频率较高,后期(1986-2008年)冷冬频率显著下降;48 a中全省性冷冬共发生13次(年),其中强冷冬(寒冬)共发生9次(年),集中出现在20世纪60至70年代,每次冷冬事件均对农业、交通、电力以及居民生活造成严重影响。

    • >水产养殖
    • 奥利亚罗非鱼和尼罗罗非鱼几种谷胱甘肽S-转移酶基因克隆与分析

      2012, 31(1):82-87. DOI: 1000-2421(2012)01-0082-06

      摘要 (1856) HTML (0) PDF 1.06 M (3273)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RT-PCR法和RACE法,分别从奥利亚罗非鱼(Oreochromisco aureus)肝脏获得alpha、rho1、rho2型GST (GSTA、GSTR1、GSTR2)基因cDNA全序列,从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a)肝脏获得GSTR1、GSTR2基因cDNA全序列。结果表明:奥利亚罗非鱼GSTA基因cDNA全序列为933 bp,5′非翻译区(5′-UTR)为98 bp,3′非翻译区(3′-UTR)为166 bp,开放阅读框(ORF)为669 bp,编码222个氨基酸。奥利亚、尼罗罗非鱼GSTR1基因ORF均为681 bp、均编码226个氨基酸;奥利亚、尼罗罗非鱼GSTR2基因ORF均为693 bp,均编码230个氨基酸。氨基酸序列同源性比较和系统进化分析均表明,罗非鱼GST基因与鱼类GST同源性较高,与哺乳类、鸟类、两栖类GST同源性较低。

    • 梁子湖、鄱阳湖和淤泥湖团头鲂的形态学比较

      2012, 31(1):88-94. DOI: 1000-2421(2012)01-0088-07

      摘要 (1562) HTML (0) PDF 1.10 M (269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团头鲂的3个种质资源区(梁子湖、鄱阳湖和淤泥湖)群体的可量性状和可数性状进行了多元统计分析。对可数性状的方差分析结果表明,3个团头鲂群体在侧线鳞数、侧线上鳞数、侧线下鳞数、胸鳍鳍条数以及臀鳍鳍条数上存在显著性差异;以体长作为协变量对可量性状进行的协方差分析显示,3个团头鲂群体在全长、体高、头长、头宽、尾柄长、尾柄高、背前区长和腹鳍前长存在显著性差异。对可量性状建立判别函数以及对可量性状平均值进行聚类分析表明梁子湖团头鲂与鄱阳湖团头鲂在外部形态上更为相似。主成分分析构建了3个主成分,其贡献率分别为39.78%、22.63%和6.53%,累计贡献率为68.95%。多元统计分析显示梁子湖群体和淤泥湖群体之间的形态差异最大,而梁子湖和鄱阳湖的比较相似。通过计算变异系数,根据Mayr等提出的75%规则,认为它们的形态差异是种内不同地理种群的差异。

    • 银鼓鱼病原菌(海豚链球菌)的分离与鉴定

      2012, 31(1):95-99. DOI: 1000-2421(2012)01-0095-05

      摘要 (2122) HTML (0) PDF 1.43 M (361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从患病濒死的银鼓鱼(Selenotoca multifasciata)肾脏组织中分离到Yg1菌株,用该菌株对健康银鼓鱼进行人工感染,可使其致病,发病症状与自然病鱼症状一致,再分离菌株的各种特性与原分离菌株相同。通过ATB系统和菌体常规形态特征、生理生化反应指标测定以及16S rRNA测序分析等综合鉴定,Yg1菌株为海豚链球菌(Streptococcus iniae)。药敏试验结果表明,Yg1菌株对恩诺沙星、土霉素、罗红霉素、强力霉素、四环素、左氟沙星等抗生素较为敏感。

    • 嗜水气单胞菌3种疫苗免疫的青鱼外周血免疫指标的变化

      2012, 31(1):100-105. DOI: 1000-2421(2012)01-0100-06

      摘要 (1553) HTML (0) PDF 1.05 M (275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将福尔马林灭活的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菌体外膜蛋白(OMP) 和菌体脂多糖(LPS)作为免疫原,分别免疫健康青鱼。在免疫1、2、4、7、14、21、28 d后进行外周血的血细胞计数和白细胞分类计数,测定细胞吞噬活性和抗体效价,结果表明:3种免疫原均可诱导红细胞和白细胞数量增加,并引起各种白细胞分类百分比变化,提高吞噬活性和抗体效价;免疫应答早期(第1周)主要是红细胞、单核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数量明显增加,吞噬细胞的吞噬活性迅速提高,吞噬百分比(PP)和吞噬指数(PI)第4 天达峰值,F-AH组、OMP组和LPS组的PP、PI值依次分别为39.84%、46.53%、41.59%及3.94、4.26、3.77;随后则是淋巴细胞大量增殖,第21 天淋巴细胞数量和抗体效价达峰值,F-AH组、OMP组和LPS组的抗体效价分别为1∶426.67、1∶341.33和1∶213.33。免疫28 d后活菌攻毒的结果表明,OMP组的免疫保护率为75%; LPS组为67.8%,均明显优于F-AH组(50%)。可见3种免疫原均能通过促进青鱼血细胞增殖、提高吞噬细胞的吞噬活性、产生特异性抗体等方式增强机体的免疫保护力。

    • 饲料中添加芽孢杆菌对草鱼表观消化率及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2012, 31(1):106-111. DOI: 1000-2421(2012)01-0106-06

      摘要 (1434) HTML (0) PDF 931.96 K (308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饲料中分别添加0(Ⅰ组)、1×108(Ⅱ组)、3×108(Ⅲ组)、5×108cfu/g(Ⅳ组)芽孢杆菌(Bacillus spp.)持续投喂草鱼,收集粪便测定草鱼对各营养物质的表观消化率和消化酶活性。结果表明:投喂30 d后,Ⅱ、Ⅲ组干物质、粗蛋白、粗脂肪表观消化率和Ⅳ组粗蛋白、粗脂肪表观消化率均显著高于Ⅰ组(对照组),其中Ⅱ组的表观消化率最高,且芽孢杆菌添加量与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最符合一元二次曲线方程。Ⅱ组中肠和Ⅱ、Ⅲ组肝胰脏蛋白酶活性均显著提高;Ⅱ组的前肠和后肠淀粉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Ⅱ、Ⅲ组后肠脂肪酶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投喂60 d后,消化酶活性也有相似的结果。双因子方差分析表明:芽孢杆菌的添加量对中肠、后肠和肝胰脏蛋白酶活性,前肠、中肠和后肠淀粉酶活性,中肠和后肠脂肪酶活性均有显著影响;投喂时间对肝胰脏蛋白酶、淀粉酶活性有显著影响。

    • >食品与农业工程
    • 磺胺二甲氧嘧啶钠对斑点叉尾鮰血清生化指标和组织的影响

      2012, 31(1):112-115. DOI: 1000-2421(2012)01-0112-04

      摘要 (1682) HTML (0) PDF 3.38 M (2488)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灌喂方法,研究不同剂量磺胺二甲氧嘧啶钠(SMS)100、200、400 mg/kg对斑点叉尾鮰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碱性磷酸酶(ALP)、乳酸脱氢酶(LDH)、肌酐(CRE)、尿素(UREA)等血清生化指标以及肝脏和肾脏组织的影响。结果表明:连续灌药5 d后,对照组与给药组斑点叉尾鮰血清中的AST、ALT、ALP、LDH和UREA均无显著性变化,按400 mg/kg体质量给药组的肌酐存在显著性变化(P<0.05)。连续灌药10 d后,与对照组相比,给药组AST、ALT、ALP、LDH、CRE、UREA均有显著性变化。SMS可导致肝细胞核溶解或细胞溶解,肾脏肾小管上皮细胞局部坏死,且浓度越高,损害越大。试验表明,100 mg/kg的剂量对斑点叉尾鮰在较长时间的使用过程中毒副作用较小,在5 d内使用是安全的;200 mg/kg的剂量在较短时间内使用是安全的,但是不能长时间使用,否则会对肝脏及肾脏造成损伤;而高剂量的400 mg/kg对斑点叉尾鮰在较短时间内仍具有较大的毒副作用,表现在肾脏上的损伤。

    • 气力集排式油菜精量排种器的排种过程分析

      2012, 31(1):116-120. DOI: 1000-2421(2012)01-0116-05

      摘要 (1550) HTML (0) PDF 968.93 K (260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明气力集排式油菜精量排种器的排种过程,分析了排种过程中充种、 护种、 投种等各阶段种子的运动规律, 以不同阶段中吸附力的变化为基础, 观察了排种器的结构参数和工作参数对排种过程的影响, 进而建立了排种器各参数与吸附力之间的关系式以及种子的运动学模型。

    • >文献综述
    • 菌物DNA条形码技术的研究进展

      2012, 31(1):121-126. DOI: 1000-2421(2012)01-0121-06

      摘要 (1739) HTML (0) PDF 941.20 K (3544) 评论 (0) 收藏

      摘要:DNA条形码技术是通过对一个DNA片段的分析比对,进而对物种进行鉴定的方法。研究的基因片段可以是1个或多个,进而完成物种识别和鉴定或者发现新物种。该项技术的优势在于整个鉴定过程不受研究对象不同发育阶段的影响。由于菌物具有独特而复杂的生活史, 因此对菌物的鉴定工作相对较困难。世界上许多科学家都尝试过寻找适合于大多数菌物的标准DNA条码,但还没有找到能满足条件的基因片段。笔者对DNA条形码技术的发展历史、目的基因片段的筛选和研究进展等方面进行了综述, 并讨论了DNA条形码技术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研究的方向。

    • 草莓采后真菌病害控制研究进展

      2012, 31(1):127-132. DOI: 1000-2421(2012)01-0127-06

      摘要 (2309) HTML (0) PDF 930.13 K (6021) 评论 (0) 收藏

      摘要:草莓采后极易受病原真菌的侵染,使果实腐烂变质、品质下降,给生产带来重大的经济损失。随着我国草莓种植面积的扩大,草莓采后的防腐保鲜已经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物理途径、化学途径、生物途径等方面对草莓采后真菌病害控制方法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有效控制草莓采后真菌病害和延长货架期提供思路。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