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 24(6).
摘要:根据文献设计1对PCR引物,寡聚核苷酸序列上游引物为:5-′gCg,AAT,TCA,TCC,CAC,gTg,CCT,gC-3′,下游引物:5-′gAg,AAT,TCC,Tgg,ggA,ggg,ACC,TT-3′。经68℃退火及30轮循环的PCR程序后扩增出长度为1 447 bp的DNA片段,将该片段从琼脂糖凝胶中回收,克隆到pMD18-T Vector后进行序列测定。序列分析结果表明,牦牛乳球蛋白基因5′调控区与文献报道的奶牛该基因同源性为97.65%,突出的碱基差异为牦牛乳球蛋白基因5′调控区发生了1个位点连续3个碱基的缺失突变和另一位点1个碱基的插入突变。该研究也为开展以牦牛乳球蛋白基因5′调控区为启动子的乳腺生物反应器研究准备了条件。
2005, 24(6).
摘要:采用质粒快速检测法从供试33株费氏中华根瘤菌中分别检测出2~4个内源大质粒。用根据豌豆根瘤菌的repC基因设计1对引物RCI和RC3,从供试菌株及3株华癸中生根瘤菌和1株大豆慢生根瘤菌中扩增得到repC基因片段,证明在费氏中华根瘤菌中广泛存在repC基因。通过对扩增产物的测序,并与已报道的repC基因序列进行聚类分析,发现供试菌株可分为2个群,群a和群b,群内十分保守,但群间差异明显;其中群b的序列与已知类型的差异明显。
2005, 24(6).
摘要:puroindoline a (Pin a)和puroindoline b(Pin b)是控制小麦籽粒硬度的主效基因。根据已报道的小麦Pin a基因的保守序列,设计合成了1对特异性引物ForA1和RevA1,对六倍体牡山羊草Aegilops juvenalis(UUMMDD)的基因组DNA和胚乳cDNA进行Pin a基因扩增、克隆、序列测定和表达分析,发现了1个新型Pin a(Pin a~allele),其ORF长4/17bp,编码148个氨基酸残基,具有麦类作物Pin a基因特有的28个氨基酸的信号肽序列和WRWWKWWK的色氨酸结构域基因序列,与软粒小麦cv.capilole的Pina—Dla相比较,其核苷酸同源性和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98.7%与96.6%。Pin a~allele含有1个紧邻色氨酸结构域的突变位点(Gln 77Leu)。RT~PCR证实了Pin a在籽粒胚乳中的表达。Soulhern Blot分析结果表明,牡山羊草中Pin a基因含有1个拷贝。研究结果表明,山羊草中包含着与小麦差异较大的籽粒硬度控制基因。
2005, 24(6).
摘要:按金黄色葡萄球菌多重耐药转运蛋白NorA的编码序列设计引物,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基因组DNA为模板,扩增出norA基因中1155bp cDNA片段,将所得片段与pMD18-T载体连接,转化到感受态大肠杆菌JM109中,成功地筛选到阳性克隆,其质粒测序结果与文献报道一致。从阳性克隆中提取质粒,经Nde Ⅰ和XhoⅠ酶切,回收1155bp目的片段,定向克隆到pET28a(+)表达载体中,转化感受态大肠杆菌DH5a,提取质粒,再次转化到BL21(DE3)中,成功地筛选到阳性克隆。经IPTG诱导阳性菌,通过SDS-PAGE检测出norA基因的表达。
2005, 24(6).
摘要:根据文献设计1对PCR引物,寡聚核苷酸序列上游引物为5′-gCg,AAT,TCA,TCC,CAC,gTg,CCT,gC-3′,下游引物5′gAg,AAT,TCC,Tgg,ggA,ggg,ACC,TT-3′.经68℃退火及30轮循环的PCR程序后扩增出长度为1447 bp的DNA片段,将该片段从琼脂糖凝胶中回收,克隆到pMD18-T Vector后进行序列测定.序列分析结果表明,牦牛乳球蛋白基因5′调控区与文献报道的奶牛该基因同源性为97.65%,突出的碱基差异为牦牛乳球蛋白基因5′调控区发生了1个位点连续3个碱基的缺失突变和另一位点1个碱基的插入突变.该研究也为开展以牦牛乳球蛋白基因5′调控区为启动子的乳腺生物反应器研究准备了条件.
2005, 24(6).
摘要:根据文献设计1对PCR引物,寡聚核苷酸序列上游引物为:5'-gCg,AAT,TCA,TCC,CAC,gTg,CCT,gC-3’,下游引物:5'-gAg,AAT,TCC,Tgg,ggA,ggg,ACE;TT-3’。经68℃退火及30轮循环的PCR程序后扩增出长度为1447bp的DNA片段,将该片段从琼脂糖凝胶中回收,克隆到pMD18-T Vector后进行序列测定。序列分析结果表明,牦牛乳球蛋白基因5’调控区与文献报道的奶牛该基因同源性为97.65%,突出的碱基差异为牦牛乳球蛋白基因5’调控区发生了1个位点连续3个碱基的缺失突变和另一位点1个碱基的插入突变。该研究也为开展以牦牛乳球蛋白基因5’调控区为启动子的乳腺生物反应器研究准备了条件。
2005, 24(6).
摘要:对红豆杉提取物HPLC指纹图谱的构建进行了研究,并应用指纹图谱技术从色谱相似度软件评价和直接观察图谱两方面,探讨紫杉烷类化合物在红豆杉组织的分布及随季节变化的规律。结果显示,中国红豆杉与穗花杉、曼地亚红豆杉的色谱相似度为0.326和0.865,而同株红豆杉中树皮与枝叶、种子以及冠瘿组织的色谱相似度分别为0.965、0.932和0.322,表明已建立的指纹图谱的技术和评价方法能合理地反映植物和组织间的化学成分差异,提示紫杉烷类的空间分布在红豆杉正常组织间无明显差异,红豆杉中紫杉烷的含量在一年四季处于动态的变化,这种变化受气温、湿度、降雨量和光照等气象指标的综合影响。
2005, 24(6).
摘要:用水稻、玉米、棉花和油菜的干种子作材料进行了分离DNA的试验。试验结果表明,从4种作物的干种子中都能分离到质量较好的DNA,得到的DNA可以用于RAPD和SSR分析。这一方法最显著的特点是充分利用了DNA分离的原理,只保留了细胞裂解、DNA沉淀和溶解等关键步骤,而省略了二些诸如去除蛋白质及有机物的中间步骤,因而具有简便、快速等优点,特别适合于一些需要快速得到研究结果的分析,如种子纯度鉴定、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等。
2005, 24(6).
摘要:用OlympusAHs显微镜和日立透射电镜对闭颖授粉水稻CL01和正常开颖授粉水稻T168浆片的显微和亚微结构进行了观察。显微观察结果表明,闭颖授粉水稻材料维管束的数目和结构与正常开颖授粉水稻材料都有明显差异,闭颖授粉水稻材料浆片小且维管束数少,为8条左右,仅为正常开颖授粉水稻材料的一半。超微结构表明:开花前1d、开花当天及开花后,闭颖授粉水稻不管是液泡的形成过程还是线粒体变化过程都与开颖授粉水稻有明显的不同。闭颖授粉水稻在开花过程中没有大量长形或椭圆形线粒体积累,再加上其浆片小且维管组织不发达,从而导致了闭颖。
2005, 24(6).
摘要:采用石蜡制片方法,对3种甘蓝型油菜雄性不育系及其恢复系的小孢子发生和花粉发育过程进行比较解剖学观察,以确定其花粉败育的时期和细胞学特点。研究结果表明:波里马雄性不育系花药发育受阻于孢原细胞分化期,雄蕊不能分化形成花粉囊。S43A雄性不育系花粉败育的时期发生在小孢子四分体至单核花粉期,败育的特点为小孢子细胞质液泡化,逐渐变形解体,不能进行有丝分裂形成二胞花粉,同时绒毡层细胞过度液泡化,并提早解体死亡。G022A不育系的花药在小孢子发生的不同阶段均出现败育现象,最早的败育表现为花粉母细胞的退化解体;有些因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异常不能形成小孢子四分体;还有的因小孢子在四分体中不能正常释放而败育,并伴随着绒毡层细胞的畸形化、异常生长等现象。
2005, 24(6).
摘要:研究了自然条件和人工调控条件下,不同湿度处理的晾房中白肋烟叶片晾制期间总水含量和自由水含量的变化趋势,以探讨人工调控的条件下白肋烟晾制的合适湿度。结果表明:人工调控条件下,3个不同湿度处理的晾房中叶片总水含量在晾制开始的前2周有一个快速下降的过程,然后维持在较低的水平,并维持到晾制结束。晾制前期的湿度对总水含量变化的影响显著,高湿对叶片失水有缓冲作用,在第1周内含水量下降不明显,低湿则加速叶片脱水。晾制开始时,烟株上部叶片含水量最高,中部叶片次之,下部叶片最低,但晾制结束时各部位叶片含水量相近。与人工调控的晾房相比,自然条件下各湿度处理叶片总水含量的变化相对缓慢。对于白肋烟叶片自由水含量,不同条件下晾制期间均呈明显的下降趋势。低湿处理的晾房中下降速度最快,中湿处理次之,高湿处理的晾房中下降速度最慢。中湿晾制条件有利于优质白肋烟的形成。
2005, 24(6).
摘要:记述采自中国云南省西部地区的直翅目蚱科3新种,即瘤肩蚱Tetrix torulihumerus sp.nov.,黑条蚱Tetrix nigtistriatus sp.nov.及自边蚱Tetrix albomarginis sp.nov.。新种模式标本保存于陕西师范大学动物研究所昆虫标本室。
2005, 24(6).
摘要:首次报道了灯盏花根际土壤的2种滑刃线虫:内卷滑刃线虫(Aphelenchoides involutus Minegawa,1992),燕麦真滑刃线虫(Aphelenchus avenae Bastian,1865)。灯盏花是这2种线虫的新记录寄主。
2005, 24(6).
摘要:建立了一种测定辣椒素和二氢辣椒素的反相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法。样品中的辣椒素和二氢辣椒素用乙腈提取,以水和甲醇为流动相梯度洗脱,HP ODS Hypersil(5μm,250 mm×4 mm i.d)柱分离,用荧光检测器(λex=229 nm,λem=320 nm)测定。研究表明辣椒素和二氢辣椒在0.02~125.00μg/mL范围内,峰面积与待测物的质量浓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均为0.999 9,相对标准偏差在0.44%和2.74%之间,回收率为80.8%~99.9%。该方法操作简便、快速,适用范围广,重现性好,灵敏度高。
2005, 24(6).
摘要:采用高频电场激发氧灰化溴代卟啉分光光度法,测定了鄱阳湖野生藜蒿中铅的含量。在0.08 mol/LNaOH介质中,铅与溴代卟啉试剂形成1∶2橙黄色配合物,最大吸收波长在479 nm,表观摩尔吸光系数为2.2×105。铅量在0.04~0.48μg/mL内符合比耳定律,可用于鄱阳湖野生藜蒿中的铅的测定。测定结果表明,鄱阳湖区取样土壤已受到重金属铅的轻微污染,样品野生藜蒿中含有较低浓度的铅。
2005, 24(6).
摘要:分别以木屑、泥炭及水葫芦作为猪粪堆肥的调理剂,制作有机堆肥,研究了3种堆肥体系在堆肥进程中腐殖酸(HA+FA)及其组成、腐殖化指数(HI=HA/FA)、pH的变化过程,以及堆制前后1mol/L NH4Ac-0.05mol/L EDTA浸提态金属离子含量的变化。在此基础上讨论了HI、pH和阳离子交换量(CEC)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整个堆肥制作中,HA+FA和HA均呈现先下降后上升再稳中有降的趋现势,总体表现为增加;HI则上升明显,这些是堆肥腐熟和品质提高的重要表;pH变化因调理剂的不同而有较大的差异;除重金属Cr外,1mol/L NH4Ac-0.05mol/L EDTA浸提的绝大部分金属离子含量堆制后均有增加,3种堆肥增加幅度的顺序为:猪粪+水葫芦〉猪粪+木屑〉猪粪+泥炭;堆制前后pH和HI的变化与堆制前后CEC变化分别呈较好的正相关和负相关,它们可以作为堆制前后交换态金属元素含量变化的指示指标。
2005, 24(6).
摘要:应用^15N稳定性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了^15N-菜籽饼肥和^15N-秸秆肥与无机肥不同配比和不同施肥方法等不同处理中烤烟对饼肥和秸秆肥中氮素的吸收利用效果。结果表明:(1)烤烟各器官来自肥料的氮(NDFF%)随着饼肥和秸秆肥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加,且有顶权〉上部叶〉中部叶〉下部叶〉茎〉根的趋势;(2)烤烟对饼肥中氮素利用率显著高于秸秆肥,饼肥组合中在下部叶成熟时达到高峰,以后稍有降低,且以25%饼肥+75%硝铵全基施利用率最高,达到40.07%。秸秆肥组合中以25%秸秆肥+75%全基施利用率最高,且各处理烟株整个生育期利用率持续上升,不利于上部烟叶落黄成熟;(3)秸秆肥处理的回收率较饼肥处理的普遍要高,都在90%左右,土壤残留率高,不利于前期烟草的生长。饼肥处理中以25%饼肥+75%硝铵全基施的回收率较高,达到81.80%;(4)土壤“AN”值以25%饼肥+75%硝铵基追各半和25%秸秆肥+75%硝铵基追各半最高,说明土壤有机肥施用量不宜偏高,一般以保持中等施肥水平较好。
2005, 24(6).
摘要:采用体外厌氧共培养技术,研究了山羊瘤胃真菌对瘤胃细菌发酵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瘤胃真菌与瘤胃细菌共培养24h内,瘤胃真菌对瘤胃细菌表现出一定的抑制作用,共培养组24h时底物稻草表观干物质消失率(5.85%)、总挥发性脂肪酸浓度(28.21mmol/L)及乙酸浓度(20.32mmol/L)显著低于瘤胃细菌培养组(10.49%、32.66mmol/L和24.39mmol/L);而共培养组在48h和72h时稻草表观干物质消失率(24.37%、29.04%)均高于瘤胃细菌培养组(21.69%、26.41%);试验结果同时显示,经灭菌处理的瘤胃真菌发酵液可显著降低瘤胃细菌对稻草片段的降解活力。
2005, 24(6).
摘要:系统地研究了猪囊尾蚴发育过程中超微结构的变化。5头仔猪,分别经口服感染3节猪带绦虫孕卵节片,于感染后不同时期剖杀,剥离囊尾蚴。取囊壁和头颈部,作透射电镜观察。观察结果表明,随感染时间的延长,猪囊尾蚴细胞或组织的类型未发生明显变化,只在大小或发育程度上有所增加。头节和囊壁均由皮层和实质区构成,但二者的超微结构有差别。头节肌肉较发达,皮层外表面的微毛较短,基质区线粒体较少,实质区糖原颗粒不及囊壁贮存多,并且排泄管也较少。提示二者可能执行不同的功能:囊壁与营养吸收有关,而头节可能与将来的发育有关。
2005, 24(6).
摘要:用二次回归通用旋转设计、响应面分析法,研究三因素五水平下胰蛋白酶水解酪蛋白的反应,得到了一定条件下酪蛋白在酶作用下水解程度的变化规律。根据回归方程利用统计优选法寻优,确定了最优水解条件:温度为58℃,pH值为7.4,酶底比为0.7%。
2005, 24(6).
摘要:以草莓品种丰香为材料,取花粉发育处于单核期的花药进行培养。培养初期花粉细胞和花药其它组织的细胞学变化连续观察结果表明,尽管培养初期少数花粉启动分裂,但分裂几次后均趋向解体。本研究的花药再生植株均起源于花丝断裂处的体细胞。采用染色体计数和DNA组分测定2种方法对43个再生株系进行了倍性鉴定,结果显示,其中39个株系为八倍体(2n=8x=56),4个株系为十六倍体(2n=16x=112),未获得与花粉染色体倍性相同的植株。
2005, 24(6).
摘要:在酵母β-1,3-葡聚糖现有3种提取工艺的基础上,提出了白溶一酚碱法提取废啤酒酵母中β-1,3-葡聚糖的工艺,并采用紫外光谱、红外光谱、气相色谱法研究了所获提取物的组成。结果表明,采用白溶-酶-碱法提取的多糖色泽乳白,得率高达10.8%,其多糖含量为87.7%、总氮含量为0.07%、水分含量为6.72%、灰分含量为1.05%。提取物纯度高,不含核酸和蛋白质,由葡萄糖通过β-糖苷键连接而成。
2005, 24(6).
摘要:鸡蛋内部颜色信息(H、I、S)的变化表征蛋的新鲜度等内部品质的变化。用计算机视觉装置获取鸡蛋颜色参数(H、I、S),通过试验获得鸡蛋的新鲜度大小(哈夫值),用它们作为样本数据建立BP神经网络模型,获取鸡蛋新鲜度与其图像颜色参数之间的最优关系,达到自动检测鸡蛋新鲜度。经检验,系统正确识别率为90.8%。
2005, 24(6).
摘要:从2003年11月至2004年10月,选取洞庭湖环湖丘岗区的4种生态系统——茶林、针阔混交林、阔叶林和竹林为样地,对其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的组成、多样性、垂直剖面分布及季节性变化等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被调查的4个土壤动物群落中动物类群数依次为竹林〉茶林〉阔叶林〉针阔混交林;个体数依次为茶林〉针阔混交林〉阔叶林〉竹林;多样性指数(H’)依次是竹林〉阔叶林〉茶林〉针阔混交林,与群落均匀度的变化显著相关,而与群落的优势度关系不密切;4个群落的DG指数是:竹林〉茶林〉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通过对Jaccard指数分析结果表明,4种土壤动物群落组成具有较高的异质性,茶林和针阔混交林的相似性最高,茶林和阔叶林的相似性最低;4种群落的大型土壤动物类群及数量均具有表聚性,并随土层加深逐渐减少,且速度越来越快,尤其是随着季节变化波动性比较大。
2005, 24(6).
摘要:简要综述了近年来蕈菌交配型因子偏分离的研究概况。四极性蕈菌交配型A、B因子是非连锁的,双核菌丝体经原生质体单核化后2种交配型和担孢子4种交配型的比例应分别为1:1和1:1:1:1。但在实际的遗传分析中,许多蕈菌这2类交配型的比例并非总以1:1和1:1:1:1的形式出现。菌丝体经原生质体单核化后只找到1种交配型和担孢子只找到2种或3种交配型的现象并不罕见。香菇担孢子的4种交配型中,偏离孟德尔分离的担孢子以与亲本双核菌丝体相同的那2种交配型为多。对蕈菌交配型因子偏分离现象的系统研究报道极少,现有的一些试验结果认为:蕈菌交配型因子偏分离现象与单核体的再生能力和生长速度差异,与A、B交配型因子连锁的具致死效应的生育抑制因子的存在以及B交配型基因对自异核体分离的核存活的影响力不同有关。此外,可能导致交配型因子偏分离的因素还有交配型因子位点间或位点内重组,亲本交配型因子的异质状态以及细胞质基因组对核选择的细微影响等。
2005, 24(6).
摘要:介绍了生物柴油的发展历史、燃烧及排放性能,综述了生物柴油在国内外的研究及使用现状,分析了生物柴油各种制备方法的优势及不足,展望了生物柴油的发展前景。
2005, 24(6).
摘要:DNA甲基化是真核细胞基因组重要修饰方式之一。机体有建立和维持DNA甲基化的机制。DNA甲基化通过与反式因子相互作用或通过改变染色体结构而影响基因的表达,在胚胎发育、X染色体失活、基因组印记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DNA甲基化为哺乳动物的发育、遗传性疾病和肿瘤的发生、生物进化、性状的遗传控制等的研究提供了新的途径。
2005, 24(6):F0002-F0002.
摘要:
2005, 24(6):F0002-F0002.
摘要:
2005, 24(6):F0004-F0004.
摘要:
2005, 24(6):I0001-I0011.
摘要:~~华中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24卷2005年总目次~~
电话: 027-87287437,027-87287364
邮政编码: 430070
E-mail:hnlkxb@mail.hzau.edu.cn
地址: 武汉市洪山区狮子山街1号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25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