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 27(3).
摘要:以中国商陆(Phytolacca acinosa)叶片为材料,经PCR从基因组扩增克隆缺失无毒型抗病毒蛋白基因.采用叶盘法转化番茄,对转基因植株T1代摩擦接种TMV,50d后统计发病情况.结果表明:克隆得到缺失无毒型PAP基因PacPAP,大小为714bp,与美洲商陆抗病毒蛋白基因的同源性为99.7%,GenBank登陆号为AY603353;得到PacPAP整合入番茄基因组中的阳性植株11株,检测的4个转基因番茄株系均达到抗病级别,对照为感病.
2008, 27(3).
摘要:以盾叶薯蓣叶片、种子愈伤为材料,探讨了不同的酶浓度、酶解时间及渗透压对原生质体分离的影响.结果表明:生长5~10d的叶片置于0.6%纤维素酶、0.5%果胶酶、0.9mol/L甘露醇的酶液中、黑暗处理21h,其原生质体产量和活力最高;悬浮培养5~10d的愈伤组织在2.0%纤维素酶、1.0%果胶酶、0.7mol/L甘露醇的混合酶液中黑暗处理6~8h原生质体产量和活力最高.
刘建立 , 王彦辉 , 管伟 , 熊伟 , 于澎涛 , 程丽莉
2008, 27(3).
摘要:2006年5~10月在宁夏六盘山北侧叠叠沟林场,运用德国Ecomatik公司生产的SF-L树干液流仪研究了9株华北落叶松的树干液流变化过程及其对环境因子(气象条件、土壤水分)的响应.结果表明:华北落叶松的树干液流昼夜变化明显,呈不太典型双峰型曲线,晴天变化幅度大(0.087~0.348cm/min),阴天变化幅度小(0.087~0.281cm/min).树干液流速率在生长季内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对环境因子影响树干液流速率的偏相关分析表明:日液流速率(SFV)与太阳辐射(ESR)、土壤水分(Ps)各影响因子均存在显著正相关,而与温度因子(Tamean)的相关系数较低.经回归分析,建立了日液流速率与各环境因子的线性回归模型:SFV=0.106 0.000141Ps 0.00214ESR 0.00218Tamcan-00043P(R=0.883).
2008, 27(3).
摘要:采用传统加工和新加工的方法测定了藤茶加工过程中主要成分品质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加工的进程,黄酮、蛋白质和叶绿素含量逐渐减少,氨基酸、可溶性糖含量呈先增后减的趋势.传统工艺加工过程黄酮和叶绿素破坏量较大,不利于活性成分的保留和色泽品质的形成,藤茶茶汤黄暗、香味浓浊.藤茶新工艺比传统工艺更有利于品质的形成,加工出的藤茶有效成分保留较多,色绿、香高、味醇.
戴宏芬 , 赖志勇 , 李建光 , 黄炳雄 , 肖维强 , 王晓容
2008, 27(3).
摘要:应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了黄皮、杨梅果肉中的绿原酸、表儿茶素和芦丁的含量.色谱柱为Nucleosil C18反相柱(250mm×4mm),流动相为20%的甲醇(A),30%乙腈(B),pH3.2,梯度洗脱,流速0.8mL/min,检测波长280nm,柱温35℃.结果表明:3种标准品的线性范围为0.3906~50.0000μg/mL,相关系数r=0.9999.标准品在0~48h内经多次测定,保留时间和峰面积的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0.78%~0.91%和0.67%~0.95%;回收率和回收率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93.21%~103.50%和2.77%~3.94%;仪器最低检出限分别为0.0901、0.0955、0.0980μg/mL.测定结果还表明:黄皮和杨梅果肉中均含有一定量的绿原酸、表儿茶素和芦丁.黄皮的4个品种中,3种物质的含量(鲜重)分别为4.0468~38.6690、4.3164~84.6148、52.3924~130.6097、μg/g;杨梅的4个品种含量(鲜重)分别为17.5644~93.5463、113.0908~236.401 5、46.3667~168.3700μg/g.
2008, 27(3).
摘要:以明胶与卡拉胶为模式体系,研究其共凝胶体的力学特性,从而探讨其交互作用的机理.通过动态粘弹性的研究表明,所有配比凝胶体贮能模量G'都大于耗能模量G",说明共凝胶体的弹性性质高于粘性,而且随振荡频率的增加,G'和G"的值都在增加.卡拉胶浓度达到1%时,其G'都远远大于其它配比的,说明在此配比下,明胶与卡拉胶一起形成了较强的凝胶网络,凝胶体的弹性性质增加.单纯明胶其熔点在32.5℃,而添加0.5%卡拉胶后,其熔点增加至35℃,当添加1.0%后,其熔点已增加至40℃.明胶与卡拉胶形成的共凝胶体的粘弹特性随2种大分子的配比及盐浓度的不同而不同.
2008, 27(3).
摘要:以华苎4号苎麻为试验材料,测定了收获期其茎秆底部切割区的剪切机械物理特性与参数.结果表明:苎麻底部茎秆最大抗剪强度平均值为64.1MPa,最大剪切破坏力平均值为6435N;剪切破坏力随茎秆直径增大而增加,但直径相近时,其剪切特性主要受苎麻成熟度、含水率等因素的影响;苎麻茎秆的剪切机械物理特性和参数与其木质部力学特性和参数有差异.
2008, 27(3).
摘要:植物寄生线虫是危害农作物的重要病原物之一.笔者对植物寄生线虫的发育基因研究状况进行了评述.目前,关于植物寄生线虫发育基因及其调控机理研究不多,主要集中于发育相关基因的克隆,RNAi方法和原位杂交技术在线虫发育基因分析中得到成功应用.利用模式动物秀丽小杆线虫发育基因的信息和方法研究植物寄生线虫发育基因将是人们研究的热点之一.
2008, 27(3).
摘要:随着能源价格的上涨,国内对于以油菜籽为原料发展生物柴油存在有2种不同的观点,支持者认为油菜籽可以利用冬闲田,反对者认为会影响农产品安全.考虑在封闭条件下,建立了包括油菜籽、大豆、小麦、水稻4种作物在内的局部均衡模型,模拟了"模拟方案"(到2010年,生物柴油年产量达到2.0×105t,到2020年生物油年产量达到2.0×106t,其生产原料50%来自油菜籽)与"基准方案"(2006年作为基期,不以油菜籽为原料发展生物柴油)相比2006~2020年4种作物的供给量和价格的变化.在"模拟方案"下,油菜籽、稻谷和大豆的种植面积分别增加0.71%~28.43%、0.08%~0.98%和0.17%~2.88%,而小麦的种植面积减少0.05%~8.33%;油菜籽、小麦、稻谷和大豆的价格分别增长8.57%~500.00%、0.46%~237.72%、5.04%~37.19%和0.95%~17.36%.
2008, 27(3).
摘要:斑马鱼(Danio rerio)eomesodermin(简称eomes)是母源性基因,编码一个包含T—box的转录因子。斑马鱼eomes基因的转录在卵母细胞分化过程中定位在卵母细胞的皮质区域;在早期受精卵中则从植物极到动物极逐步转移,并对胚层分化起关键作用,能够启动中胚层细胞向不同功能干细胞分化;在中枢神经系统中则从第4~5体节到22体节阳性细胞数量随时间推移逐渐增加,并从端脑的两侧直至最终包裹整个端脑。
马亢 , 周杰 , 覃瑞 , 刘新琼 , 刘学群 , 王春台
2008, 27(3).
摘要:根据水稻基因组文库日本晴的基因组VDAC基因的序列,设计引物分别扩增6种不同基因组的野生稻(BB、CC、BBCC及CCDD)和2种栽培稻(AA)的基因组DNA的VDAC基因片段.所有分别代表8个VDAC基因的8对引物中,除引物VDAC3外,其它7对引物均能扩增出预期大小的特异条带,其中一些片段是所有试验材料共有的,而另一些则具有明显的基因组或种的特异性.AA、BB、CC基因组均具有VDAC1、VDAC4、VDAC7和VDAC8引物的扩增位点,而DD基因组则不能确定.VDAC6的引物位点是AA基因组所特有.VDAC2引物的扩增位点存在于基因组AA、BB、DD,而CC基因组中则无此位点.而VDAC5则可区分同为CCDD的宽叶野生稻和高秆野生稻.栽培稻种与野生稻种基因组相比能扩增出更多的VDAC基因片段的试验结果,为进一步研究稻属中VDAC基因的起源及进化关系提供了基础.
乔艳艳 , 杨翠云 , 于翠 , 曹洁 , 马青 , 张丽莉
2008, 27(3).
摘要:根据烟草环斑病毒外壳蛋白(TRSV-CP)基因的保守序列设计引物,采用RT-PCR方法,获得烟草环斑病毒基因组中编码外壳蛋白部分基因片段,将其插入原核表达载体pET28a中,获得重组表达质粒pET-CP,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后,利用IPTG诱导蛋白大量表达.重组蛋白经过Ni -NTA纯化后,SDS-PAGE和Western blotting分析结果表明,TRSV-CP基因在大肠杆菌中获得了高效表达,产生的融合蛋白分子质量约为34ku,并具有免疫学活性.以纯化的表达蛋白免疫新西兰大白兔,多抗血清效价达1:409600,可以与重组蛋白发生抗原抗体反应.
2008, 27(3).
摘要:将猪IFN-α(poIFN-α)成熟蛋白基因克隆于pET-28a载体中,转染大肠杆菌,并进行诱导表达.经SDS-PAGE检测,融合表达的蛋白poIFN-α大小约27ku.收获融合表达的poIFN-α,免疫BALB/c小鼠,取脾细胞与SP2/0骨髓瘤细胞进行融合,通过间接ELISA方法对融合细胞进行检测,结果获得了1株能稳定分泌抗poIFN-α蛋白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命名为2H12株.Western-blotting结果及单克隆抗体亚型鉴定结果表明,单抗与重组蛋白发生特异性反应,单抗为IgG1亚型,且轻链为κ链.
2008, 27(3).
摘要:为了从源库流关系的角度探讨水稻高产极端单株产量形成的原因,使用一粒传方法构建了由HR5和珍汕97衍生的重组自交系群体(n=190),2个亲本在抽穗期、株高和每穗颖花数等农艺性状上具有显著差异.利用该群体对14个重要农艺性状进行了相关分析,同时对重组自交系中高产极端单株和低产极端单株的14个重要农艺性状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抽穗期、株高和剑叶长与大多数产量构成因子呈显著正相关.高产极端单株更长的抽穗期,可以在抽穗前积累更多的干物质,较高的株高不仅可以增加剑叶长度,而且使得茎下节间较长,叶片相互间不遮荫,叶层配置更趋合理;较大的剑叶长和剑叶宽使之具有更强大的源进行光合作用;更多的每穗颖花数和较长的穗长及较高的结实率表明高产极端单株具有更大的库容量;高产极端单株高产的直接原因是具有更大的库容量(每穗颖花数)和较高的结实率,根本原因是高产极端单株具有更强大的源器官.
2008, 27(3).
摘要:记述采自云南丘北地区短翼蚱科玛蚱属Bolivaritettix昆虫1新种,即普者黑玛蚱Mazarredia puzheheiensis sp. nov..该新种近似于Mazarredia huanjiangensis Zheng et Jiang, 1994,主要区别:侧面观背板上缘在肩部前呈波状,其后平直;前胸背板肩角弧形;前胸背板后突到达后足胫节中部;中足股节宽度(??)狭于前翅能见部分宽度;后足股节膝前齿钝角形.模式标本保存在陕西师范大学动物研究所标本室.
2008, 27(3).
摘要:2003~2006年,对云南省主要石榴产区蒙自县、会泽县和建水县的石榴寄生线虫进行了采样调查,根据形态特征进行鉴定.结果表明,危害云南石榴的矮化线虫主要有2种:厚尾矮化线虫(Tylenchorhychus crassicaudatus Williams, 1960)和克莱顿矮化线虫(Tylenchorhychus claytoni Steiner, 1937),石榴是这2种矮化线虫的新记录寄主.
游春平 , 刘任 , 肖爱萍 , 刘开启 , 梁毅 , 陈育秀
2008, 27(3).
摘要:将3株香蕉枯萎病拮抗细菌bio-d4、bio-d5和bio-B分别涂布于含有不同浓度的利福平和青霉素的培养基上,筛选出可作为抗药性标记的拮抗细菌bio-d5和bio-B.将抗药性标记的拮抗细菌bio-d5接种于香蕉植株根部,1d后再接种香蕉枯萎病菌,在不同时间测定拮抗细菌在根际、根表和根内的定殖情况.结果显示,将拮抗细菌接种香蕉根部10d后,在植株根际、根表存在少量拮抗细菌,在根内尚未发现拮抗细菌;接种后20d,在植株根际、根表定殖的拮抗细菌增多,根内也定殖了少量的拮抗细菌;在接种后30d,于根表、根际和根内定殖的拮抗细菌量达到最大;在接种后40d,于植株根际、根表和根内定殖的拮抗细菌量稍有下降.
2008, 27(3).
摘要:用二苯氨基脲与50种植物的提取物分别进行了反应,含有光敏毒素的提取物与二苯氨基脲在光照条件下反应时能发生颜色改变.根据二苯氨基脲能被活性氧氧化成红色产物的原理,建立了光活化杀虫植物的新型筛选方法,此方法比经典的生物活性测定方法简单、快速、灵敏.
2008, 27(3).
摘要:基于1978、1991和2002年3期的MSS、TM与ETM遥感影像数据,对红壤丘陵北部边缘区的咸宁市1978~2002年20余年来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因素进行了研究.为充分揭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在土地结构整体变化中的地位和作用,利用ARCGIS数据集成分析平台,将不同时段土地利用图叠加,统计了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在2个比较时段的转移概率矩阵.结果显示,20多年来咸宁市土地利用结构一直是以林地为主导的土地格局,林地、园地、建设用地、水域面积显著增加,耕地、未利用地则明显减少.在定量刻画土地利用变化的基础上,运用逐步回归方法对该市土地利用变化的人为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最终筛选出影响该区土地格局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为:政策导向、科技投入、消费水平与人口因素.
刘碧容 , 甄畅迪 , 萧洪东 , 王惠珍 , 方明辉 , 喻敏
2008, 27(3).
摘要:采用基质培养法,设缺硼和施硼2种处理,在早秋和春季测定了草坪草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超氧阴离子(O2)产生速率和丙二醛(MDA)含量,研究硼对草坪草活性氧代谢的影响,以探讨提高草坪草抗寒性的措施.结果表明:和早秋相比,2种草坪草海滨雀稗和矮脚虎春季SOD活性明显下降,超氧阴离子产生速率和丙二醛含量均明显升高,表明受到了春季低温伤害;施硼显著提高SOD活性,显著降低超氧阴离子产生速率和丙二醛含量,在春季尤为明显;表明施硼提高草坪草保护酶SOD活性,降低了活性氧及膜脂质过氧化对生物膜的伤害,提高了草坪草抗寒性.而2种草坪草相比,海滨雀稗抗寒性高于矮脚虎.
刘进法 , 夏仁学 , 王明元 , 冉青青 , 王鹏 , 罗园
2008, 27(3).
摘要:在温室沙培灭菌条件下,分别以AlPO4(Al-P)和FePO4·4H2O(Fe-P)为磷源,以枳[Poncirus trifoliate (L.) Raf.]实生苗为试材,以摩西球囊霉(Glomus mosseae)为菌剂,研究低磷胁迫条件下接种丛枝菌根真菌对枳利用难溶性磷酸盐及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接种菌根菌显著增加了枳的干重、含磷量及吸磷量;未接种条件下,枳可以利用一定量的Al-P和Fe-P,但更容易利用Fe-P;接种后,枳对Al-P的利用量显著高于不接种的,随Al-P的施用量提高,菌根效应、全株吸磷量、真菌吸磷最及真菌吸磷贡献率显著增加;枳对Fe-P的利用量接种与不接种差异显著,但菌根效应、全株吸磷量、真菌吸磷量、真菌吸磷贡献率及菌根效应均低于Al-P(换算成P2O5)处理;接种处理的基质中有效磷含量显著高于未接种的.
2008, 27(3).
摘要:从湖北省某重金属矿区的土壤中分离、筛选到1株能够还原Cu2 的菌株TT1.该菌株可以单抗3mmol/L的Cu2 .经对该菌株进行形态特征以及16SrDNA序列比对分析,确认该菌株属于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 licheniformis).TT1与Bacillus licheni formis的同源性最高,达到98%.在含有0.2mmol/L Cu2 的培养条件下,菌株TT1的生长不受影响.Cu2 还原的最适温度为30℃,在该温度下,24h时间内TT1可以还原71%的Cu2 ;Cu2 最适还原的pH为6.因此,TT1菌株有望用于含Cu2 废水的处理.
2008, 27(3).
摘要:以稻秆作为唯一碳源,研究了氮源、接种量、培养时间、培养温度、培养基初始pH等对丝状真菌菌株Gibberella fujikuroi产纤维素酶的影响.结果表明:该丝状真菌菌株产纤维素酶的最适氮源为CO(NH2)2,接种量为5%,培养时间为120h,培养温度为28~37℃,培养基初始pH为5~6.在最适宜的条件下,培养液中内切葡聚糖酶活力、天然纤维素酶活力和滤纸酶活力分别可达到1.723IU/mL、0.368IU/mL和0.344IU/mL.
2008, 27(3).
摘要:将来自于同一亲本的黄颡鱼按规格分为A、B、C 3组,A组为未分级组[体长(5.32±0.52)cm,体重(1.60±0.54)g],B、C 2组为分级组,其中B组为大规格组[体长(5.63±0.41)cm,体重(1.88±0.50)g],C组为小规格组[体长(4.85±0.22)cm,体重(1.11±0.17)g],饲养在9个网箱中.经60d养殖,B组增长率显著高于C组,A、B 2组无显著差异;3组增重率无显著差异.A组的体长和体重的变异系数显著高于B、C 2组,B、C 2组之间无显著差异;C组的体长和体重变异系数的变化率显著高于A、B 2组.各组的成活率、特定生长率、雌雄比率,成熟度指标均差异不显著;各组中雄性的增长率、增重牢、特定生长率均高于雌性,除A组增长率雌雄差异不显著外,其余各组各指标雌雄差异均显著;而成熟度各组中雌性均显著高于雄性.试验结果表明,黄颡鱼早期分级养殖,有利于保持整体规格的一致,但对整体的成活率及特定生长率等无显著影响.
2008, 27(3).
摘要:炎症是免疫系统对感染的重要应答.以皮质醇混饲投喂的方法,模拟自然发生的应急反应,研究了应激激素皮质醇对黄颡鱼腹腔渗出炎症细胞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腹腔注射液体石蜡后诱导的黄颡鱼腹腔渗出炎症细胞主要包括嗜中粒细胞、巨噬细胞和嗜酸性颗粒细胞(EGC).注射后2d,腹腔渗出细胞以嗜中性粒细胞为主(占嗜中粒细胞和巨噬细胞总数的61.5%±1.1%);注射后6d、10d则以巨噬细胞为主(在嗜中粒细胞、巨噬细胞和EGC分类计数中分别占77.8%±2.8%和82.3%±1.1%);注射后6d出现EGC,随后数量逐渐增加.炎症过程中腹腔渗出嗜中粒细胞和巨噬细胞对福尔马林灭活金黄色葡萄球菌(F-SA)的吞噬率和硝基四氮唑蓝(NBT)反应阳性细胞率逐渐上升.皮质醇混饲投喂使腹腔渗出巨噬细胞比例和吞噬细胞的吞噬率在注射液体石蜡后6d时显著下降,而EGC比例显著上升.
2008, 27(3).
摘要:收集福建某渔场的患病石斑鱼苗制备组织切片,同时将患病石斑鱼苗组织匀浆后接种到条纹月醴细胞系(striped snakehead, SSN-1),对发生细胞病变(cytopathic effects, CPE)的SSN-1细胞进行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纯化负染,并制备细胞超薄切片,借助SSN-1细胞系从患病石斑鱼苗中分离病毒性神经坏死病毒(viral nervous necrosis virus, VNNV).试验结果表明:在病鱼脑和视网膜中可见大量的空泡,接种SSN-1后2~3d出现CPE,PCR检测可扩增出VNNV特异性带,提示这是VNNV病毒.负染及SSN-1细胞超薄切片的电镜观察显示,该病毒为直径25~30nm的二十面体病毒粒子,在胞质中呈不完全晶体状排列,同时细胞质中有大量空泡,进一步说明分离株为VNNV.对该分离株进行细胞敏感性试验、脂溶剂敏感试验(氯仿处理)、热敏感试验(55℃ 30min)、酸碱敏感试验(pH值为3和pH值为11各1h),试验结果表明:石斑鱼吻端细胞、鲤上皮瘤细胞、肥头鲤细胞在28℃、25℃、20℃时对该病毒都不敏感;该病毒对氯仿不敏感,对热和酸碱都比较敏感.研究结果表明,用SSN-1细胞系可以从患病鱼中分离VNNV.
田飞焱 , 吕建强 , 刘荭 , 李惠芳 , 刘宗晓 , 陈昌福
2008, 27(3).
摘要:根据已报道的鱼类病毒性神经坏死病毒(viral nervous necrosis virus, VNNV)衣壳蛋白基因(coat protein gene, cp基因)设计引物,对2006年从我国沿海养殖石斑鱼中分离到的6株鱼类神经坏死病毒进行RTPCR扩增,特异性扩增出6株病毒的完整衣壳蛋白基因,分别连接到pMD18-T载体中,并进行序列测定和分析.结果发现,6个VNNV分离株的cp基因核苷酸序列的同源性在97.3%以上;推导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在79.6%~99.1%之间.根据cp基因核苷酸序列绘制分子进化树,发现6个VNNV分离株在进化树同一分枝上,属于RGNNV基因型,与已报道的点带石斑鱼神经坏死病病毒(ECNNV)、巨石斑鱼神经坏死病病毒(ETNNV)及玛拉巴石斑鱼神经坏死病病毒(MGNNV)亲缘关系较近.试验结果表明,目前我国沿海养殖场发生的鱼类病毒性神经坏死病均由同一来源的病毒引起,该基因型的鱼类神经坏死病毒在我国沿海养殖的石斑鱼中广泛传播流行.
电话: 027-87287437,027-87287364
邮政编码: 430070
E-mail:hnlkxb@mail.hzau.edu.cn
地址: 武汉市洪山区狮子山街1号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25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