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7年第26卷第2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生物技术
    • 小叶锦鸡儿根瘤菌的分离及其16S rDNA PCR-RFLP分析

      2007, 26(2).

      摘要 (1165) HTML (0) PDF 0.00 Byte (12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辽宁地区与小叶锦鸡儿共生的根瘤菌资源进行了初步调查。采自5个不同地区样品的根瘤,通过分离、纯化、回接验证等试验共获得65株供试根瘤菌菌株。进一步选用4种限制性内切酶对供试根瘤菌进行了16S rDNA PCR-RFLP研究,结果表明其系统发育地位位于中慢生根瘤菌属(Mesorhizobiumspp.),并在96%相似性水平上分为5个不同的类群,分别由相应的rDNA图谱组合代表。丰富度及频度分析表明,组合15是辽宁省的优势群,组合18丰富度居第二位,但频度最高,也是辽宁省的主要类群。

    • 大麦β-1,3-葡聚糖酶基因启动子PGⅢ的激发子诱导元件分析

      2007, 26(2).

      摘要 (1225) HTML (0) PDF 0.00 Byte (1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PLACE数据库,对大麦β-1,3-葡聚糖酶同功酶基因PGⅢ启动子的可能顺式作用元件进行分析,并设计特异性引物。通过5′-缺失法获得了不同大小的启动子片段,分别与报告基因gus(β-葡聚糖酸醛苷酶基因)耦联,构建植物表达载体,通过农杆菌介导法转化水稻胚性愈伤组织。GUS组织化学染色结果表明,稻瘟菌来源的激发子可以诱导PGⅢ启动子不同缺失体驱动的gus表达。荧光法结果表明,缺失体P1(-1 107 bp)具有最高的激发子诱导活性,而缺失体P4(-359 bp)驱动的gus表达量迅速降低,缺失体P5的诱导活性最低。这表明转录起始位点上游-1 107 bp序列是保持启动子最高活性所必需的,而-572--359 bp的序列是保持激发子诱导活性所必需的。GCC框和GTAC序列可能是激发子诱导表达的顺式作用元件。

    • 广州地区SCMV玉米分离物外壳蛋白基因的序列分析及其引致的生理病变

      2007, 26(2).

      摘要 (1028) HTML (0) PDF 0.00 Byte (14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外壳蛋白(CP)基因序列分析结果表明,广州地区甜玉米上的甘蔗花叶病毒(SCMV)分离物属于玉米变异组,与我国其他地区玉米上的SCMV分离物有较大差异。其CP基因核苷酸同一率与广东甜玉米分离物(AJ310105)为91.6%,而与我国其他地区玉米分离物同一率为85.1%-87.1%。通过对该分离物侵染甜玉米所致的细胞病变进行超薄切片电镜观察,结果表明,除多种细胞器病变外,还有4种类型的内含体,即风轮体、卷筒体、束状体和片层集聚体,部分束状体与胞间连丝相连,可能与病毒胞间运转有关。该分离物机械摩擦接种侵染甜玉米后,引致寄主植物叶组织PAL和SOD酶活性较大的变化,其中PAL活性在侵染早期比对照低,随后比对照高,SOD活性比对照稍高,而POD和CAT酶活则与对照无显著差异。

    • >作物品种资源与改良
    • 转cry1Ab基因抗虫水稻的培育

      2007, 26(2).

      摘要 (2346) HTML (0) PDF 0.00 Byte (116)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法,将cry1Ab基因导入优良三系恢复系明恢63,共获得了92个独立转化株,其中13株为单拷贝。通过发芽试验,获得了11个单拷贝转基因纯合系。ELISA检测结果表明:不同株系其Bt蛋白含量不一样,但杂种的Bt蛋白含量与其亲本一致。室内人工接虫试验及田间抗虫性试验初步表明:5个纯合株系表现高度抗性,且农艺性状与原品种没有显著差异。由此说明,所获得的这些单拷贝转基因株系可作为育种材料,用于抗虫水稻的培育。

    • 利用2个相关群体定位和比较水稻株高与抽穗期QTL

      2007, 26(2).

      摘要 (1391) HTML (0) PDF 0.00 Byte (10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一个共同亲本构建的2个重组自交系群体对控制水稻株高和抽穗期进行基因定位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2个群体共定位到11个控制抽穗期的数量性状位点(QTLs)和11个株高QTLs。控制抽穗期的主效QTL在珍汕97/南洋占群体内位于第7染色体RM500-RM445标记之间;在珍汕97/德陇208群体内定位于第7染色体RMRG4499-RM445标记之间。而控制株高的主效QTL在2个群体中分别定位于第1染色体RM472-RM104之间和第7染色体MRG4499-RM445之间。比较定位结果发现,抽穗期主效QTL在2个群体内都被定位于第7染色体中部位置并且有共同标记RM445,很有可能是同一个基因。说明抽穗期是由主效QTL控制的数量性状,遗传稳定。株高主效QTL在珍汕97/南洋占群体内被定位于第1染色体接近末端标记RM104附近。在珍汕97/德陇208群体内则定位于第7染色体,与该群体控制抽穗期QTL共享RM445标记。

    • 低温和诱导时间对小麦小孢子培养的影响

      2007, 26(2).

      摘要 (1260) HTML (0) PDF 0.00 Byte (10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优化小麦小孢子培养体系,研究了低温处理花药、幼穗及诱导培养时间对小孢子形态、胚胎发生和植株再生的影响。结果表明,经低温处理后,有活力的小孢子体积增大、形态变化明显,据其液泡大小、数目及其与细胞核位置的关系,可分为4种类型。低温处理可显著提高胚状体数和绿苗数,其中处理花药3 d、幼穗7 d的效果最好,平均每皿的绿苗数分别为59株和57株。胚状体发育速度显著影响绿苗分化能力,小孢子诱导培养28-29 d、直径约2 mm的胚状体数目较少,但绿苗分化率高;诱导培养32-38 d、直径为2 mm的胚状体数目达到了峰值,而绿苗分化率极低。在小麦小孢子培养中,应选择诱导28-29 d、直径2 mm的胚状体进行分化培养。

    • >植物保护
    • 中国黑龙江省蝗虫2新种记述(直翅目:蝗总科)

      2007, 26(2).

      摘要 (1308) HTML (0) PDF 0.00 Byte (102) 评论 (0) 收藏

      摘要:记述采自黑龙江省蝗总科昆虫2新种,即黑翅异爪蝗Euchorthippus nigripennissp.nov.及北安拟绿洲蝗Chrysochroides beianensissp.nov.。模式标本保存于陕西师范大学动物研究所昆虫标本室。

    • 红掌细菌性叶枯病的病原鉴定

      2007, 26(2).

      摘要 (1326) HTML (0) PDF 0.00 Byte (11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来自广东省广州市花卉苗圃场红掌上发生的1种细菌性病害进行了病原鉴定。通过对红掌上分离的病原细菌进行形态观察、染色试验、致病性测定、寄主范围、生理生化性状等常规细菌鉴定技术,结合细菌16S rDNA序列分析,鉴定该红掌细菌性叶枯病的病原菌为地毯草黄单胞菌万年青致病变种(Xanthomonas axo-nopodispv.dieffenbachiae)。

    • 水稻稻曲病的药效试验和防治适期的选定

      2007, 26(2).

      摘要 (1440) HTML (0) PDF 0.00 Byte (12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于水稻破口前3 d施用8种药剂防治稻曲病,结果表明,爱苗、万兴、好力克、井冈霉素、HB20-1、纹曲宁、三唑酮对稻曲病的防效分别达67.53%、62.15%、61.75%、57.52%、52.11%、48.35%和29.68%,其每公顷理论和实际增产幅度分别达1.71%-19.62%和3.85%-15.03%。于水稻孕穗期、破口前3 d、齐穗期、扬花期施用爱苗和井冈霉素防治稻曲病,结果表明,随着生育期推迟,对稻曲病的防治效果及产量均呈下降趋势,且以孕穗期施药防效最佳,增产最高。爱苗、井冈霉素孕穗期施药防效分别达到67.03%、58.54%,每公顷理论产量分别比不施药处理增产11.89%和10.68%,每公顷实际产量分别比不施药处理增产了11.31%和9.34%。

    • 2种印楝素A氢化加成产物对昆虫的毒杀作用

      2007, 26(2).

      摘要 (1023) HTML (0) PDF 0.00 Byte (132) 评论 (0) 收藏

      摘要:2′,3′,22,23-四氢印楝素A和22,23-二氢印楝素A是印楝素A氢化加成产物。处理后24 h,2′,3′,22,23-四氢印楝素A、22,23-二氢印楝素A和印楝素A对斜纹夜蛾3龄幼虫的AFC50值分别为6.55μg/mL、2.89μg/mL和0.87μg/mL,处理后48 h,分别为12.61μg/mL、8.01μg/mL和1.81μg/mL。处理后24 h,3μg/mL 2′,3′,22,23-四氢印楝素A、22,23-二氢印楝素A和印楝素A对小菜蛾3龄幼虫的拒食率分别为63.74%、80.77%和85.33%;5μg/mL 2′,3′,22,23-四氢印楝素A、22,23-二氢印楝素A和印楝素A对棉铃虫3龄幼虫的拒食率分别为82.75%、90.74%和94.90%。3μg/mL 2′,3′,22,23-四氢印楝素A、22,23-二氢印楝素A和印楝素A处理后72 h,小菜蛾3龄幼虫的校正死亡率分别为77.90%、85.96%和90.42%;5μg/mL 2′,3′,22,23-四氢印楝素A、22,23-二氢印楝素A和印楝素A处理后72 h,棉铃虫3龄幼虫的校正死亡率分别为94.19%、72.86%和99.05%。2′,3′,22,23-四氢印楝素A和22,23-二氢印楝素A可明显降低棉铃虫幼虫的体重。

    • >土壤与农化
    • 湖北省不同区域水稻土的养分状况

      2007, 26(2).

      摘要 (1780) HTML (0) PDF 0.00 Byte (12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湖北省鄂东南、鄂中、鄂北和江汉平原4个水稻生产区域,选择主要种植制度下有代表性的24个水稻土进行养分测试分析。结果表明,在湖北省的这4个区域里,土壤pH表现出从北向南逐渐降低的趋势;有机质、有效钙、镁、硫、铁、锰、铜以及硅的含量均较丰富;碱解氮、有效锌、硼普遍缺乏,其缺乏数分别占总样本的62.5%、62.5%和87.5%;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变异较大,从不同区域的结果来看,鄂东南和江汉平原的水稻土含磷量总体偏低,鄂中和鄂北区域较高,速效钾在鄂东南区域属极缺范围,鄂中属潜在缺乏,而鄂北和江汉平原均较丰富。此外,鄂东南和鄂中地区,有效钼含量缺乏。

    • 营养型酸性土壤改良剂对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2007, 26(2).

      摘要 (1453) HTML (0) PDF 0.00 Byte (146) 评论 (0) 收藏

      摘要:营养型酸性土壤改良剂(以下简称NSM)施入氮、磷、钾养分水平差异较大的3种土壤,分别进行了土壤恒温培养试验和玉米盆栽试验。土壤恒温培养试验结果表明:酸性土壤施用NSM后,土壤碱解氮含量下降,提高了土壤对氮的保蓄能力,可以减少氮的淋失和挥发损失;玉米盆栽试验结果显示:酸性土壤施用NSM后,促进了玉米的生长和玉米对氮的吸收,提高氮的吸收利用效率。施用NSM后,养分水平较高的土壤1,氮吸收利用效率提高5.43%-12.31%;养分水平较低的土壤3,氮吸收利用效率提高5.14%-36.34%。

    • 氮磷肥配施对黑麦草产量及养分吸收的影响

      2007, 26(2).

      摘要 (1467) HTML (0) PDF 0.00 Byte (12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江汉平原进行田间试验研究了氮磷肥配合施用对黑麦草产量、养分吸收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施氮(N0)的基础上施用磷肥,增产效果不明显;在低氮(N150)条件下,施磷处理较不施磷处理可显著增产10.8%-16.1%;在高氮(N300)条件下,施用低量磷肥(P90)就可得到较好的增产效果,增产17.2%且差异达显著水平。在不同的磷水平上配合施用氮肥均可显著增产。氮、磷肥的施用可以相互提高养分的吸收。综合比较氮磷肥配施经济效益,在试验设计条件下,N300P90处理的配比效果最好,产量达62.00 kg/hm2;净利润最高,增收4 152.7元/hm2,产投比为2.23。

    • 镧和铅相互作用对雪菜生长及其镧铅累积的影响

      2007, 26(2).

      摘要 (1087) HTML (0) PDF 0.00 Byte (1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溶液培养试验研究了镧(0.00-5.00 mg/L La)与铅(0、101、00 mg/L Pb)相互作用对雪菜幼苗生长以及铅和镧在雪菜体内累积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镧对雪菜幼苗根和地上部生长无明显的促进作用。当溶液中镧的浓度≥1.00 mg/L时,镧抑制了根长生长;铅抑制了雪菜根中镧的含量;当溶液中La≤1.00 mg/L时,铅还抑制了镧向地上部的累积和转移。在低水平铅污染(10 mg/L Pb)条件下,镧对雪菜铅的吸收和累积均无显著影响;但是在高水平铅(100 mg/L Pb)处理的溶液中,镧降低了雪菜根中铅的含量。100 mg/L Pb和5.00 mg/L La处理促使更多比例Pb和La向雪菜地上部转移。镧与铅在雪菜根细胞壁中存在竞争作用。

    • >畜牧与兽医学
    • 鸡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受体基因对胚胎发育的影响

      2007, 26(2).

      摘要 (1237) HTML (0) PDF 0.00 Byte (12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广东温氏集团培育的黄羽肉鸡种蛋胚胎为研究对象,并以与人和小鼠胚胎发育相关的胰岛素样生长因子2受体(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type II receptor,IGF2R)基因为候选基因,进行了SNP位点的筛选和多态性的检测,探讨了IGF2R的变异对胚胎死亡的影响。在IGF2R第34外显子中发现2个SNP位点,对具有AlwNⅠ酶切位点的SNP位点进行了PCR-RFLP检测,分析了胚胎IGF2R的SNP位点PCR-RFLPs基因型在死亡和正常发育胚胎中分布特征。经2χ检验,鸡基因IGF2R第34外显子AlwNⅠ-RFLP基因型在死亡和正常发育胚胎中存在显著差异,在死亡的胚胎中基因型AT的频率(0.326)显著地高于正常发育胚胎的频率(0.077)。

    • 外源性IFN-γ对植入前期妊娠大鼠下丘脑内IL-4阳性细胞的影响

      2007, 26(2).

      摘要 (1139) HTML (0) PDF 0.00 Byte (13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解外源性IFN-γ对植入前期大鼠下丘脑内IL-4表达的影响,通过阴道口肌肉注射不同剂量IFN-γ后观察植入前期大鼠下丘脑内IL-4表达的变化,并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对其检测。结果表明:在下丘脑的视前大细胞核(POMA)、视前内侧核(POM)、交叉上核(SO)、视上核(SC)、室旁核内侧部(PVM)和室周核(HPV)等处均有IL-4阳性细胞的表达分布;试验1组(注射IFN-γ25 000 IU)和试验2组(注射IFN-γ75 000 IU)各个核团中阳性细胞数与对照组相比较少而且差异显著(P<0.05),2个试验组相比,在部分核团中阳性细胞数试验1组高于试验2组,差异显著(P<0.05)。结果说明下丘脑内IL-4阳性细胞随着外源性IFN-γ剂量的增加而减少,从而说明外源性IFN-γ有可能会影响下丘脑中IL-4蛋白的表达分布。

    • B超监测供体羊超数排卵的效果

      2007, 26(2).

      摘要 (1222) HTML (0) PDF 0.00 Byte (13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用AMI-900型兽用B超,对经过超排处理的供体羊进行实时监测,主要包括卵巢的发育,卵泡或黄体的数量、大小等,并据此判断超排效果、估测排卵数和胚胎回收数。结果表明,卵巢上卵泡发育的最佳监测时间为超排处理后的第3-4天,黄体发育监测可在手术冲胚前2-3 d进行。13例供体羊的B超监测卵泡数与回收胚胎数基本相符(142/133),说明根据监测卵泡数而预测回收胚胎数是可行的。

    • 禽致病菌ESBLs和AmpC酶的检测及药敏分析

      2007, 26(2).

      摘要 (1211) HTML (0) PDF 0.00 Byte (12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用全自动微生物鉴定系统(VITEK-32)鉴定了禽分离致病菌,分别进行了β-内酰胺酶(BLA)、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AmpC酶的检测,并用试管两倍稀释法测定了各种抗生素对非产酶菌、产ESBLs菌及产AmpC菌的抗菌活性。结果表明,鉴定分离的20株致病菌有大肠埃希菌15株、阴沟肠杆菌1株、铜绿假单胞菌1株、法氏柠檬酸杆菌1株、肺炎克雷伯菌1株及鹑鸡肠球菌1株,其中法氏柠檬酸杆菌、肺炎克雷伯菌及鹑鸡肠球菌系兽医上首次检出。报道所分离的20株致病菌均产β-内酰胺酶,其中产ESBLs 9株,同时产ESBLs和AmpC酶1株。产酶菌株对抗生素的耐药性严重,而抗生素/抑制剂联用能降低药物对细菌的MICs。

    • >水产养殖
    • 患病北极红点鲑的病原分离与鉴定

      2007, 26(2).

      摘要 (1882) HTML (0) PDF 0.00 Byte (11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2004年5月四川省某养殖基地养殖的北极红点鲑患病鲑进行了病理学检查和病原分离,从病灶处分离到细菌和真菌。分离到的细菌经API生化鉴定为杀鲑气单胞菌杀鲑亚种(Aeromonas salmonicidasubsp.salmonicida)。用引物AP1和AP2对纯化后的细菌进行PCR扩增,结果扩增出长度为421 bp的DNA片段,对扩增片段进行克隆、测序,用NCBI-BLASTn在GenBank中搜寻相似序列,结果与杀鲑气单胞菌各株A层蛋白部分编码基因有99%以上的序列同源性。用引物EUS-F和EUS-R对分离到的真菌进行PCR扩增,结果扩增出长度为755 bp的DNA片段,对扩增片段进行克隆、测序,用NCBI-BLASTn在GenBank中搜寻相似序列,结果与水霉属各株的DNA片段(包括18S核糖体RNA基因部分序列、内转录间隔区1全序列、5.8S核糖体RNA基因全序列、内转录间隔区2全序列和28S核糖体RNA部分序列)有93%-100%的同源性;而与属于丝囊霉菌属的EUS各株相对应的DNA片段仅有60%的序列同源性。因此判定所分离的真菌为水霉。杀鲑气单胞菌是引起疖疮病和溃疡病等病的病原菌,而水霉广泛存在于水中,当鱼受伤后,水霉孢子容易从患病部位侵入鱼体,加重感染。因此判断该病主要是由杀鲑气单胞菌引起,而水霉则引起继发感染。

    • 中华鳖对嗜水气单胞菌粗脂多糖(LPS)的免疫应答

      2007, 26(2).

      摘要 (1351) HTML (0) PDF 0.00 Byte (11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将采用温酚法从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柱状嗜纤维菌(Cytophaga columnaris)和叉尾鮰爱德华菌(Edwardsiella ictaluri)中提取的粗脂多糖(crude lipopolysaccharide,LPS)作为免疫原,注射接种中华鳖(Pelodiscus sinensis)后,通过测定受免鳖的交叉凝集抗体效价、肾脏和血液中吞噬细胞的吞噬活性和对A.hydrophila活菌细胞内杀菌活性,比较了3种致病菌的粗LPS对中华鳖的免疫原性。试验结果表明,从3种致病菌中提取的粗LPS对中华鳖均具有较强的免疫原性,受免鳖的血清中存在对3种致病菌的交叉凝集抗体,与对照鳖相比,肾脏和血液中吞噬细胞对吞噬原的吞噬活性和对A.hydrophila活菌杀菌活性明显上升。说明在3种供试菌的粗LPS上不同程度地存在3种致病菌的共同保护性抗原。

    • >园林科学
    • 瓯柑微芽嫁接脱毒及试管苗的快速培育技术

      2007, 26(2).

      摘要 (1453) HTML (0) PDF 0.00 Byte (11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了不同大小的瓯柑茎尖分生组织进行微芽嫁接脱除黄龙病病原的效果。在双目实体显微镜下,分别切取含有生长锥及1、2、3和4个叶原基的茎尖分生组织嫁接到黄化砧木上,以获得茎尖微芽嫁接苗,用PCR进行黄龙病分子检测。试验表明:用含1个和2个叶原基的茎尖嫁接获得的试管苗全部不带病毒;含有3个和4个叶原基的茎尖嫁接获得的试管苗其脱毒率分别为95.7%和73%,感病母株和长春花阳性对照可以扩增出535 bp的特异性片段;尽管在含2个叶原基条件下获得的STG成活率为47.7%,但可以达到理想的脱毒效果。试验还证明,瓯柑二次嫁接与茎尖嫁接直接移栽苗的生长量差异极显著。

    • 柑橘愈伤组织植株再生及其倍性鉴定

      2007, 26(2).

      摘要 (1263) HTML (0) PDF 0.00 Byte (101) 评论 (0) 收藏

      摘要:愈伤组织保存是柑橘种质资源保存的一条值得探索的途径,具有节省人力、物力、财力以及避免自然灾害和病虫害等优点。研究表明[1],待测的35种基因型的愈伤组织中,只有9种具有体胚发生能力。对于具有体胚发生能力的愈伤组织,它们能否长成正常的植株,这对于利用愈伤组织进行细胞融合或遗传转化等生物技术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本试验以具有体胚发生能力的8种愈伤组织为试材,分析其体细胞胚胎发生能力与再生植株生长状态的关系,通过改变培养基配方来诱导胚性愈伤组织畸形胚状体分化,为细胞融合和遗传转化提供参考。通过鉴定再生植株的倍…

    • 甘草下胚轴离体再生体系的建立

      2007, 26(2).

      摘要 (1316) HTML (0) PDF 0.00 Byte (12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甘草下胚轴为外植体,对影响下胚轴离体再生不定芽的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KT具有显著作用,与6-BAI、BA结合,可高效诱导下胚轴直接产生不定芽,优化的分化培养基为MS 6-BA 2.0 mg/L KT 0.5 mg/L IBA 0.5 mg/L,芽苗分化率平均为41.5%。同时,进一步研究了不同基因型、预培养处理对甘草下胚轴再生的影响,结果发现:胀果甘草下胚轴离体再生频率最高,达44.7%;预培养4 d对甘草下胚轴再生不定芽具有促进作用。建立甘草下胚轴离体再生不定芽体系,为甘草基因工程品种改良及优良品种快速繁殖打下基础。

    • 酸蚀处理促进盐肤木种子萌发的研究

      2007, 26(2).

      摘要 (1260) HTML (0) PDF 0.00 Byte (12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探索促进盐肤木种子萌发的方法,研究了浓硫酸酸蚀处理对盐肤木种子萌发的促进作用。结果表明:未作酸蚀处理的种子硬实率高达85%,透水性差;浓硫酸处理提高种子的吸水性能和萌发率,并使种子发芽整齐一致。浓硫酸浸种30-105 min共6个处理,对种子萌发都有促进作用;其中以处理90-105 min的效果最好,发芽率可达70%,发芽势和生长势均高于其它处理。清水浸种48 h的对照种子萌发率最低。

    • 唐菖蒲花茎愈伤植株再生途径的优化

      2007, 26(2).

      摘要 (1261) HTML (0) PDF 0.00 Byte (9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了外植体不同生长阶段、激素种类和浓度对2个唐菖蒲品种愈伤组织诱导及不定芽再生的影响。结果表明,以Rose Supreme 5叶期和Advanced Red 7叶期的花茎为外植体较好,2个品种直接诱导愈伤组织及不定芽再生的最佳培养基为MS BA 2 mg/L IBA 0.4 mg/L,愈伤诱导率分别达到80.50%和87.78%,愈伤全部再生不定芽,平均再生芽数分别为14.2和13.0,培养周期仅为45 d左右。在生根培养基MS IBA0.5 mg/L上生根率分别达86.67%和92.44%,单苗根数为16.1和22.1,根势好,结球率均达90%以上。

    • 4个砂梨品种果实发育过程中主要糖酸含量的变化

      2007, 26(2).

      摘要 (1358) HTML (0) PDF 0.00 Byte (105) 评论 (0) 收藏

      摘要:测定了4个砂梨(Pyrus prifoliaNakai)品种翠冠、金水2号、丰水、金水1号果实在发育过程中主要糖和酸的含量,并分析了其含量变化的规律。结果表明:4个品种果实中果糖和葡萄糖的动态基本相同,果实发育中期开始升高,早熟品种成熟前有一较平缓的时期,而中熟品种成熟前则有一下降过程,但成熟期的含量比较接近;蔗糖含量在成熟前才开始大幅上升,其含量高低可影响总糖含量;早熟品种翠冠蔗糖上升幅度大,其总糖也明显高于金水2号;中熟品种丰水总糖高于金水1号;肌醇在幼果期即有较高的含量,2个早熟品种的变化幅度小、成熟期含量接近;2个中熟品种的肌醇含量起伏大、动态趋势相反,成熟时丰水远高于金水1号;果实中以苹果酸为主,但柠檬酸的含量可影响总酸含量;金水2号总酸含量最高,其余依次为金水1号、丰水、翠冠。

    • 南瓜水溶性多糖的体外抗氧化作用

      2007, 26(2).

      摘要 (1426) HTML (0) PDF 0.00 Byte (12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了南瓜多糖体外清除自由基以及抗氧化的作用.采用水杨酸法和AP-TEMED法分别检测羟基自由基(·OH)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研究南瓜多糖清除·OH和O2-的效果.用硫代巴比妥酸法测定小鼠肝丙二醛含量,用分光光度法测定小鼠红细胞溶血和肝线粒体肿胀程度,研究南瓜多糖的抗氧化效果.结果表明:南瓜多糖可以清除·OH、O2-,抑制·OH所致丙二醛的产生,减少·OH所致红细胞溶血,减轻·OH所致肝线粒体肿胀程度.试验证明南瓜多糖具有明显的抗氧化作用.

    • 论森林公园中的体验设计

      2007, 26(2).

      摘要 (978) HTML (0) PDF 0.00 Byte (9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介绍了体验经济的主要理论,对体验经济下体验设计进行了探讨,并对森林公园体验设计原则、体验设计要点进行了论述,为今后森林公园规划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 >食品科技
    • 7S球蛋白的风味蛋白酶改性和功能性质评价

      2007, 26(2).

      摘要 (1163) HTML (0) PDF 0.00 Byte (10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大豆分离蛋白为原料提取7S球蛋白,研究了风味复合蛋白酶对大豆7S球蛋白的改性作用,并且评价了7S球蛋白改性前后的功能性质。结果表明,试验得到的7S球蛋白的持水性、乳化能力和吸油性优于大豆分离蛋白。风味复合蛋白酶酶解最佳的条件为pH值8.5,温度55℃。7S球蛋白改性后功能性质优于改性前。改性后7S球蛋白持水性有明显改善,在水解度为18.43%效果最好。吸油性、乳化性及乳化稳定性也有明显改善,在16.07%的水解度时效果最好。

    • 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水相中甲壳素的含量

      2007, 26(2).

      摘要 (1354) HTML (0) PDF 0.00 Byte (12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将甲壳素溶于NaOH/CO(NH)2水相溶剂中,研究了甲壳素水溶液的紫外光谱性质,确定甲壳素在新溶剂中的最佳紫外吸收波长为230 nm,试验了不同溶剂组分浓度、测试温度对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甲壳素浓度的影响,发现对于不同溶剂组分浓度的甲壳素溶液,甲壳素的质量百分比浓度与紫外吸收值均有较好的线性相关性,且测定时温度在8-20℃范围内时,测定结果准确。

    • >文献综述
    • 叶面积指数地面测量方法的研究进展

      2007, 26(2).

      摘要 (2134) HTML (0) PDF 0.00 Byte (12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介绍了目前使用的直接和间接地面测量叶面积指数(leaf area index,LAI)的方法,指出了其存在的问题,同时对间接方法的仪器进行了比较,并对地面测量LAI的方法、检验LAI测量仪器的测试平台和基于光学模型方法的LAI测量仪器进行了展望。

    •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征稿简则

      2007, 26(2).

      摘要 (875) HTML (0) PDF 0.00 Byte (11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华中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是由教育部主管、华中农业大学主办的中文核心学术性双月期刊,刊载生物技术、作物品种资源与改良、作物栽培理论与实践、植物保护、土壤与农化、畜牧与兽医学、水产养殖、园林科学、农产品加工、信息科学等方面的论文、研究简报,并酌登高水平的综述文章。一.来稿注意事项1.来稿应为可公开发表但还未公开发表过的内容。文章要求论点明确、数据可靠、简明扼要、文字精炼,用第3人称撰写,着重描述作者的新方法、新观点和新成果等;2.研究论文以5000~7000字为宜,综述文章不超过10000字,研究简报不超过3000字;3.来…

    •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为以下数据库和文摘刊物刊源(不完全)

      2007, 26(2):F0002-F0002.

      摘要 (735) HTML (0) PDF 0.00 Byte (104)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编辑委员会

      2007, 26(2):F0003-F0003.

      摘要 (736) HTML (0) PDF 0.00 Byte (114)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欢迎订阅《华中农业大学学报》,欢迎投稿

      2007, 26(2):F0003-F0003.

      摘要 (828) HTML (0) PDF 0.00 Byte (95) 评论 (0) 收藏

      摘要:


年第26卷第2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