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方式:
    2024,43(1):1-8 , DOI: 10.13300/j.cnki.hnlkxb.2024.01.001
    [摘要] (146) [HTML] (106) [PDF 631.90 K] (287)
    摘要:
    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失衡是番茄连作障碍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为探明番茄连作障碍发生机制,推动番茄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对番茄连作障碍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变化特征及其重塑技术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番茄连作土壤中微生物多样性下降,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由“细菌型”转变为“真菌型”,是番茄连作障碍发生的主要原因;轮作与间套作、嫁接、土壤消毒和施用有机肥均可重塑连作番茄土壤的微生物群落结构,有助于减轻连作障碍危害,尤其轮作与间套作豆科作物更有利于减轻番茄连作障碍危害。迄今,研究发现节杆菌属(Arthrobacter)、芽孢杆菌属(Bacillus)、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土壤红色杆形菌属(Solirubrobacter)细菌以及木霉菌属(Trichoderma spp.)真菌等微生物是有助于克服番茄连作障碍的功能微生物。开发与有机肥结合的生物有机肥,用于重塑农田土壤微生物群落的方法是一项极具开发前景的生物防控连作障碍发生的技术措施,但如何保障生物有机肥应用于不同环境中,功能微生物的定殖、存活与大量繁殖,是该项技术亟待解决的重要瓶颈问题。
    2024,43(1):9-21 , DOI: 10.13300/j.cnki.hnlkxb.2024.01.002
    [摘要] (108) [HTML] (49) [PDF 5.75 M] (270)
    摘要:
    为构建番茄生态优质高产栽培技术体系及挖掘有益的微生物资源,比较了不同生育期番茄植株根际土壤肥力以及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功能特征。基于传统与现代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番茄幼苗期、花芽分化期、结果期根际土壤肥力与微生物(细菌、真菌)群落结构与功能特征。结果显示,番茄结果期根际土壤中具有更为丰富的碳、氮、磷源;另一方面,不同生育期番茄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发生显著变化。其中,norank_f_norank_o_norank_c_KD4-96,norank_f_A4b和Bryobacter属细菌是幼苗期番茄植株根际土壤中特有的优势细菌属;TM7a和Saccharomonospora属细菌是花芽分化期番茄植株根际土壤中特有的优势细菌属;Gemmatimonas属细菌是结果期番茄植株根际土壤中特有的优势细菌属;此外,鲍尔壶菌属(Powellomyces)真菌是幼苗期番茄植株根际土壤中特有的优势真菌属;Apiotrichum和unclassified_f_Chytridiaceae真菌是花芽分化期番茄植株根际土壤中特有的优势真菌属;链格孢属(Alternaria)真菌是结果期番茄植株根际土壤中特有的优势真菌属。结果表明:不同生育期番茄植株根际土壤中形成了特异的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幼苗期根际土壤中主要富集了可以产生生长激素的微生物类群;花芽分化期根际土壤中主要富集了具有抗逆功能的微生物类群;结果期根际土壤中主要富集了具有促进养分循环功能的微生物类群。
    2024,43(1):22-30 , DOI: 10.13300/j.cnki.hnlkxb.2024.01.003
    [摘要] (83) [HTML] (37) [PDF 1.92 M] (238)
    摘要:
    为探究伴生不同作物对主栽番茄根际土壤肥力与健康影响的作用机制,设置番茄伴生生菜、苋菜、菜心、薄荷和葱的栽培模式,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伴生不同作物栽培模式下主栽番茄根际土壤肥力及细菌、真菌多样性。结果显示:除菜心外,其他4种伴生作物均显著提高了主栽番茄植株根际土壤中涉及氮、磷循环的土壤酶活性以及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伴生栽培虽然没有丰富主栽番茄植株根际土壤中细菌、真菌多样性,但改变了主栽番茄植株根际土壤细菌、真菌优势门属间的丰度占比;门分类水平下,伴生管理均提高了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厚壁菌门(Firmicutes)、Patescibacteria细菌的丰度占比;属分类水平下,norank f Microscillaceae、 norank f norank o Vicinamibacterales、芽孢杆菌属(Bacillus)、norank f Gemmatimonadaceae、交替赤杆菌属(Altererythrobacter)细菌是番茄伴生不同作物中丰度占比前10的特有优势细菌属。此外,伴生栽培不同程度地改变了主栽番茄植株根际土壤真菌多样性和丰富度,富集了壶菌门、担子菌门和油壶菌门优势真菌门;同时富集了unclassified o Sordariales、油壶菌属(Olpidium)和锥盖伞属(Conocybe)、Phialemonium、unclassified o Pleosporales、 unclassified o BoletalesSodiomyces属等优势真菌属,亦提高了毛壳菌属(Chaetomium)的丰度占比。研究结果表明,番茄伴生栽培生菜、苋菜、薄荷和葱4种植物均同程度地有助于不提高番茄根际土壤肥力和维护根际微环境土壤健康的作用,其中,伴生栽培生菜和薄荷提升土壤肥力及维护土壤健康的效果优于伴生菜心、苋菜和葱。
    2024,43(1):31-39 , DOI: 10.13300/j.cnki.hnlkxb.2024.01.004
    [摘要] (49) [HTML] (35) [PDF 1.88 M] (229)
    摘要:
    为为解决番茄连作障碍、构建番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栽培技术体系,设置番茄伴生生菜(A)、苋菜(B)、菜心(C)、葱(D)、薄荷(E)以及番茄单作(F)处理,在相同环境条件下进行同样栽培管理,利用Illumina MiSeq 高通量测序平台,分析不同作物伴生及番茄单作处理下根系内生微生物多样性与群落组成。结果显示:伴生及单作番茄植株根系共有的排名前5的优势细菌属为链霉菌属(Streptomyces)、Burkholderia-Caballeronia-Paraburkholderia、德沃斯氏菌属(Devosia)、类诺卡氏菌属(Nocardioides)、马赛菌属(Massilia);番茄伴生生菜(A)特有的优势内生细菌属为新草小螺菌属 (Noviherbaspirillum),番茄伴生苋菜(B)特有的优势内生细菌属为游动放线菌属 (Actinoplanes); 番茄伴生葱(D)特有的优势内生细菌属为爬管菌属(Herpetosiphon),番茄伴生薄荷(E)特有的优势内生细菌属为微杆菌属(Microbacterium),番茄单作(F)特有的优势内生细菌属包括芽孢杆菌属(Bacillus)、栖大理石菌属(Marmoricola)和糖霉菌属 (Glycomyces);伴生及单作处理番茄共有的优势真菌属为油壶菌属(Olpidium)、unclassified_o_Sordariales、unclassified_p_Ascomycota,番茄伴生生菜(A)特有的优势内生真菌属为Immersiella,番茄伴生苋菜(B)特有的优势内生真菌包括念珠菌属(Candida)、unclassified_c_AgaricomycetesPhialemonium,番茄伴生菜心(C)特有的优势内生真菌包括RhizophagusPlectosphaerellaGeminibasidium,番茄伴生葱(D)特有的优势内生真菌包括unclassified_p_Chytridiomycota、unclassified_f_CeratobasidiaceaeCeratorhiza、unclassified_o_Boletales、unclassified_p_Basidiomycota,番茄单作(F)特有的优势内生真菌属为赤霉属(Gibberella)。结果表明,与番茄单作相比,番茄伴生不同作物使主栽番茄根系优势内生细菌和内生真菌属组成发生了变化,伴生条件下主栽番茄根系均富集了特异的优势内生细菌和真菌门、属。伴生富集的特异优势内生细菌或真菌门、属组成具有提升主栽番茄植株抵御环境生物或非生物胁迫的潜力。
    2024,43(1):40-51 , DOI: 10.13300/j.cnki.hnlkxb.2024.01.005
    [摘要] (52) [HTML] (36) [PDF 2.38 M] (241)
    摘要:
    为探索木醋液对番茄根际土壤微生态的作用,以番茄为供试材料,连续3 a常规种植于相同田块,设置木醋液稀释300倍(A)、稀释600倍(B)、稀释900倍(C)处理,以无菌去离子水为对照(CK),探究不同稀释度木醋液的抑菌活性及其对连作番茄植株根系生长、根际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显示:不同稀释度木醋液对青枯病菌和枯萎病菌均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3种稀释度的木醋液中,稀释600倍的木醋液浇灌不仅有利于连作番茄根系的生长,而且有助于提高番茄连作根际土壤细菌和真菌的多样性;与对照(CK)相比,不同稀释度木醋液处理均不同程度地降低了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ota)细菌的相对丰度,提高了酸杆菌门(Acidobacteriota)细菌以及子囊菌门(Ascomycota)、新赤壳属(Neocosmospora)、曲霉属(Aspergillus)、青霉属(Penicillium)、木霉属(Trichoderma)、毛壳菌属(Chaetomium)和镰刀菌属(Fusarium)真菌等有益微生物的相对丰度。结果表明,木醋液具有显著抑制番茄青枯病及枯萎病病原微生物的作用,浇灌稀释木醋液有利于连作番茄根系生长,改善连作番茄根际土壤微环境生态的作用;其中,以稀释600倍(B)木醋液的改良效果最佳。
    2024,43(1):52-61 , DOI: 10.13300/j.cnki.hnlkxb.2024.01.006
    [摘要] (76) [HTML] (31) [PDF 2.33 M] (235)
    摘要:
    为了探索仿生类、内吸性化学药剂乙蒜素能否用于甘蔗病害防控及是否具有促生效果,通过室内抑菌试验、毒力测定、桶栽施药试验,评价乙蒜素对白条黄单胞菌(Xanthomonas albilineans (Ashby) Dowson)引起的甘蔗白条病的防控效果,同时通过桶栽施药试验对不同浓度乙蒜素处理的甘蔗进行农艺性状、生物量等表型测定,并结合光合、根系及抗逆等生理特性评价其促生作用。毒力测定结果显示,乙蒜素毒力回归方程为y=26.29x-30.29,相关系数R2为0.948 9,有效中质量浓度EC50为1 132.43 μg/mL。病害防控及促生试验结果显示:80%乙蒜素1 000倍稀释液防控促生效果最佳。该处理下,施药42 d未检测出甘蔗白条病阳性植株,而对照(CK)阳性检出率100%。相较于CK,该处理(施药42 d)的甘蔗叶片叶绿素含量增加24.93%、净光合速率增加64.97%,根系活力增加62.44%,促生效果明显;抗氧化酶SOD、POD、CAT活性分别提高21.32%、44.32%、54.32%;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脯氨酸等叶片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分别增加17.40%、17.39%、17.78%,而MDA含量减少22.74%,缓解膜脂过氧化、维持细胞膜的稳定性,增强甘蔗抗逆性。综上,80%乙蒜素1 000倍稀释液对甘蔗白条病具有较好的防控效果且对甘蔗具有促生作用。
    2024,43(1):62-69 , DOI: 10.13300/j.cnki.hnlkxb.2024.01.007
    [摘要] (49) [HTML] (27) [PDF 2.52 M] (210)
    摘要:
    为明确番茄接种根结线虫后基因种类和表达量在转录水平的变化规律,利用RNA-seq对未接种及接种南方根结线虫2龄幼虫6、12、24和48 h的番茄进行转录组测序,探究番茄响应南方根结线虫侵染相关的关键转录因子,并采用qRT-PCR方法对测序结果进行验证。结果显示,接种南方根结线虫后6、12、24和48 h分别有350、390、580、1 154个基因差异表达,其中差异表达转录因子分别为11、11、19、50个。这些转录因子属于15个家族,其中数量最多的为MYB家族和bHLH家族(均为20个),其次是ERF家族19个、WRKY家族15个、bZIP家族9个。南方根结线虫侵染过程差异表达最明显的主要为ERF、WRKY、MYB和bHLH家族转录因子,其中Solyc03g005520Solyc02g094270Solyc09g066350显著上调,接种后48 h log2FC分别为 9.16、6.49和6.33;Solyc02g079280Solyc12g100140 Solyc04g072460显著下调,接种后48 h log2FC分别为-2.60、-1.72和-1.70。qRT-PCR验证结果显示,6个随机选取基因的表达趋势与测序结果基本一致。以上结果表明,ERF、WRKY、MYB和bHLH家族转录因子可能参与番茄与南方根结线虫互作,在番茄响应南方根结线虫侵染反应中发挥着重要的调控作用。
    2024,43(1):70-78 , DOI: 10.13300/j.cnki.hnlkxb.2024.01.008
    [摘要] (59) [HTML] (28) [PDF 5.38 M] (234)
    摘要:
    为了准确预报害虫的迁飞轨迹,将天气预报技术应用于迁飞性害虫的预测预报,基于天气预报平台,利用欧洲中心中短期气象数值预报产品以及大气环流形势及低层风动力对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的迁飞路径、迁入时间(包括首见日及高峰日)、落区等进行预报,并基于2021年草地贪夜蛾迁飞的2次典型预报案,分析2021年草地贪夜蛾春季北迁至湖北(首见日)以及秋季南迁回湖北(高峰日)的典型天气过程以及迁飞层气象要素场,运用HYSPLIT轨迹模型模拟迁飞后向轨迹,再利用草地贪夜蛾田间监测数据、测报灯监测数据以及迁飞轨迹对预报结论进行验证。结果显示,2次典型预报案例的预报结论与草地贪夜蛾田间监测数据及测报灯监测数据以及轨迹模拟的情景吻合度较好,草地贪夜蛾迁入时间、落区及路径预报基本正确。研究表明,将天气预报技术应用于迁飞性害虫的预报具有实际可行性。
    2024,43(1):79-88 , DOI: 10.13300/j.cnki.hnlkxb.2024.01.009
    [摘要] (46) [HTML] (40) [PDF 2.79 M] (215)
    摘要:
    为解析马铃薯应对干旱胁迫的响应机制,采用Illumina Novaseq测序技术,对干旱胁迫下马铃薯叶片中的内生细菌16S rRNA进行高通量测序,研究干旱胁迫下马铃薯叶片内生细菌组成及多样性的变化。结果显示,在正常浇水和干旱胁迫下马铃薯叶片分别获得1 548和2 006条分类序列,其中正常浇水下特有OTU有287个,干旱处理下特有OTU有769个。在干旱胁迫下,内共生菌 candidatus Portiera和杀雄菌属Arsenophonus的丰度较正常浇水下减低了95.9%和68.1%, 拟杆菌门Muribaculaceae拟杆菌目Bacteroidales、毛螺菌属(Lachnospira)、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毛螺菌科NK4A136群(Lachnospiraceae_NK4A136_group)、根瘤菌属(Rhizobium)、螺杆菌属(Helicobacter)、链球菌属(Streptococcus)、脱硫弧菌属(Desulfovibrio)在干旱处理较正常浇水下分别提高了203.8%、152.4%、81.8%、89.7%、285.6%、1 428.0%、112.0%和148.4%;Shannon指数和Simpson指数均在干旱胁迫下显著高于正常浇水处理,ACE 指数和Chao1指数在干旱胁迫和正常浇水下无显著差异。结果表明,干旱胁迫能影响马铃薯内生细菌群落结构组成,干旱胁迫下富集了内生优势菌门放线菌门和厚壁菌门,同时伯克霍尔德氏科细菌相对丰度增加,可能是马铃薯应对干旱胁迫作出的积极响应。
    2024,43(1):89-99 , DOI: 10.13300/j.cnki.hnlkxb.2024.01.010
    [摘要] (63) [HTML] (19) [PDF 3.81 M] (241)
    摘要:
    为提高城市综合公园布局均衡性地定量评估的准确性,以合肥市中心城区为例,提出一种基于改进多出行模式的两步移动搜索法,利用高德地图的路径规划模型,结合双变量局部空间自相关、洛伦兹曲线以及基尼系数等方法,在手机信令数据的基础上对不同时间阈值下的城市综合公园的可达性及供需情况进行分析,进一步揭示中心城区综合公园布局的合理性。结果显示:合肥市中心城区综合公园的可达性空间差异显著,可达性较高区域通常分布在新城区以及综合公园周边地区,并且随着时间阈值的提高,可达性水平的空间分布呈现均衡态势;合肥市中心城区在15 min与30 min时间阈值下均只有近5%的居住网格处于供需匹配状态;近7%的居住网格处于供需显著不匹配状态,主要集中于老城区西部以及滨湖区北部区域,居住区密度与综合公园数量是影响供需匹配的重要原因。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利用手机信令数据与高德路径规划数据作为数据源对传统可达性的计算方法以及两步移动搜索模型进行改进,建立微观尺度下城市综合公园的可达性评价框架,能够精确地评估城市综合公园的可达性;通过优化城市交通的通达程度以提高居民综合公园游憩出行的阈值,能够显著促进城市综合公园整体的空间分布合理性。
    2024,43(1):100-107 , DOI: 10.13300/j.cnki.hnlkxb.2024.01.011
    [摘要] (51) [HTML] (22) [PDF 2.21 M] (218)
    摘要:
    为全面评价生态气候因子对湖北省烟叶生长发育的影响,利用2008—2020年中国气象局陆面数据同化系统(CMA land data assimilation system,CLDAS)数据集和其他环境因子,基于最大熵模型(MaxEnt),利用湖北省西部烟区实际种植点位模拟湖北省烟区的潜在适宜性分布,并评估影响适宜性分布的主导环境因子。结果显示:MaxEnt模型对烟草适宜性分布的模拟预测精度较高(AUC=0.854)。海拔(650~1 750 m)、土壤类型(黄壤)、团棵期平均最低气温(8.9~15.0 ℃)、旺长期平均气温(16.0~22.9 ℃)、成熟期平均气温(18.8~25.6 ℃)是影响湖北烟草分布的主导环境因子。烟草的高适生区主要分布在恩施、十堰和襄阳南部及宜昌东南部,占湖北省总面积的18.2%,80%区域的海拔为700~1 350 m、团棵期平均最低气温11.2~14.5 ℃、旺长期平均气温19.2~22.8 ℃、成熟期平均气温22.0~25.4 ℃。在所有环境因子中,海拔高度起决定性作用,温度则是影响烟草生长发育的重要气象因子。研究表明,本研究结果与湖北烟区实际空间分布基本相符。
    2024,43(1):108-114 , DOI: 10.13300/j.cnki.hnlkxb.2024.01.012
    [摘要] (59) [HTML] (17) [PDF 786.00 K] (229)
    摘要:
    为考察平茬措施对根系力学特性的影响,以内蒙古干旱半干旱地区水土保持先锋灌木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根系为研究对象,使用TY-8000拉力机,进行单根极限拉伸试验和根土界面拉拔摩阻试验,并分析平茬对沙棘根系固土力学特性的影响。试验结果显示,在测试根径为0~5 mm时,平茬和未平茬条件下,沙棘单根极限抗拉力、抗阻拉力均与直径呈幂函数正相关;单根极限抗拉强度、根-土界面拉拔抗剪强度均与直径呈幂函数负相关。在代表根径级0.5~1.5 mm,沙棘平茬较未平茬平均单根极限抗拉力值提高31%;平均单根极限抗拉强度提高37%;平均拉拔抗剪强度提高30%。研究结果表明,直径对沙棘根系抗拉强度和抗剪强度均有影响,且沙棘经平茬处理后,抗拉特性和抗剪特性均有所提高。
    2024,43(1):115-123 , DOI: 10.13300/j.cnki.hnlkxb.2024.01.013
    [摘要] (47) [HTML] (50) [PDF 2.52 M] (224)
    摘要:
    为评价柑橘的抗氧化能力,利用GC-MS、UPLC和LC-MS/MS分别检测了6个柑橘品种果实在成熟过程中三类代谢物的相对含量。结果显示,柑橘果实以积累丝氨酸、脯氨酸和天冬氨酸为主,苏氨酸在柑橘青果时期的积累尤为丰富,且青果时期本地早橘汁胞中9种氨基酸的总含量最高;对维生素E而言,α-生育酚是柑橘中的主要异构形式,在成熟期柑橘的有色层中积累丰富;同时,柑橘不积累δ-生育酚且γ-生育酚只在柑橘有色层中积累;共鉴定到的8大类176种脂质,在柑橘果实中呈现出明显的时空分布特征,且卵磷脂为柑橘的主要脂质形式。通过柑橘果实中三类物质含量间的相关性分析发现,部分氨基酸与脂质存在高度正相关。
    2024,43(1):124-132 , DOI: 10.13300/j.cnki.hnlkxb.2024.01.014
    [摘要] (38) [HTML] (22) [PDF 1.23 M] (212)
    摘要:
    为提升湖北地区‘鸡尾’葡萄柚品质,以‘鸡尾’葡萄柚为材料,研究设施栽培和露天栽培(CK)模式下果实品质的差异。结果显示:设施栽培下‘鸡尾’葡萄柚果实单果质量、横纵径、果形指数大于CK,果皮硬度在果实发育过程中差异不显著,花后227 d设施栽培和露天栽培果皮硬度出现显著性差异;设施栽培可显著提高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至10.43%,可滴定酸、Vc含量高于露天栽培;通过GC-MS测定发现,设施栽培可提升果实蔗糖含量至49.63 mg/g;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发现设施栽培可能通过上调CsSPS2、CsSUS2和CsSUS4的表达水平来提高果实中蔗糖的含量。结果表明设施栽培可以提高‘鸡尾’葡萄柚的果实品质。
    2024,43(1):133-140 , DOI: 10.13300/j.cnki.hnlkxb.2024.01.015
    [摘要] (44) [HTML] (15) [PDF 1.12 M] (202)
    摘要:
    为探究不同叶果比(leaf fruit ratio,LFR)对设施柑橘秋梢叶片生理生化特征的影响,以设施栽培‘红美人’杂柑为试材,设置高(LFR=100)、中(LFR=80)、低(LFR=60)3个叶果比,测定秋梢叶片中矿质元素、碳氮代谢物、碳氮代谢的关键酶、抗氧化酶活性等生理指标的变化。结果显示,LFR80和LFR100秋梢叶片的磷、钾、镁、淀粉含量较高;丙二醛、脯氨酸、抗坏血酸含量较低;β-淀粉酶、硝酸还原酶、谷氨酰胺合成酶和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的活性较高;LFR80和LFR100秋梢叶片整体养分含量充足,受胁迫程度较低。结果表明,设施栽培‘红美人’杂柑的叶果比控制在80~100有利用于平衡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延缓叶片衰老,维持树势强健。
    2024,43(1):141-148 , DOI: 10.13300/j.cnki.hnlkxb.2024.01.016
    [摘要] (86) [HTML] (16) [PDF 2.18 M] (235)
    摘要:
    为探究2C型蛋白磷酸酶(protein phosphatase 2C, PP2C)在木薯响应非生物胁迫过程中的作用,利用木薯Arg7叶片cDNA扩增MePP2CAa基因,分析该基因序列、启动子活性、不同逆境和激素处理下的表达模式以及与ABA受体PYLs之间的互作关系。序列分析结果显示,MePP2CAa基因全长1 311 bp,编码436个氨基酸,具有PP2C家族的结构域特征,与橡胶树和麻风树的PP2C序列同源性最高,分别为78.95%和74.09%,在C端保守;qRT-PCR分析结果显示,MePP2CAa基因在木薯储藏根中的表达显著高于茎、叶中的表达量;不同逆境和激素处理结果显示,甘露醇、NaCl、ABA、MeJA、低温和SA处理可以显著诱导MePP2CAa基因的表达;MePP2CAa基因启动子序列分析显示,启动子包含ABA应答元件(abscisic acid responsive element,ABRE)、MeJA响应元件、干旱诱导元件等;酵母双杂交结果显示MePP2CAa能够与MePYL1互作。以上结果表明,MePP2CAa基因可能响应木薯的非生物胁迫。
    2024,43(1):149-156 , DOI: 10.13300/j.cnki.hnlkxb.2024.01.017
    [摘要] (33) [HTML] (24) [PDF 2.98 M] (204)
    摘要:
    为精准探究高温胁迫对百合开花品质的影响,以东方百合‘索邦’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发育阶段的花苞经过不同温度和不同时间处理后,盛花期花径、花色和矢车菊素含量的变化,以及温度处理过程中矢车菊素合成通路的3个关键基因LhCHSLhF3HLhANS的表达量变化。结果显示:S5-S6时期是‘索邦’百合花苞显色的关键时期;花苞在高于30 ℃温度培养4 d后,盛花期花径显著变小,矢车菊含量显著降低,花被片颜色变浅; qRT-PCR结果显示,花苞显色的关键时期,遇到30 ℃以上的高温处理导致LhCHSLhF3HLhANS等花青素合成基因表达量显著下调,从而影响盛花期花色的合成。
    2024,43(1):157-165 , DOI: 10.13300/j.cnki.hnlkxb.2024.01.018
    [摘要] (45) [HTML] (26) [PDF 2.26 M] (208)
    摘要:
    为明确百合(Lilium spp.)花朵衰老发生的分子机制,在东方百合‘西伯利亚’(Lilium oriental hybrid ‘Siberia’)花被片中克隆了一个衰老相关基因LoENDONUCLEASE 1SAG10),利用qRT-PCR进行基因表达分析,并通过农杆菌介导的拟南芥稳定表达系统和百合花被片瞬时表达体系验证LoENDONUCLEASE 1基因功能。结果显示,LoENDONUCLEASE 1基因开放阅读框(ORF)为921 bp,编码306个氨基酸;LoENDONUCLEASE 1在百合花朵和叶片的衰老过程中特异表达,且受到脱落酸和水杨酸的诱导;拟南芥过表达LoENDONUCLEASE 1株系中叶片叶绿素含量显著低于对照株系,百合花被片中瞬时过表达LoENDONUCLEASE 1基因加速了百合花被片的衰老,且过表达花被片中丙二醛和离子渗透率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结果表明,LoENDONUCLEASE 1具有促进花朵和叶片衰老的功能。
    2024,43(1):166-175 , DOI: 10.13300/j.cnki.hnlkxb.2024.01.019
    [摘要] (38) [HTML] (31) [PDF 2.01 M] (215)
    摘要:
    为探明百合响应盐胁迫的生理特性和综合评价百合耐盐性,以OT杂交系百合‘红色宫殿’(Lilium ‘Red palace’)种球为试材,设置不同浓度(0、50、100、150、200 mmol/L)NaCl处理,分析盐胁迫对其光合色素、光合参数、渗透调节物质及叶片解剖结构的影响,并对其指标进行相关性和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百合叶片叶绿素a(Chl a)和叶绿素b(Chl b)含量降幅明显,游离脯氨酸(Pro)、可溶性蛋白含量持续升高,而丙二醛含量在50~150 mmol/L NaCl处理条件下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在200 mmol/L NaCl处理条件下则呈现升高趋势;胁迫30 d时,随NaCl浓度增加,叶片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被抑制,气孔导度(Gs)减小,胞间CO2浓度(Ci)呈先降低后升高趋势,而水分利用效率(WUE)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盐浓度的持续升高,百合叶片与花蕾生长受抑制,叶片解剖结构指标除海绵组织厚度增大外,叶片厚度(LT)、上表皮厚度(UE)、下表皮厚度(LE)、栅栏组织厚度(PT)均呈减小趋势,组织结构疏松度(SR)增大,栅海比(P/S)则减小;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PnTr、Chl b、LT呈显著正相关,与Pro呈显著负相关,说明100 mmol/L盐浓度为百合的耐盐阈值,PnTrGs、Chl b、LT和Pro可作为评价百合耐盐能力的有效指标。以上结果表明,低盐胁迫下,百合主要通过降低TrGsCi及累积渗透调节物质以缓解盐害;高盐胁迫下,百合生长受阻,叶片解剖结构抗逆性减弱,非气孔因素是限制Pn的主要因素。
    2024,43(1):176-184 , DOI: 10.13300/j.cnki.hnlkxb.2024.01.020
    [摘要] (51) [HTML] (27) [PDF 729.76 K] (202)
    摘要:
    为研发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优质配合饲料,以初始体质量(50.78±1.15) g的大口黑鲈幼鱼为研究对象,设置对照组鱼粉含量为30%,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使用豆粕分别替代25%、50%和75%鱼粉记为D25、D50和D75处理组,并在3种豆粕替代基础上添加0.05%丁酸梭菌设计D25+C、D50+C和D75+C 3个处理组,共计7种试验饲料,进行为期8周的饲喂试验,研究豆粕替代鱼粉并添加益生菌后鱼体的生长和抗氧化能力差异。结果显示:豆粕替代25%鱼粉时大口黑鲈的生长性能、体组成和抗氧化能力均未出现显著差异。但替代比例达到50%后大口黑鲈的增重率和特定增长率均显著降低,饲料系数显著升高,肝脏和血清总抗氧化能力、活性氧和超氧化物歧化酶均发生显著变化。然而,在替代50%鱼粉的基础上添加丁酸梭菌组与对照相比,增重率、特定增长率、活性氧和超氧化物歧化酶均无显著差异。当替代水平达到75%时添加丁酸梭菌与未添加组相比大口黑鲈的生长性能和抗氧化性能得到改善,但仍显著低于对照组。结果表明添加0.05%的丁酸梭菌可改善豆粕替代鱼粉比例达到50%对大口黑鲈生长性能和抗氧化能力造成的负面影响。
    2024,43(1):185-193 , DOI: 10.13300/j.cnki.hnlkxb.2024.01.021
    [摘要] (54) [HTML] (24) [PDF 1.87 M] (199)
    摘要:
    为探讨黄颡鱼硒蛋白selenow2aselenop2selenot2基因之间的关系,采用3′/5′ RACE PCR克隆得到3个基因的cDNA全长,分别为891、1 998和1 432 bp,其中ORF长度分别为288、828和600 bp,编码95、275和219个氨基酸。在线工具SECISerach3对3个基因的cDNA序列分析结果显示,它们都含有可以编码硒代半胱氨酸的终止密码子,以及在3′非编码区存在SECIS元件。通过氨基酸序列比对和系统发育树分析,发现selenow2aselenop2selenot2基因预测得到的氨基酸序列与斑马鱼(Danio rerio)氨基酸相似性分别为82.24%、66.19%和79.45%,而与斑点叉尾鮰(Ictalurus punetaus)的氨基酸相似性分别为94.74%、68.50%和90.95%,在发育树上则显示为树杈相接近。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3个硒蛋白基因的mRNA在黄颡鱼心脏、肝脏、肌肉、脑、肠、脾脏、精巢和卵巢组织中的表达,结果显示其mRNA表达水平呈现组织特异性。表明3个基因拥有硒蛋白家族的特征,但在组织表达上具有特异性。
    2024,43(1):194-202 , DOI: 10.13300/j.cnki.hnlkxb.2024.01.022
    [摘要] (30) [HTML] (25) [PDF 6.22 M] (229)
    摘要:
    为探索鱼类嗅觉受体基因β亚型(OR-β)与食性的关系,对不同食性的12种鱼类,包括植食性的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和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肉食性的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大西洋鳕(Gadus morhua)、三刺鱼(Gasterosteus aculeatus)、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和褐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杂食性的斑马鱼(Danio rerio)、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青鳉(Oryzias latipes)、金线鲃(Sinocyclocheilus grahami)和花斑剑尾鱼(Xiphophorus maculatus)的OR-β在其基因组中的拷贝数和分子进化进行系统分析,并对植食性团头鲂的OR-β在12月龄和24月龄鱼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模式进行qPCR检测。进化分析结果显示,不同食性鱼类OR-β拷贝数差异较大,植食性团头鲂和草鱼分别有20和14个拷贝,而5种肉食性鱼类基因组中平均仅有1个,杂食性的5种鱼类平均有4个;选择压力分析结果显示,共有19个分支受到正选择,包括9个OR-β基因和10个分支位点,其中团头鲂的OR-β-4OR-β-14P<0.01)受到强烈的正选择。此外,团头鲂、草鱼、斑马鱼和金线鲃4种鲤科鱼类的OR-β聚为一支,这一支受到正选择,其中包括团头鲂的9个OR-β基因;qPCR结果显示,在12月龄和24月龄团头鲂的肌肉、嗅囊、脑及嗅球组织中,10个OR-β均在嗅囊中高表达;除OR-β-9OR-β-10外,其他OR-β在嗅球和脑组织均不表达。以上结果表明,植食性团头鲂的OR-β基因与其他食性鱼类相比发生明显的特异性扩张,且在嗅囊组织中高表达,推测OR-β在团头鲂植食性适应性进化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2024,43(1):203-209 , DOI: 10.13300/j.cnki.hnlkxb.2024.01.023
    [摘要] (43) [HTML] (14) [PDF 998.18 K] (202)
    摘要:
    为探究外膜蛋白A(outer membrane protein A,OmpA)对米尔伊丽莎白菌致病作用的影响,以蛙源米尔伊丽莎白菌FL160902为研究对象,通过同源重组法构建OmpA缺失株△ompA,比较缺失株和野生株的生长特性、生物膜形成能力、抗血清杀伤能力、对细胞的黏附能力以及对蛙的致病性差异。结果显示:△ompA的生长能力和抗血清杀伤能力与野生株无显著差异;但与野生株相比,△ompA的生物膜形成能力增加了66%,△ompA对bEnd.3细胞的黏附能力降低了61%;黑斑蛙感染试验显示,△ompA在黑斑蛙血液、脾和脑组织中的载菌量分别为(3.15×108±0.09×108)、(2.11×108±0.07×108)和(6.61×108±0.16×108) copies/g,均显著低于野生株,且△ompA对黑斑蛙的致死率为37%,显著低于野生株的致死率(75%)。上述结果表明,ompA基因缺失不改变米尔伊丽莎白菌的抗血清杀伤能力,但增加了菌株的生物膜形成能力,减弱了菌株的黏附能力,从而降低了该菌对蛙的致病性。
    2024,43(1):210-218 , DOI: 10.13300/j.cnki.hnlkxb.2024.01.024
    [摘要] (59) [HTML] (24) [PDF 2.35 M] (212)
    摘要:
    为构建可溶性表达弓形虫MIC1蛋白质的重组杆状病毒株并分析重组蛋白质的活性,通过PCR扩增弓形虫mic1基因的编码序列并连接到pFastBac 1质粒中,将重组的转移质粒转化DH10Bac感受态细胞,通过蓝白斑筛选获得重组杆粒,转染Sf9细胞后连续培养3代获得重组杆状病毒株。结果显示,Sf9细胞在感染后的第3天出现典型的细胞病变;间接免疫荧光和Western blot试验结果表明MIC1重组蛋白质在感染的Sf9细胞中成功可溶性表达;纯化的MIC1重组蛋白质不仅具有结合唾液酸乳糖的能力,同时能够刺激Balb/c小鼠产生较高水平的特异性抗体(>1∶25 600)。以上结果表明,通过杆状病毒表达系统可获得具有生物学活性的弓形虫MIC1重组蛋白质。
    2024,43(1):219-225 , DOI: 10.13300/j.cnki.hnlkxb.2024.01.025
    [摘要] (46) [HTML] (14) [PDF 834.90 K] (192)
    摘要:
    为探究鲢鱼糜加工中臭氧的氧化作用对鱼糜凝胶品质的改善效果,以臭氧氧化的鲢肌球蛋白为原料,采用流变仪并结合Ostwald-de Waele方程、Burgers方程拟合,研究臭氧氧化鲢肌球蛋白的流变特性,并分析其凝胶化过程中凝胶特性的变化。结果显示,肌球蛋白溶液储能模量G'始终大于损耗模量G'',臭氧氧化45 s时,肌球蛋白溶液G'G''最大,对频率依赖性最弱;臭氧氧化使肌球蛋白溶液黏性系数k值下降;不同臭氧氧化时长的肌球蛋白凝胶化趋势相似,但臭氧氧化作用使肌球蛋白G'达到峰值所需时间减小、峰值增加;在蠕变-恢复扫描测试中,臭氧氧化作用使肌球蛋白弛豫时间减少,弹性响应变快,臭氧氧化45 s时形变量ε最小。结果表明,肌球蛋白溶液属于弱凝胶及假塑性流体,一定程度的臭氧作用可使肌球蛋白在热诱导凝胶化中加速形成凝胶且凝胶特性得到一定程度提升。
    2024,43(1):226-231 , DOI: 10.13300/j.cnki.hnlkxb.2024.01.026
    [摘要] (64) [HTML] (25) [PDF 777.79 K] (192)
    摘要:
    为提高卷烟配方模块的分类识别准确率,并为卷烟配方模块的科学评估提供技术支撑,提出了一种基于近红外光谱特征筛选的卷烟配方模块香型预测方法。选取2017—2019年238个卷烟配方模块样品的近红外光谱数据,结合特征工程中的递归特征消除法和BP神经网络、随机森林、XGBoost 3种机器学习技术,构建了基于特征变量的香型预测模型。与全光谱数据训练的分类效果对比,经过递归特征消除法筛选后的光谱特征变量能够有效提升卷烟配方模块香型的识别准确率,其中,XGBoost算法分类效果最佳,模型对测试集的识别准确率达到了90.41%。结果表明,基于近红外光谱特征筛选的香型预测方法对卷烟配方模块的快速定位、科学评价及卷烟配方设计等有一定的辅助决策作用。
    2024,43(1):232-241 , DOI: 10.13300/j.cnki.hnlkxb.2024.01.027
    [摘要] (38) [HTML] (19) [PDF 1.11 M] (201)
    摘要:
    为解决现有油菜抗倒伏品种选育周期长、难度大等问题,依托计算流体力学软件Fluent建立油菜抗倒伏测试风洞模型,对风洞扩散段、稳定段、收缩段等关键部位进行参数设计及仿真试验,分析该模型对风洞流场品质的影响,最终通过正交试验选择最佳设计方案。结果显示,单因素试验中,收缩段长度Lc增加,风洞出口风速变异系数增加,气流品质下降;随稳定段长度Lw增加,风洞出口风速变异系数先减小后增加,稳定段长度1 000 mm时,风速变异系数最低,气流品质最佳;阻尼网距稳定段出口长度增加,风洞出口风速变异系数先降低后增加,阻尼网距稳定段出口0.65Lw时,风速变异系数最小。正交试验结果显示,收缩段长度600 mm、稳定段800 mm、阻尼网距风洞出口0.65Lw时,对应风洞试验区风速平均变异系数为0.139,风速较其他方案更稳定,气流品质最佳。实测验证发现,与仿真结果相比,实测风速大小无明显差别,且实测结果中各截面风速变异系数略优于仿真值,整体仿真结果与实测效果拟合较好。
    2024,43(1):242-248 , DOI: 10.13300/j.cnki.hnlkxb.2024.01.028
    [摘要] (59) [HTML] (22) [PDF 809.91 K] (200)
    摘要:
    为消除水果自身尺寸差异对其糖度预测模型的不利影响,进一步提高水果分选模型精度,应用近红外光谱在线检测装置采集不同果径苹果的近红外光谱,对光谱进行多种预处理后,分别建立苹果可溶性固形物的偏最小二乘法模型,再用苹果果径75~85 mm组中的建模集预测苹果果径分别为65~75、85~95 mm组中的预测集样品,最后用果径组65~75、75~85、85~95 mm中的建模集和预测集,分别作为混合苹果尺寸糖度预测模型的建模集和预测集,并利用特征光谱选择算法对模型进行简化,建立苹果糖度通用预测模型。结果显示:与建模集和预测集果径不同时所建立的苹果糖度预测模型最优组相比,其相关系数Rp由0.805提高至0.943,预测集均方根误差值RMSEP由0.778减小至0.480,RPD由0.96增加至3.05,再对建立的通用模型进行简化,可以降低苹果尺寸对苹果糖度模型的影响,提高模型预测性能。
    2024,43(1):249-257 , DOI: 10.13300/j.cnki.hnlkxb.2024.01.029
    [摘要] (43) [HTML] (15) [PDF 1.71 M] (200)
    摘要:
    为对奶牛体况信息进行高效地实时监测以便满足商业化的需求,提出一种改进轻量级注意力机制网络模型(Shuffle-ECANet)。首先,针对8 972幅含有奶牛尾部的图像样本,通过专家对奶牛体况进行人工评分,并构建数据集;然后以轻量级ShuffleNet-v2 1×网络为基础,在特征提取过程中引入高效的通道注意力模块,强化网络对奶牛体况特征的提取能力。此外,采用H-Swish激活函数,避免神经元坏死现象;最后通过进一步精简网络结构得到Shuffle-ECANet网络模型。结果显示,Shuffle-ECANet模型针对各类别奶牛的识别准确率为97%以上,且在体况评分(body condition scoring,BCS)误差分别为0、≤0.25和≤0.5的体况评价结果中,Shuffle-ECANet模型均优于EfficientNet-v1、MobileNet-v3、ShuffleNet-v2 1×和ResNet34等模型,证明本研究方法的有效性。
    2024,43(1):258-266 , DOI: 10.13300/j.cnki.hnlkxb.2024.01.030
    [摘要] (48) [HTML] (22) [PDF 1.65 M] (222)
    摘要:
    为研究土壤干燥过程中触土部件与土壤之间的黏附特性变化,以16种不同颗粒直径与含水率的湿土壤为试验材料,先进行金属板(65Mn钢)斜坡滑落试验,测量土壤颗粒直径、含水率高低与金属触土部件之间的黏附力大小关系,然后利用显微镜装置观察土壤样品的微观结构以及干燥过程中土壤与金属板的黏附现象。结果显示,含水率为30%、40%的土壤在金属表面上滑落后产生的“痕迹”比含水率为10%、20%的土壤更为明显。其中,含水率30%、颗粒直径10~50 μm的土壤具有最大黏附力,在土壤干燥前后,颗粒直径、俯视周长和俯视面积的差异随含水率和颗粒直径的增加而增大;干燥过程中,颗粒之间的间隙逐渐减小,某些颗粒出现“扩散”“收缩”等现象,部分颗粒会发生相对位移,其中30%含水率,颗粒直径为10~50 μm的相对位移最大,为13.78 μm。随含水率的增加,土壤黏附力先增大后减小;随着颗粒的减小,土壤黏附力逐渐增大,含水率在30%以下,干燥前后颗粒位移量越大,土壤黏附力越强。结果表明,含水率为30%、颗粒直径在10~50 μm范围内的土壤表现出最强黏附力,并在干燥过程中呈现出颗粒相对位移最大的现象。
    显示模式:
                                                                                                                   
    摘要:
    低温连阴雨严重影响湖北烤烟的产量与品质,是湖北烤烟种植业面临的主要农业气象挑战。本文构建了烤烟不同生育期的低温连阴雨判别指标,利用湖北烤烟种植区32个国家气象观测站1975—2020年逐日气象数据,深入分析了湖北烟区低温连阴雨7项灾害指标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时间上,过程平均气温、日平均降水量及平均总降水量等3项指标均为低—高—低演变过程,以成熟前期最高、伸根期最低,过程平均日数均在5 d左右,而年平均过程次数、年平均过程日数、灾害频率均以成熟后期最多、旺长期最少,其中灾害频率在这两个时期分别为每10年发生6、1次,相差近6倍;2)空间上,气温、降水在不同生育期南北差异一致,北部烟区气温低,南部烟区降水多、强度大,而过程平均日数在伸根期、旺长期南部大于北部,成熟后期则相反;3)灾害频率空间差异显著,前3个生育期,南部烟区较北部烟区发生频率更高,成熟后期南北相当,灾害频率均高达56%以上,过程平均持续5.7 d。研究结论可为湖北烤烟种植规划及低温连阴雨灾害防御提供科学依据。
                                                                                                                   
    摘要:
    研究移栽期荸荠茎秆的力学特性可为实现移栽的机械化提供理论基础。以湖北省黄冈市团风县的鄂荠1号和大红袍荸荠茎秆为研究对象,利用TMS-PRO质构仪进行了径向压缩试验、剪切试验和弯曲试验。径向压缩试验结果表明,茎秆径向承受力从上往下依次增大,下部均值在4.0-4.1N之间;搁置时间越长(4h内),茎秆含水率越低,径向承受力越小;加载速率对径向承受力的影响不显著。剪切试验结果表明,茎秆下部剪切力最大,均值在120-165N之间,剪切强度6MPa左右。4h的搁置时长对剪切力的影响不显著。弯曲试验结果表明,茎秆上部的抗弯刚度最小,均值在1.4×10-3-1.6×10-3 Nm2之间,中部的弯曲弹性模量最大,均值在290-405 MPa之间,下部的截面惯性矩最大,均值在33-35 mm4之间,且受力均明显高于上部和中部,其最大载荷的平均数值小于2N。试验结果可为秧苗的切割处理、搬运、移栽等机具的设计提供依据。
                                                                                                                   
    摘要:
    手性纳米材料是一类新兴的具有纳米尺度手性和生物学稳定性的材料,在药理学、生物学和药物开发等领域受到研究者们的广泛关注。手性纳米材料的合成方法主要包括三种:手性配体介导、自组装及外场感应法。与天然手性材料相比,手性纳米材料通常表现出独特的光学性质,如等离子体圆二色性、光子圆二色性和圆偏振发光效应,其主要通过圆二色光谱和圆偏振发光光谱进行表征。基于手性纳米材料这些独特的光学性质,研究者们研究了手性纳米材料对细胞的影响,先后发展了对革兰氏阴性菌、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具有选择性抗菌的手性纳米材料,以及对乙肝病毒、烟草花叶病毒和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等具有选择性抗病毒作用的手性纳米材料。本文在简要介绍手性纳米材料的合成方法、光学性质及其表征的基础上,系统总结了手性纳米材料对细胞的影响以及其在抗菌及抗病毒领域的研究进展,并对该领域目前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总结及展望。
                                                                                                                   
    摘要:
    为精准鉴定贵州荞麦种质资源,本研究采用SSR分子标记对60份荞麦种质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并构建了DNA分子身份证数据库,旨在为贵州荞麦遗传育种和种质保护提供理论参考。结果表明,从100对SSR引物中筛选出16对稳定性好、多态性丰富的引物,在60份供试种质中共扩增出174个多态性条带。Shannon's信息指数、Nei's多样性指数、多态信息指数均值分别为0.337、0.206、0.693,表明引物的多态性较好,能有效揭示60份荞麦种质的遗传多样性。在Dice遗传相似系数为0.374时,所有供试材料可聚为A、B、C三组,当Dice遗传相似系数为0.484时,A组又将分为2个小组。SSR标记扩增产物采用毛细管电泳及8%浓度的聚丙烯酰胺凝胶(PAGE)电泳进行双验证,两种方法的聚类结果一致。采用核心引物法构建60份荞麦种质的DNA分子身份证,为贵州荞麦种质的分子鉴定提供遗传学依据和技术参考。
                                                                                                                   
    摘要:
    针对夜间场景下苹果识别率低、实时性差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融合图像增强和迁移学习的YOLOv8n夜间苹果检测方法。首先,在YOLOv8n前端嵌入Zero-DCE模块增强夜间图像,更清晰地呈现苹果的轮廓和细节,降低夜间苹果图像的识别难度;其次,使用SPD-Conv进行下采样,增强模型细粒度特征的提取能力;在此基础上,针对夜间苹果数据集样本量少的问题,采用迁移学习训练策略,选取含有苹果类别的MS COCO数据集作为源域数据集,对于夜间场景下的目标域数据集,利用Zero-DCE增加其与日间苹果图像的相似度并在源域模型上微调目标域模型。基于上述方法,在夜间苹果图像数据集上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本文所提方法的模型精确率P为97.0%、召回率R为93.4%、平均精度均值mAP0.5:0.95为74.6%,较YOLOv8n原始模型分别提升了2.3、1.9和4.3个百分点,同时该模型的FPS为22 帧·s-1,可以满足实时性要求。消融试验显示,图像增强与迁移学习结合使用的效果超过两者单独应用时的效果之和。此外,改进后的模型在处理重叠、遮挡、绿果和光线过暗等复杂情形时都比原始模型表现更优,具有良好的鲁棒性。
                                                                                                                   
    摘要:
    针对现有气吸式微型薯排种器作业时所需负压高、功耗大、漏播严重等问题,依据微型薯的曲率半径,设计了环槽型排种盘,增加微型薯贴附排种盘的有效接触面积,从而提高合格指数。运用EDEM与Fluent软件构建气吸式微型薯排种器耦合仿真模型,并以运行参数(真空度、排种盘转速)、结构参数(吸孔直径、吸孔个数)为影响因素,合格指数、漏播指数、重播指数、功率消耗为性能指标设计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试验。通过耦合仿真,获得各影响因素对排种器性能指标的影响结果集。对结果集采用非支配排序算法(NSGA?Ⅱ)进行多目标求解,获取Pareto最优解集;通过层次分析法(AHP)对最优解集进行权重分配后,得到最优的排种器结构与运行参数。最优参数值为负压值为5060Pa、排种盘转速为35r/min、吸孔个数为10个、吸孔直径为10mm时,排种器的合格指数为94.18%,漏播指数为3.14%,重播指数为2.68%,功率消耗为10.8kW。为了验证气吸式微型薯排种器的仿真优化结果,按照最优解进行台架试验验证。结果表明:仿真优化后的结果与台架试验基本保持一致,相对误差为0.97%。运用多目标优化算法与层次分析进行权重分配相结合的方法对排种器的性能优化具有合理性与可行性。
                                                                                                                   
    摘要:
    新污染物(emerging contaminants,ECs)具有浓度低、毒性大等特点,是饮用水和再生水水质安全的重要威胁。生物炭因制备成本低、处理效率高等特点,在水环境ECs的去除领域受到广泛关注。为了推进生物炭在水环境新污染物去除的应用,给新污染物的防治提供参考,本文从水环境中ECs污染现状、生物炭的性质、生物炭在水环境ECs去除过程中的研究和应用概况进行了综述,分别总结了生物炭作为吸附剂、高级氧化催化剂与微生物固定化载体对ECs的去除研究进展,并提出了展望。
                                                                                                                   
    摘要:
    为精准设计工厂化圆形循环水养殖池的进水结构,基于计算流体动力学技术,采用Fluent软件建立数值模型模拟进水管在不同进水角度θ、进径比d/r、进水高度h工况下养殖池内的流场分布特性,并以平均速度Vavg和均匀系数U为评价指标,对进水结构进行优化分析,在物理试验证明该数值模型能较好地模拟养殖池内的流场特征的基础上,模拟了不同进水结构对流场分布的影响。结果显示:在相同条件下,进水角度θ在40°时Vavg取得最大值,水层之间的U差异较小;进径比d/r在0.1时Vavg和U取得较大值,水层之间的U差异较小;进水高度h在100~400 mm时Vavg取得较大值,且在h=100 mm时水层之间的U差异最小。研究表明,当进水角度θ=40°、进径比d/r=0.1、进水高度h=100 mm时,养殖池内流场特性处于较优状态。
                                                                                                                   
    摘要:
    淡水渔业转型升级对推动消费升级、实现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剖析我国淡水渔业转型升级面临的突出问题和工程科技需求的基础上,提出了淡水渔业转型升级的总体思路、推进路径、主要任务和主要目标,并通过系统研究提出了淡水渔业绿色高效养殖模式、优良养殖品种繁育技术与装备、精准投喂与饲料高效利用技术、不同养殖模式下水环境调控技术、尾水高效绿色处理技术与装备、多元信息智能立体感知技术与装备、淡水产品捕捞及冷链化优质保鲜贮运技术和养殖产品初加工技术与装备等工程科技创新研究重点,为全面提升我国淡水渔业的机械化、设施化、智慧化和智能化水平提供决策参考。
                                                                                                                   
    摘要:
    针对水田作业环境下施肥机械的排肥口末端易被泥土堵塞,导致施肥机的排肥性能差,本文设计了一种风送式水稻侧深施肥机。首先对水稻施肥装置进行整体设计,提出一种双齿轮排肥器、螺旋排肥器两级组合排肥装置,并对其进行运动学和动力学理论分析;其次借助EDEM软件对关键部件进行离散元仿真分析,以排肥均匀性、稳定性变异系数为评价指标,以双齿轮、螺旋轴结构参数为试验因素,探究两级排肥装置结构参数对排肥均匀性的影响规律;进一步选取螺旋轴直径、螺距和转速等对排肥性能影响显著的因素进行响应曲面试验,确定两级排肥装置最佳结构参数;然后采用理论计算和EDEM仿真分析的方法,探究两级排肥装置传动比对其排肥质量的影响规律,确定两级排肥装置最佳传动比;最后开展两级排肥器与单级螺旋排肥器样机试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双齿轮间距和齿轮转速对双齿轮排肥器的排肥性能有重要影响,螺旋轴的直径、转速以及螺距对螺旋排肥器的排肥性能有重要影响;排肥均匀性随两齿轮之间的间距先减小再增大,当间距为5mm时,双齿轮排肥器的排肥性能更好;排肥稳定性变异系数随螺距和直径逐渐增加而增大,随转速逐渐增加而先减小再增大,螺旋轴最佳组合参数为螺旋轴直径为21.292 mm,转速为134.07 r/min,螺距为16.437 mm,此时排肥稳定性变异系数为2.5%;双齿轮排肥器和螺旋排肥器的传动比为1:4时排肥连续且均匀;田间试验表明,两级排肥器的排肥一致性、稳定性、均匀性变异系数相比螺旋排肥器均有所提高。研究结果可为水稻侧深施肥技术及装备研究提供一定理论依据和参考。
                                                                                                                   
    摘要:
    为探究解冻方法对秭归脐橙、宜昌蜜桔、椪柑3个品种速冻柑橘果肉品质的影响,采用冰箱解冻、自然解冻、流水解冻、水浴解冻、超声波解冻和微波解冻6种方法对柑橘果肉进行处理,测定了速冻柑橘果肉的解冻时间、汁液流失率、常规品质指标、色泽、硬度、总酚含量、抗氧化活性的变化,并进行感官评价。结果表明,不同解冻处理对秭归脐橙、宜昌蜜桔和椪柑果肉品质的影响呈现显著差异(P<0.05)。秭归脐橙、宜昌蜜桔、椪柑3个品种微波解冻的时间最短,分别是0.82、0.89、0.81 min;汁液流失率最低,分别是0.25、0.16、0.15%;微波和超声波解冻的常规品质指标保存的较好;微波解冻的色泽影响最小,ΔE分别为8.48、7.52、4.71,且硬度损失率最小,分别降低了36.1%、52.03%和36.48%;总酚含量、抗氧化活性较高,感官方面与新鲜果肉样品最接近。以上结果表明,微波解冻可以在1 min内完成果肉的解冻,相比于其他5种解冻方式,有效减缓果肉颜色变化和硬度损失,较好地保留速冻柑橘果肉的食用品质和营养品质。
                                                                                                                   
    摘要:
    香菇对重金属镉具有富集作用,为研究不同培养条件和外源添加物对香菇子实体和菌丝体中镉含量的影响,本研究通过控制含镉培养基的pH和培养温度,发现在pH4-8范围内,随着培养基pH值升高,菌丝镉含量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温度10-30℃范围内,随着培养温度升高,菌丝镉含量呈现先上升后平稳的趋势;通过在含镉液体培养基中分别添加5 mmol/L Ca(NO3)2、KNO3和 Mg(NO3)2,发现Mg2+能明显抑制菌丝对镉的富集;通过研究子实体发育阶段和不同部位中镉含量,发现随着香菇子实体发育成熟,镉含量逐渐降低,不同部位镉离子含量呈现菌褶>菌盖>菌柄;通过在栽培料中分别添加硫酸镁、硫酸锌、活性炭和沸石,发现添加50 mg/kg硫酸镁、60mg/kg硝酸锌和2.5%活性炭,能使子实体镉含量下降42.8%、46.9%和50.3%。以上结果表明培养条件和外源添加物对菌丝体阶段和子实体阶段香菇中的镉含量产生一定影响,可通过外源添加物抑制香菇对镉的富集作用。
                                                                                                                   
    摘要:
    为探究辽宁省5座水源地水库--观音阁、白石、柴河、清河和汤河水库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特征,并根据底栖动物的现存量估算鱼产潜力,为这5座水库保水渔业的放养捕捞提供科学依据。于2019~2020年的开展季节性调查,共检出底栖动物67种,节肢动物52种,以摇蚊幼虫为主,有39种;寡毛类12种,主要为颤蚓和仙女虫;软体动物3种,分别为观音阁和汤河水库检出的椭圆萝卜螺,以及观音阁和白石水库的梨形环棱螺和褶纹冠蚌。检出种类以汤河水库最多,39种,其次为观音阁水库34种,白石水库最少,仅23种。密度以白石水库最高,1546.89 ind/m2,其次为观音阁水库658.33 ind/m2,汤河水库最低,481.92 ind/m2。生物量以白石水库最高,7.76 g/m2,其次为汤河水库5.68 g/m2,清河水库最低,2.49 g/m2。5座水库密度在春、夏、秋季均可出现峰值,但最低值皆出现在夏季;生物量则以春、冬季较高,夏、秋季较低。各库密度和生物量总体表现为静水区最高,仅观音阁水库密度和生物量、白石水库生物量峰值出现在过渡区。观音阁和柴河水库河流区至坝前密度和生物量总体以寡毛类为主,而入水口以摇蚊幼虫占比最高;清河水库和汤河水库入水口至静水区密度和生物量总体以摇蚊幼虫为主,而坝前均以寡毛类占比最高;白石水库入水口至过渡区主要为摇蚊幼虫,坝前静水区以寡毛类为主。群落聚类与MDS排序结果显示,观音阁、柴河和清河水库群落较相似,白石和汤河水库群落相似性较低,且与观音阁、柴河和清河水库差异明显。CCA结果显示,水深、总氮、氨氮、DOC、叶绿素a含量是5座水库影响底栖动物密度的关键因子。底栖动物种类组成受总氮、氨氮影响明显,汤河水库总氮、氨氮含量最低,表现为种类最多,摇蚊幼虫优势地位高;白石水库中总氮、氨氮含量最高,表现为种类最少,水丝蚓优势地位高。基于底栖动物估算的鱼产潜力白石水库最高,汤河水库次之,清河水库最低。与以往调查数据相比,5座水库种类数均增加,主要是检测出的摇蚊幼虫种类增加;而密度和生物量表现有所不同,观音阁水库密度和生物量均降低,而清河和汤河水库均增加,白石水库则密度增加而生物量降低,柴河水库则密度降低而生物量增加。以上结果表明,这5座水源地水库应根据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特征,针对性地管理底栖动物食性鱼类的放养和捕捞。
                                                                                                                   
    摘要:
    为定位玉米籽粒发育基因Emp35并研究其在玉米籽粒发育中的生理作用,对籽粒缺陷突变体empty pericarp35(emp35)进行了表型鉴定、胚乳细胞显微观察、胚乳贮藏物质含量测定及图位克隆。结果显示:突变体籽粒发育缓慢、明显小于同期发育的正常籽粒、成熟籽粒干瘪呈空皮状。胚乳细胞显微观察发现emp35的胚和胚乳发育严重滞后,胚乳细胞中线粒体结构异常。淀粉和蛋白质积累减少。遗传分析发现F2代分离果穗上正常籽粒与发育缺陷籽粒呈3:1分离,表明籽粒缺陷表型由单个隐性核基因突变所致。采用集团分离分析法(bulked segregant analysis, BSA) 将emp35定位于第8染色体 127.90 Mb至163.36 Mb区间,在该区间内开发了4个InDel标记,连锁作图将emp35精细定位于139.64 Mb至146.17 Mb的区间。
                                                                                                                   
    摘要:
    本研究克隆了玉米ERF家族成员基因ZmEREB46(Zm00001d015759),该基因编码一个AP2/EREBP类转录因子。重测序结果表明,相较于耐渍自交系A3237,ZmEREB46基因编码区以及启动子区在渍水敏感自交系A3239中分别存在一个G/A的转换以及一个911 bp片段插入,该911 bp片段的插入显著抑制了渍水敏感自交系A3239中ZmEREB46基因的表达。亚细胞定位结果显示,ZmEREB46定位在细胞核中。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ZmEREB46受渍水胁迫诱导上调表达,渍水处理8 h后ZmEREB46在耐渍自交系A3237中的表达量是渍水敏感自交系A3239中的2倍。ZmEREB46在拟南芥中过量表达提高了拟南芥苗期的耐渍性。
                                                                                                                   
    摘要:
    为探究饲粮中添加酵母铬和二氢吡啶对热应激围产期奶牛血液生化指标以及HSP70 mRNA表达量的影响,将24头体重和胎次相近的围产期荷斯坦奶牛随机分为3组,饲养于环境温湿指数(THI)高于68的热应激条件下,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酵母铬组和二氢吡啶组饲喂基础日粮的同时饲喂8 g/(头·d)铬含量为1 ‰的酵母铬和3 g/(头·d)的二氢吡啶,试验周期为40 d,以分析饲粮中添加酵母铬和二氢吡啶对热应激围产期奶牛的影响。结果显示:① 酵母铬组和二氢吡啶组奶牛与对照组奶牛在呼吸频率上无显著差异(P>0.05)。②各组奶牛血清中血糖和胆固醇含量在产前第7天与产后第3天均无显著差异。二氢吡啶组奶牛产前第7天血清中甘油三酯含量显著降低(P<0.05)。③ 与对照组比较,酵母铬组和二氢吡啶组产前、产后血清中Na+、K+、Cl﹣的浓度均无显著差异(P>0.05),各组在产前、产后血清中碱性磷酸酶和肌酸激酶的浓度也均未出现显著变化(P>0.05)。④ 酵母铬组、二氢吡啶组与对照组奶牛血清中热休克蛋白70(Heat shock protein 70,HSP70)mRNA表达量没有明显差异(P>0.05)。以上结果表明,热应激条件下,在围产期奶牛日粮中添加8 g/(头·d)铬含量为1 ‰的酵母铬和3 g/(头·d)二氢吡啶对血液生化指标和HSP70 mRNA表达量均无显著影响。说明日粮中添加8 g/(头·d)铬含量为1 ‰的酵母铬和3 g/(头·d)二氢吡啶对缓解围产期荷斯坦奶牛热应激无明显效果。
                                                                                                                   
    摘要:
    水是新疆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农业是新疆用水大户,占总用水量的90%以上,南疆占比更高。新疆节水潜力重点在农业,农业节水是解决新疆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为提高新疆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本文依托中国工程院院士咨询研究项目“新疆灌区农业节水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回顾了新疆灌区农业节水发展历程,系统分析了农业节水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结合新时期国家对新疆农业发展的新定位、新要求,提出了大力发展适水型现代农业、加大高效节水工程建设、持续推进降盐节水、加强数字化灌区建设、加强农业节水宣传培训、健全农业节水服务体系等对策建议,以期为新疆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和保障粮棉油安全提供有力支撑。
                                                                                                                   
    摘要:
    拟为苦草型清水态养殖水体管理技术与规范的建立提供依据,通过室外模拟实验,研究了自然光照周期和强度下苦草(Vallisneria natans)的生长及其氮磷去除能力。结果显示:自然光照周期下,苦草总生物量随光照强度增强(5%~35%全日光范围)而显著增加,叶片长度最大值出现在全日光强15%组(L2组);较强光照组(全日光强15%、25%和35%试验组,L2、L3和L4组)丙二醛(MDA)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均显著低于适宜光强组(全日光强5%组,L1组);水环境溶解氧(DO)浓度和酸碱度(pH值)较强光照组(L3和L4组)显著高于L1组,而叶绿素a(Chl.a)含量相反;各组铵态氮(NH4+-N)和亚硝态氮(NO2--N)浓度分别在3、2周内快速下降到较低水平(<0.30 mg/L、0.02 mg/L);除L1组外,其他试验组硝态氮(NO3--N)、总氮(TN)浓度随时间以不同速率持续下降,直至试验结束(<2.50 mg/L、3.00 mg/L),一定程度与光照强度呈负相关;较高光强组(L3和L4组)谷氨酸合成酶(Fd-GOGAT)和碱性磷酸酶(AKP)活性显著高于L1和L2组;各组对正磷酸盐(PO43--P)和总磷(TP)去除率均达80%以上,表现出较好的去除效果。研究表明,自然光照周期和适度强光照(15%~35%的全日光光强)有利于苦草生长和氮磷吸收,且不会导致苦草氧化应激反应,苦草型清水态池塘水深宜控制在苦草叶片顶端上方约0.3~0.6倍透明度范围内。
                                                                                                                   
    摘要:
    水稻是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倒伏会严重影响水稻的产量和品质。因此,挖掘水稻抗倒伏候选基因,对于培育抗倒伏水稻品种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已发表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鉴定到的抗倒伏相关的显著关联位点qRLG7,对该位点区间的候选基因进行表达量检测,发现编码肌醇-1-单磷酸酶的两个串联排列基因Os07g37220和Os07g37230在离茎秆基部5cm节间中的表达量显著高其余候选基因,而且这两个候选基因的表达量在极端抗倒伏和易倒伏两组材料中存在极显著差异。通过候选基因关联分析发现这两个基因的启动子区的SNP与离基部5cm茎秆直径(CD5)的表型值显著关联,且基于显著关联SNP分为的两种单倍型的CD5表型值存在显著差异,这两个候选基因的两种单倍型启动子活性进行检测结果也表明两种单倍型之间存在极显著差异。两个基因的功能缺失突变体的抗倒性表型实验结果表明突变体植株在基部节间抗折力、茎秆厚度、茎秆直径以及株高和穗重等性状与野生型对照存在显著差异。本研究为进一步挖掘和利用水稻抗倒性位点以及抗倒性基因提供了重要参考。
                                                                                                                   
    摘要:
    芥菜是重要的蔬菜、油料和调料作物,属常异花授粉作物,其变种众多、遗传背景复杂,纯系的获得需经过长期自交,极大地限制了芥菜育种工作的发展;小孢子培养作为一种高效的单倍体育种技术,可在1-2年获得纯系。试验通过对基因型和小孢子培养条件进行研究,探究适合芥菜的小孢子培养方案,并通过调整秋水仙素处理浓度和时间完善染色体加倍方案。结果发现:共有11种材料成功培养出胚状体,其中最易出胚的变种为大头菜,出胚率可达23.85胚/蕾,且基因型对小孢子培养有重要影响。接着以四类广泛栽培芥菜变种的典型材料为研究对象进行小孢子培养条件的探究;发现在32℃热激1-2天可诱导芥菜小孢子胚胎发生;而在培养基中添加3-5 g/L活性炭可显著提高出胚率;培养基中小孢子浓度在1.5-2.0×105/ml培养效果最佳。1 g/L秋水仙素溶液浸泡茎尖1小时加倍效率高且嵌合体更少,加倍率达66.67%。试验通过优化芥菜小孢子培养技术并探究芥菜染色体加倍方法,为芥菜种质资源的快速纯化提高育种效率提供技术支持。
                                                                                                                   
    摘要:
    为实现大田烤烟钾素积累状况的实时无损监测。以烤烟K326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施氮水平下成熟期烤烟叶层间钾积累量变化规律及其与冠层光谱参数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烟株上层钾积累量除少数波段与光谱反射率相关外,大部分波段两者不相关,中下层钾积累量与可见光波段光谱反射率呈显著负相关,近红外波段呈显著正相关。适用于不同叶层钾积累量估算的最优光谱参数并非完全一致,其中上层、中层、上中层钾积累量估算的最优光谱参数为RVI(810,680),而下层、中下层、上中下层(植株)钾积累量则与红边振幅(DλRed)相关性最高。建立的烤烟中层、下层、上中层、中下层、植株叶钾积累量的估算模型y =-0.002 x2+0.159 x- 0.6531 (R2=0.903**),y = 8.8736x2-4.1032x+0.5164 (R2=0.618**),y =0.0856x1.29 (R2=0.744**),y = 6.6558x2+0.5056x-0.3657 (R2=0.821**),y = 0.2803x0.5774 (R2=0.938**),经检验模型稳定性较好。因此,利用光谱参数构建的估算模型可实现烤烟植株及中下层叶钾积累量的有效反演。
                                                                                                                   
    摘要:
    近年来利用灰色基础设施进行雨洪管理的思路发生转变,蓝绿协同视角下的雨洪调蓄功能开始受到重视。本文以武汉市南湖汇水分区为研究对象,基于SWMM模型模拟分析海绵绿地改造措施下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峰值流量及峰现时间的变化规律,揭示蓝绿协同视角下城市汇水分区绿地削减雨水径流效应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城市汇水分区尺度20-30%的下凹式绿地改造,可实现年径流控制率65%的海绵城市建设目标;(2)不同的海绵绿地改造措施中,复杂下凹绿地(具备蓄水层和下排管)和简单下凹绿地(无蓄水层和下排管)对于单场降雨事件的作用差异不明显,但针对长历时多场次降雨情况复杂下凹绿地的表现会更加显著。探明蓝绿空间系统削减水径流生态效应的评价方法、作用方式和实现路径,解析蓝绿空间主导城市设计的适应机制,将为城市生态规划开辟新思路、构建新方法。
                                                                                                                   
    摘要:
    针对花生仁湿法脱红衣存在较高破损率、较高含水率与较低脱净率问题,从预处理工艺参数优化角度开展研究,对提高花生仁脱红衣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花育23”花生品种为试验材料,首先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冷浸温度、冷浸时间、热浸温度、热浸时间,对花生仁的脱净率、破损率和含水率有显著影响。进一步通过响应面试验发现冷浸温度A、冷浸时间B、热浸温度C和热浸时间D对脱净率的影响程度大小为A>C>D>B;对破损率的影响程度大小为C>A>D>B;对含水率的影响程度大小为A>C>D>B。得到花生仁变温湿法脱红衣预处理最佳工艺参数为冷浸温度19℃、冷浸时间13min、热浸温度75℃和热浸时间20s时,脱净率、破损率和含水率分别为95.7%、11.3%和13.6%。该结果对花生仁湿法脱红衣预处理工艺参数选择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摘要:
    土壤采样是数字土壤制图研究的重要内容,从采样点获取数据的准确性直接影响土壤制图精确度,如何从已经存在的历史样点获取更可靠的土壤-环境知识已成为土壤制图中的重要科学问题。文章采用样本代表性修正的方法获取更高的知识精度,利用样本空间与总体空间环境协变量的空间相似度关系,以核密度估计为基础,采用三种不同算法通过对每个土壤采样点探寻最优权重,并以土壤表层有机质含量预测制图为例验证方法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结果表明,该修正方法最高可将多元线性回归制图的RMSE和MAE分别降低10.30%和12.74%,从而证实了该方法的可行性与有效性。本研究可以为土壤样点的数据处理提供技术支撑,以更加充分的利用历史数据提高土壤制图精度。
                                                                                                                   
    摘要:
    精准识别柑橘的病虫害可以及时防治,减少经济损失。针对现有检测模型不能满足在自然环境中准确识别多种类柑橘病虫害的问题,本研究提出一种基于改进YOLOv5s模型的常见柑橘病虫害检测算法。引入ConvNeXtV2,构建一个CXV2模块替换YOLOv5s的C3模块,增强提取特征的多样性;其次,在原网络中添加了动态检测头DYHEAD,提高模型对不同空间尺度、不同任务目标的处理能力;最后,用CARAFE上采样模块替换模型原有的上采样模块,提高特征提取效率。结果显示,改进后的YOLOv5s-CDC的召回率和平均精度均值为81.6%、87.3%,比原模型分别提高了4.9%和3.4%。与其他YOLO系列模型在多个场景下的检测对比中,有更高的准确率和较强的鲁棒性。结果证明该方法可助力自然复杂环境下的柑橘病虫害的检测,实现及时防治。
                                                                                                                   
    摘要:
    从区域尺度研究净碳排放变化特征及碳中和能力,对于加快推动社会经济发展转型、实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本文借鉴《IPCC温室气体排放》、《省级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指南》给定的方法、碳密度法等方法,对湖北省碳排放量、碳汇量及净碳排放量进行了评价,并针对净碳排放量的变化趋势进行分析,评价湖北省区域碳中和能力。本文结果显示,(1)2000年至2020年期间,湖北省区域碳汇总量为264178万吨,历年碳汇量呈现较为明显的上升趋势,增长幅度约135.21%,年均增长约6.76%。(2)2000年至2020年期间,湖北省区域碳排放总量为910331万吨,历年碳排放总量的变化趋势可分为两个阶段。2000至2010年湖北省碳排放总量呈现显著增加的趋势;2011年至2020年期间,湖北省历年碳排放总量呈现波动下降的趋势;(3)2000年至2010年期间,湖北省净碳排放量呈上升趋势,Zmk统计量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具有统计学意义;2011年至2020年期间,湖北省净碳排放量呈现下降趋势,但Zmk统计量未能通过显著性检验,即湖北省净碳排放量在第二阶段有下降趋势,但这种趋势并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本文研究结果表明,当前湖北省的生态系统碳汇量与碳排放量仍有巨大差距,净碳排放量的变化仍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应当持续深入进行碳减排,优化生态系统碳汇功能,并大力发展碳捕获技术与相关产业。
                                                                                                                   
    摘要:
    养猪业是我国畜牧业产业的重要组成。国内生猪养殖主要采用自繁自养模式,配种所使用的精液多采用鲜精或常温稀释保存精液,而精液冻融技术可实现猪精液的长期保存,但与牛、小鼠等物种相比较,猪精液冻融技术还有待于进一步优化改善。本文主要综述了猪精液冻融技术发展概况、主要技术流程,影响猪精液冻融后精子活力的关键因素,包括精液的采集、冷冻前降温平衡、冷冻保护剂添加和冷冻方法等,以及精子冻融过程中的理化性质变化,包括物理结构损伤、功能性损伤、精子抗冻机制等,最后总结了能够提高猪精液冻融效果的新方法,包括纳米技术处理精液、精子耐冻生物标志物的研究等,旨在为进一步改进猪精液冷冻技术并实现在生产上大规模应用提供理论参考。
                                                                                                                   
    摘要:
    本文利用1991-2020年中国国家气象站点逐日观测数据集和2020年中国城市绿地面积数据,基于百分位数方法和GIS空间分析技术,分析了中国主要城市园林受极端气候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受极端低温影响的高风险区域位于我国北部和高海拔地区;极端高温灾害高风险区域一般发生在城市化进程较快的东部城市;强降水高风险区域与我国降雨带分布基本一致,主要位于华中和华南地区,降水平均值均在30mm以上;西藏日喀则和那曲市、我国北部及东部沿海地区为大风高风险区域。云贵高原、长江中下游、华北和东北部分区域的城市绿化容易受极端干旱气候影响。并针对不同极端气候提出了合理的种植建议,该结果对未来城市园林规划和结构改善以应对气候变化具有指导意义。
                                                                                                                   
    摘要:
    神经酸(NA)是一种超长链单不饱和脂肪酸,大脑神经纤维髓鞘的核心成分,具有修复受损大脑神经纤维、促进神经细胞再生等功能。因此,越来越多的研究关注到NA。目前NA主要依赖于从天然物种中提取,这难以满足市场需要,限制其进一步发展和应用。近年来,随着基因工程以及合成生物学的发展,通过多基因策略,在现有物种中构建NA代谢路径,可经济且可持续获得NA,以满足营养、制药和化学工业等领域的需求。本文综述了NA的生物功能、生物来源、合成途径,并比较了基因工程生产NA各底盘的优劣,进一步探讨了十字花科油料作物底盘生产富含NA种子油的影响因素。以期为将来通过转基因技术和分子育种调控NA的生产,获得可再生的NA资源提供一定的思路和策略。
                                                                                                                   
    摘要:
    【目的】富硒区常存在镉伴生现象,作物富硒降镉是富硒产业开发必须解决的问题之一。我们从高硒镉背景值的植物根际土壤中筛选了一株功能真菌芬芳镰刀菌(Fusarium redolens),并对其提高植物可食用部位Se含量降低Cd含量的能力进行了研究。【方法】首先采用选择性培养基分离获得真菌;然后,利用土壤模拟试验接种真菌,培养3d、5d后测定土壤中有效硒有效镉的变化;最后,在堇叶碎米荠上进行盆栽试验,测定 土壤pH、有效硒/镉含量,测定碎米荠生物学指标和地上地下总硒/镉含量,计算硒/镉富集和转运系数来评价真菌活硒抑镉的效果。【结果】(1)土壤模拟试验表明:接种真菌后 ,活硒率与培养时间呈正相关,抑镉率与之相反。活硒率在第5d时达到最高为60.9% ,抑镉率在第3d最高为41.2%,第5d最低为27.3%。 (2)种植63d后盆栽试验结果表明:添加 108cfu/mL真菌,土壤pH值比对照显著降低了0.35个单位;对碎米荠幼苗生长无不良影响,平均株高为7.4cm,平均根长为9.6cm,平均生物量为2.9g,均高于对照; 土壤中有效硒的含量显著提高,活硒率最高达到24.8%,而抑镉率达到24.7%;碎米荠地上/地下部分总硒含量分别增加25.6%和36.8%,总镉地上/地下部分含量分别降低32.7%和11.6%。【结论】此真菌对天然高硒镉背景值土壤具有活硒抑镉能力,且添加浓度为108 cfu/mL时效果最好,有助于碎米荠的富硒降镉,提升碎米荠作为硒资源开发利用的研究价值。
                                                                                                                   
    摘要:
    夹切一体的菠萝采摘器在进行田间采摘作业时,需要自主确定果茎切割点位置,而菠萝果茎处容易被植株叶片、苞叶遮挡,采用单一图像处理的方法难以准确识别到果茎切割点位置,为此提出一种多传感器信息融合的菠萝果茎切割点位置检测方法。将深度相机和多组光电传感器结合,利用改进的YOLOv5目标检测算法融合RGB-D深度信息,实现对菠萝冠芽顶部至果实底部长度测量,再利用光电传感器信号变化判断菠萝采摘器是否到达冠芽顶部位置,并将冠芽顶部作为起始位置,控制采摘器下降速度和时间,从而保证采摘器底部安装的切割刀准确抵达果茎切割点位置。台架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对真实菠萝果茎切割点检测成功率达到85%,满足菠萝采摘机器人作业过程中果茎切割点检测准确性要求,对实现菠萝采摘智能化具有重要意义,为后续菠萝田间采摘机器人的开发奠定了基础。
                                                                                                                   
    摘要:
    社区公共体育服务空间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民群众强身健体的首要场所,优质的公共体育空间能够有效的提升人民的生活品质。目前,我国的公共体育服务空间仍处于“重建设轻管理”阶段,在规划建设中缺乏对场地使用情况及居民满意度等方面的考虑,导致公共体育服务空间配置不科学、使用效率低下、服务水平不高,影响了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加之老城区居民日益增多、公共体育服务设施渐趋老化,原有老城区公共体育服务空间已无法有效的满足人民群众高质量的健身需求。因此,对新建和改扩建的公共体育服务设施进行布局优化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成都市金牛区为研究对象进行实证研究,采集POI进行数据收集,运用ArcGIS路网分析方法分析公共体育服务设施的可达性,应用基尼系数和洛伦茨曲线分析公共体育服务空间布局公平性。研究结果显示,金牛区存在着公共体育服务空间规模不足、居住小区到公共体育设施点的可达性不高、人口分布与公共体育空间布局不匹配等问题。应增加公共体育设施供给、改善公共体育设施到住区的交通条件、提升多人口街道的公共体育空间覆盖率,从而改善老旧社区健身难、健身体验差等问题,促进全民健身高质量发展。
                                                                                                                   
    摘要:
    为探究气液混合泵能否满足在高密度养殖条件下养殖对象对水体溶氧的需求,本研究基于气液(氧气-水)混合泵搭建溶氧试验平台,在不同水温、不同出水压力和不同气水体积比的条件下,测试气液混合泵溶氧性能,并在池塘圈养桶(直径4 m,高2 m,养殖水体体积20 m3)内进行增氧试验。溶氧性能测试结果显示:当出水压力为0.25 MPa、气水体积比为0.01~0.05时,在不同水温(5.6 ℃、13.5 ℃、30.3 ℃)条件下出水溶解氧与水温成反比,溶解氧在47.93~20.60 mg/L变化;氧气吸收效率与气水体积比呈反比,氧气吸收效率在91%~33.7%变化;动力效率与气液体积比成正比,动力效率在22.32~55.12 kg/(kW·h)变化。基于圈养桶的增氧试验结果显示,在有鱼耗氧的条件下(黄颡鱼,单个桶内养殖密度为13.19~16.49 kg/m3),使用功率3 kW的气液混合泵为4个圈养桶增氧时,每个桶内水体溶解氧在光照时间内可达11 mg/L,夜间稳定保持在8 mg/L以上。试验结果表明气液混合泵可应用于高密度的水产养殖,并能有效应对夏季高温供氧难题。
                                                                                                                   
    摘要:
    为了提高黑水虻幼虫共溶液化制备生物油的产率和改善生物油性能,同时实现黑水虻幼虫的高值化利用,本研究采用甲醇-水共溶液化黑水虻幼虫的方法制备生物油,研究分析了铁基催化剂(FeS、FeSO4)、分子筛催化剂(ZSM-5、Y型分子筛)、双金属催化剂(Ni/TiO2)和分子筛负载金属催化剂(Ni/Y型分子筛)对水热液化产物分布和特性的影响。结果显示:当甲醇-水比例为4:1时,添加FeSO4作为催化剂时的生物油产率、原料转化率、能量回收率和碳回收率均为最高,生物油产率最大值为82.17%,相比于无催化剂试验时的生物油产率(68.23%)增加了13.94%。FeSO4催化剂的加入有效地抑制了固体产物的生成,原料转化率达到最大值,为91.1%。铁基催化剂对生物油产率和原料转化率的提升归因于铁元素增强了液化溶剂生成原位氢的能力。原位氢可以稳定生物质原料在液化过程中因解聚反应而产生的反应中间体,抑制再聚合反应。甲醇与脂肪酸发生的酯化反应在液化过程中占主导地位,生物油中主要化合物为脂肪酸甲酯。镍作为一种过渡金属,具有很好的氧化还原性和催化活性,可以增强液化反应过程中的酯化反应并且在蛋白质水解过程中抑制酰胺类物质的形成。
                                                                                                                   
    摘要:
    研究目的:泛素激活酶(E1)、泛素耦联酶(E2)和泛素连接酶(E3)级联催化蛋白质的泛素化修饰。这些泛素化相关的蛋白在真核生物生长发育和生理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体外检测这些泛素化修饰酶的生化特性是分析其生物学功能的重要内容之一。研究方法:我们利用大肠杆菌表达系统异源表达和纯化出APPBP1/UBA3 (E1)、UBC12 (E2)、Cullin1-Rbx1 (E3)和Nedd8 (Neural precursor cell Expressed Developmentally Down-regulated protein 8)蛋白,制备了FITC-Cysteine 绿色荧光素标记的Ub(泛素,Ubiquitin)。主要结果:构建了SCF泛素连接酶的体外泛素化体系,同时实现快速检测SCF泛素连接酶中Cullin1蛋白的自泛素化修饰。结论:本研究建立了一种简便、快速、高效和可视化的体外泛素化反应检测方法,为研究E3连接酶的机制提供了新的技术方法。
                                                                                                                   
    摘要:
    以四川省盐亭县云溪镇垃圾填埋场的紫色土为研究对象,将不同质量比的硅肥(Si1:0.5%,Si2:1.0%)和磷矿粉(P1:0.2%,P2:0.4%,P3:1.0%)复配添加到土壤中培养90d,研究钝化培养前后重金属Cd、Cu、Pb、Zn有效态含量的变化,利用Risk Assessment Code (RAC)风险评价系数评价土壤修复效果。结果表明,高硅处理(Si2:1.0%)相比于低硅处理(Si1:0.5%)能显著降低重金属有效性,其中,Si2P3处理对Cd、Cu、Pb、Zn的钝化率最高,分别为30.79%、27.27%、27.13%、36.88%;Si2P1和Si2P2处理之间没有显著差异。而Si2P1处理可以显著降低重金属浸出毒性量和RAC风险评价系数。复配钝化剂主要通过提高土壤pH和EC值,增强官能团(O-Si-O、Si-O-Si、H2PO4-、PO43-等)的络合沉淀作用促使重金属由高活性的弱酸提取态、可还原态向低活性的可氧化态、残渣态转化。综合来看,Si2P1处理钝化剂施用量更低,更适合用于垃圾填埋场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
                                                                                                                   
    摘要:
    本文提出了一种改进的YOLOv5s模型,用于检测果园中高遮挡和密集的李子。首先,使用新的结构Focus-Maxpool模块替换主干网络中的下采样卷积,使模型在下采样时能够保留更多高遮挡目标和小目标的特征信息。其次,使用focal loss和交叉熵函数的加权损失作为模型的分类损失,提升模型对粘连目标的识别能力。最后,设计了若干组检测试验来评价模型的性能。结果表明,改进后的YOLOv5s模型的平均精度优于YOLOv5s、YOLOv4、Faster-RCNN、SSD和Centernet。与YOLOv5s模型的结果相比,改进模型的平均精度、召回率和精度相比原模型分别提高了2.84%、9.53%和1.66%。并且改进后模型的检测速度可达到91.37帧/s,能够满足实时检测需求。结果表明,改进后的检测模型在真实果园环境下具有较高的精度和鲁棒性,可为采摘机器人的研究以及果园环境监测的工作提供数据参考。
    显示模式:
    2015,34(4):108-113, DOI:
    [摘要] (2731) [HTML] (0) [PDF 1.06 M] (11454)
    摘要:
    选择草鱼主养池塘为研究池塘,分析架设生物浮床的池塘中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和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的生长和肌肉品质特性。池塘养殖试验时间为180 d,试验期间测定草鱼和团头鲂生长指标,并利用生化分析和物性分析方法测定肌肉营养成分、系水力和质构特性。试验结果表明:试验池塘的草鱼和团头鲂的终末体质量高于对照池塘的养殖鱼类;试验池塘2种鱼的肥满度都显著高于对照池塘;试验池塘和对照池塘空壳体质量比没有显著差异。试验池塘草鱼和团头鲂的肌肉滴水损失和失水率均显著低于对照池塘,而熟肉率显著高于对照池塘。试验池塘的鱼类肌肉粗蛋白显著高于对照池塘;粗脂肪含量都高于对照池塘,在草鱼中差异显著,团头鲂差异不显著;试验池塘草鱼水分显著低于对照池塘,团头鲂水分和2种鱼灰分都没有显著差异。肌肉的质构特性分析表明,试验池塘草鱼的硬度、胶黏性、咀嚼性显著高于对照池塘;试验池塘草鱼回复性和凝聚性显著低于对照池塘,试验池塘团头鲂肌肉弹性显著高于对照池塘。
    2015,34(4):120-124, DOI:
    [摘要] (3141) [HTML] (0) [PDF 976.50 K] (10168)
    摘要:
    考察浸泡温度、发芽温度和淋水频率等培育条件对绿豆芽的生长特性和营养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浸泡温度、发芽温度和淋水频率对豆芽的生长特性和营养品质都有显著影响(P<0.05)。在较高温度(40℃)下浸泡绿豆,培育的绿豆芽鲜质量大、胚轴长且水溶性糖、游离氨基酸和γ-氨基丁酸含量高。在较高环境温度(30~35℃)下培育的豆芽胚轴长,但是轴径小。随着喷淋频率的降低,豆芽鲜质量、胚轴长、轴径逐渐降低,水溶性糖含量先降低后增加,游离氨基酸含量先增加后降低,γ-氨基丁酸含量交替式变化。绿豆芽的适宜培育条件为:绿豆在40℃下浸泡5 h,发芽温度控制为25~30℃,喷淋水间隔时间为1 h。
    2013,32(4):48-54, DOI: 1000-2421(2013)04-0048-07
    [摘要] (3020) [HTML] (0) [PDF 1.58 M] (8513)
    摘要:
    以谷城县2009年土地利用现状为研究对象,在分析不同尺度土地利用程度及其驱动因子空间自相关的基础上,分别从全局和局部的角度考虑,建立空间自回归模型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结果表明:该区土地利用程度及其驱动因子都存在一定的空间自相关性,并且具有尺度效应;空间自回归模型可以对各因子进行全局的参数估计,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可以给出局部模型的拟合度及驱动因子的参数估计,同时不同尺度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对地理信息反映详略有一定的影响。
    2015,34(3):8-12, DOI:
    [摘要] (2669) [HTML] (0) [PDF 3.41 M] (7681)
    摘要:
    以GFP为报告基因构建植物表达载体pCB302-3-GFP,采用农杆菌叶片注射法对其在本氏烟叶片中瞬时表达条件进行优化。分析基因沉默抑制子p19、菌液不同浓度以及侵染时间对GFP荧光强度的影响,结果显示,当农杆菌菌液D600 为0.8~1.0并与含有p19基因的载体共注射条件下,农杆菌注射3~5 d后本氏烟草叶片表现出很强的绿色荧光,实现了GFP在本氏烟草中的高效瞬时表达。
    2012,31(1):16-22, DOI: 1000-2421(2012)01-0016-07
    [摘要] (3270) [HTML] (0) [PDF 1.07 M] (6882)
    摘要:
    通过对水稻品种日本晴进行0、1 h和1、3、7 d的缺氮胁迫,以及缺氮7 d后,恢复供氮生长2 h和1 d,研究氮素同化相关酶的基因表达及其活性的动态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缺氮胁迫下,根部NH4+、NO3-含量显著下降。短期缺氮胁迫下,地上部NR1、NR2、NiR2、GS2、Fd-GOGAT、GDH2、GDH3以及根部NR1、NR2、GDH4的表达量均有增加;随着缺氮胁迫时间延长,上述基因的表达量均大幅下降。缺氮胁迫下,植株GS、Fd-GOGAT、地上部NR和根部NADH-GOGAT的活性下降,地上部NADPH-GDH活性增加,根部NR、GDH活性先增加后下降,地上部NiR活性先下降后增加。植株缺氮7 d后,恢复供氮生长1 d时,NR、NiR、GS、GOGAT、GDH的基因表达量及活性基本趋于恢复正常水平,部分基因表达量有所增加。
    2013,32(5):124-133, DOI: 1000-2421(2013)05-0124-10
    [摘要] (2453) [HTML] (0) [PDF 4.01 M] (6797)
    摘要:
    猕猴桃细菌性溃疡病是一种严重威胁猕猴桃生产的毁灭性病害。近年来,该病在新西兰和意大利等猕猴桃出口大国爆发,并有世界范围内进一步扩散之势,给猕猴桃产业的发展造成了严重威胁。笔者基于国内外最新的研究报道,对猕猴桃细菌性溃疡病的发病症状、病原鉴定、快速检测方法、致病力差异、病原菌侵染机理、病害发生流行规律及防治技术等方面进行了综述,并探讨了该病害未来的研究方向与防治策略。
    2015,34(1):128-135, DOI:
    [摘要] (2991) [HTML] (0) [PDF 1.21 M] (6704)
    摘要:
    为克服现有山地果园轨道运输机无法搬移、户外施工难度大、批量生产困难和设备利用率低等问题,设计了一种山地果园拆装单向牵引式双轨运输机,分析该机的总体结构及绳径选择、轨道最小倾角、轨道最长长度、轨道最小转弯半径和断绳制动装置的工作原理,并进行样机运载试验。计算与分析结果显示: 运输机钢丝绳直径为7.7 mm, 轨道最小倾角为5.7°, 轨道最长长度为170 m, 轨道最小水平转弯半径为7 m, 最小垂直转弯半径为2 m。运载试验结果显示:运输机上行平均速度为0.51 m/s,下行平均速度为0.54 m/s,平均能耗为1.235 kW·h,使用有效度为100%。这表明该运输机可适用于山地果园运送肥料和果品等,亦可搭载喷雾机或果枝修剪机械等进行作业。
    2014,33(2):139-144, DOI: 1000-2421(2014)02-0139-06
    [摘要] (1820) [HTML] (0) [PDF 968.56 K] (6356)
    摘要:
    藻类是低等的光合自养生物,与农业生产具有十分紧密的联系,并且随着人们对藻类生理生态特性认识的深入,在农业生产实践中其应用越来越广泛。本文从藻类对农业环境的改善、作为食品,食品添加剂或保健品,以及作为饲料或饵料等几个方面对其在农业生产中的资源化利用进行综述。
    2014,33(06), DOI:
    [摘要] (1706) [HTML] (0) [PDF 8.30 M] (6323)
    摘要:
    迄今为止,黄金大米的研发和上市已经超出了当初预期的时间。事实证明,黄金大米有潜力缓解一个困扰数百万人的重要公共健康问题——维生素A缺乏。根据高度的预防性原则(已被证明是没有必要的)制定的联合国卡塔赫纳生物安全协议书阻遏了科学发展和科学合作,尤其延误田间的表型筛选。到目前为止,黄金大米仍未能帮助克服维生素A缺乏症,以及由维生素A缺乏症造成的本可预防的失明和死亡。25年来,维生素A缺乏一直被联合国列为重要的公共健康问题。当然,发明家的最初梦想——贡献这项技术来帮助资源匮乏而又希望从该项技术中获益的人们——在慈善机构和公共部门持续的资金支持下,依然是坚定的,且必然会实现。
    2016,35(1):81-85, DOI:
    [摘要] (1895) [HTML] (0) [PDF 943.32 K] (5883)
    摘要:
    以中慢生根瘤菌S-15和类芽胞杆菌S-17作为供试菌株,采用细胞破碎、NH4OAc浸提、H2O2溶液消煮及不作任何前处理等4种方法,利用火焰光度计检测解钾菌发酵液中K+含量,并计算解钾菌在培养基中的解钾效率。结果表明,配制的3种钾系列标准溶液所绘制的钾标准曲线较为接近,R2分别高达0.994 4、0.999 7、0.999 8。采用H2O2消煮后所测得的K+浓度最高,2株解钾菌的解钾效率分别达到101.1%、125.1%,与其他处理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用H2O2溶液处理所得到的解钾率更能真实反映解钾菌的解钾作用。
    2012,31(5):569-573, DOI: 1000-2421(2012)05-0569-05
    [摘要] (2089) [HTML] (0) [PDF 912.59 K] (5860)
    摘要:
    研究3种营养液配方对草莓植株生长、光合特性、产量及品质的影响,以筛选出最适宜草莓生长的营养液配方。结果表明,营养液中硝酸钙(Ca(NO3)2·4H2O)、硝酸钾(KNO3)、磷酸氢二铵((NH4)2HPO4)、硫酸镁(MgSO4·7H2O)、硝酸铵(NH4NO3)含量分别为295、303、62、246、0 mg/L时对草莓生长及果实品质均优于另外2种配方:有利于营养生长期的草莓生长,植株表现为叶片较大且厚、花梗较粗、叶色浓绿;有利于草莓成花和花朵发育,果实综合性状最好。本研究结果可为建立优质高产温室基质栽培草莓的肥水运筹系统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依据。
    2012,31(1):127-132, DOI: 1000-2421(2012)01-0127-06
    [摘要] (2248) [HTML] (0) [PDF 930.13 K] (5824)
    摘要:
    草莓采后极易受病原真菌的侵染,使果实腐烂变质、品质下降,给生产带来重大的经济损失。随着我国草莓种植面积的扩大,草莓采后的防腐保鲜已经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物理途径、化学途径、生物途径等方面对草莓采后真菌病害控制方法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有效控制草莓采后真菌病害和延长货架期提供思路。
    2014,33(2):15-21, DOI: 1000-2421(2014)02-0015-07
    [摘要] (2372) [HTML] (0) [PDF 980.62 K] (5773)
    摘要:
    采用solexa测序技术,对大刍草苗期全株各组织转录组进行了RNA-Seq测序、de novo拼接和信息比对研究。结果表明:转录组测序共得到了46.4 GB的原始数据,归并整理后获得长76 bp的序列有175 101 250条,经质量控制和de novo拼接后,共获得了58 147条大刍草转录本,其平均长度为1 335 bp。比对分析发现其中94.3%的转录本和玉米B73自交系的cDNA序列有较好的匹配,与水稻匹配的有84.1%,高粱84.6%,短柄草83.9%,共56 036条转录本。
    2015,34(3):134-141, DOI:
    [摘要] (2079) [HTML] (0) [PDF 1.42 M] (5768)
    摘要:
    土壤盐渍化是目前影响农作物产量和质量的主要环境因子之一。植物对盐胁迫的适应非常复杂,提高作物的耐盐性仍然面临着极大的挑战。本文对SOS信号(salt overly sensitive)转导途径、microRNA和转录因子在盐胁迫中的调控作用进行了综述,旨在为后期抗盐性研究与耐盐育种提供基础支持。
    2014,33(01):12-17, DOI: 1000-2421(2014)01-0012-06
    [摘要] (1981) [HTML] (0) [PDF 944.55 K] (5599)
    摘要:
    以20个梨栽培品种为例,利用SSR标记构建梨分子身份证体系。从分布在梨17个连锁群的60对SSR引物中筛选出分别位于17条染色体的17对多态性引物对20个梨栽培品种进行扩增,共检测到等位基因136个,每对引物检测到的等位基因数在5~11之间,平均8个;共检测到基因型203个,每个引物检测到的基因型在7~17之间,平均为12个,表明所选引物具有较高的鉴别力。多态信息含量指数(PIC)变幅为0.614~0.848,平均为0.733。38个双引物组合可区分全部供试品种。根据引物对不同品种扩增条带大小进行编码,然后将每个品种17个SSR位点的赋值依次组合,建立了20个梨栽培品种的分子身份证。
    2014,33(06), DOI:
    [摘要] (2008) [HTML] (0) [PDF 2.49 M] (5587)
    摘要:
    本篇综述侧重于介绍美国本土的转基因作物安全评价的过程和进展。回顾了安全评价程序的建立过程,从1975年阿西洛马(Asilomar)会议上关于重组DNA技术的问题,自1984-1994年间第一例转基因作物进行田间试验到评估作为食物和饲料商业化生产时,美国政府、学术界和产业界科学家之间的讨论。此外,一同回顾国际上的指南与美国的系统。整体过程还要考虑人类接触基因来源和表达蛋白是否有安全的或不安全的历史。食用蛋白安全性首要考虑因素为某些消费者是否对其过敏或者拥有转基因编码蛋白的IgE抗体,或者转基因食品会诱发乳糜泻,同时考虑表达蛋白的潜在毒性效果和对人或动物营养的影响。在美国,该过程与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的建议是一致的,它是基于科学的并应用合理的假设。迄今为止,没有证据证明在美国获得批准的转基因作物危害人或动物的健康。评价要考虑遗传和环境上的变化对植物新品种产物的影响,并坚持转基因植物食品和非转基因相似物种同样安全的评价原则。
    2011,30(4):488-493, DOI: 1000-2421(2011)04-0488-06
    [摘要] (2117) [HTML] (0) [PDF 1.81 M] (5497)
    摘要:
    运用形态学和框架分析法对斑鳢(♀)、乌鳢(♂)及其杂交种的形态差异和判别进行了分析。在体色方面,头顶部、体侧及尾鳍基部,斑鳢与乌鳢的体色斑纹差异明显,杂交鳢偏向于斑鳢。在11项可数性状中,三者腹鳍一致,杂交鳢胸鳍超父本偏离,其他可数性状介于两者之间,平均杂交指数为53.45。对可数性状卡方检验结果表明:斑鳢与乌鳢除胸鳍无差异外,均达差异显著或极显著;杂交鳢与乌鳢在尾鳍、鳃耙、侧线鳞和侧线下鳞无差异,其他则差异极显著;杂交鳢与斑鳢除尾鳍和鳃耙无差异外,其他差异显著或极显著。可数性状中背鳍条数、侧线鳞和侧线上鳞可作为初步判断三者所属的指标。对10项可量性状参数计算的杂交指数显示,杂交鳢可量性状偏父本(乌鳢)遗传,其平均杂交指数为73.90。可量性状数据和框架数据的聚类分析、判别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显示,三者形态差异明显,杂交鳢在体型上偏向于乌鳢。判别分析建立的判别公式可以有效区分三者,判别准确率达100%。
    2010,29(3):363-368, DOI: 1000-2421(2010)03-0363-06
    [摘要] (3285) [HTML] (0) [PDF 11.41 M] (5457)
    摘要:
    为研究适宜报春属植物耐热性的评价指标体系,筛选出耐热性强的报春种,测定了6种报春的热害指数,并利用扫描电镜对6种报春进行了叶片解剖结构的观察。结果表明:灰岩皱叶报春(Primula forrestii)及小报春(P.forbesii franch)的耐热性较强,黄花九轮草(P.veris)、岩生报春(P.saxatilis)和鄂报春(P.obconica )的耐热性中等,滇北球花报春(P.denticulata ssp.sinodenticulata)耐热性较差;影响报春属植物耐热性的叶片解剖性状主要有叶片厚度、叶肉细胞排列紧密程度、开张气孔数量及叶片的表皮毛及粉粒数量等指标。
    2011,30(5):613-617, DOI: 1000-2421(2011)05-0613-05
    [摘要] (2203) [HTML] (0) [PDF 914.54 K] (5437)
    摘要: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叶面喷施不同微量元素及氨基酸对小白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喷施Met (蛋氨酸)、Zn、Mo、B、Gly(甘氨酸)的处理能提高小白菜的产量,其中喷施Met、Zn、Mo的处理与对照相比达到了显著性差异;而各喷施处理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小白菜硝酸盐的含量,最高降幅达35.0%,其中喷施Mo、B、Zn、Met的处理与对照相比达到了显著水平;喷施Gly、Pro(脯氨酸)、Se的处理能同时提高小白菜Vc、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的含量。叶面喷施微量元素或氨基酸是提高蔬菜产量、降低硝酸盐含量改善品质较为有效的方法之一。
    2014,33(2):96-102, DOI: 1000-2421(2014)02-0096-07
    [摘要] (1984) [HTML] (0) [PDF 1008.91 K] (5307)
    摘要:
    试验选用均质量(2.63±0.16 g)的吉富罗非鱼鱼种315尾,随机分成3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5尾,分别饲喂3.7%、7.7%和16.6%的低、中、高脂肪水平的等氮饲料,探讨不同脂肪含量饲料对吉富罗非鱼鱼种生长、肝体指数、脂肪沉积、脂蛋白脂酶(lipoprotein lipase,LPL)活性及其基因表达的影响,并初步探讨LPL基因表达与脂肪沉积的关联规律,试验周期90 d。结果显示:(1)饲喂高脂饲料的试验鱼肝体指数、脏体指数显著升高,肥满度无显著变化,肝脏与肌肉脂肪含量显著升高; (2)饲喂高脂肪饲料试验鱼的增重率显著下降、饲料系数下降显著;(3)LPL基因在吉富罗非鱼鱼种肝脏和肌肉中均有表达,但肝脏中LPL mRNA表达丰度显著高于肌肉;(4)在再投喂48 h内,在第6小时时,高脂肪试验组鱼肝脏LPL活性显著高于中、低脂肪试验组,但随后显著降低,显著低于3.7%试验组;7.7%和3.7%试验组鱼肝脏LPL活性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5)饲喂高脂饲料的试验鱼肝脏中LPL mRNA表达丰度最高,显著高于3.7% 低脂试验组;(6)吉富罗非鱼肝体指数、肝脏和肌肉脂肪含量与肝脏LPL表达具有显著的线性正相关。结果表明,LPL mRNA在吉富罗非鱼肝脏和肌肉中表达具有组织特异性;高脂饲料显著抑制了吉富罗非鱼鱼种增重;高脂饲料显著促进了吉富罗非鱼肝脏LPL的分泌,诱导了其肝脏中LPL基因表达,促进肝脏与肌肉脂肪沉积; LPL基因参与调节吉富罗非鱼脂肪沉积。

更多+

期刊简介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为综合性农业学术期刊,1956年创刊。目前主要刊登农学、植物保护、园艺科学、动物科学、动物医学、生物技术与工程、资源与环境科学、食品科学与技术、农业工程等学科具有创新性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更多+
期刊信息
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扫描关注微信公众号
访问统计