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6):1-8.
摘要:随着发达地区城镇化进程加快,大量外来农民工不断涌入小城镇,为镇级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同时也产生了大量的社会融合与社会管理方面的矛盾和问题。通过对浙江省级中心镇——桐琴镇的实地调查发现,外来农民工在生产生活中存在社会融入难、社会服务不完善以及社会管理待加强等问题。桐琴镇党委、政府遵循“善治”理念,探索加强外来农民工社会融入服务与社会管理创新体制,充分发挥镇党委、政府在社会管理中的核心领导与主导作用,企业和学校等多元主体的协同作用以及人民群众的主体参与作用。通过总结提炼“桐琴经验”,提出了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完善落实流动人口政策保障体系、加强融合性组织和“两新组织”建设等以促进外来农民工社会融入服务与社会管理创新的政策措施。
2013(6):9-16.
摘要:以土地流转弱化农民对土地的依赖偏好、以住房改造隔离农民与村落的空间联系、以行政化社区组织的搭建瓦解乡村熟人社会及以城市社区服务标准催生新社区居民的“城市意识”是浙江省嘉兴市城乡一体新社区建设的主要方式和实践过程。在新社区建设过程中,产生了诸如社区庇护主义的出现和发展、社区法团主义的产生和扩大、〖JP2〗社区父爱情结的再生与扩张等现象,这些现象的出现说明单位社会在中国大陆并没有完全终结,相反,它正以特殊的形态发挥着作用。正视这个现实是开展好新社区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建设的前提之一。
2013(6):17-25.
摘要:城镇化实质就是农村社会转变为城镇社会的综合性社会变迁过程。近郊村落的城镇化是城市扩张的表现和结果,在中国特色城镇化进程中具有独特内涵和特殊意义。通过对浙江省9个近郊村落的调查,描述了近郊村落的城镇化过程及其被边缘化的现象,初步分析了近郊村落的城镇化水平与类型,提出近郊村落城镇化水平需要依据经济结构的非农化水平、人居环境的城镇化程度、居民身份的转变情况、基层管理的转换状况、社会保障的享有水平等核心指标进行度量。比较而言,不同近郊村落的城镇化进展与水平呈现出一系列共同性,但也存在着众多差异。近郊村落的城镇化在特定意义上就是“去农化”和“趋城化”2个方面的结合,根据“去农化”和“趋城化”的状况,城镇化进程中的近郊村落可以分为“脱离农业的村庄”和“留存乡村因子的城镇社区”2种类型。
2013(6):26-32.
摘要:小城镇在中国城镇结构体系中占据着基础性地位,也是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中国小城镇虽然经历了近30年的发展,但在社会角色实践上还依然面临着许多发展困境,如人口规模偏小,产业结构不合理,社会福利水平低下等。从社会发展的理念看,新型城镇化要跳出发展的角色困境,就要合理选址以实现人口聚集,增强产业支撑以提高居民经济收入,以人为本注重社会发展,形成国家、市场和城镇社区多方参与的动力整合机制等,从而使小城镇走上正确的社会发展的轨道。
2013(6):33-38.
摘要:以波特的国际竞争理论为指导,运用因子分析法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实证分析了1992-2011年间我国柑橘产业国际竞争综合实力的动态演变以及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我国柑橘产业国际竞争力存在3个不同的分水岭:第一阶段是20世纪末亚洲金融危机以前(1997);第二个阶段是20世纪末亚洲金融危机至入世前期(1997-2003);第三阶段是自2004年我国正式实施柑橘产业发展规划至今。研究发现,国际市场环境、国内宏观产业政策及微观经济条件变化是导致我国柑橘产业国际竞争力波动的重要原因。因此,需要建立柑橘产业质量可追溯体系和突发事件预警机制,发展规模经营,进一步落实柑橘产业规划,从微观和宏观2个方面提高我国柑橘产业国际竞争力。
2013(6):39-43.
摘要:结合湖北省柑橘市场发展状况,利用新空间经济学理论,在势函数模型中加入交易成本自变量,考察农特产品的市场贸易空间、交易成本和收购价格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20年来湖北省柑橘产量不断增加,收购价格变化不大;交易成本与市场贸易空间呈负相关,交易成本上涨使得湖北省柑橘市场贸易空间呈收缩趋势;交易成本上涨压制了柑橘源头价格上涨空间。由此,提出建议:改革农特产品流通组织,扶持重点;积极发展农户合作社自组织,降低交易成本;拓展市场贸易空间和加强流通渠道建设。
2013(6):44-52.
摘要:阐述了一个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形成过程,并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视角分析影响该合作社形成的内在机制。结果表明:农户生产过程中的资产专用性,以及相应而来的交易过程中交易对象的机会主义行为是农户成立合作社的的主要动力;对农户来说,通过成立专业合作社可以提高农户市场谈判地位,降低运输成本,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进而获得更多的收益,这是农户合作行为产生的内在诱因;农户成立合作社离不开政府引导和推动,单靠农户自发成立合作社将遭遇“集体的逻辑”的困境,政府的引导或者在一定程度上的行政强制手段,对合作社的成立及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2013(6):53-58.
摘要:目前,中国大陆柑橘出口面对各国和地区农药残留限量标准的压力与困境已显现,特别是发达国家和地区的高标准一定程度地限制中国大陆柑橘的出口能力。分析了中国大陆柑橘出口的流量和流向的现状:出口整体上呈现出波动中增加的趋势;出口市场的集中度很高,品种和出口流向缺乏多元性,存在着巨大贸易风险;中国大陆柑橘出口流向以亚洲为主,欧美发达国家的市场占有率很低。对各国和地区进口柑橘的MRLs体系的对比分析表明:中国大陆柑橘农药残留限量标准在检测种类和检测标准上与发达国家和地区差距非常大,极易导致中国大陆柑橘的贸易出口遭受发达国家和地区设置的技术性贸易壁垒;东南亚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农药残留限量标准略低于中国大陆,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中国大陆在这些区域遭受贸易摩擦的可能。运用引力模型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进口国和地区的农药残留限量标准成为影响中国大陆柑橘出口贸易的重要阻碍因素。提出了化解此类技术壁垒相关政策建议: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柑橘MRLs体系;推进柑橘产业标准化生产;建立健全柑橘MRLs的预警机制。
2013(6):59-64.
摘要:分析了2010年1月至2012年2月间我国棉籽壳的价格变动轨迹以及近10年来的棉籽壳供求特征,运用灰色关联法分析棉籽壳价格变动对食用菌市场价格的影响。结果表明:我国棉籽壳价格变动幅度较大;棉籽壳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且这种供求关系在不同地区表现出较大差异;食用菌生产对棉籽壳具有较强的依赖;棉籽壳价格波动对食用菌市场价格具有重要影响。提出了促进我国食用菌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加大科研力度,寻找食用菌基料新配方,降低食用菌生产对棉籽壳依赖程度;建立棉籽壳交易中心,完善棉籽壳交易机制,平抑棉籽壳价格波动,保证棉籽壳供应,提高菇农收入;增加棉籽壳进口,从海外市场寻求棉籽壳供给。
2013(6):65-70.
摘要:基于北江上游渔业规模缩小,渔户收入下降的现象,从基本要素投入、经验技术和资源条件3个方面对该流域渔户捕鱼投入产出进行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研究表明:资本与劳动力投入对于捕捞量和捕捞价值都具有正向刺激作用;北江上游渔户存在经验依赖现象;资源条件只会通过资本投入影响捕捞量,并未对捕捞价值产生任何影响。得到几点改善渔户收入的启示:维持并适当增加劳动时间;不盲目增加资本投入;通过培训、教育等方式进行技术创新;不随意变换捕捞位置。
2013(6):71-79.
摘要:以我国2000-2011年30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为观测样本,基于SFA方法从全国和各地区的视角分别对农产品物流的技术效率进行测度,探讨了外生性环境因素对其影响的差异及全要素生产效率变化的根源。研究表明:我国及各地区农产品物流技术效率均处于较低水平且存在显著的地区差异;外生性环境因素对我国农产品物流效率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正向作用;我国农产品物流的全要素生产效率的变化主要来自于技术变化和效率变化的综合效应,其中东部地区主要来自于技术效率的变化,中西部地区则几乎全部来自于技术变化。改善和提高我国农产品物流效率是一个庞大的综合工程,宏观上要依托于我国地区发展的战略布局,中观上要倚重于我国产业发展的结构调整方向,微观上要注重于合理配置物流核心过程中人员、物资、资金及信息的流动。
2013(6):80-88.
摘要:通过对湖北省379位农户的调查,基于农户认知视角,分析零售店内知名农资品牌对其他农资产品的连动效应及主要影响因素,并测量了赊销和价格折扣策略对连动效应这一过程发生的调节作用。结果显示:农户对农资知名品牌的认知(知名品牌的知名度和忠诚度)会影响农资品牌连动效应(主要体现为引荐力、店铺信誉力、其他产品信誉力和行动力);零售商赊销政策正向调节知名品牌忠诚度与行动力之间的关系,而价格折扣不能起到调节作用。基于此,提出了农资零售商可通过优化产品组合、适时适当的选择促销方式来提高店铺总销售量或销售额;知名农资品牌产品生产商应利用“吸引力效应”,避免“稀释效应”,保证零售商及顾客的忠诚度;弱势农资品牌生产商可通过“攀龙附凤”提高其产品影响力和销量等相关建议。
2013(6):89-94.
摘要:从城市化视角出发,对农村文化扶贫工作进行了具体分析,认为农村文化扶贫工作应注重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文化习俗等深层次的文化扶贫。新的经济形态要求要有新的文化形态,因此,农村文化扶贫工作应积极引入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文化因子;要充分发挥农民工和乡村文化精英等意见领袖的作用,实现贫困地区的文化变迁;要承古求新,寻求传统农耕文化与现代化的契合点,注重乡村文化重构中的保护和创新,避免现代化进程中“城市病”的发生。
2013(6):95-100.
摘要:在综述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分析农民权益保护的现实状况,认为农民权益存在3个维度的缺失,即经济权益缺失、政治权益缺失、社会权益缺失。探讨我国农民权益缺失的成因,指出制度、市场、政府三重失灵的困境致使农民权益缺失。对“第三部门”理论进行反思,从公民主体性社会和社会治理二者之间的相会关系出发,构建新型的农村社区保障模式,保障农民权益,促进农村社区经济快速发展,并将农村社区治理结构进行优化,以公民社会与社会治理相互间的依存关系为出发点,提出构建社区保障模式,加强农民权益保护,加快农村社区经济发展,优化农村社区治理结构,以发展促规范,以发展促保障的路径。
2013(6):101-108.
摘要:在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的有限责任公司中,农民股东用以入股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构成了公司对债权人担保的“责任财产”,但其目前又承载着事实上的生存保障功能。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责任财产性”与“保障性”形成明显的冲突与紧张关系,由此产生农民股东与债权人之间的利益冲突。基于此探讨了公司成立阶段、运营阶段、清算阶段的农民股东与债权人之间的利益冲突的表现形式及其解决方案。对于清算阶段的利益冲突,在评析当前各家学说利弊的基础上,提出了“优先购买权+入股保险”的解决思路。
2013(6):109-115.
摘要:通过文献研究,讨论土地细碎化的内涵及其形成原因,发现对于土地细碎化与土地生产效率关系的研究主要采用地块大小和地块数量2个指标,来自世界各地的经验研究结果显示,农户拥有的地块数量对土地生产效率具有负面作用,地块大小对其具有正面作用。从地块数量和地块大小对土地生产效率的作用合力来看,土地细碎化导致土地生产效率低下这一传统观点并没有得到完全验证。分析国内外关于世界各地土地细碎化与土地生产效率的经验研究的评述和理论发现,土地细碎化在不同的生产条件下对土地生产效率会产生不同影响,土地细碎化并不必然导致土地生产效率的降低。提出在推动农村向土地规模化生产转变进程中,应严格考察不同地区土地细碎化及与之相匹配的农户生产条件,特别是农村人地比例的变化,才能得出可靠的土地制度改革方向。
2013(6):116-120.
摘要:转基因食品的各种争论和分歧,归根结底是社会评价问题。公众作为社会评价的重要主体,参与转基因食品的社会评价的价值和意义不言而喻。我国公众参与转基因食品的社会评价存在以下问题:社会评价主体在观念上认识不足,社会评价机制不合理,公众参与面临语境困境,公众参与的有效渠道明显不足等。为了解决公众参与转基因食品的社会评价的不足,必须提高评价主体的观念认识,完善转基因食品的社会评价机制,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完善对话的语境,拓展公众参与转基因食品社会评价的渠道,促进转基因食品的健康、有序和可持续发展。
2013(6):121-126.
摘要:作为国际地理标志和原产地命名制度发源地之一的法国,其地理标志立法在经过100多年的不断发展,建立了完善合理而又卓有成效的商标及原产地名称保护法律制度,为欧洲大陆国家,特别是南欧国家所效仿。在阐述法国地理标志法律保护制度的历史沿革及基本内容的基础上,通过对比中法两国地理标志法律保护制度在现实制度、资源拥有状况和历史因素的差异,提出法国地理标志法律制度保护对我国的启示:选择专门立法模式;建立健全地理标志行业协会;明确行政部门的职责;防止地理标志通用化等。
2013(6):127-131.
摘要:建设工程项目委托审计已成为工程项目审计的主要模式,实现了审计的专业化、社会化和精细化,但存在着严重的道德风险。基于委托代理理论,分析了建设工程项目委托审计道德风险的三大特征:内生性、牵引性以及损人利己,剖析了其成因主要是信息不对称;付费不合理;员工素质差、内控机制不全;法律不健全、监督不到位等。提出减少建设工程项目委托审计中道德风险的建议:采用激励约束契约,建立了带激励因子的付费模型;严格控制从业门槛,强化执业人员素质;完善法律法规、营造法律环境;建立政府、行业、代理人三级监督机制,明晰监督内容和方法。
2013(6):132-137.
摘要:追溯了职业生涯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即从知识哲学到生存论哲学再到职业生涯理念的发展过程,分析了全球化的时代背景和多样化的社会需求,是职业生涯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依据。从4个方面阐述了职业生涯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动力:职业生涯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承载,职业生涯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判定,给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一个舞台,体现出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体征。提出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应改变思维方式、营造教育环境、创新教育方法,以生存论哲学、共同理想、辩证思维和发展联系观点有机地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效果。
2013(6):138-143.
摘要:通过对基于网络的大学英语自主学习环境中教师角色定位的实证研究,结果发现:在网络自主学习中,学生希望自己的老师担任“倡导者、指导者、监控者、评估者和心理协调者”的角色。虽然教师和学生的信念一致,但学生的期望和教师的实际课堂教学行为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造成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于传统的教学观念、模式、方法、评估方式以及教师的素质。有鉴于此,从树立信念、提高素质、传授策略、监控和评估过程、重视学生心理情感因素等5个方面,对学校和教师提出了建议。
2013(6):144-149.
摘要:随机选取武汉市5所部属高校1 000名在校大学生,对武汉市大学生体育消费的现状进行了问卷调查。分析结果表明:武汉市大学生的体育消费动机是多样的、体育消费意识较强、多持有节俭体育消费观念、体育消费水平较低、体育消费结构较简单、体育场地是影响体育消费的重要因素。提出应提高大学生体育消费意识、引导其合理消费,加强体育场馆建设及利用,丰富体育消费内容等建议。
您是本站第 4754718 访问者
通信地址:武汉市洪山区狮子山街1号
邮编:430070 传真:010-84321139
电话:027-87287002 E-mail:hnwkxb@mail.hzau.edu.cn
版权所有: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24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