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 23(5).
摘要:增强型绿荧光蛋白突变体mut4EGFP(EGFP/V163A/S175G)是一种发光能力更强、更稳定的新型绿色荧光蛋白。为了获得大量高纯度的蛋白,将mUT4EGFP基因插入原核表达载体pTWINl中,使之与几丁质结合域(CBD)-内含肽(intein)融合,获得原核表达质粒pTWIN-M4。将pTWIN-M4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plyss,IPTG诱导后进行SDS-PAGE电泳分析,结果显示,CBD-intein-mut4EGFP融合蛋白在BL21(DE3)plysS中获得高效表达并以可溶性蛋白的形式存在。进一步采用几丁质柱纯化系统对表达产物进行纯化,得到了高纯度的mut4EGFP.
2004, 23(5).
摘要:以看家基因GAPDH为内标,采用半定量RT-PCR法检查了ESRmRNA在卵巢等12种组织中表达情况。结果表明ESR基因有2种表达产物,其中在肠、卵巢、脾、心、肺、肝等组织的表达产物为一种形式,而子宫、肌肉等组织为另一种形式,在肾中2种形式的表达产物共存。通过计算机凝胶成像分析系统,对胶进行扫描,显示出在12种组织中,ESRmRNA表达量在肺中最高,其次是卵巢、肠、心、子宫、脾、肝、肌肉等。在输卵管、肾、脂肪和乳腺组织中,ESRmRNA表达量很少。
2004, 23(5).
摘要:以两系杂交粳稻鄂粳杂1号为材料,研究了在始穗期喷施不同浓度(10、30和50mg/L)的5-氨基酮戊酸(5-Aminolevulinic acid,ALA)对两系杂交粳稻籽粒灌浆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10~50mg/LALA处理使产量、结实率、千粒重分别增加了6.97%~12.02%、7.33%~12.18%、0.28%~1.46%,其中以30w.g/L ALA处理增产效果最大,与对照差异极显著。ALA处理缓解了两系杂交粳稻的异步灌浆现象,减弱了强势粒对弱势粒籽粒灌浆充实的抑制,促进弱势粒提早启动灌浆,并提高其灌浆速率,说明ALA处理提高两系杂交粳稻的产量和结实率,主要是通过提高弱势粒的灌浆充实率和粒重来实现的。
2004, 23(5).
摘要:棉花抗病鉴定是棉花品种区域试验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棉花品种区域试验中的抗病鉴定对象为棉花枯萎病和黄萎病。抗病鉴定方法为人工病圃鉴定,要求病圃中的棉花适宜发病程度是感病对照品种的病情指数达到50%左右。以相对抗病指数为抗病鉴定指标,根据鉴定材料的相对病指将其抗性分为免疫(1)、高抗(HR)、抗病(R)、耐病(T)和感病(S)共5级。
2004, 23(5).
摘要:以金刚30、窄叶青、XM5、XM6、M41等5个品种为鉴别品种,将来自4省的75个细条病菌菌株的毒力划分为0、Ⅰ、Ⅱ、Ⅲ、Ⅳ、Ⅴ、Ⅵ等7个致病型,0、Ⅰ、Ⅱ、Ⅲ、Ⅳ型毒力差异主要呈由弱到强的数量变化,占测试株的89.3Yo,其中较强毒力的Ⅲ、Ⅳ型菌占参试菌的54.7%;Ⅴ和Ⅵ型间呈交叉反应式的强互作关系,占参试菌的10.7%。4省菌株毒力的比较表明,福建省以Ⅲ、Ⅳ型菌为主;江西省以Ⅲ、Ⅵ型菌为主;湖北省以Ⅱ、Ⅲ型菌为主;湖南省没表现突出的优势群,但较强毒力的Ⅱ、Ⅲ、Ⅳ型菌所占比例为55.6%。
2004, 23(5).
摘要:利用扫描电镜观察并描述了直翅目Orthoptera癞蟋科Mogoplistidae奥蟋属Ornebius Guerin和铁蟋属Sclerogryllus Gorochov4种蟋蟀,即凯纳奥蟋Ornebius kanetataki(Matsumura)、台湾奥蟋Q formosanus(Shiraki)、刻点铁蟋Sclerogryllus punctatus(BrHnrlerv.Wattenwyl)、革翅铁蟋S.coriaceus(De Haan)的声锉和声齿形态特征,并对其分类意义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发声器超微特征在种内个体间差异小,而种间和属间差异明显,且性状稳定。
2004, 23(5).
摘要:短葶飞蓬Erigeron breviscapus(Vant.)HandMazz.,俗称灯盏花,属菊科Compositae飞蓬属Erigeron,是一种重要的野生药用植物,其药理作用在《滇南本草》[1’中有详细记载。现代医学研究证明了它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市场需求量越来越大,仅靠野生资源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要,目前已开始大面积人工栽培。随着人工栽培短葶飞蓬规模的扩大,生产上已出现了锈病危害问题。目前尚未见国内外有关短葶飞蓬病害的研究报道。
2004, 23(5).
摘要:印楝素A、印楝素B和印楝素A B(1:1,m/m)对斜纹夜蛾2龄幼虫具有较好的拒食活性,处理后24h,拒食中浓度(antifeedant medial concentration,ARC50)分别为0.97mg/L、2.42mg/L和1.01mg/L~印楝素A与印楝素B按质量比1:1混合后具有增效作用。印楝素A、印楝素B和印楝素A B对大菜粉蝶3龄幼虫具有一定的拒食活性,处理后24h,AFC50分别为176.67mg/L、224.48mg/L和149.99mg/L印楝素A与印楝素B按质量比1.6:1混合后具有一定的增效作用。3mg/L印楝素A和印楝素B能延缓斜纹夜娥的化蛹,降低蛹重,且印楝素B对蛹的影响高于印楝素A。1mg/L印楝素A与印楝素B能明显降低斜纹夜娥幼虫的体重,处理后3~5d,印楝素B对斜纹夜蛾幼虫的体重的影响明显高于印楝素A。
2004, 23(5).
摘要:采用香菇栽培菌株苏香和野生菌株HL7 6各 4种不同交配型的孢子单核体为亲本进行 4× 4不完全双列杂交 ,对菌丝生长速度、产量等 13个性状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 ,同一单核体在不同性状中具有不同的一般配合力 ,不同单核体在同一性状中亦具有不同的一般配合力 ,并且一般配合力较高的单核体的杂交组合在 13个性状中的平均变异系数较小。同时发现 ,从整体上看 ,栽培菌株苏香的一般配合力高于野生菌株的一般配合力。在 16个供试杂交组合中 ,A1B2×A4B4在菌丝生长速度性状、有关发育期、产量及子实体形状等性状方面的SCA相对效应值符合育种目标 ,是比较理想的组合。
2004, 23(5).
摘要:磷肥施入砖土壤后,土壤速效磷随着时间的推移,呈现下降的趋势。利用改性木质素缓释磷铵,可以有效地络合土壤活性钵,降低其活性,从而阻止土壤速效磷被固定,使土壤磷素维持在较高的水平。土壤中交换性钙和交换性镁对土壤速效磷的影响不大。
2004, 23(5).
摘要:对广东出入境检验检疫局辖区内85个出口蔬菜种植基地土壤环境质量进行了调查,并依据2001年实施的《农产品安全质量无公害蔬菜产地环境质量要求》(GB/T18407.1-2001)标准对土壤环境质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广东出口蔬菜种植基地土壤环境质量良好,未受污染,土壤中的Hg、Pb、As、Cd、Cr、BHC、DDT含量均处于GB/T18407.1-2001规定的限量标准之内,适合种植无公害蔬菜。
2004, 23(5).
摘要:研究了改性蒙脱石对黄曲霉毒素了的等温吸附,以及赖氨酸、酸碱度、温度、离体肠管吸收及透析袋透析对其吸附的影响。结果表明,改性蒙脱石在pH2.0和pH8.0时对黄曲霉毒素B1的最大吸附量分别为598.8μg/g、682.4μg/g;赖氨酸含量为2.0mg/mL和4.0mg/mL时对吸附无影响I酸碱度在pH2.0至pH8.0及温度在20℃至60℃时对吸附无明显影响;改性蒙脱石可减少离体肠管对黄曲霉毒素B1的吸收率及黄曲霉毒素B1通过透析袋的透析率。改性蒙脱石对黄曲霉毒素B1可能以化学吸附为主鸡小肠对黄曲霉毒素B1存在主动吸收过程。
2004, 23(5).
摘要:对湖北省某地发生的以高热、皮肤出现丘疹、消瘦、母羊流产、羔羊死亡率高为特征的疾病,进行了病例调查、临床症状、大体剖检以及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表明在感染山羊的皮肤上皮细胞、气管粘膜上皮细胞中发现有嗜酸性病毒包涵体存在。其他脏器均有不同程度的病变。根据临床症状、流行病学特点以及病理变化确诊该病为山羊痘,并讨论了该疾病的可能发病机制。
2004, 23(5).
摘要:在5月下旬用哈维氏弧菌(Vibrio harveyi)灭活菌苗对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幼鱼进行浸泡免疫,7月至8月高温季节投喂添加防病药物或者uharveyi灭活菌苗的配合饲料,进行了综合防病试验。试验结果表明,uharveyi灭活菌苗浸泡免疫接种可以有效地预防uharveyi对受免大黄鱼的感染,但是,受免鱼对副溶血弧菌(V.parahaemolyticus)的感染则没有显著的保护;高温季节投喂添加药物的配合饲料能够有效地降低大黄鱼的死亡率,而将药物添加在鱼糜中后的投喂方式则不能获得明显防病效果;对受免鱼口服灭活菌苗后在56d内仍然可以观察到加强免疫效果。
2004, 23(5).
摘要:将免疫多糖(酵母细胞壁)作为免疫激活剂注射到南美白对虾(Penaeus vannawei)体内后,通过定时测定供试虾血清、肌肉和肝胰腺提取液中的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uJ)和过氧化物酶(P()D)的活性,探讨了免疫多糖(酵母细胞壁)对南美白对虾免疫系统的免疫刺激效果。结果表明,南美白对虾经注射免疫多糖(酵母细胞壁)刺激后,肝胰腺中的ACP和ALP活性明显增加,在注射后72h,ACP活性由对照组的31.3U/L提高到93.4U/L,ALP活性由38.3U/L提高到128.0U/L,而在血清和肌肉中ACP和ALP的活性没有明显变化。与对照组虾相比,试验组虾的血清、肌肉和肝胰腺提取液中POD活性均没有明显变化。
2004, 23(5).
摘要:通过对企鹅珍珠贝、马氏珠母贝外套膜组织及粘液进行垂直板状聚丙烯酰胺梯度凝胶电泳分离,分析这2种珍珠贝的粘液蛋白和外套膜的SOD、MDH、EST、LDH同工酶谱带。结果表明,2种珍珠贝同工酶的表达,既呈现出明显差异,又有一些相似的特征。对比粘液的蛋白谱带和其同工酶谱带,发现主要的蛋白带具有明显的SOD酶活性。
2004, 23(5).
摘要:钙是植物细胞壁的重要组成成分,其含量的多少与果实生理病害的发生及品质性状密切相关。钙在果实细胞中以水溶性Ca^2 、果胶酸钙、草酸钙、磷酸钙等多种形态存在,在果实贮藏过程中其形态不断变化,这种变化体现了不同时期钙的生理功能。采后浸钙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果实的品质性状,保持高的果肉硬度,从而减少腐烂的发生。因此,研究浸入果实中的钙的形态及其变化以及由此引发的生理效应,对于深入了解钙与果实贮
2004, 23(5).
摘要:对柿品种‘禅寺丸’(Diospyros kaki Thunb.CV.Zenjimaru)花粉进行了干燥脱水法(Dehydration)和玻璃化法(Vitrification)液氮超低温保存研究,结果表明:0℃下硅胶干燥8h或(20士1)℃下玻璃化液PVS2处理40~60rnin后直接投入液氮保存,40℃解冻70s后,相对存活率(TTC检测)和萌发率都在90%以上,且活力与保存时间长短无关。该结果为柿花粉的长期保存提供了技术支持。
2004, 23(5).
摘要:采用有机溶剂提取类胡萝卜素,对冻干菹草类胡萝卜素的浸提条件进行了研究,得到的最佳参数是:浸提液为石油醚-丙酮(1:3,v/v)混合溶剂,料液比为90mL/g,在常温下分3次浸提,总浸提时间为1.5h。在此条件下冻于菹草粉中总类胡萝卜素的提取率为95.5%。
2004, 23(5).
摘要:针对光电传感器无法判断种子破碎而产生检测误差的缺陷,提出以高速摄影弥补光电传感器检测误差,提高精密排种器性能检测精度的新方法,并对光电传感器和高速摄影同时用于精密排种器性能检测的结果进行了融合分析。台架试验表明,高速摄影用于排种性能和种子破碎检测不仅可剔除光电传感器检测时,因种子破碎引起重播指数增大而产生试验结果的误差,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信度,而且可以通过对高速摄影拍摄的图片进行再现观察与分析,真实地反映精密排种器种子破碎特征和排种器的排种均匀性,为改善精密排种器性能提供了一条新途径。
2004, 23(5).
摘要:基于 1995~ 2 0 0 1年石竹湖水质常规监测资料 ,应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评定石竹湖各年度水环境质量类别 ,并用加权综合评判法分析了 7a间的水环境质量变化趋势。结果表明 ,1995年、1996年、1997年、1998年、1999年、2 0 0 0年和 2 0 0 1年湖区水环境质量分别属于Ⅰ类、Ⅱ类、Ⅱ类、Ⅲ类、Ⅳ类、Ⅱ类和Ⅱ类 ,7a间的水环境质量优劣顺序为 ,1995年 >2 0 0 1年 >2 0 0 0年 >1997年 >1996年 >1998年 >1999年。
2004, 23(5).
摘要:许多系统的源代码由大量重复、类似的代码段组成。从体系结构的角度看,意味着整个体系结构中许多组件的功能大致相似。生产线体系结构将系统中重复出现的元素作为可重用的、理想情况下能进行自我配置的组件。本文给出了小框架概念,并探讨了用小框架实现RPC生产线体系结构以减少重复组件的个数,是行之有效的软件系统设计方法。
2004, 23(5).
摘要:简要综述了近年来对不同氮素形态膜转运蛋白的研究概况。细胞膜上硝态氮和铵态氮均有高亲和和低亲和转运系统。目前已从多种作物中克隆了硝态氮低亲和系统的基因。根系吸收铵态氮,具有双动力学特征。研究表明,铵高亲和转运体应是AMTl家族的成员,此基因在酵母中得到了表达。还综述了氮素形态对作物生理特性影响的研究情况。作物在铵营养增加时,NR(nitrate reductase,NR)活较高;铵态氮营养条件下的GS活性更高。氮素形态对作物光合作用各环节等均产生明显影响。大多数研究认为,铵硝态氮混施,叶绿素含量高;增加铵态氮,希尔反应活性升高;氮素形态对光合速率的影响尚无定论。氮素形态对RuBPCase活性的影响因植物而异;硝态氮明显提高叶片的光呼吸速率。施用硝态氮,作物吸收的阳离子量明显增加,施用铵态氮,作物吸收较多的阴离子。氮素形态使作物体内呼吸途径改变,并可改变呼吸商。氮素形态对作物生长的影响,至今有不同的看法。
2004, 23(5).
摘要:花期调控需要有效的人工诱导。在植物的幼年期,任何诱导都是无效的,因此,需要确定结束其的时间。本文对用于判断幼年期的量化指标、判断准则和常规步骤等进行了总结,确定了常用的标准。被诱导的阶段转变指的是人工诱导下植物从幼年期向成熟期的转变过程。本文归纳出五种被诱导的阶段转变的基本类型,对每种类型的特征进行了描述和举例,确定了幼年期结束的判断方法,讨论了影响判断的因子及长期存在的争议。
电话: 027-87287437,027-87287364
邮政编码: 430070
E-mail:hnlkxb@mail.hzau.edu.cn
地址: 武汉市洪山区狮子山街1号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25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