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 22(5).
摘要:采用显微混合注射的方法制备转人MCP(膜辅因子蛋白)和CD59(膜反应性溶解抑制物)双基因小鼠,共注射478枚受精卵,移植于21只受体,其中14只受孕,8只受孕小鼠中途流产,从6只受孕小鼠获得18只仔鼠,经检测,其中9只仔鼠单基因阳性(50%),6只仔鼠双基因阳性(33.3%)。结果表明:通过显微混合注射的方法可以获得转人MCP和CD59双基因小鼠。
2003, 22(5).
摘要:运用RAPD技术对我国12个来源不同的彩色棉资源以及1个当地主栽白棉花品种进行多态性分析,采用Jaccard‘s遗传相似系数计算13个材料数据的遗传距离矩阵,NTSYS-PC 1.80软件进行聚类,绘制树状图。结果分析表明:12个彩色棉材料在相似系数为0.71处可分为4组,不同彩色棉品种间有较大的遗传差异,种质问的差异与材料来源有一定的相关性;在相似系数为0.52处,可将彩色棉与白棉区分开,遗传差异极大。
2003, 22(5).
摘要:采用7种基本培养基对苎麻4种外植体愈伤诱导及分化的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MS、MSB、LS、B5、N6 5种基本培养基对苎麻愈伤诱导效果较好,出愈率为l00%,愈伤量较大。Nitsch和White培养基作用效果差。不同外植体对基本培养基反应不一致,下胚轴脱分化要求较高有机成分,子叶是最易脱分化和再分化的外植体,叶对培养基中有机成分要求不高,茎要求培养基营养成分齐全,有机成分较高利于茎愈伤分化成苗。较高的总N、P、K含量对苎麻的脱分化和分化是至关重要的,而Cu、Mo、Co等微量成分并非必需。
2003, 22(5).
摘要:记述采自广西壮族自治区中部红水河地区蚱科5新种,即广西尖顶蚱Teredorus guaangxiensis sp.nov.,凹缘柯蚱Coptotettix curvimargiinus sp.nov.,齿股蚱Tetrix denti femura sp.nov.,粗体蚱Tetrix grossus sp.nov.及忻城悠背蚱Euparatettix xinchengensis sp.nov.。模式标本保存于陕西师范大学动物研究所。
2003, 22(5).
摘要:博落回Macleaga cordata(Willd)R.Br.是罂粟科博落回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广泛分布于我国西南、华中、华东、华北及西北各地,生长在1500 m以下的山地或丘陵沟边,或林缘沙土地上,山区民间很早就用作杀虫农药。
2003, 22(5).
摘要:在沙培条件下分别供应铵态氮、硝态氮及1:1的铵硝态氮营养液,研究了2种氮素形态对玉米苗期可溶性糖、还原态糖含量及N、P、K累积的影响。结果表明:单独供硝态氮时,玉米幼苗根、茎、叶积累的可溶性总糖和植株累积的还原态糖最多,结构多糖(纤维素)的含量也最高。硝态氮营养条件下,各器官积累的氮素增多,磷、钾累积量提高。这些生理特性的差异导致植株积累的碳水化合物最多,最终使玉米生物量最高。
2003, 22(5).
摘要:从土壤中分离出几株广谱杀鳞翅目昆虫的苏云金芽孢杆菌。其中杀虫效果最好的1株C-33血清型为H5,产生近方形和菱形的伴孢晶体,含有cry1Aa、cry1Ab、cry1Ac、cry1C基因,产生144kDa和77kDa的晶体蛋白质。毒力生物测定证明C-33对棉铃虫及甜菜夜蛾有高毒力。对该天然广谱Bt菌株C-33进行了摇瓶发酵和小试发酵试验,结果表明其发酵性能良好。通过2L全自动罐发酵试验,优化了发酵培养基和发酵条件,发酵效价达到3400~3700IU/μl(棉铃虫)。
2003, 22(5).
摘要:采用以啤酒糟为主要原料进行压力脉动固态发酵苏云金芽孢杆菌的方法,研究了不同压力脉动及培养条件对生物农药毒力效价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压力脉动条件为低压0.05mPa维持10min,高压0.2mPa维持30min;最佳发酵条件为原料含水量58%、pH8.5、温度28℃;生物农药的毒力效价可达7300IU/mg。
刘榜 , 张庆德 , 唐中林 , 郭艳平 , 马云鹤 , 余梅 , 樊斌 , 朱猛进 , 彭中镇 , 李奎
2003, 22(5).
摘要:通过对通城猪、长大通、大长通杂种猪红细胞数(RBC)、白细胞数(WBC)、血红蛋白浓度(HGB)、红细胞压积(HCT)、平均血细胞容积(MCV)、平均血细胞血红蛋白量(MCH)、平均血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IgG含量、ANAE阳性率(ANAE^ )、迟发型皮肤超敏反应(DTH)的测定,发现通城猪DTH、WBC、RBC、HGB、HCT、MCV、MCHC性状的平均值均高于长大通和大长通杂种猪。对影响各性状的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DTH、WBC、RBC、HGB、HCT、MCV、MCHC性状与品种有关,WBC、MCHC与性别有关。对各免疫性状间的相关关系进行了分析,探讨了所测免疫性状指标对机体免疫力的代表性。
2003, 22(5).
摘要:选用180羽黄羽肉鸡,随机分为3组,每组设5个重复,每重复12羽,研究玉米-豆粕型日粮中添加戊聚糖酶对仔鸡养分利用和生产性能的影响.试验分别在基础日粮中添加500和1 000 mg/kg戊聚糖酶,试验结果表明,玉米-豆粕型日粮中添加戊聚糖酶可有效地降低NSP的抗营养作用,添加剂量以1000 mg/kg为宜,此时,氮利用率提高7.0%(P<0.05),肉仔鸡的日增重提高7.3%(P<0.05),饲料转化率改善3.6%(P>0.05),成活率提高3.4%(P>0.05).
陈凡 , 何启盖 , 陈焕春 , 吴斌 , 刘正飞 , Ross Bowle , Pat Blackall
2003, 22(5).
摘要:利用14个血清型的胸膜肺炎放线杆菌的标准菌株制备诊断抗原,通过玻片凝集试验,琼脂扩散试验和对流免疫电泳,以标准抗血清作为参考,检验各种诊断抗原的灵敏性和特异性。分别用凝集抗原、超声波处理抗原和酚水抗原对来自湖北、湖南、江西、河南、安徽5省猪场的155份送检血清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可以对送检血清快速、准确地进行鉴别诊断和血清分型。
2003, 22(5).
摘要:在28℃左右的条件下,对虎鲨分别进行了饥饿Od(对照组)、饥饿4d、饥饿6d、饥饿8d、饥饿4d-摄食4d-饥饿4d、饥饿4d-摄食8d-饥饿4d 6个处理,并将每个组饥饿过程中的身体组分与淀粉酶变化作了测定,结果表明:虎鲨的恢复生长属于部分补偿生长;饥饿过程中蛋白质含量、脂肪含量、能值下降,含水量增加,灰份变化规律不明显;淀粉酶活力在饥饿时间较短时呈现下降趋势,持续饥饿时间增加后则开始上升,恢复生长后酶活力均上升。
2003, 22(5).
摘要:利用双氰胺(DCD)为参照物,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含氮木质素(ZAOL)对小白菜硝酸盐和维生素C含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含氮木质素不仅能降低供试蔬菜的硝酸盐含量,而且能显著提高供试蔬菜的维生素C的含量,产生这一效应的作用机理主要是含氮木质素抑制了土壤硝化作用,提高作物体内硝酸还原酶(NR)活性,加速了蔬菜中氮的转化。本研究为廉价易得的含氮木质素作为农业环保材料替代昂贵的双氰胺奠定了理论基础。
2003, 22(5).
摘要:以马铃薯栽培种“中薯2号”的无性系3^#、8^#和野生种Solanum chacoense叶肉原生质体为融合试材,优化马铃薯高效融合的电融合参数。研究表明,在交变电场(AC)100V/cm、AC作用时间20s、直流脉冲电压(DC)1100V/cm、DC脉冲时间60μs、脉冲数1次时,双核融合率可达40%以上。融合产物经过4-5个月的培养获得再生植株。对首先再生的15个株系通过RAPD标记检测,证明均为体细胞杂种。所用引物C-01能够同时扩增出杂种植株中双单倍体亲本1100bp和670bp的特征带以及野生种.S.chacoense亲本510bp的特征带。
2003, 22(5).
摘要:以茶叶为原料,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探讨微波萃取茶叶有效成分的工艺条件。结果表明:最优工艺组合为料液比l:20、微波萃取时间3min、微波萃取次数2次。微波萃取茶叶有效成分具有萃取时间短,溶剂用量少,产品提取率高的优点,为一种值得大力推广的有效方法。
2003, 22(5).
摘要:采用河南农业大学设计的电热式温湿自控烤烟箱对烟叶进行了高温、低温、低温拉长变黄等3种不同的烘烤处理,对各烘烤条件下烟叶中H2O2、O2^-、丙二醛(MDA)及谷胱甘肽还原酶(GR)、谷胱甘肽(GSH)动态的测定结果表明,随着烘烤中烟叶水分不断散失,O2^-、H2O2、MDA和谷胱甘肽的含量,在0-24h期间均呈现缓慢上升,24-48h急剧上升的趋势,其中O2^-、H2O2、MDA含量变化在48h后趋于平缓;谷胱甘肽还原酶活性变化趋势相反。就不同烘烤条件而言,低温条件下活性氧和GR的变化幅度最大,低温并拉长变黄时间次之,高温下最小。
2003, 22(5).
摘要: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关于小麦赤霉菌主要致病菌种禾谷镰刀菌毒素的形成与致病力的关系、毒素生物检测及免疫化学检测方法、脱毒技术及毒素代谢途径的分子生物学研究的一些进展。
2003, 22(5).
摘要:《华中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是由教育部主管、华中农业大学主办的中文核心学术性双月期刊,刊载生物技术、作物品种资源与改良、作物栽培理论与实践、植物保护、土壤与农化、畜牧与兽医学、水产养殖、园林科学、农产品加工、计算机信息科学等方面的论文、研究简报,并酌登高水平的综述文章。一、来稿注意事项
2003, 22(5).
摘要:根据对卷枝毛霉Mucor circinelloides、布氏须霉Phycomyces blakesleeanu、雪白根霉Rhizo pus niveu、少根根霉Rhizo pus arrhizus和微小根毛霉Rhizomucor pusillus的乳清酸核苷-5‘-单磷酸脱羧酶基因核酸序列的同源性分析,在第3个外显子内根据卷枝毛霉基因序列设计1对引物,以三孢布拉氏霉Blakeslea trispora基因组DNA为模板进行PCR扩增,得到1个长度约为500bp的产物。经过同源性分析证明该产物为三孢布拉氏霉乳清酸核苷-5’-单磷酸脱羧酶基因片段。在此基础上,采用抑制性PCR扩增技术,进行染色体步行,分别克隆染色体上相邻的DNA片段,测定了基因的全序列,并对该序列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外显子区域核酸序列与卷枝毛霉、少根根霉和微小根毛霉的同源率分别为82%,81%和79%。
电话: 027-87287437,027-87287364
邮政编码: 430070
E-mail:hnlkxb@mail.hzau.edu.cn
地址: 武汉市洪山区狮子山街1号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25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