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年第6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特约专稿
    • 网络社会治理共同体:概念、理论与策略

      2020(6):1-8. DOI: 10.13300/j.cnki.hnwkxb.2020.06.001

      摘要 (1476) HTML (885) PDF 1.11 M (11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建设网络社会治理共同体已成为中国深化改革的关键任务。通观全球网络社会治理模式,有法治偏向与自律偏向之别,亚洲地区国家特有的管制方式,有一定的短期行为倾向。指涉所有网络社会主体的多元治理,正日益成为基本共识。中国的网络治理问题,其出发点是社会力量的觉醒及国家治理的现代化转型;政府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应通过有边界的网络治理民主,推进现实民主,并逐步建立起高水平的协商政治体系。网络社会治理共同体作为一种思想变革,其政治转型的价值在于:通过网络治理权的合作,推动全社会在重要议题上的政治协同,既寻求网络管理政策的新共识,也努力达成现实治理观念的新平衡。基于这样的理论框架,文章给出了建设网络社会治理共同体的一系列操作性建议。

    • >农业经济
    • 从经验积累到分工经济:农业规模报酬递增的演变逻辑

      2020(6):9-18. DOI: 10.13300/j.cnki.hnwkxb.2020.06.002

      摘要 (497) HTML (469) PDF 1.19 M (6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传统农业经济理论认为,农业具有规模报酬不变的特征,这不仅与主流经济学的内生技术进步和“干中学”等理论概念不符,也无法解释传统小农社会的“精耕细作”和现代农业分工带来的农业增长。文章通过拓展Arrow和杨小凯构建的“干中学”理论模型,分析了无外生技术进步情形下,传统小农社会和农业分工阶段的农户是如何通过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和要素配置结构,实现“干中学”过程中的农业规模报酬递增的。结果表明:(1)当不存在农业劳动力刚性约束时,农户在租入农地或提高农作物种植频率以充分利用农业劳动力的过程中,“干中学”会改善劳动生产效率并提高农业规模报酬;(2)进入农业劳动力非农转移加速阶段,农业劳动力刚性约束会使得农业规模报酬从“干中学”诱致的递增阶段进入递减阶段;(3)为克服农业劳动力的刚性约束,农户会自发参与农业分工,由此加速农业“干中学”和提高农业专业化程度,并诱致农业规模报酬递增。研究表明,农业并不是一个低效率的被动的产业。

    • 信息沟通类型对功能型农产品购买决策的影响研究

      2020(6):19-27. DOI: 10.13300/j.cnki.hnwkxb.2020.06.003

      摘要 (309) HTML (359) PDF 1.19 M (3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作物营养强化农产品作为一种功能型农产品,可以有效减轻微量营养素缺乏的状况。但作物营养强化可能会造成农产品外观、颜色、味道等的改变,消费者对其购买意愿并不高。为了有效增强消费者购买意愿,就必须了解不同信息沟通类型对购买意愿的影响。以作物营养强化玉米为例,基于消费者调查数据,运用实验研究方法,实证检验信息沟通类型对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影响。结果表明:信息沟通类型显著增强消费者购买意愿,微量营养素缺乏程度高的消费者面对以问题为中心的信息沟通时,购买意愿会增强;微量营养素缺乏程度低的消费者暴露于以情绪为中心的信息沟通时,购买意愿会增强。流畅性在信息沟通类型与购买意愿之间起到了中介作用。

    • 要素配置调整对我国粮食劳动生产率的影响——来自玉米的实证

      2020(6):28-36. DOI: 10.13300/j.cnki.hnwkxb.2020.06.004

      摘要 (1111) HTML (398) PDF 1.23 M (4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伴随着要素禀赋变化和诱致性农业技术变迁,农户对生产要素投入结构做出适应性调整,进而影响农业劳动生产率增长。基于扩展的Cobb-Douglas函数,构建要素配置比例对劳动生产率影响的弹性系数,并以玉米为例实证检验了要素配置比例变化对我国粮食劳动生产率的影响。研究表明:减少劳动投入,增加化肥、机械等投入,配置在单位劳动上的物质技术装备得到明显改善,要素配置比例调整有效促进了玉米劳动生产率的提升。在全国层面,化肥-劳动配比弹性系数显著为正,对玉米劳动生产率的促进作用最为显著;改善种子-劳动配比、机械-劳动配比也可以提升玉米劳动生产率。在产区层面,华北产区化肥、种子、机械、农药四种要素与劳动的配比弹性系数都显著为正;东北产区农药-劳动配比弹性系数为负;西南产区机械-劳动配比影响不显著。与劳动节约型要素相比,土地节约型要素与劳动配比的改善对玉米劳动生产率的影响更为显著,这对全国和产区两个层面都适用。据此建议:一方面应坚定不移地推进劳动力转移就业,另一方面要提升农业要素质量和利用效率,优化要素配置结构,尤其要注重要素之间的匹配、技术装备的集成和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发展。

    • 农产品电商对小农户有机衔接现代农业发展效率的影响研究

      2020(6):37-47. DOI: 10.13300/j.cnki.hnwkxb.2020.06.005

      摘要 (222) HTML (391) PDF 1.21 M (45) 评论 (0) 收藏

      摘要:随着“互联网+”现代农业的普及,小农户通过参与农产品电商活动提升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效率的机制逐渐形成。基于2014-2019年江苏、河北和山东等3个省份176个行政村2 744户林果种植小农户跟踪调查,采用基于熵值的层次分析法构建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三级效率指标体系,从发展能力、组织化程度、增收空间和社会化服务体系等4个方面设置13个微观指标,建立双重差分倾向得分匹配模型考察农产品电商行为对小农户有机衔接现代农业发展效率的处理效应。实证结果表明,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综合效率及发展能力、组织化程度、增收空间和社会化服务体系等细分效率均逐年提升且增速放缓;农产品电商对小农户有机衔接现代农业发展的综合效率具有积极提升作用,对组织化程度和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影响较为显著,对发展能力和增收空间的影响亟待更长周期的观察。

    • 基于SFA的家庭农场技术效率测度与影响因素分析

      2020(6):48-56. DOI: 10.13300/j.cnki.hnwkxb.2020.06.006

      摘要 (402) HTML (364) PDF 1.17 M (38) 评论 (0) 收藏

      摘要:运用“一步法”随机前沿SFA模型,实证探究603户家庭农场的技术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并就不同农业要素配置方式与农场技术效率的关系进行考察。结果表明:土地、劳动力、资本投入对农业生产均产生了显著的影响,但农场综合技术效率的大小较多地依赖资金规模效率;农场平均技术效率值为0.58,存在42%的技术效率损失;不同农业要素配置方式对农场技术效率变化有显著的影响。相对于无土地转入户,土地转入户有着更高的经营技术效率;相对于无非农就业户,非农就业户有着更高的经营技术效率;农场主的年龄和文化程度对农场技术效率具有显著负向影响,种植经济作物、采纳新型农业技术、制定生产技术标准、加入农民合作社、注册商标品牌、建立稳定的销售渠道对农场技术效率具有显著提升作用。为进一步提高农业技术效率和要素配置效率,应加快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化进程,推动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而作为农场经营者则应积极转变观念与创新管理方式,不断提高农场管理水平和经营技术效率。

    • 中国农业化肥投入效率空间差异及动态变迁

      2020(6):57-66. DOI: 10.13300/j.cnki.hnwkxb.2020.06.007

      摘要 (262) HTML (426) PDF 1.19 M (2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构建化肥消费需求模型的基础上,使用三种随机前沿分析模型对1998-2017年中国农业化肥投入效率进行了测算,并运用面板数据状态转换分析法对化肥投入效率的动态变迁趋势进行了预测。研究发现:中国农业化肥投入效率平均约为0.65,存在较大的提升潜力,且效率均值呈现中部高于东部、东部高于西部的非均衡分布格局;在化肥投入效率损失的构成上,短期效率损失较低,持久效率损失较高,表明持久效率损失是中国农业化肥投入效率总体偏低的主要根源;从化肥投入效率的变化趋势及效率状态的转换概率来看,中国农业化肥投入效率并没有呈现改善的迹象,效率损失具有非常强的黏性特征。因此,提升中国农业化肥投入效率的制度设计应该从长远着手,切实采取针对性措施降低持久性的化肥投入效率损失。

    • 中国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趋势、国际比较与路径优化

      2020(6):67-75. DOI: 10.13300/j.cnki.hnwkxb.2020.06.008

      摘要 (495) HTML (777) PDF 1.17 M (41) 评论 (0) 收藏

      摘要:近年来中国政策性农业保险快速发展,这与国家财政大力支持密不可分。采用描述性统计数据,梳理自2007年试点以来中国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发展趋势;采用比较分析方法,选取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国的政策性农业保险进行对比,深入分析新形势下中国政策性农业保险存在的问题及面临的困局。研究表明:中国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实践发展既与政策预期存在较大差距,与发达国家相比也还存在一些问题,包括农业保险政策目标与农业发展形势不相适应、财政保费补贴省域差异不明显、农业保险险种相对单一、财政支持农产品品种数量偏少、农业保险保障水平偏低、农业保险组织管理相对落后。据此提出农业保险政策的优化路径:进一步调整农业保险政策目标,“因省而异”制定中央财政差异化保费补贴政策,开展完全成本保险、产量保险及收入保险,拓宽财政支持农产品品种范围,提高农业保险保障水平,构建全国性农业保险管理体系。

    • 基于文献计量的国内外农产品品牌建设研究

      2020(6):76-86. DOI: 10.13300/j.cnki.hnwkxb.2020.06.009

      摘要 (735) HTML (555) PDF 1.74 M (2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基于文献计量学视角对国内外农产品品牌建设研究进行分析评估,获取2010-2019年中国知网的核心期刊及CSSCI期刊2 508篇中文文献相关数据、Web of Science中2 984篇外文文献数据,依据文献计量学理论,运用CiteSpace对研究数据进行可视化展示与分析。研究发现由于国内外政策环境、社会环境、市场环境等的不同,导致国内外学者在整体热度、研究视域以及发展趋势上存在差异。国内主要聚焦于农产品牌建设的组织管理、模式探索、实现路径方面,国外则更多关注于农产品建设过程中具体的实施渠道及实现方法等方面。综合国内外当前研究现状及关注热点,可知未来国内外农产品品牌建设发展趋势主要集中在模式创新、产业链扩展、持续性与高质量发展等方面,为农产品品牌建设领域的深化研究提供参考。

    • >农村社会
    • “认知税”:一个理解持续贫困的新视角

      2020(6):87-93. DOI: 10.13300/j.cnki.hnwkxb.2020.06.010

      摘要 (771) HTML (694) PDF 1.12 M (36) 评论 (0) 收藏

      摘要:“认知税”实际上是一种隐喻,用以表述穷人受贫困情境的影响而在决策过程中所产生的短视化行为、被蒙昧的渴望和被错失的良机,以及缺乏物质条件、社会支持和个人能力而消耗的额外认知资源。“认知税”引发持续贫困的作用机理在于其会导致穷人过度关注稀缺资源,产生注意力偏向;过多不当认知,造成贫困户的思维偏差,使其错失脱贫致富良机;教育重视不足,引发贫困代际传递。由此,丰富贫困户的认知资源,是摆脱贫困的首要选择,这就要求转变思维认知,实现认知消耗最小化;重视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抛弃贫困思维模式,简化服务流程。

    • 城镇集中安置型易地扶贫搬迁社区的社会稳定风险分析

      2020(6):94-100. DOI: 10.13300/j.cnki.hnwkxb.2020.06.011

      摘要 (581) HTML (395) PDF 1.10 M (22) 评论 (0) 收藏

      摘要:易地扶贫搬迁社区作为我国精准扶贫的直接产物,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应时刻保持风险意识。城镇集中安置型易地扶贫搬迁社区的易地搬迁贫困户虽然借助国家力量实现了居住空间、户籍和部分公共服务的跨越式城镇化,但是由于短期内无法实现生计能力的快速提高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文明素质等方面的“能力城镇化”和“素质城镇化”,而仍处于 “半城镇化”状态,由此面临着失业风险、经济风险、安全风险、信任风险、房产变卖风险、社会融合困境等多种社会稳定风险。为维护社会稳定,应提高城镇集中安置型易地扶贫搬迁社区的社会稳定风险治理能力,加大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完善易地扶贫搬迁社区的风险防控机制,加强易地扶贫搬迁社区的社会支持体系建设等。

    • 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对养老储备的影响研究

      2020(6):101-111. DOI: 10.13300/j.cnki.hnwkxb.2020.06.012

      摘要 (201) HTML (309) PDF 1.21 M (4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引导居民积极进行养老储备是缓解养老压力的重要途径之一。运用中国养老金融50人论坛调查数据,采用ordered probit模型估计,检验了收入水平对城乡居民养老储备行为的影响。结果显示:收入对养老储备有正向的促进作用,总体上呈N型,其中,月收入在2.5万~4万元的促进作用最大;城镇居民的养老储备受收入的影响较大,门槛较低;东北地区养老储备的收入门槛最高,东部地区最低;西部地区的养老储备行为对收入敏感,中部地区不敏感;收入较低群体中,年龄较大居民的养老储备更易受到收入的影响;收入较高群体中,年龄居中居民的养老储备更易受到收入的影响;年龄较小和较大城镇居民的养老储备受收入的影响要大于农村居民,年龄居中的群体则相反。因此,需要加强农村地区养老金融教育、改变居民现有的养老观念、提高居民养老储备意识,从而降低养老经济压力。

    • 农业高校助力解决乡村人力资本“短板”的新进路

      2020(6):112-119. DOI: 10.13300/j.cnki.hnwkxb.2020.06.013

      摘要 (619) HTML (413) PDF 1.14 M (4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人才振兴是关键,破解乡村人力资本瓶颈问题,农业高校能发挥独特优势。乡村人力资源向城市转移,随之出现乡村人力资本存量减少、素质整体偏低、结构不合理、引进与回流困难等“短板”。其深层次原因是乡村产业发展带动不够,教育培训开展不到位,优质人力资本外流严重,乡村人力资本环境不佳等。基于此,提出助力乡村产业发展,带动乡村人力资本规模形成;加强教育培训支持,促进乡村人力资本素质提升;推动人才培养创新,弥补乡村人力资本结构性紧缺;助力乡村环境改善,促进乡村人力资本合理流动等建议。

    • 家庭代际关系类型及其城乡差异分析

      2020(6):120-127. DOI: 10.13300/j.cnki.hnwkxb.2020.06.014

      摘要 (787) HTML (845) PDF 1.15 M (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2016年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CLASS)数据,采用潜在类别分析方法,从家庭整体视角对老年人家庭代际关系类型及其城乡差异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家庭整体视角下三种代际关系类型(紧密型、赡养有间型和疏离型)的共同特点是子女均为父母提供了高频的经济与情感支持,代际空间距离的扩大是形成赡养有间型和疏离型的重要因素。代际关系类型具有显著的城乡差异,城市占主导是紧密型,农村占主导是赡养有间型。代际关系类型影响因素的分析结果显示,无论城乡,高龄老人与子女更有可能成为紧密型,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更有可能与子女成为赡养有间型,失能以及丧偶的老年人不太可能与子女成为疏离型,儿子与女儿数目的增多显著降低家庭成为紧密型的可能性;此外,结果还显示老年人独立住房的拥有增加了城市家庭成为紧密型的可能性,但是降低了农村家庭成为紧密型的可能性。

    • >土地问题
    • 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户土地经营规模大小:演变历程、现实逻辑与未来展望

      2020(6):128-135. DOI: 10.13300/j.cnki.hnwkxb.2020.06.015

      摘要 (997) HTML (515) PDF 1.15 M (2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围绕农户土地经营规模这一经典命题,在文献研究基础上,分别选取户均总耕地面积10倍和农业竞争力作为农户土地经营规模大小界定标准和现实逻辑视角,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户土地经营规模变化的5个阶段性的演变历程进行了回顾,即从大小规模并存向小规模发展、从小规模向大规模发展、大规模经营、从大规模走向小规模及土地适度经营规模。归纳出农户土地经营规模大小的经济、制度及禀赋3个方面的现实逻辑。认为中国农户土地经营规模大小不仅应适度,而且宜大则大,宜小则小;同时,在未来若干年内,农户土地经营规模将大小并存;大土地经营规模农户将成为中国农业生产的主导,小土地经营规模农户仍将是中国农业生产的主体。

    • 农地确权能否提高农户参与村庄选举的意愿?

      2020(6):136-144. DOI: 10.13300/j.cnki.hnwkxb.2020.06.016

      摘要 (425) HTML (337) PDF 1.18 M (3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借助中国新一轮的农地产权制度改革,在围绕产权行为能力与产权实际执行程度关系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采用CLDS 2016年全国6 940户农户的调查数据,运用工具变量、两阶段估计等方法分析农地确权的选举效应,尝试回答农地产权这一经济权利能否带来农村更加广泛政治参与的问题。结果发现:农地确权显著提升了农户参与村庄选举的积极性,但这一影响只在从事农业生产的家庭中成立;在从事农业生产的家庭内部,相较于非农劳动力,农地确权更能提升农业劳动力参与村庄选举的积极性,相较于男性,农地确权对女性农业劳动力的选举效应更为显著。可能的机制在于农地确权证书的发放增加了农业生产主体,尤其是女性农业劳动力对农业生产收益的重视程度,进而提高了其参与村庄民主选举的积极性,目的在于以参与集体行动决策来拓展自身产权行为能力,从而获取预期农业收益。

    • 基于信息依赖和理性规范的转基因技术公众态度形成路径研究

      2020(6):145-154. DOI: 10.13300/j.cnki.hnwkxb.2020.06.017

      摘要 (556) HTML (278) PDF 1.22 M (2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文献综述、理论梳理基础上,利用成都、武汉、苏州三地的转基因技术公众态度调查数据,通过结构方程探索了基于信息依赖和理性规范的转基因技术公众态度形成路径的新解释。研究发现:权威型依赖、媒体型依赖、学习型依赖和互动型依赖能通过与主观知识、科学理性、社会理性互动的机制,敏感作用于风险感知从而影响公众态度。提出未来转基因技术风险沟通的关键在于知识路径合法性的确立,权威信息机制的强化,媒体科学话语的建构,科学理性素养的科普培育。

    • >科技发展与科学传播
    • 中美公众的转基因态度差异及公众质疑转基因原因探析

      2020(6):155-159. DOI: 10.13300/j.cnki.hnwkxb.2020.06.018

      摘要 (434) HTML (825) PDF 1.10 M (61) 评论 (0) 收藏

      摘要:转基因是世界范围内的热点话题,在中国这一争论又变得更为复杂。本研究通过平行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比了中美公众对转基因的态度差异。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公众自认为了解转基因的仅为26%,低于美国的40%。只有17.8%的中国公众认为转基因食品是安全的,低于美国的39%。为了进一步分析中国公众质疑转基因的原因,研究梳理总结出14个转基因负面传言,涵盖了食品安全、科技进步、环境保护、社会公平、政府透明、宗教信仰等多个方面。结果显示:这些传言在公众中均具有一定的知晓度和认可度。其中,65.9%的公众都认同传言“很多大型国际活动(奥运会、世博会等)都禁止提供转基因食品”,45.3%的公众都认同传言“美国孟山都公司毁灭中国大豆产业,转基因是巨大的阴谋,是针对发展中国家的生物武器”。由此可见,转基因争论已经超出了科学范畴,不能单纯依靠科学来回应公众质疑,科学传播的内容也需要进行“供给侧改革”。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