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77年第1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几种不同染色法测定棉花花粉生活力的效果比较

      1977(1).

      摘要 (1955) HTML (0) PDF 0.00 Byte (11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棉花雄性不育研究中,要求有简便可靠的花粉育性鉴定方法。染色法测定花粉生活力,简便快速,并且比生物学鉴定法受环境因素影响小。常用的染色测定植物花粉生活力的方法有:碘反应法、联苯胺——甲萘酚反应法、氯化三苯基四氮唑(简称 TTC)反应法、和醋酸洋红反应法等。不同作物的花粉成熟后,由于其内含物的组成成分,酶的种类,数量及活性程度的不同,它们对各种染色剂的反应也有所不同,即不同的染色剂适用于鉴定不同作物花粉的生活力。1974年我们比较了上述四种染色剂鉴定棉花花粉生活力的效果,其结果如后。

    • 秋水仙碱诱变棉花多倍体的效果初报

      1977(1).

      摘要 (974) HTML (0) PDF 0.00 Byte (10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通过远缘杂交培育棉花雄性不育系,我们将棉花二倍体种(中棉、草棉及中草棉杂种)与四倍体种(陆地棉)杂交,进行远缘杂交前,先用秋水仙碱处理棉花二倍体种,使其染色体加倍。现将1973年及1974年诱变棉花多倍体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 玉米雄性不育系杂交育种初报

      1977(1).

      摘要 (829) HTML (0) PDF 0.00 Byte (135) 评论 (0) 收藏

      摘要:我院玉米雄性不育系育种工作,是在引进 T 型不育系基础上开展起来的。1971年后,三系虽初步配套并进行杂交组合示范,但1973年宜昌地区 T 小种小斑病暴发,T 型不育系及其杂交种印停止使用。74年以来,经过两年连续五代(包括两次在海南岛繁育)育种,育成了几个性状基本稳定、抗病性较强的雄性不育系,测定了配合力,初步肯定了新不育系的利用价值,试配了雄性不育系杂交种,出现了几个有苗头的组合。

    • 小麦收后直播棉花试验小结

      1977(1).

      摘要 (773) HTML (0) PDF 0.00 Byte (12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适应农业机械化要求,我组于1974年进行了小麦收后直播棉花试验,面积1亩,品种华棉4号。5月27日播种,10月29日拔杆,全生育期155天。亩产皮棉136斤。就以下几个方面谈一点体会。一、麦后花的生长发育特点(一)生育期缩短。麦后花全生育期缩短,这是对丰产不利的因素,但麦后茬也具备许多优点。主要是麦后花早期气温高,避开了苗期的寒害,苗病也较轻,容易全苗。本试验几

    • 麦后趸棉夺丰收

      1977(1).

      摘要 (827) HTML (0) PDF 0.00 Byte (105) 评论 (0) 收藏

      摘要:麦后趸棉夺丰产的根据是;1.麦后栽棉,小麦可满幅播种,提高土地利用率30—40%,又可减少麦行操作,使麦苗少受损失。2.育趸苗棉花苗期面积小,便于集中管理保证壮苗,移栽后,易于保证密度,壮茁早发。3。育苗移栽便于麦收后整地施肥,避免土壤板结和通气不良,从而有利于棉孔扎根生长。4.由于前期趸棉集中管理,能减少用药次数及用药量。麦后移栽可避免第一代红铃虫和第一、二代棉铃虫为害。但是,由于趸苗生育期延迟,给棉花高产造成困难,必须克服这一困难。为此,我们在试验中采用了下述作法:

    • 国际稻五个品种的温光反应及其利用

      1977(1).

      摘要 (676) HTML (0) PDF 0.00 Byte (106) 评论 (0) 收藏

      摘要:1R—28,29、30于1975年春季引进我省,为了有效地在水稻生产上加以利用,有必要了解其温光反应特性。供试品种五个,即 IR28,24、26、29和30。每品种三个处理:1.常温,常日,4月10日播种,自然日照。2.高温、常日,6月14日播种,自然日照。3.高温、短日,6月14日播种,4叶期开始至始穗止,每天日照10小时(下午5.30至翌日上午7.30用双层黑布遮光)。试验采用盆栽,每处理重复二次,二叶一心移栽,单本植,每钵栽8苗。试验结果如表1、表2。

    • 十四个早稻品种的温光反应和丰产特性

      1977(1).

      摘要 (951) HTML (0) PDF 0.00 Byte (12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当前,我省稻田三熟制迅速发展,如何合理利用新育和引进的优良品种,是生产上急待解决的问题之一。研究这些品种的温光反应的基本特性,对合理安排茬口,确定适宜播期,以及制定其他有关的丰产栽培措施,将能提供必要的根据。我们在1973、74年(见湖北农业科学74年第二期75年第二、三期)工作基础上,1975年选定14个品种,其中二九青、华矮15、广陆矮4号、竹莲矮、温革,湘矮早8号是继续深入74年试验。2057和湘矮早9号分别是湖北农科所和湖南农科院改造“691”(国际8号)的

    • 二季晚稻开花习性初步观察

      1977(1).

      摘要 (694) HTML (0) PDF 0.00 Byte (11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供试品种为农垦58和宜粳一号,播种期分别为6月6日和6月21日,于抽穗后每品种固定5个主穗,详细记载见观察结果。观察结果:(一)开花所需天数及每天花数两品种从稻穗露出剑叶叶鞘三分之一左右时即开始开花。在1974年的气候和栽培条件下,一穗从开始开花到全穗开花完毕需5—7天,各日的开花数因品种不同而有差异(表一)。

    • 油、稻、稻三熟制中水稻的品种秧龄试验

      1977(1).

      摘要 (759) HTML (0) PDF 0.00 Byte (121) 评论 (0) 收藏

      摘要:我省当前正大力发展油稻稻三熟制,并将逐步推广稻田机械化栽培。本试验目的在利用早熟甘兰型油菜优良品种的前提下,力求从已推广和可能接班的早、晚稻品种中筛选出在三熟制下即早熟丰产、又能利用短秧龄于机械化栽秧的优良水稻品种,以供发展油稻稻三熟制的机械化栽培中使用。

    • 中稻691栽培试验小结

      1977(1).

      摘要 (915) HTML (0) PDF 0.00 Byte (11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中稻品种“691”近年在我地推广以来,表现出适应性强,增产潜力大,在潜江一般作“肥—稻”油—稻”“麦—稻”两熟栽培代替“珍珠矮”“广选三号”等品种,既可适当推迟中稻的插秧和收割时间,错开茬口,缓和季节矛盾,又能避免“南洋风”对抽穗开花的影响,提高结实率。1975年我们在三江公社彭鲁五队对’“691”进行了秧苗素质、密度、施肥等试验,现将结果整理如下:

    • 双季晚稻施用穗肥效果试验

      1977(1).

      摘要 (846) HTML (0) PDF 0.00 Byte (13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前双季晚稻由于底肥不足,加上前期气温高,肥料分解快,在进入幼穗分化后,明显缺肥,结果穗小粒少,产量不高,1975年我们在三江公社彭鲁大队五小队大田中进行了施用穗肥试验。结果施穗肥的田比对照增产18.6%。试验田前作为早稻品种繁殖田,早稻7月26白收割。二晚插前每亩施枯蚕豆梗500斤(折纯 N8.0斤),过磷酸钙50斤,碳酸氢铵10斤作耖口肥(折纯 N1.7斤)。试验田未翻耕,只用手扶拖拉机横直扎一遍后平田插秧。双晚品种为鄂晚三号,6月16日播种,7月29日插秧,8月3日每亩追尿素20斤,8月

    • 棉花丰产栽培中几个问题的分析与讨论

      1977(1).

      摘要 (703) HTML (0) PDF 0.00 Byte (104) 评论 (0) 收藏

      摘要:遵照伟大领袖毛主席“教育要革命”的教导,总院农作73级75名师生于1975年3月20日至9月17日赴鄂城县旭光公社进行社会教学,在半年的时间里,师生分散在19个生产队及1个县农科所和贫下中农、驻队工作组、社队干部结合共种棉花丰产田和试验田88亩,试验项目59个,经过共同努力,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仅就棉花丰产田来说,获得实收产量的有十二块,面积19.08亩,平均亩产皮棉221.2斤,其中250斤以上的有四块,200斤以上的有五块。在1975年春,秋多雨的不利气候条件下,不仅获得了较好收成,并对高产栽培进行了研究,为农业生产大上快上,作出了贡献;现将这些田块取得丰产的经验初步分析于后,供参考。

    • 高产棉花生育规律及栽培技术

      1977(1).

      摘要 (952) HTML (0) PDF 0.00 Byte (94) 评论 (0) 收藏

      摘要:1975年我们在鄂城旭光公社旭东大队与该队第三生产队在油砂土上合办棉花丰产试验地2.2亩,种植方式:三组四行,厢宽8尺,宽行2.8尺,窄行0.8尺,跨沟行距1.6尺,株距0.7尺,实际密度3,960株,实收皮棉271.5斤/亩,现将试验过程及结果整理如后。

    • 棉田套种柽麻试验

      1977(1).

      摘要 (801) HTML (0) PDF 0.00 Byte (1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1975年在黄冈分院农场进行了棉田套种柽麻的田间试验,设置柽麻区与对照区四个处理,四次重复,小区面积0.1亩。柽麻区于5月28日(收麦后)播种,播幅0.6尺,棉麻行距0.9尺,播量每亩七斤。7月8日每小区均按每亩800斤压青。在对照区按与柽麻等 N 量每亩施棉饼80斤。取样区增设不施有机肥及柽麻高产量区(每亩1,600斤)进行比较,面积0.025亩。

    • 棉花钾肥施用方法、施用期及其与有机肥料配合的研究

      1977(1).

      摘要 (715) HTML (0) PDF 0.00 Byte (10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一.试验概况试验在新洲县分院进行,土壤为湖区冲积性土,质地轻壤,PH(水提取)6.0,全氮量(按 N·B 丘林法)0.0624%,全磷含量(按氮、磷联合测定。钼兰比色法)0.1331%,全钾含量(按碱熔,火焰光度计测定法),2.526%,代换性钾(按醋酸铵浸提火焰光度计法)40PPm。

    • 石骨山大队钾肥试验告报

      1977(1).

      摘要 (819) HTML (0) PDF 0.00 Byte (11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了解新平整的丘陵岗地施用钾肥的必要性,我们于1975年在石骨山大队第五生产队和贫下中农三结合,进行了钾肥试验。一、试验基本情况试验在两熟两肥的基础上设置裂区进行。钾肥试验为两种肥底,即(1)土粪(每亩1060斤),豆饼(每亩40斤);(2)两肥(每亩2100斤)。两种肥底上各设四个处理:

    • 水稻白叶枯病杂草带菌问题的初步研究

      1977(1).

      摘要 (693) HTML (0) PDF 0.00 Byte (11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白叶枯病是严重威胁水稻生产的重要病害之一。广大贫下中农和革命科技人员采取了换用无病稻种、药剂处理种子、播前销毁病草,秧田远离三边,以及加强水肥管理等一系列综合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本病的发生和发展,但一旦气候条件适宜,发病仍然严重。在杜绝已知菌源病草,病种的情况下,为什么病害还不同程度地发生?除了病草和病种外,病菌是否还有其它的越冬寄主?它们又是那些植物?这是当前防治上急待解决的问题。

    • 应用噬菌体预测白叶枯病发生的初步研究

      1977(1).

      摘要 (668) HTML (0) PDF 0.00 Byte (9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应用噬菌体的测定预测白叶枯病的发生,国内外都有报导。为了摸索这一方法在预测白叶枯病的实用价值,我们1975年在宜城县进行了研究。通过中稻田水中的多次测定及结合大田的病情调查,初步探讨了噬菌体与白叶枯病的发生关系,现将材料整理如下。(一)噬菌体的测定方法:

    • 玉米大小斑病发生发展规律调查观察

      1977(1).

      摘要 (897) HTML (0) PDF 0.00 Byte (11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了解玉米大小斑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其为害,以便来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夺取玉米高产稳产,我们对玉米大小斑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其为害进行了一些初步的观察和调查。一、玉米大小斑病发生发展规律观察和调查观察和调查方法:在长阳县良种场共分三期进行:第一期是春播(四月上旬)的直播玉米田,第二期是五月十七日播种的夏玉米、前茬油菜(县人武部试验田)。第三期是五月下旬播种的迟播夏玉米、前茬是小麦。均为出苗开始定点(五点平行取样)定株(一百株),三至五天观察一次,记载病情指数严重度、株发病率及外界环境条件等,结果如下:

    • 三化螟第三代转化为第四代的因素调查

      1977(1).

      摘要 (685) HTML (0) PDF 0.00 Byte (1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三化螟第四代是为害双季晚稻,造成双季晚稻减产的主要害虫之一。如汉川县1964年由于遭到第四代三化螟的为害,使双季晚稻白穗率最高的达到6.86%。因此,了解三化螟三代转四代的消长因素,以掌握第四代发生发展规律,及时、准确地指导大田防治工作,对夺取双季稻的稳产高产,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 晚稻褐飞虱发生与防治

      1977(1).

      摘要 (793) HTML (0) PDF 0.00 Byte (96) 评论 (0) 收藏

      摘要:水稻褐飞虱是一种发生隐蔽的害虫。一九七四年在湖北省爆发成灾,一九七五年仍持续为害,为了弄清褐飞虱的发生规律,我们进行了系统调查观察并总结了广大群众的防治经验,现小结如下:一、发生期和发生量稻飞虱一年发生六代,晚稻田中三代(即全年中的四、五、六代)。双晚移栽后,第三代长翅型成虫由早稻田迁入双季晚稻田,产卵繁殖,成为双季晚稻飞虱的主要虫源,成虫迁入时间和若虫出现的迟早,因双晚的插期而异。早插田迁入早,若虫出现亦早,反之亦迟,成虫迁入期距插期最短4天,最长7天,平均5.4天。若虫出现期距插期最短10天,最长15天,平均12.6天。

    • 稻褐飞虱第五代发生规律及防治

      1977(1).

      摘要 (699) HTML (0) PDF 0.00 Byte (127) 评论 (0) 收藏

      摘要:1674年枝江县安福寺公社二晚总面积为16437亩,为害80%的占总面积的7%,为害50%以上的占18.7%,为害50%以下的占37.5%。为了进行有效防治,1975年我们对褐飞虱为害最重的第五代进行了室内及大田观察,现将结果分析如下:

    • 褐飞虱发生发展规律

      1977(1).

      摘要 (824) HTML (0) PDF 0.00 Byte (123) 评论 (0) 收藏

      摘要:1974年汉川全县晚稻遭受褐飞虱为害面积达46,000亩,估计损失稻谷达二千万斤,1975年我们作了一些初步观察,现将结果整理如下:一、发生情况褐飞虱在汉川县一年发生五代,世代重迭,第二一五代在稻田内发生。1975年黑光灯下6月28日见到成虫(迁入代算为第一代),稻田内各代发生期见表一。

    • 人工合成“高斯”性外激素诱杀棉红铃虫试验

      1977(1).

      摘要 (811) HTML (0) PDF 0.00 Byte (13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毛主席无产阶级科技路线指引下,我国利用性引诱剂防治红铃虫试验进展迅速,我们对人工合成“高斯”红铃虫性引诱剂进行了大面积应用试验及防治效果的考查工作。现简报如下:试验方法试验面积共四万亩,在试验区内设观察区200亩,在观察区内设重点考查区20亩,选离考查区1500米,距试验区1000米外的同类型棉田20亩,作为对照区,试验区与对照区之间有

    • 红铃虫雌蛾交配次数与卵巢发育的关系及其在测报上的应用

      1977(1).

      摘要 (674) HTML (0) PDF 0.00 Byte (10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红铃虫产卵期的测报中,有必要在产卵期内检查雌蛾卵巢发育情况,以验证预报的正确性。为了克服解剖上的困难,我们探索了用检查交配次数以取代卵巢发育检查,因为红铃虫雌蛾每交配一次就有一个精包。所以查明了精包数目,就知道交配次数。此法简便易行,我们应用此法,并在统计学上计算两者之间的关系,而于1975年第三代测报上试用了上述计算结果。

    • 预报棉铃虫第四、五代发生量的几个问题

      1977(1).

      摘要 (750) HTML (0) PDF 0.00 Byte (1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一九七三年以来,新州县病虫测报站从残留基数,繁殖系数、综合防治和气候等四个主要因素着手,试行预测发生量。对预报棉铃虫第四、五代发生量,在三年六次预报中,准确率在90%以上的有一次,在80—90%的有三次,在70—80%的有一次,在70%以下的有一次,其准确率基本在70%以上。

    • 汉阳棉区几种灯下主要益虫及害虫数量的分析

      1977(1).

      摘要 (848) HTML (0) PDF 0.00 Byte (14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一九七五年我们在汉阳新农公社城头大队和张湾公社联丰大队两个棉区分别进行了两种灯光和三种灯光诱虫效果比较,现将结果整理如下:一、材料与方法所用20瓦日黑光灯(简称黑光灯),20瓦黑光灯加20瓦日光灯(简称双色灯)、三瓦黑光灯下(简称三瓦灯),皆为交流供电。城头大队两灯相距150米,联丰大队各灯相距400米。城头大队从六月十六日到七月二十二日,实际点灯24天,联丰从八月十日到九月二十五日,实际点灯56天。每天天黑前开灯,天亮后关灯。

    • 黑光灯诱虫效果的初步分析 黑光灯诱虫效果分析七个协作点1974年工作小结

      1977(1).

      摘要 (779) HTML (0) PDF 0.00 Byte (12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黑光灯诱杀害虫在我省棉区已有一定推广,在实践中对其诱杀效果尚存在某些不同看法。一九七四年,在省农业局主持下,由新洲(代表棉区)、汉阳(设稻区棉区两点)、当阳(棉区)县测报站,荆州地区植保站(在潜江县三江大队为棉区)恩施地区农校(为山区水稻区)、省农科所(稻棉混作区)、华中农学院(稻区,有少量棉花及其他作物)等七个单位协作进行黑光灯诱虫效果的系统观察,所用灯管为20瓦交流黑光灯。从二月份至年底,每天天黑前开灯至翌日天明后关灯,将诱集的虫子按月每天分类记载,在六一九月份,逢3、6、9、l3、16、19、23、26、29各天,对重点粮、棉害虫分上半夜、下半夜进行调查,并分别统计其雌、雄数和解剖记载雌虫抱卵情况。初步结果如下:

    • 黑光灯下天敌昆虫种类及数量分析

      1977(1).

      摘要 (793) HTML (0) PDF 0.00 Byte (9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探讨黑光灯对天敌昆虫的诱集情况,一九七五年我们在与汉阳县病虫测报站的紧密合作下,对水稻区进行了黑光灯下天敌昆虫的种类与数量的分析。试验所用黑光灯为20瓦交流灯管。黑光灯设置在稻田的开阔地带。点灯时间从五月十一日起到九月二十三日止,每天天黑前开灯,天亮后关灯。灯下诱到益虫十五科,共255种,总计虫数2,115,874头。详见表一。

    • 玉米、黄豆、棉花间作三熟高产试验小结

      1977(1).

      摘要 (818) HTML (0) PDF 0.00 Byte (12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我们工农兵学员,工农兵教师和原有教师三结合,种了一亩玉米、黄豆、玉米间作三熟高产试验田,以摸索解决集中棉区双丰收的途径,获得了初步结果:每亩实收玉米451.6斤,黄豆55斤,棉花134.3斤,铃重4克,衣分39.0%,纤维长度30.2mm,及玉米杆每亩1000斤,黄豆杆每亩100斤。在玉米的保护下,7月上旬以前,棉花基本上无虫害,全年每亩施药费1.16元,比诱杀田减少用药开支66%。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