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 21(1).
摘要:1997-1998年对武汉地区蔬菜地蓟马的种类和寄主范围作了较系统的调查。经初步鉴定蓟马的种类共有12属24种,分属于蓟马科(Thripidae)和管蓟马科(Phlaeothridae),其中湖北省新记录种有7种:侣金裂绢蓟马Hydatothrips heteraurus Han,豇豆毛蓟马Ayyaria chaetophora Karny,葱韭蓟马Thrips alliorum(Priesner)莫大蓟马Megalurothrips typicus Bagnall,豆带蓟马Taeniothrips glycines Okanoto,节瓜蓟马Thrips palmi Karny和狭翅简管蓟马Haplothrips tenuipennis Bagnall,并编制了武汉地区蔬菜蓟马种类成虫检索表。
2002, 21(1).
摘要:用功夫对美洲斑潜蝇3龄幼虫进行抗性品系(Cy-R)筛选,经50代选育,抗性指数提高到49.14倍,筛选前的LC50值为0.0152g/L,筛选后的LC50值为0.2506g/L。敏感品系选育试验表明,经10代筛选,抗性指数由筛选前的5.00倍降低至1.00倍。对功夫产生抗性的品系对灭扫利和速灭杀丁有交互抗性,而对杀虫单,毒死蜱,害极灭无交互抗性,其抗性倍数分别为6.30倍,4.07倍,1.41倍,1.35倍和1.05倍。
2002, 21(1).
摘要:调查了低密度下棉田2代棉铃虫卵的空间特性,建立了东西和南北两个方向多个变异曲线球面模型,其中大部分表现为纯块金效应;棉铃虫卵的空间变程为4.0-6.4m,空间不连续性强度为0.871-0.999。
2002, 21(1).
摘要:研究了双带夜蛾Naranga aenescens Moored在实验室条件和稻田自然变温条件下的发育起点和温度和有效积温。在18-34℃范围内设置6个温度处理对卵,幼虫和蛹的发育历期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卵,幼虫和蛹在18-32℃之间的发育历期和温度均呈直线关系。用直线回归法测得卵,幼虫,蛹和产卵前期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10.50,9.23,12.02,12.26℃,有效积温分别为60.07,348.54,91.92,29.29日度。全世代的发育起点温度为10.07℃,有效积温为558.36日度。
2002, 21(1).
摘要:对湖北省几种主要旱地土壤用室内加氮培养与植物物料混合于砂滤管田间培养进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湖北省耕地土壤固定态铵含量为31.9-185.3mg/kg,占土壤全氮5.8%-23.7%。外源铵浓度为含N400mg/L,土壤对铵的固定率为33.0%-50.7%;土壤近似最大固定态铵含量与土壤原固定态铵含量大小顺序一致。植物特料分解过程中土壤固定态铵含量的变化比交换性铵含量的变化更大,在计算植物物料氮素矿化速率时应当把固定态铵含量的变化考虑进去。
2002, 21(1).
摘要:在土壤条件下,采用分期播种方法,研究了施用钼肥对冬小麦游离氨基酸,可溶性蛋白质和糖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2个播种期条件下,施用钼肥均极显著提高幼苗期,分蘖期和拔节期冬小麦游离氨基酸及基脯氨酸含量,早播冬小麦的游离氨基酸及脯氨酸含量随生育期推进而明显下降,施钼使冬小麦游离氨基酸含量增加的幅度有生育期而提高的趋势,而脯氨酸含量的增幅随生育期推进而下降;但晚播冬小麦的变化不同。施用钼肥能显著提高早,晚播冬小麦分蘖期和拔节期植株可溶性蛋白质和总糖含量,但对苗期植株影响不大;施用钼肥使冬小麦可溶性蛋白质和总糖含量提高的幅度有随生育期而提高的趋势,可溶性糖尤为明显。施用钼肥能显著提高冬小麦游离氨基酸及其脯氨酸,可溶性蛋白质和可溶性总糖的含量,必能增强植株的抗寒力和促进生长发育,游离氨基酸和脯氨酸比可溶性蛋白质和可溶性总糖能更早,更敏感,更显著地反映冬小麦对低温和缺钼胁迫,尤其是游离脯氨酸。
2002, 21(1).
摘要:报道了药饲喹赛多对鸡人工感染大肠杆菌 (C84 0 10 )病的预防效果。接种前 5d开始用药 ,接种后连续用药 14d ,给药剂量如下 :喹乙醇组药物 2 5× 10 -6,喹赛多试验组药物 (× 10 -6)分别为 12 .5、2 5、5 0、10 0、2 0 0。结果表明 ,阴性对照组发病率达 80 % ,喹乙醇对照组发病率为 2 0 % ,而喹赛多 5 0× 10 -6、10 0× 10 -6、2 0 0× 10 -6组均将发病率控制在 10 %以内 ,明显优于喹乙醇组。且此 3组预防效果显著高于 12 .5× 10 -6、2 5× 10 -6组 ,增重效果极显著高于 12 .5× 10 -6、2 5× 10 -6组 (P <0 .0 1) ,而此 3组间差异不显著 (P >0 .0 5 )。由此可见 ,5 0× 10 -6以上的喹赛多不仅对人工诱发大肠杆菌病有明显预防效果 ,还可促进生长 ,提高饲料利用率。综合考虑 ,推荐 5 0× 10 -6为较理想的临床用药剂量
2002, 21(1).
摘要:利用大鼠离体肝脏灌流技术以及大鼠原代培养的肝细胞研究了大豆黄酮对SD大鼠肝脏氮代谢和IGF -I生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大豆黄酮可使大鼠离体肝脏灌流液中尿素氮浓度下降 ,并有一定的剂量效应和时间效应。在给药后灌流的第 1、2、3、4h ,1× 10 -4mol/L剂量的大豆黄酮试验组 (n =8)大鼠离体肝脏灌流液中尿素氮水平分别为 (0 .76± 0 .19)、(1.16± 0 .0 7)、(1.2 8± 0 .13)、(1.5 9± 0 .19) μg/ml(以含每毫克DNA的肝组织所生成的尿素氮浓度表示 ) ;与对照组相比 ,其尿素氮浓度下降的幅度分别为 13.6 4 % (P <0 .0 5 ) ,2 3.18%(P <0 .0 5 ) ,34.0 2 % (P <0 .0 1)和 32 .91% (P <0 .0 1)。 4× 10 -5mol/L的大豆黄酮对大鼠肝脏尿素氮生成影响具有类似的效应。大豆黄酮还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大鼠离体灌流的肝组织中GPT的活性 (n =8) ,能够促进大鼠肝细胞蛋白质的合成 ,1× 10 -5mol/L的大豆黄酮可使3 H -亮氨酸的参入量与对照组相比提高了 2 1.38%(n =6 ,P <0 .0 5 )。大豆黄酮对离体灌流的大鼠肝脏IGF -I生成和分泌也具有一定程度的促进作用 (n =8)。提示大豆黄酮可通过增加对大鼠肝脏氮的储留、促进大鼠肝细胞蛋白质的合成以及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肝脏IGF-I生成和GPT的活性 ,而调节肝脏的氮代谢
2002, 21(1).
摘要:用从鳗弧菌(Vibrio anguillarun),哈维氏弧菌(Vibrio harveyi)和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等3种弧菌中提取的菌体粗脂多糖(LPS)作为免疫原,分别经胸鳍基部接种同腹异育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后,通过测定受免鱼的凝集抗体效价,明和血液中吞噬细胞的吞噬活性和杀菌活性,检测3种弧菌的粗LPS对异有银鲫免疫应答的试验结果。结果表明,3种弧菌的粗LPS对异育银鲫均具有较强的免疫原性,受免鱼的血清中出现对3种弧菌的福尔马林灭活菌体(FKC)的交叉凝集抗体;与对照鱼相比,受免鱼头肾和血液中吞噬细胞的吞噬活性和杀菌活性明显上升,证明在3种弧菌的粗LPS上存在共同保护性抗原,而且这些共同保护性抗原对异育银鲫具有较强的免疫原性。
2002, 21(1).
摘要:对耳石边缘年轮形成周期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鲫耳石上1a形成1个年轮,年轮形成时期洪湖种群主要在4-6月,洞庭湖种群主要在3-5月。星耳石和微耳石一样,可用于鲫年龄测定,而且不经磨片即可直接读取年轮,完整星耳石和微耳石与微耳石磨片上的年轮读数的吻合率均在80%以上,误差不超过1龄。但相对而言,微耳石上年轮更易观察。文中对耳石形态和年轮特征进行了描述。
2002, 21(1).
摘要:鱼类对水层和饵料的选择性与其对不同光强、光色的特定光习性有着密切的关系。鳜 (Sinipercachautsi)是我国淡水名贵鱼类 ,已成为重要的养殖对象。但其终身以活鱼虾为食的习性 ,不仅给人工配合饲料的研制设置了障碍 ,而且制约了鳜的苗种繁育和养殖规模。为此 ,在对鳜的视觉结构和趋光特性研究的基础上[1~ 4] ,笔者采用行为学方法进一步对鳜在不同发育阶段对光的反应水平和辨色能力进行研究 ,旨在探讨鳜对不同光色的反应机制 ,为鳜的苗种培育和配合饲料研制提供科学依据。1 材料与方法1 .1 供试鱼鳜的苗种由水产学院人工…
2002, 21(1).
摘要: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离体小鞘指环虫的产卵特点。运用方差与均数之比和聚集度2个指标,并结合Lorenz曲线分析了个体产卵量的差异,结果发现成熟个体产卵数量的离散程度不高。温度对产卵量有重要的影响,小鞘指环虫在14℃产卵最多,估计该虫在寄生状态下平均每虫每小时可产0.3枚卵。
2002, 21(1).
摘要:采用主成分分析和回归分析对米饭的理化特性和感官品质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建立了感官指标的表达参数和回归方程。结果表明:米饭的膨胀率,吸水率,酶解率,碘蓝值和弹性模量等理化特性与其口感,香气,滋味和色泽等感官品质有关大相关性;米饭的理化指标可以分为综合指标,淀粉消化能力指标,粘弹性(口感)指标和滋味指标4类。通过经验公式,理化指标可以较好的描述米饭的感官特性。
2002, 21(1).
摘要:通过对脱壳前的银杏核进行干燥和冷冻预处理方式来改善脱壳效果,结果表明:干燥和冷冻处理对改善银杏核脱壳效果是完全可行的,尤其是干燥处理,既可大幅度提高银杏核一次性脱壳率,又能降低其碎仁率,而且对果仁质量没有明显的影响。
2002, 21(1).
摘要:综述了植物种类及不同品种间,特别是甘蓝型油菜品种间硼效率差异的生理生化机理及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指出,植物细胞壁果胶含量的形态及光合初产物的种类和运输形式是导致植物营养生长硼效率差异的主要原因,但是否是生殖生长硼效率差异的原因有待进一步证实 。植物硼效率是由基因控制的,应用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可得到理想的硼高效品种。
电话: 027-87287437,027-87287364
邮政编码: 430070
E-mail:hnlkxb@mail.hzau.edu.cn
地址: 武汉市洪山区狮子山街1号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25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