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刊加载中。。。

使用Chrome浏览器效果最佳,继续浏览,你可能不会看到最佳的展示效果,

确定继续浏览么?

复制成功,请在其他浏览器进行阅读

功能依赖、风险承载力与宅基地退出意愿  PDF

  • 韩述 1
  • 郭贯成 1,2
  • 刘俊杰 3
1. 南京农业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5; 2. 南京农业大学 中国资源环境与发展研究院,江苏 南京 210095; 3. 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北京 100810

中图分类号: F301.2

最近更新:2025-03-12

DOI:10.13300/j.cnki.hnwkxb.2025.02.018

  • 全文
  • 图表
  • 参考文献
  • 作者
  • 出版信息
EN
目录contents

摘要

在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背景下,宅基地退出成为优化土地资源配置、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议题。基于江苏省6768户农户的微观数据,运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门槛效应模型及中介效应模型,从功能依赖和风险承载力两个维度出发,系统考察宅基地退出意愿的形成机理。结果表明:(1)功能依赖对退出意愿有显著影响。其中,居住保障功能依赖和情感寄托功能依赖对退出意愿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而资产价值功能依赖则显著激励退出意愿。(2)风险承载力对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的影响呈现双门槛效应。当风险承载力低于第一门槛值(43.15)时,对退出意愿产生负向影响;当风险承载力介于两门槛之间时,对退出意愿产生正向促进作用;当风险承载力超过第二门槛值(68.13)时,对退出意愿再次产生负向影响。(3)退出意愿遵循“风险承载力→功能依赖→宅基地退出意愿”的中介决策逻辑。当风险承载力较低时,风险承载力通过增加居住保障功能依赖促使农户选择保留宅基地;当风险承载力适中时,风险承载力通过增加资产价值功能依赖促进农户参与宅基地退出的积极性;当风险承载力较高时,风险承载力通过增强情感寄托功能依赖对退出意愿产生负向影响。因此,建议政府在制定宅基地退出政策时,应充分考虑农户对不同功能的依赖程度,制定差异化、精细化的激励措施;加强对农户的风险管理能力培训,提高其风险承载力;引导农户在充分考虑自身风险承载力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宅基地退出决策,促进宅基地资源的有效利用。

DOI编码:10.13300/j.cnki.hnwkxb.2025.02.018

宅基地制度改革不仅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保障农村社会稳定的必要抓手,也是未来一段时期内有效呼应农业农村现代化、缓解城乡用地矛盾的关键制度创[

1]。然而,随着城乡结构转型、经济结构变革以及农业边缘化趋势的加剧,宅基地制度面临的挑战愈发严[2]。一方面,随着城镇化进程加速,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导致农村住房空置、人口老龄化问题凸显,宅基地闲置与废弃现象日益严重,这与国家倡导的集约节约的用地原则背道而驰。另一方面,现行的宅基地管理制度缺乏高效的退出机制,使得“一户多宅”与“无地申请”的问题并存,不仅削弱了宅基地制度的福利性,更对宅基地分配的公平性构成了威胁。为了应对这些挑战,自2015年起,我国启动了“三块地”改革试点,并在全国33个地区率先进行了宅基地退出的实践探索。随后,2020年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进一步扩大试点范围,覆盖104个县和3个地级市,旨在深入探索宅基地自愿有偿退出的机制。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强调稳慎推进宅基地改革,不仅体现了党中央对宅基地改革工作的高度重视,也凸显了宅基地有偿退出的重要实践价值。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也强调探索农村低效宅基地资源有偿退出办法,通过多种方式盘活闲置宅基地,以处理好农民与土地的关系为主线,以保障农民居住权为前提,深化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然而,从实际情况来看,农户参与宅基地退出的积极性并不高。一方面,由于现有宅基地退出改革政策未能充分考虑不同农户对宅基地功能依赖的差异化特征,导致农户在宅基地退出中获得的利益空间有限,进而降低了其参与决策的动力;另一方面,农户收入有限、生计方式单一以及决策信息分析能力不足等问题,削弱了其应对宅基地退出带来的风险和不确定性的能力,使其对宅基地退出持谨慎态度。鉴于此,本文将聚焦于功能依赖与风险承载力这两个变量,深入探究两者对农户决策的影响机理,以期为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激发农户参与宅基地退出的内在动力提供理论支撑,并在实践中促进宅基地资源的有效利用,深化宅基地改革进程。

当前学界关于宅基地退出的探讨已经形成了较为丰富且深入的学术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4个方面:宅基地退出制度的历史演变、农户退出决策的影响因素、退出政策对农户生计的影响以及不同地区宅基地退出实践的案例比较。在宅基地退出制度演变方面,已有研究主要基于共同富[

3]、城乡平衡发展理[4]以及县域城乡融合发[5]等视角,结合制度变迁理论梳理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宅基地退出制度的历史演[6]、现实困[7]以及价值实[2],为理解宅基地退出的历史背景和制度基础提供了重要参考。在农户退出决策的影响因素方面,学者们主要从计划行为理[8]、家庭生命周[9]等视角出发,深入剖析了乡土依[10]、心理所有[11]、风险预[12]以及家庭化迁[13]对农户行为意愿的影响机理,为理解农户决策过程提供了多维度的视角。在退出政策对农户生计的影响方面,学者们多基于倾向匹配得分法、数据包络分析法以及双重差分模型,分析了宅基地退出对农户迁入社区韧[14]、贫困脆弱[15]以及家庭福[16]的影响,为评估宅基地退出政策的实际效果提供了科学依据。在不同地区宅基地退出实践的案例比较方面,已有研究构建了“结构-过程[17]“诊断-设计-结果[18]以及“人才-文化制度子系统-资源产业子系统[19]的理论框架,就宅基地退出的政策工[20]、治理结[21]以及优化路[22]进行了案例比较分析,为理解各地区宅基地退出的实践经验提供了宝贵的参考。然而,尽管上述研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但仍存在一些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①尽管已有研究关注到功能认[16,23⁃24]对宅基地退出意愿的影响,但对于功能依赖的影响作用及其内在机制的研究尚不充分,从风险承载力视角探讨功能依赖在农户决策中的中介作用的研究更是罕见。②关于风险承载力的内涵,学术界尚未形成统一的认知。尽管已有研究从可行能力理论、可持续生计理论等角度分析了收入质量、生计方式、职业声望等客观禀赋因素对农户退出意愿的影[25],但鲜有研究从风险承载力的本质出发,深入探讨其对农户决策行为的门槛效应。③现有研究较少关注功能依赖与风险承载力在农户退出决策中的互动关系,鲜有文献结合农户行为理论,从主观要素与客观要素的综合视角,将两者纳入统一的分析框架。鉴于此,本文基于江苏省农户的实地调研数据,将功能依赖与风险承载力相结合并作为逻辑主线,构建“主观依赖-客观禀赋-决策响应”的理论分析框架,深入研究多维度的功能依赖对农户决策的影响,实证检验风险承载力对农户决策的门槛效应,进而揭示农户退出意愿“风险承载力→功能依赖→宅基地退出意愿”的决策逻辑及其在不同风险承载力门槛阶段的变化特征,不仅有助于深化对农户退出意愿差异化表征的理解,也为激活农村闲置宅基地资源、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概念内涵与理论分析

1 风险承载力概念界定与评价体系构建

(1)风险承载力的概念界定。风险社会理论揭示了风险存在于可能造成损失的情境中,涉及未来事件或成果的不确定性,具有不可控性与相关性的特[

26]。作为一项非强制性的诱导性制度变迁,宅基地退出剥离了原本依附于宅基地的各项福利功能,使农户生活环境面临多方面的风险,具体包括:①农业经营风险。宅基地不仅是农户农业生产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还可为其农业生产活动提供存放农具、晾晒粮食等生产辅助功能。宅基地退出后增加了农户农业经营的难度,甚至会导致其放弃农业生产,直接破坏其家庭农业经营环境的稳定性。②居住安全风险。宅基地最核心的功能是为农户提供了稳定、安全的居住环境,使农户能够以土地与房屋作为依托,满足其家庭成员基本的居住需求。宅基地退出意味着农户的居住方式由传统的农村宅院转变为安置区集中居住。这不仅要求其在短时间内适应小区化的生活环境、密集的居住空间以及不同的社区文化等新居住模式,还加剧了老年及习惯乡村生活的农户群体因不适应新环境而产生的心理焦虑。③再就业风险。宅基地不仅是农户生活居住的空间,同时也为农户提供了种植作物、养殖家禽等就业机会,是农户就业的重要保障。宅基地退出会导致农户完全丧失在宅基地上从事农业生产的机会,给从事传统农业生产的农户群体带来了就业压力。此外,农户退出宅基地后需要寻求新的就业机会,由于其缺乏非农就业技能与经验,极易引发农户家庭失业风险的危机。④社会保障风险。在当前城乡二元化社会保障体系中,宅基地的社会保障功能可以部分弥补农村社保与城镇社保间的差距。农户退出宅基地后,宅基地所附带的社会保障功能将发生变化,进而造成农村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风险。⑤产权交易风险。农户在宅基地退出过程中面临的产权风险主要包括产权界定模糊、产权交易受限以及法律与政策变动带来的不确定性等,这些风险可能导致农户在退出宅基地时权益受损,影响交易的顺利进行和农户的合法权益保障。值得说明的是,学术界关于宅基地风险的研究多是从风险感[27]、风险预[12]等主观因素出发,分析其对农户意愿的作用机理,对于风险承载力这一客观禀赋因素考虑不足。为此,本研究在可行能力理论与可持续生计理论的基础上,根据“功能-风险-承载力”的理论逻辑,将风险承载力界定为农户家庭综合运用自身以及外在资源保证在宅基地退出风险事件发生时仍能保持稳定的能[16,25]

(2)风险承载力的评价体系构建。在构建风险承载力评价体系时,本文基于可持续生计理论与可行能力理论等多学科的理论基础,并结合已有研[

8,23,28],明确了风险承载力在承载农业环境改变能力、承载居住环境改变能力、承载就业环境改变能力、承载社保环境改变能力以及承载产权环境改变能力5个方面的理论内涵,并构建了包含13个指标的评价体系(表1):①承载农业环境改变能力。首先,农业收入水平是衡量农业生产效益的重要指标,较高的农业收入水平意味着农户有充足的资金购买新的生产资料、引进新技术和扩大农业生产规模,从而更快适应农业生产环境的变化。其次,家庭农业机械化程度反映了农户在农业生产中的技术水平和生产效率,农业机械化程度的提升可以帮助农户提高农业经营效率,降低劳动成本,弥补因宅基地退出引发的产量下降。最后,农业就业人数是反映农业生产劳动力投入的重要指标,投入农业生产的人力资源越多,家庭农业经营方式保持稳定的能力越强。②承载居住环境改变能力。首先,进城安置能力体现了农户退出宅基地后保证家庭成员居住安全的能力,是农户承载居住环境改变能力的核心指标。其次,家庭存款状况反映了农户家庭的经济实力,拥有较多存款的农户能够更好的应对宅基地退出后的房屋建造、装修等重置成本。最后,是否拥有城镇住房体现了农户在城镇生活的适应能力,能够购买城镇住房的农户能够更好地应对城市生活的高昂生活成本、复杂社交环境等各项挑战,是影响农户居住安全的关键因素。③承载就业环境改变能力。一方面,新生代学历水平反映了农户未来劳动力的知识结构和技能水平,较高学历的劳动力更容易获得新的就业机会,从而更好地适应宅基地退出后多元就业环境的挑战。另一方面,非农就业培训是提升原生代农户就业适应能力的重要手段,不仅可以降低其学习新知识和技能的门槛,提升其在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力,还可以促进其就业观念的转变,引导其从传统农业生产向现代化非农就业转型,是反映农户就业适应能力的重要指标。④承载社保环境改变能力。基于社会保障理论,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及高龄补贴是衡量农户社会保障资源的重要指标,反映了农户社会保障资源的充足性和应对社保环境变化的能力。⑤承载产权环境改变能力。基于科斯定理,明确的产权界定对资源的有效配置至关重要。其中,邻里纠纷反映了农户在宅基地退出过程中的交易成本,衡量了宅基地管理利用方式的产权边界清晰度;确权颁证通过明确产权归属、增强产权结构的稳定性,有效防止了地方政府权力寻租行为对农民土地权益的侵害。

表1  风险承载力评价体系的各项指标与权重
风险承载力类型测度指标指标说明均值方差权重

承载农业环境改变

能力CAC

农业收入水平 近3年农业收入均值/万元 3.75 1.23 0.083
家庭农业机械 购买农用机械费用/万元 2.13 1.16 0.072
农业就业人数 家庭从事农业的人数 3.28 0.83 0.080

承载居住环境改变

能力CLC

进城安置能力 是否能够购买城镇住房:否=0;是=1 0.33 0.22 0.092
家庭存款情况 家庭银行存款/万元 10.72 1.86 0.124
是否拥有城镇住房 家庭是否在城镇购买了商品房:否=0;是=1 0.12 0.09 0.064

承载就业环境改变

能力CEC

新生代劳动力学历 家庭25~40岁劳动力学历均值:小学=1;初中=2;高中=3;大学及以上=4 2.75 1.26 0.061
非农就业培训 家庭40岁以上劳动力是否参与非农就业培训:否=0;是=1 0.23 0.18 0.078

承载社保环境改变

能力CSC

养老保险参与情况 是否购买个人养老保险:否=0;是=1 0.25 0.19 0.061
医疗保险参与情况 是否购买医疗保险:否=0;是=1 0.75 0.19 0.086
高龄补贴参与情况 60岁以上的老龄农户补助/万元 0.57 0.24 0.075

承载产权环境改变

能力CPC

邻里纠纷 因宅基地与邻里发生纠纷:严重纠纷=1;重要纠纷=2;一般纠纷=3;较少纠纷=4;从不纠纷=5 2.16 1.36 0.066
确权颁证 是否颁发宅基地产权证书:否=0;是=1 0.45 0.25 0.059

注:  风险承载力各指标权重确定的方法为熵权法。

2 理论分析

农户行为理论在探讨农户决策过程中,特别强调了主观因素、客观禀赋以及两者间的相互作用,为研究农户宅基地退出决策提供了一个综合性和多维度的分析框架。在宅基地退出意愿的形成过程中,功能依赖作为一项主观要素,代表了农户对宅基地所提供各项功能的依赖与偏好;而风险承载力作为一项客观禀赋要素,反映了农户所拥有的人力、资本及社保等客观资产要素的丰富度,衡量了农户综合运用各项物质资产来应对宅基地退出风险的能力。鉴于此,本研究将功能依赖与风险承载力相结合,构建了“主观依赖-客观禀赋-决策响应”的分析框架(图1),并尝试回答三个问题:第一,功能依赖如何影响退出意愿?第二,风险承载力如何影响退出意愿?第三,功能依赖是否具有中介作用?

图1  理论分析框架

(1)功能依赖对宅基地退出意愿的影响。资源依赖理论由Jeffrey Pfeffer于1978年提出,该理论强调了组织或个人对资源的依赖程度取决于资源对组织的重要性、资源的稀缺程度以及替代性资源的丰富度三方面,为理解个体行为和策略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在宅基地退出决策的情境中,功能依赖指的是农户在日常生活以及经济活动中对宅基地所提供的多重功能所产生的需求关系,主要体现在居住保障、资产价值以及情感寄托功能三方面的功能诉求,具体来说:①居住保障功能依赖。居住保障功能依赖反映了农户对宅基地作为基本居住场所的依赖程度。对于居住保障功能依赖程度较高的农户而言,宅基地退出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其原本的居住环境,这意味着其需要寻求新的居住场所,不仅会导致其经济负担和生活压力的增加,还会抑制农户参与退出决策的积极性。②资产价值功能依赖。从资产价值认知的角度来看,当农户意识到宅基地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时,更倾向从经济角度权衡宅基地退出决策,形成了较为积极的退出决策倾向;从经济补偿的吸引力来看,当农户对宅基地的资产价值功能依赖较高时,会对宅基地退出所能获得的经济补偿产生较高的期望,促使农户愿意退出宅基地。③情感寄托功能依赖。情感寄托功能依赖是农户在长时间居住与经营宅基地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将宅基地视为个人与家族情感、记忆、身份认同及归属感等非物质价值的重要寄托的心理现象。这不仅使得农户对宅基地产生极强的归属感与心理寄托,还会导致其对宅基地退出决策产生较强的抵触情绪,从而选择保留宅基地。综上所述,本文提出如下研究假说:

H1:功能依赖对宅基地退出意愿存在显著的影响。

其中,居住保障功能依赖对退出意愿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资产价值功能依赖对退出意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情感寄托功能依赖对退出意愿有显著的负向影响。

(2)风险承载力对宅基地退出意愿的影响。现行的宅基地退出模式主要在政府主导下进行,要求农户放弃资格权以获取货币补偿或安置住房,具有明显的不可逆特征。在宅基地退出过程中,若是忽视农户风险承载力的个体差异,会对其生产环境、从业选择、经济收入以及住房保障产生负面影响,进而引发农村社会的风险危机。为此,学术界从抗险能[

25]、生计能[29]及微观福[30]等维度探讨了风险承载力这一客观禀赋要素对退出意愿的影响。然而,已有文献主要关注变量间的中介效应、调节效应等线性影响,对非线性的门槛效应考虑不足。值得说明的是,尽管现有文献对风险承载力的门槛效应未深入分析,但已经注意到风险承载力中教育水平与家庭收入对农户决策的非线性影响。例如,许恒周等认为受教育程度是第一代农民工宅基地退出意愿的重要推力因[31];王兆林等则认为教育水平会强化农户对宅基地退出的风险感知,对退出意愿产生负向作[32];罗宝通等采用U-test模型检验了收入质量与宅基地退出意愿之间的“U”型曲线关系,即退出意愿会随着收入质量的增长先下降后上[33]。鉴于此,本研究提出风险承载力对退出意愿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双门槛效应的研究假说H2,具体分析如下:首先,风险承载力较低的农户,农业经营较为不稳定,再就业能力较差,居住保障能力较低,社会保障资源较为匮乏,在宅基地退出交易过程中产权风险较高,无法应对宅基地退出所带来的风险,形成了较为保守的决策倾向,选择退出宅基地的可能性较小。其次,农户风险承载力位于适中水平时,其所在家庭农业生产的维稳能力、再就业能力与居住安全保障能力等风险承载力因素能够成功抵御宅基地退出风险,在宅基地退出决策过程中更注重宅基地资产的稳定性与变现能力,通过宅基地退出获取政策收益的可能性较高,更倾向选择退出宅基地。最后,风险承载力过高的农户,虽然能够成功应对宅基地退出的风险,但由于房屋重置成本过高、退出补偿对其生活改善的提升效用有限以及更看好宅基地潜在的升值空间等原因,更倾向选择保留宅基地。综上所述,本文提出如下研究假说:

H2:风险承载力对退出意愿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双门槛效应。

(3)功能依赖在风险承载力与退出意愿间的中介作用。马斯洛层次需求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提出,将人类需求从低到高划分为生理、安全、社会、尊重与自我实现五个层次,不仅可以解释农户在不同风险承载力水平下对宅基地退出决策的不同态度,还为揭示农户“风险承载力→功能依赖→宅基地退出意愿”的决策逻辑提供了理论支持。根据层次需求理论,功能依赖与风险承载力遵循主观依赖于客观的辩证逻辑关系而对退出意愿产生影响,即功能依赖在风险承载力与退出意愿间存在中介作用,具体体现在:①当农户的风险承载力过低时,其主要关注点集中在满足生理和安全需求上,即确保基本的居住和生活保障。在这种情况下,农户对宅基地的功能依赖主要体现为低层次的居住保障功能。由于担心失去住房安全,农户往往形成较为保守的退出决策倾向,这种低层次的功能依赖加强了农户对宅基地的粘性,抑制了宅基地退出的意愿。②当农户的风险承载力适中时,其需求层次上升到了财产需求和社会归属感需求。在这种情况下,农户对宅基地的功能依赖转变为中层次的资产价值功能。此时,农户更希望通过退出宅基地获得相应的经济补偿,用于非农创业活动或购置城镇住房,因此表现出较高的退出意愿。③当农户的风险承载力过高时,其需求层次进一步上升到了尊重和自我实现需求。在这一阶段,农户对宅基地的功能依赖主要体现为高层次的情感寄托功能,退出宅基地所获得的经济补偿对于提升农户生活质量的作用有限,通过权衡保留宅基地的长远收益与退出宅基地的短期收益,更倾向于保留宅基地。综上所述,本文提出如下研究假说:

H3:功能依赖在风险承载力影响宅基地退出意愿的过程中发挥着中介作用。

其中,当风险承载力过低时,风险承载力会加强农户的居住保障功能依赖而抑制宅基地退出意愿;当风险承载力适中时,风险承载力会加强农户的资产价值功能依赖而促进宅基地退出意愿;当风险承载力过高时,风险承载力会加强农户的情感寄托功能依赖而抑制宅基地退出意愿。

数据来源、变量选择与研究方法

1 数据来源

江苏省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区,地跨北纬30°45'~35°08',东经116°21'~121°56',综合经济竞争力居全国前列。截至2020年,江苏省宅基地总面积约为350815公顷,“一户多宅”、面积超标、闲置低效利用等问题极为严峻。为此,江苏省高度重视闲置宅基地有序退出的改革工作,是全国宅基地改革的先行地区。作为长期试点地区,江苏省不仅为理论研究提供了理想样本,还对宅基地改革工作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此外,江苏省形成了“苏北-苏中-苏南”的经济梯度地理布局,对于全国层面的宅基地改革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的数据来源于2018-2022年由南京农业大学与江苏省农业农村厅联合调研组先后5个批次开展的《江苏省宅基地和农房利用调查》,调研内容涉及家庭人口特征、宅基地利用管理状态,宅基地功能认知以及退出意愿等方面。为了准确把握江苏省宅基地改革成果、农户退出宅基地的决策倾向与风险承载力水平,课题组依据各级农业农村部主管人员的反馈,采取分层随机抽样法,覆盖了江苏省全部13个地级市的涉农区县,并从每个区县中随机抽选1~4个代表性乡镇作为研究样本。在样本村落的选取上,课题组参考了江苏省村庄发展规划中集聚提升型、特色保护型、城郊融合型、搬迁撤并型及一般村庄的分类体系,确保样本覆盖了所有类别的村庄,共选取350个样本村。在每个选定的样本村中,随机抽取15~20个农户访谈,累计发放问卷6784份。在剔除异常值和信息不完整的问卷后,获得6768份有效问卷,有效率为99.76%。在样本的空间分布方面,苏北地区样本占比为33.45%,苏中地区占比为27.98%,苏南地区占比为38.57%。此外,问卷设计的Cronbach’s a系数为0.829,结构变量Kaiser⁃Meyer⁃Olkin值为0.749,说明问卷设计的信度与效度均符合研究标准。

2 变量选择

(1)因变量。本文选取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作为因变量,以衡量农户对宅基地退出的态度和意愿。基于宅基地退出自愿性的原则,将农户的退出意愿分为两类:若农户愿意参与宅基地退出,则赋值为1;反之,则赋值为0。(2)解释变量。基于资源期望理论与马斯洛层次需求理论,本研究选取居住保障功能依赖、资产价值功能依赖以及情感寄托功能依赖3个变量作为解释变量。(3)门槛变量。为深入探究不同风险承载力水平下农户宅基地退出决策响应的差异,本文选用风险承载力作为门槛变量。风险承载力反映了农户在面对宅基地退出风险时的承受能力,评价体系如表1所示。(4)控制变量。为避免遗漏变量对模型有效性的影响,本文选取了一系列控制变量:第一、户主年龄是影响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的重要因素之一。不同年龄段的农户在观念、经验、风险承受能力等方面存在差异,进而影响其宅基地退出决策。第二、户主教育水平也对宅基地退出决策有重要影响。不同教育水平的农户在对宅基地退出政策的认知与分析能力存在差异,进而对宅基地退出决策产生影响。第三、家庭经济状况反映了农户家庭的收入水平,也是农户在决策过程中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第四、建房成本反映了农户在宅基地使用过程中的投入成本,对宅基地退出意愿有直接影响。最后、住房面积反映了农户宅基地的客体特征。通过引入这些控制变量,可以更准确地分析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的影响因素。(5)地区虚拟变量。为排除地区异质性对模型参数估计有效性的影响,本文引入了地区虚拟变量。考虑到江苏省内不同地区在经济发展、文化背景、自然资源等方面存在差异,设定了苏北、苏中与苏南三个地区虚拟变量。通过引入这些地区虚拟变量,可以分析不同地区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的差异,为制定差异化的政策提供科学依据。变量选择与说明见表2

表2  变量选择与说明
变量类型变量名称变量含义指标说明均值标准差
因变量 退出意愿 是否愿意退出宅基地 不愿意=0,愿意=1 0.48 0.26
解释变量 居住保障功能依赖 农户对宅基地居住功能的依赖程度 极不依赖=1;不依赖=2;一般=3;依赖=4;极为依赖=5 3.86 0.14
资产价值功能依赖 农户对宅基地资产功能的依赖程度 极不依赖=1;不依赖=2;一般=3;依赖=4;极为依赖=5 2.86 0.11
情感寄托功能依赖 农户对宅基地情感寄托功能的依赖程度 极不依赖=1;不依赖=2;一般=3;依赖=4;极为依赖=5 3.15 0.67
门槛变量 风险承载力 风险承载力 基于评价体系采用最优组合赋权法计算 67.26 12.57
控制变量 户主年龄 以户口本“户主”一栏的年龄为准 (0.20)=1;[20,40)=2;[40,60)=3;≥60=4, 48.23 9.53
户主教育水平 以户口本“户主”一栏的教育程度为准 小学=1;初中=2;高中=3;大学及以上=4 2.13 0.09
家庭劳动力情况 家庭适龄劳动力人数 家庭18~60岁劳动力人数 3.19 0.14
家庭经济状况 家庭总收入/万元 近3年家庭总收入均值 5.24 1.79
建房成本 家庭建房总费用/万元 (0,10)=1;[10,30)=2;[30,50)=3;≥50=4 2.79 0.67
住房面积 宅基地的面积/平方米 (0.100)=1;[100,150)=2;[150,200)=3;≥200=4 2.56 0.54
地区虚拟变量 苏北 是否是苏北 否=0;是=1 0.28 0.07
苏中 是否是苏中 否=0;是=1 0.31 0.01
苏南 是否是苏南 否=0;是=1 0.41 0.03

3 研究方法

(1)基准回归模型。本文研究目的是探明功能依赖与风险承载力对宅基地退出决策响应的影响机理。由于自变量仅有两项,故选用二元Logistic模型进行回归分析,基本形式如下:

p(HEW=1)=Expα0+α1FD+α2RCC+α3Con+α4ADV1+Expα0+α1FD+α2RCC+α3Con+α4ADV (1)

式(1)中,HEW(Homestead exiting willingness)是退出意愿;FD(Functional dependency)是功能依赖;RCC(Risk carrying capacity)是农户承载外部冲击的风险承载力;Con是控制变量;ADV(Area dummy variables)是地区虚拟变量;pHEW=1)是农户愿意选择退出宅基地的概率;Exp(·)是退出意愿的发生比率;α1α2α3α4分别是功能依赖、风险承载力、控制变量与地区虚拟变量的预估参数。

(2)门槛回归模型。基于本文提出的理论假设,风险承载力对退出意愿存在双门槛效应,故选用双门槛回归模型进行分析,其基本形式如下:

HEW=β0+β1FDiI(RCCω1)+β2FDiI(ω1<RCCω2)+γ1RCC+γ2Con+γ3ADV+ε (2)

式(2)中,I(·)是RCC的判别函数,风险承载力满足条件时为1,反之为0;β0是常数项;ω1ω2分别是RCC的预估的第一、第二门槛值,且ω1<ω2β1β2γ1γ2γ3均是预估参数;ε是误差项。

(3)中介效应模型。为了检验农户退出意愿“风险承载力→功能依赖→宅基地退出意愿”的决策逻辑,本文采用逐步回归法来预估中介效应。逐步回归法因其在变量选择的高效性、预测变量的准确性以及结果的稳健性方面的优势,适用于本研究的分析需求,主要形式如下:

HEW1=θ0+θ1RCC+θ2Con+θ3ADV+ε (3)
FD=μ0+μ1RCC+μ2Con+μ3ADV+ε (4)
HEW2=λ0+λ1FD+λ2RCC+λ3Con+λ4ADV+ε (5)
HEW1=Logitp(HEW1=1FD)=lnp(HEW1=1FD)p(HEW1=0FD) (6)
HEW2=Logitp(HEW2=1RCC,FD)=lnp(HEW2=1RCC,FD)p(HEW2=0RCC,FD) (7)

上式中:HEW1是不考虑中介作用的退出意愿;HEW2是考虑中介作用的退出意愿;θ0μ0λ0均是常数项;θ1是风险承载力对退出意愿直接影响的预估参数;μ1是风险承载力对功能依赖影响的预估参数;λ1是功能依赖对退出意愿影响的预估参数;λ2是考虑中介作用时风险承载力对退出意愿影响的预估参数;θ2μ2λ3均是控制变量的预估参数;θ3μ3λ4均是地区虚拟变量的预估参数;ε为误差项。

结果分析

1 功能依赖对退出意愿影响的回归结果分析

本文采用二元Logistic模型来初步探明功能依赖对宅基地退出意愿的影响机理。为了检验解释变量之间的多重共线性问题,本文采用了VIF(方差膨胀因子)诊断法,结果显示:VIF值为1.62,远低于临界值2,说明解释变量之间不存在显著的共线性问题。模型的伪R²值为0.027,预测准确率为85.12%,解释变量至少达到了5%的置信水平,表明模型拟合度较好,解释力较强。

根据表3的回归结果:居住保障功能依赖对退出意愿的回归系数为-0.234,在5%的置信水平上显著,说明居住保障功能依赖对退出意愿有负向影响;资产价值功能依赖对退出意愿的回归系数为0.154,在5%的置信水平上显著,说明资产价值功能依赖对退出意愿有正向影响;情感寄托功能依赖对退出意愿的回归系数为-0.156,在1%的置信水平上显著,说明情感寄托功能依赖对退出意愿有负向影响。综合这三条路径回归系数检验结果可知,功能依赖对退出意愿存在显著的影响,假说H1得证。

表3  二元Logistic模型回归结果与检验 ( N=6768 )
变量指标回归系数标准误tP>|z|[95%置信区间]
FD 居住保障功能依赖 -0.234** 0.089 -2.63 0.012 -0.410 -0.058
资产价值功能依赖 0.154** 0.067 2.30 0.025 0.022 0.286
情感寄托功能依赖 -0.156*** 0.054 -2.89 0.006 -0.263 -0.049
RCC 风险承载力 0.123*** 0.041 2.99 0.004 0.042 0.204
Con 户主年龄 -0.102*** 0.037 -2.76 0.008 -0.175 -0.030
户主教育水平 0.201*** 0.052 3.86 0.001 0.098 0.304
家庭劳动力情况 -0.087*** 0.029 -3.00 0.004 -0.144 -0.030
家庭经济状况 -0.123*** 0.045 -2.73 0.009 -0.211 -0.035
建房费用 -0.098*** 0.033 -2.97 0.004 -0.163 -0.033
宅基地面积 -0.110** 0.041 -2.68 0.010 -0.191 0.029
ADV 地区虚拟变量_苏北 0.102** 0.039 2.62 0.011 0.025 0.179
地区虚拟变量_苏中 -0.075*** 0.025 -3.00 0.004 -0.124 -0.026
地区虚拟变量_苏南 0.098*** 0.033 2.97 0.004 0.033 0.163
LR 188.17
Prob>chi2 0.000
Pseudo R2 0.027
预测准确率 85.12%
VIF 1.62

注:  ******分别表示在1%、5%、10%水平上显著,下同。

2 风险承载力对退出意愿门槛效应的回归结果分析

在对风险承载力(RCC)对宅基地退出意愿(HEW)的双门槛效应进行性检验时,本文采用Bootstrap自助抽样法反复抽样模拟统计量的分布来计算总样本的渐进P值。结果显示,渐进P值为0.01,表明RCCHEW的影响存在双门槛效应,并且通过了1%的显著性检验。经过1000次自主抽样的迭代运算,得到RCCHEW的第一门槛值为43.15,第二门槛值为68.13。各指标门槛效应检验结果显示(见表4):RCC的各项指标均通过了单门槛与双门槛检验,但未通过三门槛检验,表明RCC各项指标均对HEW存在双门槛效应。具体来看,在第一门槛值中,CEC(38.94)最低、CSC(45.93)最高;而在第二门槛值中,CAC(65.19)最低、CSC(70.64)最高。

表4  各个风险承载力指标门槛效应检验结果及门槛值
指标门槛模型FPF临界值第一门槛第二门槛
1%5%10%门槛值95%置信区间门槛值95%置信区间
CAC 单门槛 5.67** 0.034 6.63 4.96 3.93 43.01 [38.11,47.91] 65.19 [58.92,71.46]
双门槛 7.89*** 0.008 8.18 6.39 4.94
三门槛 2.89 0.115 6.63 4.96 3.93
CLC 单门槛 4.23** 0.049 6.93 5.14 4.01 43.13 [39.21,47.05] 68.23 [62.74,73.72]
双门槛 9.34*** 0.003 8.59 6.79 5.01
三门槛 1.76 0.189 7.25 5.34 4.18
CEC 单门槛 6.12** 0.024 7.02 5.32 4.12 38.94 [36.00,41.88] 67.95 [63.05,72.85]
双门槛 8.01*** 0.006 8.03 6.25 4.81
三门槛 3.22 0.106 6.91 5.12 4.02
CSC 单门槛 4.89** 0.041 6.74 5.07 3.99 45.93 [41.42,50.44] 70.64 [64.96,76.32]
双门槛 7.23** 0.011 8.44 6.58 4.95
三门槛 2.47 0.143 7.12 5.28 4.10
CPC 单门槛 5.45** 0.028 7.11 5.28 4.05 41.01 [37.68,44.34] 65.94 [60.84,71.74]
双门槛 6.78** 0.019 7.69 5.89 4.45
三门槛 1.98 0.162 7.46 5.59 4.32

根据双门槛效应的回归结果(见表5),当RCC≤43.15时,各项指标的回归系数均为负,均通过了1%的显著性检验,说明风险承载力不足是农户退出意愿决策形成的主要障碍。一方面,非足额的风险承载力提升无法实现农户冲破门槛点从而获取可持续性收入增长的内在动力,不仅无助于农户家庭彻底摆脱贫困,还促使其无法参与宅基地退出。另一方面,由于农户自身认知与生计方式的限制,农户更倾向将再获得的风险承载力资源投入农业,增加对宅基地生产辅助功能的生计依赖的同时,也抑制了其形成退出决策的动力。当43.15<RCC≤68.13时,各项指标的回归系数均为正,均通过了0.01的显著性检验,说明适度的风险承载力对退出意愿产生正向影响。此时,农户家庭资源禀赋能够成功抵御宅基地退出风险所引致的外部冲击,生计策略对宅基地的生产辅助功能的粘性较小,退出宅基地的积极性较强。当RCC>68.13时,各项指标的回归系数均为负,至少通过了0.05的显著性检验,说明过度的风险承载力对退出意愿产生负向作用。在此阶段内,农户短期变现宅基地资产价值的需求较小,对宅基地的功能诉求主要为高层次的情感寄托需求,退出宅基地的可能性较小,假设H2得证。

表5  双门槛回归模型的回归结果
变量低于第一门槛值两门槛值间大于第二门槛值
系数标准误系数标准误系数标准误
CAC -0.234*** 0.067 0.321*** 0.078 -0.075*** 0.025
CLC -0.156*** 0.054 0.254*** 0.065 -0.062*** 0.022
CEC -0.102*** 0.037 0.187*** 0.052 -0.054*** 0.019
CSC -0.087*** 0.029 0.156*** 0.041 -0.045** 0.017
CPC -0.123*** 0.045 0.123*** 0.037 -0.038** 0.015
控制变量 已控制 已控制 已控制
地区虚拟变量_苏北 0.098*** 0.029 0.075*** 0.021 0.054*** 0.015
地区虚拟变量_苏中 -0.098*** 0.033 -0.110** 0.041 -0.032** 0.013
地区虚拟变量_苏南 0.087*** 0.025 0.062*** 0.018 0.048*** 0.013
LR 126.13 125.84 125.69
Prob>chi2 0.000 0.000 0.000
Pseudo R2 0.017 0.061 0.088
预测准确率/% 82.27 83.16 84.32
VIF 1.56 1.31 1.64

3 功能依赖在各门槛水平下中介效应的回归结果分析

根据功能依赖在各门槛水平下的中介效应的回归结果(表6),当RCC≤43.15时,RCC1HEW的直接效应的回归系数为-0.456,达到了0.01的置信水平,“RCCRSFD”路径的回归系数为0.423,达到了1%的置信水平,“RSFDHEW”路径的回归系数为-0.210,达到了1%的置信水平,说明过低的风险承载力不仅会对退出意愿产生负向的直接效应,还会通过增加农户对宅基地居住保障功能依赖的中介效应而抑制农户参与宅基地退出的意愿。当43.15<RCC≤68.13时,RCC2HEW的直接效应的回归系数为0.578,达到了1%的置信水平,“RCCAVFD”路径的回归系数为0.289,达到了1%的置信水平,“AVFDHEW”路径的回归系数为0.152,达到了5%的置信水平,说明适中的风险承载力不仅会对退出意愿产生正向的直接效应,还会通过增加农户对宅基地资产价值功能依赖的中介效应而促进农户参与宅基地退出决策。当RCC>68.13时,RCC3HEW的直接效应的回归系数为-0.321,达到了1%的置信水平,“RCCESFD”路径的回归系数为0.198,达到了1%的置信水平,“ESFDHEW”路径的回归系数为-0.154,达到了1%的置信水平,说明过高的风险承载力不仅会对退出意愿产生负向的直接效应,还会通过增加农户对宅基地情感寄托功能依赖的中介效应而促使农户选择保留宅基地。由此可以看出,随着农户风险承载力的提升,“风险承载力→功能依赖→宅基地退出意愿”的决策逻辑的中介变量发生了“居住保障功能依赖→资产价值功能依赖→情感价值功能依赖”的变化过程。综上所述,风险承载力会通过增加功能依赖的中介效应而显著影响退出意愿,假说H3得证。

表6  各门槛水平下功能依赖的中介效应
路径门槛变量系数标准误95%的置信区间
下限上限
RCCHEW RCC1 -0.456*** 0.123 -0.697 -0.215
RCC2 0.578*** 0.134 0.315 0.841
RCC3 -0.321*** 0.098 -0.513 -0.129
RCCRSFD RCC1 0.423*** 0.109 0.209 0.637
RCC2 0.078 0.056 -0.031 0.187
RCC3 -0.097 0.065 -0.224 0.030
RCCAVFD RCC1 0.064 0.048 -0.029 0.157
RCC2 0.289*** 0.087 0.119 0.459
RCC3 -0.123 0.078 -0.276 0.030
RCCESFD RCC1 0.052 0.041 -0.028 0.132
RCC2 -0.073 0.050 -0.171 0.025
RCC3 0.198*** 0.071 0.060 0.336
RSFDHEW RCC1 -0.210*** 0.075 -0.357 -0.063
RCC2 0.041 0.035 -0.027 0.109
RCC3 0.035 0.030 -0.023 0.093
AVFDHEW RCC1 -0.061 0.043 -0.146 0.024
RCC2 0.152** 0.060 0.035 0.269
RCC3 -0.054 0.038 -0.130 0.022
ESFDHEW RCC1 0.095 0.062 -0.026 0.216
RCC2 -0.047 0.033 -0.112 0.018
RCC3 -0.154** 0.062 -0.276 -0.032

注:  RSFD(Residential security function dependency)为居住保障功能依赖;AVFD(Asset value function dependency)为资产价值功能依赖;ESFD(Emotional sustenance function dependency)为情感寄托功能依赖。RCC1RCC≤43.15;RCC2,43.15<RCC≤68.13;RCC3RCC>68.13。此处采用偏差矫正的非参数百分位Bootstrap法,重复次数为1000次。

结论与建议

1 结论

本研究立足于资源依赖理论、风险社会理论以及农户行为理论,统筹考虑了功能依赖的异质性与风险承载力的门槛效应两个研究视角,实证检验农户“风险承载力→功能依赖→宅基地退出意愿”的决策逻辑,进一步分析各个风险承载力阶段内功能依赖中介作用的变化过程,对于提升农村宅基地用地效率、理解农户差异化的功能诉求以及促进宅基地管理向以人为本的转变具有一定参考意义,研究结论如下:

(1)功能依赖对宅基地退出意愿有显著的影响。其中,居住保障功能依赖对宅基地退出意愿有显著的负向作用;资产价值功能依赖对宅基地退出意愿有显著的正向作用;情感寄托功能依赖对宅基地退出意愿有显著的负向作用。

(2)风险承载力对宅基地退出意愿有双门槛效应。具体来讲:当RCC≤43.15时,宅基地退出意愿的主要矛盾是风险承载力过低,农户退出宅基地的可能性较低。当43.15<RCC≤68.13时,风险承载力达到了抵御宅基地退出风险的最低限度,通过宅基地退出获取政策收益的可能性较大,更倾向退出宅基地。当RCC>68.13时,过高的风险承载力反而抑制了农户参与宅基地退出的积极性,退出补偿对改善农户生活质量的提升效用较为有限,农户更倾向保留宅基地。

(3)功能依赖在风险承载力对宅基地退出意愿的影响过程中发挥着中介作用。具体来讲:当RCC≤43.15时,风险承载力通过增加农户对宅基地居住保障的功能依赖而促使农户选择保留宅基地;当43.15<RCC≤68.13时,风险承载力通过增加农户对宅基地资产价值的功能依赖而促进了农户参与宅基地退出的积极性;当RCC>68.13时,风险承载力会通过增加农户对宅基地情感寄托的功能依赖而对退出意愿有负向影响。由此可知,随着农户风险承载力的提升,“风险承载力→功能依赖→宅基地退出意愿”的决策逻辑的中介变量发生了“居住保障功能依赖→资产价值功能依赖→情感价值功能依赖”的变化过程。

2 建议

本文政策建议包括:①风险承载力较低的农户,家庭综合经济条件较差,无力承担宅基地退出的风险,宅基地退出意愿较低,宅基地退出改革的难点在于风险承载力过低对宅基地退出意愿的限制。政府应当重点增强其风险承载力,通过非农就业培训增强其再就业能力,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等一系列措施,加快该类农户风险承载力水平突破第一门槛值的进程,逐步实现其功能依赖由居住保障功能过渡为经济价值功能。②风险承载力适中的农户,能够抵御宅基地退出风险的同时,宅基地退出意愿较为积极,是宅基地退出改革的“理想群体”。政府在引导其参与宅基地退出过程中,应当贯彻中央“稳慎”的指导思想,稳步开展该类农户的宅基地退出与盘活工作,密切关注其宅基地退出意愿的动态变化,及时调整和优化相关政策措施,确保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③风险承载力较高的农户,虽然能够成功抵御宅基地退出所带来的不确定风险,但由于更依赖宅基地的情感寄托功能,宅基地退出意愿较低,宅基地退出改革的难点在于转变农户对宅基地情感寄托功能的依赖。政府应当通过开展宅基地改革相关的教育活动,提高农户对宅基地改革的认知与理解,引导其理性看待宅基地的情感寄托功能。此外,由于房屋重置成本以及住房搬迁成本致使宅基地退出制度改革的政策成本过高,政府还可以适当减缓其宅基地改革的进程,充分发挥其风险承载力较优的比较优势,逐步将其发展为“留在农村”的新型农业主体。

参考文献

1

严金明,蔡大伟,夏方舟. 党的十八大以来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进展、成效与展望[J].改革,2022(8):1-15. [百度学术] 

2

孙晓勇. 宅基地改革:制度逻辑、价值发现与价值实现[J].管理世界,2023,39(1):116-127. [百度学术] 

3

牛坤在,许恒周,鲁艺. 宅基地制度改革助推共同富裕的机理与实现路径[J].农业经济问题,2024(1):84-94. [百度学术] 

4

钱文荣,赵宗胤. 城乡平衡发展理念下的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23(9):37-44. [百度学术] 

5

陆进锋,仝德,龙嘉骞,等. 县域城乡融合发展与宅基地制度改革:理论逻辑及实现路径[J].自然资源学报,2023,38(8):2135-2147. [百度学术] 

6

王俊龙,郭贯成. 1949年以来中国宅基地制度变迁的历史演变、基本逻辑与展望[J].农业经济问题,2022(3):88-96. [百度学术] 

7

董新辉. 新中国70年宅基地使用权流转:制度变迁、现实困境、改革方向[J].中国农村经济,2019(6):2-27. [百度学术] 

8

韩述,郭贯成,王俊龙. 风险承载力、政策规制对宅基地退出意愿的影响研究——基于拓展计划行为理论的分析框架[J].中国土地科学,2023,37(4):62-72. [百度学术] 

9

郭贯成,陈盈蒙. 家庭生命周期与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1(4):23-33. [百度学术] 

10

严金海,王彬,郑文博. 乡土依恋、城市融入与乡城移民宅基地退出意愿——基于福建厦门的调查[J].中国土地科学,2022,36(1):20-29. [百度学术] 

11

张慧利,夏显力. 心理所有权对农户宅基地退出行为的影响研究——基于相对剥夺感的中介效应和社会质量的调节效应分析[J].中国土地科学,2022,36(1):37-46. [百度学术] 

12

时鹏,余劲. 风险预期、市民化感知及农户认知对易地扶贫搬迁农户宅基地退出的影响[J].资源科学,2021,43(7):1387-1402. [百度学术] 

13

苗海民,罗屹,朱俊峰. 家庭化迁移对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及补偿方案选择偏好的影响[J].资源科学,2023,45(7):1455-1468. [百度学术] 

14

刘新仪,徐颖欣,高原,等. 宅基地退出政策对农户迁入社区韧性的影响——以四川省邛崃市宅基地异地置换模式为例[J].中国土地科学,2023,37(1):70-79. [百度学术] 

15

闫啸,李录堂,李晗. 宅基地退出降低了农户的贫困脆弱性吗?——来自安徽金寨的证据[J].中国土地科学,2022,36(4):38-48. [百度学术] 

16

吴立珺,吴泽斌. 宅基地退出对家庭福利水平的影响——基于家庭风险承载力视角[J].资源科学,2021,43(7):1479-1491. [百度学术] 

17

梁发超,林彩云. 经济发达地区宅基地有偿退出的运行机制、模式比较与路径优化[J].中国农村观察,2021(3):34-47. [百度学术] 

18

曲衍波,柴异凡,朱伟亚,等. 基于“诊断—设计—结果”框架的农村宅基地退出模式原型分析[J].资源科学,2021,43(7):1293-1306. [百度学术] 

19

周小平,刘博研,谷晓坤,等. 城市周边闲置宅基地盘活利用影响机制及治理对策——基于长三角城市群三个典型乡村的案例分析[J].中国土地科学,2022,36(10):109-118. [百度学术] 

20

吕晓,薛萍,牛善栋,等. 县域宅基地退出的政策工具与实践比较[J].资源科学,2021,43(7):1307-1321. [百度学术] 

21

陈昌玲,诸培新,许明军. 治理环境和治理结构如何影响宅基地有偿退出——基于江苏省阜宁县退出农户集中安置模式的案例比较[J].中国农村经济,2023(8):168-184. [百度学术] 

22

赵茜宇,张占录. “三权分置”下大城市郊区宅基地退出与再利用优化路径[J].农村经济,2020(12):9-16. [百度学术] 

23

韩述,郭贯成,孙昊. 江苏省宅基地退出影响因素及其分区治理[J].经济地理,2024,44(4):1-10. [百度学术] 

24

李春华,赵凯,张晓莉. 功能认知对农户宅基地退出补偿期望的影响——基于家庭生命周期视角[J].农业现代化研究,2021,42(4):640-651. [百度学术] 

25

朱新华,陆思璇. 风险认知、抗险能力与农户宅基地退出[J].资源科学,2018,40(4):698-706. [百度学术] 

26

乌尔里希·贝克. 风险社会[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 [百度学术] 

27

张慧利,夏显力. 风险感知、制度信任与农户宅基地退出行为[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1(1):145-154. [百度学术] 

28

韩述,郭贯成,张传. 禀赋效应与风险承载力对宅基地退出意愿的影响——基于江苏省6754份调查问卷的实证分析[J].资源科学,2024,46(1):218-231. [百度学术] 

29

丁士军,张银银,马志雄. 被征地农户生计能力变化研究——基于可持续生计框架的改进[J].农业经济问题,2016,37(6):25-34. [百度学术] 

30

王丹秋,廖成泉,胡银根,等. 微观福利视角下农户宅基地置换意愿及其驱动因素研究——基于湖北省4个典型村的实证分析[J].中国土地科学,2015,29(11):40-47. [百度学术] 

31

许恒周,殷红春, 石淑芹. 代际差异视角下农民工乡城迁移与宅基地退出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推拉理论的实证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23(8):75-80. [百度学术] 

32

王兆林,王敏. 基于TAM-PR的农户宅基地退出决策影响因素——以重庆市为例[J].资源科学,2021,43(7):1335-1347. [百度学术] 

33

罗宝通,王志彬. 收入质量与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一个“U”型关系——基于宁夏回族自治区的调研数据[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24,45(2):232-240. [百度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