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 15(6).
摘要:UV-B辐射对农垦58s某些生理特性和育性的影响李合生1)岳兵1)曾汉来1)戴秋杰2)(1)华中农业大学农学系,武汉430070;2)江苏省农科院,南京210014)EFFECTOFUV-BRADIATIONONSOMEPHYSIOLOGICALCH...
1996, 15(6).
摘要:用分光光度法测定了甘蓝型油菜3对黄—黑籽近等基因系成熟前期种子皮壳中的花色素、多酚、苯丙烯酸的含量和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结果表明,黄籽皮壳中的花色素、多酚和它们的共同合成前体———反式苯丙烯酸的含量都极显著低于黑籽的。因此,黑色素和花色素含量的多少都影响甘蓝型油菜籽色的变异
1996, 15(6).
摘要:本实验运用单克隆抗体PAP法,对实验感染鸭肝炎病毒雏鸭的组织切片进行染色观察,旨在动态研究病毒在雏鸭体内的分布以及病毒与组织病变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感染后3h,雏鸭心肌、肝、脾、肾、胰、腿部肌肉、大脑等组织的细胞浆内均出现了PAP染色的特异性棕黄色产物,除胰脏组织切片的PAP反应性在感染后168h达到最高外,上述其他组织的最高PAP反应性均在感染后24h;对同期的不同组织切片比较观察发现,肝、脾、胰外分泌腺、肾小管上皮细胞及腿部肌肉细胞的PAP反应性比心肌及大脑神经元细胞的PAP反应性强。由此表明,鸭肝炎病毒在感染后3h达全身化,并主要侵害肝、脾、肾、胰及腿部肌肉,继而引起相应的变化
1996, 15(6).
摘要:应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湖北省份玉米品种资源的28个性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前7个主成分对变异的贡献率达72.7%,以前7个主成分为综合指标进行逐步聚类,201份品种资源被分成12大类,不同类群具有明显的性状差异,而类群内状特征相似。其中D、E、F、I类为综合性状较好的种质类群。
1996, 15(6).
摘要:用分光光度地测定了甘蓝型油菜3对黄-黑籽近等基因系成熟前期种子皮壳中的花色素,多酚,苯丙烯酸的含量和苯到氨氨酸活性。结果表明,黄籽皮壳中的花色素,多酚和它们的共同合成前体--反式苯丙烯酸的含量都极显著低于黑籽的。因此,黑色素和花色含量的多少都影响甘蓝同菜籽色的变异。
1996, 15(6).
摘要:通过甘蓝型油菜×白菜型油菜种间杂交和6个世代的鉴定选择,培育了甘蓝型复果油菜90-12和白菜型复果油菜92-16。对500株以上群体抽样调查结果表明:它们的复果株率达100%,单株复果率达40%以上。尽管复果油菜的角果长度、每果粒数和千粒重随着果柄上结角数目增加而减少,但由于复果油菜的单株角果数比普通油菜多33.20%~56.55%,从而使复果油菜的单株产量较普通油菜增加29.38%~35.26%。甘蓝型油菜复果性状由3对隐性核基因控制,但在甘白种间杂种1代表现母性遗传特性
1996, 15(6).
摘要:通过调查,采集,鉴定,发现竹山青死者杨上有纺锤形,长枣形,小枣形及佛手形4种倍手和肚倍蚜,红小铁枣蚜及佛手倍蚜3种倍蚜,其中纺锤形与长枣形是主要类型,且均由肚倍蚜致瘿成倍,但2种倍子在不同地区的分布比例是不同的。小枣形倍子内的致瘿蚜虫经鉴定为红小铁枣蚜,佛手形倍子是由一倍蚜新种致瘿形成的。
1996, 15(6).
摘要:采用波诺马廖姓等修改的丘林法,研究发分布于我国暖温带南沿黑粘土的几个典型剖面腐殖质组成和胡敏酸光密度指数的剖在不同分异特征。讨论了黑粘土的暗色成因,腐殖质的起源和剖面分异成因以及腐殖质特性与土壤肥力的关系。
1996, 15(6).
摘要:以中南地区几种主要地带性土壤为材料,探讨了高梯度磁场(HGMS)分离土壤氧化铁的技术。结果表明:土壤胶体经HGMS处理,氧化铁的浓缩倍数与提取率呈负相关。以2%的NaOH溶液为分散剂,在较低磁场强度下(0.9T),以400ml/min的流速将胶体悬液通过双面塑料载丝盒,氧化铁的浓缩倍数较大;以2%Na2CO3溶液为分散剂,或以2%NaOH溶液为分散剂,在较强的磁场强度下(1.2T),以100ml/min流速将胶体悬液通过双面铁片载丝盒,磁性部分的提取率较大。氧化铁含量低的土壤胶体,用HGMS处理,其浓缩倍数更高
1996, 15(6).
摘要:以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为基础,用Foxpro for Windows和Visual Basic 3.0语言开发了基于Windows平台的湖北省土壤系统分类数据库管理系统,研究中应用的方法与开发的土壤分类信息系统雏形可为土壤分类系统的完善,土壤分类信息系统的建立和实用提供参考。
1996, 15(6).
摘要:通过对针铁矿,高岭土及其胶结样,混合样撅经率的测定和相应计算,发现胶结样中Fe^3+的末配对电子数较无胶结作用的Fe^3+的为大,为此认为其胶结本质就是生成了氢键。
1996, 15(6).
摘要:对湖北省武汉市和老河口市的2个机械化垃圾处理场制作的垃圾堆肥的质量进行了测定与评价,并通过盆栽生物试验和大田取样调查方法对垃圾堆肥的肥力特征及礤对土壤基本性状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所有7个供试垃圾堆肥的全氮,全磷含量均达不到国家标准的要求,少数垃圾堆肥铅含量超标,武汉市的垃圾堆肥优于老河口市。垃圾堆肥在大量施用的情况下,具有一定肥效并能提高土壤养分含量,但其有效供肥时间短,长期连续施用可能相
1996, 15(6).
摘要:在土壤含热水溶性硼为0.09mg/kg(-B)与外加硼至1.0mg/kg(+B)的条件下,盆栽70个陆地棉(GiosypiumhirsutumL)品种,以检验品种间对缺硼敏感性差异。结果表明,70个品种的地上部干物重敏感系数(-B/+B×100)为26.6~102之间。如以其干物重敏感系数小于50为缺硼敏感品种,大于90为不敏感品种,获得敏感品种3个,不敏感品种5个。在缺硼条件下叶片硼效率(单位硼所产生的干物重)与缺硼敏感系数相关性达5%水准,不敏感品种硼效率高,敏感品种硼效率低。但无论缺硼与否,吸硼量与缺硼敏感性之间没有明显相关
1996, 15(6).
摘要:采用真代谢能法,以去盲肠鸭(未去盲肠鸭作对照)测定了豆粕、棉仁粕和菜籽粕氨基酸真利用率。试验结果表明:豆粕、棉仁粕和菜籽粕氨基酸真利用率分别为85.3%、82.3%和80.7%;去盲肠鸭内源氨基酸排泄总量比未去盲肠鸭高27.6%;豆粕氨基酸真利用率平均值和大多数氨基酸真利用率在去盲肠鸭和未去盲肠鸭间差异不显著(P>0.05),而棉仁粕和菜籽粕氨基酸真利用率平均值和大多数氨基酸真利用率在去盲肠鸭和未去盲肠鸭间差异显著或极显著(P<0.05或P<0.01)。本试验结果与一些研究报道中用去盲肠和未去盲肠鸡测定的结果有一定差异
1996, 15(6)-572,T001.
摘要:
1996, 15(6).
摘要:对老江河的周年水质分析结果表明,水温平均18.8℃(9.1~31.1℃);透明度平均231cm(63~525cm);pH平均7.69(7.12~8.20);溶解氧平均9.24mg/L(7.96~11.52mg/L);化学耗氧量平均4.56mg/L(3.37~5.79mg/L);碱度平均2.29mmol/l(2.05~2.64mmol/l);硬度(CaCO3)平均127.4mg/L(110.8~143.4mg/L),属软水。主要离子含量及排列顺序与长江水相近,属O·A阿列金分类法CCaⅢ型。主要营养元素中,无机N含量为0.489mg/L,其中NO-13—N0.24mg/L,NH+4—N0.225mg/L,NO-12—N0.024mg/L;PO-34—P0.008mg/L。N∶P平均为61∶1,P更缺乏。老江河的水质状况表明它是适宜鱼类生长发育的良好渔业水体,营养类型介于贫-中营养型之间,适合于在此建立中国长江四大家鱼种质资源库
1996, 15(6)-583,T002.
摘要:用扫描电镜观察了大银鱼的第Ⅲ时相,第Ⅳ时相,第Ⅴ时相卵母细胞和受精卵的卵细胞粘丝的外部形态特征和它们的粘性,并讨论了卵细胞粘丝的功能。
1996, 15(6).
摘要:对池养条件下3种规格鳗鲡的粗脂肪含量和肌肉、肝脏的脂肪酸组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鳗鲡的粗脂肪含量随着体长体重的增加而增加。肌肉的脂肪酸共测出16种,其含量除了18∶1ω7ω9、20∶1ω9和18∶2ω6不同外,其余脂肪酸在3种规格鳗鲡间相近。肝脏的脂肪酸共测出15种,其中22∶6ω3含量较高,分别占仔、幼、成鳗多不饱和脂肪酸总量的50.16%、54.87%和51.85%
1996, 15(6)-593,T001.
摘要:采用压片法对我国银杏属雌株5大类型50个品种的染色体数目进行了观察,并对5个类型的代表品种核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所观察的50个品种全部为二倍体,人工诱变也未获得有价值的多倍体;5个代表品种的核型一致,均为2n=2x=24=4m+8sm+12st,相对长度在14.75%~6.65%之间,最长染色体与最短染色体之比均大于2,属较不对称的3B型
1996, 15(6).
摘要:用薄层层析扫描分析法测定了绿针茶叶绿素组成在加工过程中的动态变化,以及不同采摘期制成的绿针茶叶绿素组成的差异。结果表明,随着加工过程的推进,叶绿素a(Chla)、叶绿素b(Chlb)呈下降趋势,脱镁叶绿素a(Pya)、脱镁叶绿素b(Pyb)呈上升趋势,叶绿素酸酯a(Cda)、叶绿素酸酯b(Cdb)变化较小。杀青工序和揉捻后做形前期是叶绿素破坏和脱镁叶绿素形成的主要阶段。随着采摘期的推移,成品茶叶的Chla、Chlb的含量逐渐下降,而Pya、Pyb的含量则逐渐上升,使叶色发暗
1996, 15(6).
摘要:对枸杞多糖的提取分离及理化特性进行了探讨。得到4种枸杞多糖级分,即LBP-I,LBP-Ⅱ,LBP-Ⅲ,LBP-Ⅳ,用红外光谱和紫外光谱对几种枸杞多糖进行了研究,并测定了枸杞多糖的电导率,粘度。
电话: 027-87287437,027-87287364
邮政编码: 430070
E-mail:hnlkxb@mail.hzau.edu.cn
地址: 武汉市洪山区狮子山街1号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25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