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3):1-7.
摘要:2015年农业部把马铃薯主粮化工作列入重要议程。马铃薯主粮化不仅有助于推进种植业结构调整,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保障我国粮食安全,而且有助于改善和丰富我国居民膳食营养结构。从国际经验和实践入题,分析了马铃薯在全球的生产与消费特征;进而论述了我国实施马铃薯主粮化战略的积极意义;再从消费需求、种质资源、加工水平、政策等层面分析了制约我国马铃薯主粮化的主要瓶颈;最后,从引导消费、调整政策、增加研发投入、带动加工升级、促进国际交流和逐步拓宽主粮化的口径等视角,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2015(3):8-14.
摘要:学术界对农户在各种经济政策和体制下的行为方式给予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总体来看,研究农户市场行为的思路与理论经济学的演进相匹配,经历了由古典经济学到新古典经济学再到新制度经济学的嬗变。对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和新制度经济学框架下农户市场行为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并对已有研究进行评述,以期为农户市场行为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借鉴。
2015(3):15-20.
摘要:利用江汉平原农户调查数据,运用二元选择模型分析不同类型农户土壤保护认知与行为决策。结果表明:不同类型农户的土壤保护认知水平存在差异,且农户的土壤保护认知与其行为决策之间的差距较为明显;户主教育程度、农户土壤保护认知与耕地块数是影响所有类型农户土壤保护行为决策的显著因素;是否租入土地与接受农业技术培训对纯农户土壤保护行为有显著影响;人均耕地面积对I兼农户有显著影响;户主是否兼业与家庭非农就业比例对II兼农户有显著影响;户主年龄对III兼农户有显著影响。由此提出建议:提高各类农户土壤保护认知,缩小农户行为决策与认知差距的关键在于加强土壤保护知识与技术的宣传,培养农户土壤保护意识与技能,并通过土地整理等措施为农户采取土壤保护行为提供便利条件,在保障各方收入来源的基础上,引导土地从III兼农户向专业经营户流转。
2015(3):21-27.
摘要:基于四川省生猪养殖3个大县的调查数据,在感知价值理论视角下构建了农户政策性生猪保险支付意愿的结构方程模型,研究针对农户对政策性生猪保险支付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得出:农户生猪保险支付意愿受到感知费用的影响最大,次之为感知风险、认知态度和功能价值;在12个可观察变量中,对支付意愿影响较大的有风险影响程度、保险费用、赔偿满意度、投保便利度、政府是否补贴等。因此,各地政府应加大政策性生猪保险的宣传力度,使规模化养猪户和散养农户对该项政策都有深入的了解;根据生猪饲养数量合理确定保险费用,对规模化养猪户给予政策倾斜;适当增加赔付金额,给农户吃下养猪的“定心丸”;加强与各地保险公司合作,理顺机制,简化投保程序,进行及时赔付。
2015(3):28-33.
摘要:采用区位商、市场份额、辅助斯皮尔曼相关系数法,对我国肉鸭产业布局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我国肉鸭产业布局可划分为四大类型,分别为以山东、广东为首的高区位商、高市场份额区,以北京、重庆为首的高区位商、低市场份额区,以湖南、河南为首的低区位商、高市场份额区,以湖北、安徽为首的低区位商、低市场份额区;同时,我国肉鸭产业布局也呈现出三足鼎立态势,形成分别以山东、江苏、广东为核心的三大核心产业圈;另外,我国肉鸭产业在区位商与市场份额层面所反映的差异化较大,其与地区经济总量、产业规模、技术与政策投入、产业化经营水平有较大的正相关性,与水资源条件呈弱负相关性。据此本文提出:四大类型区域发展要做到扬长避短,积极进行区域间优势互补性合作;要突出三大核心产业圈的重点布局,积极推进产业化经营,加强沟通与交流;结合产业差异化特征及原因,规划肉鸭产业的整体发展等建议。
2015(3):34-39.
摘要:基于各省2003-2012年单位耕地农业产值面板数据,采用Theil指数及其分解和基于回归的shapley值分解方法,对我国耕地综合产出不均衡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我国耕地综合产出不均衡度存在“减增交替”的波动特征,东中西地带内部省际耕地综合产出差异在考察年度内均存在拐点,八地区的分解显示黄河中游地区内部和东北地区内部在考察年度内耕地综合产出最为不均衡;农均耕地、地均机械投入、农村教育和复种指数等是影响我国耕地综合产出空间均衡度的因素,其中地均机械投入和农村教育对省际耕地综合产出差距的相对贡献率逐渐弱化,复种指数的作用呈强化趋势,农均耕地因素近年来成为弥补省际耕地综合产出差距的力量。
2015(3):40-46.
摘要:建设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是提升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举措。阐述了湖北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在农产品研发、技术攻关、试验示范、技术推广等方面取得的良好进展,对产业布局过窄、投入支撑力度偏小、部门协作不够等阻碍体系效率提升的问题及原因进行了分析。建议通过加强统筹规划与管理、多元化渠道筹措资金、提升农业推广效益、完善综合考评机制、构筑共性技术平台等途径,促进体系的可持续发展和运行效率的提升。
2015(3):47-52.
摘要:在资源依赖理论和社会互换理论基础上构建了“资源依赖、信任、关系承诺、信息共享”理论模型,以“公司+农户”组织模式中的公司为调查对象,收集202份样本,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实证分析公司和农户间资源依赖-信任、关系承诺-信息共享的关系。研究发现,公司对农户信任显著正向影响公司关系承诺农户及公司与农户共享信息;公司关系承诺农户积极影响公司与农户信息共享;公司资源依赖农户积极影响公司信任及关系承诺农户,但对公司与农户共享信息的直接影响并不显著。建议农业企业管理者可通过互补性资产投入增加公司对农户的依赖水平,从而培育公司与农户相互之间的信任,这将有助于公司对农户作出承诺行为,从而提升关系质量进而促使公司和农户相互共享信息,以便公司有效监控农产品生产整个过程,从而改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2015(3):53-57.
摘要:“中国梦”在乡村社会的有效传播是培育地方性共识和提升农民群体凝聚力、向心力的重要环节。传播的制度共识、社会共识、价值共识构成了“中国梦”在乡村社会传播的共识基础。传播语境的嬗变、传播网络的肢解、农民的私利主导制约着“中国梦”在乡村社会的有效传播。因此,应遵循“中国梦”在乡村社会传播的基本原则,挖掘传统文化资源,完善利益表达机制,改善干群关系,利用现代传媒技术,优化传播渠道与路径,以重塑乡村社会的精神信仰、理想信念和伦理道德,促进共同理想在乡村社会的内生生长。
2015(3):58-63.
摘要:农业灾害的防治关系到农业的发展和农民的增收,而农业减灾公共品的供给与农业灾害的防治紧密相关。据此以湖北省27个行政村的517份农户问卷为研究样本,运用因子载荷分析法选取了农村社区治理中影响农业减灾公共品供给效果的14个因子,并进行了归类。然后运用结构方程分析法(SEM)确立了这些影响因子与减灾公共品供给效果之间的路径图及影响系数。研究结果表明,村干部管理能力、减灾政策支持、民主决策、集体行动力等因素对减灾公共品供给效果有正向影响,经济建设水平对减灾公共品供给效果有负向影响;村民素质对减灾公共品供给效果没有显著的影响。
2015(3):64-70.
摘要:我国农村饮用水在水质和水量上均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在“城市中心主义”立法理念下,农民的饮用水安全利益被忽视,现行监管体制和偏向性制度安排难以满足农村饮用水安全保障的需要,农村饮用水安全保障法律供给严重不足。为切实保障农村饮用水安全,必须使立法理念向“城乡统筹立法”转变、理顺监管体制、分类构建适宜的法律监管制度并完善城乡均衡化的融资保障制度,以实现饮用水安全保障的城乡一体化。
2015(3):71-76.
摘要:基于对滇东南X村壮族“不落夫家”婚俗的考察,以农民生活意义世界为切入点,从村庄社会基础的视角,对壮族“不落夫家”婚俗从“不落”到“坐家”的衔接机制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壮族社会“不落夫家”婚俗与早婚、传宗接代、夫妻感情磨合、人品和能力考验、社会舆论等构成的社会基础存在高度关联。它是壮族社会婚姻的筛选机制,对规制个人婚姻行为、建立稳定家庭和维系地方婚姻秩序彰显了乡土的合理性。
2015(3):77-85.
摘要:从农地流转的一般理论出发,提出农地流转的正外部性主要表现在促进农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农民市民化等方面。为了提升农地流转正外部性,必须坚持经济法的平衡协调理念、资源优化配置原则和可持续发展原则,以实现经济效率、经济公平和社会和谐的目标。在实践层面,分析了美国、日本和法国等在农地流转正外部性激励方面的有益经验,提出应从产权划分法律制度、财政税收法律制度、金融信贷法律制度及中介主体法律制度等方面着手,实现对我国农地流转正外部性的法律激励。
2015(3):86-93.
摘要:保护湿地资源成为近年来世界各国政府和学者关注的热点问题。居民是保护的主体,其生产及生活方式对湿地保护具有重要的影响。以北京农村和城市居民为研究对象,通过结构式问卷调查的方式,应用卡方分析的方法,对比分析了农村和城市两组居民对湿地基本常识、保护中存在问题、保护湿地以及学习湿地知识的认知度。结果发现:虽然两组居民对大部分湿地基本常识认知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1),但认知度都较低;两组居民对湿地现状及存在问题的认知具有较高的一致性(P>0.1),但农村居民缺乏湿地污染影响因素的知识;两组居民在对保护湿地各项的认知中,大部分选项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1),特别是仅有14%的居民知道《北京湿地保护条例》已正式颁布实施;农村居民继续学习湿地知识的意愿较为强烈,现场授课是他们最认可的学习方式。基于此,提出了2点政策建议:一是加强对公民的湿地知识宣传,积极探索全社会湿地保护参与机制;二是积极建立健全湿地生态补偿机制。
2015(3):94-101.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功能的拓展,城市游憩用地在城市空间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然而受制于游憩用地管理体制和规划实践滞后的局面,我国城市游憩用地研究还有待突破。通过对国内外城市游憩用地相关领域的研究综述,找到国内城市游憩用地研究的薄弱环节和可能的研究方向。梳理了目前国内外游憩用地管理的体制,归纳出了目前国内外城市游憩用地研究的5个内容:概念和内涵的探讨、理想模型的构建、城市游憩用地需求的研究、城市游憩用地指标的研究和城市游憩用地的分布规律研究。通过对比发现,国内研究与国外研究还有较大差距,尤其体现在理论构建、需求和指标研究方面。指出了国内游憩用地未来可能的4个研究方向——指标体系、游憩需求、布局规律和驱动因子。
2015(3):102-110.
摘要:土壤污染问题已经成为影响我国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母公司和资产并购方的环境责任边界的确认,是未来我国土壤污染治理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土壤污染治理问题,在美国也是一个重要议题,文章分析了美国在这一问题上的具体实践。对于污染土地的法律责任,《超级基金法》规定了宽泛的主体,但对于母公司和资产并购方的环境责任,《超级基金法》本身没有作出明确的规定,为解决上述问题,联邦上诉法院在司法实践中发挥着积极作用,但是法院适用法律依据和标准存在不一致。在适用法律上,有采用州法,也有采用联邦普通法;在适用标准上,对于母公司责任,美国最高法院在美国诉贝斯特福德案中做出了明确规定;对于收购方的环境责任有采用简单连续规则,也有采用实质连续规则。这种不一致影响了法律的确定性,影响了《超级基金法》的实施效果。美国的实践可以对我国提供借鉴:平衡环境保护和鼓励商事交易的利益,明确企业环境责任的边界,提高法律的确定性,加强资产并购交易中的环境风险评估。
2015(3):111-117.
摘要:通过文献研究定义了技术本体的内涵,从大量技术负面效应与技术异化现象案例出发,采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对技术异化的根源进行探讨。通过开放性译码、主轴译码和选择性译码,发掘出了“二维三点”机理概念模型,从技术本体异化、动机异化和能力异化3个层面对技术异化形成技术负面效应的机理进行解释,具有一定的普遍适用性,有助于对新技术的负面效应进行事前预测。
2015(3):118-122.
摘要:近年来,我国环境群体性事件频发的根本原因在于公众参与不足导致的环境决策异化。协商民主强调公民平等参与,在理性协商的基础上形成环境决策,增强了政府和民众之间的互信,在治理环境群体性事件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以协商民主的方式预防环境群体性事件需要推动政府从“统治型”向“治理型”的转变,加强协商平台建设,公开环境信息,培育和引导环保组织积极参与协商。
您是本站第 4754718 访问者
通信地址:武汉市洪山区狮子山街1号
邮编:430070 传真:010-84321139
电话:027-87287002 E-mail:hnwkxb@mail.hzau.edu.cn
版权所有: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24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