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 25(2).
摘要:根据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类催化结构域Ⅰ和Ⅸ的氨基酸保守序列设计简并引物,PCR扩增‘紫花芒’杧果嫩绿色叶片基因组DNA。在NCBI中用BlastX比对发现,有6个阳性克隆是抗病基因同源序列,并命名为PK1~PK6,GenBank注册序列号为AY693369~AY693371和AY776277~AY776279。在PK3、PK4和PK6中发现了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的9个催化结构域Ⅰ~Ⅸ,而其它3个克隆具有部分结构域。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析还发现,6个克隆编码的氨基酸序列都与受体样蛋白激酶有较高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系统进化树分析还表明它们都是可能的抗病基因同源序列。总之,6个克隆不仅是抗病基因同源序列而且是可能的受体样蛋白激酶基因同源序列。
2006, 25(2).
摘要:从毛白杨(Populus tomentosa)木质化茎中提取总RNA,利用RT-PCR技术进行cDNA扩增,获得1条1 621 bp的片段。测序结果表明:该片段编码536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序列中包含所有已知4-CL蛋白的2个特征序列boxⅠ(SSGTTGLPKGV)和boxⅡ(GEICIRG)。将cDNA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pET-32a( )中,并转化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感受态细胞BL21(DE3)。IPTG诱导后,经SDS-PAGE和Western-blot分析表明,4-CL基因在大肠杆菌BL21中获得表达,所表达融合蛋白的分子量约为70 ku。酶活性分析表明:该重组蛋白对底物PA、FA、CA均表现出催化活性,其偏爱性顺序为PA>FA>CA,对SA则没有活性。
2006, 25(2).
摘要:高G C含量模板进行PCR扩增时,往往通过添加增强剂如甘油、DMSO、甲酰胺等来提高扩增效率,但是目前研究单个增强剂对PCR影响的较多,而研究增强剂组合的不多,而且关于增强剂对聚合酶保真度的影响的研究也不够充分。本研究通过正交试验对不同增强剂组合的效应进行了探讨,建立了3个对高G C含量模板进行PCR扩增的高效缓冲液体系,并且对其中2个进行研究发现它们可以提高Taq聚合酶扩增的保真度,因而具有较广的应用前景。
2006, 25(2).
摘要:人白细胞介素4(hIL4)是一种重要的免疫活性调节分子,与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有重要关系。将hIL4基因融合到衣藻叶绿体rbcL 5-’UTR和3’-UTR之间,组成5’UTR-hIL4-3’UTR片段,将其插入到来源于衣藻叶绿体基因组5.7 kb同源片段中,构建成pXhIL4同源重组质粒。利用电脉冲法将该质粒与含有aadA基因的壮观霉素抗性质粒p228共同转化衣藻叶绿体,从含100μg/mL的壮观霉素抗性平皿上筛选到阳性藻落,并通过PCR方法检测到hIL4基因,其共转化频率高达90%。经过western blotting印迹转移分析,证实了人白细胞介素4基因在衣藻叶绿体中获得成功表达,为进一步研究在衣藻叶绿体中高效表达外源蛋白奠定了基础。
2006, 25(2).
摘要:采用不同浓度不同配方的化杀灵WP对Napus SW 0742油菜进行处理,测定杀雄后盛花期油菜的乙烯释放量,研究油菜育性转换与乙烯释放量的关系。结果表明:经化杀灵处理后的乙烯释放量明显高于对照组的。化杀灵应用于Napus SW 0742油菜的最佳用药浓度为1.4 g/L,化学杀雄效果越好,乙烯释放量越高,乙烯释放量的变化与油菜雄性不育有直接关系。
2006, 25(2).
摘要:以常规翻耕为对照,通过2 a的双季稻田厢沟免耕秸秆还田试验发现,厢沟免耕水稻的前期生长较快,分蘖期缩短,而灌浆结实期较长,全生育期免耕比翻耕多1~2 d;油菜两年产量增加,水稻第1年产量变化不大,第2年产量增加。厢沟免耕土壤容重先增后减,有机质先减后增,土壤自调期不足1 a;在土壤各土层分布上,与传统免耕不同,厢沟免耕各土层差异不明显,0~5 cm土层土壤养分富集不明显,15~25 cm土层土壤容重显著降低,有机质比对照增加55.23%。秸秆还田能降低翻耕土壤容重,增加土壤有机质,而对免耕土壤影响不明显。
2006, 25(2).
摘要:在室内和田间研究了美洲斑潜蝇对10个黄瓜品种的寄主选择性,结果表明该虫对黄瓜品种的选择差异性主要表现在叶片单位面积上取食点和产卵数的不同,而孵化率、化蛹率和羽化率在各品种间无差异。美洲斑潜蝇对津春4号黄瓜品种的选择性最强,对津杂4号的选择性最弱。经显微测量和电镜扫描可知,黄瓜叶片表皮毛的密度和长度与美洲斑潜蝇对其选择性强弱呈负相关,津杂4号叶片表皮毛的密度和平均长度分别是津春4号的2倍和3倍,表明黄瓜叶片表面物理性状特别是表皮毛的密度和长度在美洲斑潜蝇对各品种的选择性方面起主要作用。
2006, 25(2).
摘要:采用数字显微系统测定了部分华南地区土壤中粘土颗粒群粒径分布分形维数值,提出了土壤中粘土颗粒群粒度分布分形维数的几何法计算模型,并就这种分形维数与土壤比表面积和土壤透气性等性质的关系作了初步探讨。
龙翔 , 余荣 , 耿利英 , 周木清 , 熊家军 , 杨利国
2006, 25(2).
摘要:从屠宰场收集黄牛卵巢,取皮质深层卵母细胞进行体外成熟、体外受精和早期胚胎体外培养,分析影响其效果的因素。结果表明,在成熟培养液中添加促卵泡素(FSH)(10 IU/mL)、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20 IU/mL)和17β-雌二醇(17β-E2)(1μg/mL)对卵母细胞受精后早期胚胎发育能力有极显著的促进作用。等量牛卵泡液(BFF)与初生犊牛血清(NCS)效果差异不显著,以添加15?F为最宜。颗粒细胞与输卵管上皮细胞均能显著提高卵母细胞体外成熟受精后早期胚胎的发育率,颗粒细胞 输卵管上皮细胞对克服胚胎阻滞现象效果最显著。
2006, 25(2).
摘要:将体重22.5 kg左右的杜长大三元杂交仔猪65头按体重、性别等随机分为5组,每组13个栏,单栏饲养。试验分前期(22.5~70 kg)和后期(70~90 kg)两阶段,共80 d。以玉米、豆粕为主配成基础日粮为第1组(对照组),用双低菜粕替代第1组中的部分豆粕(即双低菜粕型日粮),分别添加0.01%的酶A和酶B(第2组和第3组);用小麦替代第1组中的部分玉米(小麦型日粮),分别添加0.01%的酶A和酶B(第4组和第5组)。结果表明:在试验各期,双低菜粕型日粮中添加酶制剂的第2和第3组平均日增重和饲料利用率与对照组一致,但每千克增重成本在前期比对照组分别低0.51和0.47元,在后期比对照组分别低0.69和0.81元。小麦型日粮中加酶制剂的第4、5组试验前期的平均日增重和饲料利用率比对照组有显著和极显著改善,每千克增重成本比对照组分别低0.52和0.53元;第4组的全期饲料利用率较对照组极显著改善。结果显示:在小麦型或双低菜粕型日粮中2种酶制剂均改善了生长肥育猪的性能,但在小麦型日粮中的效果更明显。
徐向阳 , 王成章 , 杨雨鑫 , 廉红霞 , 胡喜峰 , 张春梅
2006, 25(2).
摘要:选取体重约25 kg的长×大二元杂交猪60头,采用单因子完全随机设计,分为5组,3个重复,在饲粮中添加不同比例的苜蓿草粉。在正试期开始后的第1、20和40天称试验猪的体重,分析其饲喂含苜蓿草粉饲粮后的主要生产性能。在正试期开始后的第20天采取猪的血样,分析其饲喂苜蓿后血液中主要生化指标。结果表明:(1)添加5%,10%苜蓿草粉有利于提高生长猪的增重及饲料转化率,尤其10%组的日增重、日采食量较对照组有极显著改善,饲料转化效率较对照组明显提高。而15%、20%的苜蓿草粉组的上述指标比对照组降低。(2)添加苜蓿草粉后,饲粮干物质、粗蛋白质、NDF的消化率提高。(3)添加苜蓿草粉后,GH、Ins和IGF-1的含量显著提高,但试验组中的T3、T4含量显著降低;随着苜蓿草粉添加水平的提高,血液中尿素氮、甘油三酯、血糖和胆固醇含量递减,其中试验II组胆固醇含量和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试验III、IV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极显著。而总蛋白的含量随草粉添加量上升有所提高,尽管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上述结果表明:在生长猪饲粮中添加10%紫花苜蓿草粉后对生长猪生产性能、营养消化率及血液生化指标有较显著的改善。结合生产实际,建议在生长猪饲粮中添加10%紫花苜蓿草粉。
肖红卫 , 郑新民 , 陈思怀 , 乔宪凤 , 谷习文 , 田永祥 , 张涌 , 魏庆信
2006, 25(2).
摘要:为研究精子介导法生产异种器官移植用转基因猪的效率,将人膜反应性溶解抑制物(hCD59)基因与脂质体混合制成基因/脂质体复合物,分别采用睾丸注射法和基因脂质体复合物/精子共孵育法制备转人hCD59基因猪,其中睾丸注射法处理公猪1头,44 d后配母猪8头,7头受孕(受孕率87.5%),产仔73头,PCR阳性猪3头(阳性率4.3%);外源基因/精子共孵育法处理公猪4头,处理母猪4头,1头受孕(受孕率25%),产仔11头,PCR阳性猪1头(阳性率9%)。从15头受孕母猪共获得84只仔猪,经PCR初步检测,其中4只仔猪为转基因阳性,阳性率4.8%。研究结果表明:通过精子介导法可以获得转基因猪。
2006, 25(2).
摘要:复口吸虫在我国东北、华东、华中、华南等地均有分布,能引起淡水鱼类复口吸虫病的广泛流行,其中尤以华中一些省份为甚[1-2]。研究发现引起华中地区复口吸虫病流行的主要是倪氏复口吸虫(Dip-lostomum niedashui)和湖北复口吸虫(D.hupe-hensis)[1]。为了对尾蚴和后囊蚴的形态分类
张国辉 , 何瑞国 , 张世萍 , 周俊 , 曹克驹 , 高红梅
2006, 25(2).
摘要:采用单因子梯度设计方法,将维生素E设6个添加水平,分别为Ⅰ0mg/kg、Ⅱ50mg/kg、Ⅲ125mg/kg、Ⅳ200mg/kg、Ⅴ275mg/kg、Ⅵ350mg/kg,试验期共175d,以雌鳝性腺系数、产卵力、孵化率以及各组织中SOD活性、MDA含量等指标作为判据,研究了VE对雌鳝繁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饲料中VE含量的增加,Ⅰ、Ⅱ、Ⅲ、Ⅳ组雌鳝性腺系数、产卵力和孵化率显著提高,Ⅴ、Ⅵ组则提高不显著,卵中VE的含量反映了饲料中VE的含量。雌鳝卵巢中SOD活性,Ⅳ、Ⅴ和Ⅵ组比Ⅰ、Ⅱ和Ⅲ组显著降低;相应地,MDA含量Ⅳ、Ⅴ和Ⅵ组显著低于Ⅰ、Ⅱ和Ⅲ组。Ⅰ、Ⅱ和Ⅲ组雌鳝卵巢中SOD活性较高,但因饲料中抗氧化性的VE缺乏或不足,引发卵子脂质过氧化,MDA含量显著升高,导致卵质低下,从而影响了卵子孵化。以上结果表明,雌鳝饲料中添加维生素E,能有效地改善雌鳝的繁殖性能,其最适添加量为200mg/kg。
2006, 25(2).
摘要:根据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类催化结构域Ⅰ和Ⅸ的氨基酸保守序列设计简并引物,PCR扩增‘紫花芒’杧果嫩绿色叶片基因组DNA。在NCBI中用Blast X比对发现,有6个阳性克隆是抗病基因同源序列,并命名为PK1~PK6,GenBank注册序列号为AY693369-AY693371和AY776277-AY776279。在PK3、PK4和PK6中发现了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的9个催化结构域Ⅰ~Ⅸ,而其它3个克隆具有部分结构域。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析还发现,6个克隆编码的氨基酸序列都与受体样蛋白激酶有较高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系统进化树分析还表明它们都是可能的抗病基因同源序列。总之,6个克隆不仅是抗病基因同源序列而且是可能的受体样蛋白激酶基因同源序列。
2006, 25(2).
摘要:以二年龄盆栽桂花为试材,研究其对不同程度水分胁迫的生理响应。结果表明:当胁迫程度加深时,桂花幼苗叶片的组织水、自由水含量及自由水和束缚水含量的比值明显降低,轻度胁迫与对照间束缚水含量无显著差异,但中度胁迫和重度胁迫与对照相比差异显著;细胞膜相对透性、MDA、可溶性糖和脯氨酸的含量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而升高,胁迫程度的加重,升高加快;在胁迫过程中,重度胁迫和中度胁迫的POD和CAT活性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但它们达到高峰的时间不同,重度胁迫在第6天达到高峰,中度胁迫在第9天达到高峰;轻度胁迫时2种酶的活性均呈上升的趋势。
2006, 25(2).
摘要: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等位酶分析方法,测定了小慈姑4个自然居群的克隆多样性,结果表明小慈姑克隆多样性水平较高。在种群水平上的克隆大小(Ne)为1.670 3,基因型比率(PD)为0.598 7,克隆的基因型多样性Simpson指数(D)为0.990 1,克隆的基因型分布均匀性Fager指数(E)为0.781 1。不同居群之间在多态性位点的数目、分布以及等位基因的表现上具有较大的差异,并且居群间的遗传分化与地理因素有关。
2006, 25(2).
摘要:通过MTT细胞增殖抑制试验,测定肿瘤细胞膜唾液酸(SA)含量、线粒体跨膜电位(ΔΨm)、细胞培养液中NO和NOS含量等的变化,研究菹草类胡萝卜素(carotenoids extracts fromPotamogeton crispusL.,CEPC)对人宫颈癌Hela细胞株增殖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CEPC对Hela细胞增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能显著降低Hela细胞表面的SA含量,诱导Hela细胞ΔΨm下降,导致iNOS活性增强,NO含量显著升高。CEPC对Hela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可能是通过降低肿瘤细胞膜SA含量,使线粒体跨膜电位下降i、NOS的活性增强、NO的浓度升高而引起肿瘤细胞凋亡。
2006, 25(2).
摘要:运用固相微萃取与气-质联用技术初步鉴定了不同工艺制作的腌腊鱼中挥发性物质的组成,结果表明:腌制可促进鱼中挥发性物质及前体向腌腊鱼相关风味物质的转化;酯类化合物是腌腊鱼中可能的特征性风味物质,2种浓度盐水腌制的腌腊鱼中均含有乙酸-11-十二烯-1-酯、十二酸甲酯、12-甲基十三酸甲酯、14-甲基十五酸甲酯、Z-9-十六烯酸乙酯和邻苯二甲酸二叔丁酯等多种酯类化合物,但主要挥发性成分组成差异明显;低温干燥有利于促进腌腊鱼风味的形成,干燥时应使用较低的温度。
2006, 25(2).
摘要:结合传统的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relational database management system,RDBMS)访问过程,采用面向对象的编程技术提出了一种数据对象访问模型。研究结果表明,这种模型能简化对RDBMS的访问过程,并能在应用程序和数据库之间找到一种通用办法,从而解决了应用程序需要频繁地对数据进行构造处理的问题,实现了优化数据库访问和简化编程过程的目的。
2006, 25(2).
摘要:综述了华癸中生根瘤菌(Mesorhizobium huakuii)遗传多样性、质粒多样性、质粒的功能、结瘤因子、结瘤基因、胞外多糖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这类菌只能在紫云英上结瘤,1997年并入Mesorhizobium。选取大量菌株进行REP-PCR、16S和23S rDNAPCR-RFLP等分析,揭示其分为16种16S rDNA基因型。选用不同16S rDNA基因型的部分代表菌株进行部分16S rDNA测序。能够在紫云英上结瘤的根瘤菌可以分为2个类群。表明这类菌具有遗传多样性,存在不同的种。它们多数含共生质粒,共生质粒定位于最大或次大质粒上,质粒数1~5个不等,其分子量范围在53~906 kb之间。质粒缺失菌株表现为不结瘤(Nod-)和结瘤而不固氮(Nod ,Nif-)。某些质粒缺失还影响LPS合成、抗酸性、竞争结瘤能力。其结瘤因子能诱导紫云英根毛变形,它们的结瘤因子结构类似于苜蓿根瘤菌的结瘤因子。它们的结瘤基因具独特性,nodA与nodBC分隔一定距离,且具有保守性。它们产生的胞外多糖在侵染结瘤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2006, 25(2):F0002-F0002.
摘要: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出版的《中国期刊引证研究报告(2005)》中的统计和排名,2004年《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的影响因子为0.564,总被引频次为831。他引总引比为0.95,引用刊数为312种,均居农业院校学报前几位,是影响较大的大学学报之一。
电话: 027-87287437,027-87287364
邮政编码: 430070
E-mail:hnlkxb@mail.hzau.edu.cn
地址: 武汉市洪山区狮子山街1号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25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