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协调县域城镇化与工业化的互动关系,是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议题。基于中国1835个县级行政单元(不含市辖区)2000年、2010年和2020年的面板数据,构建乡村相对非农化率指标(即县域人口工业化率与城镇化率的比值),并采用二次多项式回归模型,探讨乡村相对非农化率对城乡收入差距及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非线性影响机制,进而测算县域工业化率与城镇化率的最优比值区间。研究发现:(1)县域乡村相对非农化率的最优区间为1.33~1.65,在这一范围内,适度的工业化领先有助于促进经济发展、缩小城乡收入差距。(2)合理的乡村相对非农化水平能够推动城乡融合发展,而城镇化的过度超前或严重滞后均不利于城乡融合。一方面,城镇化滞后会导致乡村企业过疏化,削弱企业间的共享效应,不利于城乡经济协同发展;另一方面,城镇边界的过度扩张会引发“伪镇化”现象,加剧乡村资本消耗,扩大城乡收入差距,抑制区域经济增长。(3)截至2020年,全国约三分之一(567个)县的乡村相对非农化率处于最优区间,46%(847个)县低于该区间,近四分之一(421个)县则超过该区间。推动县域城乡融合发展,要充分考虑各地非农化进程实际,保持县域非农化适度领先,以非农化带动城镇化。
DOI编码:10.13300/j.cnki.hnwkxb.2025.02.001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必须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此前强调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此次会议将新型工业化纳入统筹范围,充分说明了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之间协调发展的重要性。“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处理好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现代化的成败
虽然很多发展经济学文献将城镇化和工业化视为同义词,但是从发展实际来看,工业化与城镇化之间存在重要的区
工业化与城市化关系备受学界关注,但是聚焦县域工业化和城镇化如何协调发展的研究,却凤毛麟角。已有研究在国家层面和省级区域层面对人口城镇化和工业化进行了深入研究。不同国家工业化领先于城市化7~37个百分点不
综合来看,已有研究有两方面的不足。一是大多数研究基于国家或省级数据,对县域城镇化和工业化关系的研究不足。二是理论上分析了城镇化与工业化协调关系对区域发展的作用,但并没有提出县域城镇化与工业化之间的协调比例。为此,本文从推动县域城乡融合发展的视角出发,归纳总结我国县域人口城镇化和工业化互动的历史规律,提出城镇化与工业化互动的理论机制,对县域城镇化率与工业化率的最优比值区间进行实证研究。
地理区位因素不同导致市场经济推动的乡镇企业在区域之间不均衡发展,具体表现为东部地区快于中西部地区。但是,政府以土地制度和户籍制度为制度工具推动城镇化发展,政策目标的一致性和统一性导致城镇化在区域间相较于工业化更为同

图 1 2000、2010、2020年不同人均GDP地区工业化与城镇化关系
注: 城镇化率和工业化率来源于《2000、2010、2020年人口普查分县资料》,县级层面的GDP数据最早可以找到的是2003年《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所以经过外推插值法后获得了2000年人均GDP指标数据;该图通过stata软件局部多项式回归方法获得。
改革开放后,计划经济管理体制的束缚逐渐放松,农业劳动力利用农村资源优势和经济社会条件,大力发展市场化商品经济,发达地区工业化“异军突起”。1978-1982年,制度改革红利快速释放,乡镇企业年均增长15%,远超GDP年均增速8%,迅速成为国民经济重要部分。1984年,乡镇企业总产值达1709亿元,占全国社会总产值13%。在乡镇企业发达县,其贡献县财政收入70%、农村社会事业80%,并解决5200万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占当时农业人口7
在这一阶段,乡镇企业遭遇了多重挑战,其发展受到限制。这些企业大部分都是资源依赖、粗放管理和劳动密集型的,这导致了产业结构的不平衡,生产效率低下,产品种类单调,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都偏低,缺乏有影响力的自主品牌,“离土不离乡”模式难以为继。1997-2010年,乡镇企业数量持续稳步增长,从2015万家增至2742万家,然而,乡镇企业的产值在全国GDP中的占比仍然稳定在26%~28%。同期,中国城镇化加速,珠三角、长三角经济集聚效应明显,吸引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2002年,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了“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的方针,中国城镇化快速发展。到2011年底,中国的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经达到了51.27%,相较于1995年,这一比率上升了22.23个百分点,平均每年提高1.39个百分点。然而,计划经济体制逐渐弱化和城乡隔离政策松动加速了人口在城乡之间的流动,特别是人口向县城的集中以及撤乡建镇策略带来的城镇空间的扩展。到2010年,不同人均GDP水平的县城城镇化率与工业化率呈现出了基本相等的格局。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城乡协调发展。2013年召开了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会议提出要紧紧围绕提高城镇化发展质量,稳步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水平;大力提高城镇土地利用效率和城镇建成区人口密度。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快形成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此阶段,户籍、土地等体制机制取得历史性突破,城乡关系进入新发展阶段。县改区、撤县改市步伐加快,大城市发展更集中,人口向大城市集
可以看出,中国县域城乡工农关系为市场经济与政府调控双重作用下的“反馈互动”模式。在第一阶段,市场机制推动了人口就地工业化的高速发展,但政府调控限制了城镇化发展,导致到20世纪末期发达地区的城镇化显著滞后。第二阶段,政府放松了对人口流动和城镇化管理的调控,农业人口大规模向外迁移,沿海发达地区快速城镇化,使城镇化和工业化更加协调。到了第三阶段,主要是靠政府推动,贫困地区的就地非农就业快速发展,同时也更加聚焦于大城市的集聚发展。城乡劳动力、土地、资本等要素的流通障碍被消除,这使得市场机制推动下的乡村工业化进程加快,至2020年,不同人均收入水平的县工业化率均超过城镇化率。
从中国县域城镇化与工业化协同推进的历程来看,中国县域城乡工农关系是在市场经济和政府调控的双重作用下推动的反馈互动。经济发展阶段特征与政策制度体系共同决定着城镇化模式与水
城镇化与工业化并不完全同步,而且往往是工业化快于城镇化,从而出现了乡村的工业

图 2 理论逻辑
注: “+”为正向影响,“-”为负向影响。
第一,适度的乡村相对非农化促进了兼业化,提升了资源匹配效率,有利于城乡融合发展。从收入差距来看,乡村资源配置效率提升,不仅提高了乡村居民的工资性收入,也通过工业化的技术溢出,促进经营性收入的提升,从而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从区域经济增长来看,兼业化通过收入、替代、竞争、扩散效应,激活农村资源,带动居民收入增长。一是,兼业化通过收入效应直接提高了乡村居民的收入。农户兼业是开发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闲置资源的重要途
第二,过度的乡村相对非农化会导致乡村产业过疏化,降低企业共享公共设施、信息、知识和风险的效率,不利于城乡融合发展。乡村人口流失导致的过疏化已引起了学界大量关注,但是学界对乡村企业分散分布引起的乡村产业过疏化关注不足。如果工业化发展较快,但是城镇规划滞后,农村建设用地使用权往往会缺乏保障,使得企业进行长期投资的意愿降低。在乡村熟人社会,企业主往往选择在自己村内设厂,这也就出现了改革开放初期我国“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乡村工业生产场景。乡村产业过疏化增加了乡村企业在地理、社会、认知和制度上的距
H1:城镇化发展严重滞后,会导致乡村企业过疏化,降低企业共享效率,不利于城乡融合发展。
第三,城镇边界拓展过快,将农业人口纳入城镇,会形成无工业化的伪镇化现
H2:城镇边界过度扩展,会导致伪镇化,加大乡村资本内耗,不利于城乡融合发展。
第四,如果城镇化和工业化协调发展,适度的乡村相对非农化有利于城乡融合发展。当城镇化与工业化相互协调推进,乡村兼业化能够有效吸纳农村劳动力,盘活农村资源,提升城镇公共服务设施供给水
H3:适度的乡村相对非农化有利于城乡融合发展。
本文数据基于国泰安数据库(CSMAR),用EPS平台校验补充。县域城乡收入差距使用了相对差距,是县域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值。CSMAR数据源于各省统计年鉴,农村居民收入含人均纯收入和可支配收入。因国家统计局2013年起实施城乡一体化住户调查,统一发布居民可支配收入,2016年起不再推算发布农村居民纯收入。人均纯收入和可支配收入主要区别为扣除的转移
变量 | 指标解释 | 数据来源 |
---|---|---|
城乡收入差距 |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万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万元) | CSMAR,历年《中国县域统计年鉴》 |
人均GDP | 地区实际GDP(万元)/县域常住人口数量(万人),取对数 | 县域常住人口来源于2000、2010、2020年《中国人口普查分县资料》,GDP数据来源于《中国县域统计年鉴》 |
城镇化率 | 城镇人口(万人)/县域常住人口(万人) | 2000、2010、2020年《中国人口普查分县资料》 |
工业化率 | 1-农林牧渔行业人口数(万人)/各行业人口总数(万人) | 2000、2010、2020年《中国人口普查分县资料》 |
乡村相对非农化率 | 工业化率/城镇化率 | |
人口密度 | 县域常住人口(万人)/县域行政区划面积(平方千米) | 县域常住人口来源于2000、2010、2020年《中国人口普查分县资料》,县域行政区划面积来源于《中国县域统计年鉴》 |
经济密度 | 地区生产总值(万元)/县域行政区划面积(平方千米) | 地区生产总值来源于《中国县域统计年鉴》,县域行政区划面积来源于《中国县域统计年鉴》 |
非农产值占比 | (第二产业生产总值+第三产业生产总值)/地区生产总值 | CSMAR,中国县域统计年鉴补充 |
人均固定资产投资 | 固定资产投资额(万元)/县域常住人口(万人) | CSMAR,中国县域统计年鉴补充 |
公路密度 | 市域四级以上公路总里程(千米)/市域行政区划面积(平方千米) | 历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 |
为验证县域城乡融合发展视角下工业化与城镇化存在最优比例区间,建立如下基准回归模型:
(1) |
(2) |
其中,下角标代表县,代表年份;为县域城乡收入差距,为县域人均GDP对
由于本文采用了面板数据非线性模型,参考已有研

图 3 局部与全局非线性关系

图 4 不同年份组乡村相对非农化率与城乡融合发展的关系
但是,如果不控制年份虚拟变量,又有可能会遗漏一些重要的不可观测因素。因此,控制了非农产值占比和人均固定资产投资对数两项代表经济发展时间趋势的指标,以缓解时间趋势导致的遗漏变量问题。考虑到与人均GDP或者城乡收入差距可能存在互为因果的关系,使用县所在市的平均值作为工具变量,对基准模型进行两阶段OLS回归。
变量 | 均值 | 标准差 | 最小值 | 中位数 | 最大值 |
---|---|---|---|---|---|
城乡收入差距 | 2.57 | 1.001 | 1.14 | 2.34 | 10.77 |
ln(人均GDP) | 0.78 | 0.896 | -1.92 | 0.89 | 3.36 |
工业化率 | 45.28 | 23.715 | 3.81 | 41.54 | 99.73 |
城镇化率 | 36.72 | 15.827 | 2.64 | 36.66 | 100.00 |
乡村相对非农化率 | 1.24 | 0.417 | 0.51 | 1.19 | 3.41 |
非农产值占比 | 76.25 | 12.839 | 25.58 | 78.02 | 99.36 |
经济密度 | 1094.22 | 2348.419 | 2.25 | 457.03 | 52649.42 |
人口密度 | 315.66 | 284.960 | 0.22 | 228.34 | 3979.37 |
ln(人均固定资产投资) | -8.37 | 4.701 | -62.57 | -8.75 | 42.93 |
少数民族人口占比 | 8.42 | 20.028 | 0.00 | 0.68 | 98.74 |
公路密度 | 0.89 | 0.581 | 0.06 | 0.78 | 3.69 |

图 5 乡村相对非农化率与县域城乡融合发展的关系
注: 数据为2000年、2010年、2020年混合面板数据,利用stata软件binscatter代码制作,断点为1.4。
变量 | 混合回归(OLS) | 固定效应(FE) | ||||
---|---|---|---|---|---|---|
(1) | (2) | (3) | (4) | (5) | (6) | |
城乡收入差距 | ln(人均GDP) | 城乡收入差距 | ln(人均GDP) | 城乡收入差距 | ln(人均GDP) | |
乡村相对非农化率 |
-1.0 |
0.3 |
-2.2 |
3.3 |
-1.4 |
0.8 |
(-3.88) | (3.30) | (-9.05) | (17.51) | (-6.25) | (8.46) | |
乡村相对非农化率平方 |
0.3 |
-0.1 |
0.6 |
-0.9 |
0.4 |
-0.2 |
(3.62) | (-3.67) | (6.72) | (-13.04) | (4.81) | (-6.38) | |
经济密度 |
-0.0 |
0.0 | -0.00 |
0.0 | ||
(-3.46) | (8.21) | (-0.22) | (6.53) | |||
人口密度 | -0.00 |
-0.0 |
0.0 |
-0.0 | ||
(-0.28) | (-17.19) | (2.36) | (-7.76) | |||
人均固定资产投资(ln) |
0.0 |
0.0 | -0.00 |
0.0 | ||
(3.18) | (12.30) | (-0.16) | (7.93) | |||
少数民族人口占比 |
0.0 |
0.0 |
-0.0 | 0.02 | ||
(4.49) | (3.10) | (-2.44) | (1.61) | |||
公路密度 |
-0.3 |
0.5 |
-0.4 |
0.7 | ||
(-10.09) | (22.93) | (-8.60) | (16.35) | |||
非农产值占比 |
0.0 |
0.0 |
0.0 |
0.0 | ||
(2.15) | (22.94) | (3.76) | (12.34) | |||
截距项 |
3.3 |
-1.5 |
4.2 |
-1.8 |
3.4 |
-2.2 |
(16.21) | (-12.77) | (28.01) | (-14.63) | (12.53) | (-8.61) | |
个体固定效应 | 是 | 是 | 是 | 是 | 是 | 是 |
| 0.09 | 0.62 | 0.08 | 0.17 | 0.14 | 0.76 |
Uextr | 1.44 | 1.33 | 1.79 | 1.86 | 1.79 | 2.04 |
Uextr P | 0.00 | 0.00 | 0.00 | 0.00 | 0.00 | 0.00 |
注: *
乡村相对非农化可能与经济发展程度和城乡收入差距存在互为因果的关系,因此使用县所在市的乡村相对非农化率平均值及其平方作为县级层面乡村相对非农化率及其平方的工具变量,进行两阶段回归。从工具变量的外生性来看,一个县的乡村相对非农化并不会直接影响其他县的城乡融合发展水平,所以市级乡村相对非农化率平均值具有外生性。从相关性来看,一个市内各县之间的城镇化政策往往具有相似性,比如在推动城镇化的力度或撤乡改镇的政策执行上,往往具有相同
变量 | (1) | (2) | (3) | (4) |
---|---|---|---|---|
乡村相对非农化率 | 乡村相对非农化率平方 | 城乡收入差距 | ln(人均GDP) | |
乡村相对非农化率(市级) |
1.1 | 0.29 | ||
(13.66) | (0.75) | |||
乡村相对非农化率平方(市级) | -0.03 |
0.9 | ||
(-0.89) | (6.20) | |||
乡村相对非农化率 |
-2.3 |
1.2 | ||
(-4.09) | (7.24) | |||
乡村相对非农化率平方 |
0.6 |
-0.3 | ||
(3.18) | (-5.25) | |||
经济密度 |
-0.0 |
-0.0 | 0.00 |
0.0 |
(-2.65) | (-2.33) | (0.12) | (7.21) | |
人口密度 |
0.0 |
0.0 | 0.00 |
-0.0 |
(1.80) | (1.67) | (1.52) | (-8.08) | |
ln(人均固定资产投资) | -0.00 | -0.00 | -0.00 |
0.0 |
(-0.52) | (-0.15) | (-0.30) | (8.71) | |
少数民族人口占比 | 0.00 | 0.00 |
-0.0 | 0.01 |
(0.39) | (0.33) | (-2.15) | (1.41) | |
公路密度 | 0.00 | -0.08 |
-0.4 |
0.6 |
(0.13) | (-1.38) | (-7.24) | (17.09) | |
非农产值占比 | 0.00 | -0.00 |
0.0 |
0.0 |
(0.27) | (-0.54) | (3.76) | (13.14) | |
截距项 |
-0.1 | -0.28 | ||
(-2.00) | (-0.95) | |||
个体固定效应 | 控制 | 控制 | 控制 | 控制 |
N | 3713 | 3713 | 3652 | 3652 |
| 0.63 | 0.55 | 0.13 | 0.75 |
cdf | 425.63 | 425.63 | ||
Uextr | 1.76 | 1.99 | ||
Uextr P | 0.01 | 0.00 |
通过更换被解释变量和分样本回归对基准结果进行稳健性检验,
变量 | (1) | (2) | 东部地区 | 中部地区 | 西部地区 | |||
---|---|---|---|---|---|---|---|---|
(3) | (4) | (5) | (6) | (7) | (8) | |||
工农劳动生产率差距 | 人均收入对数 | 城乡收入差距 | ln(人均GDP) | 城乡收入差距 | ln(人均GDP) | 城乡收入差距 | ln(人均GDP) | |
乡村相对非农化率 |
-19.8 |
1.0 |
-1.6 |
0.5 |
-1.7 |
0.8 | -0.09 |
0.6 |
(-13.12) | (6.29) | (-4.92) | (4.53) | (-4.02) | (5.62) | (-0.22) | (2.87) | |
乡村相对非农化率平方 |
4.4 |
-0.3 |
0.4 |
-0.1 |
0.4 |
-0.2 | -0.05 |
-0.1 |
(8.90) | (-5.72) | (4.08) | (-3.47) | (2.99) | (-4.91) | (-0.38) | (-1.73) | |
经济密度 | -0.00 |
0.0 |
0.0 |
0.0 |
-0.0 |
0.0 | -0.00 |
0.0 |
(-0.75) | (5.29) | (1.74) | (5.48) | (-2.38) | (8.46) | (-0.67) | (3.80) | |
人口密度 | -0.00 |
-0.0 | 0.00 |
-0.0 |
0.0 |
-0.0 | -0.00 | -0.00 |
(-0.61) | (-3.11) | (1.19) | (-5.06) | (2.73) | (-5.09) | (-1.09) | (-0.35) | |
人均固定资产投资(ln) |
-0.0 |
0.0 | 0.02 |
0.0 | -0.00 |
0.0 |
-0.0 |
0.0 |
(-4.02) | (8.30) | (1.37) | (6.32) | (-0.16) | (5.87) | (-2.50) | (2.54) | |
少数民族人口占比 | -0.10 | 0.02 | -0.02 |
0.0 | -0.05 |
-0.0 |
-0.0 |
0.0 |
(-0.93) | (1.17) | (-0.66) | (1.74) | (-1.64) | (-1.66) | (-2.43) | (2.35) | |
公路密度 |
-6.3 |
1.2 |
-0.7 |
0.4 | 0.07 |
0.8 |
-0.5 |
0.7 |
(-18.59) | (19.77) | (-8.72) | (11.09) | (0.95) | (12.31) | (-2.71) | (9.05) | |
非农产值占比 |
0.2 |
0.0 |
0.0 |
0.0 | -0.00 |
0.0 | 0.01 |
0.0 |
(19.19) | (9.92) | (3.97) | (12.48) | (-0.05) | (4.38) | (1.00) | (9.42) | |
截距项 |
10.2 |
8.7 |
3.0 |
-1.5 |
3.7 |
-1.1 |
3.5 |
-3.5 |
(6.29) | (23.34) | (5.44) | (-4.00) | (8.40) | (-2.71) | (5.54) | (-9.00) | |
N | 3710 | 3439 | 1379 | 1379 | 1576 | 1576 | 758 | 758 |
| 0.47 | 0.74 | 0.25 | 0.83 | 0.09 | 0.74 | 0.19 | 0.82 |
Uextr | 2.24 | 1.65 | 1.65 | 1.98 | 1.87 | 1.83 | -0.86 | 2.58 |
Uextr P | 0.00 | 0.00 | 0.00 | 0.01 | 0.01 | 0.00 | 0.23 |
综合前文各种模型,乡村相对非农化率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的拐点较为稳定,分别为1.44、1.65、1.79、1.79、1.76、1.87。乡村相对非农化率与人均GDP之间的拐点相对分散,分别为1.33、1.83、1.86、1.98、1.99、2.04。比较来看,县域经济发展对乡村相对非农化的容忍度较大,而城乡收入差距的容忍度则更小。如果一个区域要尽量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则可以适当提高城镇化的步伐。这里面除了引发经济增长机制以外,也有隐蔽的统计含义,如果城镇化规划提前,则可以将更多的城镇边缘相对低收入人口纳入城镇统计范围,整体拉低城镇收入,也会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而从区域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乡村相对非农化对经济发展的正向作用要大于负面作用,只有当乡村相对非农化率很高的情况下,才会产生负面效应。
那么,乡村相对非农化率的最优值究竟是多少呢?因为拐点对于数据分布非常敏感,要识别出具体可靠的数值很难,但是可以尝试对最优区间进行总结分析。从上述回归结果来看,乡村相对非农化率在达到1.33以前,并不会影响城乡融合发展。由
乡村相对非农化通过何种途径影响城乡融合发展?一方面是城镇规划发展过于滞后产生的乡村工业经济活动过疏化,通过影响企业共享学习效率,制约了县域城乡融合发展;另一方面是城镇边界拓展过快,产生了伪镇化的现象,导致工商资本出现内耗,制约了城乡融合发展。
以乡村相对非农化率大于1.65作为乡村产业过疏化样本,这部分样本中,城镇化严重滞后于工业化。乡村相对非农化程度越高,说明乡村产业过疏化程度越高。以县域交通通讯行业人员比例作为测度乡村共享效率的指标,交通通讯行业主要给企业和个人提供物料、人员、信息的流通服务,从事这一行业的人数越多,说明一个区域企业和个人之间共享生产资料和信息的程度越
变量 | (1) | (2) | (3) | (4) | (5) | (6) |
---|---|---|---|---|---|---|
交通通讯就业人口比例 | ln(人均GDP) | 城乡收入差距 | 资本消耗系数对数 | ln(人均GDP) | 城乡收入差距 | |
乡村相对非农化率 |
-0.2 |
-0.1 | 0.11 |
-2.8 |
-0.3 | -0.26 |
(-2.17) | (-2.98) | (0.99) | (-2.94) | (-4.27) | (-1.15) | |
交通通讯就业人口比例 |
0.0 |
-0.1 | ||||
(1.98) | (-2.96) | |||||
资本消耗系数对数 |
-0.0 |
0.0 | ||||
(-2.01) | (1.95) | |||||
工业化率 |
0.0 |
0.0 | 0.00 |
0.1 | -0.00 |
-0.0 |
(14.45) | (4.12) | (0.48) | (2.88) | (-0.13) | (-1.83) | |
非农产值占比 |
-0.0 |
0.0 | -0.01 | 0.02 |
0.0 | 0.00 |
(-2.33) | (9.94) | (-1.27) | (1.45) | (8.84) | (1.18) | |
经济密度 |
-0.0 |
0.0 | 0.00 | -0.00 |
0.0 | -0.00 |
(-2.84) | (5.31) | (1.24) | (-0.50) | (3.09) | (-1.03) | |
人口密度 | 0.00 |
-0.0 |
-0.0 |
0.0 |
-0.0 | 0.00 |
(0.97) | (-3.43) | (-2.36) | (2.40) | (-5.09) | (1.28) | |
少数民族人口占比 |
-0.0 |
-0.0 |
0.0 | 0.03 | -0.01 | -0.01 |
(-2.71) | (-2.59) | (3.96) | (0.37) | (-1.16) | (-0.61) | |
截距项 |
2.3 |
-1.2 |
4.4 |
-15.2 |
-0.6 |
3.0 |
(5.31) | (-9.05) | (10.93) | (-7.16) | (-4.08) | (7.82) | |
时间固定效应 | 控制 | 控制 | 控制 | 控制 | 控制 | 控制 |
个体固定效应 | 控制 | 控制 | 控制 | |||
省份固定效应 | 控制 | 控制 | 控制 | |||
N | 743 | 743 | 731 | 2716 | 2716 | 2555 |
| 0.67 | 0.85 | 0.42 | 0.14 | 0.90 | 0.17 |
以乡村相对非农化率小于1.33作为伪镇化样本,借鉴已有研究,定义固定资产投资额与地区生产总值之比为资本内耗系
通过对县域城乡融合发展过程中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关系进行历史规律、理论机理分析和实证研究,得出如下结论:第一,中国县域城乡工农关系是在市场经济和政府调控的双重作用下推动的“反馈互动”发展模式。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县域经历了工业化与城镇化发展的不同阶段。东部地区工业化长期领先于城镇化,到2020年,不同地区的工业化整体上都领先于城镇化。第二,适度的乡村相对非农化有利于城乡融合发展,但城镇化过于超前或者严重滞后,不利于城乡融合发展。一方面,城镇化发展严重滞后,会导致乡村企业过疏化,降低企业共享效率,不利于城乡融合发展;另一方面,城镇边界过度扩展,会导致伪镇化,加大乡村资本内耗,扩大城乡收入差距,抑制区域经济增长,不利于城乡融合发展。第三,县域工业化与城镇化比值的最优区间约在1.33~1.65之间。当比值位于此区间时,适度的工业化领先可以促进经济发展和缩小城乡差距。2020年,我国接近1/3(567个)县的乡村相对非农化率位于这一区间,46%(847个)的县低于这一区间,接近1/4(421个)的县超过了这一区间。
根据上述结论,提出如下政策启示:一是坚持因地制宜,实现非农化与城镇化的最优匹配。各地县域根据实际情况调整非农化与城镇化的速度,确保二者的匹配达到最佳效果。二是土地政策与投资环境双管齐下。为了确保非农化与城镇化的协调发展,需要进一步优化土地政策,鼓励农村土地的流转,确保土地资源得到合理有效的利用。此外,吸引企业投资是非农化与城镇化发展的关键。通过提供税收优惠、优化土地政策和其他激励机制,引导企业在县城和乡村地区投资,从而为地方经济注入新的活力。三是规划先行,确保城镇化的有序发展。城镇化不是简单的人口流动,而是涉及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方面的综合发展。为了确保城镇化的健康有序发展,需要加强乡村规划,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四是强化监测与评估,持续优化策略。建议建立完善的非农化与城镇化进程的监测与评估机制,确保政策的实施效果得到有效监控。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城镇化发展政策,确保城镇规划发展适应县域工业化进程。
参考文献
习近平.把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J].求是,2019(11):4-10. [百度学术]
GOLLIN D, JEDWAB R, VOLLRATH D.Urbanization with and without industrialization[J].Journal of economic growth,2016,21(1):35-70. [百度学术]
BAGCHI A K.Industrialization[M]//The new palgrave dictionary of economics.London:Palgrave Macmillan,2018:6335-6364. [百度学术]
安虎森,陈明.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与我国城市化推进的路径选择[J].南开经济研究,2005(1):48-54. [百度学术]
“工业化与城市化协调发展研究”课题组.工业化与城市化关系的经济学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2002(2):44-55,206. [百度学术]
曹广忠,马嘉文.中国城镇化与非农化的空间分异、相互关系和形成机制[J].地理研究,2016,35(12):2249-2260. [百度学术]
杜传忠,金华旺.城镇化与工业化耦合协同对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基于空间溢出效应视角[J].经济问题探索,2020(4):85-97. [百度学术]
龚斌磊,张启正,袁菱苒,等.撤县设市、产业基础与县域农业发展[J].管理世界,2024,40(7):139-157. [百度学术]
李玉红.乡村半城市化地区的工业化与城镇化[J].城市发展研究,2017,24(3):89-94,101. [百度学术]
张露,罗必良.中国工农城乡关系:历史演进、基本经验与调整策略[J].中国农村经济,2023(6):2-21. [百度学术]
李兰冰,高雪莲,黄玖立.“十四五”时期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重大问题展望[J].管理世界,2020,36(11):7-22. [百度学术]
高帆.农村劳动力非农化的三重内涵及其政治经济学阐释[J].经济纵横,2020(4):10-19. [百度学术]
仇叶.乡村工业化模式与农村土地制度变迁——一项对沿海地区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制度的研究[J].中国农村经济, 2020 (4):101-123. [百度学术]
黄承伟.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若干思考[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5):1-9. [百度学术]
刘景华.工业化以来西欧的“乡村城市化”[J].中国社会科学,2023(11):183-203,208. [百度学术]
张琦,李顺强.共同富裕目标下的新型城镇化战略[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43(4):1-10. [百度学术]
RODRIK D.Unconditional Convergence in Manufacturing[J].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2013,128(1):165-204. [百度学术]
邱婷.从“城乡失衡”到“城乡均衡”: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业产业化与就地城镇化实践[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4):141-149. [百度学术]
COMIN D, HOBIJN B.An exploration of technology diffusion[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10,100(5):2031-2059. [百度学术]
MERRELL I, PHILLIPSON J, GORTON M, et al.Enterprise hubs as a mechanism for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rural areas[J].Journal of rural studies,2022,93:81-91. [百度学术]
郭华,陈丽如,马文秀.乡村旅游小微企业间知识转移的动力因素与作用机理——基于扎根理论的探索性研究[J].旅游学刊,2023,38(4):52-65. [百度学术]
王轶,王香媚.农民工的社会网络能提升返乡创业企业经营绩效吗?——基于全国返乡创业企业的调查数据[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1):120-132. [百度学术]
姚树荣,周诗雨.乡村振兴的共建共治共享路径研究[J].中国农村经济,2020(2):14-29. [百度学术]
李金龙,闫倩倩.我国乡镇行政区划调整中的激进现象及其消弭[J].甘肃社会科学,2017(6):219-224. [百度学术]
江飞涛,雷泽坤,张钟文.制造业增长中的结构变迁与效率演变——对“去工业化”问题的再探讨[J].中国工业经济,2022(12):71-88. [百度学术]
李顺强,张琦,鲁煜晨.新发展理念引领乡村全面振兴的思路与举措[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4,45(9):91-103. [百度学术]
赵晓峰,曹聪敏,张丽.双重经营:县域城镇化中的政府行为与农民抉择——基于陕西省合县的案例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23(12):100-112. [百度学术]
付敏杰,张平,袁富华.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的财税体制演进:事实、逻辑和政策选择[J].经济研究,2017,52(12):29-45. [百度学术]
罗必良,耿鹏鹏.理解县域内的城乡融合发展[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3(1):16-28. [百度学术]
SCHLENKER W, LOBELL D B.Robust negative impacts of climate change on African agriculture[J].Environmental research letters,2010,5(1):014010. [百度学术]
THANH S D.Threshold effects of inflation on growth in the ASEAN-5 countries:a panel smooth transition regression approach[J].Journal of economics, finance and administrative science,2015,20(38):41-48. [百度学术]
RAM R.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income inequality:further evidence on the u-curve hypothesis[J].World development,1988,16(11):1371-1376. [百度学术]
赖德胜,张振,卜涛,等.撤乡并镇与乡村振兴:发展和治理的逻辑解释[J].中国工业经济,2022(12):52-70. [百度学术]
罗必良.农地撂荒及其治理:已有研究与进一步拓展[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5(1):1-7. [百度学术]
左停,刘文婧,于乐荣.乡村振兴目标下东西部协作的再定位与发展创新[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5):11-20. [百度学术]
陈明星.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内在机理与机制设计[J].农村经济,2025(1):38-45. [百度学术]
曾凡益,孙剑,龚继红.农产品电商集群企业地理邻近性对协同创新绩效的影响[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 96-107. [百度学术]
陆铭,李鹏飞,钟辉勇.发展与平衡的新时代——新中国70年的空间政治经济学[J].管理世界,2019,35(10):11-23,63,219. [百度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