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 15(2).
摘要:分析了云南水稻品种堆金子、扎昌龙、毫糯扬和干炸谷对白叶枯病菌系Pxo61抗性的遗传模式和等位关系,鉴定了这4个品种所带抗病基因与部分国际上命名的抗白叶枯病基因的异同。结果表明:4个品种对Pxo61的抗性均受1对相互独立的显性基因支配。干炸谷带有的显性抗病基因与Xa-3等位或相同。堆金子和毫糯扬带有的显性抗病基因分别与Xa-1、Xa-2、Xa-3、Xa-4、Xa-5和Xa-14呈独立遗传。扎昌龙带有
1996, 15(2).
摘要:以4个光敏核不育系为母本,12个粳稻和爪哇稻品种为父本,用4×12不完全双列杂交法组建成轮回选择的基础群体S89。1989 ̄1992年夏季在武昌考察了S89及第1、2、3轮改良群体S90、S91及S92。结果表明:各轮异交群体中88%以上的植株于武汉地区粳型光敏核不育水稻的稳定不育期内(即7月中旬至9月1日以前)抽穗。各办经异交群体内均出现不育、部分不育和可育株的育性分离。各轮异交群体中不育株的平
1996, 15(2).
摘要:采用五因素二次正交旋转回归组合设计,研究5个不同小麦品种在不同栽培条件下的产量、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沉淀值等目标性状在鄂西北麦区的表现。结果表明,本地区品质表现最好的为优质小麦品种豫麦28,该品种在密度为120万/hm^2基本苗、基肥为105 ̄135kg/hm^2纯氮、拔节期追肥小于37.5kg/hm^2纯氮、开花期追肥为45 ̄75kg/hm^2纯氮的条件下,产量和品质性状表现较佳。
1996, 15(2).
摘要:对甘蓝型油菜波里马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的抗(避)、耐病性研究表明,90A比其保持系90B四年平均病株率和病情指数分别为49.8%和68.6%,年度间相关系数r=0.92;转育成新不育系92A后,其平均病株率和病情指数分别比同核保持系92B低48.4%和51.8%。不育系的这种相对抗病性与其花瓣粘附率呈正相关(r=0.94),实质上是种避病性,而且能伴随着雄性不育细胞质所控制的小花瓣性状而遗传。人工接种
1996, 15(2).
摘要:研究了小麦抗病品种SK-4、SN7859和感病品种8201-69、81-5对梭条斑花叶病毒的抗病性与其抗病毒(WSSMV)和抗传毒介体禾谷多粘菌的能力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小麦品种的抗病性与它们抗病毒的能力一致;与它们抗传播介体的能力有一定的相关性,但不尽一致。具体表现为抗病品种SK-4抗病毒和抗介体能力均强,SN7859抗病毒能力强,但抗介体能力较弱;感病品种81-5抗病毒能力弱,但抗介体能力较
1996, 15(2).
摘要:应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对松色二孢菌7个菌株进行了酯酶同工酶测定。来自湖南、湖北两省致病力较强的4个HZ型(华中型)菌株共分离出8条酶带,菌株间酶谱相似系数为0.67 ̄0.83;来自广东省致病力较弱的3个HN型(华南型)菌株共分离出12条酶带,菌株间酶谱相似系数为0.46 ̄0.57。HZ型菌株与HN型菌株之间酶谱相似系数在0.18 ̄0.57范围内,平均值仅为0.38,反映出这2种类型的菌株在酯类分
1996, 15(2).
摘要:根据农业害虫种群对时间的分布的研究结果,建立害虫危害期和作物受害期的时间分布。进而给出害虫危害期与作物受害期吻合度的计算公式,推出作物受害株率的预测方法和确定复合害虫种群经济阈值的有效方法。
1996, 15(2).
摘要:以中科院红壤试验站的复合生态区为试验基地,根据不同坡位红壤的理化性质差异,建立了“顶林、腰园、谷农、塘鱼”的丘陵红壤区立体开发模式。并在塘边建猪场,以养猪为纽带,实行种养结构,构成草(饲)-猪(粪)-沼、菇-果(粮)的食物链。链环间再加以定量化调控,形成一个具有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优化模工工。经大面积应用,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
1996, 15(2).
摘要:用红外光谱(IR)研究了吸附铜前后,针铁矿表面几种羟基结构的特征吸收峰的变化。结果证明,Cu^2+主要吸附在针铁矿表面的A型羟基上。没有明显的证据支持Cu^2+可与针铁矿表面的C-型羟基或水合基反应的假设。
1996, 15(2).
摘要:将莨菪碱添加在酚灭活的柱状嗜纤维菌和菌体脂多糖疫苗中,分别口服免疫接种草鱼后,通过检测血液中吞噬细胞的吞噬活性、血清中凝集抗体效价和活菌攻毒等方法,探讨了莨菪碱在草鱼口服免疫中的佐剂性。结果表明,用添加莨菪碱的疫苗免疫接种草鱼后,受免鱼体血液中吞噬细胞的吞噬活性、血清中凝集抗体效价和活菌攻毒后的免疫保护率,都明显地高于未添加莨菪碱疫苗的免疫组。从而证明了莨菪碱在草鱼口服免疫中具有良好的佐剂性。
1996, 15(2)-174,T001.
摘要:应用透射电镜观察了鳜鱼咽部味蕾的超微结构。鳜鱼的味蕾主要由暗细胞、明细胞和基底细胞组成。每个明细胞被暗细胞所环绕,而整个味蕾与周围的表皮细胞有明显的区别。暗细胞、明细胞约占味蕾的4/5。暗细胞多为不规则形状,且有较多的线粒体和高尔基复合体等细胞器;明细胞的形状则较规则,核多为卵圆形,细胞质中分布着内质网及细长形的线粒体;基底细胞位于味蕾的基部,细胞核大。在暗细胞和明细胞的顶端(游离面)有绒毛状的突
1996, 15(2).
摘要:“水肿”病是限制温州蜜柑等宽皮柑桔贮藏期的重要因素。其外因主要是贮藏环境的高浓度CO2。随着CO2浓度升高,“水肿”率增高,二者呈正相关关系。其次是低温伤害,不适宜的低温下,CO2浓度明显升高。内因关键是果皮组织膜的伤害。高浓度CO2或低温环境下,果皮相对电导率和丙二醛含量明显增高,果皮组织透性和膜脂过氧化作用程度明显增大,“水肿”发生。此外,“水肿”病与果皮维生素C含量的下降、乙烯的产生、乙醇的
1996, 15(2).
摘要:选用伏地尖、华大2号、华椒1号、早杂2号、短牛角、海花3号、7281等7个辣椒品种为材料,对辣椒种子老化前后经聚乙二醇(PEG)处理的生理生化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用PEG处理能有效地保持种子活力并改善老化种子性能,使种子内溶物蛋白质渗漏减少,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提高,膜脂过氧化作用的最终产物丙二醛(MDA)含量降低,种子呼吸强度增高。这些指标均表明种子老化前进行PEG处理效果比老化处
1996, 15(2).
摘要:用气相色谱(GC)、气相色谱(GC)/质谱(MS)法分析了绿针名优茶加工过程茶叶香气的变化。结果表明,绿针茶主要的芳香成分是:正己醛、反-3-戊烯-2-酮、庚醛、三甲基吡嗪、芳樟醇、芳樟醇氧化物Ⅲ、香叶醇、苯甲醇、苯乙腈、β-紫罗酮+顺茉莉酮、橙花叔醇、博伏内酯、二氢海癸内酯和吲哚。杀青是绿针茶香气形成的主要工序。在做形过程,多数香气趋于减少,这可能同揉捻后茶叶体内环境状态的变化有关。干燥阶段萜烯
1996, 15(2).
摘要:采取龙须草刚露出花序至成熟的颖果样,用常规石蜡制片法制片,系统观察,未发现通常的胚囊母细胞和减数分裂现象。观察到多个方位的胚囊原始细胞于珠心中,形成了3 ̄7个不同大小、不同形状的胚囊。材料中可见由卵器和1个极核或2个极核组成的4胞胚囊,也可见到3胞或1 ̄2胞,甚至中空的胚囊。同一胚株中,形成了多个幼胚或拟胚,但完熟颖果中只剩下1个成熟胚。
电话: 027-87287437,027-87287364
邮政编码: 430070
E-mail:hnlkxb@mail.hzau.edu.cn
地址: 武汉市洪山区狮子山街1号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25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