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 13(1).
摘要:将碗豆根瘤菌共生质粒pJB5JI导入紫云英根瘤菌7653R及其消除了共生质粒的突变株7653R+1。两种类型转移接合子在人工合成培养基上繁殖时,pJB5JI能稳定存在,但从它们在碗豆或紫云英上所结根瘤的分离物中,只有部分检测到pJB5JI。以转座子Tn5及首蓿根瘤菌nod基因为探针,对未检测到pJB5JI质粒的根瘤分离物7653RA9及7653R+1Pa,进行DNA同源性分析,结果表明pJB5JI质粒并没有全部丢失,很可能全部或部分整合到了受体紫云英根瘤菌的染色体中。
1994, 13(1).
摘要:用正交试验比较了菌龄、酶种类及浓度配比、酶解温度和酶解时间4个主要因素,对黑曲霉(Aspergillusniger)AMS11和里氏木霉(Trichodermareesei)QM9414两菌株原生质体形成与再生的影响。结果表明,AMS11和QM9414两菌株原生质体形成与再生的4个因素的合理参数分别是:菌龄14~16小时和18~20小时;三种酶配比(纤维素酶:蜗牛酶:溶菌酶)(mg/ml)为(8:4:2)和(5:2.5:2.5);酶解温度均为32℃;酶解时间均为2~3小时。
1994, 13(1).
摘要:施硼、施氮均提高油菜苗期对氮的吸收量,B×N交互作用与植株含氮量和单株吸氮量呈极显著的正效应。适量硼促进对NH4+和NO3-的吸收,缺硼和高硼影响其吸收。施硼施氮明显增加叶片硝酸还原酶活性,降低蛋白酶、肽酶活性;B×N交互作用与硝酸还原酶活性呈正效应,与蛋白酶、肽酶活性呈负效应。硼、氮及硼氮配合浸种明显增强油菜籽发芽过程中蛋白酶和肽酶活性。
1994, 13(1).
摘要:荆州黑麦的染色体分析及C-显带核型蔡习文(华中农业大学农学系,武汉430070)关键词黑麦,染色体分析,C-显带核型中图法分类号S512.102CHROMOSOMEANALYSISANDC-BANDEDKARYOTYPEOF“JINGZHOU-HEIM...
1994, 13(1).
摘要:将碗豆根瘤菌共生质粒pJB5JI导入紫云英根瘤菌7653R及其消除了共生质粒的突变株7653R+1。两种类型转移接合子在人工合成培养基上繁殖时,pJB5JI能稳定存在,但从它们在碗豆或紫云英上所结根瘤的分离物中,只有部分检测到pJB5JI。以转座子Tn5及苜蓿根瘤菌nod基因为探针,对未检测到pJB5JI质粒的根瘤分离物7653RA9及7653R+1Pa,进行DNA同源性分析,结果表明pJB5JI
1994, 13(1).
摘要:以4个陆地棉作母本与4个海岛棉杂交,配制16个F1代进行种间杂种优势和配合力分析。结果表明,与推广陆地棉品种比较,种间F1代子棉产量、铃重、衣分和衣指的竞争杂种优势为较高的负值,而纤维长度和强度表现较高的正向优势。鄂荆1号和B2(海岛棉)产量配合力高,两者杂交F1代产量高于其他组合。
1994, 13(1)-18,T001.
摘要:用石蜡切片扫描电镜观察技术,研究陆地棉品种鄂荆1号花粉不同发育时期的超微结构。观察到成熟花粉母细胞胼胝质壁的一段断裂成2~3节,断面光滑整齐。花粉壁的形成是从四分孢子期中的小孢子开始产生原外壁。单核花粉早期(核在中央)细胞壁加厚,内、外壁已形成,其上有少量细小的刺状突起。单核靠边期花粉壁的形成过程全部完成,壁上已有密集的发育完好的刺状突起和萌发孔,棉花花粉壁形成所需时间较有些被子植物短。在单核早期
1994, 13(1).
摘要:为提高小麦抗赤霉病体细胞的筛选效果,对禾谷镰刀菌武昌菌株的产毒、毒素提取、纯化、毒素组分及毒素初定量进行了研究。麦粒培养基培养25天后可检测到两个主要毒性组分(A和B)。其特征吸收峰值分别为270和275nm,Rf值分别为0.45和0.55左右。SPM培养基培养只能检测到组分A。A组分与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的结构特征基本相同。经高压灭菌的毒素可渗入到培养基中作抗性愈伤组织的筛选剂。毒素对愈
1994, 13(1).
摘要:用系统聚类分析,将江汉平原棉区的红铃虫Pectionophoragossypiella(Saunders)发生期划分为4个生态地理区域。逐步回归分析表明:经度(°E)越高发生期越早,在相同的经度上才表现为随纬度(°N)或海拔的升高而发生期推迟。积温法分析知:从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5℃时开始计算,当自然积温累积到1118.8、1420.9、1602.2、2868.4和3837.7日度(DD)时,越冬代化蛹及发蛾、第一、第二、第三代产卵分别达到高峰期。
1994, 13(1).
摘要:本文从统一观出发,对柑桔全爪螨种群动态的三个组成成分进行了主成分分析和模糊聚类。桂花上柑桔全爪螨种群动态由数量动态和空间动态共同反映出来。当取隶属度F=0.800时,可将4~8月的种群动态聚为3类,即:种群高密度、低聚集的猖獗动态;种群由猖獗向凋落过度的动态;种群低密度、高聚集的凋落动态。
1994, 13(1).
摘要:本研究选择湖北孝感地区为试验基地,采用人工饲养及田间调查的方法,对长绿飞虱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较系统的观察,并在防治技术上作了初步探讨。长绿飞虱是危害茭白的重要害虫,在湖北孝感地区一年发生4代,以卵在茭白叶鞘里越冬,每年7~8月间的2、3代危害最重;成、若虫栖息于茭白叶片上,用口器刺吸汁液和产卵器产卵为害,有趋嫩绿性和群集性,卵主要产在叶背中肋组织内;农业防治是减轻危害的重要措施;药剂防治以2%叶蝉
1994, 13(1)-54,T002.
摘要:通过对番茄根茎叶解剖结构的观察,发生在缺钙缺镁条件下,番茄植株根、茎、叶的内皮层和输导组织细胞结构不正常;髓部细胞变小,木质部导管木化程度深,薄壁细胞少,细胞壁变厚,细个体变小,细胞组织变形,叶片变薄,叶片上下产生较多的表皮毛。
1994, 13(1).
摘要:用正交试验比较了菌龄、酶种类及浓度配比、酶解温度和酶解时间4个主要因素,对黑曲霉AMS11和里氏木霉QM9414两菌株原生质体形成与再生的影响。结果表明,AMS11和QM9414两菌株原生质体形成与再生的4个因素的合理参数分别是:菌龄14~16小时和18~20小时;三种酶配比(纤维素酶:蜗牛酶:溶菌酶)(mg/ml)为(8:4:2)和(5:2.5:2.5);酶解温度均为32℃;酶解时间均为2~3小
1994, 13(1)-63,T001.
摘要:采用改良的Hungate厌氧操作技术,从以奶牛粪为原料的沼气发酵池中分离到F33、G15、NB1三株产甲烷菌。F33菌体长杆状,弯曲杆状,G-,细胞大小为0.5~0.6μm×2~5.6μm,几个细胞连成丝状,丝状体可长达15~32μm。菌体发蓝绿色荧光,紫外光照射荧光易消失。菌落圆形,边缘呈丝状扩散,能利用H2/CO2和甲酸盐作为碳源和能源,不利用甲醇和乙酸盐。G15菌体呈短杆状,单个,成对或3~5个成短链,G-,细胞大小为0.4~0.7μm×0.7~2.0μm,具1~2根极生鞭毛,运动性强,菌体发蓝绿色荧光。菌落圆形,白色,边缘整齐,能利用H2/CO2和甲酸盐生长和产甲烷。NB1菌体呈拟八叠球状或聚集成细胞团,在培养过程中有单细胞出现,单细胞直径1.8~2.5μm,幼龄G+,老龄G-,菌体荧光强,不易消失,滚管分离得到的菌落谷粒状,黄白到黄褐色,边缘整齐,能利用H2/CO2、甲醇和乙酸盐生长和产甲烷。经鉴定,F33为甲酸甲烷杆菌,G15为史氏甲烷短杆菌,NB1为马氏甲烷八叠球菌。
1994, 13(1).
摘要:武汉地区乳牛由饲料、饮水、空气三个氟来源的日摄氟总量,冬季为427.18mg/头(相当于0.72mg/kg·体重);夏季为620.83mg/头(相当于1.05mg/kg·体重)。组成日摄氟总量所占比重顺序是饲料>饮水>空气,空气是极次要的途径,可以忽略不计。乳牛由尿、粪、乳三个排氟途径排氟总量,冬季为295.33mg/头(相当于0.50mg/kg·体重);夏季为385.71mg/头(相当于0.65mg/kg·体重)。乳牛体内氟的日保留量,冬季为131.85mg/头(相当于0.22mg/kg·体重);夏季为235.12mg/头(相当于0.40mg/kg·体重)。乳牛对饲料氟的吸收率,冬季为54.93%,夏季为70.67%。
1994, 13(1).
摘要:选用中国美利奴(简称中美)羊、襄北细毛羊(简称襄羊)及中美与襄羊的杂交一代羊(简称F1羊),于4月下旬和5月下旬两次剪毛,测试净毛颜色及其相关性状。结果表明:中美的净毛颜色显著地强于襄羊及F1羊,后二者间差异不显著,这与主观评定三者污毛颜色的结果是不一致的;5月份毛样与4月份的对照样相比,中美和F1的羊毛亮度下降(P>0.05)、黄度上升(P<0.01)。羊毛湿度及羊毛的油汗品质是影响净毛颜色的重
1994, 13(1).
摘要:本试验应用热水酚法提取了猪痢疾密螺旋体菌壁的水相抗原,并用琼扩法、火箭电泳法以及被动血凝法测定了该抗原的特异性。结果表明,该抗原能特异性地与兔抗猪痢疾密螺旋体的抗血清和单克隆抗体6H结合,而与抗非致病性密螺旋体抗血清不发生反应。
1994, 13(1).
摘要:烟酸诺氟沙星(Norfioxacinnicotinate)对AA鸡的急性毒性研究:用5周龄健康AA鸡70只,随机分为7组,剂量范围0~8000mg·kg-1,等容量经嗉襄接毒。结果表明:烟酸诺氟沙星对鸡急性经口LD50为3458mg·kg-1,属低毒级药物。鸡急性中毒症状主要为流涎、腹泻及神经症状。主要病理学变化为脑膜充血、水肿,食道、嗉囊及十二指肠粘膜坏死和炎症,心、肝、肾等脏器实质细胞变性及坏死。
1994, 13(1).
摘要:根据中国瘦肉猪新品系DⅣ系群猪的研究资料,我们逐头计算了个体近交系数,然后按近交系数(%)高低依次分为0~0.78,0.79~1.56,1.57~3.12.3.13~6.24,6.25~12.4,12.5~25等6个组,对各项繁殖性状、肥育性状、胴体性状与肉质性状进行了分组统计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当近交系数在6.24%~12.4%范围内时,后备猪生长发育和同胞测定猪的肥育性能表现最佳,当近交系数
1994, 13(1).
摘要:甘蓝型油菜天然孤雄生殖现象的初步研究杨光圣,傅廷栋(华中农业大学农学系,武汉430070)关键词甘蓝型油菜,孤雄生殖,遗传中图法分类号S565.403.51SPONTANEOUSANDROGENESISINBRASSICANAPUSL.¥YangGua...
电话: 027-87287437,027-87287364
邮政编码: 430070
E-mail:hnlkxb@mail.hzau.edu.cn
地址: 武汉市洪山区狮子山街1号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25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