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5年第24卷第2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生物技术
    • 猪圆环病毒1型ORF2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2005, 24(2).

      摘要 (1304) HTML (0) PDF 0.00 Byte (1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参照Genbank上公开发表的PCV1全基因序列设计引物,以质粒pSK-PCV为模板扩增出PCV1-ORF2基因,插入pMD18-T载体,对筛选出的阳性质粒进行测序,将测序结果同Genbank上发表的PCV1基因序列相比较,同源性达97%,再与Genbank上发表的PCV2的ORF2基因序列相比较发现PCV1-ORF2和PCV2-ORF2的差异表现在两者在核苷酸序列的2个部位互相存在基因缺失现象。将推导出的PCV1-ORF2的氨基酸序列同PCV2-ORF2进行比较,发现二者在几个功能区相当保守,尤其是N-末端的核定位序列、N-糖基化位点以及酪氨酸磷酸化位点。

    • 一种简易的cDNA-AFLP分析方法

      2005, 24(2).

      摘要 (1596) HTML (0) PDF 0.00 Byte (125) 评论 (0) 收藏

      摘要:cDNA-AFLP结合了RFLP和RT-PCR的优点,在无需了解序列信息的同时,集中显示基因组表达序列的多态性差异,灵敏性高,重复性好。但实验室开展常规的cDNA-AFLP研究需要昂贵的设备和大量的投入。本试验改用小面积变性聚丙烯胺凝胶电泳检测扩增产物,银染显带法来完成cDNA-AFLP的全套技术体系,便cDNA-AFLP分析方法更为简便、经济并减少污染。

    • >作物品种资源与改良
    • 不同小麦品种成熟胚愈伤组织诱导及分化的研究

      2005, 24(2).

      摘要 (1120) HTML (0) PDF 0.00 Byte (14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长江流域及华中地区推广的24个小麦品种为材料,分析、比较其成熟胚在3种诱导培养基和1种分化培养基上的愈伤诱导和分化频率。结果表明:不同诱导培养基在愈伤诱导率上存在显著差异,添加ABA的MB5培养基诱导效果最佳;不同小麦品种对培养条件的反应不同,华9943、华9914等4个品种在3种培养基上的诱导频率相同,而其余品种在3种培养基上的愈伤诱导率差异极显著。在分化绿点和成苗率上,品种间差异十分明显,农大146、苏麦6号、扬麦158、华麦12号和华麦8号的再生力强。因此,在小麦成熟胚培养中,筛选优良的基因型培养基组合是必要的。

    • >作物栽培理论与实践
    • 水稻苗期对不同pH值下NaCl和NaHCO3胁迫响应的比较

      2005, 24(2).

      摘要 (1080) HTML (0) PDF 0.00 Byte (9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3个水稻品种为材料,在萌发期和幼苗期进行不同pH下NaHCO3与NaCl胁迫处理,测定了水稻幼苗鲜重、丙二醛(MDA)、脯氨酸(Pro)含量及根系活力变化。结果表明,发芽期胁迫3d后,NaHCO3处理开始抑制根系生长,NaCl处理到第6天才抑制幼苗地上部生长。幼苗期胁迫处理时,鲜重减少,根系活力显著降低,MDA累积,脯氨酸大量积累。这些变化与胁迫时的pH明显相关。在相同胁迫处理下,品种213较其它2个品种耐逆性相对较强。

    • 农作措施对油菜田杂草的生态控制作用

      2005, 24(2).

      摘要 (1263) HTML (0) PDF 0.00 Byte (10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了稻草覆盖、增加作物种植密度及开沟深度等农作措施对油菜田杂草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稻草覆盖总体控草效果可达85%以以上,使油菜株间光照强度显著上升。增加油菜种植密度,可以增强植株整体竞争能力,对田间杂草的控制效果也逐步提高。油菜田开沟改变了田间的水湿条件,能显著降低田间恶性杂草牛繁缕、看麦娘及茼草的发生数量。农作措施在有效控制田间杂草危害的同时,使油菜产量显著提高。

    • >植物保护
    • 中国狭蚱属的分类研究(蚱总科:短翼蚱科)

      2005, 24(2).

      摘要 (1143) HTML (0) PDF 0.00 Byte (9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系统研究了分布于中国的狭蚱属种类,共计5种,其中1个新种,即墨脱狭蚱Xistra medogensis sp.nov.,同时记述了每个种的引证和分布地区,并附有分种检索表。模式标本保存于陕西师范大学动物研究所。

    • 水稻品种抗褐飞虱和稻瘿蚊的聚类分析

      2005, 24(2).

      摘要 (1168) HTML (0) PDF 0.00 Byte (10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对水稻品种进行褐飞虱不同生物型和稻瘿蚊中国Ⅳ型抗性鉴定的基础上,应用聚类分析法对抗性鉴定结果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供试水稻品种对褐飞虱不同生物型和稻瘿蚊中国Ⅳ型的抗性可分为9类,每一类的品种都具有不同的抗性特点。

    • 桔小实蝇自然种群生命表的组建与分析

      2005, 24(2).

      摘要 (1491) HTML (0) PDF 0.00 Byte (137)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对桔小实蝇自然种群田间系统调查和室内实验种群的饲养观察,组建了以作用因子组配的桔小实蝇在不同寄主上的自然种群生命表。结果表明,桔小实蝇在青枣、杨桃、枇杷、柑桔、番石榴和芒果上的种群趋势指数分别是91.5、103.5、120.8、127.3、172.2和183.8。表明在这些果园中,桔小实蝇的种群密度是上一代的91.5~183.8倍。在果园中,“捕食及其它”因子是影响桔小实蝇种群数量发展的重要因子,其幼虫期在青枣、杨桃、番石榴、芒果、枇杷、柑桔上的排除作用控制指数分别为2.907、2.618、2.591、2.415、2.193和1.866。

    • 苎麻赤蛱蝶生物学特性和有效积温的研究

      2005, 24(2).

      摘要 (1154) HTML (0) PDF 0.00 Byte (9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室内外分别对苎麻赤蛱蝶的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初步观察;并在恒温条件下利用直线回归法对苎麻赤蛱蝶各虫态的有效积温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卵的发育起点温度为(10.8±0.25)℃,有效积温为(38.7±13.00)日度;幼虫的发育起点温度为(12.4±0.40)℃,有效积温为(186.7±6.50)日度;蛹的发育起点温度为(13.0±0.04)℃,有效积温为(78.2±0.29)日度。

    • 温度对甜菜夜蛾染病幼虫存活和取食量的影响

      2005, 24(2).

      摘要 (1373) HTML (0) PDF 0.00 Byte (9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20℃,23℃,26℃,29℃,32℃5个温度系列和2.4×102~2.4×106 PIBs/mL 5种饲毒浓度下,观察了甜菜夜蛾2龄幼虫感染核型多角体病毒后日取食量、病死速率与温度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饲毒浓度下甜菜夜蛾幼虫日取食量与温度关系符合模型Y=a+bT+cT2,取食量与饲毒浓度温度的关系模型拟合为Y=c1+c2T+c3T2+c4lnD,应用Stinner模型可很好模拟病死速率与温度的关系。

    • 湖北省玉米黄尾球跳甲的危害与年生活史

      2005, 24(2).

      摘要 (1262) HTML (0) PDF 0.00 Byte (10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玉米黄尾球跳甲(Sphaeroderma apticale Baly)为近年来在湖北省山区发现的一种危害玉米的新害虫。2002~2003年通过室内饲养和田间定点观察表明,该虫在宜昌市夷陵区1年发生1代,以成虫越冬,翌年4月底气温稳定在15~20℃时出蛰活动,取食禾本科杂草;5月中上旬玉米长出第5片叶时开始迁入大田危害,取食叶肉;6月初至7月中旬幼虫潜叶危害;7月中下旬成虫开始羽化,陆续钻出土壤;7月中下旬至9月底成虫大量取食禾本科植物叶肉,准备越冬。幼虫、成虫对叶片的危害均可致使玉米叶片枯死导致减产甚至绝收。

    • 温度与光照对新蚜虫疠霉产孢格局的影响

      2005, 24(2).

      摘要 (1313) HTML (0) PDF 0.00 Byte (12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不同的温度与光照组合条件下对新蚜虫疠霉(Pundora neoaphidis Humber)产孢格局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10~25℃下新蚜虫疠霉均可产孢,但以15℃最适,不仅产孢量大,而且不受光照的影响;在25℃下虽然产孢,但产孢量大幅减少,30℃下则不产孢,25℃可能是新蚜虫疠霉产孢的高温极限;适温范围内新蚜虫疠霉的产孢高峰及最大产孢速率的出现随温度的上升而提前;全光照各温度处理的产孢量总是比全黑暗相应温度处理的产孢量高;在10℃和全光照的组合中,累积产孢量最高,而相同温度与全黑暗处理的产孢量却只有光照下的10%左右。

    • 农抗120和百菌清对辣椒炭疽病菌联合毒力的测定

      2005, 24(2).

      摘要 (1378) HTML (0) PDF 0.00 Byte (11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室内用平皿菌落直径法测定了农抗120、百菌清及其4种不同配比的混剂对辣椒炭疽菌的菌丝抑制作用和毒力。结果表明,农抗120和百菌清对辣椒炭疽病菌EC50值是2777.2mg/L和1090.7mg/L,农抗120的毒力小于百菌清;农抗120与百菌清以4:1~8:1混配增效系数(SR)为2.04~3.93,具有显著的增效作用,其中农抗120与百菌清6:1增效系数最大,达3.93,为最佳配比;农抗120与百菌清6:1混配对9种植物病原真菌的平均抑菌率为84.4%,显著高于农抗120的75.5%和百菌清的66.0%。

    • 土壤因子对B2菌防治南方根结线虫的影响

      2005, 24(2).

      摘要 (1183) HTML (0) PDF 0.00 Byte (93)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盆栽试验观察了土壤因子对B2菌防治南方根结线虫的影响。结果表明,B2菌防治根结线虫2龄幼虫在稻田土和塘坭土中效果较好,幼虫减退率分别为84.94%和80.27%,根结减退率分别为64.44%和60.44%;其次是晒干土、化肥土和灭菌土,幼虫减退率分别为75.45%、72.89%和70.03%,根结减退率分别为58.17%、57.18%和58.78%;而B2菌在鸡粪土、砂质土和菌肥土中效果较差,幼虫减退率分别为37.95%、50.30%和59.99%,根结减退率分别为28.42%、37.81%和41.11%,与上述各处理之间差异显著。

    • >土壤与农化
    • 武汉动物园土壤特性与磷释放研究

      2005, 24(2).

      摘要 (1116) HTML (0) PDF 0.00 Byte (11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武汉动物园32个样点分层采集土壤样品76个,测定了土壤的基本理化性质及部分样品磷的释放。结果表明:土壤有机质含量总体较高,表层土壤容重多在1.2~1.5g/cm^3范围。多数土壤质地较粘重,孔隙度较大,毛管持水量不高。土壤Olsen-P含量低于10mg/kg、10~50mg/kg和90~130mg/kg的层次分别有32个、40个和4个。土壤磷的溶出受土壤速效磷含量、pH等的影响,同时与淋洗液pH、浓度和离子类型有关。这些可为认识城市土壤特征及土壤磷流失和控制提供决策依据。

    • >微生物学
    • 产生伴胞晶体的芽胞杆菌CTC菌株的16S-23SrRNA间隔区分析

      2005, 24(2).

      摘要 (1276) HTML (0) PDF 0.00 Byte (94) 评论 (0) 收藏

      摘要:根据能形成伴胞晶体的特征,芽胞杆菌CTC菌株被鉴定为苏云金芽胞杆菌幕虫亚种。但该菌株明显不同于典型的苏云金芽胞杆菌,因为其伴胞晶体蛋白并不是由杀虫晶体蛋白基因编码,而是编码细胞表面S-层蛋白基因的产物,且伴胞晶体蛋白没有检测到对昆虫的毒性。本研究基于对CTC菌株及参照菌的16S-23S rRNA间隔区、编码S-层蛋白的基因进行扩增并测序,从系统发育水平检测到CTC菌株明显与苏云金芽胞杆菌幕虫亚种典型菌株T02存在差异,表明芽胞杆菌CTC菌株更接近蜡状芽胞杆菌。

    • nolA基因在费氏中华根瘤菌中的验证及其对结瘤的影响

      2005, 24(2).

      摘要 (1140) HTML (0) PDF 0.00 Byte (94) 评论 (0) 收藏

      摘要:根据已公布的大豆慢生根瘤菌(Bradyrhizobium japonicum)nolA基因序列(AF322013),设计了一对保守区的特异性引物和1对非保守区的全长基因引物,通过PCR扩增发现在个别费氏中华根瘤菌(Sinorhizobium fredii)中也存在nolA基因。进一步的结瘤抑制试验结果表明:含有nolA基因的费氏中华根瘤菌也有种群密度依赖调节方式的结瘤抑制现象,本结果对提高商品化根瘤菌剂的竞争结瘤能力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苏云金芽孢杆菌vip3A基因的检测

      2005, 24(2).

      摘要 (1246) HTML (0) PDF 0.00 Byte (99) 评论 (0) 收藏

      摘要:苏云金芽孢杆菌是目前研究最为深人、应用范围最广的杀虫微生物,它主要靠芽孢形成期产生的杀虫晶体蛋白作用于昆虫中肠,导致昆虫死亡。目前,人们发现和鉴定了许多具有不同杀虫活性的苏云金芽孢杆菌。基于氨基酸序列和杀虫特异性建立了Cry蛋白的分类表,并且不但被完善。随后PCR技术以其快捷、灵敏、准确等特点被用于Bt菌株的基因鉴定,

    • >畜牧与兽医学
    • 非洲鸵鸟延髓5个神经核的细胞构筑

      2005, 24(2).

      摘要 (1379) HTML (0) PDF 0.00 Byte (8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探明鸵鸟中枢神经系统内神经核团的形态结构与细胞构筑,采用石蜡切片技术和HE染色法,对10羽非洲鸵鸟脑干的延髓进行了研究,并与北京鸭等家禽的相关结构进行了比较。在光镜下观察分析了分布于延髓内的迷走神经运动背核、舌下神经核、孤束核、疑核和三叉神经脊束核的形态及其细胞构筑。结果表明:(1)非洲鸵鸟延髓内神经核团的分布与北京鸭的大体相似;(2)神经核团内的神经元胞体普遍比北京鸭同名核团的细胞体大;(3)迷走神经运动背核和疑核特别发达;(4)孤束核吻侧部不发达。

    • 猪脂联素mRNA竞争性PCR定量方法的建立

      2005, 24(2).

      摘要 (1237) HTML (0) PDF 0.00 Byte (118) 评论 (0) 收藏

      摘要:脂联素是由脂肪组织特异表达分泌的一种细胞因子,随血液循环运输到肌肉和肝脏,调节葡萄糖及脂肪酸代谢。在人、猴子、小鼠中研究发现,当脂肪过度沉积时,脂肪组织中脂联素基因的表达量及血液脂联素水平均降低,而体重下降时,脂联素的表达量和血液脂联素水平又升高。所以体内脂联素的表达与脂肪沉积密切相关。但是脂肪沉积如何调控脂联素基因的表达还不清楚。

    • >水产养殖
    • 高活性干酵母对中华鳖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和抗病力的影响

      2005, 24(2).

      摘要 (1222) HTML (0) PDF 0.00 Byte (105) 评论 (0) 收藏

      摘要:报道了高活性干酵母对中华鳖(Pelodiscus sinensis)幼鳖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和抗病力影响的研究结果。试验共设6个组,在各组饵料中高活性干酵母的添加量依次为每千克体重0mg(对照组)、600.0mg(试验Ⅰ组)、800.0nag(试验Ⅱ组)、1000.0mg(试验Ⅲ组)、1200.0mg(试验Ⅳ组)和1400.0mg(试验Ⅴ组)。投喂30d后,从每组中各取10只中华鳖幼鳖采血,测定了中华鳖幼鳖血液中自细胞的吞噬活性、血清中溶菌酶和补体活性;另从每组分别取30只中华鳖幼鳖用注射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的方法行人工感染,检测其抗病力。研究结果表明,各试验组中华鳖幼鳖血液中自细胞的吞噬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第Ⅰ和第Ⅱ组中华鳖幼鳖血清中溶菌酶活性与对照组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而试验Ⅲ、Ⅳ组和Ⅴ组中华鳖幼鳖血清中溶菌酶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第Ⅱ、Ⅲ、Ⅳ和第Ⅴ组中华鳖幼鳖血清中补体活性与对照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而第1组与对照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投喂高活性干酵母能增强中华鳖幼鳖对人工感染A.hydrvphila活菌的抵抗力。研究结果证明在中华鳖幼鳖饵料中添加高活性干酵母的量以每千克体重1200.0mg左右为宜。

    • 喹乙醇对鲤鳃组织Na+、K+-ATP酶活性及血浆生化指标的影响

      2005, 24(2).

      摘要 (1303) HTML (0) PDF 0.00 Byte (10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用含不同喹乙醇剂量的饲料饲喂健康鲤鱼种,研究饲料中不同喹乙醇剂量对鲤体成分含量、血浆生化指标以及鲤鳃组织.Na^ 、K^ -ATP酶活性的影响,探讨喹乙醇对鲤的生化毒性。试验分成6个喹乙醇处理组(0、200、400、800、1600、3200mg/kg),试验期60d。试验结束时分别从各组中采血、取全鱼样和鱼鳃样,进行不同指标测试。结果表明,喹乙醇使鱼体脂肪含量轻度上升,使灰分沉积量显著降低,并呈现剂量一反应关系。与对照组比较,在较高喹乙醇剂量下,谷草转氨酶(AST)、肌酸激酶(CK)活性降幅较大,血浆中葡萄糖(GLU)、胆固醇(CHO)、总胆红素(T-B)、直接胆红素(D-B)、高密度脂蛋白(HDL)、白蛋白(ALB)、K^ 、Ca^2 、P含量升高,肌酐(CRE)和CO2含量降低,其他测定指标变化不明显。鳃组织中Na^ 、K^ -ATP酶活性随喹乙醇剂量的升高而呈逐渐下降的趋势,呈现剂量效应关系,喹乙醇剂量达1600mg/k以上时,Na^ 、K^ -ATP酶活性显著降低。结论:1600mg/k以上的喹乙醇剂量可以明显干扰鲤的正常生化代谢功能。

    • 栉江珧同工酶多态性的分析

      2005, 24(2).

      摘要 (998) HTML (0) PDF 0.00 Byte (118)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垂直板聚丙烯酰胺梯度凝胶电泳对栉江珧(Atrina pectinata Linnaeus)消化盲囊进行了5种酶(SOD、EST、MDH、ME、LDH)的同工酶分析。结果表明不同个体的同工酶表达呈现多态现象,个体间酶带带型既有相一致的共同特征谱带,又有较多的变异.5种酶均可把样品大致区分为差异明显的2种或3种类型,而且酶谱类型与形态类型基本对应,同工酶表达上的多样性表明栉江珧种内在生化遗传上存在较大的变异,具有较丰富的遗传多态性。

    • >林业科学
    • 连峡河小流域不同森林类型凋落物持水特性研究

      2005, 24(2).

      摘要 (1120) HTML (0) PDF 0.00 Byte (10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三峡库区的连峡河小流域不同林分林下凋落物数量及其最大持水量和吸水速率等水文特征参数进行了分析与研究,结果表明,凋落物数量针阔混交林> 柏木林> 马尾松林> 针叶混交林> 阔叶林> 灌木林。各个森林类型的林下凋落物的未分解层的最大持水量柏木林> 针叶混交林> 灌木林> 针阔混交林>阔叶林> 马尾松林。各个森林类型的林下凋落物的半分解层的最大持水量马尾松林> 针阔混交林>柏木林>针叶混交林> 阔叶林> 灌木林。在该区中柏木林的林下凋落物的持水能力最大,其余依次是针叶混交林、针阔混交林、马尾松林、阔叶林和灌木林。在只有凋落物覆盖的情况下,不出现水分下渗和地表径流时的最大降水量及最大降水强度各种林分是不同的。

    • >园艺科学
    • 国庆1号温州蜜柑转化酶和糖分积累特性研究

      2005, 24(2).

      摘要 (1308) HTML (0) PDF 0.00 Byte (11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了国庆1号温州蜜柑叶片、果皮和果肉中的蔗糖和还原糖含量,以及酸性转化酶(AI)和中性转化酶(NI)的活性变化,结果表明:(1)果肉中的蔗糖和还原糖随着果实的发育而积累增加;果皮和叶片中的还原糖和蔗糖在整个果实发育阶段积累较少。(2)转化酶活性表现出组织特异性,其中果肉中的酸性转化酶活性随着糖分积累而下降,中性转化酶活性基本保持在一个稳定水平;果皮中的转化酶(AI和NI)活性随着果实发育而上升,随后酸性转化酶活性在8月份以后开始快速下降,到果实成熟时都保持在较低水平,中性转化酶在7月中旬就开始缓慢下降,随后也保持在较低水平;叶片中酸性转化酶活性在6~8月份较低,而此时中性转化酶活性却处在较高水平,在8~10月酸性转化酶的活性则快速升高,并保持在较高水平,而中性转化酶活性却逐渐降低,然后保持在较低水平。另外通过分析转化酶活性和糖分关系表明,国庆1号温州蜜柑果肉中的酸性转化酶与果实快速生长和成熟期糖分积累有着重要的关系。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