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年第1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分置、开放与盘活

      2021(1):1-3. DOI: 10.13300/j.cnki.hnwkxb.2021.01.001

      摘要 (570) HTML (382) PDF 959.61 K (108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农村改革的目的是活村富民。中国农村最重要、最庞大的资本存量,就是“三块地”,即农地、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在新的发展阶段,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发挥农村在国内大循环的能动性作用,关键是以盘活农村“三块地”为支点,撬动和动员社会投资并优化生产要素的市场化配置,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丰富乡村经济业态,由此挖掘和释放农村土地的制度红利,重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并着力拓展农民的增收空间。

    • 宅基地制度改革研究:现状、热点与前沿——基于2008年以来CSSCI来源期刊论文的文献计量分析

      2021(1):4-15. DOI: 10.13300/j.cnki.hnwkxb.2021.01.002

      摘要 (546) HTML (615) PDF 2.34 M (11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无疑,农村宅基地制度是我国最具特色也是备受关注的制度安排。正因为如此,《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0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强调要积极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分置实现形式。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鼓励依法自愿有偿转让。为此,本期特组织“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回顾与展望”专栏,对相关问题进行讨论,希望有助于推进和深化对农村宅基地制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创新。

    • 助推还是羁绊:宅基地财产性收益对农民工城市融入的影响

      2021(1):16-25. DOI: 10.13300/j.cnki.hnwkxb.2021.01.003

      摘要 (438) HTML (533) PDF 1.09 M (106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化解“半城镇化”和推进新型城镇化需要实现农民工的城市融入,发达地区在推进“人口城镇化”方面走在全国前列。 以江苏省为例,通过2019年在江苏省13个地市开展的调查,基于2 129份问卷探讨了宅基地财产性收益对农民工城市融入的影响。研究发现:农民工留城定居意愿强烈,但户口迁入意愿不高。宅基地财产性收益现值越高,越有助于农民工选择留城和将户口迁入城市;宅基地预期补偿性收益越高,农民工留城意愿和户口迁入意愿越低,表明宅基地财产性收益对农民工城市融入的影响不可忽视。此外,宅基地财产性收益对不同代际农民工的城市融入有差异化影响。研究结论意味着可变现的宅基地财产性收益会助推农民工融入城市,而预期宅基地被征用时能获得补偿会成为农民工融入城市的羁绊。提出为有效推进新型城镇化,在宅基地“三权分置”的政策背景下,一方面应逐步放开宅基地使用权流转限制和鼓励农房交易,让农民工带着财产进城;另一方面需加快出台宅基地有偿退出政策,防止宅基地问题悬而不决迟滞中国城镇化进程。

    • 中国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的演进逻辑与未来走向

      2021(1):26-32. DOI: 10.13300/j.cnki.hnwkxb.2021.01.004

      摘要 (650) HTML (630) PDF 1.03 M (105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中国农村宅基地兼具居住保障和财产功能。随着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转型,宅基地的功能定位正在从“居住保障导向中谋求财产功能”转化为“财产功能导向中维护居住保障”。为适应宅基地的功能定位变化,提出“集体所有,赋权盘活,住有所居”为主线的基本制度架构,认为改革重点在于:一是强化宅基地用益物权,明确宅基地使用权的抵押、转让权能,为赋权盘活宅基地提供具备法律保障的制度基础;二是宅基地获取方式从“无偿取得”改为“有偿取得”,持有期限从长期到限定70年,这既是解决目前超占宅基地的有效途径,也为房地分离抵押、转让提供了可供选择的路径;三是多种形式解决农民的住房保障问题,逐步从基于身份权的宅基地保障转向基于公民权的居住权保障。

    • 新技术采用能够提高家庭农场经营效率吗?——基于新技术需求实现度视角

      2021(1):33-42. DOI: 10.13300/j.cnki.hnwkxb.2021.01.005

      摘要 (699) HTML (438) PDF 1.07 M (88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基于2017年和2018年两轮家庭农场问卷调查数据,考察了家庭农场新技术采用情况对其经营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采用新技术的家庭农场比未采用新技术的家庭农场经营效率相对更高;但家庭农场只是一般性采用新技术,对经营效率的提高并不明显;只有采用与自身需求相匹配的新技术,才能够显著实现增收效果,在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研究结论依然成立。新技术采用的增收效应在经营种类上主要体现在非粮食类经济作物上;在新技术种类上主要体现在新品种和病虫害防治新方法上;新技术采用对都市郊区、技能较高的农场主以及示范性家庭农场经营效率的促进作用更大。研究首次提出新技术需求实现度概念,并发现只有提高新技术需求实现度才能提高家庭农场采用新技术的经营效率。

    • 论农户家庭经营在乡村振兴中的基础性地位

      2021(1):43-48. DOI: 10.13300/j.cnki.hnwkxb.2021.01.006

      摘要 (375) HTML (392) PDF 1008.39 K (1051) 评论 (0) 收藏

      摘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必须正确处理好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和扶持小农户之间的关系。通过概念思辨、理论分析和发展趋势判断等对相关经济学概念进行辨识,澄清了一些传统认识上的误区。在此基础上,试图说明我国农业长期存在的小农户问题并非是因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而产生的,而是先天资源禀赋不足和人地比例失调的结果。农户家庭经营作为农业生产的基本单元必须得到坚持,但小农经营的先天不足需要一个良好的外部制度环境——现代化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作为配套。建立健全面向小农户的多元化、多层次、社会化服务体系,通过小农户之间的横向联合来获取外部规模经济,可以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夯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

    • “十四五”中国农业对外开放:形势、问题与对策

      2021(1):49-56. DOI: 10.13300/j.cnki.hnwkxb.2021.01.007

      摘要 (1352) HTML (1516) PDF 1.09 M (116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农业对外开放是国家以开放化解挑战、促进中国与全球粮食安全的重大举措。在地缘政治竞争加剧、不确定性事件频发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十四五”全球各国的农业利益分歧仍将延续、发展差距将持续拉大、合作不确定性将显著加强,但依然存在广阔的合作共赢空间。中国农业对外开放需要瞄准国内国际两个维度以及粮食安全、产业竞争力与国际影响力三个层次目标,通过编制“十四五”农业对外合作规划、分区域分产品制定经贸合作策略、提升农业产业链价值链掌控能力、健全农业对外合作支撑与管理平台等手段,着力解决当前农业对外开放存在的渠道掌控力偏弱、风险与成本偏高、政策瓶颈明显、信息不对称突出等主要短板瓶颈,在不确定中寻找确定性、给不稳定的国际农业合作以更多的确定性,方可实现更高水平的农业对外开放。

    • 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农产品产业内贸易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2021(1):57-68. DOI: 10.13300/j.cnki.hnwkxb.2021.01.008

      摘要 (914) HTML (638) PDF 1.40 M (1432)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G-L指数、BI指数、MIIT指数和VIIT指数,测算了2000-2018年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状况,并实证分析了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中国与沿线国家农产品产业内贸易水平整体上较低,但双方半数类别农产品以产业内贸易为主;中国与沿线国家农产品贸易增量主要源自产业间贸易,产业内贸易的作用也在加强;垂直型产业内贸易是中国与沿线国家农产品产业内贸易增量的主要源泉,其作用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明显增强;中国与沿线各地区农产品产业内贸易存在明显地区差异,与东南亚、南亚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以产业内贸易为主,与西亚及埃及、中亚及蒙古、中东欧及西欧则一直以产业间贸易为主;相对经济规模、贸易距离、产品差异度、市场对外开放度、外商投资、贸易不均衡、收入不平等、“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和自由贸易协定签署均显著影响中国与沿线国家农产品产业内贸易。

    • 农机服务、农村劳动力结构变化与中国粮食生产技术效率

      2021(1):69-80. DOI: 10.13300/j.cnki.hnwkxb.2021.01.009

      摘要 (791) HTML (364) PDF 1.14 M (108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基于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CLDS)2014和2016年的混合截面数据,运用超越对数SFA方法估计粮食生产技术效率,并构建中介效应模型,对农机服务、农村劳动力结构变化和技术效率三者的互动逻辑和因果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1)农机服务可以显著提升粮食生产技术效率;农村劳动力流失和劳动力向工业部门转移制约粮食生产效率提升,劳动力向服务业部门转移对技术效率存在显著正向效应,但未发现女性化对粮食生产效率的负向效应。(2)农机服务在劳动力结构变化影响技术效率过程中发挥中介效应。农村劳动力流失、女性化、向工业和服务业部门转移促进农机服务使用,提升粮食生产技术效率。(3)劳动力向工业部门转移在农机服务影响技术效率过程中发挥中介效应。农机服务的使用促进农村劳动力向工业部门转移,造成技术效率损失;农机服务的使用导致农村劳动力流失、女性化程度提高、加速劳动力向服务业转移,但三者对技术效率的中介效应并不显著。因此,农机服务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重要抓手,但是需要处理好农村劳动力结构变化可能为粮食生产带来的负向效应。

    • 小农户农业生产环节外包的主观意愿与客观程度的差异研究

      2021(1):81-89. DOI: 10.13300/j.cnki.hnwkxb.2021.01.010

      摘要 (198) HTML (389) PDF 1.06 M (78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农业生产环节外包日益成为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的重要途径。基于山东临沂小麦种植户的实地调研数据,采用截尾回归模型,对农户主观外包意愿和客观外包程度产生巨大差异的原因进行了实证分析。结论表明,农户采纳农业生产环节外包的主客观差异巨大的主要原因是信息不对称、供给需求矛盾和农户土地禀赋差异。当小农户不能客观认知或者市场不能满足其服务需求,主客观差异就会增大。因此政府应当促进农户对社会化服务的正确认知,同时推动各类型服务主体发展,从而增加农业社会化服务产业的广度,促进社会化服务市场供求平衡。

    • 人力资本对农民工返乡行为的影响——基于代际差异视角的分析

      2021(1):90-98. DOI: 10.13300/j.cnki.hnwkxb.2021.01.011

      摘要 (236) HTML (467) PDF 1.06 M (9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随着新时代的到来,农民工返乡行为受到其人力资本异化的深刻影响。基于经典托达罗模型,引入人力资本相关变量,构建拓展的托达罗迁移决策模型,通过调查问卷采集陕西省526户农民工的样本数据,针对农民工未外出、在外务工未返乡和外出务工已返乡三种就业流动状态,运用Multinomial Logistic模型分析人力资本对劳动力行为决策的影响机制,并进一步利用分样本回归模型探讨新生代、中生代和老一代农民工群体的返乡决策差异。结果表明:人力资本因素对农民工返乡行为存在显著影响,表现为受教育程度低、劳动年限长、具有非农技能的农民工返乡概率更大;分样本回归模型分析则表明老一代农民工的此类返乡特征更加突出;另外,研究还发现女性明显偏向于做出不外出和返乡决策,年龄大的农民工更偏向于选择返乡。鉴于此,提出以下对策建议:加强农村地区教育资源投入,提高农民工受教育水平;加强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其择业就业能力;加强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农民工返乡就业环境。

    • 中国农村家庭能源贫困的经济效应研究

      2021(1):99-108. DOI: 10.13300/j.cnki.hnwkxb.2021.01.012

      摘要 (526) HTML (498) PDF 1.07 M (1061)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选取家庭做饭燃料、照明、家电服务、娱乐/教育和通信五个维度来构造多维能源贫困指数并对多维能源贫困的决定因素进行了考查;能源贫困的福利效应分析中利用工具变量2SLS方法研究了电力可及性对农村家庭消费、收入的影响,基于分层Logit模型探讨了电力可及性、家庭做饭燃料对农村个体健康、教育的影响。结果显示:多维能源贫困指数随时间的推移呈现下降态势,家庭做饭燃料的贡献率稳步下降,照明的贡献率在各个年份中均不足1%,家电服务(以是否有冰箱衡量)的贡献率稳步下降,近年来通信维度的贡献率比其他维度的贡献率大;家庭规模、户主特征、居住地区等变量对多维能源贫困有显著影响。电力可及性对农村消费及收入提升均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农村家庭中不清洁的烹饪能源使个体受教育程度显著下降并增加了不健康的概率。

    • 数字普惠金融提高了农户信贷获得吗?

      2021(1):109-119. DOI: 10.13300/j.cnki.hnwkxb.2021.01.013

      摘要 (774) HTML (531) PDF 1.11 M (1193) 评论 (0) 收藏

      摘要:数字普惠金融的迅猛发展为推动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改善农户信贷获得提供了有利契机。使用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和2014—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发现,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显著提高了农户的正规信贷可得性和正规信贷规模,通过Biprobit模型和CMP模型进行稳健性检验,并运用工具变量和LPM模型克服潜在的内生性后,结果仍然稳健。研究同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户的非正规信贷获得具有负向影响但并不显著。机制分析发现,数字普惠金融主要通过降低交易成本、缓解信息不对称和降低抵押品要求提高了农户的正规信贷获得。异质性分析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对较高收入农户和较低收入农户的正规信贷获得具有更大的促进作用,但是对中等收入农户的影响并不显著。由此提出,要大力支持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提升农户互联网使用技能,注重农户个人信用积累和关注农村中等收入群体的利益诉求。

    • 子代教育、社会网络与收入代际流动性

      2021(1):120-129. DOI: 10.13300/j.cnki.hnwkxb.2021.01.014

      摘要 (751) HTML (668) PDF 1.08 M (81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社会阶层分化背景下,收入代际良性流动能缩小收入差距,促进社会公平。采用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探讨子代教育和社会网络对收入代际流动性的影响。结果显示:子代教育和社会网络均能促进收入代际向上流动,前者作用较后者更大,二者交互变量的影响显著为正。进一步研究发现:提升子代受教育水平是城乡居民、东西部地区及中低收入家庭实现收入代际向上流动的主要途径,而社会网络对农村、中部地区及中等收入家庭的促进作用更为显著。面向教育和社会网络,城乡居民应结合地域及自身资源,充分借力教育促进子女实现收入代际向上流动;中部地区和高收入群体要提升子代教育质量,提高教育促进收入代际流动性的彰显度;低收入家庭亟需迈向中等收入群体,继而融合教育和社会网络力量以达到收入代际跃迁。

    • 家的空间重构与祖先观念:粤西香火屋的现代变迁

      2021(1):130-137. DOI: 10.13300/j.cnki.hnwkxb.2021.01.015

      摘要 (563) HTML (783) PDF 1.08 M (110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人文地理学的文化转向更加重视地景与文化间的关系。通过粤西香火屋的田野资料,探讨家屋空间与祖先观念的相互建构关系。研究发现,传统祖屋的空间布局象征着“亦善亦恶”的祖先形象。随着家的空间重构,独立香火屋强化了“严苛”的祖先形象;而祖先龛则更强调 “亲近”“友善”的祖先形象。在这过程中,新家的空间布局是空间资源约束和祖先观念影响的结果,而居民观念中的祖先形象也被新的空间格局重塑。粤西香火屋的案例展示了社会急速变迁背景下人文景观与文化观念的互动关系,也表明了中国民间信仰在应对环境变迁时具有高度的弹性和适应性。

    • 普遍道德、公共领导力与小农水集体治理

      2021(1):138-147. DOI: 10.13300/j.cnki.hnwkxb.2021.01.016

      摘要 (213) HTML (362) PDF 1.07 M (658) 评论 (0) 收藏

      摘要:集体治理是破解小型农田水利设施治理主体缺位难题,实现设施有人用、有人管良性循环的重要方式。利用黄河灌区宁夏、山西及山东723个农户的微观调研数据,考虑普遍道德和公共领导力因素,结合农户农业收入水平及所处省份,选取多群组结构方程模型,研究小农水集体治理。结果表明,普遍道德和公共领导力能显著促进小农水治理集体行动和治理绩效,集体行动能显著提升小农水集体治理绩效,公共领导力与普遍道德能显著相互促进。多群组分析表明,农户农业收入水平及所处省份能显著调节小农水治理集体行动和绩效。因此,政府可以结合不同地区农户农业收入情况,通过深化普遍道德培育、培训村庄领导者和鼓励村庄精英治村等方式促进小农水集体治理。

    • 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内涵再识、保护进展与难点突破

      2021(1):148-155. DOI: 10.13300/j.cnki.hnwkxb.2021.01.017

      摘要 (641) HTML (617) PDF 1.06 M (90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中国是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推动者、贡献者和引领者,为世界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文章从世界范围的遗产体系和农业遗产体系两个维度阐释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内涵与特征,认为中国在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主要进展包括:发掘认定工作全面铺开、保护管理机制不断完善、多学科研究逐步拓展和深入、社会影响力显著增强、多功能价值开始显现、国际交流合作日益频繁。进而分析了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困境和问题:内涵理解与保护理念的认识偏差、遗产保护政策支持力度不够、保护和管理机制不健全、科学研究和管理人才缺乏以及国际影响力有待加强。提出了深入推动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应从增强动态保护与科学利用的认知、健全管理和利用的体制机制、加强政策支持力度、推动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工作、强化中国在该领域的引领作用等方面入手。

    • 产权安全性、产权认知与土地流转高意愿低行为

      2021(1):156-164. DOI: 10.13300/j.cnki.hnwkxb.2021.01.018

      摘要 (824) HTML (363) PDF 1.07 M (66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基于全国25省农户微观调查数据,运用Probit模型和Tobit模型,探讨产权安全性、产权认知对农户土地流转高意愿低行为的作用机制。研究表明,土地流转意愿向行为转化需要一系列条件来支撑。当地权稳定性较高时,农户的土地流转意愿可以顺利转化成行为,反之则不能;确权使得农户的土地产权更加明晰,进而可以促进转入户土地流转意愿转化为行为,阻碍转出户土地流转意愿转化为行为;与此同时,农户自评的村级流转管制也产生与确权相同的效果。据此,提出应当在维护地权稳定性的基础上,规范土地经营权交易市场,发挥村集体优势,为农户进一步参与土地流转市场创造有利条件。

    • 土地承包法修改是否提升了农户城市落户意愿?

      2021(1):165-172. DOI: 10.13300/j.cnki.hnwkxb.2021.01.019

      摘要 (258) HTML (439) PDF 1.04 M (737) 评论 (0) 收藏

      摘要:落户决策不仅受到家庭特征的影响,还受到落户政策的约束。2019年生效的新农村土地承包法修改了城市落户条件,势必会对家庭落户决策产生影响。采用484份农户问卷,研究政策调整对农户城市落户的影响,并识别释放的农户群体特征。研究表明:承包法的修改显著提高了农户城市落户意愿,有26.3%的农户从不愿意转变为愿意城市落户;落户意愿变迁与家庭土地禀赋无关,土地非经济功能更被看重;子女教育需求正向影响意愿变迁,有子女受教育需求、教育强投资家庭的落户意愿更容易被释放;此外,城市生存能力强、对外包容性程度高的农户家庭也易成为承包法修改后的城市落户居民。提出地方政府应重点做好在城市教育与就业领域的扩容工作,提高城市包容度,促进新落户家庭城市融入,实现稳定落户。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