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年第3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乡村振兴专题
    • 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反贫困政策的层次结构与历史变迁

      2019(3):1-10.

      摘要 (1397) HTML (0) PDF 1.13 M (1833) 评论 (0) 收藏

      摘要: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反贫困工作取得巨大成就,中国成为世界上减贫成果最为显著的国家。这与政府制定与实施科学合理的反贫困政策密不可分。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农村反贫困政策进行分析,可以发现:一方面,中国农村反贫困政策具有三个层次的政策体系,即宏观层面的经济发展政策、中观层面的扶贫开发政策和微观层面的社会保障政策,三个层次在内容构成、政策目标、针对人群、功能性质上均具有差异性。另一方面,中国农村反贫困政策存在着层层演进的五个阶段,即“社会救济”阶段、“制度改革推动扶贫”阶段、“扶贫规范化、专门化”阶段、“开发式扶贫”阶段、“精准扶贫”和“脱贫攻坚”阶段。通过对其层次结构与变迁历史的研究,有助于加深对农村反贫困政策的理解,从而助推农村反贫困事业取得进一步的发展。

    • 网络扶贫的内涵及实践特色

      2019(3):11-16.

      摘要 (830) HTML (0) PDF 1.04 M (168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借助文献研究和对比研究,在解释网络扶贫内涵的基础上,探讨了网络扶贫的实践特色。研究发现,网络扶贫能够推动扶贫思维的深层变革:从单向思维到互联网思维;助力扶贫对象的精准识别:从主观判断到科学界定;促进扶贫动力的内外融通:从外源救济到内生崛起;推进扶贫主体的系统升级:从单一分离到通力合作;优化扶贫路径的实践切入:从共性举措到个性特色;保障扶贫效果的稳定有序:从短期快速到长期持续。因此,在网络扶贫的过程中,既要注重提升网络扶贫主体的人力资本、加强农村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又要注重构建网络扶贫信息服务体系、培育贫困地区特色产业,推进网络公益扶贫有序发展。

    • >社区治理专题
    • 业主自治中的消极分子及其约束机制

      2019(3):17-23.

      摘要 (549) HTML (0) PDF 1.05 M (107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商品房小区业主自治水平直接关系到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质。业主自治,既取决于积极分子的建设性作用,还受到消极分子的重要影响。消极分子的消极行为表现为低度参与和搭便车、侵占公共利益以及定向打击积极分子等,并产生明显反激励作用,瓦解业主自治。利益调整、社会约束能力弱、低度信任和信息不对称以及社会保护机制欠缺是消极分子反激励作用得以实现的内在因素。应该通过强化行政执法力量介入、完善监督体系和建立组织化保护机制,建构针对消极分子的约束机制,保障业主自治良性运行。

    • 名义社区与实质社区:社区的本质与分类——基于土地产权性质与城市公共服务供给机制的二维视角

      2019(3):24-31.

      摘要 (603) HTML (0) PDF 1.07 M (120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城乡分治体制下,“社区制”起初专指我国城市基层治理单元。然而,由于社区概念的泛化使用,社区的内涵与属性也趋于模糊化。基于我国土地产权性质与城市公共服务供给机制两个维度,揭示城乡社区的内涵与属性的差异,进而重构社区的分类体系,将之划分为“名义社区”与“实质社区”。这将有助于在由城乡二元结构下城乡分治体制向城乡一体化下城乡共治体制转型的新时代,构建既有共性又有特色、既统筹设计又因地制宜的城乡社区治理体系。

    • >农业经济
    • 农地产权安全性对农业种植结构的影响

      2019(3):32-40.

      摘要 (867) HTML (0) PDF 1.11 M (124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基于“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的农户数据,采用最小二乘法(OLS)、处理效应模型(TEM)和倾向得分匹配法(PSM)实证分析地权对农业种植结构的影响。研究表明:(1)相对于没有领到承包经营权证书的农户,有承包经营权证书农户其实际种植的耕地面积多约22.5%,果树种植面积多1.8%,而菜地经营面积不存在显著差异。(2)无论是否粮食主产区或者大中城市郊区,农地产权安全性的改善会诱导一般农户增加耕地经营面积,但对于种植大户则更多表现为激励水果种植;此外,地权对非粮食主产区果树的种植激励效果要强于粮食主产区。(3)农地产权对农户种植结构的影响会因灌溉条件变化而不同。因此,在小农经营依旧普遍存在的情况下,农地确权能够提升农户务农的积极性,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则能够有效诱导农业种植结构呈现“趋粮化”。

    • 种植大户专业化的影响因素及其经济效应研究——基于长江中游502户种植大户的调查数据

      2019(3):41-49.

      摘要 (780) HTML (0) PDF 1.12 M (1344) 评论 (0) 收藏

      摘要:聚焦于种植大户这一微观主体,利用长江中游地区502户种植大户的调查数据,分析种植大户专业化水平的影响因素及其专业化的经济效应。研究发现:(1)种植大户的专业化指数均值为81.04%,调研地区种植大户的专业化水平较高,种植作物种类较少;(2)种植大户专业化水平受到户主年龄、加入合作社以及所在村至县城距离的正向影响,并受到党员身份、家庭农业收入占比、耕地规模以及复种指数的负向影响;(3)种植大户的专业化程度越高,亩均利润越低,但提升专业化水平有利于弱化劳动力投入对亩均生产利润的负向作用。因此,在当前农村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下,政府不应一味倡导大户向专业化转型发展,而是首先要引导农业专业化相关配套设施的建立与完善,在提高区域产业化水平的条件下鼓励农户专业化发展。

    • 农业社会化服务模式的交易成本解释——以山东舜耕合作社为例

      2019(3):50-60.

      摘要 (787) HTML (0) PDF 1.20 M (145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山东供销社改革中发展起来的舜耕合作社为案例研究对象,分析了交易成本与农业社会化服务模式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山东供销社农业社会化服务模式的经济合理性在于降低了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服务外包的交易成本,提高了耕地的经营效益;农业社会化服务供需双方通过选择紧密程度较高的垂直协作模式,可以降低服务外包的交易成本,最终在提高服务质量、降低服务成本的基础上提高土地生产率。而为了提高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与其服务需求方的协作紧密程度,政府应加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工程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建设;村社组织应通过适当的制度安排,挖掘自身提供农业社会化服务的潜力;农业企业、高校与科研机构等则应不断提升科研水平,以供给更加优质、高效、低成本的农资和农机作业等社会化服务。

    • 非农经营收入与家庭农业劳动供给——基于家庭农场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

      2019(3):61-70.

      摘要 (797) HTML (0) PDF 1.15 M (174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基于集体决策模型构建理论模型,以家庭农场典型模式来源地湖北武汉、安徽郎溪的普查数据为例,排除家庭收入与劳动供给之间内生性,采用门限回归模型实证分析非农经营收入对家庭劳动供给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2.5~6.0万元区间的非农经营收入对家庭农业劳动供给有显著负向作用;受在总收入中占比、兼业经营等因素影响,其他区间的非农经营收入影响不显著;在总收入中占比较小的其他收入影响不显著。因此,引导家庭农场适度规模经营,加强职业农民培训,有助于家庭农场的专业化经营和自有劳动力供给。

    • 孰轻孰重:市场经济下能力培育与环境建设?——基于农户绿色技术采纳行为的实证

      2019(3):71-78.

      摘要 (772) HTML (0) PDF 1.10 M (117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基于湖北省1 090份农户调研数据,以有机肥施用为例,构建Binary Logistic模型探究市场能力、市场环境对农户有机肥施用行为决策的影响机制及作用大小。结果表明:市场能力中主动收集信息对有机肥施用行为产生正向影响,而销售渠道建设却表现出负向影响,市场环境中产品质量检测、要素获取便捷性与地方品牌建设均起到了正向促进作用,且根据变量贡献率大小可知市场环境作用更为显著。进一步根据市场环境的调节效应检验得出,地方品牌建设在技术推广培训、销售渠道建设与农户绿色生产技术采纳行为之间均起到正向调节作用,这说明农户市场能力作用的有效发挥需基于一定的市场环境。基于此,建议加强农户市场能力培育、发挥市场环境的规范性作用、正确认识市场能力和市场环境的作用和定位,以便调动农户有机肥施用积极性,实现农业绿色发展。

    • 肉鸡养殖户兽药减量使用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2019(3):79-87.

      摘要 (813) HTML (0) PDF 1.13 M (12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推进兽药减量使用是实现现代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举措。基于辽宁省466个肉鸡养殖户微观调查数据,引入分布函数为Weibull分布的损害控制模型对肉鸡养殖户兽药超量使用水平进行测算,运用OLS回归和Probit模型从政府规制、市场收益保证、产业组织模式和社会化服务等方面对影响肉鸡养殖户兽药减量使用行为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调查地区肉鸡养殖户兽药超量使用现象较为普遍,60.52%的肉鸡养殖户超量使用兽药,兽药实际平均使用量超过最优使用量的24.84%。养殖监管、检验检疫、合作组织参与、垂直协作方式、技术培训、信息服务以及养殖规模对肉鸡养殖户兽药减量使用行为有显著正向影响,而肉鸡产量下降预期对肉鸡养殖户兽药减量使用行为有显著负向影响。由此提出加强肉鸡检验检疫和养殖监管、完善肉鸡市场体系、建立并形成肉鸡产品优质优价机制、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高肉鸡养殖户组织化程度、加强技术培训和信息服务等建议。

    • >农村社会
    • 选派书记:有效治理问题村的实践与机制

      2019(3):97-102.

      摘要 (637) HTML (0) PDF 1.04 M (117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当前中国农村存在一些问题村,给基层治理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基于治理问题村的现实需求,华北A县创造了“选派书记”制度,并且取得了不错的实践效果。在县委组织部的多方协调下,县乡共建了农村人才后备库,然后再向问题村选派合适的干部任职村书记,实现人才与村庄的精准对接。选派书记在实际的治理过程中,通过建构村庄权力的整合机制、治理资源的调动机制以及应对琐碎事务的扁平化治理机制,实现了对问题村的有效治理。“选派书记”制度是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重要举措,为基层治理能力建设提供了重要方向。

    • 规训与惩罚:浙中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的社会逻辑分析

      2019(3):103-110.

      摘要 (906) HTML (0) PDF 1.06 M (114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是实现农村垃圾资源化利用的重要前提。实现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首要也是最重要的步骤就是促进村民垃圾分类行为的形成。这一环节的设立,不仅需要外部政府环境管理制度的支持,还应结合农村的自然环境、社会结构、社会规范、社会关系、集体经济等来对村民分类行为进行规训与惩罚。正是根据上述要求,浙江中部农村经过多年的探索,终于建立起符合当地农村社会特点的垃圾分类机制,村民也养成了良好的垃圾分类行为习惯。

    • 社会资本、非正规就业与乡城流动人口家庭迁移

      2019(3):111-119.

      摘要 (818) HTML (0) PDF 1.11 M (120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基于2014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CLDS),实证检验原始社会资本、新型社会资本对乡城流动人口家庭迁移的影响以及更高层次的非正规就业对新型社会资本影响乡城流动人口家庭迁移的中介作用。结果表明,原始社会资本对乡城流动人口初次非正规就业效果明显;新型社会资本对乡城流动人口家庭迁移具有显著正向影响,新型社会资本通过影响乡城流动人口获得更高层次的非正规就业进而影响其家庭迁移。因此,需注重新型社会资本的培育,促进乡城流动人口实现“原始社会资本”向“新型社会资本”的延展。此外,应当进一步完善劳动力市场的规范性,消除市场歧视,为乡城流动人口提供更完善的就业信息,最终促进乡城流动人口实现家庭迁移。

    • 农民社会阶层越高越幸福吗?——基于CGSS 2010-2015年数据的微观分析

      2019(3):120-129.

      摘要 (1154) HTML (0) PDF 1.14 M (1108)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农民社会阶层与幸福感问题,通过分析2010-2015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采用有序响应Logit模型估计,实证检验了农民社会阶层定位的幸福效应。研究发现,农民社会阶层定位存在幸福效应,社会阶层定位越高的农民,其幸福感越强;进一步区域比较发现,此幸福效应在经济发达地区最为显著;而户籍比较发现,农民社会阶层定位的幸福效应低于城镇居民;但从发展趋势来看,农民社会阶层定位的幸福效应较10年前有所增强,且农民对社会阶层定位有较为乐观的预期。据此提出,民生建设中重视农民的发展诉求和精神需求,融通农民社会阶层上升的渠道,从而提高农民幸福感,保障农民公平共享社会发展的成果。

    • >土地问题
    • 央地互动、多重逻辑与制度变迁——基于对建设用地一级配置层面的考察

      2019(3):130-139.

      摘要 (786) HTML (0) PDF 1.15 M (112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社会行动者理论与多重制度逻辑框架为基础,从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两个行动者的多重逻辑出发,在央地互动视阈下对中国建设用地一级配置管理的政策演化与制度逻辑进行了解析。研究发现,在建设用地一级配置管理的制度变迁中,央地双方在多重逻辑的相互作用下,针对不同的土地利用计划指标类型,实质设立了差别化的行动准则:在中央权威有效性逻辑与地方代理自利性和局部自主性多重考量的相互回应下,对于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央地采取了掌控与突破的相斥性准则;在中央强公共性和有效性逻辑重叠与地方局部自主性逻辑的相互交织下,对于非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央地则采取了放权与执行的相容性准则。在这种差别化的行动准则下,央地双方展开了持续性互动,最终形成了新增建设用地指标愈发收紧的“计划管控”、非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愈发灵活的“市场调剂”的“双轨化”变迁路径。由此可见,在央地政府这种差别化的行动准则下,中国未来的建设用地配置改革,不能只寄期望于诸如简单引入市场机制等治理结构层面的改变,还需要从深层次把握中央集权体制下央地政府的多重逻辑、管理诉求与互动策略,由此才能设计能够引导央地激励相容、优势互补的制度改进机制。

    • 德国、日本、中国台湾地区多功能土地整治的经验与启示

      2019(3):140-148.

      摘要 (902) HTML (0) PDF 1.12 M (187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实现土地的综合发展是土地整治事业的终极目标。采用文献研究、比较分析和系统分析方法分析德国、日本、中国台湾地区多功能土地整治的特点与经验,探求适应新时期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土地整治新路径。结果表明,德国注重景观与生态保护的综合性整治,日本重视居住空间与农业用地共生,中国台湾地区聚焦优化农村生产、生活和生态“三生”条件。结合中国政策背景和土地基本国情,得出以下启示:应健全法律制度,实现土地整治的规范化管理;强化景观生态保护,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改善农村“三生”条件,促进乡村振兴与发展;关注人的需要和公平正义,构建城乡等值的生活条件。

    • >经济与社会
    • 我国转基因食品标识立法的冲突与协调

      2019(3):149-157.

      摘要 (903) HTML (0) PDF 1.10 M (1133) 评论 (0) 收藏

      摘要:我国转基因食品标识囿于缺乏统一立法,地方立法监管无序,标识制度难以落实。基于立法体制特征与立法文本呈现,审视转基因食品标识立法体系,转基因食品标识中央立法分散、相互交叉冲突;转基因食品标识地方立法与中央立法规定和立法精神相违背。转基因食品标识立法矛盾丛生的主要根源在于转基因食品标识立法理念不一,立法权限划分模糊,地方立法保护主义滥用,国家立法监督制度缺位,制约了立法效果的实现。借鉴美国统一标识制度安排及其协调立法冲突的经验,进而立足本土需求,消解我国标识立法冲突之虞,中央立法应尽快制定统一的转基因食品具体标识规则,完善立法监督制度;地方立法应坚持“不抵触原则”,提升立法质量,实现保障食品安全、保护市场主体权益的立法价值目标。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