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 16(1).
摘要:报道了农抗5102产生菌同源菌株90-11、FR-008及WH-1相互之间融合研究的前期结果。3菌株原生质体制备的适宜酶解温度和时间均为32℃和1.0~1.5h,但所需溶菌酶量则有异:90-11为2~4mg/ml,FR-008为6mg/ml,WH-1为2mg/ml。将各菌株的原生质体在-20℃下冻存1个月内的相对再生率可维持在70%以上,2个月以内仍可达60%以上。以50%PEG1000诱导融合各组合的融合频率是,90-11×WH-1为10-2,FR-008×-90-11以及FR-008×WH-1均为10-3。
1997, 16(1).
摘要:描述了2种枝角类:丛刺尖额氵蚤和短削盘肠氵蚤的形态鉴别特征。这2种枝角类是中国的首次记录。
1997, 16(1).
摘要:报道了农抗5102产生菌同源菌株90-11、FR-008及WH-1相互之间融合的前期结果。3菌株原生质体制备的适宜酶解温度和时间均为32℃和1.0-1.5h,但所需溶菌酶量则有异;90-112-4mg/ml,FR-008为6mg/ml,WHoo 2mg/ml。将各菌株的原生质体在-20℃下冻存1个月内的再生率可维持在70%以上,2个月以内仍可达60%以上。以50%PEG1000诱导融合组合的融合频
1997, 16(1).
摘要:对光敏核不育水稻农垦58s进行长、短日照处理并测定叶片、叶鞘多胺合成前体Arg、met的含量。结果表明,长日不育株叶片中Arg含量显著高于短日可育株;Met含是出现最大值的时期长日不育株为减数分裂期,短日可育株为二次枝梗和颗花原基分化期;Met含是 体上是短日可育株高于长日不育株。
1997, 16(1).
摘要:以鄂西地方玉米巫溪(W),美国硬粒坚杆玉米(B)及墨西哥耐热玉米墨黄九(M)3个开放分群体为主体,加另外8份材料经手配重组和3次隔离区混粉重组合成的用于轮回选择的基础群体WBMCO等4个开放群体为试材,比较了单株粒重、穗重、株高等15个农艺性状的平均值及标准差。以穗粒 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以及用RAPD和RFLP分析技术,在DNA水平上进行跗多态性的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同一性状的均值,在4个群体的
1997, 16(1).
摘要:为探讨棉花热激蛋白(HSP)的产生规律、选用湖北省推广的优势主产棉花品种鄂棉16放鄂抗棉3号,采用电泳、扫描等技术对棉花HSP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热激处理可以诱导一系理HSP的合成,同时关闭或抑制正常蛋白质的合成。HSP诱导合成的最适条件是42℃、2h,但最适热激处理时期因品种不同而异;鄂棉16为萌动期和一叶期,鄂抗棉3号为子叶期生叶期。
1997, 16(1).
摘要:从棉花根际中分离到的大量细菌,经多次盆栽和田间试验,筛选到6株对棉花具有防病促长促菌株,编号为CS85、ZR、PF2、ZS1、18和S14。根据它们的形态和培养特征以及生理生化牧场生等的鉴定结果。将65株菌分别归属为荧光假单胞杆菌、恶臭假单胞杆菌、假单胞杆菌PF2、野油菜黄单胞菌、枯草芽孢杆菌和腊状芽孢杆菌。
1997, 16(1).
摘要:采用平行跳跃式取样法,调查和研究了水稻潜根线虫的田间分布规律和群体季节动态。结果表明;水稻潜根线虫在稻田根内的水平分布接近均匀状态;在水稻人的垂直分布以根段最多,根中段次之,根基段最少。水稻潜根线虫在广东省双季稻区,1年有2次本密度高峰期。
1997, 16(1).
摘要:以棕红壤及其脱铁处理后包被Al(OH)3的土样为对象,用平稳吸附法研究了草酸等5种有机酸的浓度,PH值及有机酸与的加入方式对于对土壤吸附磷的影响。结果表明:供试1mmol/L、8mmol/L有机酸都使土壤(原状土或包被土)的磷吸附量降低、同一浓度下,其降低顺序是柠檬酸〉草酸〉酒石酸〉苯甲酸≥乙酸;加入柠酸、草酸浓度在1-8mmol/L范围内,土壤吸附磷量随有机酸深度增高而下降,但包被土的下降幅度较
1997, 16(1).
摘要:通过对武汉市狮子山地区1981年与1995年土地利用结构及土地肥力因素中的有机质等5个养分因子的综合分析、初步阐明了该地区土地利用结构及土地肥力的变化特点。以土壤肥力评价为重点,提出了4种和评价模型,用最优模型对该区土壤和进行了分级评价,可为城郊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依据。
1997, 16(1).
摘要:在相差显微镜下详细观察了2株黑曲霉在最适条件下形成原生质体及其再生的过程。结果表明,黑曲霉的原生质体均能从菌丝体的顶端及其它部位释放出来。释放的原生质体呈球形,大小不一。在多数原生质体现人均能地看见含有1个巨大的液泡。原生质体再生同时存在2个形式;一是先从原生质原生1个突出物,随后逐渐增大并延伸成1条旋绕的无隔菌丝,继续发展成为有隔的下沉菌丝;第二谋划 由酵母状细胞生效边发育成正常菌丝。
1997, 16(1).
摘要:从施用过彩色豆马勃菌剂林地采集的彩色豆马勃的子实体中分离到2株外生菌根菌LH1和LH2。经间接经验,能在松树幼苗根上形成典型的外生菌根,且促生作用明显。在MMN增减基上,LH1生长较快,LH2生长较慢。在PDA培养基上均生长较快。LH1和落灰白、绒状隆起;LH2菌落黄褐色、绒毛状突起。2菌产生褐色素。2菌最适生长温度为28℃,最适生长PH为6,最佳碳源是葡萄糖,最佳氮源是KNO3。
1997, 16(1).
摘要:采用垂直平板板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法,利用酯酶同工酶谱和可溶性蛋白PAGE表型的差异,对金针菇的杂交后代作了遗传分析和鉴定。结果表明,金针菇杂交亲本及其后代抽工酶箐型表现明显的多型性。4个杂交菌株的同工酶亲本有较明显的差异。2处生化(EST,PRO)标记在杂交菌株中均表现有不同程度的遗传互补性,并有新的酶带产生。结合同工酶酶谱和标记杂合位点数目对杂种优势可进行早期预测和栽培验证。
1997, 16(1).
摘要:采用改进的微气静相培养技术,了培养液容积、深度、更替时间对体外培养牛巴贝斯虫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减液层深度对牛巴贝斯虫的生长繁殖影响明显,理想的液层深度是6.2mm;在保持单位面积上培养液容量不变的情况下,培养容积大小对培养无影响;隔24h更换上清液,能使牛巴贝斯虫稳定地生长,延长更换增减液的时间能显著地抑制牛巴虫的生长繁殖。试验还在此基础上清液利用较大容积(16.0ml)对1株牛巴贝斯虫进行了长
1997, 16(1).
摘要:描述了2种枝 ;丛刺尖额溲和短削盘肠溲的形态鉴别特征。这2种枝角类是中国的首次记录。
1997, 16(1).
摘要:测定了17种抗生素对20株柱状纤维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发现从湖北省各地患病鱼上分离的菌对大多数供试药物高度敏感,而从广东省中山的患病尧嘴鳜和斑鳢上分离的菌株则对四环素类、氨基甙类和大环类酯类的部分抗生素显示出高度耐药性,推测这是由于无序使用抗生素的结果。
1997, 16(1).
摘要:在湖北省以分布区设置和调查了416块样地,用数量分类的方法对湖北省马尾松生态类型区分类;然后,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湖北省以进行了产区区划,将全省划分为2个地区和12个产区。
1997, 16(1).
摘要:通过对柑桔不对称体细胞杂交进行初步研究后,发现0.1-0.5mmol/L碘中抑制墨科特桔橙和诺瓦桔柚在生质体分裂,12.9-21.5C/kgX-射线呆抑制朋娜脐橙和纽荷尔脐橙原生质体分裂。通过“供-受体”融合方式进行了墨科特桔橙+朋娜脐橙、诺瓦桔柚+纽荷尔脐橙2个组合的不对称体细胞杂交,增减获得了再生细胞系及胚状体。
1997, 16(1).
摘要:用气相色谱(GC)、GC/质谱(MS)法分析了主要类型名优绿茶香气组成及其含量的差异。结果表明,用相同的鲜叶加工成8种名茶,香气差异较在。揉捻对茶叶香气形成有较大影响,未捻型名茶加工过程较揉捻型名茶有利于香气的形成。茶叶香气香型相似充的计算表明,揉捻改变了茶叶的香型,揉捻型与未揉捻型名茶香型不机,揉捻型名茶之间香型比较接近,而未揉捻型中名茶之间香型差异较大,这与其加工工艺有关,结合有关研究,提出了
1997, 16(1).
摘要:论证了翻邻盛开在空间交接曲线的简化函数表达式,为简化成型器的设计计算提供了理论依据。
1997, 16(1).
摘要:报道了新型植物生物调节剂和除草剂N-硝基-N-苯碘酰基-2,4,6-三氯苯胺、N-硝基-N-苄基-2,4-6三氯苯的合成方法,并经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谱证实了2个新人合物的结构。
电话: 027-87287437,027-87287364
邮政编码: 430070
E-mail:hnlkxb@mail.hzau.edu.cn
地址: 武汉市洪山区狮子山街1号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25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