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 13(3).
摘要:用湖北省5种旱地土壤进行了土壤热水溶性硼(HWSB)植物有效性试验。盆栽试验结果表明,除HWSB较高的潮土外,其余4种土壤施硼均有不同程度的增产效果。盆栽试验和培养实验都证明热水不能完全提取当季施入土壤中的硼,而这些硼在后季作物生长中继续发挥效果。尽管5种土壤的HWSB与盆栽作物的增产幅度有一定的相关性,但以质地较轻、缺硼严重的供试砂质灰紫色土效果最明显。从而说明土壤硼对植物的有效性与影响土壤硼库活性的因素有关。
1994, 13(3).
摘要:采用Northern杂交技术,对小麦抗、感品系在接种褐斑病菌(ptr)86-124小种后8,16,24,32,40,48,56,64,72小时叶片病原相关蛋白(PR)基因在mRNA水平上的表达动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小麦受到病原菌的侵染后,β-1,3-葡聚糖酶,几丁酶,苯丙氨酸解氨酶等病原相关蛋白基因在抗、感品系内均被诱导表达,表现了一种非特异性的抗性反应。并且,以上3个基因的诱导表达具有大体相似的动态规律。β-1,3-葡聚糖酶(PR-2)基因在接种病原菌ptr后16小时开始表达,48小时后表达量达高峰,64小时后表达减弱;几丁酶(PR-3)基因在接种后8小时开始表达,48小时后达最大值,72小时后表达量下降;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基因于接种后8小时被诱导表达,48小时后表达进入盛期,64小时后开始下降,但直至72小时后仍维持一定水平,这种趋势较病程的发展一般提前16小时左右。
1994, 13(3).
摘要:采用Northern杂交技术,对小麦抗,感品系在接种褐斑病菌86-124小种后8,16,24,32,40,48,56,64,72小时叶片病原相关蛋白(PR)基因在mRNA水平上的表达动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小麦受到病原菌的浸染后,β-1,3-葡聚糖酶,几丁酶,苯丙氨酸解氨酶等病原相关蛋白基因在抗,感品系内均被诱导表达具有大体相似的动态规律。β-1,3-葡聚糖酶(PR-2)基因在接种病原菌ptr后
1994, 13(3).
摘要:以柯斯质粒pLAFR1为载体先构建快生型花生根瘤菌85-7菌株总DNA的基因文库。在协助质粒pRK2013帮助下用此基因文库分别同菌株85-7和另一株慢生型花生根瘤菌菌株C02-5作三亲本杂交。转移接合子接种沙培条件下生长的花生,通过结瘤试验初筛选和复筛选,共筛选出3株工程菌HN11,HN12(以85-7为受体)和HN13(以C02-5为受体)。其每植株根瘤的固氮酶活分别比出发菌株的提高302%(
1994, 13(3).
摘要:用11个母本(7个光敏核不育材料,4个常规品种)和9个具有一定广亲和性的父本配制99个组合(按NCⅡ设计),根据“程氏指数法”和超父优势指数,竞争优势(以汕优63为对照)研究了杂种的籼粳分类特性和12个性状的优势表现。结果表明:籼/粳杂种为偏籼(66.67%)和籼(33.33%)型,粳/籼杂种为偏籼(91.67%)和偏粳(8.33%)型,籼/偏粳杂种为籼(80%)和偏籼(20%),粳/偏粳杂种为粳
1994, 13(3).
摘要:分析了6个籼稻抗病品种(Cuba2301,Cuba2196,Chba4010,双抗12,双抗18,三江)对14个水稻白叶枯病菌系的抗性表现和对P1,HB-17和8工陵691三个菌系的抗性遗传和抗性苈在的等位关系,结果表明,这6个抗病品种均在全育期抗除菲律宾菌系P2和P3的其余12个菌系。这6个抗病品种对3个菌系的全生育期抗性均由一对显性基因控制,受细胞核影响。与已知基因的等位性测定表明,这6个品种
1994, 13(3)-245,T001.
摘要:生态核不育大麦是武汉市东西湖农科所选育的由核基因与环境条件与作而致的雄性不育材料。我们对该材料在不同播期下的育性表现及其雄性不育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生态核不育大麦选系9211在琥汉市正常期播种(10月20日)和早播(10月10日0条件下,表现为高度雄笥不育,不育度分别为98.97%和99.96%;晚播(11月19日)条件下,则表现为部分可育,结实率为48.52%。不育花粉可分为典败,圆败和染
1994, 13(3).
摘要:本研究将时序分析中的ARMA(p,q)模型和叠合模型首次引入昆虫生态学领域,对棉花红铃虫的年内时序变化进行拟合,结果ARMA(p,q)模型的残差平方和为1.6901,叠合模型的残差平方和为0.0428,拟合效果都优于Lo-gistic方程。该方法的引入,可丰富昆虫生态学的内容,同时为多维时序分析及稳健时序奠定基础。
1994, 13(3).
摘要:经过调查湖北省42个县市莴苣菌核病的发生情况,根据分离鉴定结果表明:核盘菌在调查地有发生,鄂西部分市除核盘菌之外,还存在小核盘菌,二者可能出现在同一株发病莴苣上。小核盘菌菌丝长生的最适温度25℃,在15-30℃范围内,菌核产量和温度呈负相关,菌核大小同菌核产量也呈负相关。
1994, 13(3).
摘要:研究了鄂东南地区5种母质发育的红壤水分特性。结果表明,红壤的持水性以四纪红色粘土,泥质页岩和砂质页岩发育的红壤持水性较强,石英砂岩,花岗岩发育的红壤持水性较弱。土壤水分的有效性以表土层的土壤水效性较高,土壤的导水性和土壤的爱气孔隙有关。
1994, 13(3).
摘要:用湖北省5种旱地土壤进行了土壤热水溶性硼(HWSB)植物有效性试验。盆栽试验结果表明,除HWSB较高的潮土外,其余4种土壤施硼均有不同程度的增产效果。盆栽试验和培养实验都证明热水不能取当季施入土壤中的硼。而这些硼在后季作物生长中继续发挥效果。尽管5种土壤的HWSB与盆栽作物的增产幅度有一定的相关性,但以质地较轻,缺硼严重的供试砂质灰紫色土效果最明显。从而说明土壤硼对植物的有效性与影响土壤硼为活性的
1994, 13(3).
摘要:用猪消化代谢试验法,以健康的湖北白猪Ⅳ系3头,体重45kg左右,去势后做三期试验:Ⅰ期为基础日粮试验,Ⅱ期为基础日粮+糙米试验,Ⅲ期为基础日粮+玉米试验,研究糙米的营养价值。试验结果:糙米和玉米的总能分别为16760.60、16747.62kJ·kg~(-1),消化能、代谢能分别为14594.77±76.20,13563.98±164.12J·kg~(-1)和14205.39±240.32,13272.99±276.33kJ·kg~(-1);无氮浸出物含量分别为72.22%和70.11%,其表观消化率分别为96.73±2.27%和87.26±1.55%;粗蛋白质含量分别为8.80%和8.60%,其表观消化率、表观代谢率分别为73.71±3.17%、65.03±3.16%和69.17±1.00%、59.89±1.59%;氨基酸总含量分别是8.57%、8.56%,其平均表观消化率、表观代谢率分别是74.43%、70.97%和59.79%、56.44%。试验结果表明:糙米和玉米的营养成分含量相当,糙米各营养成分的表现消化率或表观代谢率均高于玉米,因此,用糙米作能量饲料来代替玉米喂猪是可行的。
1994, 13(3).
摘要:应用猪痢疾蜜螺旋体(T.H.)免疫血清结合葡萄球菌甲蛋白(SPA)与H10,2-5,X23,C17等T.H.菌株进行协同凝集试验,均出现明显凝集反应。而免疫血清结合不含SPA的菌株,无特定病原(SPF)血清结合含SPA的菌株均无凝集反应。免疫血清结合SPA与7种肠道菌均无凝集反应。免疫血清用量以0.2ml为合适。最低用菌量为30倍稀释,即每个视野T.H.约40个菌体。
1994, 13(3).
摘要:人非巴贝斯虫病流行地区以临床检查健康,免疫学检查无巴贝斯虫感染的黄牛,分离血清和红细胞,分别与健康水牛红细胞和血清以不同的组方式混合,采用改进的微气静相培养技术外培养水牛牛巴贝斯虫,结果表明:黄牛红细胞不能作为寄生于水牛体内的牛巴贝斯虫体外培养的支持细胞,黄牛血清支持牛巴贝斯虫生长的能力明显低于水牛血清。这一发现对研究寄生于体内的牛巴贝斯虫的生物学特性及牛巴贝斯虫病的免疫均具有重要意义。
1994, 13(3).
摘要:取番茄不同苗龄的无菌苗子叶进行培养,发现以14天苗龄的子叶培养不定芽再生频率最高。在MS培养基上添加不同浓度的吲哚乙酸(IAA)和玉米麦(Zt),对子叶愈伤组织的形成影响不大,但对不定芽的分化有较大影响,其中以MS+Zt1mg.L^-^1IAA1mg.L^-^1效果最好。在同样的培养基上继代培养,待芽长至1-2cm长时转到生根培养基上即可在短期内长出根系,成为再生植株。
1994, 13(3).
摘要:对湖南泸溪葡萄桐在鄂南栽培条件下的10个表型性状进行了主成分分析一分类。结果表明,前5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达80.9%。根据主成分的因子负荷量及其主要指标组合,将10个生物学性状分为3类,分别称之为冠形因子,花序因子,枝梢因子。主成分分析说明了这3类因子对油桐的作用。
1994, 13(3).
摘要:以长江中游防浪林调查资料为基础,采用多元回归数量化模型,编制防浪指数表,对防浪林质量进行定量评价,并为防浪林经营提供科学依据。
1994, 13(3).
摘要:采有多个指标揭示了湖北省’91/’92柑桔大冻的区域差异性。划分出无(微)冻区,轻冻区,中等冻害区(两区),重冻区和最重冻害区(两区)共7个大区,并作了区划图。同时地对大区内的局地差异作了分析,最后对此次冻害暴露出的许多敏感问题作了讨论。
1994, 13(3).
摘要:空间微重力处理对番茄生长发育的影响李汉霞,叶志彪,廖祥云,胡汉(华中农业大学园艺系,武汉430070)EFFECTOFMICROGRAVITYINTHESPACEONTHEGROWTHANDDEVELOPMENTOFTOMATO¥LiHanxia;Y...
电话: 027-87287437,027-87287364
邮政编码: 430070
E-mail:hnlkxb@mail.hzau.edu.cn
地址: 武汉市洪山区狮子山街1号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25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