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年第6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专题
    • 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辩证特质

      2018(6):1-6.

      摘要 (1136) HTML (0) PDF 959.71 K (153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全面理解和正确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必须运用辩证分析法则来深入把握其所具有的内在理论特质,充分认识这一思想体系的继承性和创新性、批判性和建构性、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原则性和灵活性、民族性和世界性、党性和人民性的辩证统一。只有坚持辩证的分析法则,才能全方位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才能更好地运用它武装我们的头脑、指导我们的实践。

    • >乡村振兴专题
    • 中国现代畜牧业发展水平测度及其地域分异特征

      2018(6):7-13.

      摘要 (840) HTML (0) PDF 1010.60 K (179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产业发展水平和地域分异特征的把握是国家制定产业发展战略、做出产业布局调整的重要科学依据。构建现代畜牧业评价指标体系,对中国省域畜牧业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并揭示其地域分异特征及类型区。结果表明:我国现代畜牧业发展水平整体上处于快速成长阶段,但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性,呈现出从东部→东北部→中部→西部依次递减的趋势;畜牧产业地域分工逐步显现,极大地促进了产业的发展,但物质装备水平低,标准化规模养殖场数量少,饲料工业和种畜禽业支撑能力弱,科技人员配备不足,劳动生产率低等问题成为制约我国畜牧业现代化发展的重大短板;中国现代畜牧业发展水平可划分为六大类型区,各类型区应根据“区情、畜情”从不同的侧重点制定现阶段及未来的发展思路与策略。基于此,提出政策建议: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提升养殖场标准化水平;引导建立多渠道、多主体的科技推广机制,提升科技支撑能力;扶持畜牧业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提升行业整体竞争力和组织化程度;科学确定养殖区域布局规划,因地制宜指导各地畜牧业合理适度发展。

    • 肉牛专业化养殖技术效率研究

      2018(6):14-19.

      摘要 (943) HTML (0) PDF 992.89 K (143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基于内蒙古116户自繁自育肉牛养殖户的调查数据,利用SFA模型测算不同规模养殖户在繁殖和育肥阶段的技术效率及其稳定性。结果表明:牛犊繁育阶段和育肥阶段均存在技术损失,规模户在育肥环节存在显著优势,散户则在牛犊繁育阶段具有优势,小规模养殖户的技术效率稳定性最好,科技示范户的养殖技术效率显著高于非示范户。提出未来肉牛产业需要走基础母牛小规模养殖、育肥专业化、区域化发展的道路,通过散户和小规模户参与、分享产业链的价值增值,提高基础母牛产能,加大技术推广力度,改善繁育效率、育肥环节规模效益水平,提高我国肉牛产业竞争力。

    • 差序格局是否导致农户生产的“技术锁定”?——基于技术网络嵌入视角

      2018(6):20-28.

      摘要 (971) HTML (0) PDF 1.01 M (129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传统农业社会和现代工业社会是当代中国并存的两种经济形态,乡土社会情景在农村依然存在,社会网络对农户行为决策影响的研究存在争论。基于农户技术网络嵌入视角,采用山东、陕西、甘肃960个苹果种植户调查数据与Mvprobit计量方法,检验过度嵌入是否导致农户生产存在“技术锁定”问题,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检验关系网络对农户技术转换的影响。研究发现:技术网络嵌入确实导致了苹果种植户生产的“技术锁定”问题,苹果种植户技术网络嵌入强度越高,苹果种植户技术转换概率越低;同质性关系网络对苹果种植户技术转换的影响并不显著,而异质性关系网络对苹果种植户技术转换的影响正向显著,表明优质关系网络资源获得能够提高苹果种植户技术转换概率。

    • 农户化肥减量施用意向影响因素及其效应分解——基于VBN-TPB的实证分析

      2018(6):29-38.

      摘要 (1121) HTML (0) PDF 1.09 M (1602) 评论 (0) 收藏

      摘要:根据价值-信念-规范理论和计划行为理论,基于粮食主产区山东省549户农户调研数据,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农户耕地化肥减量施用行为意向影响因素及其效应分解。结果表明:农户化肥减量施用价值感知显著正向影响其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显著负向影响其责任归属;行为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和责任归属均显著促进行为意向,其中知觉行为控制促进作用最大。效应分解上,主观规范对行为意向的直接正效应大于其通过责任归属的间接正效应;价值感知对责任归属的直接负效应大于其通过主观规范的间接正效应。多群组分析结果表明,兼业程度和耕地规模调节变量在不同假设路径中的影响存在较大差异。随着兼业程度的增加,价值感知对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的正向作用均大致呈逐渐上升态势,而随着耕地经营规模的扩大,价值感知的正向作用则呈减小态势。对化肥减量施用行为意向的影响方面,兼业程度分组中,责任归属对纯农户的影响最大、主观规范对III兼农户的影响最大、知觉行为控制对II兼农户的影响最大;耕地规模分组中,责任归属和知觉行为控制对中等规模农户的影响最大。

    • >农业经济
    • 中国主粮价格支持政策促进了农户增收吗?——基于农业农村部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调查数据的实证研究

      2018(6):39-47.

      摘要 (1044) HTML (0) PDF 1.02 M (1486) 评论 (0) 收藏

      摘要:根据农业农村部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调查数据,利用DID模型研究了我国主粮价格支持政策对农户收入增加的效应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主粮价格支持政策的实施只对政策实施省份的农户种粮收入增加有一定的促进效应,但与其他收入增加对农户总收入增加的带动效应相比,种粮收入增加的作用相对较小;从影响因素来看,通过主粮价格支持政策促进农民收入增加已经效果甚微,农户增收仍主要依靠地区经济发展的推动。因此,在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现行主粮价格支持政策,提高其对农户种粮收入促进作用的基础上,需要将农民收入问题纳入宏观经济以及其他产业的发展中协同考虑,通过与其他政策措施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等相结合来构建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

    • 社区型股份合作社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比较研究

      2018(6):48-54.

      摘要 (931) HTML (0) PDF 976.51 K (1444) 评论 (0) 收藏

      摘要:改革开放进程中,中国农村涌现了社区型股份合作社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两种新型合作经济组织。社区型股份合作社因满足农民对社区集体资产收益的索取而产生,农民专业合作社因实现农民经营收益最大化而出现。两种合作社解决的是不同的农村问题;两种合作社都实行股份合作的产权形式,但两者的产权形成基础完全不同;两种合作社都按照三权制衡原则设计治理结构,但两者的治理模式都存在被扭曲的现象;两种合作社的初次分配都很重视公共积累的提取,但在二次分配上,社区型股份合作社根据按劳分配原则分配盈余,农民专业合作社则根据按人分配和按股分配相结合的原则进行收益分配。

    • 生态补偿扶贫背景下农户生计资本影响因素研究

      2018(6):55-61.

      摘要 (877) HTML (0) PDF 988.03 K (1559) 评论 (0) 收藏

      摘要:随着“生态补偿脱贫一批”的提出,生态补偿被赋予了扶贫解困的新使命。量化研究生态补偿对农户生计资本的影响,有利于揭示现有生态补偿政策的实际扶贫效果。基于英国国际发展部提出的可持续生计框架,构建测度指标测算了贵州省3个贫困县432个农户样本的生计资本,通过似不相关估计分析农户生计资本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参与生态补偿政策农户的总体生计资本水平低于未参与政策农户,其中参与政策农户的自然资本高于未参与政策农户,人力资本、物质资本和社会资本低于未参与政策农户。不同类型的补偿方式对农户生计资本的影响差异明显,现金型直接补偿侧重于增加农户用于发展的物质条件、改善农户生产生活的脆弱性背景,而公益岗位型间接补偿则有利于提升农户的内生发展能力,两者在促进农户的生计资本建设上具有一定的互补性。为此,在贫困地区需要进一步加大生态补偿的公共财政投入,并充分发挥不同补偿项目的协同作用,让农户真正从生态保护中获益。

    • 华东地区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实证分析——基于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

      2018(6):62-68.

      摘要 (860) HTML (0) PDF 1019.91 K (186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基于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利用华东地区六省1978—2015年的面板数据,分析华东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及分解部分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978—2015年,华东地区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率为4.59%,依次呈现出递减、递增、平稳的变化趋势;农业技术进步是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主要动力;技术效率是华东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主要阻碍因素,呈逐年下降的趋势;规模效率对农业增长阻碍作用不明显;要素配置效率对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即存在结构红利,但不显著。据此提出加大农业技术创新投入,提高农业产出效率;加快农业固定资产投资体制改革,盘活存量、优化增量;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农业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等建议。

    • 食品安全事件背景下网络口碑影响消费者购买决策的机制研究

      2018(6):69-74.

      摘要 (1198) HTML (0) PDF 1003.00 K (133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农产品为例,基于武汉市消费者调查数据,综合运用实验法、Bootstrapping分析方法,分析在食品安全事件的影响下网络口碑对消费者农产品购买意愿的影响。结果表明,负面网络口碑通过消费者矛盾态度负向影响消费者对农产品的购买意愿,理(感)性负面网络口碑会导致较高(低)的矛盾态度;企业反应调节了消费者矛盾态度,当企业面对感(理)性负面网络口碑时,相对于重建(弱化)策略,企业采取弱化(重建)策略可以显著降低消费者矛盾态度。建议我国农业企业在发生食品安全事件后,关注网络负面口碑及消费者矛盾心理,努力降低消费者矛盾态度,提高购买意愿。

    • 农村居民金融素养对金融决策的影响路径与实证检验——基于山东省的调查

      2018(6):75-85.

      摘要 (1148) HTML (0) PDF 1.05 M (173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居民金融素养偏低会影响金融决策,降低其金融福祉。利用山东省调查数据,通过中介和调节效应检验农村居民客观和主观金融素养对其金融决策的影响路径,结果显示:客观金融素养对金融市场和保险市场参与、金融市场参与态度产生正的直接效应;主观金融素养对金融市场和保险市场参与产生负的直接效应,但对金融市场参与态度产生正的直接效应;主观金融素养在客观金融素养对金融市场和保险市场参与的影响中发挥不完全中介作用;客观金融素养对金融市场参与和金融市场参与态度的影响受主观金融素养的调节。

    • 村治能人推进农村集体产权改革:逻辑分析与案例解剖——基于安徽省夏刘寨村的调查

      2018(6):86-92.

      摘要 (910) HTML (0) PDF 1020.79 K (144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基于精英识别—要素相对价格变动—制度变迁的分析框架和夏刘寨村的个案实践,分析村治能人推进集体产权改革的内在机理与运行机制。结果发现:要素价格的相对变化衍生出农村集体产权改革的内在需求,能人由经济精英到治理精英转变后,形成了现代化治村理念,与集体产权改革目标存在一致性。村治能人可以协调政府、集体以及普通村民三方关系,降低集体产权改革成本。能人从经济精英到村治精英转变的实现,必须健全需求诱导、有效学习、平稳过渡、外部支撑四大机制。在正式规则、非正式规则和实施机制三者具备时,以完善的乡村治理,保证集体产权改革沿着正确方向进行。

    • >农村社会
    • 城乡差异视角下医疗保险的隐性福利估值及机制研究——基于CGSS主观幸福感数据的实证分析

      2018(6):93-103.

      摘要 (863) HTML (0) PDF 1.04 M (145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基于中国社会科学综合调查(CGSS)2005年、2010年和2015年的三期截面数据,运用OLS及PSM方法研究医疗保险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并首次运用LSA估值法测算了隐性福利的货币价值。研究发现,医疗保险显著地促进了居民主观幸福感的提升,总体上隐性福利价值约为年收入的24.58%,农村隐性福利提高的幅度高于城镇;但进一步按收入从低到高分组,则发现农村低收入人群的隐性福利并没有得到显著提高,原因可能在于农村低收入人群就医时仍具有较高家庭负担。据此提出,提高农村低收入人群医疗保险的报销比例,或者降低其就医时的门槛,灵活设置低收入人群的医疗保险降低其就医负担,才能达到精准健康扶贫和提高其隐性福利的目标。

    • 村民自治的社会动力机制与自治单元——以湖北秭归双层村民自治为例

      2018(6):104-111.

      摘要 (871) HTML (0) PDF 1009.85 K (127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实践中,自治单元内的社会关联、利益相关与精英收益是村民自治的三重社会动力机制,决定着村民自治的效果。在湖北秭归的双层村民自治实践中,社会动力机制在行政村和村落两种自治单元内发挥了不同的作用:村落较行政村更能保存社区记忆和建立现代社会关联;在公共品供给、土地产权和产业发展三个方面,行政村很难形成一致性利益,而村落内具有高度同质性利益;相较于村庄内的面子、权威等社会性收益,村干部更关注来自县乡的经济性收益,但村落的“两长八员”需要面子、声誉、权威等社会性收益以及低保等经济性收益。三重自下而上的社会动力机制对村落村民自治的推动力更为充足,村民自治在村落自治单元可以更好地发挥基层民主的治理功能。因此,村民自治应与村庄社会基础相适应。

    • 农村流动儿童的身份认同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深圳市流动儿童调查数据的分析

      2018(6):112-122.

      摘要 (966) HTML (0) PDF 1.03 M (160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2013年深圳市流动儿童调查数据,分析流动儿童制度性身份认同和地域性身份认同的现状,揭示“纽带联结”和社会距离对流动儿童制度性身份认同和地域性身份认同的影响。研究发现:流动儿童面临身份认同危机,城市人身份认同度和本地人身份认同度均比较低,存在身份认同模糊问题,制度性身份认同危机更为严重;“城市纽带联结”中家庭有无深圳房产和本地方言掌握程度,“乡村纽带联结”中老家生活时长,以及社会距离是流动儿童制度性身份认同的影响因素;“城市纽带联结”中家庭有无深圳房产、本地方言掌握程度和深圳生活时长,以及社会距离是流动儿童地域性身份认同的影响因素;乡城纽带联结对流动儿童身份认同的影响可谓异同兼具,不同的社会距离对流动儿童身份认同均有不同的显著影响。

    • >土地问题
    • 行政空间邻接与土地财政传导效应——基于武汉城市圈实证分析

      2018(6):123-131.

      摘要 (1222) HTML (0) PDF 1.68 M (16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武汉城市圈为例,基于行政地位对土地财政具有空间效应的假设,根据不同行政地位(主城区、远郊区、区、县级市、县)的土地出让金差异划分归类,在分析不同类别行政区的空间邻接关系的基础上,嵌入多策略的空间权重矩阵建立空间滞后模型,研究行政空间邻接关系对地方政府土地财政收入的重要作用。结果显示:人均GDP、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地均固定资产投资和土地财政高度正相关,第二产业增加值占比、地均财政收入对土地财政产生负向影响;土地财政受不同行政地位之间空间传导效应的影响,2013年、2015年土地财政在处于中心城区附近的主城区与远郊区、区之间的空间互动性更强,这一发现肯定了相对落后地区对土地财政的依赖性,强行政权力地区拥有最具价值的土地发展机会。

    • >经济与管理
    • 网络公益众筹中个人救助的参与效果何以评价?——兼论认同性危机的消弭之道

      2018(6):132-139.

      摘要 (950) HTML (0) PDF 1008.37 K (142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新时代网络公益众筹以其便捷性、可及性、延展性等优势激活了社会网络“差序格局”中的社会资本,为生活困难、深陷困境的个体提供了“弱有所扶”的防护线和安全网,但“互联网+”公益众筹中屡屡出现的诈捐、骗捐行为以致网络公益救助面临认同危机。文章从完善网络公益众筹的信息等级筛选机制、构建网络公益众筹认同性的参与效果评价机制入手,以轻松筹平台的公益众筹案例作为研究对象进行评估,提出嵌入式“互联网+”公益众筹信息等级的评估方案,统筹推进社会救助与慈善救助有效衔接的制度安排以及完善慈善相关立法等治理对策,针对公益众筹中的诈捐、骗捐现象提出风险防范与危机消弭之道。

    • 地缘商会“嵌入式”发展的内在动力与路径研究——广东省湖北商会的个案分析

      2018(6):140-149.

      摘要 (652) HTML (0) PDF 1019.42 K (128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地缘商会因其乡情文化符号、民企聚合体、自治等特点而成为独具中国特色的社会组织,并双向嵌入在所在地与乡籍地社会环境中发展。基于对广东省湖北商会的个案分析,发现服务会员、抱团互助从而填补市场与政府对民企造成的夹缝是其“嵌入式”发展的内在动力。同时,分析在两地空间结构限定下特定的历史、文化的冲突与融合,经济发展的特殊需求以及政治生态与政策设计限定的独特的发展路径,主要包括:短暂发展史中面对问题及时调整与迅速规模化;从依赖乡土精神聚合到强调制度化、品牌化建设的组织文化发展之路;专业主义指导下全方位服务路径;基于政治符号、示范标杆和招商桥梁打造而构成的政商多中心网络合作治理之道。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