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 12(1).
摘要:采用Southern转移,放射性同位素分子杂交等研究手段,对本课题组构建的一株高效固氮大豆根瘤菌HN32中的外源片段的来源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证实:该外源片段确系来源于Sinorhizobium fredii B52菌株,并且在受体Bradyrhizobium japonicum 22—10菌株中本不存在。
1993, 12(1).
摘要:1992年,农业部教育宣传司为加强农业高校学报的窗口建设作用,组织全国76所高等农牧渔业院校的学报进行综合质量评比。农业部教育宣传司于1992年12月在福建农学院召开了评比颁奖大会。《华中农业大学学报》以1992年学报参评,荣获本次评比一等奖。部属院校获一等奖的还有南京农大和西南农大。
1993, 12(1).
摘要:板栗扦插不易生根,用HL—43生根剂处理扦插板栗嫩枝,进行愈伤组织及不定根形成的细胞组织学研究,结果证明:其插穗愈伤组织及不定根的形成,需经过诱导起动,分裂分化及器官形成三个阶段。不定根的形成可以产生在插入苗床的枝段各个部位,以基部1—3节最多,主要由维管形成层细胞或韧皮部薄壁细胞分裂产生。愈伤组织只在剪口处发生,并停留在此阶段,仅有少数愈伤组织形成不定根。
1993, 12(1).
摘要:《华中农业大学学报》原名《华中农学院学报》,是华中农业大学主办的,以反映本校研究成果为主的综合性农业学术刊物,创刊于1956年。1 创刊与沿革华中农业大学原名华中农学院,1985年改用现名。华中农学院是1952年由当时的湖北农学院、武汉大学农学院的全部系科,以及广西大学、湖南大学、河南大学、中山大学、南
1993, 12(1).
摘要:研究了幕阜山垂直带五个土壤剖面21个土样的粘土矿物组成与磷的吸附及解吸的关系。结果表明:①铁、铝氧化物是供试土壤粘粒吸附磷的主要载体,层状硅酸盐矿物的作用相对较小。②非晶形铁铝氧化物在磷吸附中的作用比晶形铁铝氧化物的大。③供试土壤随海拔升高,粘粒复合体中非晶形铁铝氧化物的含量增高,这导致了土壤对磷的吸附量增大,吸持力增强,磷的解吸量和解吸率减小,有效性降低。
1993, 12(1).
摘要:对玉米Mo_(17)核背景三种雄性不育细胞质(T、C、S)系及正常可育细胞质(N)系小孢子发育过程中花药组织的物质代谢系统进行了研究。发现在小孢子发生及败育的所有过程中,雄性不育细胞质系花药组织淀粉、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脯氨酸含量以及淀粉酶活性均显著低于正常可育细胞质系。讨论了玉米细胞质雄性不育性的“物质亏损”现象及其原因。
1993, 12(1).
摘要:应用方差和协方差分析方法对1989年南方区试中籼迟熟组的8个品种的13个性状进行了遗传参数估计,结果表明,参试品种的着粒密度、有效穗和千粒重的遗传基础较丰富,抽穗日数和小区产量的遗传差异则较小;千粒重、着粒密度、穗长和抽穗日数的广义遗传率较高,日产量和小区产量则较低,结实率的遗传变异系数和广义遗传率最低;产量与着粒数的相关较微弱,与有效穗,着粒密度等性状的遗传相关显著,与每穗实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的环境相关值较大,有效穗、着粒数和千粒重三个产量构成因素两两之间的三种相关值均为负值,其遗传相关达显著或极显著标准;同一遗传型在不同环境条件中,穗粒数和有效穗与产量的关系较大。
1993, 12(1).
摘要:用采自湖北省44个县、市的62个水稻纹枯病菌菌株与Rhizoctonia solani的菌丝融合群国际标准株AG-1IA、AG-1IB、AG-1IC、AG-4和AG-5进行了菌丝融合试验。结果证明,供试的62个菌株均能与AG-1IA株融合,其中有60株也能与AG-1IC株融合。比较而言,供试株与AG-1IA的融合率高于与AG-1IC的融合率。据此,供试菌株应归于R.Solani AG-1IA。
1993, 12(1).
摘要:经玻片培养,Gimsa染色和有性世代诱导,鉴定出Rhizoctonia solani Kuhn为湖北贝母茎腐病的病原。该病原菌菌丝在5—25℃下均可生长,但以在18—20℃下生长最好;生长的最适pH值为4.0—5.0。在供试的碳、氮源中,病原菌对蔗糖和蛋白胨的利用程度均最高。经测定,菌核萌发的最适温度为15—18℃,菌丝和菌核的致死温度为分别40℃和60℃(10分钟)。室内药剂筛选结果表明,甲基托布津、棉隆、多菌灵、粉锈灵、特克多等对病原菌均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小区试验表明,棉隆是防治茎腐病的理想土壤薰蒸剂;春季贝母苗发病前每m~2用40×10~(-2)多菌灵胶悬剂或70×10~(-2)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200—400 mg/kg 5 kg药液连续灌蔸两次对此病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1993, 12(1).
摘要:来自向日葵上的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Lib.)de·Bary)菌株Sun-1P经多次转代培养及冰箱保存后对有机氮(牛肉汁、蛋白胨、酵母膏)及淀粉的利用能力发生了显著改变。其中转代株Sun-1M对有机氮的利用与pH值及速效糖(葡萄糖)的存在有关系。离体致病性测定表明:Sun-1M对油菜、莴苣、向日葵及蚕豆等寄主仍具有致病性。
1993, 12(1).
摘要:以23个香菇菌株为材料,用方差分析法估测了香菇的8个主要数量性状的广义遗传率(h~2B),同时还对上述性状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所测8个性状中,菇峰期的遗传率最高,以下依次为:菌柄直径、菌柄长度、菌盖厚度、单菇鲜重、菌盖直径、干品率,鲜菇产量的遗传最低。在7个与鲜菇产量有关的性状中,菇峰期、干品率、菌柄长度与产量的负相关达极显著或显著水平,其余性状与产量的相关不显著。因此,遗传率较高而与产量密切相关的菇峰期及菌柄长度可作为产量选择的间接指标。
1993, 12(1).
摘要:用单克隆抗体(McAb)过氧化物酶—抗过氧化物酶(PAP)桥联酶标方法,在实验室检测8株猪痢疾密螺旋体(T.h)纯培养物,全部“+”,检测无害密螺旋体(T.i)及禽弧菌(AV)各1株全为“-”。用该法检测来自猪痢疾(SD)猪20头份全为“+”,健康猪39头份全为“-”和可疑猪场的猪粪201头份,其中38头份“+”,163头份“-”共260头份,其结果与McAb间接荧光抗体(IFA)试验一致。捎除了用多克隆抗血清(PcAS)IFA和结晶紫染色法对T.i及在健康猪群中所出现的假阳性。PAP法具有高度敏感性和特异性,且染色标本能长期保存。初步结果表明该法可以成为诊断工作和免疫学研究的有用工具。
1993, 12(1).
摘要:本文描述了采自江西省的一种枝角类——网纹盘肠蚤,为我国的新记录种。
1993, 12(1)-63,T000.
摘要:对10尾鳜鱼消化道组织结构的研究结果表明:鳜鱼消化道保持了硬骨鱼类消化道组织结构的一般特征,但其独特之处是口咽腔宽大,在其主要骨骼上分布着许多锥形小齿。齿间上皮细胞层次明显增多。在上颌中央小齿周的上皮内有成堆分布的球状粘液细胞,隐窝内有分泌物。味蕾多分布于鳃弓及食道起始端的上皮内。胃为“Y”型。在食道一胃衔接处的粘膜为柱状上皮,固有膜中有腺体,纵行横纹肌纤维由食道内侧斜插到胃壁的外侧。胃腺主要分布在喷门及胃体部。幽门垂发达。肠短,管壁厚,都具有柱状上皮,不具备腺体结构;肝脏致密,肝实质内无胰腺结构
1993, 12(1).
摘要:本研究观察了草鱼仔鱼前期至稚鱼生长后期消化器官的形成、发育以及口咽腔味蕾的形成、形态及数量变化状况。结果表明:草鱼味蕾的形成时期与消化器官的分化完善以及鱼开口摄食时期是同步的。味蕾的大小随仔鱼日龄的增加而增大,其总数随鱼个体长大而增多。在仔、稚鱼发育阶段中,味蕾在口咽腔各部位的分布和数量变化与草鱼摄食活动有密切关系,越是与食物和摄食活动紧密联系的部位,其味蕾的数量就越多。
1993, 12(1).
摘要:用山西中条山油松为试材,测定结果表明,株内幼龄材与成熟材的材性差异是,前者管胞长度短、胞壁薄,微纤丝角度大,年轮较宽,径弦向干缩系数小,树干基部基本密度稍大,浸提物含量高,但其力学性能差,顺纹抗压、顺纹抗拉、抗弯强度、抗弯弹性模分别比后者低13.7×10~(-2)、47.7×10~(-2)、11.4×10~(-2)和26.2×10~(-2),不易作承重弯曲构件。根据上述试验结果,讨论了通过林木育种、营林措施和确定合适的轮伐期等途径可以减少幼龄材的比例,改善其材质,以及改进传统的加工工艺,以合理利用速生材。
1993, 12(1).
摘要:龙须草叶由叶片和叶鞘组成。叶片狭长条形,均长80—120 cm,最长可达2m以上,均宽0.35cm。叶片中间薄,两侧厚,横切面呈长蜂腰状,两者在禾本科中实属罕见。上表皮泡状细胞集中在中脉两侧,数量很少。叶脉维管束鞘细胞为较大的薄壁细胞,内含多数较大的叶绿体,与其外厨叶内细胞构成“花环型”,属C_4植物特征,叶鞘中脉处厚,两侧渐薄,鞘肉中通气组织很发达。
1993, 12(1).
摘要:光敏核不育水稻(PGMR)的研究已经进入逐步推广应用阶段。但是,现有不育系中,育性过关的不育系繁殖困难;繁殖容易的不育系,由于在长日下的不育性受育性转换下限温度的制约,其制种多少有些风险〔’〕。过去对PGMR育性转换光温条件的统计分析[2,’〕,或将营养生长期的光温条件与育性诱导期的光温条件混在一起进行研究[’1。已有研究表明,温度影响PGMR育性的敏感时期,釉型不育系为雌雄蕊分化期至花粉内容充实期[s];而梗型不育系为雌雄蕊分化期至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期(此结果尚未发表)。但营养生长期的光温条件对PGMR育性转换的光温条件是否有影响,尚未见正式报导。然而,各稻区间、同一地点不同种植季节之间,前期光温条件是不同的。研究前期光温条件对育性转换的影响,对PGMR育性转换规律和PGMR不育系的合理利用有一定意义。l材料与方法第1期张自国等:光敏不育水稻营养生长期光温条件对育性转换条件的影响选用PGMR原始材料农垦585(晚粳稻型)和以农垦585为基因供体转育的63345(中梗稻型)、w6154:(早釉稻型对照)等不育材料,以牡丹江8号(早粳稻型)为常规稻对照。常温下育苗移栽后,设高温长日(日均温32℃,光照长度14小时,简写为32℃一14 hr下同)、高温短日(32℃一12hr)、低温长日(23℃一14hr)和低温短日(23oC一12hr)四个处理,待进入幼穗分化的第一次枝梗原基分化后,依发育进程先后,
1993, 12(1).
摘要:玉米象(Sitop hilus zeamais)是最大的毁灭性储藏物害虫之一。它能危害稻谷,小麦,玉米,薯类及其加工品,还能危害莲籽,该仁米,天麻等土特产及中药材。目前在国家粮库等单位主要采用熏蒸剂和化学保护剂防治玉米象,可是在农户及城市居民家中应用化学药剂特别是熏蒸剂很不方便,很不安全。为探讨在农户及城市居民家中防治玉米象的简便、安全的有效措施,1987一1988年作者观察了菜油拌粮对
电话: 027-87287437,027-87287364
邮政编码: 430070
E-mail:hnlkxb@mail.hzau.edu.cn
地址: 武汉市洪山区狮子山街1号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25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