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年第0卷第2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特别策划:油菜产业研究专题
    • 油菜根肿病抗性遗传改良与应用

      2021, 40(2):1-5.

      摘要 (1066) HTML (992) PDF 1.07 M (1316) 评论 (0) 收藏

      摘要:油菜是我国重要的油料作物,但近年受根肿病危害严重,发病面积66.7万hm2以上,已成为影响油菜安全生产的头号杀手。油菜根肿病防治的方法较多,但最经济最有效的途径是抗性遗传改良。为了加快我国油菜根肿病抗性遗传改良的步伐,本文重点对抗性资源的发掘、抗性基因定位、抗病育种主要进展进行了总结,并适时提出一些尚待解决的科学或产业问题。由于长期种植单一抗性的油菜品种容易导致抗性丧失,本文还提出了持久抗性品种选育的可能途径,特别是对如何科学应用抗病品种给出了建议。

    • 油菜响应水分胁迫的生理机制及栽培调控措施研究进展

      2021, 40(2):6-16.

      摘要 (563) HTML (889) PDF 1.33 M (1685) 评论 (0) 收藏

      摘要:油菜在整个生育期中对水分要求严苛,而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及强降雨事件的发生,油菜生产环境恶化,干旱和淹水交替发生,对油菜的生育进程及代谢过程产生了显著影响,使油菜产量降低、品质变劣。一播全苗是作物高产稳产的基础,油菜播种后的水分条件很大程度决定了成苗数量,而成苗后各生育期的水分条件在油菜生产中的作用同样不容小觑,决定了油菜最终的生产效益。在面临水分胁迫的过程中,油菜根系优先感应到干旱/淹水信号,同时地上部发生气孔关闭、光合作用减弱及渗透调节等一系列生理反应,地上部地下部同时启动相应机制以对抗水分逆境,而现有的研究中尚未对油菜根-冠互作进行深入剖析。

    • 我国冬油菜种植区土壤有效镁状况与油菜施镁效果

      2021, 40(2):17-23.

      摘要 (662) HTML (526) PDF 3.84 M (967) 评论 (0) 收藏

      摘要:我国冬油菜主产区耕作土壤有效镁供应能力有限,近年来随着产量提高作物从土壤中带走的镁养分量大,而生产上普遍施用氮、磷、钾养分含量高的化肥从而导致随施肥带入的镁养分极少,镁营养缺乏逐渐成为限制油菜产量的潜在因子。为全面评价冬油菜种植区土壤有效镁丰缺状况与油菜施镁效果,本文系统梳理了油菜镁营养研究的主要进展,在揭示油菜需镁量大(Mg 20~40 kg/hm2)、我国冬油菜主产区土壤缺镁问题突出(土壤有效镁平均含量为225.7 mg/kg,其中低于200.0 mg/kg的土壤占53.7%,处于缺乏或潜在缺乏状态)和施镁大幅度增产(平均增产效果大于15%)的基础上,提出了镁是我国冬油菜种植中继氮、磷、钾、硼后第5种需要通过施肥方式进行补充的必需营养元素,并为冬油菜生产上镁肥的科学管理提供了建议。

    • 油菜全产业链机械化智能化关键技术装备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2021, 40(2):24-44.

      摘要 (1083) HTML (680) PDF 13.27 M (962) 评论 (0) 收藏

      摘要:油菜全产业链包括产前、产中、产后阶段,发展各阶段机械化与智能化技术是实现油菜生产节本增效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分析了国内外油菜全产业链生产概况和主要环节关键技术与装备发展现状,概述了产前油菜小区育种、种子精细处理与产后油脂加工关键技术,重点阐述了产中阶段耕整地、播种、收获、田间管理环节的重点技术发展动态,涵盖了种床整理技术、开畦沟技术、深施肥与秸秆还田技术、单体式与集中式精量排种技术、无人机播种与病虫草害防控技术、分段与联合收获技术、饲用油菜收获技术及其配套装备。在系统总结和分析我国油菜产业特点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指出了现阶段油菜全产业链机械化智能化发展存在区域不平衡、上下游阶段不平衡和各环节技术体系不平衡,提出加快产前、产后成套装备研发,促进油菜多功能开发利用,实现产中各环节机械化水平均衡发展,探索油菜机械化生产智能技术与无人系统,形成政府推动-市场拉动-规模驱动-科技引领的发展路径,是实现油菜全产业链高质高效发展的关键。

    • 生防菌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的研制及其对油菜菌核病和黑胫病防效评价

      2021, 40(2):45-54.

      摘要 (190) HTML (1139) PDF 2.31 M (96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将健康油菜植株中分离到的贝莱斯芽孢杆菌菌株CanL-30,分别在10 L发酵罐以及1 t和10 t发酵罐发酵,观察其发酵过程中菌体增长及芽孢发育动态,并制备成可湿性粉剂,研究该可湿性粉剂的抗真菌活性及防病增产效果。结果显示:菌株CanL-30在3种发酵罐中发酵时均可产生芽孢,在1 t和10 t发酵罐中发酵36 h后,芽孢形成率达到93%,活菌量分别达到1×1010和3.3×109 cfu/mL。采用喷雾干燥的方法制备CanL-30菌粉,添加助剂后制备成可湿性粉剂(每克粉剂活菌数量达到1 000亿,54 ℃粉剂的热贮稳定性、悬浮性和湿润性等指标均符合农药可湿性粉剂国家标准)。在培养基上的活性测试结果显示:可湿性粉剂对油菜菌核病菌菌丝生长及菌核形成,以及对油菜黑胫病菌分生孢子萌发均有抑制作用。室内防病试验结果显示:可湿性粉剂能有效抑制油菜菌核病菌和黑胫病菌的侵染。田间防病试验结果显示:在蕾薹期和花期喷施可湿性粉剂防治油菜菌核病和黑胫病的效果分别为55%和42%,与杀菌剂咪鲜胺的防效(对菌核病和黑胫病的防效分别为51%和37%)没有显著差异,与自来水对照处理相比,在天门市和赤壁市试验点使用CanL-30可湿性粉剂导致油菜籽产量分别增加14%和12%。以上结果表明,芽孢杆菌CanL-30可湿性粉剂对油菜菌核病和黑胫病都有一定的防效,并可提高油菜籽产量。

    • 农户对油菜品种不同性状主观需求的变化趋势与群体间差异分析

      2021, 40(2):55-66.

      摘要 (907) HTML (548) PDF 1.31 M (77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解农户对油菜品种不同性状主观需求的群体间差异与未来变化趋势,为油菜品种选育提供决策依据,本研究基于2009—2020年国家油菜产业技术体系农户固定观察点18个省份17 701个样本的农户调查数据,使用描述性统计方法分析了农户对9个油菜品种性状主观需求的年度变化趋势,研究了不同地区、农地经营规模、地形区域、年龄和受教育程度农户对油菜品种不同性状主观需求的群体间差异。结果显示:(1)农户对不同油菜品种性状的主观需求程度存在显著差异,按全国年均情况排序,依次为:产量(86.15%)、抗病性(68.02%)、出油率(62.28%)、抗倒性(61.43%)、发芽率(43.47%)、抗虫性(41.41%)、是否适合机械化(35.63%)、是否“双低”(35.60%)、种子价格(30.98%);(2)2009—2020年农户对产量的主观需求下降了6.68%,出油率上升了28.30%,抗虫性下降了17.30%,抗病性下降了1.98%,抗倒性上升了15.61%,种子价格下降了17.60%;2015—2020年农户对发芽率的主观需求上升了33.13%,是否“双低”上升了9.29%,是否适合机械化上升了2.71%;(3)不同农户群体间对油菜品种性状的主观需求存在明显差异。建议从农户需求角度出发,未来在进一步选育高产和高出油率油菜品种的基础上,继续加强具有抗性性状的油菜品种选育,有针对性地进行双低品种、高发芽率品种和适合机械化品种的选育和推广,可以推出一批优质高价油菜品种,增加油菜育种人员科研收益。

    • 驱动犁翻与反转旋耕组合式油菜直播种床整理机设计与试验

      2021, 40(2):67-76.

      摘要 (898) HTML (729) PDF 5.14 M (84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稻-油轮作区秸秆茬高量大、土壤黏重板结且含水量波动大的作业工况,考虑单一功能耕作机械多次进地压实土壤且作业功耗大的生产实际问题,提出“犁组左翻埋茬、刀辊反转碎土、犁铧两侧开沟”的油菜种植种床整理工艺方案,并研制了一种驱动犁翻与反转旋耕组合式油菜直播种床整理机。该机主要由驱动圆盘犁组、反转旋耕刀辊、开畦沟前犁、开畦沟后犁、平土托板等部件组成,可实现厢面平整、种床细碎、秸秆还田、开沟作畦等功能,分析了各耕作部件的空间布局设计原则,确定了驱动圆盘犁组与反转旋耕刀辊的结构参数与工作参数。田间试验结果表明:该机作业后的种床耕深、畦沟沟深、畦沟沟宽、厢面平整度、种床碎土率以及秸秆埋覆率的均值分别为173.2 mm、190.2 mm、401.4 mm、11.6 mm、95.9%和90.2%,种床耕深稳定性系数、畦沟的沟深稳定性系数和沟宽稳定性系数的均值分别为85.6%、86.7%和84.6%,满足油菜机械化直播种床整理农艺要求。

    • 油菜种床整备开畦沟仿靴形锐角开沟犁设计与试验

      2021, 40(2):77-84.

      摘要 (682) HTML (767) PDF 1.57 M (856)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长江中下游土壤黏重板结、含水率波动大及前茬水稻秸秆留存量大的复杂工况和油菜种植需开畦沟的生产要求,研制了油菜机械直播种床整备开畦沟仿靴形锐角开沟犁。选择平滑抛物线作为滑切刃口曲线,开展仿靴形锐角开沟犁三面楔建模和犁体与土壤相互作用动力学分析,确定滑切刃口曲线的滑切角范围为23°~67°、犁体入土角为30°、犁尖张角为60°,挡土板的长度为400 mm,翼板倾角为40°~79.2°。田间试验表明,仿靴形锐角开沟犁可开出沟宽为200~400 mm、沟深为175~250 mm的梯形沟,沟宽及沟深稳定性均达90%以上,且翼板倾角为46°、开沟深度为183 mm、作业速度为0.6 m/s时,开沟作业效果满足油菜种植农艺要求。

    • >特约综述
    • 碳基量子点在病毒检测及抗病毒领域的研究进展

      2021, 40(2):85-92.

      摘要 (896) HTML (678) PDF 1.12 M (93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碳基量子点,包括球形碳点和石墨烯量子点,是一类新兴的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的光致发光材料,在生物分析、细胞成像及医学诊断等领域受到研究者的广泛关注。碳基量子点的合成方法包括电弧放电法、激光烧蚀法、化学氧化法、水热合成法等,其发光机制包括量子限域效应、表面缺陷模型、共轭π域模型、边态模型等。近年来研究发现,碳基量子点在病毒检测及治疗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基于碳基量子点荧光信号的改变,研究者先后建立了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人T淋巴细胞白血病病毒、腺病毒、HIV病毒、肝炎病毒等的检测新方法;通过改变合成原料及表面修饰分子,研究者先后发展了对冠状病毒、疱疹病毒、黄病毒等均具有很好抑制效果的碳基量子点。本文在简要介绍碳基量子点合成方法和光学性质的基础上,系统总结了碳基量子点在病毒检测及抗病毒领域的研究进展,并对该领域目前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 >作物遗传改良与栽培
    • 水稻LEA_2家族的鉴定与表达谱分析

      2021, 40(2):93-102.

      摘要 (1144) HTML (844) PDF 4.30 M (82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索水稻LEA_2家族成员的特点,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从水稻基因组中鉴定出60个LEA_2家族成员,它们不均匀分布于12条染色体。蛋白序列分析结果显示,LEA_2家族蛋白的分子质量为16.24~49.14 ku,等电点4.7~11.7,有42个蛋白倾向于疏水;系统进化树分析显示,LEA_2家族可以分成5个组,同一组的蛋白成员包含的保守基序类型基本相同;基因结构分析表明LEA_2基因包含少量的内含子或者不含内含子;启动子分析表明水稻LEA_2基因启动子包含大量与逆境胁迫响应、激素信号传导及生长发育有关的作用元件。根据表达谱分层聚类分析及荧光定量PCR实验发现水稻LEA_2家族基因间共表达现象明显,同时发现OsLEA2-2和OsLEA2-26基因均受干旱胁迫上调表达60倍以上。

    • 水分管理对再生稻稻米品质的影响

      2021, 40(2):103-111.

      摘要 (752) HTML (1114) PDF 1.17 M (86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究不同水分管理方式对再生稻稻米品质的影响,以湖北省推广品种两优6326为试验材料,在头季种植过程中设置常规水层灌溉和干湿交替灌溉2种水分管理方式,检测不同水分条件下再生稻稻米加工品质、外观品质、食味品质、营养品质和卫生安全品质。结果显示:与干湿交替灌溉相比,常规水层灌溉条件下头季稻米的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分别显著增加了3.78%、4.45%、13.03%,再生季稻米的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分别显著增加了1.63%、1.26%、8.03%,垩白度显著降低了14.9%。而不同水分管理方式下再生稻稻米食味品质没有显著差异。另外,常规水层灌溉条件下再生季稻米中铁(Fe)含量显著增加了127.41%,再生稻植株对铁元素吸收的变化很可能影响了一些重金属在再生稻稻米中的积累。综上,常规水层灌溉比干湿交替灌溉条件下再生稻稻米的加工品质、外观品质、营养品质更好,说明常规水层灌溉有利于提高再生稻稻米品质。

    • 2009—2018年黑龙江省审定的常规粳稻品种综合评价

      2021, 40(2):112-122.

      摘要 (255) HTML (800) PDF 1.51 M (83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黑龙江省2009—2018年审定的187份常规粳稻品种为供试材料,利用SPSS和MATLAB软件,对不同积温带不同年度品种以及生育期、活动积温、糙米率、整精米率、胶稠度、直链淀粉、千粒重、产量、日产量、积温产量、穗颈瘟、空壳率等12个主要农艺性状表型值进行统计分析、熵权功效评价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黑龙江省水稻品种具有明显积温带生态环境归属特性,品种选育应该以适应积温带生态环境要求为前提,在重点提高抗穗颈瘟和结实率基础上,稳步开展品质、产量等主要农艺性状选择。利用综合指数值能够对各积温带水稻品种进行评价排序和优良稻种资源筛选发掘,并按其值可划分5个类群,但遗传距离存在差异,其类群差异离散程度大小依次为:第3积温带>第1积温带>第2积温带>第4积温带;筛选和发掘出综合性状前10位的优良种质资源,第1积温带品种有龙稻18、龙稻23、龙稻16、龙稻19、东富102、龙香稻2号、龙洋1号、东农430、松粳香1号和龙稻24,第2积温带品种有绥粳14、东农428、金禾2号、北稻4号、牡响1号、绥稻2号、绥粳18、绥稻3号、金禾1号和绥稻1号,第3积温带品种有龙粳25号、龙粳26号、龙洋11、龙粳27号、龙粳53、龙粳32号、龙盾107、龙粳28号、龙花04050和稼禾1号,第4积温带品种有富合3号、绥粳12、莲惠1号、龙粳65、莲育625、龙粳66、垦稻19号、龙粳48、绥粳25和龙庆稻22号,这些优良种质可作为杂交亲本使用。

    • 盐预处理对大麦种子萌发和小孢子愈伤形成的影响

      2021, 40(2):123-129.

      摘要 (694) HTML (810) PDF 1.22 M (83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究盐预处理对大麦种子萌发和小孢子培养的影响,以大麦耐盐品种花11和盐敏感品种花30为材料,比较了它们在不同盐浓度预处理下,种子萌发过程中的发芽率、主根长以及小孢子培养过程中的愈伤组织产量差异,同时对2个品种在小孢子时期响应盐胁迫的4个关键基因的表达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花30的种子和小孢子在无NaCl和低浓度NaCl预处理时,对盐胁迫的耐受性均低于花11,但经高浓度NaCl (萌发期为15 g/L,小孢子时期为300 mg/L)预处理后,花30 的种子和小孢子对高浓度盐胁迫的耐受性均显著增强,且发芽率、主根长和愈伤产量均显著高于花11;通过对2个品种在盐预处理下的发芽率、主根长以及愈伤产量相对值的相关性分析发现,2个品种在种子萌发期和小孢子时期响应盐预处理的相对值呈显著正相关。同时,在小孢子培养阶段,经过300 mg/L NaCl预处理后,花30中小热激蛋白基因HvsHSP1和翻译起始因子1基因HveIF1A的表达量在高浓度盐胁迫下较花11显著上调。因此,供试品种间在种子萌发过程和小孢子培养过程对盐预处理的响应差异在某种程度上可能具有一致性,HvsHSP1和HveIF1A基因可能与盐敏感品种在小孢子时期响应NaCl盐诱导存在关系。

    • >植物保护
    • 华中地区稻纵卷叶螟对7种杀虫剂的敏感性监测

      2021, 40(2):130-141.

      摘要 (388) HTML (664) PDF 1.30 M (738)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叶片浸渍法测定了2015—2019年湖北赤壁、武穴、武汉、孝感、黄冈,湖南长沙,江西南昌、萍乡,安徽合肥和河南信阳共10个地区稻纵卷叶螟田间种群对毒死蜱、茚虫威、乙基多杀菌素、阿维菌素、氯虫苯甲酰胺、溴氰虫酰胺和氟苯虫酰胺7种杀虫剂的敏感性,并对数据进行聚类分析和回归分析。结果显示,(1)稻纵卷叶螟田间种群对7种杀虫剂敏感性差异明显,杀虫剂的毒力次序为氟苯虫酰胺≥阿维菌素≥乙基多杀菌素>氯虫苯甲酰胺≥茚虫威>溴氰虫酰胺>毒死蜱;(2)不同地区稻纵卷叶螟种群对杀虫剂的敏感性差异不明显;(3)不同年份之间差异显著。一些种群对毒死蜱、氯虫苯甲酰胺、茚虫威和溴氰虫酰胺的敏感性年度间存在明显差异。如赤壁和长沙种群对毒死蜱的敏感性从2015年至2016年下降了2.3~4.1倍;赤壁、孝感、长沙和合肥种群对毒死蜱的敏感性从2016年至2019年上升了2.1~4.9倍;赤壁、武穴和孝感种群对氯虫苯甲酰胺的敏感性从2015年至2019年下降了2.6~7.3倍;武穴种群对茚虫威的敏感性从2015年至2018年下降了4.2~4.7倍;武穴和长沙种群对溴氰虫酰胺的敏感性从2015年至2018年抗性下降了2.2~6.7倍。以上结果表明,目前华中地区稻纵卷叶螟田间种群对氯虫苯甲酰胺等的敏感性下降趋势很明显,因此对氯虫苯甲酰胺等的抗性治理显得非常重要,目前田间稻纵卷叶螟防治优先推荐阿维菌素、乙基多杀菌素和溴氰虫酰胺等交替轮换使用。

    • 绿盲蝽和中黑盲蝽对2种盲蝽科寄主植物提取物的嗅觉反应

      2021, 40(2):142-147.

      摘要 (225) HTML (446) PDF 1.14 M (74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筛选棉田主要盲蝽——绿盲蝽Apolygus lucorum和中黑盲蝽Adelphocoris suturalis高效、环境友好的新型防治技术,选择盲蝽科昆虫寄主植物——韭菜Allium tuberosum和向日葵Helianthus annuus种子,采用冷浸法制备其乙醇提取物,利用三臂嗅觉仪比较绿盲蝽对2种提取物和棉花叶片间的嗅觉反应,并筛选了1种具有显著协同增效作用的复配制剂。结果显示,绿盲蝽对韭菜籽提取物选择反应率最高,为56.04%±3.77%,显著高于葵花籽提取物和棉花叶片。当韭菜籽提取物和葵花籽提取物按照体积比3∶7复配后具有协同增效作用,且对绿盲蝽和中黑盲蝽均能表现出极强的引诱作用,选择反应率均在80%以上。结果表明,该复配引诱剂具备防治棉田盲蝽科害虫的潜在应用价值。

    • >资源与环境
    • 大豆与丛枝菌根真菌共生建立及菌根检测方法的探究

      2021, 40(2):148-155.

      摘要 (619) HTML (749) PDF 2.60 M (83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盆栽培养的方法,研究4种培养基质(蛭石、蛭石土、沙蛭石、沙土)对不同品种大豆与AM真菌(Rhizophagus irregularis)共生的影响,比较Parker纯黑墨水和台盼蓝2种染色剂对大豆菌根的染色效果,探究放大网格交叉法和Trouvelot五级分级法在大批量菌根共生指标检测中的应用。结果表明:蛭石土(V蛭石∶V土 =4∶1)更有利于AM真菌对大豆的侵染,该基质中菌根的丛枝丰度、根内菌丝密度、泡囊丰度均显著高于其他基质,可以作为大豆与AM真菌共生盆栽培养的最佳培养基质;对于大批量的菌根共生指标检测,墨水染色技术和放大网格交叉法是目前最优的菌根染色和真菌指标检测方法。

    • 磷锌配施对水稻生长、产量和养分吸收分配的影响

      2021, 40(2):156-165.

      摘要 (1119) HTML (1482) PDF 1.45 M (86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指导生产实践中合理施用磷肥和锌肥、提高肥料利用率,以常规粳稻日本晴和籼型杂交稻广两优35为研究材料,设置不同磷和锌水平交互处理的大田小区试验,分析各生育期水稻的生物量、成熟期产量及构成因素及各部位磷、锌、氮和钾的含量、累积量和分配比例,阐述了水稻磷锌互作的效应及其生理机制。结果显示,不同水平的磷与锌配施对水稻的生长和产量形成以及养分的吸收分配具有协同效应或是拮抗效应,不同水稻品种表现出不同的磷锌互作效应。在中磷(80 kg/hm2)、低磷(40 kg/hm2)水平下,增施锌肥对水稻的生物量和产量具有促进效应,但在高磷(120 kg/hm2)水平下,增施锌肥反而降低水稻生物量。磷锌配施下,千粒重和结实率的提高是产量提高的主要原因。结果表明,适宜水平的磷锌配施不仅提高了植株中磷和锌的含量和累积量,促进磷和锌向生长中心分配,同时还提高了氮和钾的含量和累积量,促进氮向生长中心分配。

    • 2001—2018年黄河流域植被NPP的时空分异及生态经济协调性分析

      2021, 40(2):166-177.

      摘要 (244) HTML (990) PDF 8.06 M (62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基于NDVI、LSWI、土地利用数据以及气象和统计数据,借助CASAVPM模型和生态经济协调耦合度模型分析了黄河流域2001-2018年植被NPP时空分异特征;探讨了生态和经济发展现状,并以此对生态经济协调耦合度做出评价。结果表明:2001—2018年黄河流域植被NPP年平均值为288.33 gC/(m2?a),且持续波动增加,空间上呈现出南高北低,平原、盆地高,高原、山地低的分布特征;不同植被类型月平均NPP变化呈现出周期性单峰型变化的特征且不同植被类型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和周期相同,但变化幅度和变化速率具有明显的区分度;研究区年总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拟合后分别呈现出“U”型和线性的变化特征,且后者增长速率远大于前者,空间上冷点区主要分布在西北部山地与高原边缘过渡地区,热点区域则主要位于黄河流域的“金三角”地带;研究区生态经济协调耦合度呈现出“大分散,小聚集” 的条带状空间分布特征且以“W”型曲线不断上升,经济发展水平是流域生态经济协调耦合度的主导因素。

    • >动物科学.动物医学
    • 咸淡水集约化草鱼池塘饲料投喂量与水质及浮游生物的关系

      2021, 40(2):178-187.

      摘要 (670) HTML (679) PDF 1.33 M (8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广州市诚一水产养殖有限公司3个咸淡水草鱼池塘的浮游生物、水质和饲料投喂量进行了为期1 a的调查,并利用SPSS和Canoco 5.0对数据进行相关性、排序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池塘饲料投喂量与水体总氮浓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r=0.614(P<0.05);与水温、pH、透明度、溶氧、亚硝酸盐、氨氮、总磷和盐度等水质指标无显著相关性。饲料投喂量与浮游植物生物量呈显著正相关,r=0.354(P<0.05);与浮游动物生物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r=0.447(P<0.01)。将饲料投喂量和水质指标与浮游生物量进行RDA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饲料投喂量和总磷分别是影响浮游动物和浮游植物生物量的关键因子;且多元回归数据模型拟合较好,预测模型对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生物量解释率分别为65.4%和44.8%,模型分别为Y1=16.07X4+13.60X3+11.10X2+2.22X6-2.20X5-2.06X1-51.57、Y2=2243.92x4+5.54x3+0.90x2+0.006x1-57.48(其中Y1是浮游植物生物量,X1、X2、X3、X4、X5和X6分别是透明度、亚硝态氮、pH、总磷、氨氮和溶氧;Y2是浮游动物生物量,x1、x2、x3、x4分别是饲料投喂量、透明度、pH、盐度)。咸淡水集约化池塘饲料投喂量对池塘总氮浓度和浮游生物量均有显著影响,浮游植物对池塘氨氮的吸收能力间接影响池塘饲料投喂量,且浮游动物生物量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饲料投喂是否过量。以上结果提示,在养殖生产中,饲料投喂量需结合池塘水质及浮游生物量的情况进行调节,预测模型Y1和Y2可供参考;笔者认为该类池塘浮游植物生物量在40~70 mg/L为宜,池塘水环境相对较好且稳定。

    • 团头鲂高密度遗传连锁图谱的建立及性别QTL定位

      2021, 40(2):188-196.

      摘要 (980) HTML (989) PDF 1.76 M (95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团头鲂自交197个F1个体为作图群体,通过RADSeq测序挖掘SNP分子标记,构建团头鲂最新一代高质量、高密度的遗传连锁图谱,并对性别相关QTL进行定位。结果显示,该遗传连锁图谱包括10 795个SNP标记,24个连锁群,图谱全长为2 578.54 cM,平均标记间隔为0.24 cM。使用MapQTL6.0软件的多QTL区间作图法,在已构建的连锁图谱上对性别QTL进行定位。取LOD值为3.0为QTL存在的阈值,共定位出4个性别相关QTL,分别位于LG8、LG12、LG15、LG18号连锁群上,单个QTL位点的LOD值范围为3.18~4.17,可解释表型变异范围为7.7%~10.0%。在团头鲂基因组内筛选QTL区间内SNP标记附近的基因,通过基因功能注释分析,筛选到一个参与生殖过程的关键候选基因DCTN2。

    • 团头鲂TYK2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分析

      2021, 40(2):197-205.

      摘要 (632) HTML (761) PDF 2.17 M (81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团头鲂为研究对象,克隆获得络氨酸激酶2(tyrosine kinase 2,TYK2)基因的ORF序列,该序列长3 489 bp,编码1 162 aa。团头鲂TYK2基因包含23个外显子和22个内含子,与大多数脊椎动物的基因结构相似。蛋白质结构域预测结果显示,TYK2包含4个结构域:B41、SH2、TyrKc(假激酶区)和TyrKc(络氨酸激酶区)。氨基酸多序列比对和系统进化分析结果均显示,TYK2在进化过程中非常保守。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在健康成鱼中,TYK2在中肾的表达量最高,其次是血液、脾脏和头肾,在肠道、脑、鳃、心脏、肌肉和肝脏中的表达量较低。感染嗜水气单胞菌后,TYK2在脾脏和肠中有相似的表达模式:在感染后4 h显著降低并达到最小值,在12 h显著上升且达到最大值(P<0.05);在中肾中,在24 h极显著上升且到达最大值,在36 h极显著降低并达到最小值。以上研究结果表明,TYK2基因在团头鲂抗嗜水气单胞菌感染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 基于CRISPR/Cas9介导的同源重组技术构建TK、gE和gI基因缺失的伪狂犬病病毒

      2021, 40(2):206-212.

      摘要 (725) HTML (1165) PDF 2.51 M (101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构建TK、gE和gI基因缺失的伪狂犬病病毒(pseudorabies virus,PRV),采用CRISPR/Cas9介导的同源重组技术,对从湖北某猪场送检的病料中分离到的PRV HB2017株进行基因编辑,并利用蚀斑纯化等方法获取基因缺失株。随后,采用PCR、基因测序、间接免疫荧光试验、生长曲线测定及安全性和效力试验对基因缺失株的特性进行初步研究。结果显示:PRV HB2017株的TK、gE和gI基因已缺失,缺失毒株PRV HB2017ΔTKΔgE/gI与亲本毒株PRV HB2017株在PK-15细胞中的生长曲线差异不明显且具有较高的病毒滴度;PRV HB2017ΔTKΔgE/gI株传代至30代,TK和gE/gI基因缺失部分序列稳定,不能恢复;PRV HB2017ΔTKΔgE/gI株对仔猪是安全的;将该基因缺失株以106.0 TCID50和107.0 TCID50的病毒剂量接种仔猪,可保护仔猪免受108.0TCID50病毒剂量强毒的攻击。

    • >食品与农业工程
    • 脐橙皮渣的快速脱苦及其馅料制备

      2021, 40(2):213-221.

      摘要 (787) HTML (519) PDF 1.44 M (74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开发利用脐橙皮渣资源,通过单因素、正交试验研究超声波辅助NaCl-NaHCO3溶液对脐橙皮渣的脱苦效果,并利用D-Optimal Design法优化得出脐橙皮渣馅料的最佳配方。结果显示,影响脐橙皮渣脱苦效果的主要因素依次为:超声功率>超声时间>NaCl-NaHCO3含量。将脐橙皮渣浸泡在3%的NaCl-NaHCO3溶液(二者质量比1∶1)中,在30℃、120 W条件下超声15 min,脱苦去涩效果最佳。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馅料的感官品质与TPA参数的硬度、胶黏性和回复性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脐橙皮渣浆对馅料硬度、胶黏性影响显著(P<0.05);白砂糖对馅料硬度影响显著(P<0.05),对回复性影响极显著 (P<0.01);食用植物油和玉米淀粉对硬度、胶黏性和回复性影响不显著(P>0.05)。混料优化试验和验证试验得到脐橙皮渣馅料的最优配方为:以馅料总质量为100%计,脐橙皮渣浆77.0%、白砂糖17.0%、食用植物油4.5%、玉米淀粉1.5%,制作出的馅料清香可口、细腻爽滑、不粘牙,感官品质较好。

    • 食用柿果后形成“胃柿石”的风险分析

      2021, 40(2):222-229.

      摘要 (272) HTML (1331) PDF 6.66 M (61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从不同角度评估每日食用柿子后胃结石的形成风险,采用浊度法、离心法以及透射电镜研究柿单宁和食物成分在模拟胃环境中的絮凝情况,并在动物体系内通过胃解剖观察、胃功能分析和组织学检查来评价柿果食用后“胃柿石”的形成风险。在模拟胃液体系中证实,柿单宁与食`物成分的絮凝作用不能等同于其结石形成风险。在动物体系中,SD大鼠持续30 d摄入柿子后,经胃部解剖均未观察到结石,并且胃分泌功能和胃病理特征无明显变化。此外,志愿者试验和产区问卷调查进一步证实,健康成人每天食用2个柿果(400~500 g)未出现胃结石。综合而言,本研究初步证实健康成人每日食用2个柿果不会导致胃结石。

    • 高能振动球磨对核桃酱流变学特性的影响

      2021, 40(2):230-236.

      摘要 (599) HTML (1037) PDF 5.21 M (63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高能振动球磨技术制备核桃酱,研究不同球磨处理时间对核桃酱的粒径、质构、流变性能及微观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以核桃仁为原料,球磨处理不同时间(2、4、8、16、24 min),可以得到不同粒径与质地的核桃酱。球磨处理能有效降低核桃酱的粒径,球磨处理24 min后核桃酱平均粒径由79.89 μm下降到37.88 μm,整体下降了53%。球磨处理后的核桃酱是一种典型的非牛顿假塑性流体,表现为弹性固体特征,且具有正触变性。根据流变及质构测量结果可以看出,随着球磨处理时间的延长,核桃酱的凝胶强度、黏着性和黏聚力逐渐下降,流动性逐渐增强。其中,球磨处理8 min的核桃酱体系具有较高的黏弹性,适合加工为涂抹酱产品;球磨处理16 min和24 min的核桃酱流动性较强,粒径较小,适合作为沙拉汁的原材料。因此,高能球磨技术可作为一种制备核桃酱的技术,并可通过工艺改变调控核桃酱的流变学特性。

    • 原料嫩度差异对青砖茶品质的影响

      2021, 40(2):237-244.

      摘要 (720) HTML (1162) PDF 2.81 M (633)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福鼎大白茶树品种的4种不同嫩度原料分别加工成青砖茶,采用感官审评评价茶叶感官品质,通过化学分析和GCMS法比较分析主要品质成分及香气成分含量,探究原料嫩度差异对青砖茶品质的影响。结果显示:不同嫩度原料制成的青砖茶感官品质表现为,随原料嫩度下降,外形和汤色品质下降,而香气和滋味品质上升。主要品质成分分析显示,1芽1叶和1芽2、3叶所制青砖茶水浸出物含量以及茶多酚、儿茶素、氨基酸和可溶性糖含量都较高,1芽4、5叶和修剪叶所制青砖茶含量相对较低;随原料嫩度降低,茶黄素含量下降,氟含量上升。香气成分总量随着原料成熟度增加显著升高,1芽1叶原料青砖茶香气总量最低,为12.88%,以醇类含量最高,其次是酮类、醛类和杂氧类;1芽2、3叶原料香气总量为62.43%,以醇类含量最高,其次是醛类和烃类;1芽4、5叶原料香气总量为72.43%,以酮类含量最高,其次是醛类和醇类;修剪枝叶香气总量为79.61%,以酮类含量最高,其次是醛类和醇类。研究结果表明,结合青砖茶香味品质和氟含量安全要求,可考虑选用以1芽4叶为主的鲜叶作为青砖茶原料。

    • 青贮秸秆高压缩比打包机压缩装置的设计与试验

      2021, 40(2):245-252.

      摘要 (434) HTML (642) PDF 6.76 M (639)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目前青玉米秸秆或半青玉米秸秆粉碎后采用传统青贮方式密实度小、厌氧程度低、氨化不足、易腐烂变质、不便密封等缺点,设计了一种适用于青贮秸秆高压缩比的打包机。对打包机的关键部件压缩装置预先进行4、5、6倍等 3种压缩比的压缩成型试验,并经过正交设计及多水平分析,确定打包机最优压缩比为1∶6。基于提高打包成型率的质量目标,确定压缩箱采用2个液压油缸开闭加料活动盖板,2个主液压油缸对压进行压缩,1个液压油缸推出及保压箱保压等技术完成压缩和保压成型;根据物料压缩后由于应力松弛,存在一定程度膨胀和回弹的特性,进行设计性试验。确定打包机保压箱长、宽、高分别为600、300、365 mm。经过校验后的压缩装置实现内部有效工作区间长、宽、高分别为1 800、600、365 mm,实现体积压缩达到6∶1的较高压缩比,极大改善了青贮秸杆厌氧条件并提高了其氨化程度。

    • 双V附翼型负泊松比蜂窝结构参数与原木接触面积耦合关系

      2021, 40(2):253-260.

      摘要 (209) HTML (683) PDF 4.42 M (60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解决林木采伐中进料辊造成树木损伤的问题,以进料辊中的双V附翼型蜂窝结构为研究对象,探究其胞元结构参数对伐倒木圆条树木的损伤机制。基于理论力学构建了双V附翼型结构单位胞元参数与屈服强度的理论模型,进而进行了Y方向压缩实验验证,考察在低速压缩条件下各胞元结构参数对该结构等效应力和能量吸收变化的影响,以及有限元仿真进料辊胞元结构参数与原木接触面积的耦合关系。选定聚氨酯作为辊型驱动应用材料,通过正交试验法,在较优参数θ1、θ2、t区间内使进料辊与木材接触面积增大14.56%~26.11%。研究结果表明,可根据具体工况需求选用确定胞元结构参数,且结构参数厚度t是影响负泊松比蜂窝结构密实应变的重要指标;通过双V附翼型负泊松比结构材料的选用和尺寸参数的改变,改善了进料辊作业时与木材的接触面积大小,降低原木所受压强。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