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年第3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构建新发展格局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2021(3):1-3. DOI: 10.13300/j.cnki.hnwkxb.2021.03.001

      摘要 (407) HTML (622) PDF 1.01 M (1618)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我国乡村建设关键与浙江“千万工程”启示

      2021(3):4-9. DOI: 10.13300/j.cnki.hnwkxb.2021.03.002

      摘要 (537) HTML (480) PDF 1.10 M (88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继续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放在农村,在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上持续发力,注重加强普惠性、兜底性、基础性民生建设。在阐述我国乡村建设内涵与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乡村建设的三个重要关键,一是既要坚持政府主导,又要引入市场力量;二是既要解决有效供给,又要重视有效管护;三是既要防止大拆大建,又要避免低效配置。在阐释浙江“千万工程”实践及其经验基础上,提出了浙江“千万工程”对我国乡村建设的启示,即在农村社区人居环境建设和治理中,应探索建立“四位一体”的治理体系,也就是“党政合一”的科层治理、“智治合一”的精准治理、“调动群众”的柔性治理以及“激励相容”的市场治理,以充分发挥不同制度对行为主体在乡村社区公共品供给和营运管护中的激励与约束作用。

    • 国内大循环新格局下农业农村发展的目标再定位与战略选择

      2021(3):10-18. DOI: 10.13300/j.cnki.hnwkxb.2021.03.003

      摘要 (656) HTML (630) PDF 1.20 M (89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经济发展规律表明农业政策根据其主要目标存在三个不同阶段:粮食安全阶段、农民收入相对贫困和城乡融合阶段以及农业高质量发展阶段。在国内大循环的新格局下,本文按照农业发展的三个阶段,从三个层次对农业农村发展的目标再定位及战略选择进行阐述。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发展是畅通国内大循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首先,从传统农业的粮食供给功能视角出发,尽管饥饿问题已经解决,粮食安全仍是国内大循环的基础。这要求我们进一步“保障粮食安全,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以粮食安全支撑国家安全,保障国内大循环。可通过智慧农业、数字农业等农业“新基建”推进农业现代化,并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其次,从宏观经济和城乡融合发展视角出发,现阶段城乡收入分配差距较大和城乡要素市场割裂是阻碍国内大循环形成的两个关键体制机制性障碍。这需要多渠道稳步提升农民的收入水平,矫正城乡收入差距,以进一步释放农民的消费需求,防止农村成为国内大循环的“死水区”;同时,打破城乡之间人才、劳动力、土地、资金等要素双向流动的体制机制性壁垒,实现要素市场的统一和城乡融合。最后,从农业产业链和高质量发展的视角出发,要注重发挥和引导农业的多功能,包括营养健康、生态环保、社会发展、文化传承等功能,这能够提高生活质量、促进经济整体高质量发展、为国内大循环注入新动能。

    • “双循环”格局下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进路研究

      2021(3):19-29. DOI: 10.13300/j.cnki.hnwkxb.2021.03.004

      摘要 (990) HTML (636) PDF 1.21 M (114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应准确把握“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空间重构基础上要素组合优化和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义。从减贫规律认知升华、行为外嵌转向发展自觉、资源配置优化与延续效应发挥三个层面分析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行为的内在逻辑,厘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建设对于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的机遇与挑战。提出应着力做好发展规划统筹、体制政策健全完善、产业转型升级、相对贫困治理、全域生态宜居环境创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高质量建设、乡村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协同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等领域工作,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及其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建设的良性互动。

    • 营养信息干预对农户作物营养强化新品种采纳的影响

      2021(3):30-38. DOI: 10.13300/j.cnki.hnwkxb.2021.03.005

      摘要 (177) HTML (372) PDF 1.18 M (691) 评论 (0) 收藏

      摘要:Biofortification is an emerging intervention to alleviate hidden hunger in China.How to increase farmers’ adoption of biofortified agricultural products is a real problem of biofortification in a context of information asymmetry.Based on experimental method to investigate the influence of nutrition-information intervention on farmer’s willingness to adopt biofortified agricultural products,our research takes the example of iron-rich rice and discuss the moderating effect of value appeals,source of nutrition-information and the scale of farmer operations.The result reveals:1) in the context of information asymmetry,the nutrition-information intervention ha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effect on farmers’ willingness to adopt biofortified agricultural products; 2)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utrition-information intervention and farmers’ willingness to adopt is moderated by the farmers’ value appeals.No matter which value appeals farmers hold,nutrition-information intervention can improve their willingness to adopt,and the nutrition-information intervention has a more significant effect on nutrition oriented farmers’ willingness to adopt; 3)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utrition-information intervention and farmers’ willingness to adopt is moderated by the scale of farmer.Compared with small-scale and large-scale farmers,nutrition-information intervention has a more significant effect on medium-scale farmers’ willingness to adopt iron-rich rice; 4)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utrition-information intervention and farmers’ willingness to adopt is moderated by the source of nutrition-information.Compared with the information from seed companies,nutrition-information intervention has a more significant effect on farmers’ willingness to adopt when the information comes from government agencies,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and media.Therefore,it is suggested to enforce nutrition information intervention and pay attention to the moderating effect of farmers’ value appeals,source of nutrition-information and the scale of farmer operations on the impact of nutrition information intervention on farmers’ willingness to adopt.

    • 环境素养对消费者绿色消费行为的影响研究

      2021(3):39-50. DOI: 10.13300/j.cnki.hnwkxb.2021.03.006

      摘要 (558) HTML (1288) PDF 1.21 M (137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基于苏、皖两省的839份实地调研数据,结合环境素养理论和行动阶段理论,将行为意向分为目标意向和执行意向两个阶段,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了环境素养对消费者绿色消费行为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环境素养的四个维度,即环境价值观、环境责任感、环境问题感知和环境行为技能,均通过绿色消费意向对绿色消费行为产生间接影响,符合行动阶段理论的影响机理。其中,环境价值观通过绿色消费执行意向对绿色消费行为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环境责任感、环境行为技能通过绿色消费目标意向和绿色消费执行意向两个中介变量对绿色消费行为产生正向影响,并且绿色消费目标意向显著影响绿色消费执行意向;环境问题感知对绿色消费行为的影响则遵循“环境问题感知绿色消费目标意向绿色消费执行意向绿色消费行为”的路径,且对绿色消费行为存在显著的负向影响。基于此,为进一步促进绿色消费行为,文章从政府、企业和消费者三个角度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 消费者搜寻农产品分级信息的阻滞机制及要素选择研究

      2021(3):51-62. DOI: 10.13300/j.cnki.hnwkxb.2021.03.007

      摘要 (552) HTML (459) PDF 1.29 M (69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农产品质量分级是推进质量兴农战略的重要举措,然而其未能在消费者信息搜寻过程中发挥传递质量信号的基本功能。借助微观调查与选择实验,利用双栏模型和随机参数-误差成分模型,从信息搜寻视角揭示消费者参考农产品分级信息决策的阻滞机制,探究针对分级要素选择有偏问题的优化路径。结果表明:消费者对分级体系缺乏认知、对分级要素偏好不强和对分级信息信任不足,是阻滞消费者参考农产品分级信息决策的关键因素,也是农产品质量分级在消费市场没能有效实施的现实原因。因此,调整分级信息传递、完善分级要素选择和改进分级监管方式,同时将消费者偏好作为分级要素选择的基础依据,是实施农产品质量分级、建立优质优价市场秩序、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

    • 我国猪肉价格的影响因素是时变的吗?——基于动态模型平均的分析与预测

      2021(3):63-73. DOI: 10.13300/j.cnki.hnwkxb.2021.03.008

      摘要 (275) HTML (1222) PDF 1.30 M (104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猪肉价格的超常波动给人民生活与相关产业发展均带来了不利影响。为有效识别猪肉价格影响因素并对猪肉价格进行科学的预测,从猪肉价格影响因素的时变特征入手,提出一套基于动态模型平均理论的猪肉价格影响因素与预测分析框架。 检测猪肉供给、猪肉需求、我国经济环境和国际市场等四个方面11个价格影响因素,研究并识别猪肉价格影响因素的时变特征,进而构建猪肉价格预测模型,并通过预测误差指标和DieboldMariano检验比较其与基准模型的预测能力。研究发现:我国猪肉价格影响因素存在显著的时变特征,且因素间差异明显;自2009年以来,猪肉价格的决定机制更为复杂,影响因素更为多元;基于动态模型平均的猪肉价格预测模型的预测表现明显优于基准模型。政府部门在制定生猪市场调控政策时,需充分考虑到供给、需求、我国经济环境、国际贸易对猪肉价格的影响,并且可以借助准确的猪肉价格预测信息以增强调控政策的主动性、前瞻性和科学性。

    • 中美贸易摩擦对柑橘贸易影响分析——基于WITS-SMART模型

      2021(3):74-82. DOI: 10.13300/j.cnki.hnwkxb.2021.03.009

      摘要 (219) HTML (492) PDF 1.27 M (931) 评论 (0) 收藏

      摘要:柑橘是中美第一大水果产业,也是中美农产品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柑橘贸易在中美贸易摩擦中受到显著影响。采用WITS-SMART模型模拟中美贸易摩擦和柑橘贸易自由化两种情景下中美柑橘贸易受到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贸易摩擦中,从消费角度看,中国消费者剩余及关税收入受到的影响较明显,但整体可控,但从行业角度看,美国柑橘在中国市场上竞争力严重受挫,出口受到显著不利影响;第二,出于柑橘行业角度考虑,中美贸易合作甚至贸易自由化是美方的更优选择,相比贸易摩擦情景,贸易自由化情境下美国出口中国柑橘规模增加接近1亿美元;第三,当替代弹性发生变化时,进口国的柑橘总进口、消费者剩余指标不变,而从不同市场的柑橘进口额及相应关税收入发生变化。提出应减少贸易摩擦,推动贸易自由化,以利于中美柑橘产业发展;同时加快培育柑橘新型经营主体,提升中国柑橘商品化处理和标准化水平,增强出口竞争力。

    • 无偿转入土地对粮食生产效率的影响:福利还是负担?

      2021(3):83-92. DOI: 10.13300/j.cnki.hnwkxb.2021.03.010

      摘要 (192) HTML (375) PDF 1.17 M (77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分析无偿转入土地对粮食生产效率影响的基础上,运用逆概率加权的方法,实证检验了其影响效果与作用机理。研究发现,与有偿转入土地相比,无偿转入土地是基于家庭社区伦理关系的非市场化行为。在解决了样本选择偏误的基础上,无偿转入土地整体上不利于粮食生产效率提升。其中的原因在于,流转租金缺位的无偿转入土地更容易弱化要素价格的信号功能与农户的生产改进意愿,进而使其在土地细碎化与农业长期投资上不能得到与有偿转入土地农户相同的改进。这一消极影响在户主年龄较小或文化程度较高、获得农业补贴较多或市场化水平较低、转入土地规模较小或期限不明确的农户群体中更为突出。长期来看,随着农村集体经济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继续发展壮大,农村土地无偿流转的情况或将持续减少。但同时,也仍应当充分尊重土地无偿流转的现实选择与价值,立足于各地的具体情况来识别与谋划今后规模化经营的具体方向。

    • 创新扩散中的同伴效应:基于农业新品种采纳的案例分析

      2021(3):93-106. DOI: 10.13300/j.cnki.hnwkxb.2021.03.011

      摘要 (880) HTML (790) PDF 1.23 M (73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创新扩散过程中普遍存在着基于社会网络关系的同伴效应。在明确界定同伴效应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分析创新扩散中不同形式同伴效应的一般性理论框架,将同伴效应分解为信息效应、经验效应和外部性效应,并将其用于研究一个农业新品种在10个自然村持续10年的创新扩散过程,深入解析三种同伴效应及其对农业新品种扩散的影响。分析发现:三种同伴效应分别在整个创新扩散过程的早期、中期和后期主导创新的扩散,且各自经由不同类型的社会关系发生。信息效应可以促使极少数创新意愿较高的个体采纳创新,但是难以诱发大规模的创新扩散;经验效应相对较强,它通常促使“关键大众”的形成;外部性效应则促使创新意愿较低的一部分个体也跟进。因此,应基于社会互动,动态地、差异性地利用同伴效应来促进创新扩散,在农技推广中适时地激励经验分享行为。

    • 产业集聚对中国农业净碳效应的影响研究

      2021(3):107-117. DOI: 10.13300/j.cnki.hnwkxb.2021.03.012

      摘要 (156) HTML (565) PDF 1.23 M (86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空间计量方法分析我国产业集聚对农业净碳效应的影响及其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2018年我国各省区农业净碳效应存在明显差异且两极分化严重;与2000年相比,各地农业净碳效应已出现均衡化趋势,整体梯度差异逐渐趋于收敛,高值省份数量增加且变化较大,低值省域数量减少且变化不大。产业集聚与农业净碳效应均存在空间自相关性,二者之间呈现“正N”型关系,即随着农业产业集聚程度的不断提升,农业净碳效应表现出“先增、后减、再增”的三阶段变化特征;从实际影响来看,区域内产业集聚度每提升1个百分点可促使农业净碳效应量增加1.621%;除此之外,农业公共投资、农业产业结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等变量也表现出了一定的正向效应但作用力度要明显偏弱。产业集聚对农业净碳效应具有显著的溢出效应,并表现为区域间溢出和区域内溢出。具体而言,邻近地区产业集聚度每提升1%可促使本地农业净碳效应增加2.286%,而本地产业集聚对邻近地区产生影响后因受反馈作用自身农业净碳效应还会额外增加0.060%。

    • 蜂农授粉对油菜产量的技术经济影响及其区域差异

      2021(3):118-127. DOI: 10.13300/j.cnki.hnwkxb.2021.03.013

      摘要 (440) HTML (474) PDF 1.17 M (854)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国家油菜产业技术体系农户固定观测点2016-2019年15个省1069个油菜种植户2890个样本的非平衡面板数据,建立超越对数生产函数模型,测算了蜂农授粉外部性效果对油菜产量的产出弹性和要素贡献率,并分析了其在平原地区和丘陵山区之间的区域差异。结果表明:蜂农授粉对油菜年产量有显著正向影响,在样本均值处的产出弹性为0.136,仅次于土地(0.861),高于劳动力(-0.009)、化肥(0.043)和其他生产投入(0.076),期间对油菜产量增长贡献为2.885%;各因素对油菜年产量增长的贡献率差异较大,由大到小依次为土地、其他生产投入、化肥、蜂农授粉、劳动力;蜂农授粉对油菜年产量的影响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在平原县表现出更高的产出弹性和贡献率。因此,未来应将农业补贴资金适度向蜂业倾斜,加强蜂业知识宣传,引导种植业与养蜂业建立紧密型合作关系。

    • 水库移民多维介入型贫困的动态测度与致贫因素研究

      2021(3):128-137. DOI: 10.13300/j.cnki.hnwkxb.2021.03.014

      摘要 (212) HTML (322) PDF 1.24 M (71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将改进的A-F多维贫困测算方法与搬迁前后移民贫困状态的变化相结合,构建了“多维-动态”的介入型贫困测度体系,利用三峡库区农村移民的生计跟踪监测数据,对移民多维贫困指数和致贫机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水库移民虽已摆脱高维度数贫困,但仍陷入低维度数贫困;工程建设并没有引发严重的冲击型贫困,然而水电开发也没能有效地缓解持久型贫困;搬迁前后移民所处的贫困维度有明显改变,且不同致贫因素对各类动态贫困的影响程度存在差异。据此提出了完善非自愿移民贫困识别与退出机制,区分贫困各维度并精准施策,创新水库移民安置模式,将移民后期扶持与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有机衔接等建议。

    • 法律实践与乡村秩序体系的建构——基于韩村土地承包费纠纷的考察

      2021(3):138-145. DOI: 10.13300/j.cnki.hnwkxb.2021.03.015

      摘要 (230) HTML (349) PDF 1.11 M (68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乡村秩序何以维系”一直是基层治理的核心议题,通过考察韩村村集体与村民间的土地承包费纠纷,着力探讨法律在乡村中的运作实践和乡村秩序体系的建构。研究结果表明,法律运作逻辑与农民认知间存在明显差异,农民持有整体性的权利义务观,法律则遵循局部性的权利义务观,导致双方往往对同一事实形成不同判定并产生分歧,降低了农民对法律的效果认同。法律在乡村的实践过程呈现出“运动式”特点,强制的法律只能实现对乡村一时的主导,一旦退出村庄,情理便再度兴起,由此形塑出“情理长期在场、法律间歇主导”的乡村秩序体系,在建构乡村双重治理规则空间的同时也影响着纠纷的现实走向与结果。当前村治困境部分源于国家使用法律来改造既有的乡村秩序体系,却难以保证法律的执行效果,未能建立起法律的权威,鉴于此,要建立起有效的法律执行体系,保证法律被彻底贯彻,强化在农民生活中的效用发挥。

    • 产权改革背景下农村集体成员权的权利结构与功能实现

      2021(3):146-151. DOI: 10.13300/j.cnki.hnwkxb.2021.03.016

      摘要 (166) HTML (421) PDF 1.06 M (691) 评论 (0) 收藏

      摘要:集体成员权是复合型权利,主要包括共益和自益两方面的功能。农村集体产权的权能拓展使成员自益权得以实现,但也使集体成员的身份性权利和财产性权利日益分离,自益权和共益权之间的张力越来越大。最突出的表现是产权改革后农民集体由封闭变开放,集体成员身份多样化、集体事务管理趋于复杂化,对农村治理体系产生重大冲击。自益权属于实质性权利,是实现成员权经济功能和社会保障功能的主要途径;而共益权属于程序性权利,以实现成员责任的承担为主要目标。为了实现集体成员权财产和身份方面的双重功能,集体产权改革进程中应实现权利到责任的转变,通过责任机制的构建实现成员共益权,保障集体成员权功能的发挥。

    • 生态财产权的类型化建构与制度表达

      2021(3):152-161. DOI: 10.13300/j.cnki.hnwkxb.2021.03.017

      摘要 (158) HTML (312) PDF 1.11 M (62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基于有效保护生态产品供给主体财产利益的要求,引入生态财产权概念,从外在和内在的类型化两个方面单独探讨供给主体生态产品财产利益的财产权建构。研究认为,生态财产权是供给主体对所供给生态产品的财产权利,是自然资源财产权的结构延伸以及生态补偿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补充,有坚实的理论、制度和实践基础。此外,在类型建构的基础上,应遵循权利演进逻辑,以生态产品供给的需求、界分技术的支撑和利益结构的变化为限度,从单项和整体两个方面拓展生态财产权的类型,明确其使用、收益和处分权内容,实现其内在和实质的类型化建构。同时,完善生态产品的登记认证、抵消和移转制度,为生态财产权的生成和实现提供关键的制度保障。

    • 制度变迁与社会共识的分析框架——基于对土地增值收益分配制度的分析

      2021(3):162-171. DOI: 10.13300/j.cnki.hnwkxb.2021.03.018

      摘要 (207) HTML (622) PDF 1.34 M (1063)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构建一个基于社会共识视角审视制度变迁的理论框架,为推进土地增值收益分配制度深化改革和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提供参考。结果表明,制度变迁与社会共识存在相互作用、动态演进关系,通过交易成本的负向效应,社会共识在制度变迁的“收益—成本”动态平衡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制度变迁引致的制度环境变化通过“个体认知—群体共识—社会共识”过程反作用于社会共识。另外,《土地管理法》修订(修正)历程表明,我国土地增值收益分配制度改革社会共识经历了“匮乏—显化—强化”三个演化阶段,新发展阶段下,深化改革共识持续发酵。基于此,土地增值收益分配制度改革应从事前、事中、事后环节逐步突破改革社会共识中存在的困局,凝聚全社会的价值共识,巩固制度改革思想基础;推动行动共识,破除制度改革利益藩篱;逐步形成一般化的制度共识,强化制度改革监督保障,为深化改革提供有利的共识基础。

    • 土地配置扭曲与城乡收入差距——基于城镇化不平衡发展的视角

      2021(3):172-181. DOI: 10.13300/j.cnki.hnwkxb.2021.03.019

      摘要 (237) HTML (506) PDF 1.25 M (71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从土地市场配置扭曲的视角,探究中国城镇化不平衡发展、城乡收入差距持续扩大的原因。理论分析表明,土地市场扭曲的制度保障征地制导致农村剩余劳动力激增,大批失地农民未能获得公平的失地补偿;土地市场扭曲在扩大城市面积的同时,并未使农村失地劳动力有效转移入市,导致城镇化不平衡发展,土地入市后的增值收益在城乡之间分配不均,最终拉开了城乡收入差距。利用2003—2017年省级面板数据,构建土地市场扭曲的指标,实证检验发现土地市场扭曲显著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并验证了土地市场扭曲主要通过城镇化不平衡发展这一影响机制拉开城乡收入差距。因此,应摒弃“以地谋发展”方式,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保证农民获得市场机制下公平合理的失地补偿,完善入市收益合理分配机制。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