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4年第1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特约专稿
    • 现代农业与农业发展

      2014, 33(1):1-4.

      摘要 (2237) HTML (0) PDF 1.03 M (448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现代农业是在传统农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广泛应用现代科技、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要素和科学经营管理方法进行社会化生产的农业形态。从分析我国传统农业包含的哲学思想和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一般规律入手,阐述了发展现代农业不能丢掉传统农业的精华。在探讨制约我国发展现代农业因素的基础上,以柑橘为例,提出了现代农业发展的3点重要启示:政治家、科学家和企业家的结合是发展现代农业的秘诀;不懂经济抓不出现代农业;要处理好品质与价格以及供给与需求的关系。

    • 我国农地产权的法律主体与实践载体的变迁

      2014, 33(1):5-14.

      摘要 (1533) HTML (0) PDF 1.33 M (2733)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从法律、政策及实践的角度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土地产权的法律主体及实践载体进行了考察。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经历了“私有私用”“私有公用”“公有公用”和“公有私用”4个时期,不同时期土地产权的所有权、占有权、经营权、受益权及处置权的归属和配置不尽相同,产权的法律主体和实践载体也屡有变化。改革前的人民公社时期,基本核算单位及集体产权主体从公社所有到生产大队所有再到生产队所有不断下沉;在废除人民公社过程中,不同省市和地区在乡镇、村委会及村民小组的建置及各级集体经济组织的设置方式上不尽相同,对原有集体土地的产权归属做出不尽相同的制度安排。但从法律、历史及实践来看,村民委员会作为村民自治组织本身并不是集体经济及集体土地产权的主体,绝大多数地区村民小组(原生产队)及其集体单位是集体土地产权的真正主体和载体。为此,当前必须正本清源,进一步清理、明晰和固化集体产权主体,推进村级“经社分开” “村社分离”,在确认和保障农民及农民集体完整的土地产权的同时,让农村土地等集体资产和资源真正流动起来,促进农村及整个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 >美丽乡村建设专题 主持人:吴理财
    • 美丽乡村建设四种模式及比较——基于安吉、永嘉、高淳、江宁四地的调查

      2014, 33(1):15-22.

      摘要 (2367) HTML (0) PDF 1.09 M (5957)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对浙江省安吉县、永嘉县和江苏省南京市高淳区、江宁区四地的美丽乡村建设实地考察所获得的第一手资料,深入分析和探讨4种模式的特色、共同经验和存在的普遍性问题。认为4种模式共有的经验在于: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规划引领、项目推进,产业支撑、乡村经营。美丽乡村建设不是给外人观赏的,更不能仅仅以城市人休闲旅游养生为目的。美丽乡村建设的最终目的是让生活在本地的农民提升幸福指数。评价美丽乡村建设的根本标准是增进农民民生福祉,让农民真正享受美丽乡村建设成果;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提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 “幸福村落”建设中乡村公共性再生产的内在逻辑

      2014, 33(1):23-29.

      摘要 (1349) HTML (0) PDF 1.07 M (2181)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参观、访问调查及深度访谈等实证研究方法,深入了解湖北省秭归县“幸福村落”的现状,研究发现这一创建工程为乡村公共性的再生产带来了希望的曙光,提高了公共参与、激活了公益事业、繁荣了公共文化、净化了乡村风气等。基于传统乡村公共性逐渐消解的现状,从行政举措、利益效应以及村落记忆3个方面分析乡村公共性在“幸福村落”创建中得以再生产的内在逻辑。提出乡村公共性再生产的内在根源在于:完善的制度设计与群众的切身利益诉求实现对接,再辅之以村落记忆的粘合作用。

    • 层级化网络治理:多层级村庄自治架构及其运行机制——基于秭归“幸福村落”的调查

      2014, 33(1):30-36.

      摘要 (1429) HTML (0) PDF 1.07 M (239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秭归县“幸福村落”建设在农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方面均取得显著成效,它通过构建“村级‘幸福村落’创建指导委员会—社区理事会—村落理事会”三级村庄自治组织架构以及与之配套的运行机制,探索出了适合新时期农村社会治理实际的层级化网络治理模式。“幸福村落”创建工作通过政府的全方位决策与部署,村指导委员会、社区理事会、村落理事会等多层级的行动与落实,村民的联动式参与形成了多层级、网络化、社区化相互结合的治理模式,既能自上而下地对接县乡政府和行政村的公共资源,又能自下而上地聚合、表达并且实现村民的利益需求,推进了农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的提升。

    • >产业技术经济(蔬菜)专题
    • 中国蔬菜价格波动与通货膨胀——基于波动来源的分解

      2014, 33(1):37-43.

      摘要 (1507) HTML (0) PDF 1.16 M (270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Census X12季节调整和H-P滤波法,将蔬菜价格波动来源分解为趋势变动、季节变动、循环变动和不规则变动要素。利用Bootstrap因果检验与VAR模型,考察了蔬菜价格波动来源的分解因素与中国通货膨胀的关联性。结果表明,蔬菜价格波动影响消费者物价指数的主要渠道是通过季节变动和不规则变动要素;季节变动因素对消费者物价指数的影响呈季节周期性;不规则变动对消费者物价指数的冲击在最初时最显著,随后逐渐减弱。政策含义为,降低公众的通胀预期、促进蔬菜跨区域流通、控制蔬菜运输的物流成本、健全政府灾害天气应急响应机制均有利于减缓CPI上涨。

    • 南菜北运/北菜南运经济边界研究——以山东和海南的番茄、黄瓜为例

      2014, 33(1):44-48.

      摘要 (1357) HTML (0) PDF 1.13 M (251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山东寿光和海南海口的番茄、黄瓜为例,利用《2012蔬菜生产成本统计年鉴》中番茄、黄瓜的成本统计数据和对蔬菜经销商的访谈资料,运用等成本原理,划分了南菜北运和北菜南运的经济边界,认为存在北菜南运和南菜北运的经济边界,且由于不同蔬菜品种南方露地蔬菜生产资源和北方设施蔬菜资源的差异,经济边界各不相同。提出了南、北蔬菜应错季节、错品种发展,明确目标市场和搭建覆盖全国的蔬菜信息平台等建议。

    • 蔬菜价格时间序列的分解与分析——基于北京市2002-2012年数据

      2014, 33(1):49-53.

      摘要 (1156) HTML (0) PDF 1.13 M (305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基于北京市2002-2012年的蔬菜价格数据,采用时间序列分解和H-P滤波技术,将蔬菜价格分解为季节性波动、随机性波动、周期性波动和长期趋势4部分,并测算各波动成分对蔬菜价格波动的贡献率。结果发现,季节性因子特征显著,是影响蔬菜价格变化的最主要因素,平均贡献率为62.3%;2002-2012年划分为6个周期,周期的时间跨度和波动幅度均有变大的趋势,周期性波动对蔬菜价格变化的贡献率为23.6%;突发和异常事件是引起蔬菜价格随机性波动的主要诱因,随机性波动对蔬菜价格变化的贡献率为14.1%;蔬菜价格长期趋势由持续上行转为波动上行,可分为升幅较缓、升速加快和波动上行3个阶段。基于此,提出如下政策建议:完善蔬菜产业链条监测,强化信息流对物流引导作用的发挥;开展蔬菜市场预警建设,降低突发事件引起的随机性波动对市场的影响;自产蔬菜供应采取“见缝插针”的策略,在突发事件时起到平抑市场价格波动的作用等。

    • 我国蔬菜价格调控机制研究综述

      2014, 33(1):54-59.

      摘要 (1277) HTML (0) PDF 1.07 M (2679)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近年来我国蔬菜价格经历了“过山车”式的波动,从价格调控的目标、手段、波动特点、波动影响因素和蔬菜调控机制等方面,对现有文献进行梳理和评述。认为以下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要明确蔬菜价格调控机制的目的,区分众多影响我国蔬菜价格上涨与波动因素中的合理成分和不合理成分;必须从时间维度区分影响蔬菜价格波动的诸因素及其影响力度,并加强对现有政策的绩效评价,有针对性地提出蔬菜价格调控的长期性政策、短期性政策,选择合适的政策手段和正确的介入时机,避免短期政策的长期化;必须考虑蔬菜产业链中价格波动的传导机制,理顺农资供应、生产、加工、储运、销售等环节中各个主体的行为模式及其收益分配机制。

    • >农业经济与农村发展(湖北名栏)----农业经济
    • 中国农产品对外贸易失衡:结构与态势

      2014, 33(1):60-68.

      摘要 (1990) HTML (0) PDF 1.10 M (566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中国农产品持续不断增加的贸易逆差已引起政界和学界的高度关注。正确认识农产品贸易逆差的特征和成因,事关我国扩大农业对外开放政策的制定和实施。结合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市场准入承诺,根据对我国海关农产品贸易数据和联合国商品贸易数据库的数据分析发现:我国农业资源禀赋的劣势和实施更为均衡的对外开放战略,是农产品贸易持续逆差的根源;棉花、大豆等转基因农产品进口的急剧增加,强化了农产品贸易逆差格局;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中国农产品贸易逆差还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持续,应对农产品贸易逆差的关键是优化农业对外开放结构,设计既能确保农业安全又不至于对国际农产品市场造成过大冲击的农业贸易与发展政策。

    • 基于三阶段DEA模型的我国省际财政支农绩效分析

      2014, 33(1):69-77.

      摘要 (1082) HTML (0) PDF 1.20 M (3266) 评论 (0) 收藏

      摘要:正确测度并优化财政支农绩效对促进我国农业发展十分重要。在建立包含经济效应、社会效应和生态效应的较为系统的财政支农绩效评价体系的基础上,运用三阶段DEA模型对我国大陆地区26个省(区)2007-2011年的财政支农效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外部环境中的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是提高财政支农效率的有利因素,而农村基础设施状况对财政支农效率提升具有反向作用;在剥离外部环境和随机误差对效率值的影响后,财政支农效率整体呈现出下滑,但在样本期内,每年的效率值均呈上升态势,财政支农效果正逐步得到改善;按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0.9的临界值可将财政支农效率划分为4种不同类型,各省可以根据自身效率的不足,有针对性地从管理水平提高或生产规模改进两方面改善财政支农绩效。

    • 我国农产品流通现代化的模糊综合评价

      2014, 33(1):78-85.

      摘要 (1275) HTML (0) PDF 1.12 M (232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我国农产品流通现代化的省域水平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省域农产品流通现代化进程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我国农产品〖JP+1〗流通现代化不同水平的地区分布呈现出偏态分布而非正态分布,按发展阶段排列呈金字塔型,全国农产品流通现代化整体水平不高;区位因素与经济综合实力较大程度地影响农产品流通现代化的水平;部分传统农业生产大省农产品流通现代化水平较低,农业经济效益有较大提升空间。基于此,对相关省份加快发展农产品流通现代化针对性地提出了政策建议:处于发展阶段的福建等5省应着力提高整体流通现代化水平,处于起步阶段的新疆等12省(区),应找准突破口,加强农产品流通的基础设施与市场体系建设,而处于农产品流通节点的四川省应将将农产品流通业作为优先发展的行业。

    • 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实施的环境和经济效果评价

      2014, 33(1):86-93.

      摘要 (1402) HTML (0) PDF 1.11 M (3132) 评论 (0) 收藏

      摘要:运用江苏省52个县(市)2004-2006年的相关社会经济数据,从区域层面对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实施的环境和经济效果进行实证研究。结合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分批次、分年度试点推广的特征,基于DID理论模型有机耦合EKC分解模型、C-D模型和供给反应函数模型,估计实施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对单位耕地面积化肥施用量和种植业总产值的影响以及效果的持续性。研究表明:控制其他因素,测土配方施肥项目的实施显著提高了样本县(市)的种植业总产值,而且效果逐年递增,但是其对化肥施用量(施用强度)的削减效果从项目实施第2年才开始显现;EKC假说验证发现,单位耕地面积化肥投入与经济发展存在“倒U型”关系,拐点为人均GDP 16 615元。据此提出了积极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实现环境与经济“双赢”的建议。

    • 生态标识对粮食价格的影响及增值贡献分析——以大米、挂面的特征价格调查为例

      2014, 33(1):94-102.

      摘要 (1211) HTML (0) PDF 1.13 M (2508) 评论 (0) 收藏

      摘要:抽取武汉市6家大型连锁超市内117个大米和132个挂面为样本,采用基于主成分分析的特征价格模型测算绿色标识、有机标识、无公害标识、地理标识等指标对于粮食价格的影响及其增值贡献程度。研究表明:绿色标识、有机标识、无公害标识、地理标识会对大米价格产生正向影响;绿色标识、质量标识会对挂面价格产生正向影响。得出结论:对生态标识类粮食产品的研究,既推动了粮食产品的定价,又加强了消费者对生态标识型粮食产品的认知,同时还提高了农民种植生态粮食的积极性,有效改善了农田生态环境。

    • >农业经济与农村发展(湖北名栏)----农村社会
    •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推进的基层路径——基于嵌入性视角

      2014, 33(1):103-110.

      摘要 (1309) HTML (0) PDF 1.13 M (221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基于对湖北省港村的个案研究,从嵌入性视角探讨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在农村基层的推进路径。国家借助村组干部这一嵌入工具,在极短的时间内实现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在农村基层近乎全面的推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成功嵌入农村社会,并被农民接受,成为农村多元养老模式重要的组成部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在农村基层的成功嵌入,不仅仅是因为其依托村组干部这一强有力的政策执行工具,还得益于嵌入主体能迎合农民的制度品质及嵌入对象的需求。

    • 乡村司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14, 33(1):111-116.

      摘要 (1830) HTML (0) PDF 1.06 M (219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乡镇设立人民法庭,是方便人民群众诉讼的重要举措,也是司法为民、便民的重要方式。但通过对乡村典型司法个案考察发现,近年来我国乡村司法存在人民法庭受理案件小但涉及面广、当事人法律意识不强导致法官负担较重,部分法官业务素质偏低、不遵守相关诉讼程序甚至违法办案、对法律与习俗之间的冲突处理把握不准,人民陪审员监督和制约机制不完善、严重影响人民法官形象等问题。对此,提出如下建议:将人民法庭改为小额诉讼和速裁受理法庭,使其向法律审判、调解功能延伸;让优质司法人力资源下乡,以形式正义展现实质正义;对典型司法个案多尽告知义务,突出司法文书的宣教功能;让当事人选择便利的案件管辖地,加大对特殊人群的法律援助力度等。 

    • >农业经济与农村发展(湖北名栏)----农村土地
    • 我国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及区域补偿研究进展

      2014, 33(1):117-123.

      摘要 (1355) HTML (0) PDF 1.08 M (2609)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文献研究,对我国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及区域补偿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梳理,发现存在以下趋势:耕地保护目标由区域内的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研究逐渐转向区域间的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研究;由以数量保护为主的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研究逐渐转向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对耕地生产力的影响研究;耕地保护补偿研究由耕地征用补偿转向基于耕地保护外部性内在化的耕地补偿进而逐步开展耕地保护区际补偿机制研究。由此从3个方面提出了我国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及区域补偿未来的研究重点:从空间效率均衡的角度确定耕地保护目标责任研究;从生产力总量平衡的角度开展耕地区域协调保护研究;从经济发展和资源禀赋的区域差异开展耕地区域保护目标责任研究以及从帕累托优化的角度研究耕地区域保护补偿价值标准,并据此开展耕地布局优化的耕地保护区域补偿机制研究。

    • 三江源草地气候生产力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2014, 33(1):124-130.

      摘要 (1664) HTML (0) PDF 1.36 M (350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基于三江源地区河南站﹑甘德站﹑同德站﹑玉树站﹑曲麻莱站﹑伍道梁站和玛多站等7个气象站点的气温和降水数据,利用Tharnthwaite Memorial模型分析了三江源地区2002-2010年以来草地净生产力(NPP)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情况及其时空差异变化,并分别建立了气温、降水量与气候生产力之间的线性回归模型,探讨了三江源区域的生产力变化方向及其生态经济发展策略。结果表明:近9年来,研究区年平均气温和年平均降水量均呈现出一定的上升趋势,气候总体趋于暖湿化;在该气候变化背景下,研究区草地生产力呈现出一定的线性增加趋势,并且三江源草地的生产力主要受气温的影响,但降水是影响生产力增加的关键因素;三江源地区实施生态保护与生态补偿以及丰富牧户的收入来源是促进该区域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维护生态安全的重要措施。

    • >世界农业与农史
    • 罗奇代尔公平先锋社的百年发展史:1844—1944

      2014, 33(1):131-138.

      摘要 (1757) HTML (0) PDF 1.11 M (318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罗奇代尔公平先锋社是19世纪蓬勃兴起的合作社运动中第一个真正获得成功并得到发展的合作社。文章详细分析了其成立的社会背景,总结了奠定其发展基础的办社原则,从成员人数变化、交易量和交易额、业务创新以及教育培训等方面对其发展做了描述,并从注重分配公平、尊重社员民主权利、发展教育培训、经营规模化等方面,探讨其对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借鉴意义。

    • 江苏稻田养鱼的发展历史及生物多样性分析

      2014, 33(1):139-144.

      摘要 (1505) HTML (0) PDF 1.08 M (2783) 评论 (0) 收藏

      摘要:江苏稻田养鱼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是对传统稻作农耕的合理发展,其发展经历了唐代的挫折,至迟在明代,已经成为一种比较普遍的复合农业生产方式,放养鱼种逐渐多样化。民国时期,江苏出现了专门机构指导稻田养鱼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经过了4个阶段的发展,江苏稻田养鱼走向了成熟。稻田养鱼作为一种农业多种经营,是生物多样性在宏观系统层面上的有效利用,在江苏稻田养鱼系统中,水稻是主体,鱼类是绝对优势种群。结合江苏稻田养鱼的历史和生物多样性的思想,提出了江苏稻田养鱼今后进一步发展的对策:遏制水体污染,保护稻田养鱼的生物多样性;增加养殖对象,加强稻田养鱼的生物多样性;强化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稻田养鱼的技术水平;健全服务体系,规范稻田产鱼的市场管理行为;改善生产条件,完善稻田养鱼工程的硬件设施。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